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酒船鱼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酒船鱼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诗一二句主客并提,以彼此远居又各不得意为“怀”字提供丰富的内容。

“幽人”指李子先,他在并州作小官。

“青袍”是下级官员的服装。

历代文人常用青草比青袍,如庾信《哀江南赋》:“青袍如草。

”杜甫诗:“汀草乱青袍。

”含有不被见用的意思。

这里作者说“堤草”认出自己的青袍来,不光属思奇巧,而且以草为有情物来反衬人的情怀难禁,效果极好。

  三四句承首联中“各在异地”的含义,叙遥相思念之情这两句借景抒情,情景互生。

作者时在平舆,地近汝水。

前句写自己,后句写朋友,但同第一二句一样都用实写法。

仿佛友人也在目前,诗人颇觉亲切。

  五六句承首联中“各不得志”的含义,写无人理解的愤懑。

这两句诗措辞自然,对仗工稳而又意在言外,显示出诗人锤炼语言的深厚功力。

黄庭坚曾以此联示人,并说读这两句可以得律诗之法。

《观林诗话》对这两句诗从形式上加以评论,说:“杜牧之云:‘杜若芳州翠,严光钓濑喧。

’此以杜与严为人姓相对也。

又有‘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名白日悬’此乃以朱云对白日,皆为假对,虽以人姓名偶物,不为偏枯,反为工也。

如涪翁(黄庭坚号)‘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持(当为“得”)九方皋’,尤为工致。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二)从内容上着眼加以评论,说:“鲁直(黄庭坚字)《过平舆怀李子先》诗:‘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题徐孺子祠堂》诗:‘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

’二诗命意绝相似,盖叹知音者难得耳。

”足见这两句诗受到人们的推重。

  末二句写出全诗的主旨,劝李子先也解官归故里,与诗人同游。

其中“归来”二字明言作者用心,紧接着又下一个很有分量的“是”字,但诗人犹嫌不足,同时还用水涨花落、渔船载酒构成一幅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图画,劝归之意发挥得淋漓尽致。

  黄庭坚作诗,最讲章法。

《昭昧詹言》卷十二说:“山谷之妙,起无端,接无端,大笔如椽,转折如龙虎,扫弃一切,独提精要之语。

每每承接处,中亘万里,不相联属,非寻常意计所及。

”这首诗用“幽人佐吏”开篇,以“故溪篙深”作结,很像是无首无尾,然而横空出语,收束有力。

各联之间,首联说官卑,颔联写春兴,颈联叹九方皋之罕见,尾联叙故溪之可游,每联下语也如同不知其所从来。

但细味诗意,脉理仍然是清晰可辨的。

因为从内容上讲,诗人和朋友之所以“心动”、“兴高”,并不仅仅是感觉到“春波”、“夜月”的缘故,更重要的是他感慨于自己“佐吏曹“、“青袍”这样的低下地位,因此也就极容易作千里马、九方皋之叹,慨叹之余,希望能退隐于酒船渔网之间,也就是顺理成章了。

从结构上看,首联总提,中间两联分议,末联收拢,也分得巧妙,合得有力,既富变化,又做到了天衣无缝。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588-589页

喝火令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见晚情如旧,交疏分已深。

舞时歌处动人心。

烟水数年魂梦,无处可追寻。

昨夜灯前见,重题汉上襟。

便愁云雨又难寻。

晓也星稀,晓也月西沈。

晓也雁行低度,不曾寄芳音。

奉答李和甫代简二绝句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山色江声相与清,卷帘待得月华生。可怜一曲并船笛,说尽故人离别情。 梦中往事随心见,醉里繁华乱眼生。长为风流恼人病,不如天性总无情。

