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文
句耳。
”因以玄真子遗事足之。
宪宗时,画玄真子像,访之江湖,不可得,因令集其歌诗上之。
玄真之兄松龄,惧玄真放浪而不返也,和答其渔父云:“乐在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桂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此余续成之意也 西塞山边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人间底是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
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 文注
爱酒醉魂在,能言机事疏。
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
物色看王会,勋劳在石渠。
拔毛能济世,端为谢杨朱。
爱酒醉魂在,能言机事疏。
爱酒:据《唐文粹》中裴炎《猩猩说》载:阮研使封溪,见邑人云:猩猩在山谷间,数百为群。
人以酒设于路侧,又爱著屐,里人织草为屐,更相连结。
猩猩见酒及屐,知里人设张,则知张者祖先姓字,乃呼名骂云:奴欲张我!
舍之而去。
复自再三相谓曰:试共尝酒。
及饮其味,逮乎醉,因取屐而著之,乃为人所擒获。
能言:《曲礼》:“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机事:机密的事情。
《易·系辞上》曰:“几事不密则害成。
”几、机相通。
两句意思是猩猩贪杯好酒,因此喝醉了就走不动了,猩猩又会人话,事情也就不机密了。
写猩猩贪小欲而丧生。
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
平生几两屐:据《晋书·阮孚传》:阮孚很爱屐,自己亲自制作。
曾叹息说:“未知一生能著几两屐。
”五车书:《庄子》:“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两句说猩猩纵使爱屐如命,到头来又能穿多少双呢,但猩猩死后,用它的毛制成的毛笔,却能著书五车。
物色看王会,勋劳在石渠。
物色:访求。
王会:《汲冢周书》的《王会篇》。
郑玄认为是周王城建成后,大会诸侯及四夷所作,这里借以点出毛笔来自外国。
石渠:汉代皇帝的图书馆。
班固《西都赋》:“天禄、石渠,典籍之府。
”勋劳:毛笔的功劳。
两句意为猩猩毛笔来自高丽,它的功勋在于人们的著述。
拔毛能济世,端为谢杨朱。
杨朱:战国时期杨朱学派的创始人,提倡利己主义。
《孟子》:杨朱氏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两句说的是猩猩拔出的毛制成了笔,在您的手上,能发挥济世的功用,看来真该把拔一毛而利天下的道理告诉杨朱才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醉蓬莱 文赏
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
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
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
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
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里烟水。
尊酒公堂,有中朝佳士。
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
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
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
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
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
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里烟水。
尊酒公堂,有中朝佳士。
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
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此词当是作者赴黔途中经过夔州巫山县时所作。
词通过乐与悲的多层次对比烘托,突现出他贬谪途中去国怀乡的忧闷之情。
词的开头以“对”字直领以下三句,描绘出一幅烟雨凄迷的峡江图:有时云蒸霞蔚,有时微雨蒙蒙,云雨迷离之中,只见错落攒立的群峰互相依傍。
这里既是肖妙的写景,又是贴切的用典,“朝云”、“暮雨”镶嵌于句中,化而不露,“乱峰”则指巫山群峰,其中神女峰尤为峭丽,相传即为神女的化身。
这样便营造出一个惝恍迷离、凄清悠远的境界。
这种意境与他去国怀乡的怅惘心情是十分协调的。
如以“叆叇”状云,表现云气浓重,更有日色昏暗之意。
又如以“乱”字表现群峰的攒拥交叠,暗示他遭贬后神乱意迷的心境。
“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是由神话生发出来的联想。
“朱翠”指女子的朱颜翠发,代指美人。
一个“锁”字不也隐约透露出自叹身世的感慨。
这里感情的流露是含蓄深婉的,词人只是创造一种情绪和氛围,给人以感染。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描绘出一幅热闹的仪仗图。
春光明媚之中,官府的仪仗队行进,盛妆艳服之人迎接着马队,迤逦向城中行去。
