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 文翻注译赏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唯有夕阳斜挂。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跨秦淮河。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旧时:晋代。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
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寻常:平常。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唯有夕阳斜挂。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跨秦淮河。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旧时:晋代。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
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寻常:平常。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 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诗人当时还没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
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这是一首怀古诗。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
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
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
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
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本诗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
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
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
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
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
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
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
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
“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
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
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
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
“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
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
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
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而今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
“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
“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么不同于往昔。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
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
其将逝,剪爪识之。
其后果至焉。
”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
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
《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
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
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
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
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
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
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
此诗为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文翻注译赏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bò)自天涯。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上下簸动。
自天涯:来自天边。
李白有一首诗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
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河相通。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bò)自天涯。
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上下簸动。
自天涯:来自天边。
李白有一首诗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
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河相通。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
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见唐·刘禹锡《浪淘沙》。
淘:用水冲洗。
簸:摇动。
自:来自。
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抄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
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
我们引用时可取其象征意义,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点的事物或人们。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见黄河后留下的感慨,也是他对宁静生活的一种向往,而时间让世事变得复杂,追逐静已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渴求。
九曲黄河沉积下来的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静,它们深埋在河水转弯处的山坳里,在浮华背后深深地拽住民族的根,使我们在追逐中不会迷失方向。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阕《浪淘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滔滔黄河的来龙去脉和雄伟气势。
其中,还诗情画意地联想到随着层层波浪,去美丽传说中的天仙佳侣之家做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词 文翻注译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22-23
自古逢秋悲寂寥(liáo),我言秋日胜春朝。
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xiāo)。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22-23
自古逢秋悲寂寥(liáo),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xiāo)。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22-23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
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竹枝词二首·其一 文翻注译赏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踏歌声 一作: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踏歌声 一作:唱歌声)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2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31-832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76-477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踏歌声 一作: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晴:与“情”谐音。
《全唐诗》:也写作“情”。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2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31-832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76-477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踏歌声 一作:唱歌声)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晴:与“情”谐音。
《全唐诗》:也写作“情”。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2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31-832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76-477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踏歌声 一作: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
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
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
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
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
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
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
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
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
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
“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
“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
“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
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
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
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
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
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
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词二首 文翻注译赏
西塞山怀古 文翻注译赏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98 2、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29-631 3、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0-131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63
王濬(jùn)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àn)然收。
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一片降幡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今逢:一作“从今”。
“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98 2、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29-631 3、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0-131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63
王濬(jùn)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àn)然收。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一片降幡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今逢:一作“从今”。
“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98 2、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29-631 3、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0-131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63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
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
“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
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
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
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
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
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
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
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
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
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
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
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
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
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
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
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
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
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
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
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
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
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
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63 2、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24-825
赏牡丹 文翻注译赏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
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参考资料: 1、 颜邦逸 赵雪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材文学作品赏析:中国古典诗歌.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248 2、 吴钢 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27 3、 陶敏 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3:444-445 4、 5、 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789 6、 刘锬.咏花古诗欣赏.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2-3 7、 鲍思陶 郇玉华.中国名胜诗联精鉴.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2:588-589 8、 谢明 刘光前.历代咏物诗选读.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56
庭前芍(sháo)药妖无格,池上芙蕖(qú)净少情。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无格指格调不高。
郑虔《胡本草》:“芍药,一名没骨花。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芙蕖:荷花的别名。
《尔雅·释草》:“荷,芙渠。
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
”郭璞注:“(芙渠)别名芙蓉,江东呼荷。
”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
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
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国色:倾国之色。
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李濬《松窗杂录》:“上颇好诗,因问脩己曰:‘今京邑传唱牡丹花诗,谁为首出?
’ 脩己对曰:‘臣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上闻之,嗟赏移时。
”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认为此为作者用来喻指革新人士。
“花开”句:说明唐代观赏牡丹风气极盛。
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
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
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劚去,曰:‘吾岂效儿女子耶!
’”白居易《买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参考资料: 1、 颜邦逸 赵雪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材文学作品赏析:中国古典诗歌.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248 2、 吴钢 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27 3、 陶敏 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3:444-445 4、 5、 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789 6、 刘锬.咏花古诗欣赏.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2-3 7、 鲍思陶 郇玉华.中国名胜诗联精鉴.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2:588-589 8、 谢明 刘光前.历代咏物诗选读.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56
庭前芍(sháo)药妖无格,池上芙蕖(qú)净少情。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
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
无格指格调不高。
郑虔《胡本草》:“芍药,一名没骨花。
”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芙蕖:荷花的别名。
《尔雅·释草》:“荷,芙渠。
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
”郭璞注:“(芙渠)别名芙蓉,江东呼荷。
”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
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
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国色:倾国之色。
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李濬《松窗杂录》:“上颇好诗,因问脩己曰:‘今京邑传唱牡丹花诗,谁为首出?
’ 脩己对曰:‘臣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上闻之,嗟赏移时。
”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认为此为作者用来喻指革新人士。
“花开”句:说明唐代观赏牡丹风气极盛。
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
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
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劚去,曰:‘吾岂效儿女子耶!
