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花·咏并蒂莲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阑珊玉佩罢霓裳,相对绾红妆。

藕丝风送凌波去,又低头、软语商量。

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脉脉背斜阳。

色香空尽转生香,明月小银塘。

桃根桃叶终相守,伴殷勤、双宿鸳鸯。

菰米漂残,沈云乍黑,同梦寄潇湘。

阑珊玉佩罢霓裳,相对绾红妆。

藕丝风送凌波去,又低头、软语商量。

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脉脉背斜阳。

那并蒂莲好像歪斜带着玉佩的美女刚刚跳完霓裳羽衣舞,相对而视,各自梳妆。

一阵微风吹过,它们又低下头来,好像在柔声地商量着什么。

它们有一样的忧伤和思念,舍情脉脉,背对着夕阳。

色香空尽转生香,明月小银塘。

桃根桃叶终相守,伴殷勤、双宿鸳鸯。

菰米漂残,沈云乍黑,同梦寄潇湘。

花朵娇艳的色泽褪去,但香味却更加浓郁。

在银色月光的照耀下,池塘里的并蒂莲如同桃根、桃叶姐妹一样相依相守,陪伴着双宿双栖的鸳鸯。

残余的菰米漂在水中,低沉的乌云渐浓,它们把同样的情寄托在一个人身上。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180页 2、 纳兰性德.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1:第274页

阑珊玉佩罢霓裳,相对绾红妆。

藕丝风送凌波去,又低头、软语商量。

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脉脉背斜阳。

阑珊:零乱、歪斜之意。

李贺《李夫人歌》:“红璧阑珊悬佩挡,歌台小妓遥相望”。

霓裳(ní cháng):指唐代的霓裳羽衣舞。

绾(wǎn)红妆:谓两朵莲花盘绕连结在一起。

凌波:本指女子步履轻盈,若行水面,后代指美女,这里借指并蒂莲。

软语:柔和而委婉的话语。

宋史达祖《双双燕》:“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

” 色香空尽转生香,明月小银塘。

桃根桃叶终相守,伴殷勤、双宿鸳鸯。

菰米漂残,沈云乍黑,同梦寄潇湘。

桃根桃叶:晋王献之爱妾姐妹二人。

菰(gū)米:一名“雕胡米”。

李时珍《本草纲目·谷二·菰米》引苏烦曰:“菰生水中,叶如蒲苇,至秋结实,乃雕胡米也,古人以为美馔。

今饥岁,人犹采以当粮。

”沈(chén)云:即“沉云”,浓云、阴云。

潇湘(xiāo xiāng):指湘江。

相传舜之二妃娥皇、女英随之南巡不返,死于湘水。

明徐祯卿《古意》:“帝子葬何处?

潇湘云正深。

”这里借二妃代指并蒂莲。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180页 2、 纳兰性德.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1:第274页

阑珊玉佩罢霓裳,相对绾红妆。

藕丝风送凌波去,又低头、软语商量。

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脉脉背斜阳。

那并蒂莲好像歪斜带着玉佩的美女刚刚跳完霓裳羽衣舞,相对而视,各自梳妆。

一阵微风吹过,它们又低下头来,好像在柔声地商量着什么。

它们有一样的忧伤和思念,舍情脉脉,背对着夕阳。

阑珊:零乱、歪斜之意。

李贺《李夫人歌》:“红璧阑珊悬佩挡,歌台小妓遥相望”。

霓裳(ní cháng):指唐代的霓裳羽衣舞。

绾(wǎn)红妆:谓两朵莲花盘绕连结在一起。

凌波:本指女子步履轻盈,若行水面,后代指美女,这里借指并蒂莲。

软语:柔和而委婉的话语。

宋史达祖《双双燕》:“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

” 色香空尽转生香,明月小银塘。

桃根桃叶终相守,伴殷勤、双宿鸳鸯。

菰米漂残,沈云乍黑,同梦寄潇湘。

花朵娇艳的色泽褪去,但香味却更加浓郁。

在银色月光的照耀下,池塘里的并蒂莲如同桃根、桃叶姐妹一样相依相守,陪伴着双宿双栖的鸳鸯。

残余的菰米漂在水中,低沉的乌云渐浓,它们把同样的情寄托在一个人身上。

桃根桃叶:晋王献之爱妾姐妹二人。

菰(gū)米:一名“雕胡米”。

李时珍《本草纲目·谷二·菰米》引苏烦曰:“菰生水中,叶如蒲苇,至秋结实,乃雕胡米也,古人以为美馔。

今饥岁,人犹采以当粮。

”沈(chén)云:即“沉云”,浓云、阴云。

潇湘(xiāo xiāng):指湘江。

相传舜之二妃娥皇、女英随之南巡不返,死于湘水。

明徐祯卿《古意》:“帝子葬何处?

潇湘云正深。

”这里借二妃代指并蒂莲。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180页 2、 纳兰性德.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1:第274页

阑珊玉佩罢霓裳,相对绾红妆。

藕丝风送凌波去,又低头、软语商量。

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脉脉背斜阳。

色香空尽转生香,明月小银塘。

桃根桃叶终相守,伴殷勤、双宿鸳鸯。

菰米漂残,沈云乍黑,同梦寄潇湘。

  这是一首咏物词,歌咏对象是并蒂莲。

  上片描绘物形。

谓茎杆一枝,花开两朵,花盘连结在一起。

好像是舞罢霓裳、玉佩阑珊的仙子。

这时候,正面对着面,梳理红妆。

荷花香里,藕丝飘风。

仿佛处身干水晶宫殿。

微风过处,花枝有如仙子,步履轻盈,踏水而来。

间或低下头,则喃喃细语,好像正商量些什么。

一种情深,十分心苦。

荷花的根长在水底,藕丝漫长;

