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冠子·凤楼琪树

作者: 鹿虔扆 朝代: 五代

凤楼琪树,惆怅刘郎一去,正春深。

洞里愁空结,人间信莫寻。

竹疏斋殿迥,松密醮坛阴。

倚云低首望,可知心?

凤楼琪树,惆怅刘郎一去,正春深。

洞里愁空结,人间信莫寻。

琪树:仙境中的玉树。

白居易《牡丹芳》诗:“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李绅《诗序》:“琪树垂条如弱柳,一年绿,二年碧,三年红。

”《竹林诗评》:“邱迟之作,如琪树玲珑,金枝布护。

”刘郎:刘晨。

据《神仙传》和《续齐谐记》载,汉明帝永平时,剡县有刘晨、阮肇二人人天台山采药,迷失道路,忽见山头有一颗桃树,共取食之,下山,得到涧水,又饮之。

行至山后,见有一杯随水流出,上有胡麻饭屑。

二人过水行一里左右,又越过一山,出大溪,见二女颜容绝妙,唤刘、阮二人姓名,好像旧时相识,并问:“郎等来何晚也!

”因邀还家,床帐帷慢,非世所有。

又有数仙客,拿三五个桃来,说:“来庆女婿。

”各出乐器作乐,二人就于女家住宿,行夫妻之礼,住了半年,天气和暖,常如春二、三月。

常闻百乌啼鸣,求归心切。

女子说:“罪根未灭,使君等如此。

”于是送刘、阮从山洞口去。

到家,乡里怪异,经查寻,世上已是他们第七代子孙。

二人于是又想回返女家,寻山路,不获,迷归。

至太康八年,还不知二人下落。

以后诗词中就常用“刘阮”、“刘郎”、“阮郎”来指久去不归的心爱男子。

竹疏斋殿迥,松密醮坛阴。

倚云低首望,可知心?

斋殿迥:佛殿幽深。

可知心:能知道我的心意么?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叶落·一叶落

作者: 李存勖 朝代: 五代

一叶落,搴珠箔。

此时景物正萧索。

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

吹罗幕,往事思量着。

李煜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十国时南唐国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千古......更多

长相思·一重山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一重又一重,重重叠叠的山啊。

山是那么远,天是那么高,烟云水气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菊花开了又落了,日子一天天过去。

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飞,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来。

悠悠明月照在帘子上,随风飘飘然。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重:量词。

层,道。

烟水:雾气蒙蒙的水面。

唐代孟浩然《送袁十岭南寻弟》中有“苍梧白云远,烟水洞庭深。

”诗句。

枫叶:枫树叶。

枫,落叶乔木,春季开花,叶子掌状三裂。

其叶经秋季而变为红色,因此称“丹枫”。

古代诗文中常用枫叶形容秋色。

丹:红色。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塞雁:塞外的鸿雁,也作“塞鸿”。

塞雁春季北去,秋季南来,所以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远离故乡的亲人的思念。

唐代白居易《赠江客》中有诗句:“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

”帘:帷帐,帘幕。

风月:风声月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一重又一重,重重叠叠的山啊。

山是那么远,天是那么高,烟云水气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

重:量词。

层,道。

烟水:雾气蒙蒙的水面。

唐代孟浩然《送袁十岭南寻弟》中有“苍梧白云远,烟水洞庭深。

”诗句。

枫叶:枫树叶。

枫,落叶乔木,春季开花,叶子掌状三裂。

其叶经秋季而变为红色,因此称“丹枫”。

古代诗文中常用枫叶形容秋色。

丹:红色。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菊花开了又落了,日子一天天过去。

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飞,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来。

悠悠明月照在帘子上,随风飘飘然。

塞雁:塞外的鸿雁,也作“塞鸿”。

塞雁春季北去,秋季南来,所以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远离故乡的亲人的思念。

唐代白居易《赠江客》中有诗句:“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

”帘:帷帐,帘幕。

风月:风声月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长相思·一重山》这首小令,《新刻注释草堂诗余评林》在词调下题作“秋怨”。

