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诗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远远地看见牧童骑着牛缓缓地在前村走过,轻风隔着田垄送来阵阵牧笛声。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参考资料: 1、 周春玲编.儿童熟读古诗300首 (下册):吉林美术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第11页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lǒng)闻。

陇:通“垄”,田垄。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长安:唐代京城。

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参考资料: 1、 周春玲编.儿童熟读古诗300首 (下册):吉林美术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第11页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lǒng)闻。

远远地看见牧童骑着牛缓缓地在前村走过,轻风隔着田垄送来阵阵牧笛声。

陇:通“垄”,田垄。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长安:唐代京城。

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参考资料: 1、 周春玲编.儿童熟读古诗300首 (下册):吉林美术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第11页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

前两句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

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

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

“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后两句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

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

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参考资料: 1、 王充闾著.诗性智慧:万卷出版公司,2016.06:第121页 2、 傅庚生 傅光.百家唐宋诗新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05月第1版:第623页

登快阁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岂不是更好的归宿。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 等 .黄庭坚诗文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73-74 . 2、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84-86 .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yǐ)晚晴。快阁: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作者任泰和令时。痴儿了却公家事:意思是说,自己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痴儿,作者自指。《晋书·傅咸传》载杨济与傅咸书云:“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这是当时的清谈家崇尚清谈,反对务实的观点,认为一心想把官事办好的人是“痴”,黄庭坚这里反用其意,以“痴儿”自许。了却,完成。东西:东边和西边 。指在阁中四处周览。倚:倚靠。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落木:落叶。澄江:指赣江。澄,澄澈,清澈。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朱弦”句:《吕氏春秋·本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朱弦:这里指琴。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 “青眼”句:《晋书·阮籍传》:“(阮)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青眼: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指正眼看人 。 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 聊:姑且。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弄:演奏与白鸥盟:据《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 等 .黄庭坚诗文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73-74 . 2、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84-86 .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yǐ)晚晴。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快阁: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作者任泰和令时。痴儿了却公家事:意思是说,自己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痴儿,作者自指。《晋书·傅咸传》载杨济与傅咸书云:“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这是当时的清谈家崇尚清谈,反对务实的观点,认为一心想把官事办好的人是“痴”,黄庭坚这里反用其意,以“痴儿”自许。了却,完成。东西:东边和西边 。指在阁中四处周览。倚:倚靠。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落木:落叶。澄江:指赣江。澄,澄澈,清澈。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朱弦”句:《吕氏春秋·本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朱弦:这里指琴。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 “青眼”句:《晋书·阮籍传》:“(阮)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青眼: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指正眼看人 。 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 聊:姑且。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岂不是更好的归宿。 弄:演奏与白鸥盟:据《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 等 .黄庭坚诗文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73-74 . 2、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84-86 .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这是黄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小诗。   一般说来,文章或诗歌开头往往较难,以致有的文学家常将其开头处砍去,这是因为开头处,作者还没有和作品的情境融为一体,因而容易作态。黄山谷此诗起首,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但又能构思奇妙,引人入境。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这二句,看似通俗浅近,却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更是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读此三家,宛如一幅艺术摄影,在晚霞的逆光里,诗人与亭阁的背影......   不仅如此,"倚晚晴"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读这样的诗句,不禁使人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名句。但黄山谷之句,既汲取了前辈的养料加以锻炼熔造,又是新的境界再现。所以前人曾评此二句道:"其意境天开,则实能劈古今未泄之奥妙。"(张宗泰《鲁斋所学集》)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诗人这二句大意是说,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结句诗人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颗心呵,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从全诗的结构看,这个结尾是相当精彩的: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不但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潘伯鹰评语)。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   全诗明白如话,因景抒情寄慨,字字紧扣,层层关联,用典贴切,无一字无来处,体现了江西诗派用字新奇、笔力雄健的特点。   此诗极受后人称赏。姚鼐称此诗"豪而有韵,此移太白歌行于七律内者";方东树评析说:"起四句且叙且写,一往浩然,五、六句对意流行。收尤豪放。此所谓寓单行之气于排偶之中者。"这些评析都是十分切中肯綮的。翁方纲评黄山谷诗云:"坡公之外又出此一种绝高之风骨,绝大之境界,造化元气发泄透矣。"细吟此诗,当知无愧。   黄庭坚作诗以学杜甫为宗旨,专意学其“拗句”;又提倡“无一字无来处”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山谷体”。体现其特征的作品如: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题竹石牧牛》)   对“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赏析   “远望群山,落木萧萧。天空开阔明朗,眺望江水,澄净江面上的月色皎洁明净。   这种景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厌倦和投身自然的愉悦。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599-600 . 2、 孙文葵. 黄庭坚诗歌艺术风格浅谈[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01) 3、 刘河. 登“快阁”而不快——读黄庭坚《登快阁》诗[J]. 新筑学刊(社会科学版). 1983(00)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天涯也有江南信。