花里的莲心却将所有的苦深深蕴藏,脉脉不语,背向着斜阳。

  下片揭示物理。

谓蓬生并蒂,尽管也将叶残、香销,但她的姿态却永远令人难忘。

明月东升,小荷塘披上银装。

阵阵清香,仍旧在月色中弥漫。

并蒂莲花,既是桃根、桃叶,姊妹双双,又像是桃树的根和叶,连在一起,终生相守。

而月色之下,殷勤相伴的,还有双宿鸳鸯。

这时候,夜已深,阴云忽然聚拢,月儿如同残留水中的菰米一般,时隐时现。

多么希望能够像娥皇、女英,追随舜帝,寄梦潇湘。

  歌词咏物。

物形和物理,其相互间的关联,借重于一个“并”字,并蒂莲的“并”。

《说文》称:并,从二立。

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状。

本义为并行,并列。

并蒂莲,并排地长在同一茎上的两朵莲花。

掌握好这一个“并”字,物形和物理,乃至物与我也就融合在一起。

解读此词,不能忽略这一关键字眼。

  全篇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传说等,不唯勾画出并蒂莲之神韵,并使诗人之性情深蕴其中,意含要眇,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施议对编选.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145页

相见欢·微云一抹遥峰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红蜡泪,青绫被,水沉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遥远的山峰上飘着一抹微云,冷溶溶的远山,那一抹微云的远山像极了她清晓画的眉形。

红蜡泪,青绫被,水沉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妻子一人孤独凄清的盏着红蜡,盖着青菱被,任那水沉香的香气沉晕。

但此时自己身在远方,停宿黄茅野店,耳畔是西风猎猎,感到凄迟伤感。

参考资料: 1、 王友胜,黄向飞校注.纳兰诗:岳麓书社,2012.09:第147页

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微云一抹:即一片微云。

宋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粘衰草。

”溶溶:宽广温润之意。

[宋]晏殊《寓意》: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个人:犹言那人,指意中人。

此句谓一抹微云的远山恰似那人清晨所画的眉毛。

画眉:比喻夫妻感情好。

出自《汉书·张敞传》,张敞,汉时平阳人,宣帝时为京兆尹。

据说,张与妻同村,儿时张顽皮,一次投掷石块,误伤其妻,但当时逃逸了,长大做官后,听家人说起其妻因此一直未能出嫁,便上门提亲,自此,每日为妻画眉,并且画的眉毛很妩媚。

后被后人评为古代四大风流韵事之一,指夫妻恩爱。

红蜡泪,青绫被,水沉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蜡泪:蜡烛燃烧时,油脂熔化,好似泪流,故称蜡泪。

青绫(líng)被:青色薄布缝制的被子。

水沉:即水沉香,古时多陈设于闺房。

黄茅野店:即黄茅驿,此处泛指荒村野店。

王彦泓《丁卯首春余辞家薄游》: “明朝独醉黄茅店,更有何人把烛寻。

” 参考资料: 1、 王友胜,黄向飞校注.纳兰诗:岳麓书社,2012.09:第147页

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遥远的山峰上飘着一抹微云,冷溶溶的远山,那一抹微云的远山像极了她清晓画的眉形。

微云一抹:即一片微云。

宋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粘衰草。

”溶溶:宽广温润之意。

[宋]晏殊《寓意》: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个人:犹言那人,指意中人。

此句谓一抹微云的远山恰似那人清晨所画的眉毛。

画眉:比喻夫妻感情好。

出自《汉书·张敞传》,张敞,汉时平阳人,宣帝时为京兆尹。

据说,张与妻同村,儿时张顽皮,一次投掷石块,误伤其妻,但当时逃逸了,长大做官后,听家人说起其妻因此一直未能出嫁,便上门提亲,自此,每日为妻画眉,并且画的眉毛很妩媚。

后被后人评为古代四大风流韵事之一,指夫妻恩爱。

红蜡泪,青绫被,水沉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妻子一人孤独凄清的盏着红蜡,盖着青菱被,任那水沉香的香气沉晕。

但此时自己身在远方,停宿黄茅野店,耳畔是西风猎猎,感到凄迟伤感。

蜡泪:蜡烛燃烧时,油脂熔化,好似泪流,故称蜡泪。

青绫(líng)被:青色薄布缝制的被子。

水沉:即水沉香,古时多陈设于闺房。

黄茅野店:即黄茅驿,此处泛指荒村野店。

王彦泓《丁卯首春余辞家薄游》: “明朝独醉黄茅店,更有何人把烛寻。

” 参考资料: 1、 王友胜,黄向飞校注.纳兰诗:岳麓书社,2012.09:第147页

浪淘沙·望海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

任将蠡测笑江湖。

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

钓得六鳖无。

竿拂珊瑚。

桑田清浅问麻姑。

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

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

任将蠡测笑江湖。

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

站立在海边,远望那茫茫大海,那迷迷蒙蒙梦幻一般的境界,直令人不由得惊呼了。

面对大海,我想起了古人所说的道理,故任那浅薄无知者去嘲笑吧。

大海沐浴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又好像给月亮洗了澡。

我要乘着木筏到海上去看个分明。

钓得六鳖无。

竿拂珊瑚。

桑田清浅问麻姑。

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

乘桴于海上垂钓,可曾钓得大鳌吗?

