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风浩寒溪照胆明

作者: 欧阳炯 朝代: 五代

风浩寒溪照胆明,小君山上玉蟾生。

荷露坠,翠烟轻,拨剌游鱼几处惊。

风浩寒溪照胆明,小君山上玉蟾生。

荷露坠,翠烟轻,拨剌游鱼几处惊。

玉蟾:月。

传说月中有蟾蜍。

故用以代称月。

拨剌:象声词,鱼跳水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望远行·碧砌花光照眼明

作者: 李璟 朝代: 五代

玉砌花光锦绣明,朱扉长日镇长扃。

夜寒不去寝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

残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

黄金窗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生。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作者: 李璟 朝代: 五代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

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

思悠悠。

卷起珍珠做的帘子,挂上帘钩,在高楼上远望的我和从前一样,愁绪依然深锁。

风里的落花那么憔悴,谁是它的主人呢?

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

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华书店,2003:7-12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

思悠悠。

真珠:以珍珠编织之帘。

或为帘之美称。

《西京杂记》:“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珩佩之声”。

玉钩:帘钩之美称。

依前:依然,依旧。

春恨:犹春愁,春怨。

锁:这里形容春恨笼罩。

悠悠:形容忧思不尽。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mù),接天流。

青鸟:传说曾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给汉武帝。

这里指带信的人。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幸有三足鸟为之使。

”注:“三足鸟,青鸟也。

主西王母取食。

”云外:指遥远的地方。

丁香结:丁香的花蕾。

此处诗人用以象征愁心。

三楚:指南楚、东楚、西楚。

三楚地域,说法不一。

这里用《汉书·高帝纪》注:江陵(今湖北江陵一带)为南楚。

吴(今江苏吴县一带)为东楚。

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一带)为西楚。

“三楚暮”,一作“三峡暮”。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华书店,2003:7-12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

思悠悠。

卷起珍珠做的帘子,挂上帘钩,在高楼上远望的我和从前一样,愁绪依然深锁。

风里的落花那么憔悴,谁是它的主人呢?

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

真珠:以珍珠编织之帘。

或为帘之美称。

《西京杂记》:“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珩佩之声”。

玉钩:帘钩之美称。

依前:依然,依旧。

春恨:犹春愁,春怨。

锁:这里形容春恨笼罩。

悠悠:形容忧思不尽。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mù),接天流。

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

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青鸟:传说曾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给汉武帝。

这里指带信的人。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幸有三足鸟为之使。

”注:“三足鸟,青鸟也。

主西王母取食。

”云外:指遥远的地方。

丁香结:丁香的花蕾。

此处诗人用以象征愁心。

三楚:指南楚、东楚、西楚。

三楚地域,说法不一。

这里用《汉书·高帝纪》注:江陵(今湖北江陵一带)为南楚。

吴(今江苏吴县一带)为东楚。

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一带)为西楚。

“三楚暮”,一作“三峡暮”。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华书店,2003:7-12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

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是一首伤春词、春恨词。

词人赋恨在者所在多有,然惯用暗笔,像这首在词中点明“春恨”还是罕见的。

词的上片从落花无主着笔,写春恨所以产生的触媒;

下片从思念难解立意,将春恨产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沉。

作者用了词家惯用的对景抒情的手法,然而却用得很不一般。

  词的开头头先来了句“手卷真珠上玉钩”,即非景语,也非情语,而是客观平直的叙述,算不上以景呼情,也算不上以情唤景。

首句“真珠”二字或作“珠帘”,但正如古人所云:“言‘真珠’,千古之善读者都知其为帘,若说‘珠帘’,宁知其为真珠耶!

