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梁之余,保荆衡巴巫, 文
苞枿矣i,惟恨之蟠。
弥巴蔽荆,负南极以安。
曰我旧梁氏,缉绥艰难。
江汉之阻,都邑固以完。
圣人作,神武用。
有臣勇智,奋不以众。
投迹死地,谋猷纵。
化敌为家,虑则中。
浩浩海裔,不威而同。
系缧降王。
定厥功。
澶漫万里,宣唐风。
蛮夷九译,咸来从。
凯旋金奏,象形容。
震赫万国,罔不龚。
捕蛇者说 文翻注译赏
渔翁 文翻注译赏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95-296页 .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jí)清湘燃楚竹。
傍:靠近。
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汲:取水。
湘:湘江之水。
楚:西山古属楚地。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ǎi)乃一声山水绿。
销:消散。
亦可作“消”。
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
”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
”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
”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
”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95-296页 .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jí)清湘燃楚竹。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傍:靠近。
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汲:取水。
湘:湘江之水。
楚:西山古属楚地。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ǎi)乃一声山水绿。
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销:消散。
亦可作“消”。
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
”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
”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
”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
”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95-296页 .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
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
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
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
由夜而晨,是人类活动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展的线索。
因此,渔翁不断变换的举止行动和自然景色的无穷变幻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取得极为和谐的统一。
全诗共六句,按时间顺序,分三个层次。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这是从夜到拂晓的景象。
渔翁是这两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边,晨起汲水燃竹,以忙碌的身影形象地显示着时间的流转。
伴随着渔翁的活动,诗人的笔触又自然而然地延及西岩、清湘、楚竹,西岩即永州西山,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中曾极言探得西山的欢悦,并描述了西山的高峻:居于西山之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而流经山下的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湘中记》,见《太平御览》卷六十五)。
诗中的“清”字正显示了湘水的这一特点。
再加以永州一带(今湖南零陵等地)盛产湘竹,于是,山、水、竹这些仿佛不经意地出现在诗句中的零星物象,却分明在读者脑海中构成了清新而完整的画面:轻纱般的薄雾笼罩着高山、流水、湘竹……司空图在《诗品》中有言:“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正可概括此诗首二句的艺术表现特点。