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

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

飘到眉心住。

平生个里愿杯深。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天涯也有江南信。

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

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在宜州看到梅花开放,知道春天即将来临。

夜尽时,迟迟闻不到梅花的香味,以为梅花还没有开放;

早晨起来,才发现在面南的枝条上已开满了梅花,真是没有想到。

玉台弄粉花应妒。

飘到眉心住。

平生个里愿杯深。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女子在镜台前化妆,引起了梅花的羡妒,就飘落在她的眉心上。

要在平常见到这种景象,便希望畅怀酣饮;

现在就不同了,自从被贬离开汴京,十年来,那种青年人的情怀、兴致已经不存在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天涯也有江南信。

梅破知春近。

夜阑(lán)风细得香迟。

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梅破知春近:梅花绽破花蕾开放,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开遍向阳枝:南枝由于向着太阳,故先开放。

玉台弄粉花应妒。

飘到眉心住。

平生个里愿杯深。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玉台”二句:玉台,传说中天神的居处,也指朝廷的宫室。

弄粉:把梅花的开放比作天宫“弄粉”。

飘到眉心住: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下。

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词中意谓由于群花的妒忌,梅花无地可立,只好移到美人的眉心停住,古代妇女化妆时常在眉心点梅花砂痣。

“平生个里愿杯深”两句:年轻时遇到良辰美景,总是尽兴喝酒,可是经十年贬谪之后,再也没有这种兴致了。

个里,个中、此中。

去国,离开朝廷。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天涯也有江南信。

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

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

飘到眉心住。

平生个里愿杯深。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上片写惊喜。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国数千里,说是“天涯”不算夸张。

到贬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作者很诧异。

“梅破知春”,这不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开放,意谓春天来临;

而且是侧重于地域的联想,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作者为江西修水人,地即属江南)。

“也有”,是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口吻,显见环境比预料的好。

紧接二句则由“梅破”,写到梅开。

梅花开得那样早,那样突然,夜深时嗅到一阵暗香,没能想到什么缘故,及至“晓来”才发现向阳的枝头已开繁了。

  虽则“开遍”,却仅限于“向南枝”,不失为早梅,令人感到新鲜,喜悦。

“夜阑(其时声息俱绝,暗香易闻)风细(恰好传递清香)”时候才“得香”,故云“迟”。

此处用笔细致。

“也有”表现出第一次惊喜,“不道”则表现出又一次意外,作者惊喜不迭之情,溢于言表。

  至此,作者已满怀江南之春心。

下片以寿阳公主关于梅花的浪漫故事引出自己的感慨。

《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

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一句“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不但将旧典翻出新意,而且还表现出一个被贬的老人观梅以致忘怀得失的心情,暗伏下文“少年心”三字。

  想到往日赏梅,对着如此美景,总想把酒喝个够;

但现不同了,经过十年的贬谪,宦海沉沦之后,不复有少年的兴致了。

结尾词情上是一大兜转,“老”加上“尽”的程度副词,更使拗折而出的郁愤之情得到充分表现。

用“愿杯深”来代言兴致好,亦形象有味。

  这首词写得极为深挚,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写照。

作者先写在边地宜州看到梅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

由“梅破”到“得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

全词由景入手,婉曲细腻;

以情收结,直抒胸臆。

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

在情调上,上片写梅花,写得亲切婉媚,下片抒感慨,则颓然悲壮,在人与花的对照中,依然可见作者那正直不屈的人格。

参考资料: 1、 黄庭坚原著.《意林》.北京市:意林杂志编辑部,2010年第15期:第47页 2、 蒋方 编选.黄庭坚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53-255

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黄菊枝头生晓寒。

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

舞裙歌板尽清欢。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黄菊枝头生晓寒。

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深秋的清晨,黄菊枝头显露出了阵阵寒意,人生短促,今朝有酒今朝醉。

冒着斜风细雨吹笛取乐,酒醉里倒戴帽子、摘下菊花簪在头上。

身健在,且加餐。

舞裙歌板尽清欢。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要趁着身体健康努力加饭加餐,在佳人歌舞的陪伴下尽情欢乐。

