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辅氏凭江淮竟东海…为奔鲸沛第五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奔鲸沛,荡海垠。

吐霓翳日,腥浮云。

帝怒下顾, 哀垫昏。

授以神柄,推元臣。

手援天矛,截修鳞。

披攘蒙霿,开海门。

地平水静,浮天根。

羲和显耀, 乘清氛。

赫炎溥畅,融大钧。

视民诗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帝视民情,匪幽匪明。

惨或在腹,已如色声。

亦无动威, 亦无止力。

弗动弗止,惟民之极。

帝怀民视,乃降明德, 乃生明翼。

明翼者何?

乃房乃杜。

惟房与杜,实为民路。

乃定天子,乃开万国。

万国既分,乃释蠹民,乃学与仕, 乃播与食,乃器与用,乃货与通。

有作有迁,无迁无作。

士实荡荡,农实董董,工实蒙蒙,贾实融融。

左右惟一, 出入惟同。

摄仪以引,以遵以肆。

其风既流,品物载休。

品物载休,惟天子守,乃......更多

奉平淮夷雅表·皇武,命丞相度董师,集大功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皇耆其武,于溵于淮。

既巾乃车,环蔡具来。

狡众昏嚚,甚毒于酲。

狂奔叫呶,以干大刑。

皇咨于度,惟汝一德。

旷诛四纪,其徯汝克。

锡汝斧钺,其往视师。

师是蔡人,以宥以釐。

度拜稽首,庙于元龟。

既祃既类,于社是宜。

金节煌煌,锡质雕戈。

犀甲熊旂,威命是荷。

度拜稽首,出次于东。

天子饯之,罍斝是崇。

鼎臑俎胾,五献百笾。

凡百卿士,班以周旋。

既涉于浐,乃翼乃前。

孰图厥犹,其佐多贤。

宛宛周道,于山于川。

远扬迩昭,陟降连连。

......更多

巽公院五咏。曲讲堂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寂灭本非断,文字安可离。

曲堂何为设,高士方在斯。

圣默寄言宣,分别乃无知。

趣中即空假,名相与谁期。

愿言绝闻得,忘意聊思惟。

舞曲歌辞。白纻歌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翠帷双卷出倾城,龙剑破匣霜月明。

朱唇掩抑悄无声, 金簧玉磬宫中生。

下沉秋水激太清,天高地迥凝日晶, 羽觞荡漾何事倾。

龟背戏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长安新技出宫掖,喧喧初遍王侯宅。

玉盘滴沥黄金钱, 皎如文龟丽秋天。

八方定位开神卦,六甲离离齐上下。

投变转动玄机卑,星流霞破相参差。

四分五裂势未已, 出无入有谁能知。

乍惊散漫无处所,须臾罗列已如故。

徒言万事有盈虚,终朝一掷知胜负。

修门象棋不复贵, 魏宫妆奁世所弃。

岂如瑞质耀奇文,愿持千岁寿吾君。

庙堂巾笥非余慕,钱刀儿女徒纷纷。

江雪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

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

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千山鸟飞绝,万径(jìng)人踪灭。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舟蓑(suō)笠(lì)翁,独钓寒江雪。

孤:孤零零。

蓑笠: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

(“蓑” ,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

“笠” ,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千山鸟飞绝,万径(jìng)人踪灭。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

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舟蓑(suō)笠(lì)翁,独钓寒江雪。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

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孤:孤零零。

蓑笠: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

(“蓑” ,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

“笠” ,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

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

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

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

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

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

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

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

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

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

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

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

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

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

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

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

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

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

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

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

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

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

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

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

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937-938页

雨中赠仙人山贾山人(即贾鹏也)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寒江夜雨声潺潺,晓云遮尽仙人山。

遥知玄豹在深处,下笑羁绊泥涂间。

种柳戏题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柳州刺史柳宗元,今日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人们当作谈笑的故事,地方掌故又添一件。

随着时间流逝,今日也会变为往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浓绿的柳阴当会覆盖大地,耸立的树干将要耸入蓝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到那时,人们见树也许会引起怀念,惭愧的是我没有什么良好政绩可以流传。

参考资料: 1、 吴文治.《柳宗元诗文选评》.西安市:三秦出版社,2004.05:30 2、 王松龄,杨立扬.《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柳宗元诗文选译》.南京市:凤凰出版社,2011.05:44-45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柳江:西江支流,流经今柳州市。

当时亦称浔水。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故事:过去的事情。

推移:指时光的流逝。

昔年:往年,历史。

这两句的意思是,今天的种柳会成为将来人们谈笑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成为一种史迹。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垂阴:指柳树遮阴。

当:应当。

覆地:遮盖大地。

耸干(sǒnggàn,即怂赣):高耸的树干。

会:能够,一定能。

参(cān餐)天:高入云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思人树:《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巡行乡邑,有棠对,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

召公卒。

而民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大意即召公有惠于民,他死后,人们自觉地爱护他生前亲手所种的甘棠树,还做了诗篇歌咏他,以表示对他的怀念。

后世诗词中,遂用“思人树”作为赞美官员有惠政的典故。

柳宗元在此借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表达努力造福于民的愿望。

惠化:有益于民的德政与教化。

参考资料: 1、 吴文治.《柳宗元诗文选评》.西安市:三秦出版社,2004.05:30 2、 王松龄,杨立扬.《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柳宗元诗文选译》.南京市:凤凰出版社,2011.05:44-45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柳州刺史柳宗元,今日种柳柳江边。