这两句既设制了一个秀丽悦目的空间画面,又以夜幕初启、晨曦微露这样流动的时间感引出了下面对日出的描述,可以说在时空两方面奠定了全诗活跃而又清逸的基调。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这是最见诗人功力的妙句,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若从内容上给予整理,这两句描写的是以下情景: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烟销日出,山水顿绿;
一方面是渔翁的行踪: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
然而,诗人没有遵循这样的生活逻辑来组织诗句,却从自我感受出发,交错展现两种景象,更清晰地表现了发生于自然界的微妙变异。
前一句中“烟销日出”和“不见人”,一是清晨常见之景,一是不知渔船何时悄然离去的突发意识,两者本无必然的联系,但如今同集一句,却唤起了人们的想象力:仿佛在日出的一刹那,天色暗而忽明,万物从朦胧中忽而显豁,这才使人猛然发觉渔船已无踪影。
“不见人”这一骤生的感受成为一个标志,划开了日出前后的界限,真实生活中的日出过程得到艺术的强化,以一种夸张的节奏出现在读者眼前。
紧接着的“欸乃一声”和“山水绿”更使耳中所闻之声与目中所见之景发生了奇特的依存关系。
清晨,山水随着天色的变化,色彩由黯而明,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在诗中,随着划破静空的一下声响,万象皆绿,这一“绿”字不仅呈现出色彩的功能,而且给人一种动态感。
这不禁使人想起王安石的著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借春风的飘拂赋“绿”字以动态,而柳宗元则借声响的骤起,不仅赋之以动态,而且赋以顷刻转换的疾速感,生动地显现了日出的景象,令人更觉神奇。
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艺理论家莱辛在指出诗与画的区别时曾说:“一切物体不仅在空间中存在,而且也在时间中存在。
物体也持续,在它的持续期内的每一顷刻都可以现出不同的样子,并且和其它事物发生不同的关系。
……诗在它的持续性的摹仿里,也只能运用物体的某一个属性,而所选择的就应该是,从诗要运用它那个观点去看,能够引起该物体的最生动的感性形象的那个属性。
”(《拉奥孔》)柳宗元没有静止地去表现日出的壮丽辉煌,或去描摹日出后的光明世界,他正是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特长,抓住最有活力,最富生气的日出瞬间,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表现得比真实更为美好,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
苏东坡论此诗道:“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
”(《冷斋诗话》)这是恰如其分的评语。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
此时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悠逸恬淡。
对这一结尾苏东坡认为“虽不必亦可”,因而还引起一场争论,一时间,宋严羽、刘辰翁,明胡应麟、王世贞,清王士禛、沈德潜等人各呈己见,众说纷纭,但是他们的争论都局限在艺术趣味上,却没有深入体会柳宗元作此诗的处境和心情。
柳宗元在诗文中,曾多次言及他被贬后沉重压抑的心绪,在《与杨诲之第二书》中,他写道:“至永州七年矣,蚤夜惶惶”,理想抱负和冷酷的现实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极度悲愤的情况下,他“但当把锄荷锸,决溪泉为圃以给茹,其隟则浚沟池,艺树木,行歌坐钓,望青天白云,以此为适。
”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柳宗元表露得更明白:“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可见他并非以一颗平静恬淡的心徜徉于山水之间,而是强求宽解,以图寻得慰藉。
但是,正如他在《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中所叹的那样:“谪弃非隐沧,登陟非远郊”,事实上,他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脱,有时候,他因一山一水的遭遇而想及自己的不幸,于是不胜怅惘感慨,有时候他在登陟跋涉中意有所感,情不自禁地显露出不平和抗争,正因为如此,他更强烈地希求摆脱这种精神的压抑。
所以,与其说《渔翁》以充满奇趣的景色表现出淡逸的情调,不如说更袒露了隐于其后的一颗火热不安的心。
这是热烈的向往,是急切的追求,诗中显示的自由安适的生活情趣对于处在禁锢状态的诗人来说,实在是太珍贵太美好了。
于是,在写下日出奇句之后,诗人不欲甘休,以更显露地一吐自己的心愿为快,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的句子,宕开诗境,作了这样的收尾。
只有真正体会柳宗元的现实处境,才能理解他结句的用心。
诗人自始至终表现渔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不仅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同样体现着他对自由人生的渴求。
