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当年在曲折的回廊深处,我再一次与你相逢。

我怜惜地将你轻轻拥人怀中。

两人深隋相偎,低语呢喃,互述久别后的相思情意。

在我的怀里,你的身体微微颤动,轻轻擦拭着滴落的晶莹泪水,让人无限地怜惜。

而今,记忆中的美妙已成别后的凄凉。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分别后只觉得半生孤苦,枕上早已是泪痕点点。

最是凄凉清冷,在寂静月明时分;

最是害怕忆起,那时与你一起泼墨画罗裙。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著.纳兰词典评: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第164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笺注全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10:16 3、 孟斜阳著.忆来何事最销魂 纳兰容若的词与情:新华出版社,2012.05:第32页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匀泪:拭泪。

全句指在情人的怀中颤抖着搽拭眼泪。

不胜清怨:指难以忍受的凄清幽怨。

唐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不胜:承受不了。

清怨:凄清幽怨。

半生已分(fèn)孤眠过,山枕檀(tán)痕涴(wò)。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分:料想。

山枕:枕头。

两端凸起中间低凹的山形枕头。

檀痕,浅红色的泪痕。

是说沾上胭脂的泪痕。

涴:浸渍、染上。

枕头上浸渍了粉红色的泪痕。

销魂:极度的愁苦或欢乐。

折枝,中国花卉画技法,即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的部分。

宋仲仁《华光梅谱·取象》:“……其法有僵仰枝、覆枝、从枝、分枝、折枝。

”花样:供仿制的式样。

罗裙:丝罗织成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著.纳兰词典评: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第164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笺注全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10:16 3、 孟斜阳著.忆来何事最销魂 纳兰容若的词与情:新华出版社,2012.05:第32页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当年在曲折的回廊深处,我再一次与你相逢。

我怜惜地将你轻轻拥人怀中。

两人深隋相偎,低语呢喃,互述久别后的相思情意。

在我的怀里,你的身体微微颤动,轻轻擦拭着滴落的晶莹泪水,让人无限地怜惜。

而今,记忆中的美妙已成别后的凄凉。

匀泪:拭泪。

全句指在情人的怀中颤抖着搽拭眼泪。

不胜清怨:指难以忍受的凄清幽怨。

唐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不胜:承受不了。

清怨:凄清幽怨。

半生已分(fèn)孤眠过,山枕檀(tán)痕涴(wò)。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分别后只觉得半生孤苦,枕上早已是泪痕点点。

最是凄凉清冷,在寂静月明时分;

最是害怕忆起,那时与你一起泼墨画罗裙。

分:料想。

山枕:枕头。

两端凸起中间低凹的山形枕头。

檀痕,浅红色的泪痕。

是说沾上胭脂的泪痕。

涴:浸渍、染上。

枕头上浸渍了粉红色的泪痕。

销魂:极度的愁苦或欢乐。

折枝,中国花卉画技法,即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的部分。

宋仲仁《华光梅谱·取象》:“……其法有僵仰枝、覆枝、从枝、分枝、折枝。

”花样:供仿制的式样。

罗裙:丝罗织成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著.纳兰词典评: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第164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笺注全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10:16 3、 孟斜阳著.忆来何事最销魂 纳兰容若的词与情:新华出版社,2012.05:第32页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前两句叫人读来摇心动魄,后两句词意陡转,道破这原是记忆中的美妙而已,现在已经是别后凄凉,凄清幽怨到让人不堪承受了。

下阕紧承上阕词意,将失意一倾到底,用词精美婉约,然凄怆词意并未因此而消减,依然辛酸入骨。

容若此词和后主词还有一点相似,就是不过多的借助外景,而选择用白描的手法深入内心,感情恳切,用词清净。

  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是怎样难以排遣的离愁别绪让人憔悴?

半生已经孤零零地渡过,思念却未消减。

泪水却依旧会毫无节制地濡出来,沁湿了枕头。

想来,余生活着也只是为了生长繁衍重复延续这种孤独。

与她离别不过数年。

容若却觉得半生已过,心态一老如斯,这种苍老是行在旷野中劈头一道闪电,迅疾猛烈瞬间经年。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技花样画罗裙。

兰心惠质的女子,不屑用外面的庸脂俗粉,而别出心载的用山水画的折枝技法,在素白的罗裙上画出意境疏淡的图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

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

谁省,谁省。

从此簟纹灯影。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

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

谁省,谁省。

从此簟纹灯影。

天亮了,井台上响起了辘轳声。

一夜风雨,满阶落花,凋零中透出一丝冷意。

在这样一个清晨,“我”和她蓦然相逢。

“我”对她一见钟情,却难以明了她迷离的眼波背后暗藏的心事。

谁能明白?谁能明白呢?从此以后,无论是在簟席上辗转反侧、孤枕难眠之时,还是独对孤灯、辗转徘徊之际,我都会想念她。

参考资料: 1、 张菊玲 关纪新 李红雨著.清代满族作家诗词选: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年02月第1版:第8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80页

正是辘(lù)轳(lú)金井,满砌落花红冷。

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

谁省(xǐng),谁省。

从此簟(diàn)纹灯影。

辘轳:井上汲水的工具。

砌:台阶。

蓦地:突然地。

省:明白。

参考资料: 1、 张菊玲 关纪新 李红雨著.清代满族作家诗词选: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年02月第1版:第8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80页

正是辘(lù)轳(lú)金井,满砌落花红冷。

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

谁省(xǐng),谁省。

从此簟(diàn)纹灯影。

天亮了,井台上响起了辘轳声。

一夜风雨,满阶落花,凋零中透出一丝冷意。

在这样一个清晨,“我”和她蓦然相逢。

“我”对她一见钟情,却难以明了她迷离的眼波背后暗藏的心事。

谁能明白?谁能明白呢?从此以后,无论是在簟席上辗转反侧、孤枕难眠之时,还是独对孤灯、辗转徘徊之际,我都会想念她。

辘轳:井上汲水的工具。

砌:台阶。

蓦地:突然地。

省:明白。

参考资料: 1、 张菊玲 关纪新 李红雨著.清代满族作家诗词选: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年02月第1版:第8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80页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