是举真珠可包珠帘,举珠帘不足以包真珠也。

后人妄改,非所谓知音。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二句委婉、细腻,卷帘本欲观省景物,借抒怀抱,而既卷之后,依旧春愁浩荡。

可见,“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心灵桎梏,使人欲销愁而不可得。

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无处归宿。

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

  上片结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绪萧索,悠然神往。

  下片从人事着笔,是对春恨的进一步申说,也是“思悠悠”的直接结果。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则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

此句反用西王母与汉武帝典故。

据说三足的青鸟是西王母的侍者,七月七日那天,汉武帝忽见青鸟飞集殿前,遂后西王母即至。

然而所思主人远在云外,青鸟也不为之传信,思念难解的主人公就更加感到春恨的沉重了。

“丁香结”本是丁香的花蕾,取固结难解之意,诗人多用它比喻相思之愁的郁结不散,如李商隐《代赠》诗有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璟的独创就在于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喻体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更加令人怜悯,“青鸟”、“丁香”二句合看又恰是一联工稳的对仗,一人事,一时景,这律诗般的俊语将思念难解之情写得既空灵透脱而又真挚实在。

至此,词的感情已经十分浓郁、饱满。

当手卷真珠上玉钩的时刻,已经春恨绵绵;

风里落花无主,青鸟不传信,丁香空结,则徒然的向往已经成为无望,这已是无可逃避的结局。

  最后以景语作结:“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楚天日暮,长江接天,这样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

“接天流”三个字让人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就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脉相承的。

另外,从整首词来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词中的一腔愁怀置于一个与其身世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环境中,与心灵的起伏波动也是密切相合的。

  那充满“春恨”的人事内容究竟具体何指。

据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五载:李璟即位,歌舞玩乐不辍,歌师王感化尝为之连唱“南朝天子爱风流”句至再三再四以剌之,李璟遂悟,作《浣溪沙》二阕并手书以赐感化,其中就包括这一首。

这样看来,词中的春恨就不是这位风流天子对景抒情的一般闲愁,很可能是南唐受周威胁时的危苦感慨,而“青鸟”句就是忧国之思的深沉寄托了。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17-119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作者: 李璟 朝代: 五代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栏 通:阑) (何限恨 一作:无限恨)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

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

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栏 通:阑)  (何限恨 一作:无限恨)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

(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

(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57 . 2、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725-726 .

菡(hàn)萏(dàn)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sháo)光共憔悴,不堪看。

菡萏:荷花的别称。

西风愁起:西风从绿波之间起来。

以花叶凋零,故曰“愁起”。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shēng)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栏 通:阑)  (何限恨 一作:无限恨)鸡塞:《汉书·匈奴传》:“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

“颜师古注:”在朔方浑县西北。

“今陕西省横山县西。

《后汉书·和帝纪》:”窦宪出鸡鹿塞“,简称鸡塞。

亦作鸡禄山。

《花间集》卷八孙光宪《定西番》:”鸡禄山前游骑。

“这里泛指边塞。

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

“吹彻“意谓吹到最后一曲。

笙以吹久而含润,故云”寒“。

元稹《连昌宫词》:”逡巡大遍凉州彻“,” 大遍“有几十段。

后主《玉楼春》:”重按霓裳歌遍彻“,可以参证。

玉笙寒:玉笙以铜质簧片发声,遇冷则音声不畅,需要加热,叫暖笙。

倚:明吕远本作“寄“,《读词偶得》曾采用之。

但”寄“字虽好,文意比较晦,今仍从《花庵词选》与通行本、作“倚”。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57 . 2、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725-726 .

菡(hàn)萏(dàn)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sháo)光共憔悴,不堪看。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

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

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菡萏:荷花的别称。

西风愁起:西风从绿波之间起来。

以花叶凋零,故曰“愁起”。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shēng)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栏 通:阑)  (何限恨 一作:无限恨)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

(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

(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鸡塞:《汉书·匈奴传》:“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

“颜师古注:”在朔方浑县西北。

“今陕西省横山县西。

《后汉书·和帝纪》:”窦宪出鸡鹿塞“,简称鸡塞。

亦作鸡禄山。

《花间集》卷八孙光宪《定西番》:”鸡禄山前游骑。

“这里泛指边塞。

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

“吹彻“意谓吹到最后一曲。

笙以吹久而含润,故云”寒“。

元稹《连昌宫词》:”逡巡大遍凉州彻“,” 大遍“有几十段。

后主《玉楼春》:”重按霓裳歌遍彻“,可以参证。

玉笙寒:玉笙以铜质簧片发声,遇冷则音声不畅,需要加热,叫暖笙。

倚:明吕远本作“寄“,《读词偶得》曾采用之。

但”寄“字虽好,文意比较晦,今仍从《花庵词选》与通行本、作“倚”。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57 . 2、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725-726 .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栏 通:阑) (何限恨 一作:无限恨)   李璟流传下来的词作不多,所传几首词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这首《摊破浣溪沙》(有些本子作《浣溪沙》)。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