这也说明,要深入领会一篇作品的艺术风格,常常离不开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933-934页 .
早梅 文翻注译赏
饮酒 文翻注译
今夕少愉乐,起坐开清尊。
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
须臾心自殊,顿觉天地暄。
连山变幽晦,绿水函晏温。
蔼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
清阴可自庇,竟夕闻佳言。
尽醉无复辞,偃卧有芳荪。
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
今夕少愉乐,起坐开清尊。
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
早晨起来深感缺少乐趣,离座而起打开清酒一樽。
先举杯祭酹造酒的祖师,是他留下美酒给我驱逐忧愁和烦闷。
须臾心自殊,顿觉天地暄。
连山变幽晦,绿水函晏温。
一会儿感觉便大不一样,顿觉得天地之间热闹非凡。
绵的高山改变了原来的幽晦,碧绿的流水把温暖的气息包含。
蔼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
清阴可自庇,竟夕闻佳言。
南门城外的一片郁郁葱葱,高大的树木叶茂枝繁。
清凉的树荫可以庇护自己,整天都可以在树下乘凉谈天。
尽醉无复辞,偃卧有芳荪。
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
即使喝醉也不要推辞,美好的芳草可以供我们躺卧。
即使是那些富比晋楚的人,恐怕也未必知道饮酒的快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今夕少愉乐,起坐开清尊。
举觞(shāng)酹(lèi)先酒,为我驱忧烦。
酹:以酒洒地,表示祭奠或立誓。
先酒:指第一个发明酿酒的人。
相传杜康是我国酿酒的创始人。
须臾(yú)心自殊,顿觉天地暄。
连山变幽晦,绿水函(hán)晏温。
须臾:一会儿。
殊:不一样。
喧:热闹。
幽晦:昏暗不明。
函:包含。
晏温:晴天的暖气。
蔼(ǎi)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
清阴可自庇(bì),竟夕闻佳言。
蔼蔼:茂盛的样子。
陶渊明《和主簿》有“蔼蔼堂前林”诗句。
南郭门:指永州外城的南门。
郭,外城。
何:多么。
一,助词,用以加强语气。
清阴:指草木。
竟夕:整夜。
尽醉无复辞,偃卧有芳荪。
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
偃卧:仰卧。
芳荪:指草地。
晋楚富:《孟子·公孙丑下》说“晋楚之富,不可及也。
”这里指财雄一方的富豪。
此道:指饮酒之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今夕少愉乐,起坐开清尊。
举觞(shāng)酹(lèi)先酒,为我驱忧烦。
早晨起来深感缺少乐趣,离座而起打开清酒一樽。
先举杯祭酹造酒的祖师,是他留下美酒给我驱逐忧愁和烦闷。
酹:以酒洒地,表示祭奠或立誓。
先酒:指第一个发明酿酒的人。
相传杜康是我国酿酒的创始人。
须臾(yú)心自殊,顿觉天地暄。
连山变幽晦,绿水函(hán)晏温。
一会儿感觉便大不一样,顿觉得天地之间热闹非凡。
绵的高山改变了原来的幽晦,碧绿的流水把温暖的气息包含。
须臾:一会儿。
殊:不一样。
喧:热闹。
幽晦:昏暗不明。
函:包含。
晏温:晴天的暖气。
蔼(ǎi)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
清阴可自庇(bì),竟夕闻佳言。
南门城外的一片郁郁葱葱,高大的树木叶茂枝繁。
清凉的树荫可以庇护自己,整天都可以在树下乘凉谈天。
蔼蔼:茂盛的样子。
陶渊明《和主簿》有“蔼蔼堂前林”诗句。
南郭门:指永州外城的南门。
郭,外城。
何:多么。
一,助词,用以加强语气。
清阴:指草木。
竟夕:整夜。
尽醉无复辞,偃卧有芳荪。
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
即使喝醉也不要推辞,美好的芳草可以供我们躺卧。
即使是那些富比晋楚的人,恐怕也未必知道饮酒的快乐?
偃卧:仰卧。
芳荪:指草地。
晋楚富:《孟子·公孙丑下》说“晋楚之富,不可及也。
”这里指财雄一方的富豪。
此道:指饮酒之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文翻注译赏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汲(jí吉):从井里取水。
拂:抖动。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贝叶书:一作“贝页书”。
在贝多树叶上写的佛经。
因古代印度用贝叶书写佛经而得名,又叫贝书。
东斋(zhāi)指净土院的东斋房。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真源:指佛理“真如”之源,即佛家的真意。
了(liăo):懂得,明白。
妄迹:迷信妄诞的事迹。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遗言:指佛经所言。
冀:希望。
冥:暗合。
缮性:修养本性。
熟:精通而有成。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道人:指僧人重巽。
缮:修持。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膏:润发的油脂。