这“秋怨”,便是统贯全词的抒情中心。

虽然通篇未曾出现“秋”、“怨”字眼,但仔细吟诵一遍,便会觉得“秋怨”二字确实最为简洁、准确地概括了本词的旨意。

全词写了一个思妇在秋日里苦忆离人、急盼归来,然而最终没有盼来的怨恨心绪。

上片写她望中所见之景。

那远行在外的征人而今身处何方呢?他是否正跋涉在返乡的路上呢?怀着这种焦迫不安的心情,她不时地企足遥望,希望能够有所发现。

可是,进入视野的除了重重叠叠的山岭峰峦外,还有的就是辽阔高远的青冥和天际处的迷离烟水了。

第三句描写了一幅荒寂寥廓的群山秋色图,层次极为分明:“一重山”,是近景,“二重山”,是中景;

“山远天高烟水寒”,是远景。

这一切都是跟着思妇眺望目光的由近及远渐次展开的。

清初词人纳兰性德的名作《长相思》曰:“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写主人公越山过水,渐去渐远,很可能是受了该词的启发。

需注意的是,“烟水寒”的“寒”,并非仅仅用来形容“烟水”,而且还曲折传出了思妇的心理感觉。

正因为久望不见,更添哀伤,心头才滋生了寒意。

如此,则目中所见,自然皆带寒意了。

上片结句说她“望尽天涯路”而无所得,便收束眼光,不经意地扫视周遭景物,瞥见不远处有枫叶如火,灼人眼目。

这使她猛然想起:时令又到了丹枫满山的秋天,自己经年累月的相思之情何日才能了结啊?“相思”一词的出现,使得词旨豁然显现。

  下片便顺着“相思”折入,着重刻画她的心理活动,写她思中所念之事。

“菊花开,菊花残”,用短促、相同的句式,点出时间流逝之速,暗示了她相思日久,怨愁更多。

紧连着的“塞雁高飞人未还”,可视为她的直接抒情,也可以看作她在触景生情。

塞外大雁尚且知道逢秋南归,那飘泊在外的游子为什么还见不到他的踪影呢?用雁知“归”来反衬人不知“还”,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了她的内心怨苦。

怨恨尽可以怨恨,但它毕竟是产生于“相思”基础上的,如今良人未还,说不定他碰上了什么意外,或是在路途上染上了风疾。

这些想法涌上心头,使得女主人公在怨恨之余,又深深地为他担忧起来了。

“一帘风月闲”,刻画出了思妇由于离人不归,对帘外风晨月夕的美好景致无意赏玩的心境。

柳永《雨霖铃》词写一对恋人分别后的意绪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含意正与此同。

  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句句写思妇“秋怨”,“秋怨”二字却深藏不露。

对思妇的外貌、形象、神态、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侧重于表现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现其胸中之情,用笔极其空灵。

李煜词的语言锤炼功夫很深,他善于用单纯明净、简洁准确的语言生动地再现物象,展示意境。

这个特点在该词里也有鲜明的体现,象“山远天高烟水寒”句,自然明朗,形象丰富,立体感强,境界阔远,并且景中蕴情,耐人寻味。

对这首词,前人评价颇多,其中以俞陛云之说为精当:“此词以轻淡之笔,写深秋风物,而兼葭怀远之思,低回不尽,节短而格高,五代词之本色也。

”(《南唐二主词辑述评》)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著,王晓枫解评 .《李煜集》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4年 :第28-30页 .

清平乐·别来春半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柔肠断 一作:愁肠断)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柔肠断 一作:愁肠断)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

阶下落梅就像飘飞的白雪一样零乱,把它拂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路途遥远,要回去的梦也难形成。

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qì)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柔肠断 一作:愁肠断)春半:即半春,春天的一半。

唐代柳宗元《柳州二日》诗中有句:“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别来春半:意思是,自分别以来,春天已过去一半,说明时光过得很快。

柔:吕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侯本二主词、《尊前集》、《全唐诗》、《词综》等本中均作“愁”。

柔肠,原指温柔的心肠,此指绵软情怀。

砌下:台阶下。

砌,台阶。

落梅:指白梅花,开放较晚。

全句意思是,台阶下飘落的白梅花犹如雪片纷飞。

拂了一身还满:指把满身的落梅拂去了又落了满身。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雁来音信无凭:这句话是说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

古代有凭借雁足传递书信的故事。

《汉书·苏武传》中记载:“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

”故见雁就联想到了所思之人的音信。

无凭:没有凭证,指没有书信。

遥:远。

归梦难成:指有家难回。

恰如:《全唐诗》、《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作“却如”;

毛本《尊前集》中作“怯如”。

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指行程越远。

更,越。

还生,还是生得很多。

还,仍然,还是。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qì)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柔肠断 一作:愁肠断)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