柳江:西江支流,流经今柳州市。

当时亦称浔水。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人们当作谈笑的故事,地方掌故又添一件。

随着时间流逝,今日也会变为往年。

故事:过去的事情。

推移:指时光的流逝。

昔年:往年,历史。

这两句的意思是,今天的种柳会成为将来人们谈笑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成为一种史迹。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浓绿的柳阴当会覆盖大地,耸立的树干将要耸入蓝天。

垂阴:指柳树遮阴。

当:应当。

覆地:遮盖大地。

耸干(sǒnggàn,即怂赣):高耸的树干。

会:能够,一定能。

参(cān餐)天:高入云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到那时,人们见树也许会引起怀念,惭愧的是我没有什么良好政绩可以流传。

思人树:《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巡行乡邑,有棠对,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

召公卒。

而民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大意即召公有惠于民,他死后,人们自觉地爱护他生前亲手所种的甘棠树,还做了诗篇歌咏他,以表示对他的怀念。

后世诗词中,遂用“思人树”作为赞美官员有惠政的典故。

柳宗元在此借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表达努力造福于民的愿望。

惠化:有益于民的德政与教化。

参考资料: 1、 吴文治.《柳宗元诗文选评》.西安市:三秦出版社,2004.05:30 2、 王松龄,杨立扬.《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柳宗元诗文选译》.南京市:凤凰出版社,2011.05:44-45

笼鹰词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

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电捎平冈。

砉然劲翮剪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

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

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

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

萧瑟的秋风里飘飞着严霜,雄鹰展翅直上九霄迎接那曙光。

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电捎平冈。

铁翅冲破云雾,斩断长虹,挟带着雷电掠过平旷的山岗。

砉然劲翮剪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

忽然俯冲下来,披荆斩棘,抓起狐狸与兔子又重回九天之上。

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

利爪存毛,钢喙沾血,百鸟纷纷躲藏,雄鹰环顾四周,无人能敌,不禁慷慨激昂。

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

不料湿热的夏天骤然而至,抱病的雄鹰羽毛尽脱,元气大伤。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

草丛中的狐狸与老鼠居然也敢乘人之危当面骚扰,一夜之中挑衅不断,令人寝食难安。

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雄鹰只愿凭借下一个天高气爽的秋季,挣脱重重枷锁再上万里云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5 2、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4-6

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

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电捎平冈。

砉然劲翮剪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

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

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

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此诗以笼鹰自喻抒发了作者当年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时的豪情壮志,以及失败后遭到迫害摧残的悲愤;

渴望有朝一日能冲出樊笼,展翅高飞,实现其宏伟抱负。

  诗的前半部分,极写鹰击长空,叱咤风云的雄姿。

前两句“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

”说苍鹰不畏严寒,迎着曙光,上薄云天。

“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风驰”中的“凄风”、“严霜”这些冷色调的字眼,使整个画面弥漫着肃杀之气。

而“虹霓”、“霹雳”等词,又平添几笔耀眼的暖色。

“砉然劲翻剪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以粗放之笔写苍鹰的作为,“一剪”、“一攫”刚劲利索,可谓所向披靡。

“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回顾时激昂”,以特写手法刻划苍鹰的神采,气宇轩昂,不同凡俗。

这里的“荆枣”、“狐兔”既切合时景,又蕴含政治寓意。

  柳宗元礼赞苍鹰,读者想要知道作者的真意,可从他坦陈心事的书信中寻找答案。

《寄许京兆孟客书》云:“宗元早岁,与负罪者友善,始奇其能,谓可以立仁义,裨教化。

过不自料,勤勤免励,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不知愚陋,不可为强,其素意如此也”。

又云:“年少气锐,不识几徵,不知当否,但欲一心直遂,果陷刑法,皆自所求得之,又何怪也?

”这里虽有自轻自责的意思,但他并不讳言“永贞革新”之际,怀有济世救民的志向,期望“一心直遂”,取得成功。

柳宗元少年得志,位居显要,那种卓厉的气概,就活似矫健的苍鹰。

  诗的后半部分,写形势陡变,苍鹰突遭厄运,困蹇惶恐,日夕不安。

“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以季节更替喻政局变化,以脱毛换羽暗指自身受到迫害。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以狸鼠为患喻处境险恶,以寤寐不宁直抒胸中的积愤。

柳宗元一朝谪废,饱尝奔窜禁锢之苦,形容自己犹如翼摧羽折,任人宰割的落难之鹰,是很自然的,也是很贴切的。

诗的结尾两句“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是体现出诗人企盼“起废”的急切心情。

这种心情在他的书信中再三再四的倾吐过。

这首诗充分地展示了柳宗元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自信,及对迫害者的鄙视。

  金元好问评柳诗云:“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遗山先生文集》卷十一《论诗绝句》)一语道破了柳宗元诗歌感情深沉,弦外有音的特点。

这首《笼鹰词》正体现了柳诗的这一特点。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4-6 2、 吕国康.笼中鹰凌云志——柳宗元《笼鹰词》赏析[J].零陵学院学报,1993,02

1112131415 共18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