送李端公赴东都

作者: 刘长卿 朝代: 唐代

轩辕征战后,江海别离长。

远客归何处,平芜满故乡。

夕阳帆杳杳,旧里树苍苍。

惆怅蓬山下,琼枝不可忘。

出门行

作者: 孟郊 朝代: 唐代

长河悠悠去无极,百龄同此可叹息。

秋风白露沾人衣, 壮心凋落夺颜色。

少年出门将诉谁,川无梁兮路无岐。

一闻陌上苦寒奏,使我伫立惊且悲。

君今得意厌粱肉, 岂复念我贫贱时。

海风萧萧天雨霜,穷愁独坐夜何长。

驱车旧忆太行险, 始知游子悲故乡。

美人相思隔天阙,长望云端不可越。

手持琅玕欲有赠,爱而不见心断绝。

南山峨峨白石烂, 碧海之波浩漫漫。

参辰出没不相待,我欲横天无羽翰。

送原公南游

作者: 钱起 朝代: 唐代

有意兼程去,飘然二翼轻。

故乡多久别,春草不伤情。

洗钵泉初暖,焚香晓更清。

自言难解缚,何日伴师行。

人日寄杜二拾遗

作者: 高适 朝代: 唐代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人日这天,我给杜甫写一首诗寄到成都草堂,我在这儿怀念你,怀念我们共同的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春天到来,柳叶萌芽,梅花盛开,本该令人愉悦,但飘泊异地的游子却被撩动了乡愁。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当时国家多难,干戈未息,以高适的文才武略,本应参与朝廷大政,建树功业,可是偏偏远离京国,身在南蕃。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正承百忧千虑而来,身当乱世,作客他乡,今年此时,已是相思不见,明年又在何处,难以预料。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生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不可能知道此时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老于宦途风尘之中。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这是说自己老迈疲癃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飘泊流离的友人。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87页 2、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86-387页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人日这天,我给杜甫写一首诗寄到成都草堂,我在这儿怀念你,怀念我们共同的故乡。

人日:汉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正月初七。

农历正月初七。

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春天到来,柳叶萌芽,梅花盛开,本该令人愉悦,但飘泊异地的游子却被撩动了乡愁。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当时国家多难,干戈未息,以高适的文才武略,本应参与朝廷大政,建树功业,可是偏偏远离京国,身在南蕃。

远蕃:蜀。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正承百忧千虑而来,身当乱世,作客他乡,今年此时,已是相思不见,明年又在何处,难以预料。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生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不可能知道此时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老于宦途风尘之中。

书剑:喻文武。

《史记》“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这是说自己老迈疲癃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飘泊流离的友人。

二千石:汉太守官俸二千石。

东西南北人:丘曾称“今丘也,东南西北之人也”,指四方奔走。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87页 2、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86-387页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此诗是高适在蜀州刺史任上寄怀杜甫之作。

人日,是农历正月初七日。

杜二,即杜甫。

杜甫居成都时,高适与之过从甚密,此诗慰故人思乡之情,发世事难料之叹,抒无所作为之憾。

  全诗每四句一段,共分三段。

每段换韵,开头是平声阳韵,中间是仄声御韵,末段是平声真韵。

“人日题诗寄草堂”,起句便单刀直入点题。

人日:农历正月初七。

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以岁后第七日为人日。

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

到了唐代,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

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

此节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

“遥怜故人思故乡”,“遥怜”的“怜”,正是表示二人感情的字眼,通篇都围绕这“怜”字生发展开。

“思故乡”,既是从自己说,也是从杜甫说,满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的故乡。

紧接着“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便是这思乡情绪的具体形容。

春天到时,柳叶萌芽,梅花盛开,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飘泊异地的游子心中,总是容易撩动乡愁,而使人“不忍见”,一见就“断肠”,感情不能自已了。