头上黄花映衬着斑斑白发,兀傲的作者就要以这副疏狂模样展示在世人面前,任他们冷眼相看。

参考资料: 1、 吕明涛,谷漟彝.宋词三百首:中华书局,2012.06:第90页、第105页 2、 (北宋)苏轼等著.夏华等编译,豪放词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01:107-108 3、 《国学经典一本全》编委会.国学经典一本全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2:第641页 4、 啄言.唐诗宋词原曲: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0:第234页

黄菊枝头生晓寒。

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莫放:勿使,莫让。

簪(zān)花:以花插头。

倒著冠:倒戴着冠儿。

此句暗用山简典故,表现不拘世俗、风流自赏的生活态度。

《世说新语·任诞》“山季伦为荆州,时出酣畅。

人为之歌日:‘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

日暮倒载归,茗芋无所知。

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篱。

”’白接篱,头巾。

身健在,且加餐。

舞裙歌板尽清欢。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且加餐:《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李白《代佳人寄翁参枢先辈》:“直是为君餐不得,书来莫说更加餐。

”黄花:同黄华,指未成年人。

白发:指老年人。

牵挽:牵拉,牵缠。

付与:给与,让。

冷眼:轻蔑的眼光。

参考资料: 1、 吕明涛,谷漟彝.宋词三百首:中华书局,2012.06:第90页、第105页 2、 (北宋)苏轼等著.夏华等编译,豪放词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01:107-108 3、 《国学经典一本全》编委会.国学经典一本全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2:第641页 4、 啄言.唐诗宋词原曲: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0:第234页

黄菊枝头生晓寒。

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深秋的清晨,黄菊枝头显露出了阵阵寒意,人生短促,今朝有酒今朝醉。

冒着斜风细雨吹笛取乐,酒醉里倒戴帽子、摘下菊花簪在头上。

莫放:勿使,莫让。

簪(zān)花:以花插头。

倒著冠:倒戴着冠儿。

此句暗用山简典故,表现不拘世俗、风流自赏的生活态度。

《世说新语·任诞》“山季伦为荆州,时出酣畅。

人为之歌日:‘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

日暮倒载归,茗芋无所知。

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篱。

”’白接篱,头巾。

身健在,且加餐。

舞裙歌板尽清欢。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要趁着身体健康努力加饭加餐,在佳人歌舞的陪伴下尽情欢乐。

头上黄花映衬着斑斑白发,兀傲的作者就要以这副疏狂模样展示在世人面前,任他们冷眼相看。

且加餐:《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李白《代佳人寄翁参枢先辈》:“直是为君餐不得,书来莫说更加餐。

”黄花:同黄华,指未成年人。

白发:指老年人。

牵挽:牵拉,牵缠。

付与:给与,让。

冷眼:轻蔑的眼光。

参考资料: 1、 吕明涛,谷漟彝.宋词三百首:中华书局,2012.06:第90页、第105页 2、 (北宋)苏轼等著.夏华等编译,豪放词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01:107-108 3、 《国学经典一本全》编委会.国学经典一本全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2:第641页 4、 啄言.唐诗宋词原曲: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0:第234页

黄菊枝头生晓寒。

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

舞裙歌板尽清欢。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此词是黄山谷与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隐客”史应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

词中所塑造的狂士形象,是作者自己及其朋友史念之的形象,同时也是那一时代中不谐于俗而怀不平傲世之心的文人的形象。

  上片是劝酒之辞,劝别人,也劝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欢乐。

首句“黄菊枝头生晓寒”是纪实,点明为重阳后一日所作。

因史应之有和词,故自己再和一首,当亦是此数日间事。

赏菊饮酒二事久已有不解之缘,借“黄菊”自然过渡到“酒杯”,引出下一句“人生莫放酒杯干”。

意即酒中自有欢乐,自有天地,应让杯中常有酒,应该长入酒中天。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着意写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表明酒中自有另一番境界。

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都是不入时的狂放行为,只有酒后醉中才能这样放肆。

  下片则是对世俗的侮慢与挑战。

“身健在,且加餐。

舞裙歌板尽清欢。

”仍是一种反常心理,其含意于世事纷扰,是非颠倒,世风益衰,无可挽回,只愿身体长健,眼前快乐,别的一无所求。

这是从反面立言。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则是正面立言。

菊花傲霜而开,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弥坚,故有黄花晚节之称。

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换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

这自然是对世俗的侮慢,不可能为时人所理解和容忍。

  此词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个类似狂人的形象,抒写了山谷久抑胸中的愤懑,表现出对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无言的反抗。