“画戟”是加上彩饰的戟,用于仪仗队。
“靓妆”,粉黛妆饰,这里大约指歌姬舞女之类。
面对如此盛况,作者的内心却是一片悲凉。
“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
”与开头呼应,一腔忧闷喷涌而出。
下片开头四句承上片最后一层意思而加以生发。
作者巧妙地越过眼前的情景,而设想贬谪之地的望乡之苦,这是用未来的乡愁反过来烘托现实的离情。
“去天尺五”极言黔南地势之高,旧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谚语,此处借来形容山高摩天。
尽管这样的高处,但是眺望神州,还是隔着千山万水。
那乡愁就象那万重烟水,一直延伸到天地的尽头,绵绵不绝。
“神州”指中原,这里意同“神京”。
古代的逐臣常通过回望京城来表达其哀怨之情。
“樽酒”五句是一个大的转折,展现了地方官为作者摆酒接风,欢宴公堂的热烈景象。
为了渲染欢快的气氛,这里用了一些色彩富丽的词,如用“荔颊红深”形容美人容颜的娇艳之色,用“麝脐香满”描写香气的氤氲馥郁。
轻歌曼舞,醉意朦胧,场面越是写得热烈,越能反衬出山谷心头的悲凉孤寂。
置身于高堂华宴,面对着主宾的觥筹交错,作者独品苦味,唯有那杜鹃“不如归去”的声声啼鸣陪伴着他通宵达旦。
这首词上下两片都分三个层次,先写悲情,然后折入欢快场景的描写,最后又转入悲情的抒发,而上下两片又写法各异,不使雷同。
为了构成鲜明的对比,写悲与乐所用词语的色彩反差也很大。
写悲情则朴素自然,近乎口语,以直抒胸臆。
描乐景富丽浓郁,风华典雅,着力于铺陈。
正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参考资料: 1、 王夫之 《姜斋诗话》
满庭芳·茶 文翻注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
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
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
纤纤捧,研膏浅乳,金缕鹧鸪斑。
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
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
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
归来晚,文君未寐,相对小窗前。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
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
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
纤纤捧,研膏浅乳,金缕鹧鸪斑。
北苑茶山春风浮动,茶饼形状万千,方的如圭器,圆的如璧玉,都十分珍贵。
茶饼被研磨地粉碎,进奉御用,可谓有功社稷,可与凌烟阁中为国粉身碎骨的忠臣功德并列。
这茶又能战胜酒醉风流,解除春天的睡衣,清神醒脑,排忧解愁。
纤纤玉指,研茶沏水,捧精美茶盏,茶盏绣着金边,纹色如鹧鸪鸟的羽毛。
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
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
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
归来晚,文君未寐,相对小窗前。
司马相如虽有渴疾,一觞一咏,引来群贤宾客。
相如起做灯前,酒兴文采,风姿挺秀。
竭尽胸中万卷诗篇,文辞充沛,犹如三峡落水。
相如酒醉,很晚才归家,文君并没入寝,两人相对,坐在小窗前面。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69-770 2、 潘伯鹰.黄庭坚诗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34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
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
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
纤纤捧,研膏浅乳,金缕鹧鸪斑。
北苑春风:北苑,即今福建建瓯,是贡茶的主要产地。
春风,据蔡襄《北苑焙新茶诗》序云:“北苑(茶)发早而味尤佳,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前十五日,即采其牙,日数千工,聚而造之,逼社(临近社日)即入贡。
”因此“春风”二字,即指社前之茶。
圭(guī):中国古代在祭祀、宴飨、丧葬以及征伐等活动中使用的器具。
圭方璧圆,喻茶饼形状,也指茶饼珍贵。
尊俎(zǔ)风流战:“战胜风流尊俎”的倒装。
尊,通“樽”,酒杯。
俎: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鹧鸪斑:以其纹色代指茶盏,极珍贵。
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
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
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
归来晚,文君未寐,相对小窗前。
醉玉颓山:形容男子风姿挺秀,酒后醉倒的风采。
文君:卓文君(前175—前121)汉代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