阶下落梅就像飘飞的白雪一样零乱,把它拂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

春半:即半春,春天的一半。

唐代柳宗元《柳州二日》诗中有句:“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别来春半:意思是,自分别以来,春天已过去一半,说明时光过得很快。

柔:吕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侯本二主词、《尊前集》、《全唐诗》、《词综》等本中均作“愁”。

柔肠,原指温柔的心肠,此指绵软情怀。

砌下:台阶下。

砌,台阶。

落梅:指白梅花,开放较晚。

全句意思是,台阶下飘落的白梅花犹如雪片纷飞。

拂了一身还满:指把满身的落梅拂去了又落了满身。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路途遥远,要回去的梦也难形成。

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雁来音信无凭:这句话是说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

古代有凭借雁足传递书信的故事。

《汉书·苏武传》中记载:“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

”故见雁就联想到了所思之人的音信。

无凭:没有凭证,指没有书信。

遥:远。

归梦难成:指有家难回。

恰如:《全唐诗》、《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作“却如”;

毛本《尊前集》中作“怯如”。

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指行程越远。

更,越。

还生,还是生得很多。

还,仍然,还是。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柔肠断 一作:愁肠断)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春色中,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

  词的上片,开篇即直抒胸臆、毫无遮拦地道出郁抑于心的离愁别恨。

一个“别”字,是起意,也是点题,单刀直入,紧扣人心。

李煜前期作品中因各种原因,这种开篇直抒胸臆的不多,但中、后期作品中不少,想必是生活际遇之大变,作者的感情已如洪水注池、不泄不行罢。

“春半”有人释为春已过半,有理,但如释为相别半春,亦有据,两义并取也无不可。

接下二句承“触目”来,“砌下落梅如雪乱”突出一个“乱”字,既写出了主人公独立无语却又心乱如麻,也写出了触景伤情景如人意的独特感受,用生动的比喻把愁情说得明白如见。

“拂了一身还满”,前有“拂”字,显见有主人公克制定念的想法,但一个“满”字,却把主人公那种无奈之苦、企盼之情、思念之深刻画得至真至实。

上片的画面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而又动静结合的,直抒胸臆中见委婉含蓄,活泼喻象中透深沉凝重。

  他之所以久久地站在花下,是因为在思念远方的亲人。

“雁来”两句把思念具体化。

写出作者盼信,并希望能在梦中见到亲人。

古代有大雁传书的故事。

西汉时,苏武出使北方,被匈奴扣留多年。

但他坚贞不屈。

汉昭帝派使臣要匈奴释放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死。

使臣知苏武未死,假称皇帝曾射下大雁,雁足上系有苏武的书信说他正在匈奴的某地。

匈奴听了,只得将苏武放回。

所以作者说,他看到大雁横空飞过,为它没有给自己带来书信而感到失望。

他又设想,和亲人在梦中相会,但“路遥归梦难成”,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了,恐怕他的亲人在梦中也难以回来。

古人认为人们在梦境中往往是相通的。

对方作不成“归梦”,自己也就梦不到对方了。

梦中一见都不可能,思念万分之情溢于言表,从而更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思念之切。

他怀着这种心情,向远处望去,望着那遍地滋生的春草,突然发现,“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更行更远”是说无论走得多么远,自己心中的“离恨”就像那无边无际、滋生不已的春草。

无论人走到哪里,它们都在眼前,使人无法摆脱。

这个结句,比喻浅显生动,而且通过形象给人以离恨无穷无尽、有增无已的感觉,使这首词读起来显得意味深长。

  全词以离愁别恨为中心,线索明晰而内蕴,上下两片浑成一体而又层层递进,感情的抒发和情绪的渲染都十分到位。

作者手法自然,笔力透彻,尤其在喻象上独到而别致,使这首词具备了不同凡品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35-137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幅员辽阔。

宫殿高大雄伟,可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就像罩在烟雾里的女萝。

在这种奢侈的生活里,我哪里知道有战争这回事呢?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自从做了俘虏,我因为在忧虑伤痛的折磨中过日子而腰肢减瘦、鬓发斑白。

最使我记得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宫廷里的音乐机关/教坊的乐工们还奏起别离的歌曲,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我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而已。

参考资料: 1、 唐秋妩.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赏析.青年文学家,2013,20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xiāo)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gē)?