词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以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对现实中的政治迫害进行调侃和抗争,体现了词人挣脱世俗约束的高旷理想。

主人公旷达的外表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伤痛。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鄂州南楼书事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站在南楼上靠着栏杆向四周远望,只见山色和水色连接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四顾:向四周望去。

山光、水光:山色、水色。

凭栏:靠着栏杆。

十里:形容水面辽阔。

芰(jì):菱角。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并:合并在一起。

一味凉:一片凉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jì)荷香。

站在南楼上靠着栏杆向四周远望,只见山色和水色连接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

四顾:向四周望去。

山光、水光:山色、水色。

凭栏:靠着栏杆。

十里:形容水面辽阔。

芰:菱角。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

并:合并在一起。

一味凉:一片凉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鄂州南楼书事》描述的情景是:武昌的夏天,热得可怕。

那天晚上,诗人登上高高的南楼乘凉。

他倚栏而望,明月已近中天,皎洁的清辉倾泻而下。

四面的山光与水光相连相映,一片通明;

方圆十数里、盛开着芰(菱)花、荷 花,凉爽的夜风中,不断有淡淡的芳香扑面而来。

习习清风,朗朗明月,谁也不能对它们管束驱遗,它们慷慨、殷勤地为南楼送来清清爽爽的夜凉,供游人称心快意地消受啊!

  欣赏这首小诗,读者很容易忘记自身的处境,仿佛自己也登上南楼来乘凉了。

这样的感觉是这样来的。

先从外界景象来看:四外山水落石出,十里芰荷 ,楼头清风,空中明月,远方近处,天上地下,以南楼为中心,构成一个高远、清空、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境界。

再从自身感受来说:山光、水光、月光,是眼睛的视觉所感到的;

芰花、荷花的香气,是鼻子的嗅觉所感到的;

清风——夜凉,是皮肤的触觉以及耳朵的听觉听感到的;

而“南楼一味凉”的“味”字,还隐含着口舌的味觉在起作用,好像在那里细细地美美地品尝一般。

总之,读者的眼睛、鼻子、耳朵、口舌、皮肤种种器官司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种种功能,统统被调动起来,集中起来,共同参与对这南楼夜景的感觉、领略、体验。

此景此情,令人生出如临其境的感受,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这便是作品的艺术魅力,诗人的艺术追求了。

  黄庭坚一生,道路崎岖坎坷,由于遭受人陷害中伤,曾贬官司蜀中六年之久;