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

谁省,谁省。

从此簟纹灯影。

  小令首句点明了相遇的地点。

纳兰生于深庭豪门,辘轳金井本是极常见的事物,但从词句一开始,这一再寻常不过的井台在他心里就不一般了。

“正是”二字,托出了分量。

纳兰在其它作品中也常使用“辘轳金井”这一意象,如“淅沥暗风飘金井,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忆江南》),“绿荫帘外梧桐影,玉虎牵金井”(《虞美人》)。

玉虎,辘轳也。

“满砌落花红冷”既渲染了辘轳金井之地的环境浪漫,又点明了相遇的时节。

金井周围的石阶上层层落红铺砌,使人不忍践踏,而满地的落英又不可遏止地勾起了词人善感的心绪。

常人以落红喻无情物,红色本是暖色调,“落红”便反其意而用,既是他自己寂寞阑珊的心情写照,也是词中所描写的恋爱的最终必然的结局的象征吧。

最美最动人的事物旋即就如落花飘堕,不可挽留地消逝,余韵袅袅杳杳。

  在这阑珊的暮春时节,两人突然相逢,“蓦地”是何等的惊奇,是何等的出人意表,故而这种情是突发的,不可预料的,也不可阻拦的。

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的前提下,一见钟情所带来的冲击无法想象。

可是,恋人的心是最不可捉摸的,“心事眼波难定”,惊鸿一瞥的美好情感转而制造了更多的内心纷扰,所以,“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这一直转而下的心理变化,正是刹那间的欣喜浸入了绵绵不尽的忧愁和疑惑中——对方的心思无法琢磨,未来的不可测又添上了一份恐慌,于是,深宵的青灯旁、孤枕畔,又多了一个辗转反侧的不眠人儿。

  安意如的《当时只道是寻常》一书中开篇就收录了这首词并对其有自己的体味。

书中是这样说的,词中最广为人知的“相逢”要算秦少游的《鹊桥仙》的名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了。

至少,我一看到“相逢”这两个字,先想到的便是少游,然后才是容若。

两阙不同风格的词,恰如这两个经历际遇完全不同的男人。

  这阙短小的《如梦令》像极了容若的一生,前段是满砌落花红冷,眼波心难定的少年风流,后半段是从此簟纹灯影的忧郁惆怅。

  因为爱情的不如意,容若的词总是凄婉到叫人断肠,这凄美如落花的词章惹得后世无数多情的人爱慕不已,认为他“情深不寿”,“天妒英才”,实在是一个可怜可叹的罗密欧。

  虽然他只活了三十一年,其间又为着几个女子缠绵悱恻地过了十一年,然而比起历代数不胜数怀才不遇、终生颠沛的人,容若实在不算是个悲剧型的男人。

作为一个男人该有的应有的,他都有了。

他有一个爱他的妻子,一个仰慕他的小妾,一个至死不渝的情人,一群相濡以沫的朋友;

他还有显赫的家世,高贵的血统。

他所不齿的父亲为他安排了锦衣玉食的生活,让他终生无须为生活烦忧;

他自身的才华和得天独厚的地位,使得他文运亨通仕途平顺,年纪轻轻便被康熙取中做了近侍。

比起名动天下却直到三十六岁才进士及第、当官不久即屡遭贬谪、最终死在流放途中的少游,我不知道,怎么能说容若的一生是个悲剧?

  悲剧是上天给了你抱负,给了你理想,给了你实现理想的才华,却一生不给你施展完成的机会,生生折断你的理想。

心怀天下饿死孤舟的杜甫是悲剧,李白不是,有名无运的秦观是悲剧,容若不是。

更何况,即使是悲剧又岂能尽归罪于“天意”?

人难道就可以两手一拍,声称自己全无责任?

  容若,他只是不快乐,在锦绣丛中心境荒芜,这是他的心境所致。

痛苦并不是社会或者家庭强加给他的。

社会道德和家庭责任筑就的牢笼困摄住生存在世上的每一个人。

意欲挣脱或是甘心承受,是属于个人的选择。

  容若的相逢是在人间,在围着栏杆的金井边,落花满阶的暮春时节。

少年恋人的眼波流转,是天真无邪的初见。

少游的相逢在天上,是一年一度的七夕,宽阔银河的临时鹊桥上,一对永生不死却永生不得共度的夫妻,见与不见都是万世凄凉。

  可是为什么,相逢后,人间的结局是“从此簟纹灯影”;

相逢后,天上的结局却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不快乐的原因是,少游于尘世颠沛许久遂懂得寄希望于美满,不再执著于得到;

容若万事无缺,反而容易执著于遗憾,始终为没有得到而愁肠难解。

  在邂逅爱情的最初都会心花无涯,可是一样相逢,后事往往截然不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是谁在翻唱著凄切悲凉的乐府旧曲?

风萧萧肃肃,雨潇潇洒洒,房里点燃的灯烛又短瘦了,一个凄苦孤独的一夜,在烛泪中逝去。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不知道是什么事萦绕心怀,难以放下,醒时醉时都一样无聊难耐,就是梦里也没有到过谢桥。

参考资料: 1、 梦远主编,方鸣出版.纳兰词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134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翻乐府:指填词。

翻,按曲调作歌词,白居易《琵琶行》:“为君翻作琵琶行”;

欧阳修《蝶恋花》:“红粉佳人翻丽唱,惊起鸳鸯,两两飞相向。

“乐府,本为汉代管理,祭祀、巡行、宫廷所用音乐的官署,亦称由官署采集来的民歌为乐府。

后来将一切可以入乐的诗歌均称为乐府,容若词中取其广义,代指词。

瘦尽句:意思是说眼望着灯花一点一点地烧尽散作灯花,彻夜不眠。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萦怀抱:萦绕在心。

谢桥:谢娘桥。

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

谢娘,未详何人,或谓名妓谢秋娘者。

诗词中每以此桥代指冶游之地,或指与情人欢会之地。

晏几道《鹧鸪天》:“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纳兰反用其意,谓在梦中追求的欢乐也完全幻灭了。

参考资料: 1、 梦远主编,方鸣出版.纳兰词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134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是谁在翻唱著凄切悲凉的乐府旧曲?