谒金门·示知命弟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

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

君似成蹊桃李,入我草堂松桂。

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今已矣。

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

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

越过一座座山,穿过一条条河,走遍这古代吴国和楚国交界的地方,兄弟俩默默地对坐在灯前,想到万里之远的家乡,互相对望着犹如在梦中一样。

君似成蹊桃李,入我草堂松桂。

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今已矣。

你本来才华出众,名实相符,犹如桃李芬芳吸引众人来观赏,而今却服随我忍受寂寞与荒凉。

不要怕寒冬来临,没有了芳香,我的生命历程已快走完,即将自由解放。

参考资料: 1、 吴熊和.唐宋词精华 上: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603 2、 马奇中.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478 3、 刘尊明.新编千家词三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234-235 4、 蒋方 编选.黄庭坚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32-234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全诗感情深笃,首联即正面写离别的衷痛,掀起感情的波澜。

在离家万里的边远之地,兄弟相对,情深谊长,忘记了是谪居异乡,暂寓逆旅。

但无情的现实却是离别在即,归途迢递,兄弟将天各一方。

野猿的哀啼悲鸣陡然使他从幻想中清醒过来,于是点点清泪洒落在离别时的酒杯中。

  颔联写抱负落空,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长享天伦之乐。

作者被贬当日与兄长黄元明同过巫峡时,回忆起楚王梦见神女的故事。

同时也隐寓诗人往日的抱负,好似登天之梦,已经破灭。

邪佞当道,仕途阻力重重,如《代书》:“屈指推日星,许身上云霞。

安知九天关,虎豹守夜叉。

”《送少章从翰林苏公余杭》:“欲攀天关守九虎,但有笔力回万牛。

”这一比喻又是来自屈原的“楚辞”,如《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闾阖而望予。

”《惜诵》:“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

”《招魂》:“魂兮归来!

君无上天些!

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

”“夜雨”句则是用韦应物与苏轼的诗意,感叹什么时候兄弟能长聚相伴,对榻话旧。

韦应物《示全真元长》诗:“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

”后经白居易沿用,“风雪”又化为“风雨”,其《雨中招张司业宿》诗说:“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

”苏轼兄弟极喜此句,他们早年同读韦应物此诗,“侧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苏辙《逍遥堂会宿诗序》),所以他们的诗中常常咏及“对床夜语”,用以指摆脱了官场的束缚后,兄弟之间亲切温馨、自由自在的生活,如苏轼“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此句即为黄庭坚诗句的出处。

“凉”又是暗用陶渊明“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的意思(《与子俨等疏》),形容归隐后的逍遥自得。

黄庭坚在这里与长兄以退隐相约,表达了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而失望后,想在隐逸与天伦之乐中寻找慰藉的思想。

  颈联既是写景,又是比兴,进一步申足兄弟之情。

出句写大雪纷飞中,但见鹡鸰鸟相互依傍,同时也是喻兄弟患难与共。

《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对句则写惊风中,大雁离散失群,飞不成行。

“雁行”也是切兄弟之意,《礼记·王制》:“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

”就写景而言,这一联是赋笔,但赋中有比,同时从睹物兴怀而言,则又是象中有兴。

诗人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他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所以将雪称作“急”,风称作“惊”,正反映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中所写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薛荔墙”,正为黄庭坚所借鉴。

这一联用典贴切,形象生动。

对比鲜明,“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

  尾联从自身宕开,翻进一层,写兄长在归舟中常常翘首遥望天际,盼望兄弟早日归来。

谢朓《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说:“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黄庭坚化用此诗,而在写法上则吸取前人的艺术经验,比单纯写自己的相思来得更深婉蕴藉,更富有情致。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结句从对方落笔,反写兄弟思念自己:“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杜甫《月夜》写“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都是同一手法。

结句作临别时的珍重叮咛之语:从今后可要多多来信,以慰我这天涯断肠人。

诗人的满腔深情都倾注在这声声嘱咐中了。

  这首诗表现出黄庭坚在化用典故成语上的深厚功力。

他用典繁富,但经过锻炼熔铸,却显得浑成无迹;