召回才几个月,又被罢官司来武昌闲居。

当夜纳凉南楼,眼见明月清风,无拘无束,各行其是,想到自己每欲有所作为,却是动辄得罪,怅恨之情,于是潜滋暗长。

“清风明月无人管”,正是诗人这种心绪的自然流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书幽芳亭记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更多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其他的士人,那么就成为国士;如果一个女子的姿色超过其他的美女,那么就称之为国色;如果兰花的香味胜过其它所有的花那么就称之为国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支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是以知不独今,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出,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锄”,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然而兰和蕙的才能和品德不相同,世人很少有能分辨出来的。我放任自己长期流浪四方,于是完全知道兰和蕙的区别。大概兰花好似君子,蕙好像士大夫,大概山林中有十棵蕙,才有一棵兰,《离骚》中说:“我已经培植兰花九畹,又种下蕙百亩。”《招魂》说:“爱花的风俗离开蕙,普遍崇尚兰花”因此知道楚人以蕙为贱以兰为贵很久了。兰和蕙到处都能生长,即使栽种在砂石的地方也枝繁叶茂,如果用热茶水浇灌就香气芬芳,这是它们相同的地方,等到它们开花,一只干上就一朵花而香气扑鼻的是兰花,一只干上有五七朵花但是香气不足的就是蕙。虽然蕙比不上兰花,但是与椒相比却远在椒之上,椒居然被当世之人称为“国香”。于是说当权者必须除掉,这就是那些品德高尚的隐士纷纷远离当局而不返回的原因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楚之逐臣:及屈原。屈原在离骚里以兰来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薄丛:贫瘠的丛林。不见:不被人知道。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是以知不独今,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出,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锄”,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贵(贵兰):以......为贵。芳(不为无人而不芳):发出芳香。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其他的士人,那么就成为国士;如果一个女子的姿色超过其他的美女,那么就称之为国色;如果兰花的香味胜过其它所有的花那么就称之为国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支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楚之逐臣:及屈原。屈原在离骚里以兰来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薄丛:贫瘠的丛林。不见:不被人知道。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是以知不独今,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出,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锄”,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然而兰和蕙的才能和品德不相同,世人很少有能分辨出来的。我放任自己长期流浪四方,于是完全知道兰和蕙的区别。大概兰花好似君子,蕙好像士大夫,大概山林中有十棵蕙,才有一棵兰,《离骚》中说:“我已经培植兰花九畹,又种下蕙百亩。”《招魂》说:“爱花的风俗离开蕙,普遍崇尚兰花”因此知道楚人以蕙为贱以兰为贵很久了。兰和蕙到处都能生长,即使栽种在砂石的地方也枝繁叶茂,如果用热茶水浇灌就香气芬芳,这是它们相同的地方,等到它们开花,一只干上就一朵花而香气扑鼻的是兰花,一只干上有五七朵花但是香气不足的就是蕙。虽然蕙比不上兰花,但是与椒相比却远在椒之上,椒居然被当世之人称为“国香”。于是说当权者必须除掉,这就是那些品德高尚的隐士纷纷远离当局而不返回的原因啊!   贵(贵兰):以......为贵。芳(不为无人而不芳):发出芳香。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是以知不独今,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出,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锄”,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北宋的散文小品中,最著名的当属周敦颐的《爱莲说》。该文以莲喻人,赞扬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人格。稍后黄庭坚的《书幽芳亭记》,堪称与《爱莲说》相比肩的精美小品。但由于前者被选入中学教材,广为人知;而黄庭坚本人以诗名世,他的散文创作被掩盖了。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苏门四学士”之首。黄庭坚诗、书、文均有极高造诣,与苏轼并称“苏黄”。他的一生风波跌宕,饱受磨难。在北宋党争中,他属旧党,屡遭贬谪。但无论处于何种艰难的境地,他都以气节自励。此文就是他高尚品德的流露。他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达到了“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至高境界。   中国古代历来有“芳草美人”的传统。这是典型的类比手法:以自然界的某种动植物来类比人的品行。周敦颐建立起了莲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黄庭坚此文则建立起兰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   黄庭坚一开始就连用三个类比:国士、国色、国香,将兰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楚之逐臣”是指屈原。屈原在《离骚》里种兰、佩兰、赋兰:“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以兰来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黄庭坚指出兰与君子十分类似:“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君子就像兰花,从不吹嘘自己,也不因无人赏识而愁闷;在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两句话的精警,可与“出淤泥而不染”相比肩。   为什么黄庭坚要特意点出这两点呢?因为在这两种环境中,最能见出君子的品格。在第一种环境下,君子尚未成名,无人赏识,要耐得住寂寞;在第二种环境下,虽屡遭打击,而不改其操守。“遁世无闷”句,语出《易经》。《乾卦》《文言》:“初九日: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孔疏》:“遁世无闷者,谓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不见是而无闷者,言举世皆非,虽不见善而心亦无闷。上云遁世无闷,心处僻陋,不见是而无闷,此因见世俗行恶,是亦无闷,故再起无闷之文。”《易·大过》《象传》:“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孔疏》:“明君子衰难之时,卓尔独立,不有畏惧。遁乎世而无忧,欲有遁难之心,其操不改。凡人则不能然,惟君子独能如此。”可见,只有君子才能在这两种环境中卓然挺立。“含章”句,亦出自《易经》。《易经》第六三章云:“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章,即文采,也就是美德。含章,即藏善,韬光养晦,保养美德。贞,正。含章可贞:蕴含美德,心地守正。时,时机。成,居功。君子应耐心等待最佳时机再行动。含蕴秀美,品德坚贞;如为天子做事,不要居功,则有善终。黄庭坚在这里又一次赞扬君子立身处世的特点:一是含蓄,不张扬,不刻意追求。就像兰花,平时与其他花草混处,香味不明显。二是把握时机。君子一旦有机会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就会尽心尽力地报效国家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如兰花,一阵清风吹过,香气芬芳,远近皆知。   接下来,作者特意比较了兰与蕙的不同,指出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兰与蕙的栽培环境相同,但两者有花之多少与香味远近不同。“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花少,则含蓄,不张扬;香味远,则有真才实学,内蕴丰富。作者还指出,“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椒,一种香味浓烈的常见草本植物,此处指庸碌之辈。士大夫虽然品德修养不如君子,但较之庸碌常人,又已远甚。可叹的是,椒居然被当世之人称为“国香”。“当门”,指当权者。当权者昏庸,不能辨别蕙与椒,更无法赏识那含蓄的、清幽的兰了。所以,那些品节高尚的“山林之士”,纷纷远离当局,“往而不返”了。在这里,作者寄予了深沉的世道感叹。   黄庭坚对兰的推崇,是在北宋推崇君子气节的大环境下提出来的。周敦颐《爱莲说》就说:“莲,花之君子者也。”黄庭坚也说:“兰似君子。”此文写于他贬居戎州之时。戎州有山名兰山,上有野生兰花。他将之移植于院中,建一小亭,名为“幽芳亭”。在北宋党争中,黄庭坚属苏轼党,屡遭新党打击。但是,他并无怨恨詈骂之词。苏轼称赞他:“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者,亦莫得而友也。”(《答黄鲁直书》)评价高得不能再高了。黄庭坚将居处先后命名为“任运堂”、“槁木庵”,表现了他随缘任运的人生态度。他为人“内刚外和”,有如兰花,含蓄,不张扬,内蕴深厚,讲求气节。他的诗也反复吟咏了兰花的高洁品质,如《以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为韵寄李子先》、《丙寅十四首效韦苏州》、《次韵答和甫卢泉水三首》、《答李康文》、《和答刘中叟殿院》、《寄晁元中十首》、《寄傅君倚同年》、《次韵答黄与迪》等诗。他还亲手书写了唐韩伯庸的《幽兰赋》,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行书佳作。   黄庭坚学识广博,善用典故。他提倡广泛学习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厚积薄发,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在这篇短文中,黄庭坚随手引用《易经》、《离骚》,展示了他深厚的学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黔(qián)中:即黔州(今四川彭水)。