卓文君与汉代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被后人津津乐道。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69-770 2、 潘伯鹰.黄庭坚诗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34
送范德孺知庆州 文翻注译赏
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
敌人开户玩处女,掩耳不及惊雷霆。
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
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骐驎地上行。
潭潭大度如卧虎,边头耕桑长儿女。
折冲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正要渠。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春风旍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
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
你父亲懂得治理国事有如懂用兵,边塞上连草木都知道成名。
敌人开户玩处女,掩耳不及惊雷霆。
他使敌人打开门户以我为处女,又使敌人掩耳不及畏我如雷篷。
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
平生确有救国的大计,百分之一也不曾试行便葬身九京。
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骐驎地上行。
你哥哥两次持着庆州节,十年中像骐骣地上行。
潭潭大度如卧虎,边头耕桑长儿女。
深沉大度好似卧虎,使边民耕田种桑生儿育女。
折冲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政要渠。
运筹帷幄虽有馀裕,论大道治邦国正需要渠。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你青春年少外任补官在父兄之处,自然是才力能应时势所需。
春风旍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
春风吹动旌旗拥有万夫,幕下将领们盼望塞外草枯。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
个人的智勇功名都不在你的眼里,你要用折断的马鞭捶打羌胡。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杜华平,叶树发译注.黄庭坚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87
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yuán)草木识威名。
乃翁:你父亲,指范仲淹。
塞垣草木识威名:范仲淹曾仼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
曾攻取横山,恢复灵武,迫使西夏请和,不敢来犯。
当时民谣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心胆战。
” 敌人开户玩处女,掩耳不及惊雷霆(tíng)。
开户:战争开始时表现安静柔弱,象少女一样,麻痹敌人,使使敌方不作戒备,像打开门户一样。
玩:玩忽。
掩耳不及惊雷霆:变用“迅雷不及掩耳”语,比喻军事行动像雷突降,敌方来不及防备和抗拒。
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mái)九京。
端:真的、实在。
活国:救活国家。
谓范仲淹有治好国家的能力。
百不一试:百分才能没有施展一分。
薶:同“埋”。
九京:九原,九泉之下。
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骐(qí)驎(lín)地上行。
阿兄:指范纯仁,熙宁七年(1074年)及元丰八年(1085年)两度为庆州知州。
节:符节,符节是用于军事指挥的。
骐驎:良马,日行千里,常用以比喻有大志、有能力的人オ。
潭(tán)潭大度如卧虎,边头耕(gēng)桑长儿女。
潭潭:幽深之状,喻深沉大度。
耕桑:表示安居乐业。
长:养育。
折冲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政要渠(qú)。
折冲:这里称赞范纯仁“运筹帷幄,决胜干里”。
政:同“正”。
要:须要,需要。
渠:他。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应时须:适应时势需要。
春风旍(jīng)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
思草枯:昐望着塞外草枯。
凉秋九月,塞外草枯,便于进兵征讨。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chuí)笞(chī)羌(qiāng)胡。
不入眼:不放在心上,指不追求个人功名。
箠:鞭子。
本用于打马,这里却说折鞭可以鞭打敌人,喻取胜甚易。
笞:用鞭子打人,转为打击。
羌胡: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这里代指与宋对峙的西北边西夏政权。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杜华平,叶树发译注.黄庭坚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87