四十年:南唐自建国至李煜作此词,为三十八年。

此处四十年为概数。

凤阁:别作“凤阙”。

凤阁龙楼指帝王能够居所。

霄汉:天河。

玉树琼枝:别作“琼枝玉树”,形容树的美好。

烟萝:形容树枝叶繁茂,如同笼罩着雾气。

识干戈:经历战争。

识,别作“惯”。

干戈:武器,此处指代战争。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bìn)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沈腰潘鬓:沈指沈约,《南史·沈约传》:“言已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

”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

潘指潘岳,潘岳曾在《秋兴赋》序中云:余春秋三十二,始见二毛。

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

辞庙:辞,离开。

庙,宗庙,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犹奏:别作“独奏”。

垂泪:别作“挥泪”。

参考资料: 1、 唐秋妩.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赏析.青年文学家,2013,20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xiāo)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gē)?

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幅员辽阔。

宫殿高大雄伟,可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就像罩在烟雾里的女萝。

在这种奢侈的生活里,我哪里知道有战争这回事呢?

四十年:南唐自建国至李煜作此词,为三十八年。

此处四十年为概数。

凤阁:别作“凤阙”。

凤阁龙楼指帝王能够居所。

霄汉:天河。

玉树琼枝:别作“琼枝玉树”,形容树的美好。

烟萝:形容树枝叶繁茂,如同笼罩着雾气。

识干戈:经历战争。

识,别作“惯”。

干戈:武器,此处指代战争。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bìn)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自从做了俘虏,我因为在忧虑伤痛的折磨中过日子而腰肢减瘦、鬓发斑白。

最使我记得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宫廷里的音乐机关/教坊的乐工们还奏起别离的歌曲,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我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而已。

沈腰潘鬓:沈指沈约,《南史·沈约传》:“言已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

”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

潘指潘岳,潘岳曾在《秋兴赋》序中云:余春秋三十二,始见二毛。

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

辞庙:辞,离开。

庙,宗庙,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犹奏:别作“独奏”。

垂泪:别作“挥泪”。

参考资料: 1、 唐秋妩.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赏析.青年文学家,2013,20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此词上片写南唐曾有的繁华,建国四十余年,国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楼阁高耸入云霄,庭内花繁树茂。

这片繁荣的土地,几曾经历过战乱的侵扰。

几句话,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写实,但却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

“几曾识干戈”,更抒发了多少自责与悔恨。

下片写国破。

“一旦”二字承上片“几曾”之句意,笔锋一叠,而悔恨之意更甚。

终有一天国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苍老,尤其是拜别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听到教坊里演奏别离的曲子,又增伤感,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

  “沈腰”暗喻自己像沈约一样,腰瘦得使皮革腰带常常移孔,而“潘鬓”则暗喻词人自己像潘岳一样,年纪不到四十就出现了鬓边的白发。

连着这两个典故,描写词人内心的愁苦凄楚,人憔悴消瘦,鬓边也开始变白,从外貌变化写出了内心的极度痛苦。

古人说忧能伤人,亡国之痛,臣虏之辱,使得这个本来工愁善感的国君身心俱敝。

李煜被俘之后,日夕以眼泪洗面,过着含悲饮恨的生活。

这两个典故即是他被虏到汴京后的辛酸写照。

  此词上片写繁华,下片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

中间用“几曾”“一旦”二词贯穿转折,转得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以阶下囚的身份对亡国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自然不胜感慨系之。

此词回顾事国时的繁华逸乐:那四十年来的家国基业;

三千里地的辽阔疆域,竟都沉浸在一片享乐安逸之中。

“几曾识干戈”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结果,同时也是沦为臣虏的原因。

记叙离别故国时哭辞宗庙的情景,写来尤为沉痛惨怛。

其事虽见载于《东坡志林》但出自后主之手,更觉凄惨苦涩,不失为一个丧国之君内心的痛苦自白。

参考资料: 1、 王镇远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3-154 2、 唐秋妩.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赏析.青年文学家,2013,20

捣练子令·深院静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秋风送来了断续的寒砧声,在小庭深院中,听得格外真切。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夜深了,月光和砧声穿进帘栊,更使人联想到征人在外,勾起了绵绵的离恨和相思。