菡萏,荷花的别称。

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

说“香”,点其“味”;

说“翠”,重其“色”。

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

西风,秋风之谓也。

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

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

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

三、四两句,由景生情,更进一步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

韶光,指春光。

在这里,作家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告诉人们:在这秋色满天的时节,美好的春光连同荷花的清芬、荷叶的秀翠,还有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在浓重的萧瑟气氛中又平添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

“不堪看”三字,质朴而有力,明白而深沉,活脱脱地抒发了诗人的主观感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唐刘禹锡诗句)。

李璟虽然位高为皇帝,但是生性懦弱,再加上当时内外矛盾重重,境遇相当危苦,此时此刻,触景伤情,从而产生无穷的痛苦和哀怨是十分自然的。

  词的下片着重抒情。

首句,托梦境诉哀情。

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鸡塞,鸡麓塞,在今陕西省。

这里泛指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

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

“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

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彻,遍,段。

吹彻,吹完最后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作家的寂寞孤清。

这两句亦远亦近,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

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

“多少”,“何限”,数不清,说不尽。

流不完的泪,诉不尽的恨;

泪因恨洒,恨依泪倾。

语虽平淡,但很能打动人心。

结语“倚栏干”一句,写物写人更写情,脉脉深长,语已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有些版本题名“秋思”,看来是切合的。

李廷机评论过这首词是“字字佳,含秋思极妙”(《全唐五代词》四四一页)。

确实,它布景生思,情景交融,其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19-122 .

南乡子·相见处

作者: 李珣 朝代: 五代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

  这首词写一位南方少女偶尔遇到一位少年,一见钟情,巧妙地佯失双钗,暗约相会。

摹写传神,感情纯朴。

  前三句:“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记写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在越秀山上,越王台前,初春的一个傍晚,晴空万里,霞光映天,刺桐花(初春盛开)姹紫嫣红,好一派南国风光。

这明媚娇艳的景象,为情人相会点染出一幅绚丽的背景,烘托出欢快的气氛。

据称:“宋元时代,回教旅行家东来,常以刺桐一名记入其旅行记载。

”(《辞海》缩印本1842页),而李珣在百花丛中独举刺桐花,则表明早在宋代以前,东来的“回教”人即以此来标举自己葆有本民族的特质。

  后三句描绘出了少女回眸属意的神态,遗物留情的举动,以及少女羞涩的心理和含情脉脉的情态。

此后情形也留给人们无限想象空间。

其中“遗双翠”包蕴了四层意思:少女“暗里回眸”时,发现少年也在注意自己,所以才“遗双翠”表明心迹;

少女虽然对少年“深属意”,但不知人家对自己是否也有意,所以才“遗双翠”发出试探;

少男少女你有情我有意,但碍于游人众多,不便表白,所以才“遗双翠”期约到河对岸的林中相会;

或者说,那“双翠”就是定情信物。

  仅仅三十三字的一首小词,能用景物描绘构成色彩斑烂的背景,用人物举动刻画心理活动,塑造一个多情而聪明的少女形象,实属难能可贵。

况周颐在《历代词人考略》中说:“五代人词大都奇艳如古蔷锦,惟李德润词,有以清胜者,有以质胜者,愈质愈厚。

”以此词而论,写艳情而无艳语,清新与质朴兼备,自然隽永,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纯用白描手法,写得自然流畅,空灵雅致。

对于此词本色生动的语言,历来有较高评价。

一般认为。

它可以与刘禹锡的《竹枝词》媲美。

与《花间集》崇尚艳丽的总体风格不同,开出了新境。

参考资料: 1、 王丽珍译.婉约词: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27-28 2、 钱仲联主编.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105-106 3、 安平秋,杨忠,杨锦海主编.程郁缀选注.中华古典名著读本 唐宋词卷:京华出版社,1998:65

菩萨蛮·回塘风起波文细

作者: 李珣 朝代: 五代

回塘风起波文细,刺桐花里门斜闭。

残日照平芜,双双飞鹧鸪。

征帆何处客?