风萧萧肃肃,雨潇潇洒洒,房里点燃的灯烛又短瘦了,一个凄苦孤独的一夜,在烛泪中逝去。

翻乐府:指填词。

翻,按曲调作歌词,白居易《琵琶行》:“为君翻作琵琶行”;

欧阳修《蝶恋花》:“红粉佳人翻丽唱,惊起鸳鸯,两两飞相向。

“乐府,本为汉代管理,祭祀、巡行、宫廷所用音乐的官署,亦称由官署采集来的民歌为乐府。

后来将一切可以入乐的诗歌均称为乐府,容若词中取其广义,代指词。

瘦尽句:意思是说眼望着灯花一点一点地烧尽散作灯花,彻夜不眠。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不知道是什么事萦绕心怀,难以放下,醒时醉时都一样无聊难耐,就是梦里也没有到过谢桥。

萦怀抱:萦绕在心。

谢桥:谢娘桥。

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

谢娘,未详何人,或谓名妓谢秋娘者。

诗词中每以此桥代指冶游之地,或指与情人欢会之地。

晏几道《鹧鸪天》:“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纳兰反用其意,谓在梦中追求的欢乐也完全幻灭了。

参考资料: 1、 梦远主编,方鸣出版.纳兰词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134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纳兰的词中有一部分爱情词很朦胧,又无本事可寻,所以很难确定其所指。

这首词便是这样。

从词里所描写的情景来看,很像是对一位情人的深深怀念。

通篇表达了一种百无聊赖的意绪。

此阕《采桑子》无一字绮词艳语,而当中哀艳凄婉处又动人心魄,明说是“瘦尽灯花又一宵”,然而憔悴零落的又何止是灯花而已?

不是不知何事萦怀抱,而是知道也无能为力。

解得开的就不叫心结,放得下的又怎会今生今世意难平?

纳兰容若这样深情的男子,哀伤如雪花,漫天飞舞不加节制,悼亡之作苏子之后有纳兰,可是容若之后谁还能做悼亡的凄凉曲?

嫁了这样的男人不要想着白头到老,因为情深天也妒,注定要及早谢幕留爱情佳话来让人怀念。

  上阕侧重写景,刻画了萧萧雨夜,孤灯无眠,耳听着风声、雨声和着凄凉乐曲声的氛围与寂寞难耐的心情;

  下阕侧重写不眠之夜,孤苦无聊的苦情。

词情凄惋徘恻,哀怨动人。

下阕紧承上片“瘦尽灯花又一宵”,扣住彻夜未眠,进一步诉说自己百无聊赖的心绪:“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

”不知道何事萦绕心怀?

清醒时意兴阑珊;

沉醉也难掩愁情。

无论是清醒或是沉醉,那个人始终忘不掉。

  晏小山《鹧鸪天》词有“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句,不知是何因缘,连一贯严谨的理学家程颐都拜倒其冶艳之下,极之赞许。

容若此处更翻小山语意:“梦也何曾到谢桥?

”纵能入梦,就真能如愿到访谢桥,与伊人重聚吗?

相较于小山的梦魂自由不羁能踏杨花与伊人欢会的洒然,容若的孤苦凄凉斑然若现,以此句结全篇,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整首词以清婉笔调写相思,相思也仿佛临风而动,萦人怀抱。

风也萧萧,雨过天晴也萧萧,醒也无聊,醉也无聊,又是凄凉又是缠绵,并非雕琢之语。

灯光瘦尽亦是人神伤消瘦,一字镂尽风神,尽得其妙。

参考资料: 1、 梦远主编,方鸣出版.纳兰词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134

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

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凛冽的北风,将三更天还在飘落的大雪吹得四散飞扬。

在梦中,相思之人还在迷恋开满桃花的明月之夜。

梦是那么美好,不要催醒他,让他在美好的梦境中多转一转吧。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

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没有任何征兆,梦中突然听见了画角声,醒来时,泪水已经在枕边结成了薄薄的一层红冰。

耳中听到的是塞马的嘶鸣,眼中看到的是斜挂着残星的军中大旗,好一派凄冷而又壮阔的景象。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纳兰词典评》.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3 2、 小桥流水.《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经典鉴赏》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166 3、 更生.《历朝边塞军旅诗·定西番卷》.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50 4、 侯清恒,李少辉.《纳兰全词:走进纳兰容若的情意世界》.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147-148 5、 陈如江,汪政.《一片幽情冷处浓 :纳兰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0 6、 张德明.《世界诗库·第10卷:中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491 7、 张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317 8、 刘飞.《最忆西窗同剪烛:纳兰容若词全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6 9、 《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委会.《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朔风:边塞外凛冽的北风。

倩魂:少女的梦魂,典出唐人小说《离魂记》。

此处指作者自己的梦魂。

桃花月:即桃月,农历二月桃花盛开,故称。

此处代指美好的时光。

由他:任他,听凭他。

好处:指美梦中的景象。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

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无端:平白无故。

画角:古代乐器,外加彩绘,故称画角,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

红冰:泪水结成的冰,形容感怀之深。

《开元天宝遗事》:“贵妃初承恩召,泣涕登车,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塞马:边塞的战马。

大旗:军中的旗帜。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纳兰词典评》.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3 2、 小桥流水.《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经典鉴赏》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166 3、 更生.《历朝边塞军旅诗·定西番卷》.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50 4、 侯清恒,李少辉.《纳兰全词:走进纳兰容若的情意世界》.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147-148 5、 陈如江,汪政.《一片幽情冷处浓 :纳兰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0 6、 张德明.《世界诗库·第10卷:中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491 7、 张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317 8、 刘飞.《最忆西窗同剪烛:纳兰容若词全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6 9、 《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委会.《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朔(shuò)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凛冽的北风,将三更天还在飘落的大雪吹得四散飞扬。

在梦中,相思之人还在迷恋开满桃花的明月之夜。

梦是那么美好,不要催醒他,让他在美好的梦境中多转一转吧。

朔风:边塞外凛冽的北风。

倩魂:少女的梦魂。

此处指作者自己的梦魂。

桃花月:即桃月,农历二月桃花盛开,故称。

此处代指美好的时光。

由他:任他,听凭他。

好处:指美梦中的景象。

无端听画角,枕畔(pàn)红冰薄。

塞马一声嘶(sī),残星拂大旗。

没有任何征兆,梦中突然听见了画角声,醒来时,泪水已经在枕边结成了薄薄的一层红冰。

耳中听到的是塞马的嘶鸣,眼中看到的是斜挂着残星的军中大旗,好一派凄冷而又壮阔的景象。

无端:平白无故。

画角:古代乐器,外加彩绘,故称画角,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

红冰:泪水结成的冰,形容感怀之深。

《开元天宝遗事》:“贵妃初承恩召,泣涕登车,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塞马:边塞的战马。