沐(mù木):湿润、润译。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澹(dàn)然:亦写作“淡然”,恬静,冲淡,宁静状。
悟悦:悟道的快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汲(jí吉):从井里取水。
拂:抖动。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贝叶书:一作“贝页书”。
在贝多树叶上写的佛经。
因古代印度用贝叶书写佛经而得名,又叫贝书。
东斋(zhāi)指净土院的东斋房。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真源:指佛理“真如”之源,即佛家的真意。
了(liăo):懂得,明白。
妄迹:迷信妄诞的事迹。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遗言:指佛经所言。
冀:希望。
冥:暗合。
缮性:修养本性。
熟:精通而有成。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道人:指僧人重巽。
缮:修持。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膏:润发的油脂。
沐(mù木):湿润、润译。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澹(dàn)然:亦写作“淡然”,恬静,冲淡,宁静状。
悟悦:悟道的快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到超师院读佛经的感受,其主要内容是:清晨早起,他到住地附近一个名叫超的僧人(师)的寺院里去读佛经,有所感而写下这首五古抒情诗,既表达了他壮志未已而身遭贬谪,欲于佛经中寻求治世之道的心境,又流露出寻求一种超越尘世,流连于冲淡宁静的闲适佳境的复杂心情。
头四句总说“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诗人把研读佛典安排在一天中最宝贵的时刻。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清晨早起,空气清新,以井水漱牙可以清心,又弹冠振衣拂去灰尘,身心内外俱为清净方可读经。
可见用心之虔诚,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佛教的倾心和崇信,其沉溺之深溢于言表,不啻教徒沐浴更衣以拜佛祖。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贝叶书简称贝书,佛经之泛称。
古印度人多用贝多罗树叶经水沤后代纸,用以写佛经,故名。
一个“读”字,是全诗内容的纲领;
一个“闲”字,是全诗抒情的主调。
诗人贬居永州,官职虽名曰“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但只是个“闲官”而已。
闲人闲官闲地,无政事之烦扰,亦无名利得失之拘牵,正是难得清闲,正好信步读经。
就读经来说,闲而不闲;
就处境而言,不闲而闲,其复杂心情曲曲传出。
中间四句承上文“读”字而来,正面写读“经”的感想。
这里有两层意思:前二句“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是说书中真意不去领悟,妄诞之言世所追逐。
诗人以自身崇信佛学的正确态度讽喻世俗之佞佛,即对于佛经中的真正本意全然不去领悟,而对于书中一切迷信荒诞的事迹却又尽力追求而津津乐道。
正如诗人在《送琛上人南游序》中所批评的那样:“而今之言禅者,有流荡舛误、迭相师用,妄取空语,而脱略方便,颠倒真实,以陷乎己而又陷乎人。
”(《柳宗元集》卷二五)言下之意正好表明自己学习佛经的正确态度和对佛经的深刻理解。
后二句转写对待佛经的正确态度。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意思是说:佛家遗言值得深思,修养本性怎能圆熟?
“冀可”是希望能够的意思。
言佛教教义艰深,必须深入钻研思考,如果只用修持本性去精通它,是不可能达到精审圆满的目的的。
言下之意是说:愚妄地佞佛不足取,只有学习它于变革社会有益的内容才算真有所得。
这反映了诗人对佛教教义及其社会作用的主观的特殊理解。
对此,诗人也有批评说:“又有能言体而不及用者,不知二者之不可斯须离也。
离之外矣,是世之所大患也。
”(《柳宗元集》卷二五)联系诗人在对待佛教问题上与韩愈的辩论就更清楚了。
韩愈辟佛,是热心张扬“道统”的儒学家,主张对僧侣“人其人,火其书”;
而柳宗元却认为在佛教教义中包含着与儒家圣人之道相通的有益于世的内容,否定“天命”的主宰。
诗人自以为对佛教的精义和作用已有深刻的领会,殊不知结果不是他利用佛教以济世,而是佛教利用他作了宣传宗教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的工具;
而他自己最终也陷入了佛教识破尘缘、超脱苦海的消极境地。
末六句承上文“闲”字而来,抒发诗人对寺院清净幽闲的景物的流连赏玩,到了忘言的境界。
这里也写了二层意思:前四句写景,后二句抒情。
先看前四句:“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意谓超师寺院何其幽静,苔色青青连着翠竹。
旭日东升晨雾滋润,梳洗青松涂以膏沐。
“道人”实指“超师”,“庭宇”呼应“东斋”,既言“步出”则寺院环境尽收眼内,一个“静”字总括了它的幽静无声和诗人的闲适心境。