’”白居易《买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参考资料: 1、 颜邦逸 赵雪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材文学作品赏析:中国古典诗歌.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248 2、 吴钢 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27 3、 陶敏 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3:444-445 4、 5、 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789 6、 刘锬.咏花古诗欣赏.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2-3 7、 鲍思陶 郇玉华.中国名胜诗联精鉴.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2:588-589 8、 谢明 刘光前.历代咏物诗选读.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56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
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
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
“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
“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
牡丹是花中之王,“百般颜色百般香”(邵雍《牡丹吟》)。
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仅说“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句表现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
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
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
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
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
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参考资料: 1、 刘锬.咏花古诗欣赏.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2-3 2、 吴在庆.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80-181 3、 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435
浪淘沙九首 文注赏
金陵五题·石头城 文翻注译赏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年8月:68—69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故国:即旧都。
石头城在六朝时代一直是国都。
周遭:环绕。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淮水:指贯穿石头城的秦淮河。
旧时:指汉魏六朝时。
女墙:指石头城上的矮城。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年8月:68—69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
故国:即旧都。
石头城在六朝时代一直是国都。
周遭:环绕。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
淮水:指贯穿石头城的秦淮河。
旧时:指汉魏六朝时。
女墙:指石头城上的矮城。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年8月:68—69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
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
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
开头两句写江山如旧,而城已荒废。
山围故国周遭在,首句写山。
山围故国,故国即旧城,就是石头城,城外有山耸立江边,围绕如垣墙,所以说山围故国。
周遭,环绕的意思。
潮打空城寂寞回,这句写水。
潮打空城,石头城西北有长江流过,江潮拍打石墙,但是,城已荒废,成了古迹,所以说潮打空城。
这两句总写江山如旧,而石头城已荒芜,情调悲凉,感慨极深。
后两句写月照空城。
淮水东边旧时月,旧时月,诗人特意标明旧时,是包含深意的。
淮水,即秦淮河,横贯石头城,是六朝时代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所,这里曾经是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的不夜城,那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即是见证。
然而曾几何时,富贵风流,转眼成空。
如今只有那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来照著这座空城,在夜深的时候,还过女墙来,依恋不舍地西落,这真是多情了。
然而此情此景,却显得更加寂寞了。
一个还字,意味深长。
李白《苏台览古》有句云:“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谓苏台已废,繁华已歇,惟有江月不改。
其得力处在“只今惟有”四字。
刘禹锡此诗也写江月,却并无“只今惟有”的限制词的强调,也无对怀古内容的明点。
一切都被包含在“旧时月”、“还过”的含蓄语言之中,溶铸在具体意象之中,而诗境更浑厚、深远。
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
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
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诗人在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写下这首怀古之作,慨叹六朝之兴亡,显然是寓有引古鉴今的现实意义的。
江城涛声依旧在,繁华世事不复再。
诗人怀古抒情,希望君主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年8月:68—69
再游玄都观 文翻注译赏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玄都观偌大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青苔,原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菜花在开放。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先前那些辛勤种桃的道士如今那里去了呢?
前次因看题诗而被贬出长安的我——刘禹锡又回来了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百亩庭中:指玄都观百亩大的观园。
苔:青苔。
净尽:净,空无所有。
尽:完。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种桃道士:暗指当初打击王叔文、贬斥刘禹锡的权贵们。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玄都观偌大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青苔,原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菜花在开放。
百亩庭中:指玄都观百亩大的观园。
苔:青苔。
净尽:净,空无所有。
尽:完。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先前那些辛勤种桃的道士如今那里去了呢?
前次因看题诗而被贬出长安的我——刘禹锡又回来了啊!
种桃道士:暗指当初打击王叔文、贬斥刘禹锡的权贵们。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该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
诗前有作者一篇小序。
其文云:“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
是岁出牧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寻贬朗州司马。
居十年,召至京师。
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
旋又出牧。
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
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时大和二年三月。
” 序文说得很清楚,诗人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
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继续。
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
和《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样,此诗仍用比体。
从表面上看,它只是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
道观中非常宽阔的广场已经一半长满了青苔。
经常有人迹的地方,青苔是长不起来的。
百亩广场,半是青苔,说明其地已无人来游赏了。
“如红霞”的满观桃花,“荡然无复一树”,而代替了它的,乃是不足以供观览的菜花。
这两句写出一片荒凉的景色,并且是经过繁盛以后的荒凉。
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之“玄都观里桃千树”,“无人不道看花回”,形成强烈的对照。
下两句由花事之变迁,关合到自己之升进退,因此连着想到:不仅桃花无存,游人绝迹,就是那一位辛勤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可是,上次看花题诗,因而被贬的刘禹锡现在倒又回到长安,并且重游旧地了。
这一切,是不能预料的。
言下有无穷的感慨。
再就其所寄托的意思看,则以桃花比新贵,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相同。
种桃道士则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
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因而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跟着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煊赫声势,而让位于另外一些人,正如“桃花净尽菜花开”一样。
而桃花之所以净尽,则正是“种桃道士归何处”的结果。
诗人想的是: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树倒猢狲散”。
而这时,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难道是那些人所能预料到的吗?
对于扼杀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敌,诗人在这里投以轻蔑的嘲笑,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显示了他将继续战斗下去。
刘禹锡玄都观两诗,都是以比拟的方法,对当时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讽刺,除了寄托的意思之外,仍然体现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意象。
这种艺术手法是高妙的。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44-8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