其实那钓竿也只是轻拂珊瑚罢了。

沧海桑田的巨变,只有麻姑知晓,要想知道这巨变,只有问麻姑了。

白浪滔天,一片迷蒙中,哪得见蓬壶?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254页

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

任将蠡测笑江湖。

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

站立在海边,远望那茫茫大海,那迷迷蒙蒙梦幻一般的境界,直令人不由得惊呼了。

面对大海,我想起了古人所说的道理,故任那浅薄无知者去嘲笑吧。

大海沐浴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又好像给月亮洗了澡。

我要乘着木筏到海上去看个分明。

蜃阙:即海市蜃楼。

蠡测:以蠡测海。

乘桴:乘着木筏。

钓得六鳖无。

竿拂珊瑚。

桑田清浅问麻姑。

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

乘桴于海上垂钓,可曾钓得大鳌吗?

其实那钓竿也只是轻拂珊瑚罢了。

沧海桑田的巨变,只有麻姑知晓,要想知道这巨变,只有问麻姑了。

白浪滔天,一片迷蒙中,哪得见蓬壶?

六鳖:以喻气概非凡。

竿拂句: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诗:“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桑田句:葛洪《神仙传》:“麻姑自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昔曾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

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

”麻姑,女仙名。

蓬壶:海上仙山。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254页

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

任将蠡测笑江湖。

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

钓得六鳖无。

竿拂珊瑚。

桑田清浅问麻姑。

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

  这首《浪淘沙·望海》,借用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成语典故,赋予“水气浮天天接水”的苍茫大海以浪漫色调,写得雄浑壮阔,豪迈奔放。

  “蜃阙半模糊”,这是词人伫立岸边,游目骋怀临远望海所见海市蜃楼的壮观美景。

因蜃楼是大气层折光形成的幻景,它飘浮在海面上空,云气迷蒙,无论是楼,还是山,似隐若现,虚无缥渺,远看并不真切清晰,所以,谓之“半模糊”。

第二句。

写自己望海的感受。

大海一片蔚蓝,涛生浪卷,横无际涯,气象万千,再兼之海面上空迷离的蜃楼幻景,构成一帧绝妙的巨幅画作。

怎能不令立于海边,任凭舔岸的海浪冲刷、打湿靴子和裤角的观海人惊呼赞叹不已呢!“踏浪惊呼”之余,不由得浮想联翩,感慨不尽:“任将蠡测笑江湖”,不论是那位想用贝壳来测量海深的人,还是那位望洋兴叹的河伯,以及世界上所有的人,在宽广无垠的大海面前,竟显得不仅见识浅薄,孤陋寡闻,可笑得很,而且又是多么渺小卑微,微不足道啊!接下来,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壮丽景象。

“沐日光华还浴月’’,清晨,朝霞散彩,喷薄的红日,跃出海面,刚刚洗完海水浴,就带着湿漉漉的水雾缓缓爬上天空,把金灿灿的光辉洒向大海;

月亮君I临的晚上,一贯以昼夜不歇卷浪示人的大海,幻化出另一幅别样的静谧图案,素月东升,银辉四泻,海水拓印下暗蓝色的天幕上闪烁的繁星和月亮的倒影,仿佛在给月儿冲个凉水澡,海浪轻轻地摇荡着水上的月亮,天上的月亮好像镶嵌在大海上的一枚珍珠,颇富诗情画意。

具有秀心慧思的词人,按捺不住澎湃的心潮,不想只做一个立在岸边的观海者,他愿投入大海的怀抱里:“我欲乘桴”,我真想乘上木筏,出海去做个弄潮儿,探寻大海的秘密。

“我欲乘桴”,化用《论语》中孔子的话“乘桴浮于海”。

到海上去探寻什么呢?换头处“钓得六鳌么?”词人豪情激荡,也欲效法龙伯国身长三十丈、能活一万八千岁的巨人,一下钩就把负载支撑加固海上五座仙山的十五只大鳌中的六只钓上来了。

可是,词人虽被大海的美景深深地陶醉了,但头脑毕竟还是十分清醒的。

古代神话中的龙伯国那位巨人不是明明已钓走了六只,难道我这个俗世凡子还能一钩下去再钓得六只大鳌吗?问句问得谐趣横生,答句答得幽默风趣:“竿拂珊瑚”,恐怕只能是钓竿拂着珊瑚吧。

倒有自我解嘲的韵味。

“竿拂珊瑚’’,语出杜甫的《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呈李白》诗:“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和刘克庄的《木兰花慢·渔父词》:“只怕先生渴睡,钓竿拂着珊瑚。

”二人虽同用“竿拂珊瑚”一词,但寓意迥异。

杜诗意在赞美孔巢父具有神仙风姿;

而刘克庄则是戏用《列子·汤问》,寓庄于谐,言出邪气,剑瘫偏锋,挪借杜诗成句用作调笑之资。

语带调侃,冷嘲热讽那位痴心妄  想争做姜太公第二的海边钓叟,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钓翁之意不在鱼,想钓的分明是封建帝王这只巨鳌而已。

钓叟象征着一心一意企盼奢望能被封建帝王提携见用的天下寒士。

只怕这位先生坐在青苔覆盖的石矶上,一个劲儿死心眼地傻等,一旦瞌睡上来,甭说压根就钓不着巨鳌或大鱼,恐怕连手中的渔竿也拿不稳了,不小心拂扫着海里的珊瑚礁吧。

钓鳌客通常用来比喻那些具有狂放胸襟,远大志向,伟岸举止的高士奇杰豪客。

李白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谒见当朝宰相时,亦自称是“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的“钓鳌词客”。

纳兰性德的“钓得六鳌么?竿拂珊瑚”,用意颇近杜诗,满腹诗情,锦心绣口,擅长骑射、文武兼备,具有雄心壮图、豪健英杰之气的词人,也像李白、孔巢文那样“诗卷长留天地间”,具有神仙般风神散朗、倜傥不羁、飘逸不群、清韵雅致的风采英姿。

换头二句,写得陶然醉然,狂放疏宕。

  眼望波涛汹涌的大海,词人豪兴横生,逸兴遄飞,向仙女麻姑发问:“桑田清浅问麻姑”。

前一段时间曾到蓬莱山,今又重来,发现海水又清浅了许多,于是疑窦顿生,禁不住请问三见大海变桑田的麻姑女神,难道大海又要变成桑田了吗?