漏天:指阴雨连绵。

及至:表示等到某种情况出现;

直至。

霁(jì):雨雪之止也。

鬼门关:即石门关,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老翁(wēng):老年男子,含尊重意。

气岸:气度傲岸。

华颠:白头。

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

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

两谢:即谢瞻和谢灵运。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68-269 .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黔中阴雨连绵,仿佛天漏,遍地都是水,终日被困家中,犹如待在一艘破船上。

久雨放晴,又逢重阳佳节,在蜀江之畔,畅饮狂欢。

黔(qián)中:即黔州(今四川彭水)。

漏天:指阴雨连绵。

及至:表示等到某种情况出现;

直至。

霁(jì):雨雪之止也。

鬼门关:即石门关,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不要取笑我,虽然年迈但气概仍在。

请看,老翁头上插菊花者有几人呢?

吟诗填词,堪比戏马台南赋诗的两谢。

骑马射箭,纵横驰骋,英雄直追古时风流人物。

老翁(wēng):老年男子,含尊重意。

气岸:气度傲岸。

华颠:白头。

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

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

两谢:即谢瞻和谢灵运。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68-269 .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为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

该词主要通过重阳即事,写出了黄庭坚在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

  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前两句起调低沉,起篇为抑。

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不好外出活动。

不说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

“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

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

联系“万里”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

下三句是一扬,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

说重阳天霁,用“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斡旋,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

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真是喜上加喜。

遂逼出“催醉”二字。

“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

“鬼门关”这里是用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傲兀之气。

  下片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

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

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

“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负口吻。

这比前写纵饮就更进一层,词情再扬,此为二扬。

最后三句是高潮。

此三句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更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此为三扬。

此处巧用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

末句中的“拍肩”一词出于郭璞《游仙诗》“右拍洪崖肩”,即追踪的意思。

下片从“莫笑老翁犹气岸”到“风流犹拍古人肩”彼此呼应,一气呵成,将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词结构一抑三扬,笔力豪迈,抒发了作者虽被贬黔州、身居恶劣环境,却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不屈于命运的摆布的乐观精神和博大胸怀。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776-778 . 2、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2470 . 3、 姜钧主编 .宋词大鉴赏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2年 . 4、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年 .

瑞鹤仙·环滁皆山也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环滁皆山也。

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

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

翁之乐也。

得之心、寓之酒也。

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

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

太守醉也。

喧哗众宾欢也。

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

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环滁皆山也。

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

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

翁之乐也。

得之心、寓之酒也。

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滁州,今安徽省东部。

皆:副词,都。

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

琅琊山,在滁州西南十里。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得:领会。

寓:寄托。

芳:花草发出的香味,这里引申为“花”,名词。

游也。

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

太守醉也。

喧哗众宾欢也。

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

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山肴:用从山野捕获的鸟兽做成的菜。

野蔌(sù):野菜。

蔌,菜蔬的总称。

洌(liè):清澈。

泉:指酿泉,泉水名,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因泉水很清可以酿酒而得名。

觥(gōng):酒杯。

筹:行酒令的筹码,用来记饮酒数。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丝,指弦乐器。

竹,指管乐器。

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

乐:以…为乐。

乐:乐事。

醉翁:指欧阳修(1007-1072年),自号醉翁。

参考资料: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 .九年义务教育标准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 :197-200 2、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806页