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yuán)草木识威名。
你父亲懂得治理国事有如懂用兵,边塞上连草木都知道成名。
乃翁:你父亲,指范仲淹。
塞垣草木识威名:范仲淹曾仼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
曾攻取横山,恢复灵武,迫使西夏请和,不敢来犯。
当时民谣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心胆战。
” 敌人开户玩处女,掩耳不及惊雷霆(tíng)。
他使敌人打开门户以我为处女,又使敌人掩耳不及畏我如雷篷。
开户:战争开始时表现安静柔弱,象少女一样,麻痹敌人,使使敌方不作戒备,像打开门户一样。
玩:玩忽。
掩耳不及惊雷霆:变用“迅雷不及掩耳”语,比喻军事行动像雷突降,敌方来不及防备和抗拒。
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mái)九京。
平生确有救国的大计,百分之一也不曾试行便葬身九京。
端:真的、实在。
活国:救活国家。
谓范仲淹有治好国家的能力。
百不一试:百分才能没有施展一分。
薶:同“埋”。
九京:九原,九泉之下。
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骐(qí)驎(lín)地上行。
你哥哥两次持着庆州节,十年中像骐骣地上行。
阿兄:指范纯仁,熙宁七年(1074年)及元丰八年(1085年)两度为庆州知州。
节:符节,符节是用于军事指挥的。
骐驎:良马,日行千里,常用以比喻有大志、有能力的人オ。
潭(tán)潭大度如卧虎,边头耕(gēng)桑长儿女。
深沉大度好似卧虎,使边民耕田种桑生儿育女。
潭潭:幽深之状,喻深沉大度。
耕桑:表示安居乐业。
长:养育。
折冲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政要渠(qú)。
运筹帷幄虽有馀裕,论大道治邦国正需要渠。
折冲:这里称赞范纯仁“运筹帷幄,决胜干里”。
政:同“正”。
要:须要,需要。
渠:他。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你青春年少外任补官在父兄之处,自然是才力能应时势所需。
应时须:适应时势需要。
春风旍(jīng)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
春风吹动旌旗拥有万夫,幕下将领们盼望塞外草枯。
思草枯:昐望着塞外草枯。
凉秋九月,塞外草枯,便于进兵征讨。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chuí)笞(chī)羌(qiāng)胡。
个人的智勇功名都不在你的眼里,你要用折断的马鞭捶打羌胡。
不入眼:不放在心上,指不追求个人功名。
箠:鞭子。
本用于打马,这里却说折鞭可以鞭打敌人,喻取胜甚易。
笞:用鞭子打人,转为打击。
羌胡: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这里代指与宋对峙的西北边西夏政权。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杜华平,叶树发译注.黄庭坚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87
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
敌人开户玩处女,掩耳不及惊雷霆。
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
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骐驎地上行。
潭潭大度如卧虎,边头耕桑长儿女。
折冲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政要渠。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春风旍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
全诗共十八句,每段六句,章法井然。
诗一开始就以纵论军国大事的雄健笔调,写出了其父范仲淹的才能、业绩和威名,有高屋建瓴的气势。
“塞垣草木识威名”,用翻进一层的写法,极写范仲淹的名震边睡。
草木为无情之物,原本谈不上识与不识,此时草木都能识,足见其声威之盛。
草木尚能如此,人则更不待言。
所以透过草木,实是写人。
这一句是对范仲淹功业威名的高度概括。
接着写其杰出的军事才能。
“敌人开户玩处女”一句用《孙子·九地》语:“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以此形容宋军镇静自着,不露声色。
“掩耳不及惊雷霆”,则写迅捷的军事行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这里用“惊雷”代替“脱兔”的比喻,表现出黄庭坚对典故的改造与化用。
《晋书·石勒载记》有“迅雷不及掩耳”之说,《旧唐书·李靖传》也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
”“惊雷”对“处女”,不仅有动静的对比,而且更加有声有色,形象的反衬更为鲜明。
这两句诗是范仲淹用兵如神的真实写照。
如他率兵筑大顺城,“一旦引兵出,诸将不知所向。
军至柔远,始号令告其地处,使往筑城。
至于版筑之用,大小毕具,而军中初不知。
贼以骑三万来争,公戒诸将,战而贼走,追勿过河。
已而贼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
贼失计,乃引去。
于是诸将皆服公为不可及。
”接下二句又是一转:范仲淹不仅是杰出的统帅,更是治国的能臣。
“平生端有活国计”就是赞扬他的经邦治国的才能,“百不一试”,即还未来得及全面施展,就溘然长逝,沉埋九泉了。