是景物之静,也是诗人内心之静。
而苔色青青,翠竹森森,一片青绿,又从色调上渲染了这环境的葱茏幽深。
“日出”照应“晨”,紧扣题目,再次点明时间。
旭日冉冉,雾露濛濛,青松经雾露滋润后仿佛象人经过梳洗、上过油脂一样。
这是用拟人法写青松,也是用“青松如膏沐”进一步写环境的清新。
这就使读者体会到诗人通过优美宁静的寺院之景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心境和思想感情。
这是“闲人”眼中才能看得出的静谧清幽之景,抒发的是“闲人”胸中才有的超逸旷达之情。
再看结尾二句:“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意思谓宁静冲淡难以言说,悟道之乐心满意足。
诗人触景生情,直抒胸臆,看来似乏含蓄,有蛇足之嫌,但一经道破,又觉意味更深一层。
它既与前面的景物相连,写出“闲人”欣喜愉悦而又多少带点落寞孤寂的韵味;
又与前面的读“经”相呼应,诗人自认为是精通了禅经三昧,与当时的佞佛者大相径庭,其悟道之乐自然心满意足了。
这就又透露出诗人卑视尘俗、讽喻佞佛者的孤傲之情。
而这两者——情景与读经,前后呼应,融为一体。
诗人巧妙地把自然景物契合进自己主观的“禅悟”之中,其感受之深,妙不可言,真是达到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
从章法上看,全诗自晨起读经始,至末以日出赏景惮悟终,浑然无痕,相映成趣。
读完此诗,姑且抛开诗人对佛经所持的错误态度不论,不能不为诗人的于逆境中读经养性、追求事理而又超脱尘俗、寄情山水、怡然自适的复杂心境所感动,从而进到那种“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幽深寂静的艺术境界中去。
诗中有禅味而又托情于景,情趣浓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文翻注译赏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永州十年艰辛,憔悴枯槁进京;
长安三旬未尽,奉旨谪守边庭。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踏上汉时故道,追思马援将军;
昔日石人何在,空余荒草野径。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你我无心攀附,奸佞诽谤忠臣;
诗文竟致横祸,劝君封笔隐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今日生离死别,对泣默然无声;
何须临河取水,泪洒便可濯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十年憔悴:指被贬十年的屈辱与痛苦生活。
憔悴:面貌惨淡,亦指艰难困苦。
秦京:秦都咸阳,此处代指唐都长安。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故道:指“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军队攻打越南曾走过的路。
风烟:风云雾霭。
翁仲:秦时巨人,秦始皇曾铸金人以像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
翁仲遗墟,指伏波故道上的汉魏古墓。
草树平,即草与树平,表示非常荒凉。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慵疏:懒散粗疏,这是托词,其实是说不愿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
遭物议,遭到某些人的批评指责。
时名:一时的名声。
刘禹锡被贬官十年回到长安以后曾写诗嘲讽新贵,其中“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两句,讽喻多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得意的新贵们,不过是我刘禹锡被排挤出长安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了。
由于“语涉讥刺,执政不悦”,这是其再次被贬官的原因之一。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临河:去河边。
濯缨:李陵赠别苏武的诗中有“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两句,本诗意思是说,“垂泪千行”就可“濯缨”,所以不用象李陵、苏武分别时那样到河中去“濯长缨”了。
濯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表明自己与好友刘禹锡(刘梦得)都是清流,不是浊流,不言委屈,而人知其含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永州十年艰辛,憔悴枯槁进京;
长安三旬未尽,奉旨谪守边庭。
十年憔悴:指被贬十年的屈辱与痛苦生活。
憔悴:面貌惨淡,亦指艰难困苦。
秦京:秦都咸阳,此处代指唐都长安。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踏上汉时故道,追思马援将军;
昔日石人何在,空余荒草野径。
故道:指“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军队攻打越南曾走过的路。
风烟:风云雾霭。