大旗:军中的旗帜。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纳兰词典评》.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3 2、 小桥流水.《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经典鉴赏》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166 3、 更生.《历朝边塞军旅诗·定西番卷》.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50 4、 侯清恒,李少辉.《纳兰全词:走进纳兰容若的情意世界》.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147-148 5、 陈如江,汪政.《一片幽情冷处浓 :纳兰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0 6、 张德明.《世界诗库·第10卷:中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491 7、 张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317 8、 刘飞.《最忆西窗同剪烛:纳兰容若词全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6 9、 《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委会.《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

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第一句描写呼啸的朔风吹起了满地的落雪,雪虽然停住了,但继之而来的狂风卷起了满地雪花,这风如刀似割,它比下雪更冷十倍,它的来临使寒冬落雪的气温更加凄冷;

“三更雪”点明是在夜里下的雪,塞外苦寒,风雪之夜,思念故乡的军旅之人这时还不能人睡。

  第二句“倩魂犹恋桃花月”,“倩魂”意思是带着笑意的梦魂。

这一句写军旅征夫进入梦境,外面呼啸的寒风还在凄紧地吹着,一直思念故乡的人终于带着微笑进入了梦境;

他仿佛看到,窗下月色溶溶,窗外桃花耀眼,闺中旖旎温馨的氛围与风光叫人无限依恋。

梦境与现实是如此悬殊,作者以“三更雪”与“桃花月”对举,把风雪交加的塞外寒夜与闺中的温情作了鲜明的对比。

“犹恋”两字承接上句的“朔风吹”,表明尽管强劲的朔风吹散了满地的雪花,但吹不散军旅征夫的思乡之念,在寒风刺骨的深夜,思念之情更加强烈。

  下片,第三、四句,以“梦好”承“桃花月”而发,诉说了远离故乡的思家之人,每天鞍马劳顿,巡边守地,只有在深夜里才能静静地思念故乡的亲人,但寒夜中的梦,有恶梦,也有好梦,今夜正做着好梦,就让他做下去吧。

让他在梦中多得到一些欢聚的幸福和快乐。

诗人在这里用了两句非常流畅易懂的句子,但投入的感情却是真切深刻的,充满了对军旅征夫的无限同情。

希望他多享受好梦的幸福,谁也不要打断他的梦,这与唐代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删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写法十分相近。

金昌绪写了思妇梦往边地,纳兰性德写征夫梦回故里,他们难相见,就让他们在梦中多相会吧!为了这,鸟儿不要啼叫,更不要去相催。

  第五、六句,又接出了“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

然而,好梦不长,画角一声把征夫从欢聚团圆的梦境中拽回到现实。

本来,卫戍边地的军人,对军旅中的画角声声习以赞常,但这时对梦回故里,沉醉入幸福欢乐的梦中人来说,这画角吹稠太“无端”,“无端”两字透出了征夫对这画角的恼恨,对军营生活的恼恨,也隐隐谴责了制造这悲欢离合的封建统治阶级。

一声画角断送了他一场幸福梦,他长久地盼望着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但却很难实现。

终于,在梦中他回到了故里和亲人中间,征夫禁不住流淌下幸福的泪水,待到画角一声梦醒回时,欢聚时的幸福泪水已在枕边凝结成为一层薄薄的冰。

方千里诗曾道:“情泪滴如冰”。

“枕畔红冰薄”中的“红冰”两字,这里指凝成为冰。

诗人以“梦好”,“画角”人手,点出最后的一个“冰”字,把梦境中幸福缠绵情景与现实中的塞外苦寒生活做了鲜明的对比,强烈地抒发出这无声之恸。

  最后的两句词,“塞马一声嘶,残星照大旗”,继之画角,这塞马一声嘶,又一次打破了周遭的沉寂,把仍然沉浸于梦境的征夫梦彻底打碎了,从迷惘中醒来的征夫,虽然还留恋着刚才的梦境,但睁眼抬头时,残星欲曙,晓风吹拂着军旗,迎来了塞外冰冷的空旷的黎明,使征夫完全回到冰冷的现实生活里。

  这首词中诗人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把边地军旅生活的劳苦艰辛和征夫们对妻室故园的魂牵梦绕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强烈地抒发出对卫戍边地的征夫们无限同情。

在写梦醒时,连同画角、塞马、残星、大旗,把塞外寒夜中军旅生活描绘得格外悲凉寂寞,与词的上片写梦回故里时的缠绵格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清词之美》.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3-254

赤枣子·风淅淅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风淅淅,雨纤纤。

难怪春愁细细添。

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

风淅淅,雨纤纤。

难怪春愁细细添。

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

微风吹拂,细雨蒙蒙,每一个丝雨都将心底的春愁加剧。

往事已在脑海里渐渐模糊,那些经历究竟是真是梦,我分辨不清。

纵然你在梦里到来,也隔着一重帘幕,让我无法接近。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侯清恒,李少辉注评.纳兰词赏析: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04:第468页

风淅淅,雨纤纤。

难怪春愁细细添。

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

淅淅(xī xī):象声词,指轻微的声音。

纤纤:形容细长的样子。

细细:形容轻柔的样子。

一重帘:此处之帘是现实中的帘子,意指实境之帘隔开了虚幻之梦境。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侯清恒,李少辉注评.纳兰词赏析: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04:第468页

风淅淅,雨纤纤。

难怪春愁细细添。

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

  春雨总是惹人愁,这样的天气里,也怪不得纳兰写出这样的词句。

斜风细雨斜织着,迷蒙一片。

“淅淅”是象声词,形容风声。

总觉得象声词也是有感情的,像“淅淅”两字,同样是风,却有种柔弱迷惘的情绪在里面。

唐朝李咸用《闻泉》诗中有一句: “淅淅梦初惊,幽窗枕簟清。

”似乎是约定俗成,“淅淅”的风总与大喜大悲无关,多是愁绪,即便有些欢乐,也是似有还无的那么一丁点。

“纤纤”两字转而描画春雨的形态,这两个字本是用来描画女子双手柔细之态的,《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中就有: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用这里描摹雨丝,倒也有种婉约雅致的风情。