环滁皆山也。

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

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

翁之乐也。

得之心、寓之酒也。

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

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

太守醉也。

喧哗众宾欢也。

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

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全诗起句全用《醉翁亭记》首句原文。

起笔写出环滁皆山之空间境界,颇有一份大自然怀抱之中的慰藉感,从而覆盖全篇,定下基调。

下一个“也”字,已露唱叹之情。

“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

”用原作句意,词句更省净,直指环山中之琅琊。

蔚然一词更言深秀,倍加令人神往。

“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

”三句,以便装句法,移植原作中“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下泉上者,醉翁亭也”等句的句意直点出意境核心之所,而语句更加省净。

“翁之乐也。

”此一句拖笔,变上文之描写而为抒情,词情遂愈发曳生姿。

这句是词人统摄原意而自铸新辞,笔力之巨,显然可见。

接下来“得之心、寓之酒也。

”二句概括原作中“醉翁之意不酒,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之意不酒”原作文眼之句,而山谷却宁舍此不用,可谓独具慧眼。

境由心生,故谓之得。

酒为外缘,故谓之寓。

此句较“醉翁之意不酒”,更为内向,更为深刻。

“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此三句,囊括原作“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节,于朝暮一节仅以日出二字点出,其余略去,而着力写四季。

这是因为写四季尤可开拓意境之时间深度,从而与上文环滁皆山的空间广度相副,境界遂愈感阔大遥深,此类笔法,深得造境之理。

只言景无穷,而乐无穷实已寓于其中,这又深得融情之法。

词人运思之自由灵活由此可见一斑。

  过片,将原文“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一节,尽行打并“游也”这两字短韵的一声唱叹之中,笔墨精炼绝伦。

下边着力写太守与众宾客之游乐。

“山肴野蔌,酒冽泉香,沸筹霾。

”筹,是用来行酒令、饮酒计数的签子。

此三句,移植原作中的意境、句意泉香酒洌,系泉洌酒香,倒装为的是增强语感之美。

山肴泉酒之饮食,及此处略写的非丝非竹之音乐,正是野趣、自然之趣的体现。

极写此趣,实透露出作者愤世之情。

众人之乐以至于沸,又正是众人与太守同一情趣之证明。

“沸”字添得有力,足见词人文思之奇。

人心既与自然相合,人际情趣亦复相投,所以“太守醉也。

喧哗众宾欢也。

”太守遭贬谪别有伤心怀抱,故返归自然容易沉醉。

众人无此怀抱,故欢然而已。

一醉一欢,下字自有轻重。

此二句移植原作中“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几句句意。

下边,“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三句,揉合“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及“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太守游宴,不用乐工歌妓弹唱侑酒,因有酿泉潺潺水声助兴。

其所乐者何?

众人不知,但太守实以与民共乐为乐。

“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结句亦隐括原文结语:“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以雍容而平易之文情,表现了超越而深沉的哲思,即天人合一、与民同乐的乐观精神。

  此词隐括原文,尽得文之精神,故全篇处处能表现乐于自然、乐于同乐之情景。

尤其上片云“翁之乐也。

得之心、寓之酒也”,下片云“太守醉也”,又云“太守乐其乐也”,反复暗示寄意所,处处都能于隐括之中不失其精神。

  黄庭坚的这首《瑞鹤仙·醉翁亭记》其骨架是欧阳修的,文学价值也不能同散文《醉翁亭记》类比。

它的好处是将欧文的400余字,缩写改写不到100字,篇幅仅是原文的1/3,而主题却概括了进去。

散文《醉翁亭记》,连用了21个虚词“也”字,《瑞鹤仙》亦以“也”字押韵,既保留了《醉翁亭记》的风格,又适应词的格律要求,确实是文坛上的异想天开,另一种的别开生面。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806页

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

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一半的烟雾一半的雨滴呈现在那溪水桥旁,捕鱼老人喝醉酒睡着了也没有人前去叫唤一声更没有人去把他晃一晃。

他那懒散而不受约束的意味儿是何等的深长啊,春风吹拂着花草还散发着幽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

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山山水水如果有什么等待的话,这其中的意味儿也只有陶渊明理解得最明朗。