举目遥望,只见“水气浮天天接水,哪是蓬壶?

’’大海一碧万顷,水汽蒸腾,渺渺茫茫,浪拍苍穹,远接天宇,哪里有海上仙山蓬莱、方壶的踪影呢?“水气浮天天接水”一句,首尾均是“水”字,中间镶嵌“天天”叠用,音韵回环往复,悠长谐美,恰到好处地绘出大海天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雄阔旷远的壮丽画卷如在眼前。

  这阕《浪淘沙》,在纳兰性德词集中,当属于雄浑豪放之作。

词人模海范水,紧扣一个“望”字。

不仅绘出海市蜃楼若隐若现、迷离不定的朦胧美景,和红日跳海,金光四射,热烈奔放的海上日出图,以及皎月映波,银辉倾泻,清丽素雅的月海静谧画。

“沐日光华还浴月”仅七个字,便把两幅色彩殊异,风格迥别的画卷并排呈挂在读者面前。

既有霞飞云走般地放纵,又有禅意深藏般的宁静;

于华美瑰丽的色泽里,淡出空灵与隽秀。

体现出纳兰性德词豪气干云的狂放和如歌行板的娴雅。

而且文笔洗炼简淡,言约意丰,文采灿然,真是一字挪易不得。

而“水气浮天天接水",更是泼墨酣畅淋漓,大写意般纵笔挥洒出一帧海天相连。

浪涛拂云拍天,水天难分界限,浩浩荡荡,容纳乾坤浑成一切之大气的巨幅立体画面。

有撼人魂魄、荡涤胸襟、净化心灵、催人向上的力量。

  站在虚怀博袤、如一部大自然奇书般的大海边,词人思绪的狂飚从海涛浪峰上挟势飞腾,巧妙地融入“以蠡测海”、“望洋兴叹”,、“龙伯钓鳌”、“竿拂珊瑚”、“沧海桑田”;等神话传说和成语典故,撷来《汉书》、《庄子》、《列子》、《论语》、《神仙传》以及前贤诗句,融汇贯通,古为今用,不见斧凿之痕,没有掉书袋之嫌。

借此引领读者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隔断,透过历史的尘沙,去求索亘古存在的神话故事、成语典故以及“沧海桑田”这一自然现象等所包孕的弦外之音,进一步颔首领悟大海所袒示的美。

参考资料: 1、 张冰,全凤荣编著.历代四季咏物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12:第342页-第345页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

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

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

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水声清幽悦耳,彻夜回荡,但谁又是它的知音呢?

前朝如梦,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

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极目望去,天边的云中.征人与征雁同行于秋风之中。

如此悲凉之景,让人不禁伤怀,只好唤来歌女消愁,不要让英雄热泪轻易落下。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283-284页 2、 (清)纳兰性德著.家庭书架 纳兰词:南海出版公司,2013.10:82页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

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水声清幽悦耳,彻夜回荡,但谁又是它的知音呢?

前朝如梦,边愁难写。

弹琴峡:据《大清一统志·顺天府》: “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水流石罅,声若弹琴。

”泠(líng)泠:形容水流声清脆。

关塞(sài):此处泛指边关之地。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

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极目望去,天边的云中.征人与征雁同行于秋风之中。

如此悲凉之景,让人不禁伤怀,只好唤来歌女消愁,不要让英雄热泪轻易落下。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化用杜甫《秋兴》诗: “关塞极天唯鸟道。

江湖满地一渔翁”。

这句写居庸关的形势极其险要。

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化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倩何人唤取,红襟翠袖,揾英雄泪”。

红襟翠袖:指歌女。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283-284页 2、 (清)纳兰性德著.家庭书架 纳兰词:南海出版公司,2013.10:82页

临江仙·孤雁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

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

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

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秋霜遍地,离群的大雁失去了自己的同伴,它可知道,地上有个人与它同病相怜。

想要将一怀愁绪用短信寄出去,却发现愁绪太多变换不定,于是只能对着烛光暗自垂泪。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

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不要对着明月遥想当年的往事,那会让人衣带渐宽,形影憔悴。

忽然云中传来一声孤雁哀鸣,抬头望去,那孤单的身影缥缈在初秋的寒风之中。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清)顾太清著;

夏华等编译.纳兰词 太清词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05:第156页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

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秋霜遍地,离群的大雁失去了自己的同伴,它可知道,地上有个人与它同病相怜。

想要将一怀愁绪用短信寄出去,却发现愁绪太多变换不定,于是只能对着烛光暗自垂泪。

离鸿:失群的大雁。

宋周邦彦《浪淘沙慢》:“念汉浦离鸿去何许?