细雨如丝,依然朦朦胧胧地笼罩着一方天地,又慢慢地浸入心底。

秋雨愁,是不能愁过这连绵的春雨。

雨打芭蕉,春雨愁结,于是乎凄凄惨惨切切。

春雨的细腻和夏雨的豪情截然不同,只有春天才会有这连绵的细雨。

空气中布满浓浓的湿气,阴阴的灰色,映在眼底,隐在心里,胸口被堵得紧紧的,似磐石般压得使人透不出气来,所有的委屈苦恼全部喷涌而出,伤感瞬间在心底最潮湿的角落里发芽。

  因此纳兰才说,“难怪春愁细细添。

”风雨凄迷中最是容易自怜。

尤其是一人独处,怀思之情便难免。

而南这浓重的愁情而致似梦非梦的幻觉生起了。

词人喃喃自语着,那过去了的事已记不分明了。

庄子曾经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

此言一出,便成就了千百年文人墨客心中的一个结。

真实是什么,是眼睛看到的,还是手指触碰到的,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什么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如今眼前的这一切,或许一朝梦醒皆成幻影。

但纳兰随即苦笑摇头,即使在梦中,也隔着一层厚厚的帘,看不清楚。

这种愁绪就像一场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跑步,因为起点便是终点。

也像是梦,醒来时分明觉得梦是真的,而再真实的梦也不过只是场梦罢了,与现实永远隔着一重甚至多重的帘。

帘里帘外,有的人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是一种朦胧恍惚的境界,也从中流露出一种莫可名状的惆怅。

  纳兰的词总是意深而情婉,就如这首小令,语句中有“花间”风韵,却更湿得清丽自然。

寥寥几笔,景致情感都在其中。

参考资料: 1、 张远编著.纳兰词全解: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08:第325页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又来到昔日折柳相送友人的故地,骑马默默垂鞭徐行,心绪沉沉惝恍迷离,在无望的秋思之途踏行。

衰草无边已了无生趣。

大雁远去关塞遥远。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天涯羁旅之苦却也无妨,只可恨那西风吹散吹灭了多少穿越古今的美梦。

明天,行程还在延续,乍寒的新雨打湿衣衫,更觉凄冷孤单。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泉凌波,闫晗编著.纳兰性德,仓央嘉措诗文传合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 2、 汪政,陈如江编著.纳兰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绿杨曾折: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习俗。

不语垂鞭:引用唐温庭筠《晓别》诗:“上阳宫里钟初动,不语垂鞭上柳堤。

”垂鞭,放马慢行。

衰(shuāi)草:指秋天的草。

意绪:心绪;

心情。

南齐王融《咏琵琶》:“丝中传意绪,花里寄春情。

”萧关:关口名。

在今甘肃平凉县,古为西北边地要塞。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行役(yì):指因公务而长期在外跋涉。

成今古:谓今与古距离遥远,实为感叹光阴易逝。

几许:多少。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泉凌波,闫晗编著.纳兰性德,仓央嘉措诗文传合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 2、 汪政,陈如江编著.纳兰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又来到昔日折柳相送友人的故地,骑马默默垂鞭徐行,心绪沉沉惝恍迷离,在无望的秋思之途踏行。

衰草无边已了无生趣。

大雁远去关塞遥远。

绿杨曾折: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习俗。

不语垂鞭:引用唐温庭筠《晓别》诗:“上阳宫里钟初动,不语垂鞭上柳堤。

”垂鞭,放马慢行。

衰(shuāi)草:指秋天的草。

意绪:心绪;

心情。

南齐王融《咏琵琶》:“丝中传意绪,花里寄春情。

”萧关:关口名。

在今甘肃平凉县,古为西北边地要塞。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天涯羁旅之苦却也无妨,只可恨那西风吹散吹灭了多少穿越古今的美梦。

明天,行程还在延续,乍寒的新雨打湿衣衫,更觉凄冷孤单。

行役(yì):指因公务而长期在外跋涉。

成今古:谓今与古距离遥远,实为感叹光阴易逝。

几许:多少。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泉凌波,闫晗编著.纳兰性德,仓央嘉措诗文传合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 2、 汪政,陈如江编著.纳兰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这首词写羁旅在外,路过旧日与亲友分别的地方,而引起的惆怅之情。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然而又都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先看首句,“又到绿杨曾折处”,诗人不直陈痛楚,而将其深隐于“绿杨”依依之中,这种隐忍使情意又深了一层。

更重要的是,一个“又”一个“曾”,完成了时空上的移位与重叠。

故地重游,绿杨依旧,一如当初折柳相望、依依不舍之时(因“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习俗)——谁料如今物是人非,竟只剩下自己孤独漫游。

昨天——今天,两个既同又异,亦幻亦真的片断,彼此交叠,诗句便多了一层深婉迷离的意趣。

这种不经意(这种不经意的写法必定经过诗人精妙的提炼才不露斧痕)营造的时空上的错乱,近乎幻觉,也接近了思念的极致。

试想一下,若不是最深沉最痛切的思念又怎么令人如此恍惚、迷惘。

  承接首句,“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看似平铺而下,其实布局精巧。

“不语”承接首句的惝恍迷离的状态,而“垂鞭”已将诗人的思绪引回到现实之中。

“垂鞭”意指诗人心绪沉重,纵马缓行。

马足所及,又轻轻勾连“踏遍”一句。

从时间上看,这两句完成了从“昨”到“今”的交接,回忆转瞬即逝,只剩下冰冷的现实、意念成灰的自己;

而从空间上看,这两句将思绪由“折柳处”引向了“衰草连天”更为广褒的空间。

于是诗人在现实中痛感自己的孤单无依,也不得不面对无边无际的“清秋”“衰草”,无力地抵挡着秋意凄凉的侵蚀。

意犹未尽,“雁声”又将秋意带到“萧关”更遥远的地域;

一个“远”字,令愁情绵延不尽。

下片的“天涯”收结了上文,也极言“行役”之遥远之漫长。

分明苦不堪言,偏偏还说“不恨”,翻出新意,更为后文“只恨西风”伏笔——原来还有可恨之事甚于“天涯行役”之苦。

  “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出语新巧、奇警,含意蕴藉、深长。

“吹梦”之说不是首创,较早见于南朝民歌《西洲曲》:“南风吹我意,吹梦到西洲”。

但两者各尽其妙,并不雷同。

风吹梦,本来给人以无限迷朦、无尽怅惘的意味,由典故中的熏暖的“南风”变为可恨的“西风”,却陡增了几分凌厉、残酷的意味。

如果说南风是传递爱情的浪漫信使,为何西风却要一下子将美梦吹散吹灭?