这两句也是写实。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入为枢密副使,旋为参知政事,推行了一系列刷新朝政的措施,史称“庆历新政”,但只一年多即遭挫折而失败。
第二段写范纯仁。
“两持庆州节”,指熙宁七年(1074年)及元丰八年(1085年)两度为庆州知州。
“骐驎地上行”袭用杜甫的诗句“肯使骐驎地上行”。
驰骋广野的千里马正用以比喻范纯仁。
“潭潭”二句写他戍边卫国的雄姿。
“潭潭”,深沉宽广,形容他的统帅气度,如卧虎镇边,敌人望而生畏,不敢轻举妄动。
“边头”一句则写他的惠政:劝民耕桑,抚循百姓,使他们生儿育女,安居乐业。
同上段的中间二句一样,这两句也是一个对比:对敌人有卧虎之威,对人民则具长者之仁。
“折冲”一句承上经略边事之意而来,是活用成语。
《晏子春秋》:“夫不出尊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原指在杯酒言谈之间就能御敌致胜于千里之外,此处用以指范纯仁在边陲远地折冲御侮,应付裕如。
但下句一个转折,又把意思落到了经邦治国之上:范纯仁虽富有军事韬略,但治理国家正少不了他。
第三段归结为送别范纯粹,临别赠言,寄以厚望。
“妙年”一句承接上面的“父兄”而来,衔接极为紧密。
“春风”二句描写仪仗之盛、军容之壮,幕下诸将士气高昂,期待着秋日草枯,好展露锋芒。
王维《观猎》:“风劲充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所谓“射猎”有时常用以指代作战,如高适《燕歌行》:“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照理,顺着此层意思应是希望战绩辉煌,扬威异域。
但是诗意又一转折:不要追求智名勇功,只需对“羌胡”略施教训即可。
孙子曾经说过:“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
”“折箠”,即折下策马之杖,语出《后汉书·邓禹传》:“赤眉来东,吾折箠笞之。
”诗至最后,宛转地揭出了诗人的期望:不要轻启战端,擅开边衅,守边之道不在于战功的多少,重要的是能安边定国。
至此,就表现出这首诗的立意与匠心了。
诗中写韬略,写武功,只是陪衬,安邦治国才是其主旨。
所以第一句就极可玩味,“知国如知兵”,“知国”为主,“知兵”为宾,造语精切,绝不可前后颠倒。
“知国”是提挈全诗的一个纲。
因而一、二段写法相同:先写军事才能,然后一转,落到治国之才。
诗入突出父兄的这一共同点,正是希望范德孺继承其业绩,因而最后一段在写法上也承接上面的诗意:由诸将的思军功转为期望安边靖国,但这一期望在最后却表达得很委婉曲折。
尽管如此,联系上面的笔意可知,如果直白说出,反嫌重复浅露,缺乏蕴藉之致。
这首送人之作,不写依依借别之情,不作儿女临路之叹,而是发为论道经邦的雄阔慷慨之调,送别意即寓于期望之中。
诗人如同在写诗体的史传论赞,雄深雅健,气度不凡。
这正表现出黄庭坚以文为诗的特色。
这种特色还体现于独特的语言风格方面。
他以散文语言入诗,多用虚词斡旋,大量运用典故成语,力盘硬语,造语独特,使诗产生散文一样的气势,好像韩愈写的赠序,浑灏流转。
如“敌人”一联,点化成语,别具一种格调,是未经人道之语。
“平生”、“折冲”二联都是十足的散文句式,古雅朴茂,“百不一试”连用四个仄声字,奇崛顿挫,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的用韵也别具一格。
它一反常用的以换韵标志段落的写法,第一段用“名、霆、惊”韵,第三段用“须、枯、胡”韵,中间一段却三换其韵,首联、尾联分别与第一段及第三段押同一韵,中间一联则押仄声的“虎”、“女”。
全诗三段,句子安排匀称,而韵律却参差有变。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撰写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 :第506-508页
南乡子 文
西江月(用惠洪韵) 文
题郑防画夹五首 文赏
书摩崖碑后 文翻注译
春风吹船著吾溪,扶藜上读《中兴碑》。
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
明皇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禄儿。
九庙不守乘舆西,万官已作鸟择栖。
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为?
事有至难天幸耳,上皇蹰蹐还京师。
内间张后色可否?
外间李父颐指挥。
南内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
臣结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
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
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为洗前朝悲。
春风吹船著吾溪,扶藜上读《中兴碑》。
春风把我的船吹到了浯溪岸边,我拄着拐杖上山,细细地读着崖上刻的《中兴碑》。
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
我一生中有半世都只见到这碑的拓本,今天终于能亲手抚摸着石刻,可怜我双鬓已雪白如丝。
明皇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禄儿。
唐明皇没有安定国家的深谋远虑,任由着安禄山,把天下搅得一塌糊涂,无法收拾。
九庙不守乘舆西,万官已作鸟择栖。
宗庙宫廷都沦陷敌手,明皇凄凉地逃往川西;
百官们犹如乌鹊选择良木,纷纷投降伪朝,低声下气。
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为?