经时信音绝。

”拟凭二句:意谓拟以书信排遣愁怀,但愁绪太多,写了又写,屡写屡改。

凭:根据,凭借,以。

尺素:书写用的一尺长左右的白色生绢,借指小的画幅,短的书信。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

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不要对着明月遥想当年的往事,那会让人衣带渐宽,形影憔悴。

忽然云中传来一声孤雁哀鸣,抬头望去,那孤单的身影缥缈在初秋的寒风之中。

嘹唳(liáo lì):声音响亮而凄清。

这里指孤雁叫声。

宋梅尧臣《范饶州夫人挽词》之一:“江边有孤鹤,嘹唳独伤神。

”只影(zhī yǐng):谓孤独无偶。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清)顾太清著;

夏华等编译.纳兰词 太清词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05:第156页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

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

无端嘹唳一声传,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抒怀之作,明写离群孤雁,实写与其同病相怜的自己。

  大雁不善于单独生活,离群往往是迫不得已,所以那些落单的大雁容易让人心生怜悯之情。

纳兰此时就像一只“霜冷离鸿惊失伴”的孤雁,当他在满地秋霜中抬头看见那只拼命南飞、声声哀啼的大雁时,忍不住喃喃自语:“你可知这地上有个人与你同病相怜啊!

”他想要把满怀愁绪用书信寄出,但“愁多书屡易”,他发现愁绪太多且变幻不定,屡屡修改增删,这封信便迟迟写不下来,于是只能对着烛光暗自垂汨,即“双泪落灯前”。

越是纷乱,就越想拆解清楚。

所以陷入情绪困扰中的人容易追思往事,纳兰提醒自己“莫对月明思往事”,那只会让人衣带渐宽,形影憔悴。

可是这样的提醒往往是苍白的。

一个人最难明白、也最难管住的莫过于自己的心。

  “无端嘹唳一声传。

”云中忽然传来一声孤雁哀鸣,抬头望去,那孤单的影子在初秋的寒风之中缥缈远去。

末尾“西风吹只影,刚是早秋天”和上阕里“同病相怜”二句已将天上孤雁与地上旅人合二为一,所以,这孤单的“只影”既是雁,也是人,一语双关,给人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

  全词突出了人雁合一,情景合一,雁之孤影与人之孤独,交织浑融的意境;

抒发了孤寂幽独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01:第262页 2、 纳兰容若著.一生最爱纳兰词 全词彩插珍藏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11:第116页

梦江南·新来好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新来好,唱得虎头词。

一片冷香唯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

标格早梅知。

新来好,唱得虎头词。

一片冷香唯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

标格早梅知。

近来心情很好,闲来吟诵你的诗句。

那咏梅的词句冷香、清瘦,不正是你的写照吗?

大约这些均已经被那有知有灵的梅花领会了。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中国古典文学荟萃 纳兰词 (上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204页

新来好,唱得虎头词。

一片冷香唯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

标格早梅知。

一片二句:此二句是顾贞观《浣溪沙·梅》中的两句。

其词云:“物外幽情世外姿,冻云深护最高枝。

小楼风月独醒时。

一片冷香惟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

待他移影说相思。

”冷香,指梅花之清香。

宋姜夔《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向诗句。

”标格句:意思是你词中表现出的标格,大约能被那有知有灵的梅花知晓。

标格,风范、风度。

宋苏轼《荷花媚·荷花》:“霞苞电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

”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中国古典文学荟萃 纳兰词 (上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204页

新来好,唱得虎头词。

一片冷香唯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

标格早梅知。

近来心情很好,闲来吟诵你的诗句。

那咏梅的词句冷香、清瘦,不正是你的写照吗?

大约这些均已经被那有知有灵的梅花领会了。

一片二句:此二句是顾贞观《浣溪沙·梅》中的两句。

其词云:“物外幽情世外姿,冻云深护最高枝。

小楼风月独醒时。

一片冷香惟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

待他移影说相思。

”冷香,指梅花之清香。

宋姜夔《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向诗句。

”标格句:意思是你词中表现出的标格,大约能被那有知有灵的梅花知晓。

标格,风范、风度。

宋苏轼《荷花媚·荷花》:“霞苞电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

”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中国古典文学荟萃 纳兰词 (上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204页

减字木兰花·烛花摇影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烛花摇影,冷透疏衾刚欲醒。

待不思量,不许孤眠不断肠。

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

银汉难通,稳耐风波愿始从。

烛花摇影,冷透疏衾刚欲醒。

待不思量,不许孤眠不断肠。

孤灯明灭,冷夜孤枕,欲睡还醒,不能思量,思量就会断肠。

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

银汉难通,稳耐风波愿始从。

天上人间,阴阳两隔,即使一诺千金也换不回原来的生活。

渴盼能够相逢重聚,即使要忍耐着银河里的风波,也甘愿从头开始。

参考资料: 1、 汪政,陈如江.《纳兰词》.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129 2、 王友胜,童向飞.《纳兰词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147 3、 程秀波.《纳兰词》.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1:83

烛花摇影,冷透疏衾刚欲醒。

待不思量,不许孤眠不断肠。

孤灯明灭,冷夜孤枕,欲睡还醒,不能思量,思量就会断肠。

烛花摇影:谓烛影晃动。

疏衾(qīn):单薄的被子。

“待不”句:谓打算不去思念对方。

“不许”句:谓孤眠没有不断肠的,即孤眠总是断肠。

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

银汉难通,稳耐风波愿始从。

天上人间,阴阳两隔,即使一诺千金也换不回原来的生活。

渴盼能够相逢重聚,即使要忍耐着银河里的风波,也甘愿从头开始。

碧落:青天。

“碧落”是道家所称东方第一层天,因碧霞满空而称“碧落”。

“天上”句:指超越生死的爱情誓言。

据陈鸿《长恨歌传》载,天宝十年七月七日之夜唐明皇与杨贵妃在骊山行宫,因感牛郎织女之事而相许永结同心。

一诺,指说话守信用。

《史记·季布传》:“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

”银汉:银河。

“稳耐”句:谓甘愿忍受人生的患难,一切从头开始。

耐,忍受。

风波,喻指患难。

愿,愿望。

始,才。

从,遂愿。

参考资料: 1、 汪政,陈如江.《纳兰词》.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129 2、 王友胜,童向飞.《纳兰词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147 3、 程秀波.《纳兰词》.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1:83