翁仲:秦时巨人,秦始皇曾铸金人以像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
翁仲遗墟,指伏波故道上的汉魏古墓。
草树平,即草与树平,表示非常荒凉。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你我无心攀附,奸佞诽谤忠臣;
诗文竟致横祸,劝君封笔隐名。
慵疏:懒散粗疏,这是托词,其实是说不愿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
遭物议,遭到某些人的批评指责。
时名:一时的名声。
刘禹锡被贬官十年回到长安以后曾写诗嘲讽新贵,其中“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两句,讽喻多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得意的新贵们,不过是我刘禹锡被排挤出长安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了。
由于“语涉讥刺,执政不悦”,这是其再次被贬官的原因之一。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今日生离死别,对泣默然无声;
何须临河取水,泪洒便可濯缨。
临河:去河边。
濯缨:李陵赠别苏武的诗中有“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两句,本诗意思是说,“垂泪千行”就可“濯缨”,所以不用象李陵、苏武分别时那样到河中去“濯长缨”了。
濯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表明自己与好友刘禹锡(刘梦得)都是清流,不是浊流,不言委屈,而人知其含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柳子厚与刘梦得在公元793年(贞元九年)同为赐进士及第,踏上仕途,二十多年来,肝胆相照,取长补短,是中唐文坛上的“双星”。
孙昌武先生在《柳宗元评传》中 写道:“刘禹锡是柳宗元一生中最为亲密的友人,是一代差可与柳宗元比肩的卓越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二人交谊终身不渝,在政治斗争中同进退,相支持,在思想理论上互有影响,在文学上也共同切磋,相互学习。
”从步入仕途到“永贞革新”,从革新失败到被贬谪,从奉旨返京到再度远谪,他们始终患难与共。
永州十年,二人交谊最密切,通讯最频繁。
公元815年(元和十年)旧历二月,二人作为“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柳宗元《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上亭》)分别从永州、朗州回到长安,满以为劫难已过,对前途充满希望和幻想,谁知不到一个月,却被外放至更为荒僻的远州任职。
是年三月,二人打点行装,携家带口,又一次踏上南下之路。
就心态而言,彼此都凄然伤感,二人都幻想着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造福桑梓;
但朝廷一再疏远,新贵们造谣中伤,其理想已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纵有雄才大略仍无用武之地,因而更加愤懑。
柳宗元便有“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重别梦得》)的打算,刘禹锡则更低调:“耦耕若便遗身 世,黄发相看万事休”(《答重别》),他们已把功名看淡,悟出东山再起遥不可及的道理。
到衡阳后,一人往西南去了柳州,一人向南直奔连州,歧路分手,万语千言,甚为感人。
刘梦得形容惜别时的情景为“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分手之后,相互写诗酬答,共六首,其中七律二首,七绝二首,五绝二首,均字字含情,句句有泪,深沉而郁抑,哀伤而悲凄。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为第一首。
首联两句,有回顾,有直面,起伏跌宕,贮泪其中。
始“伏”而“起”,旋“起”而又“伏”,短短十四个字,把两位诗人十几年来的坎坷命运集中凝炼地表现了出来,引发读者无穷的联想和遐思:“永贞革新”失败后,“二王八司马”们死的死,病的病。
两位诗人总算万幸,只是外放而已。
但十年时间过的是囚徒般的生活,身心均受伤害。
为官乃徒有虚名,治民又力不从心,持家实艰难异常。
作者到永州后,老母爱女相继弃世,自己因水土不服而染病在身,所居处所凡四遭火,差点被烧死。
名为六品官员,实则“弼马温”而已。
故“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不足为怪。
好不容易等到皇恩浩荡,大赦天下,终于得以与友人在长安相见。
“到秦京”为一“起”,心境也稍微好一点。
谁知好景不长,到长安不到一个月,圣旨下,又把他们明升暗降地外放至更为荒僻的州郡做刺史,“谁料翻为岭外行”乃再一“伏”。
此刻,一切希望都化为泡影,海市蜃楼般顷刻之间无影无踪,本是“憔悴”的面容又蒙上厚厚风尘,更显其“憔悴”。
这一年柳宗元44岁,刘禹锡45岁,正是为国效力的大好年华,奈何贬谪远州,英雄失路,宁不哀哉。
颔联以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暗点“古道西风瘦马”之意,令人瞻望前途,不寒而栗。