你若问我离开要到什么地方去,你跟着我走自然也就知道我所向往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一》.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347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206 3、 杨国孚等编著.《韵译历代经典诗词歌赋曲》.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296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一半的烟雾一半的雨滴呈现在那溪水桥旁,捕鱼老人喝醉酒睡着了也没有人前去叫唤一声更没有人去把他晃一晃。

他那懒散而不受约束的意味儿是何等的深长啊,春风吹拂着花草还散发着幽香。

关情:使人关情。

疏懒:懒散、悠闲,不习惯于受拘束。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

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山山水水如果有什么等待的话,这其中的意味儿也只有陶渊明理解得最明朗。

你若问我离开要到什么地方去,你跟着我走自然也就知道我所向往的地方。

有待:有所期待。

陶潜(qián):即陶渊明,名潜,东晋诗人。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一》.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347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206 3、 杨国孚等编著.《韵译历代经典诗词歌赋曲》.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296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

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这首词词人移花接木,诗人谙熟前人的诗句风韵,考虑到句式长短、对偶声韵,使这首词词情达意、情思连续,使之如出己口,置身于宽阔寂寥的环境,突出隐逸的主题,同时表达了词人对于荣利的摒弃以及对先哲的崇敬之情。

  上片描绘了一幅闲适悠雅的溪桥野渔图。

在一片氤氲迷蒙的山岚水雾中,是烟是雨,叫人难以分辨,真是空翠湿人衣。

在溪边桥畔,有渔翁正在醉酒酣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来惊破他的好梦。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这就是杜甫的两句诗“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西郊》)、“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的十分熨帖的表现,而且从原作的意境看,也与上片情相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诗句的媒介,使读者感受到杜甫的诗境,这些诗境又反过来丰富了这首词本身的意蕴。

从“春风花草香”会使人联想到“迟日江山丽”以至整首杜甫绝句。

由联想再回到词意,在“春风花草香”后面,不单是春风花草的幽香,而且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美丽的景致让词人沉浸其中,如痴如醉,一幅风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天画面。

  下片写江山形胜,四时的美景吸引自古至今着无数的隐人逸士。

“江山如有待”是杜甫《后游》中的诗句,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面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黄庭坚巧妙地移植了这一诗意,将前面“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词意发展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这时候,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靖节先生,又随手拈来了杜甫的另一句诗“此意陶潜解”(《可惜》),使读者想到陶潜返朴归真退居田园的隐逸事迹,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甫《可惜》),杜甫感叹生不逢时,恨不能与陶渊明同归田园。

这首词的最后二句“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是接住杜甫诗意,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不学杜甫的感慨而是步先哲的后尘。

词人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是山野,是林莽,是田园,却无可奉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

这二句诗句在这首词里,贯串下面的情志意趣,结束得非常工稳,飘逸而含蓄。

  整首词虽连缀前人诗句而成,但是主题集中,联系紧密。

上下相承有序、言近而旨远,凭着自己的诗才学力,通过精心的构思安排,却创造出比原句更高的美学价值。

这篇词是集句词的代表词作。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宋词鉴赏辞典》上: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530页 2、 刘默、陈思思.《宋词鉴赏大全集·上》.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201

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

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

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

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

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

桃花盛开,垂柳依依,江南的春色很美。

雨过天晴,春风温暖烟霭淡淡,让人陶醉。

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

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

山峦黛绿,水波湛蓝,绿水与青山相互映衬着。

歌楼酒旗飘动,招人前去。

姑且把青衫典当了换酒吧。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804页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

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

灼灼:形容花朵颜色鲜明亮丽。

鬖鬖:音sān sān,植物枝叶下垂貌。

醺酣:形容天气温暖困人。

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

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

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

挼蓝:浸揉蓝草作染料,诗词中用以借指湛蓝色。

酒旆:旆字读作pèi,也可写作“斾”,酒旆即是酒旗。

故故:常常;

屡屡。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804页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

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

桃花盛开,垂柳依依,江南的春色很美。

雨过天晴,春风温暖烟霭淡淡,让人陶醉。

灼灼:形容花朵颜色鲜明亮丽。

鬖鬖:音sān sān,植物枝叶下垂貌。

醺酣:形容天气温暖困人。

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

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

山峦黛绿,水波湛蓝,绿水与青山相互映衬着。

歌楼酒旗飘动,招人前去。

姑且把青衫典当了换酒吧。

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

挼蓝:浸揉蓝草作染料,诗词中用以借指湛蓝色。

酒旆:旆字读作pèi,也可写作“斾”,酒旆即是酒旗。

故故:常常;

屡屡。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804页

1112131415 共213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