因而长夜不寐,愁思百结。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zhēn)断续风。

砧:捣衣石。

寒砧:寒夜捣帛声。

古代秋来,家人捣帛为他乡游子准备寒衣。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lóng)。

栊:窗户。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zhēn)断续风。

秋风送来了断续的寒砧声,在小庭深院中,听得格外真切。

砧:捣衣石。

寒砧:寒夜捣帛声。

古代秋来,家人捣帛为他乡游子准备寒衣。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lóng)。

夜深了,月光和砧声穿进帘栊,更使人联想到征人在外,勾起了绵绵的离恨和相思。

因而长夜不寐,愁思百结。

栊:窗户。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捣练子”既是词牌,又是这首小词的题目。

练是一种白丝熟绢,须用木杵在砧石上捶击而成;

令指小令,是短歌的意思。

作者在这首仅有二十七个字的小令中,着力表现秋夜捣练声给一个因孤独苦闷而彻夜难眠者带来的内心感受,含而不露地传达了一种难言的心理隐秘与情绪气氛。

  境界的鲜明如画与意象的深蕴含蓄是这首词在意境创造上的主要特征。

作者采取了类似电影推摄的手法,运用远、近景跳切镜头,从全景到近景,逐渐推出抒情主人公的特写。

前面两个三字句,“院”与“庭”的遣词实际上并非同义反复,那是两个远、近景跳切镜头的巧妙组合。

“深院”是世家豪族的深宅大院,所谓“侯门一入深如海”、“庭院深深深几许”是也。

这是着眼于全景。

“小庭”则是这整体中的一个单元,即千重万落中的一个独立小院,一个小天井。

镜头从全景推近,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入画面,置身于一个具体可感的环境之中。

以上还只是画面的形,属于表层特征,还未抓住其中的“神”,即画面所蕴内在的深层特征。

两幅画面分别用两个极平凡的字“静”和“空”来点化,应细加体味。

借大宅院之“静”,当不仅仅是客观外在的安静、清静,在词语的深层结构中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情绪。

那是静得让人恐惧,静得让人透不过气,是在心理压抑下而产生的一种深在的静谧感。

小庭“空”,更明显不是客观意义的空空荡荡。

这样的贵族之家,仆人丫鬟总不会太少,花木池台、金井玉栏大约也是有的,作者偏偏用个“空”字,一笔抹去,就只能说是他的主观感觉在作怪,一切都视而不见了。

原来,处在巨大建筑群落中的一个小天井,本身就带有一种压抑感和冷落感,一个寂寥空虚,百无聊赖的人处身于这种氛围,那当然会加倍感到难以忍受的孤独、郁闷和焦虑。

  “断续寒砧断续风”,更渲染了这种沉寂、静谧,那木杵捶击石砧的咚咚声被阵阵悲凉的秋风荡来,时轻时重,时断时续,无止无休更加深了主人公的孤寂感。

寒砧,即捣练的石板,这里指代寒秋中的砧声。

“断续”一词的重复,是有意的安排,不仅体现了作者避巧就拙,崇尚素朴的语言风格,而且逼真地传达出捣练声在秋风中飘忽不定的神韵。

更为重要的,这种似往而还,若断若联,飘荡空灵的听觉效果,又与抒情主人公内在情绪的延展变化节奏完全合拍。

接着作者进一步把镜头推近,画面上映出抒情主人公的特写:夜深了,秋月如水,随同寒砧声从门窗一起泻入,搅扰得他心神不宁,辗转反侧,无法入睡。

“无奈”二字,使读者似乎看见了他那紧皱的眉头和无限焦虑而又无可如何的眼神。

这才是词境的核心,画幅的焦点,以上的镜头画面都是这个焦点的烘托和铺垫。

几声寒砧就会把主人公折磨得彻夜失眠,是因为它是一个特定的情感符号,包含着特定的情感信息。

在古代诗歌中,捣衣或捣练声常常用来表现征人妇对远戍边关的丈夫之思怨。

如,南朝刘宋文学家谢惠连有一首著名的《捣衣诗》,保存在《文选》里,写的就是这种征妇怨;

北周庾信的《夜听捣衣诗》,主题是“谁怜征戎客,今夜在交河”;

初唐诗人沈佺期的《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一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九月寒砧催木叶,十月征戍忆辽阳”;

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自是任人皆知了。

由此可见,寒砧声作为一种情感的形式或象征,逐渐抽象化、符号化,已经凝固到文学传统之中。

既是一种情感的符号,就有引发特定心理情绪的心理导向功能,当然就不仅仅限于征妇怨,也可以是一般夫妇、情人的思忆之情,甚或是实际并无具体对象而纯属某种心理感觉的类似情绪。