烛花摇影,冷透疏衾刚欲醒。

待不思量,不许孤眠不断肠。

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

银汉难通,稳耐风波愿始从。

  这首《减字木兰花》仿佛是以“七夕”为背景的怀人之作。

  “烛花摇影,冷透疏衾刚欲醒。

”开篇即是烛影摇曳、似梦还醒的迷茫凄冷景象。

“烛花摇影”是一个很典型的诗词意象。

宋代词人方千里《还京乐》中有句“怅画烛摇影,易积银盘红泪”,这是繁丽绮艳的花间风格。

宋人洪咨夔《浣溪沙》也有句: “烛摇斜吹泪空煎。

”在纳兰词中,“灯”的意象多次出现。

这大概是因为“灯”在凄冷孤独之夜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光明,有一种安恬的家的氛围。

而孤独的人对青灯,则别有怀抱,心中有说不尽的万千思绪。

事实上,纳兰容若在前面的许多悼亡词中,都写到了一个生活细节:“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共银釭。

”妻子去世前半个月,还扶病剪灯花,以致那剪刀声在纳兰耳畔久久萦回。

这个剪烛花的细节或许可以成为“烛花摇影”的解读契机。

“冷透疏衾”, “疏衾”是指因一个人孤身而眠而显得宽松疏阔的被衾。

“冷透”二字自是人的主观感受,因孤寂而生寒意。

一个“透”字则说明心中悲凉至极。

  “待不思量,不许孤眠不断肠。

”烛花摇影,香消被冷。

此时岂不思量,可曾相忘。

这“待不思量”似是出自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不许孤眠不断肠”也似从这首词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中而来。

只是这里纳兰容若用的反语,其时正是思绪纷纭,孤眠断肠。

  “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

”这一句纳兰容若化用白居易的《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意境甚是阔大,笔下也甚见骨力。

接着,纳兰却以“天上人间情一诺”,极言对爱情的忠贞守信。

这一句可以引起读者许多联想。

这里的“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从正面表达了纳兰容若对于爱情诺言的态度,就是:“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一生死不渝的爱情誓言。

  “银汉难通,稳耐风波愿始从。

”这结句显然是一个坚韧的承诺。

“银汉难通”说吗了茫茫银河难渡,正是用的七夕牛女相会的典故。

“稳耐风波愿始从”,银河茫茫难渡,只有忍耐着那些风波、磨难才会如愿以偿。

  汤显祖在《牡丹亭》序中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纵使银河有重重阻隔,纵使银汉遥迢,岁月浩瀚,而生命却如此短暂,纳兰的这首词也恰好告诉人们爱情只有坚忍承受一切患难与波折,才会终生相随,不离不弃。

参考资料: 1、 孟斜阳.《忆来何事最销魂:纳兰容若的词与情》.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185-187

点绛唇·咏风兰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

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

忒煞萧疏,争奈秋如许。

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

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

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

风兰散发出不寻常的香味,素雅恬淡没有一丝浓艳浮华。

它在秋风中摇曳的姿态犹如凌波仙子轻轻飘逸。

忒煞萧疏,争奈秋如许。

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

它的叶子如此稀疏,怎么耐得住那寒冷的清秋呢?

于是留取那半缕清香入得画中,这幅张见阳之风兰可以堪称画中第一了。

参考资料: 1、 纳兰容若.纳兰词全编笺注: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7-1:68-69 2、 纳兰性德.纳兰词:凤凰出版社,2012-05-01:60-61

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

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

风兰散发出不寻常的香味,素雅恬淡没有一丝浓艳浮华。

它在秋风中摇曳的姿态犹如凌波仙子轻轻飘逸。

别样:特别、不寻常 幽芬:清香 浓艳:(色彩)浓丽艳丽,代指鲜艳的花朵。

凌波:形容在水上行走的轻盈柔美的姿态。

此处是说风兰在秋风中摇曳的姿态,好像是凌波仙子,轻柔飘逸。

忒煞萧疏,争奈秋如许。

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

它的叶子如此稀疏,怎么耐得住那寒冷的清秋呢?

于是留取那半缕清香入得画中,这幅张见阳之风兰可以堪称画中第一了。

忒(tuī)煞萧疏:意为过分稀疏。

忒煞,亦作“忒杀”,太、过分 萧疏,稀疏、萧条。

冷香:清香,也指清香之花。

多喻菊、梅之香气。

此处指见阳所画之风兰仿佛散发出了微微香气。

参考资料: 1、 纳兰容若.纳兰词全编笺注: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7-1:68-69 2、 纳兰性德.纳兰词:凤凰出版社,2012-05-01:60-61

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

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

忒煞萧疏,争奈秋如许。

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

  词以“咏风兰”为题,副题张刻本作《题见阳画兰》,可见此篇为题兰兼咏物之作。

  上阕从香气和姿态两方面对风兰作了精致灵动的描摹。

“别样幽芬” 言风兰散发出不寻常的香味,这种清幽典雅的气息,是那些浓艳的花朵无法与之媲美的。

风兰不仅在香气上与众不同,而且形态上很灵动,词人在此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风兰形容成水上行走的轻盈柔美的凌波仙子一般,飘飘欲去。