  中间四句是诗意的拓展和深化,有不平,有忧郁,又有如大海行舟、随波飘转、不能自主的渺茫与怅惘,感情是复杂的。

换用仄声韵,正与内容十分协调。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预”是参与朝政之意。

尽管如此,诗人的爱国热忱却未衰减,面对动荡不已的时局,自然是“心怀百忧复千虑”了。

当时,不仅安史叛军在中原还很猖獗,即就蜀中局势而言,也并不平静,此诗写后的两三个月,便发生了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乱。

这“百忧千虑”,也正是时局艰难的反映。

杜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叹我凄凄求友篇,感君郁郁匡时略”,是很深刻地领会到高适这种复杂情思的。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此忧之深,虑之远,更说明国步艰难,有志莫申。

深沉的感喟中,隐藏了内心无限的哀痛。

  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事难前定。

这就自然地逗出了末段。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诗人早年曾隐身“渔樵”《封丘作》,“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这“愧”的内涵是丰富的,它蕴含着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和对友人处境深挚的关切。

这种“愧”,更见得两人交谊之厚,相知之深。

  这首诗,没有华丽夺目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

那抑扬变换的音调,很好地传达了起伏跌宕的感情。

像这种“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可算是汉魏风骨的嗣响。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85页 2、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86-387页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一作方干诗)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真州杂赋

作者: 文天祥 朝代: 宋代

四十羲娥落虎狼,今朝骑马入真阳。

山川莫道非吾土,一见衣冠是故乡。

发临川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代

始予卯角来,家君绾铜墨。

县斋多休暇,县圃足戏剧。

虽云嗜梨栗,亦颇窥简册。

弟妹俱孩幼,亲发方如漆。

后予捧檄至,轩盖候广陌。

于时志气锐,门户况烜赫。

郡花照席红,湖柳拂鞍碧。

耆老互问讯,酒饩纷狼籍。

今予挑包过,城郭宛如昔。

高年凋落尽,满眼少朋识。

管子仕瘴烟,屈叟掩泉穸。

荜门访旧师,目暗面黧黑。

买醪与之酌,往事话历历。

既生异县感,遂起故乡忆。

吾翁墓草深,高堂已斑白。

贫居滫髓空,远游温清隔。

二季官海滨,女子......更多

赠康洽

作者: 李端 朝代: 唐代

黄须康兄酒泉客,平生出入王侯宅。

今朝醉卧又明朝, 忽忆故乡头已白。

流年恍惚瞻西日,陈事苍茫指南陌。

声名恒压鲍参军,班位不过扬执戟。

迩来七十遂无机, 空是咸阳一布衣。

后辈轻肥贱衰朽,五侯门馆许因依。

自言万物有移改,始信桑田变成海。

同时献赋人皆尽, 共壁题诗君独在。

步出东城风景和,青山满眼少年多。

汉家尚壮今则老,发短心长知奈何。

华堂举杯白日晚, 龙钟相见谁能免。

君今已反我正来。

朱颜......更多

鹧鸪天(甲子重阳)

作者: 郭应祥 朝代: 宋代

谁道他乡异故乡。

泉江风物似湄湘。

钗头缀糁萸偏紫,杯面浮金菊倍黄。

今共古,几重阳。

休将往事更平章。

舞衫歌扇姑随分,又得掀髯笑一场。

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

作者: 刘商 朝代: 唐代

汉室将衰兮四夷不宾,动干戈兮征战频。

哀哀父母生育我,见离乱兮当此辰。

纱窗对镜未经事,将谓珠帘能蔽身。

一朝虏骑入中国,苍黄处处逢胡人。

忽将薄命委锋镝,可惜红颜随虏尘。

(第一拍)马上将余向绝域,厌生求死死不得。

戎羯腥膻岂是人,豺狼喜怒难姑息。

行尽天山足霜霰,风土萧条近胡国。

万里重阴鸟不飞,寒沙莽莽无南北。

(第二拍)如羁囚兮在缧绁,忧虑万端无处说。

使余力兮翦余发,食余肉兮饮余血。

诚知杀身愿如此,以余为妻......更多

678910 共79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