而这首小词却具有这样的特点:境界单纯,明晰,确定,而意象却扑朔迷离,模糊朦胧。

那么,这里是指情人,征夫,故旧,或是故国。

作者或许当时确有具体所指,或许本来就是一种莫名的心理情绪和感受,所谓“此情可行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也。

有些作品,越是意象朦胧,留给读者参与想象、创造的余地就越大,其审美价值也越高。

这首小词可以说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朦胧诗。

对于这一点,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已有所发现,他曾说李后主“兼饶烟水迷离之致”(《渌水亭杂识》)。

纳兰氏十分准确地指出了李煜词直抒胸臆之外的另一种含蓄风格。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冉(rǎn)冉:慢慢地、渐渐地,这里形容时光渐渐地流逝。

秋光:秋天的时光。

红叶:枫、槭等树的叶子到秋天都变成了红色,统称红叶。

这里指飘落的枯叶。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重阳:节日名。

古人以九为阳数,因此农历九月初九称为“重九”或“重阳”。

魏晋以后,习俗为这一天登高游宴。

台:高而上平的建筑物,供观察眺望用。

榭(xiè):建筑在高土台上的敞屋,多为游观之所。

台榭,台和榭,也泛指楼台等建筑物。

登临处:指登高望远的地方。

茱(zhū)萸(yú):植物名,香味浓烈,可入药。

中国古代有在重阳节佩戴茱萸以去邪辟恶的风俗。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香坠:装有香料的坠子。

坠,一种从上下挂的装饰品。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紫菊气飘庭户:全句意思是,紫菊的香气飘散在庭户中。

笼:笼罩。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雝(yōng)雝:雝,同鈤,鸟的和鸣声。

咽寒声:咽,呜咽。

寒声,战栗、悲凉的声音。

似:《词律拾遗》、《历代诗余》中作“侣”。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这首词从重阳习俗写作者的秋愁。

词的上片和下片浑然一体,确实不好明确分开。

词的开头二句先写“秋光留不住”,首先就为全词定下了悲愁叹惋的基调。

作者在词里的景物描写很充分,从“红叶”满阶到“重阳”登高,既有“茱萸香坠”,也有“紫菊气飘”,时看“晚烟笼细雨”,时闻“新雁咽寒声”。

这些景物描写,虽然也有些许欢乐热闹的,如重阳登高,佩茱萸以驱邪等,但更多的却是“红叶”、“晚烟”、“细雨”、“新雁”等引人怅恨的凄冷景象,再加上作者有意点染的“暮”、“咽”等情状,一幅晚秋的悲凉气氛便笼罩了全篇,也十分自然地引出“愁恨年年长相似”的哀叹和感慨。

  “愁恨”是悲秋的内容,但是在这首词里,它的表现更为自然婉致。

李煜词多有以情见景的写法,但这首词他用的却是以景见情的方式。

整首词大部分都是在写景,都是在营造氛围,只是到了最后才点明主旨。

这种写法铺垫充分、自然流畅,如大浪远来,初见微澜,至岸方崩石裂云,有石破天惊之感,这种笔法在写景抒情时当为借鉴。

但是在这首词中,李煜仍不免有以情见景之嫌,所以整词情调不明快,悲愁感伤的气氛稍浓。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

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

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

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东风吹动春水,远山连接着落日,春天来了长期都很无聊。

落花一片狼藉,酒兴也逐渐衰减,吹笙唱歌整日就像醉中梦里一般。

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

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春睡醒来,明明知道晚妆已零乱不整,但谁还会去整理梳妆?

时光易逝,朱颜易老而无人欣赏,黄昏时候只能独自倚靠着栏杆。

参考资料: 1、 张玖青.李煜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第二版):58-60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

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吹水:《乐府雅词》《近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篇》中均作“临水”。