统率军队,守护国家,这是太子的本分,肃宗匆匆地登上皇帝的宝座,难道不显得过分心急?
事有至难天幸耳,上皇蹰蹐还京师。
平定祸乱本来是很困难的事,能够取得胜利,真是徼天之幸,太上皇终于能跼蹐不安地返回了京师。
内间张后色可否?
外间李父颐指挥。
从此后他失去了自由,在宫中要看张后的脸色行事,在宫外又要听从李辅国的颐指气使。
南内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
他在南内偷安苟活,高力士去后,事势便更加危急。
臣结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
臣子元结在舂陵上书献策,臣子杜甫在四川,见到杜鹃再次下拜和泪作诗。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
可怜世人有谁知道忠臣刻骨的悲痛,只是争相欣赏诗文中优美的文词。
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
一起看碑的有六七个和尚,还有几位文士相随。
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为洗前朝悲。
我站在断崖边青苔上,一阵暴雨打来,仿佛要洗去前朝无尽的悲思。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春风吹船著吾溪,扶藜上读《中兴碑》。
浯(wú)溪:在今湖南祁阳县西南五里。
藜(lí):藜杖。
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
墨本:拓本。
摩挲(mó suō):抚摸。
明皇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禄儿。
“明皇”二句:包桑,语出《易·否》:“其亡其亡,系于包桑。
”意为怕失去,就把东西牢牢系在桑树干上。
这二句说明皇(玄宗)不考虑安邦定国的计划,结果国家被安禄山搞得几乎颠覆。
唐明皇晚年昏庸,重用奸臣杨国忠等,又把军事大权交给胡人安禄山,终酿成安史之乱,明皇仓皇入蜀,路上发生马嵬兵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被缢死。
禄儿,即安禄山,时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是杨贵妃的干儿子。
苞桑,亦作“包桑”,根深蒂固的桑树。
《易经·否》:“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苞桑计:比喻牢靠的治国方略。
九庙不守乘舆西,万官已作鸟择栖。
九庙:指太庙,古天子庙九室。
此代指京城。
乌择栖:指朝臣们另找靠山。
一说指宰相陈希烈等投降安禄山,一说指部分官员追随太子李亨到灵武。
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为?
“抚军”二句:指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攻陷长安,翌年,太子李亨在灵武自立,尊玄宗为上皇天帝。
抚军监国,统率军队,守卫国家。
语出《左传》:“太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
从曰抚军,守曰监国。
”趣,急忙。
大物,国家。
事有至难天幸耳,上皇蹰蹐还京师。
跼蹐(jú jí):无法舒展的样子。
此指玄宗回国都后,受肃宗所制,无法舒展。
内间张后色可否?
外间李父颐指挥。
张后:肃宗皇后张良娣,与李辅国勾结,干预朝政,牵制玄宗。
后被废。
李父:李辅国。
肃宗以李辅国为殿中监兼太仆卿,判元帅府行军司马。
李专权揽政,连宰相李揆也执弟子礼,称“五父”。
他屡进谗言,迫害玄宗。
颐指挥:用脸部表情来示意指挥。
南内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
南内:玄宗自蜀回,住南内兴庆宫,后迁西内软禁。
高将军:高力士。
他是玄宗心腹,曾封骠骑大将军。
后遭李辅国诬陷,流放巫州。
臣结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
臣结:指元结。
元结曾任道州刺史,多次上表言事,并作有《舂陵行》诗,反映民间疾苦。
此句一作“臣结春秋二三策”,说元结所作《中兴颂》中含《春秋》笔法,寓有褒贬。
臣甫:杜甫。
杜甫《杜鹃行》曾以杜鹃比玄宗失位。
他的《杜鹃诗》又有“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句。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
琼琚:华美的佩玉。
此指文辞华丽。
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
“同来”二句:据《山谷先生年谱》,这次同游的有进士陶豫、李格,僧伯新、道遵等人。