只因诗人所要抒发是天涯羁旅、人各一方的怨恨,而不是《西洲曲》中少年春心萌动、欲诉相思的闲愁。

把梦吹成了“今古”应属诗人首创,妙就妙在:它在前面对空间极力拓宽的基础上,进而完成了对时间的无限延伸——于是,诗歌的时空结构便变得更加辽阔、苍茫了。

  最后以“明日客程”收结,一片“雨”色里,全诗笼罩在朦胧凄冷的情调之中。

总而言之,在这首短小的词里,诗人着意拓展了诗歌的时空,遂令天之悠悠、地之茫茫,无时不怀想,无处不相思,写出了思念之极致。

这份穿越时空的思念,才是真正的“地久天长”。

参考资料: 1、 罗国仕,杨金娥主编.实用语文教程:科学出版社,2008.05 2、 毕桂发主编.毛泽东评点历代名家词赏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05月第1版

浣溪沙·雨歇梧桐泪乍收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雨歇梧桐泪乍收,遣怀翻自忆从头。

摘花销恨旧风流。

帘影碧桃人已去,屧痕苍藓径空留。

两眉何处月如钩?

雨歇梧桐泪乍收,遣怀翻自忆从头。

摘花销恨旧风流。

秋雨停了,梧桐树叶不再滴雨 ,好像是停止了它滴滴的眼泪。

重新反复回忆,释放自己的情怀。

想当初曾与思念之人有过美好的风流往事。

帘影碧桃人已去,屧痕苍藓径空留。

两眉何处月如钩?

(回忆)那美丽的身影、如桃花般的面容,但人已离去(可是人却不知何处去了)。

只空空留下那娇小的鞋痕在长满苍藓的小径上。

思恋之人在何处,只有孤单的如钩明月。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雨歇梧桐泪乍收,遣怀翻自忆从头。

摘花销恨旧风流。

雨歇句:此言秋雨停了,梧桐树叶不再滴雨,好像是停止了它滴滴的眼泪。

翻:同“反”。

摘花句:意思是当初曾与她有过美好的风流的往事。

杜甫《佳人》:“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 帘影碧桃人已去,屧痕苍藓径空留。

两眉何处月如钩?

屧(xie}痕句:此言长满苍藓的小径上,她那娇小的鞋痕犹在,可是人却不知何处去了。

屧痕,即鞋痕。

两眉:代指所思恋之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雨歇梧桐泪乍收,遣怀翻自忆从头。

摘花销恨旧风流。

秋雨停了,梧桐树叶不再滴雨 ,好像是停止了它滴滴的眼泪。

重新反复回忆,释放自己的情怀。

想当初曾与思念之人有过美好的风流往事。

雨歇句:此言秋雨停了,梧桐树叶不再滴雨,好像是停止了它滴滴的眼泪。

翻:同“反”。

摘花句:意思是当初曾与她有过美好的风流的往事。

杜甫《佳人》:“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 帘影碧桃人已去,屧痕苍藓径空留。

两眉何处月如钩?

(回忆)那美丽的身影、如桃花般的面容,但人已离去(可是人却不知何处去了)。

只空空留下那娇小的鞋痕在长满苍藓的小径上。

思恋之人在何处,只有孤单的如钩明月。

屧(xie}痕句:此言长满苍藓的小径上,她那娇小的鞋痕犹在,可是人却不知何处去了。

屧痕,即鞋痕。

两眉:代指所思恋之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雨歇梧桐泪乍收,遣怀翻自忆从头。

摘花销恨旧风流。

帘影碧桃人已去,屧痕苍藓径空留。

两眉何处月如钩?

  此词上片景起,情景交织,“泪乍收”已是伤情毕现,又接之以“遣怀”二句,点明伤感之由。

“摘花销恨”中有人有己,低回惆怅。

下片写眼前空寂之景。

前二句以“帘影碧桃”、“屧痕苍藓”表现人去楼空的寂寞,结句又以遥遥生问表达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这首词为思念旧日情人而作。

首句“雨歇梧桐”与“泪乍收”是什么关系呢?

是表示雨和泪在同一时间停止,还是以雨停比喻泪止?

不能说死。

作者只是把二者并列提出,以不解解之,反而能增加一种朦胧的意境。

反正“梧桐雨”和“流泪”都与离情有关。

如温庭筠《更漏子》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元杂剧中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都能引起读者的联想。

“遣怀”二句谓为排遣愁怀反而回忆起过去的恋情,也就是摘花销恨这件风流韵事。

下片由回忆回到现实。

“帘影”二句写眼前所见。

竹帘上映着碧桃树影,花径的苔藓上还留下她的鞋印,然而伊人已去,徒然睹物思人,增加伤感。

“空留”二字透露出多少感慨和无奈。

结句由看到天上弯弯的新月而联想到伊人的双眉,但不知她如今人在何处?

一种刻骨相思之情跃然纸上,情深意苦。

词句亦缠绵凄婉,令人惆怅。

其中“帘影碧桃”和“屧痕苍藓”二句,对仗工整而典雅,亦为此词增色不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满江红·为问封姨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为问封姨,何事却、排空卷地。