《阳春集》中“吹”下注云“别作‘临’。

”日衔山:日落到了山后。

衔,《花间集补》中误作“御”,包藏的意思。

是:《词谱》中作“自”。

长是闲:总是闲。

闲,无事,无聊。

落花:《阳春集》中作“林花”,注中云:“(林)别作‘落’。

”狼藉(jí):形容纵横散乱、乱七八糟的样子。

阑珊:衰落,将尽,残。

笙歌:合笙之歌。

笙,管乐器名,用若干根长短不同的簧管制成,用口吹奏。

春睡觉:一作“佩声悄”。

佩,即环佩,古人衣带上佩带的饰物。

《墨子·辞过》中有句:“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佩”。

悄:声音低微。

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

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晚妆残:天色已晚,晚妆因醉酒而不整。

残,零乱不整。

凭谁:《古今词统》《词谱》《花间集补》《全唐诗》等本中均作“无人”。

《阳春集》注中所云:“别作‘凭谁’。

”整翠鬟:整理头发。

翠鬟,女子环形的发式,绿色的发髻。

翠,翡翠鸟,羽毛青绿色,尾短,捕食小鱼。

鬟,古代妇女的一种环形发髻。

《古今诗余醉》《醉翁琴趣外篇》中误作“环”。

留连光景:指珍惜时间。

留连,留恋而舍不得离开。

光景,时光。

惜:四印斋所刻词本《阳春集》中作“喜”。

其他本《阳春集》中均作“惜”。

朱颜:美好红润的容颜,这里指青春。

独倚阑:独自倚靠栏杆。

独,《古今词统》《花间集补》《草堂诗余》中均作“人”。

参考资料: 1、 张玖青.李煜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第二版):58-60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

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东风吹动春水,远山连接着落日,春天来了长期都很无聊。

落花一片狼藉,酒兴也逐渐衰减,吹笙唱歌整日就像醉中梦里一般。

吹水:《乐府雅词》《近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篇》中均作“临水”。

《阳春集》中“吹”下注云“别作‘临’。

”日衔山:日落到了山后。

衔,《花间集补》中误作“御”,包藏的意思。

是:《词谱》中作“自”。

长是闲:总是闲。

闲,无事,无聊。

落花:《阳春集》中作“林花”,注中云:“(林)别作‘落’。

”狼藉(jí):形容纵横散乱、乱七八糟的样子。

阑珊:衰落,将尽,残。

笙歌:合笙之歌。

笙,管乐器名,用若干根长短不同的簧管制成,用口吹奏。

春睡觉:一作“佩声悄”。

佩,即环佩,古人衣带上佩带的饰物。

《墨子·辞过》中有句:“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佩”。

悄:声音低微。

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

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春睡醒来,明明知道晚妆已零乱不整,但谁还会去整理梳妆?

时光易逝,朱颜易老而无人欣赏,黄昏时候只能独自倚靠着栏杆。

晚妆残:天色已晚,晚妆因醉酒而不整。

残,零乱不整。

凭谁:《古今词统》《词谱》《花间集补》《全唐诗》等本中均作“无人”。

《阳春集》注中所云:“别作‘凭谁’。

”整翠鬟:整理头发。

翠鬟,女子环形的发式,绿色的发髻。

翠,翡翠鸟,羽毛青绿色,尾短,捕食小鱼。

鬟,古代妇女的一种环形发髻。

《古今诗余醉》《醉翁琴趣外篇》中误作“环”。

留连光景:指珍惜时间。

留连,留恋而舍不得离开。

光景,时光。

惜:四印斋所刻词本《阳春集》中作“喜”。

其他本《阳春集》中均作“惜”。

朱颜:美好红润的容颜,这里指青春。

独倚阑:独自倚靠栏杆。

独,《古今词统》《花间集补》《草堂诗余》中均作“人”。

参考资料: 1、 张玖青.李煜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第二版):58-60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

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

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这是一首写女子伤春闺怨的词作。

首句“东风吹水”形象生动,但新意不强,与李煜同时代稍早些的冯延巳就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名句;

而“日衔山”则要好得多。

虽然“日衔山”与“青山欲衔半边日”意思相同,同样都是拟人化的手法,但“山衔日”有日升之意,多用于形容山极高之势;

而“日衔山”则寓日落之意,有夕阳斜照,余晖映山之感。

这里不仅点明了傍晚这一时间的概念,而且还暗从主人公细致的观察和感受中渗透出“闲”的味道。

风吹水,日衔山,两个动词很精妙。

将风过水皱,日坠山巅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细腻,形象。

这本是每日都在发生的景象, 没有什么特别,女子却观察入微,并如此精准地表达出来,可见其“闲”。

因为闲,所以连这每日可见的景色也会细腻入微地观察,借此打发时间。

或许,她已经这样观察了一整个春天。

落花满地,酒意阑珊,这就是她每日生活的写照。

除了观景,醉酒,她没有别的事可做。

因此这闲不是悠闲,而是空虚寂寞的“闲”。

于是二句“春来常是闲”就有了更深的寓意。

女主人公不仅“闲”,而且“常是闲”自然就是一个寄生的形象了。

三、四两句是女主人公无聊生活的具体化、形象化,“落花狼藉”不仅是春景,而且是女子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现实的写照,所以说她醉生梦死其实是不过分的。