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为洗前朝悲。
冻雨:暴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春风吹船著吾溪,扶藜上读《中兴碑》。
春风把我的船吹到了浯溪岸边,我拄着拐杖上山,细细地读着崖上刻的《中兴碑》。
浯(wú)溪:在今湖南祁阳县西南五里。
藜(lí):藜杖。
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
我一生中有半世都只见到这碑的拓本,今天终于能亲手抚摸着石刻,可怜我双鬓已雪白如丝。
墨本:拓本。
摩挲(mó suō):抚摸。
明皇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禄儿。
唐明皇没有安定国家的深谋远虑,任由着安禄山,把天下搅得一塌糊涂,无法收拾。
“明皇”二句:包桑,语出《易·否》:“其亡其亡,系于包桑。
”意为怕失去,就把东西牢牢系在桑树干上。
这二句说明皇(玄宗)不考虑安邦定国的计划,结果国家被安禄山搞得几乎颠覆。
唐明皇晚年昏庸,重用奸臣杨国忠等,又把军事大权交给胡人安禄山,终酿成安史之乱,明皇仓皇入蜀,路上发生马嵬兵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被缢死。
禄儿,即安禄山,时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是杨贵妃的干儿子。
苞桑,亦作“包桑”,根深蒂固的桑树。
《易经·否》:“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苞桑计:比喻牢靠的治国方略。
九庙不守乘舆西,万官已作鸟择栖。
宗庙宫廷都沦陷敌手,明皇凄凉地逃往川西;
百官们犹如乌鹊选择良木,纷纷投降伪朝,低声下气。
九庙:指太庙,古天子庙九室。
此代指京城。
乌择栖:指朝臣们另找靠山。
一说指宰相陈希烈等投降安禄山,一说指部分官员追随太子李亨到灵武。
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为?
统率军队,守护国家,这是太子的本分,肃宗匆匆地登上皇帝的宝座,难道不显得过分心急?
“抚军”二句:指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攻陷长安,翌年,太子李亨在灵武自立,尊玄宗为上皇天帝。
抚军监国,统率军队,守卫国家。
语出《左传》:“太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
从曰抚军,守曰监国。
”趣,急忙。
大物,国家。
事有至难天幸耳,上皇蹰蹐还京师。
平定祸乱本来是很困难的事,能够取得胜利,真是徼天之幸,太上皇终于能跼蹐不安地返回了京师。
跼蹐(jú jí):无法舒展的样子。
此指玄宗回国都后,受肃宗所制,无法舒展。
内间张后色可否?
外间李父颐指挥。
从此后他失去了自由,在宫中要看张后的脸色行事,在宫外又要听从李辅国的颐指气使。
张后:肃宗皇后张良娣,与李辅国勾结,干预朝政,牵制玄宗。
后被废。
李父:李辅国。
肃宗以李辅国为殿中监兼太仆卿,判元帅府行军司马。
李专权揽政,连宰相李揆也执弟子礼,称“五父”。
他屡进谗言,迫害玄宗。
颐指挥:用脸部表情来示意指挥。
南内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
他在南内偷安苟活,高力士去后,事势便更加危急。
南内:玄宗自蜀回,住南内兴庆宫,后迁西内软禁。
高将军:高力士。
他是玄宗心腹,曾封骠骑大将军。
后遭李辅国诬陷,流放巫州。
臣结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
臣子元结在舂陵上书献策,臣子杜甫在四川,见到杜鹃再次下拜和泪作诗。
臣结:指元结。
元结曾任道州刺史,多次上表言事,并作有《舂陵行》诗,反映民间疾苦。
此句一作“臣结春秋二三策”,说元结所作《中兴颂》中含《春秋》笔法,寓有褒贬。
臣甫:杜甫。
杜甫《杜鹃行》曾以杜鹃比玄宗失位。
他的《杜鹃诗》又有“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句。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
可怜世人有谁知道忠臣刻骨的悲痛,只是争相欣赏诗文中优美的文词。
琼琚:华美的佩玉。
此指文辞华丽。
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
一起看碑的有六七个和尚,还有几位文士相随。
“同来”二句:据《山谷先生年谱》,这次同游的有进士陶豫、李格,僧伯新、道遵等人。
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为洗前朝悲。
我站在断崖边青苔上,一阵暴雨打来,仿佛要洗去前朝无尽的悲思。
冻雨:暴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