而东风在这里显然不是春风,可以理解为时光,催花开放和呵护花的力量。

整句表现了词人对风兰的喜爱和赞美,寄托了词人对这样美好的风兰不要去的太快的希望,也表达词人希望美好的事物能够长存的美好愿望。

  下阕则是通过对现实中风兰美好之易逝的惋惜反衬出词人对好友所作的风兰图的赞美。

秋意袭来,风兰只得“忒煞萧疏”。

“忒煞”一词写出了词人对花之萧条的惋惜之心。

然而尽管风兰看上去已经太过稀疏,可仍散发出微微香气。

显然,这里的“还留取,冷香半缕”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为这风兰终究不是自然界的风兰,只是友人的画罢了。

因张纯修当时正令湖南江华,词人又用借代的手法,用湘江雨来代指友人,而其画上的风兰竟然给人一种好似幽香散发的感觉,故此句为意谓见阳所画之风兰堪称画中第一。

至此,读者方才明白原来这是一阕咏物题兰之词。

  在这首词中,词人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来描绘风兰,并未曾亲眼所见,但却通过友人的一纸风兰图对风兰展开了想象,将风兰的香气和姿态表现地淋漓尽致。

而结句词人则点出其创作意图,为全词的升华。

当词人在为风兰的萧瑟易逝而感伤时,一个“还”字话风一转,引出只有在好友所作的图中能保有风兰的韵姿和清香,使得美好的事物永存。

衬托出友人作画功力深厚,所作风兰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同时也将建功立业的夙愿寄托在友人张纯修身上,希望友人保有美好的品质,并在所任职的地方作出一番成绩。

  本词描写的主体风兰本非富贵之花,而纳兰却对其情有独钟并大加称羡,体现了纳兰落拓无羁的性格和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的词风。

词中字字刻画,又字字天然,不即不离,不粘不脱,即“意有寄托,不作死句”。

风兰之形象绰约可见,而又不无诗人性情的处处流露。

既咏物又抒怀抱,显然颇含骚雅之旨,寓有诗人深挚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张秉戌.纳兰词笺注 :北京出版社,1996-10:360-361 2、 聂小晴,王鹏,王青.一生最爱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1:5

于中好·小构园林寂不哗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小构园林寂不哗,疏篱曲径仿山家。

昼长吟罢风流子,忽听楸枰响碧纱。

添竹石,伴烟霞。

拟凭樽酒慰年华。

休嗟髀里今生肉,努力春来自种花。

小构园林寂不哗,疏篱曲径仿山家。

昼长吟罢风流子,忽听楸枰响碧纱。

小小的园林一片寂静而不喧哗,稀疏的篱笆和曲折的小径都仿照着山野人家的样式。

白天在这里吟唱《风流子》,到了晚上可以听到碧纱窗里传出棋子落盘的声音。

添竹石,伴烟霞。

拟凭樽酒慰年华。

休嗟髀里今生肉,努力春来自种花。

添加一些竹子和石头,来衬托山水的自然风光。

隹备在这里用酒来度过年华,不要感叹会在安逸舒适的生活中无所作为,等来年春天来到时,亲自在这里种植花草。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277页

小构园林寂不哗,疏篱曲径仿山家。

昼长吟罢风流子,忽听楸枰响碧纱。

山家:山野人家。

风流子: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分单调、双调两体。

单调三十四字,仄韵。

双调又名《内家娇》。

楸枰(qiū píng):棋盘,古时多用楸木制作,故名。

响:棋子落盘的声音,即敲棋声。

添竹石,伴烟霞。

拟凭樽酒慰年华。

休嗟髀里今生肉,努力春来自种花。

竹石:竹与石。

烟霞:指山水自然。

樽(zūn)酒:意即杯酒。

休嗟(jīe):休叹。

嗟:感叹声。

髀(bì)里今生肉:因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

意为不要叹老嗟卑,自寻苦恼。

语出《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

”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生肉,慨然流涕。

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长身不离鞍,髀肉皆消。

今不复骑,髀里肉生。

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277页

小构园林寂不哗,疏篱曲径仿山家。

昼长吟罢风流子,忽听楸枰响碧纱。

小小的园林一片寂静而不喧哗,稀疏的篱笆和曲折的小径都仿照着山野人家的样式。

白天在这里吟唱《风流子》,到了晚上可以听到碧纱窗里传出棋子落盘的声音。

山家:山野人家。

风流子: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分单调、双调两体。

单调三十四字,仄韵。

双调又名《内家娇》。

楸枰(qiū píng):棋盘,古时多用楸木制作,故名。

响:棋子落盘的声音,即敲棋声。

添竹石,伴烟霞。

拟凭樽酒慰年华。

休嗟髀里今生肉,努力春来自种花。

添加一些竹子和石头,来衬托山水的自然风光。

隹备在这里用酒来度过年华,不要感叹会在安逸舒适的生活中无所作为,等来年春天来到时,亲自在这里种植花草。

竹石:竹与石。

烟霞:指山水自然。

樽(zūn)酒:意即杯酒。

休嗟(jīe):休叹。

嗟:感叹声。

髀(bì)里今生肉:因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

意为不要叹老嗟卑,自寻苦恼。

语出《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

”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生肉,慨然流涕。

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长身不离鞍,髀肉皆消。

今不复骑,髀里肉生。

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277页

小构园林寂不哗,疏篱曲径仿山家。

昼长吟罢风流子,忽听楸枰响碧纱。

添竹石,伴烟霞。

拟凭樽酒慰年华。

休嗟髀里今生肉,努力春来自种花。

  上片描写了隐者消闲自适的生活情景。

“小构园林寂不哗,疏篱曲径仿山家”,纳兰心中向往的疏篱曲径,在朱门富贵的府邸是否有安身之处。

疏篱山径,本是寻常人家。

这人间再普通不过的场景却是被模仿之物。

物以稀为贵,如大观园里的“杏帘在望”,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权相明珠府邸,山家之景不过是借景取意,雅俗同乐,不得作真。