又不是、江南春好,妒花天气。

叶尽归鸦栖未得,带垂惊燕飘还起。

甚天公、不肯惜愁人,添憔悴。

搅一霎,灯前睡。

听半晌,心如醉。

倩碧纱遮断,画屏深翠。

只影凄清残烛下,离魂飘缈秋空里。

总随他、泊粉与飘香,真无谓。

为问封姨,何事却、排空卷地。

又不是、江南春好,妒花天气。

叶尽归鸦栖未得,带垂惊燕飘还起。

甚天公、不肯惜愁人,添憔悴。

想问风神你为何掀起如此狂暴的飓风,毕竟这不是江南的春天,有似锦的繁花,让你心生妒忌。

看啊,狂风卷过。

树叶尽被吹落,归巢的乌鸦认不出自己的栖所,画轴上垂下的纸带,也仿佛受惊的燕子,飘摇不定。

上天为何不给忧伤的人一些怜悯,反而让这狂风催人憔悴。

搅一霎,灯前睡。

听半晌,心如醉。

倩碧纱遮断,画屏深翠。

只影凄清残烛下,离魂飘缈秋空里。

总随他、泊粉与飘香,真无谓。

刚刚在灯前昏睡过去,忽然被狂暴的风声惊醒。

听了半晌风声,心内惆怅转为凄迷。

我蓦然想到,远在故乡的爱人,此刻也正听狂风肆虐的声音,希望她的碧纱窗可以将狂风挡在外面,不要吹乱深翠色的画屏。

烛光即将熄灭。

她形单影只,魂魄仿佛飘在半空中,渺渺难寻,漫无目的地随着被风卷起,就像风中的花瓣与花香,身不由己,唯有任狂风蹂躏。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邢学波笺注.纳兰词笺注全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10:第58页 2、 严迪昌选注;

马大勇整理.纳兰词选:中华书局,2011.03:50 3、 (清)纳兰性德著;

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191页

为问封姨,何事却、排空卷地。

又不是、江南春好,妒花天气。

叶尽归鸦栖未得,带垂惊燕飘还起。

甚天公、不肯惜愁人,添憔悴。

为问:犹相问、借问。

封姨:风神。

诗文中常以之代指大风等。

带垂:指帘幕丝带之类。

惊燕:郑谷《题汝州从事厅》:“惊燕拂帘闲睡觉,落花沾砚会餐归。

” 搅一霎,灯前睡。

听半晌,心如醉。

倩碧纱遮断,画屏深翠。

只影凄清残烛下,离魂飘缈秋空里。

总随他、泊粉与飘香,真无谓。

一霎(shà):一瞬间。

陈造《夜宿商卿家》:“蝶梦蘧蘧才一霎。

”半饷:饷通“晌”,一会儿。

韩愈《醉赠张秘书》“:虽得一饷乐,有如聚飞蚊。

”心如醉:《诗·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倩:乞求、恳求。

碧纱:碧纱窗、绿色的窗户。

只影(zhī yǐng):谓孤独无偶。

离魂:指远游他乡的旅人。

飘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泊,通“薄”。

轻微、少许之意。

泊粉:即指少许的残花。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邢学波笺注.纳兰词笺注全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10:第58页 2、 严迪昌选注;

马大勇整理.纳兰词选:中华书局,2011.03:50 3、 (清)纳兰性德著;

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191页

为问封姨,何事却、排空卷地。

又不是、江南春好,妒花天气。

叶尽归鸦栖未得,带垂惊燕飘还起。

甚天公、不肯惜愁人,添憔悴。

想问风神你为何掀起如此狂暴的飓风,毕竟这不是江南的春天,有似锦的繁花,让你心生妒忌。

看啊,狂风卷过。

树叶尽被吹落,归巢的乌鸦认不出自己的栖所,画轴上垂下的纸带,也仿佛受惊的燕子,飘摇不定。

上天为何不给忧伤的人一些怜悯,反而让这狂风催人憔悴。

为问:犹相问、借问。

封姨:风神。

诗文中常以之代指大风等。

带垂:指帘幕丝带之类。

惊燕:郑谷《题汝州从事厅》:“惊燕拂帘闲睡觉,落花沾砚会餐归。

” 搅一霎,灯前睡。

听半晌,心如醉。

倩碧纱遮断,画屏深翠。

只影凄清残烛下,离魂飘缈秋空里。

总随他、泊粉与飘香,真无谓。

刚刚在灯前昏睡过去,忽然被狂暴的风声惊醒。

听了半晌风声,心内惆怅转为凄迷。

我蓦然想到,远在故乡的爱人,此刻也正听狂风肆虐的声音,希望她的碧纱窗可以将狂风挡在外面,不要吹乱深翠色的画屏。

烛光即将熄灭。

她形单影只,魂魄仿佛飘在半空中,渺渺难寻,漫无目的地随着被风卷起,就像风中的花瓣与花香,身不由己,唯有任狂风蹂躏。

一霎(shà):一瞬间。

陈造《夜宿商卿家》:“蝶梦蘧蘧才一霎。

”半饷:饷通“晌”,一会儿。

韩愈《醉赠张秘书》“:虽得一饷乐,有如聚飞蚊。

”心如醉:《诗·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倩:乞求、恳求。

碧纱:碧纱窗、绿色的窗户。

只影(zhī yǐng):谓孤独无偶。

离魂:指远游他乡的旅人。

飘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泊,通“薄”。

轻微、少许之意。

泊粉:即指少许的残花。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邢学波笺注.纳兰词笺注全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10:第58页 2、 严迪昌选注;

马大勇整理.纳兰词选:中华书局,2011.03:50 3、 (清)纳兰性德著;

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191页

为问封姨,何事却、排空卷地。

又不是、江南春好,妒花天气。

叶尽归鸦栖未得,带垂惊燕飘还起。

甚天公、不肯惜愁人,添憔悴。

搅一霎,灯前睡。

听半晌,心如醉。

倩碧纱遮断,画屏深翠。

只影凄清残烛下,离魂飘缈秋空里。

总随他、泊粉与飘香,真无谓。

  这首词写塞上秋风排空卷地之景,抒发凄清无聊之情。

  上片描绘出秋风瑟瑟,摧花落叶的情景,使人平添无限别恨和相思,无从排遣。

而词中不是所谓的“江南春好,妒花天气”,却要如此“排空卷地”、吹尽落叶。

使弱小的鸦、燕无处可栖。

故词首对封姨的“为问”,实表露出词人的怨恨口气,因此词人要怨恨“天公”为什么偏偏要令愁人无寐,而使人倍添憔悴。

  下片四句说愁人在灯前刚刚睡去,却又被狂暴的风声搅醒,而耳听着片刻的风声,就令人心醉。

乞请那碧纱窗和深翠的画屏以遮断狂风声,但在凄清残烛光影下,只剩下孤影摇曳,而离魂却“飘缈秋空里”,窗外“泊粉与飘香”也随风飘去。

令人倍觉凄清伤情。

  “真无谓”三个字,恰与首句的“问为”相应,结束了他内心自问自答的一个过程。

他问封姨,只为问,问是他心里汩汩待流的愁怨找的一个出口,所以,容若表面上是描绘对封姨的怨恨,事实是借怨封姨表达了对亡妻的哀思与怀念,层层衬垫,宛转递进,要抒写之情更显得含婉动人,令人深深为之感动。