作者说:想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大军南征到此,叱咤风云,威风八面,战旗猎猎,金鼓声声,似在目入耳,可睹可闻;
后人将其铸成石像,立于湘水西岸将军庙前,如巨人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门外一般,供人瞻仰,何其光灿。
而今他等踏上这条古道,只见将军庙前荒草遍地,断壁残垣,不觉怆然泪下,虽是季春,却有《黍离》之悲。
物已如此,人何以堪。
想想自己的境遇,看看唐王朝的倾颓,则又平添了几分愁思,多加了一层愤懑。
这一联妙在借古讽今,即景抒情。
写伏波风采,叹自己身世;
描故道荒凉,讽当朝衰微,从而再表“憔悴”之意,可谓一石双鸟,言在此而意在彼也。
此联失粘,仓促成章之未暇订正,或竟不以律害辞,不以辞害意。
亦见唐人知律而不为律所缚也。
李白诗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对于柳、刘二人来说,头顶上就不只是一片浮云,而简直是满天乌云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事如幽灵般伴其左右。
据传刘梦得“十年憔悴到秦京”以后曾写诗两首嘲讽新贵,其中“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两句讽喻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们不过是他被排挤出长安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了,而“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再游玄都观》)二句则暗刺朝廷政治危机,旧宠新贵们一“花”不如一“花”的现实情况。
由于两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新贵们于是大进谗言,一时间风云突变,厄运又至,两位诗人再度遭贬。
作者说:老朋友,我们似失之慵疏呀。
“慵疏”者,非懒散粗疏也,意谓迂直,坚持操守,固其本性也,无怪乎新贵与你我冰炭不相容。
颈联“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妙在正话反说,寓庄于谐,似调侃,类解嘲。
言下之意是:倘若我们能违心地歌功颂德,趋炎附势,少写几句讥讽的诗文,也不至于再度遭贬南荒吧。
尾联两句,表友情之深厚,叹身世之悲凄,将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说:你我即将分路,天各一方,想当年,苏武去国离乡,李陵赠别诗有“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 两句,我们分路,“怅悠悠”则同,但用不着“临河”取水,这流不尽的泪水便足以濯缨洗冠了——“垂泪千行”,看似乖谬,实则在理。
这艺术上的夸张同样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深沉的思考。
彼时彼地的两位诗人,命运坎坷,前途渺茫,可垂泪;
生离死别,无缘再见,可垂泪;
英雄失路,报国无门,可垂泪;
新贵弄权,国之日衰,亦可垂泪。
即使“垂泪千行”,也不足以表达我们的悲痛、愤懑、伤感、失落、依恋、忧郁互为交织的复杂感情啊!
王勃云“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之中,尚有勉励,读之令人胸襟开阔,格调颇高,堪为千古名句;
而此诗结句从苏李赠别诗中翻出无穷之意。
尾联乃表两个断肠人相别,将国事家事融为一体,可忧可叹,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同样脍炙人口,且有令人潸然泪下的艺术效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驳复仇议 文翻注译赏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文翻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昨夜的落云闲散地飘浮在水中的小洲,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山村的茅庐。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清清的池塘边高树挺立,微风吹落了夜雨带来的满树珍珠。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我的心中正好平静无事,与美景相对恰如宾客与主人相处。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12 2、 霍松林,霍有明.《唐诗精品(二)》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3.09:133-134
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 文
理世固轻士,弃捐湘之湄。
阳光竟四溟,敲石安所施。
铩羽集枯干,低昂互鸣悲。
朔云吐风寒,寂历穷秋时。
君子尚容与,小人守兢危。
惨凄日相视,离忧坐自滋。
樽酒聊可酌,放歌谅徒为。
惜无协律者,窈眇弦吾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