正所谓水中着盐,食而方知其味。

由于善用典故、点化成语,大大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触发了层层的联想,所以这首诗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黄庭坚的诗以瘦劲挺拔著称,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

由于他宅心忠厚,感情诚挚,所以他的诗作,拗峭中仍不失深婉之致,尤其是为师友、兄弟赠答之作,更是情真意切,颇为感人,此诗即是一例。

参考资料: 1、 缪钺.《宋诗鉴赏辞典》.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41-543

弈棋二首呈任渐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其一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坐隐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 其二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湘东一目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题胡逸老致虚庵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遗金满籯(yíng):语本《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籯:竹箱。

作:兴起,成为。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能与”二句:《东观汉记》载,梁商遇到灾年,就令仆人赶着牛车,米盐菜钱送给饥民,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不留下。

《三国志·魏书》卷十《荀彧传》裴松之注引孔融写给韦端的书信说:“不意双珠,近出老蚌。

甚珍贵之。

”明月:指珍珠。

明珠出于老蚌,比喻佳子弟出于门庭。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宴坐:闲坐。

图画:一作“画图”。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观水观山:一作“观山观水”。

灵台:此指心。

这里暗用了神秀和慧能两首著名的《菩提偈》诗意。

末二句一作“莫将世事侵两鬓,小庵观静锁灵台”。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 等.黄庭坚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65-166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从诗中可知,胡逸老此人为人不慕荣利,雅有山水之趣。

黄庭坚在敬慕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高雅情怀。

  诗人先发议论:诗书传家能使后代成才,而遗金满篓往往给子孙招来祸害。

这里用了韦贤的典故。

据《汉书·韦贤传》,韦贤号称邹鲁大儒,教育了四个儿子,都很有成就。

赞美了胡逸老的诗礼传家,显示其品格的清高,令人仰慕。

首联二句劈空而来,气势惊挺。

  颔联承上,进一步赞美庵主的仁爱之心。

说他在灾年能拿出粮食与贫人共享,和气必能致祥,后代必得佳子弟。

这里用了韦康、韦诞兄弟的典故。

据《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裴松之注,孔融赞扬韦端的两个儿子韦康与韦诞为一双明珠。

诗人意谓,胡逸老必能像韦端那样,明珠出于蚌胎,佳子弟出于门庭。

  颈联转到正面写致虚庵。

白天闲坐庵中,眼前的山景如一幅幅图画映出;

入夜倚于窗前,只觉风雨飒飒而来。

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诗评家认为这两句“奇”。

之所以奇,是因为:第一,化静为动。

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

“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

第二,化实为虚。

什么样的“画图”,尽可让读者去想象;

夜来风雨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

第三,情景交融。

五句写视觉,六句写听觉,整联都有能视能听的主体存在。

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都在不言之中。

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与前两联一脉相承。

只不过前两联是直叙,这里是衬托。

  尾联总收全诗,照应开头。

以闲逸之心观山观水,山水的妙境能常现于心目之前。

而山水的清淑之气又能涤荡肠胃,使此心澄清无滓,一尘不染。

这里一方面说胡逸老,另一方面也披露了诗人自己的胸襟。

参考资料: 1、 朱明伦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63

菩萨蛮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轻风袅断沈烟炷。

霏微尽日寒塘雨。

残绣没心情。

鸟啼花外声。

离愁难自制。

年少乖盟誓。

寂寞掩朱门。

罗衣空泪痕。

蝶恋花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海角芳菲留不住。

笔下风生,吹入青云去。

仙籍有名天赐与。

致君事业安排取。

要识世间平坦路。

当使人人,各有安身处。

黑发便逢尧舜主。

笑人白首耕南亩。

浣溪沙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飞鹊台前晕翠蛾。

千金新买帝青螺。

最难如意为情多。

几处泪痕留醉袖,一春愁思近横波。

远山低尽不成歌。

1112131415 共213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