  下片写伤春:女子春睡醒来,明知晚妆已残,却懒得装扮,是因为爱人不在身边,青春无人欣赏。

开头三字另一版本为“佩声悄”,这是借物写人,说明女子醉意未消、懒动腰肢,自然有慵倦之意。

“晚妆残,凭谁整翠鬟”更说明女子无意梳妆、不饰仪容,只因春心无人解,自伤无人知,写出女子的伤春并非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

结末两句点明主旨,进一步渲染出女主人公感慨年华逝去,无奈空唤青春的情绪。

春光是美好的,朱颜也是,但若无人欣赏,再美也是枉然,其美也就失去了意义。

或者说,越是美好,就越是遗憾。

春光与朱颜,是美丽的,也是易逝的。

等到“一朝春尽红颜老”之时,再来欣赏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所以她在独自倚阑远眺,等待着爱人归来。

  全词由大处着眼,至小处落笔,喻象生动、自然,描写细腻、真实,艺术技巧纯熟。

但是全词哀愁太盛,有流于颓废之嫌,格调是不高的。

有人分析这首词是李煜的中期作品,表现了作者面对强敌、前途未卜时的抑郁颓丧心情,有一定道理。

但是就此说这首词中有对其弟李从善的不满及责备,恐怕有些言过其旨。

最好还是将其视为一首虚指较强的闺怨词。

参考资料: 1、 张玖青.李煜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第二版):58-60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作者: 李煜 朝代: 五代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宗庙难献的樱桃已落尽——全都随着春天归去,无知的粉蝶儿还是寻乐双飞。杜宇转化的子规在小楼西面夜夜泣血鸣啼。倚着楼窗的玉钩罗幕了望,惆怅地看着幕烟低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以纷纷散去,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炉里的香烟闲绕着绘饰凤凰的衾枕。但见她愁容满面空持罗带,怎能不令人回首恨依依。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 《李煜词选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63-64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chóu)怅(chàng)暮烟垂。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落尽:凋谢之意。翻:翻飞。金粉:妇女装饰用的铅粉,这里借指蝴蝶的翅膀。子规:鸟名,即杜鹃鸟的别名。啼月:指子规在夜里啼叫。 别巷寂寥(liáo)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niǎo)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寂寥:冷冷清清。低迷:《古今词统》、《古今词话》、《历代诗余》等本中均作“凄迷”。低迷,模糊不清。闲袅: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轻轻摆动,这里指香烟缭绕悠闲而缓慢上升的样子。凤凰儿:指绣有凤凰花饰的丝织品。这里指饰有凤凰图形的或制成风凰形状的香炉。持:拿着。罗带:丝带。恨依依:形容愁恨绵绵不断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 《李煜词选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63-64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chóu)怅(chàng)暮烟垂。宗庙难献的樱桃已落尽——全都随着春天归去,无知的粉蝶儿还是寻乐双飞。杜宇转化的子规在小楼西面夜夜泣血鸣啼。倚着楼窗的玉钩罗幕了望,惆怅地看着幕烟低垂。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落尽:凋谢之意。翻:翻飞。金粉:妇女装饰用的铅粉,这里借指蝴蝶的翅膀。子规:鸟名,即杜鹃鸟的别名。啼月:指子规在夜里啼叫。 别巷寂寥(liáo)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niǎo)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以纷纷散去,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炉里的香烟闲绕着绘饰凤凰的衾枕。但见她愁容满面空持罗带,怎能不令人回首恨依依。寂寥:冷冷清清。低迷:《古今词统》、《古今词话》、《历代诗余》等本中均作“凄迷”。低迷,模糊不清。闲袅: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轻轻摆动,这里指香烟缭绕悠闲而缓慢上升的样子。凤凰儿:指绣有凤凰花饰的丝织品。这里指饰有凤凰图形的或制成风凰形状的香炉。持:拿着。罗带:丝带。恨依依:形容愁恨绵绵不断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 《李煜词选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63-64
1112131415 共16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