而于纳兰而言,那牢笼中的疏篱曲径似植于金丝笼边的野花,纵使不能翱翔长空,尽情歌唱,至少可以用以观天,用以记忆对自由的向往,用以维持对平淡生活的渴望。

“昼长吟罢风流子”,纳兰便是到了荒山村野也离不开一份诗意的栖居。

“忽听楸枰响碧纱”,楸枰响碧,应是清脆的金石之音。

“烟雨湖山六朝梦,英雄儿女一枰棋”,黑白子的围棋没有被现代人的游戏无情取代,而是裹挟着一个个过去的时代的黄沙,仍游走于世间。

纳兰的生活中怎能没有棋,就在这一角楸枰中,纳兰悟得功名不过虚妄,悟得幽居山间的乡野之乐。

  下片说如果再加以竹石和着烟霞的相伴,便是得到了人间的全福。

“添竹石,伴烟霞。

拟凭樽酒慰年华”,与太白斗酒诗百篇不同,纳兰杯中酒难解万古愁,樽酒一杯,聊寄年华。

不知纳兰是否想到苏东坡,想到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

纳兰的精神家园显然不在错综复杂的井野,他需要一个单纯的地方来滋养诗情画意的灵魂,不知已入红尘的纳兰能否舍下这些繁华,小隐于野。

“休嗟髀里今生肉,努力春来自种花”,年华不再,壮志未酬,此时的纳兰已不再是那个一心考取功名的青涩少年了。

十几年,纳兰经历人的生离,魂的死别,见惯了月的阴晴圆缺,人的悲欢离合。

还有什么放不开的。

纳兰的心早已奔波疲倦,对于那些八千里路云与月,他没有力气回头观望。

倦鸟尚知还,纳兰需要的是一方余田,倚着闲窗静静地品尝着这半生交加的苦忆。

花田下,一人执锄,行孤芳自赏。

或学陶渊明,东皋临啸,清泉赋诗。

花木成林时,等到百鸟争来,平添了几分情趣。

  全词描绘了纳兰理想中的隐逸生活:竹篱、小径、饮洒、下棋,最重要的是与知心好友一起吟诗作对。

这首词虽然明快,读起来却有点令人伤心,甚至会不由想到以纳兰容若所拥有的一切,要达成这样一点小小的梦想竟然也是艰难的。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家庭书架 纳兰词:南海出版公司,2013.10:第345页

于中好·谁道阴山行路难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谁道阴山行路难。

风毛雨血万人欢。

松梢露点沾鹰绁,芦叶溪深没马鞍。

依树歇,映林看。

黄羊高宴簇金盘。

萧萧一夕霜风紧,却拥貂裘怨早寒。

谁道阴山行路难。

风毛雨血万人欢。

松梢露点沾鹰绁,芦叶溪深没马鞍。

是谁说阴山之路无法行走呢?

大规模狩猎时禽兽毛血纷飞万人庆祝。

松树梢上的露珠沾湿了拴鹰的绳索,芦苇深的都没过了马鞍。

依树歇,映林看。

黄羊高宴簇金盘。

萧萧一夕霜风紧,却拥貂裘怨早寒。

靠着树休息,映衬着林子看着。

众人围着用黄羊庆祝。

霜风吹着,晚上都是寒冷的,拥有用貂的毛皮制作的衣服却怨着冬天来的比较早。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注,岳麓书社,2005.1,第124页

谁道阴山行路难。

风毛雨血万人欢。

松梢露点沾鹰绁,芦叶溪深没马鞍。

是谁说阴山之路无法行走呢?

大规模狩猎时禽兽毛血纷飞万人庆祝。

松树梢上的露珠沾湿了拴鹰的绳索,芦苇深的都没过了马鞍。

风毛雨血:指大规模狩猎时禽兽毛血纷飞的情景。

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

”鹰绁(xiè):拴鹰的绳索。

马鞍(ān):马具之一,一种用包着皮革的木框做成的座位,内塞软物,形状做成适合骑者臀部,前后均凸起。

依树歇,映林看。

黄羊高宴簇金盘。

萧萧一夕霜风紧,却拥貂裘怨早寒。

靠着树休息,映衬着林子看着。

众人围着用黄羊庆祝。

霜风吹着,晚上都是寒冷的,拥有用貂的毛皮制作的衣服却怨着冬天来的比较早。

黄羊:一种野羊。

簇(cù):众人围聚。

貂裘(diāo qiú):用貂的毛皮制作的衣服。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注,岳麓书社,2005.1,第124页

谁道阴山行路难。

风毛雨血万人欢。

松梢露点沾鹰绁,芦叶溪深没马鞍。

依树歇,映林看。

黄羊高宴簇金盘。

萧萧一夕霜风紧,却拥貂裘怨早寒。

  上片描绘塞上自然风光,前二句说阴山道上并非“行路难”,而是别有一番情趣滋味。

显然这是仿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 “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

”接着二句写塞上特异的风光,进一步烘托了这种特殊环境下的体会。

  下片写行旅中的生活情景,前二句描绘途中的休憩和欢宴,后二句转而描述了异域的风俗异味,此中的“怨早寒”并非真的哀怨,而是表达了一种惊异的心理感受。

  这首词气势豪迈,格调激越,细致生动地描摹了塞上风光。

通过对狩猎途中所遇到的事物的细致描写以及射猎后的宴饮场面和特有的塞外风情和惊奇的感受的描写,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豪迈之情。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295页 2、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165页

1112131415 共23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