相见还相隔。

不语欲魂销,望中烟水遥。

定风波·志在烟霞慕隐沦

作者: 李珣 朝代: 五代

志在烟霞慕隐沦,功成归看五湖春。

一叶舟中吟复醉,云水。

此时方识自由身。

花岛为邻鸥作侣,深处。

经年不见市朝人。

已得希夷微妙旨,潜喜。

荷衣蕙带绝纤尘。

浣溪沙·入夏偏宜澹薄妆

作者: 李珣 朝代: 五代

入夏偏宜澹薄妆,越罗衣褪郁金黄,翠钿檀注助容光。

相见无言还有恨,几回判却又思量,月窗香径梦悠飏。

入夏偏宜澹薄妆,越罗衣褪郁金黄,翠钿檀注助容光。

时节刚刚入夏,合时的装束应该的穿上淡薄的衣裳,越地丝绸做成的衣衫褪去了郁金草染成的金黄,翠色钗钿和红色胭脂更加增添了美艳的容光。

相见无言还有恨,几回判却又思量,月窗香径梦悠飏。

回想相见的时候不知道说什么,心里却还有一些离别的不爽;

几次想说分手,最后总是没有开腔。

明月满窗,花径幽幽,思念悠长恰似做梦一样。

参考资料: 1、 作品韵译及赏析部分内容由朝阳山人编写提供

入夏偏宜澹(dàn)薄妆,越罗衣褪郁金黄,翠钿(diàn)檀(tán)注助容光。

时节刚刚入夏,合时的装束应该的穿上淡薄的衣裳,越地丝绸做成的衣衫褪去了郁金草染成的金黄,翠色钗钿和红色胭脂更加增添了美艳的容光。

澹薄:即淡薄。

澹,一作“淡”。

郁金:草名,可制黄色染料,多年生草本,高二三尺,与百合科郁金香不同。

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翠钿句:意思是翠色钗钿,红色胭脂,更加增添了她美艳的容光。

檀注:涂口红。

李后主(李煜)《一斛珠》词:“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 相见无言还有恨,几回判却又思量,月窗香径梦悠飏(yáng)。

回想相见的时候不知道说什么,心里却还有一些离别的不爽;

几次想说分手,最后总是没有开腔。

明月满窗,花径幽幽,思念悠长恰似做梦一样。

判却:抛弃。

意思是赌气要与之断绝。

判,一作“拚”。

梦悠飏:梦境迷离,有飘飘然之感。

参考资料: 1、 作品韵译及赏析部分内容由朝阳山人编写提供

入夏偏宜澹薄妆,越罗衣褪郁金黄,翠钿檀注助容光。

相见无言还有恨,几回判却又思量,月窗香径梦悠飏。

  这首词写女子对恋人怀念的心情。

虽然作者的先世是波斯人,但此词看不到丝毫的异国情调,全词体现的都是秾艳香软的“花间”情调。

  此词上片写初夏时分女主人公淡薄的妆束和美丽的容颜,重点描绘的是女子的衣着和首饰。

“罗衣”“翠钿”这些都是花间词人常用的意象。

下片刻画了女主人公的矛盾心理状态。

她回想,与情人相见了,原来准备许多要说的话又无从说起,而内心里还有一些离别的怨恨;

几次想与情人断绝关系,但情丝总把他们缠在一起。

最后情景合写,表现了她月夜窗下思念情人的迷离之状。

参考资料: 1、 作品韵译及赏析部分内容由朝阳山人编写提供

南乡子·新月上

作者: 李珣 朝代: 五代

新月上,远烟开。

惯随潮水采珠来。

棹穿花过归溪口。

沽春酒。

小艇缆牵垂岸柳。

浣溪沙·红藕花香到槛频

作者: 李珣 朝代: 五代

红藕花香到槛频,可堪闲忆似花人,旧欢如梦绝音尘。

翠叠画屏山隐隐,冷铺文簟水潾潾,断魂何处一蝉新?

1112131415 共16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