  此词构思纤巧细腻,词意模糊凄迷,借势欲扫尽人间一切美好情景的塞上秋风,来衬托人世问情爱的脆弱和易受伤害,故词人借怨恨代表强暴力量的封姨,表达了对亡妻的哀思和怀念,由此层层衬垫,婉转入深,缠绵悱惆,使所抒写之情更为委婉动人。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聂小晴编著.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115页 2、 纳兰性德著;

亦歌解析.落尽梨花月又西: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01:第199页 3、 顾宠义 蒋灵编著.仰天长啸:上海书店,2002年10月第1版:第158页

菩萨蛮·雾窗寒对遥天暮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

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

风翦一丝红,红丝一翦风。

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

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满天是雾花的寒窗对着天空渐暝的暮色,傍晚的天空遥遥对着寒窗的雾花。

花儿凋零,啼鸦声声。

乌鸦开始啼叫,正值落花时节。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

风翦一丝红,红丝一翦风。

垂着罗袖的影子显得清瘦不已。

清瘦的身影正垂着罗袖。

和风剪出一丝丝红线,红线似春风剪得整整齐齐。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1:第69页

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

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

风翦一丝红,红丝一翦风。

  这首词每两句都是反复回文。

“雾窗寒对遥天暮”,从最后一个字“暮”倒着往前读,就是下一句“暮天遥对寒窗雾”;

“花落正啼鸦”,倒过来也就是下一句“鸦啼正落花”,这就是回文诗的一种。

一般的选本里很少会选这首词,原囚很简单:这是纯粹的文字游戏,并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和深刻内涵在里边。

这道理是完全正确的,回文诗大多都仅仅是文字游戏而已,就像厨师雕刻出来的一朵精美绝伦的萝卜花,无论多漂亮,也只是正餐旁边的一个装饰。

但是厨师愿意去雕刻萝卜花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要让整桌菜卖出更贵的价钱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炫技。

这是人的天性,如果掌握了高于常人的技术,总忍不住会拿出来卖弄卖弄,没机会卖弄的话,在受到环境的刺激后,就会“技痒”。

  从词的作法看,上片布景,下片说情,或者叙事、造理,这是宋词基本结构模式。

回文体的歌词,大体上亦依此模式填写。

上片的相关物景,包括雾窗、暮天,花落、鸦啼,经过回环往复,变而成为窗雾、天暮,落花、啼鸦,其实际项目并不曾添加。

下片通过人物形态的转换,叙说故事。

其之由袖罗、瘦影,风翦、红丝,变而为罗袖、影瘦,翦风、丝红,同样也不曾添加。

无非是一位女子,于花落、鸦啼的背景下,通过风翦、红丝及翦风、丝红的变换,以展现其婀娜多姿的身段而已。

这就是回文的奥秘。

  这首词描摹的是眼前风物,虽然意义不大,但是依旧不失隽永别致。

从中更可看到词人娴熟的文字技巧。

参考资料: 1、 苏缨著.纳兰词典评: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09:第147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05:第74页 3、 施议对编选.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12:第65页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千万顶行军毡帐之中,将士们酣歌豪饮,酩酊大醉,满天繁星摇曳,那星空仿佛摇摇欲坠。

狼河阻隔,回家的梦,被那河水滔滔之声搅的粉碎。

闭上眼睛,让梦境延续吧,我知道,梦醒之时,更加百无聊赖。

参考资料: 1、 盛冬铃.纳兰性德词选:远流出版公司,1988 2、 施议对.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穹庐:圆形的毡帐。

归梦二句:言家乡远隔狼河,归梦不成。

纵然做得归梦,河声彻夜,又把梦搅醒。

狼河:白狼河,即今大凌河,在辽宁省西部。

解道:知道。

参考资料: 1、 盛冬铃.纳兰性德词选:远流出版公司,1988 2、 施议对.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千万顶行军毡帐之中,将士们酣歌豪饮,酩酊大醉,满天繁星摇曳,那星空仿佛摇摇欲坠。

狼河阻隔,回家的梦,被那河水滔滔之声搅的粉碎。

闭上眼睛,让梦境延续吧,我知道,梦醒之时,更加百无聊赖。

穹庐:圆形的毡帐。

归梦二句:言家乡远隔狼河,归梦不成。

纵然做得归梦,河声彻夜,又把梦搅醒。

狼河:白狼河,即今大凌河,在辽宁省西部。

解道:知道。

参考资料: 1、 盛冬铃.纳兰性德词选:远流出版公司,1988 2、 施议对.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歌词以穹庐、星影两个不同的物象,于宇宙间两个不同方位为展现背景,并以睡梦和睡醒两种不同的状态通过人物的切身体验,揭示情思。

布景与说情,阔大而深长。

  王国维论诗词之辨,既曾提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亦曾提出“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

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

  尘世中总有着夜阑独醒的人,带着断崖独坐的寂寥。

就算塞外景物奇绝,扈从圣驾的风光,也抵不了心底对故园的冀盼。

  诺瓦利斯说,诗是对家园的无限怀想。

容若这阙词是再贴切不过的注解。

其实不止是容若,离乡之绪、故园之思简直是古代文人的一种思维定式,脑袋里面的主旋律。

切肤痛楚让文人骚客们创作出这样“生离死别”、这样震撼人心的意境。

  那时候的人还太弱小,缺乏驰骋的能力,要出行就得将自己和行李一样层层打包。

离别因此是重大的。

一路上关山阻隔,离自己的温暖小屋越来越远,一路上昼行夜停风餐露宿,前途却茫茫无尽,不晓得哪天才能到目的地,也可能随时被不可预期的困难和危险击倒。

  在种种焦虑不安中意识到自身在天地面前如此渺小。

这种惶恐不是现在坐着飞机和火车,满世界溜达的人可以想象的。

归梦隔狼河,却被河声搅碎的痛苦,在一日穿行几个国家的现代人看来简直不值一提。

参考资料: 1、 施议对.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 2、 安意如.当时只道是寻常: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1112131415 共23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