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闻秋风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五更的风声飕飗枕上觉,一年的颜状变化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 .哈尔滨市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年 :248-249页 . 2、 傅明伟 .中华千古名篇赏析 .北京市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年 :123-124页 . 3、 范晓燕 .唐诗三百首赏译 :南方出版中心 ,2005年 :246页 .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君:即秋风对作者的称谓。

玄蝉:即秋蝉,黑褐色。

我:秋风自称。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五夜: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此指五更。

飕飗(sōuliú):风声。

颜状:容貌。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拳毛:攀曲的马毛。

雕:猛禽。

眄(miàn):斜视,一作“盼”。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肃清:形容秋气清爽明净。

扶病:带病。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 .哈尔滨市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年 :248-249页 . 2、 傅明伟 .中华千古名篇赏析 .北京市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年 :123-124页 . 3、 范晓燕 .唐诗三百首赏译 :南方出版中心 ,2005年 :246页 .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

君:即秋风对作者的称谓。

玄蝉:即秋蝉,黑褐色。

我:秋风自称。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五更的风声飕飗枕上觉,一年的颜状变化镜中来。

五夜: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此指五更。

飕飗(sōuliú):风声。

颜状:容貌。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

拳毛:攀曲的马毛。

雕:猛禽。

眄(miàn):斜视,一作“盼”。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

肃清:形容秋气清爽明净。

扶病:带病。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 .哈尔滨市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年 :248-249页 . 2、 傅明伟 .中华千古名篇赏析 .北京市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年 :123-124页 . 3、 范晓燕 .唐诗三百首赏译 :南方出版中心 ,2005年 :246页 .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

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

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

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

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

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

“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

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

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

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

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

“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

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

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

所以沈德潜说:“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

”    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22-824页

望夫山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妇女思念远出的丈夫,立在山头守望不回,天长日久竟化为石头。

这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在民间流行相当普遍。

这首诗所指的望夫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唐时属和州。

此诗题下原注“正对和州郡楼”,可见作于刘禹锡和州刺史任上。

  全诗紧扣题目,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

“望”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

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有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

可见“望”者一往情深;

“望夫”而“夫不归”,是女子化石的原因。

“夫”字叠用形成句中顶针格,意转声连,便觉节奏舒缓,音韵悠扬。

次句重在“苦相思”三字,正是“化为石,不回头”(王建《望夫石》),表现出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

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

—— 这大大突出了那痴恋的执着。

“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

殊不知在写“几千载”久望之后,末句突然出现“初望”二字。

这出乎意外,又尽情入理。

因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写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和深切。

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

三、四句层次上有递进关系,但通过“已是”与“只似”虚词的呼应,又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这首诗是深含寓意的。

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遭打击和迫害,长流边州,思念京国的心情一直很迫切。

此诗即借咏望夫石寄托这种情怀,诗意并不在题中。

同期诗作有《历阳书事七十韵》,其中“望夫人化石,梦帝日环营”两句,就是此诗最好的注脚。

纯用比体,深于寄意,是此诗写作上第一个特点。

  此诗用意虽深,语言却朴质无华。

“望”字一篇之中凡三致意,诗意在用字重复的过程中步步深化。

  这种反复咏叹突出主题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思归之情,含蓄地表达了他坚贞不渝的志行,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作峰头望故乡”,与此诗有相同的寄意。

但柳诗“望故乡”用意显而诗境刻意造奇;

此诗不直接写“ 望故乡”之意,却通过写石人“望夫”,巧妙地传达出来,用意深而具有单纯明快之美。

陈师道因而称赞它“语虽拙而意工”。

这是此诗写作上又一特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金陵怀古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春潮淹没了冶城的洲渚,落日余晖斜照在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蔡洲新草茁壮一片嫩绿,幕府山上仍是烟霭青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国家的兴亡取决于人事,山河也徒有险峻的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玉树后庭花这支亡国曲,凄婉幽怨令人不忍再听。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5-96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87-488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春潮淹没了冶城的洲渚,落日余晖斜照在征虏亭。

冶(yè)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

冶:一作“台”。

征虏亭:亭名,在金陵。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蔡洲新草茁壮一片嫩绿,幕府山上仍是烟霭青青。

蔡洲:江中洲名。

蔡:一作“芳”。

幕府:山名。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国家的兴亡取决于人事,山河也徒有险峻的地形。

兴废:指国家兴亡。

人事:指人的作为。

山川空地形:徒然具有险要的山川形势。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玉树后庭花这支亡国曲,凄婉幽怨令人不忍再听。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所作歌曲名。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5-96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87-488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

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

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的古迹在何处,诗人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

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

它仿佛告诉人们: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了。

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排场,也早已销声匿迹。

尽管亭子与夕阳依旧,但人事却已全非。

诗在开头两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就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

诗人说:看哪,时序虽在春寒料峭之中,那江心不沉的战船——蔡洲却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

那向称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雄视大江,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

面对着滔滔江流,诗人想起了东晋军阀苏峻曾一度袭破金陵,企图凭借险阻,建立霸业。

不久陶侃、温峤起兵在此伐叛,舟师四万次于蔡洲。

一时舳舻相望,旌旗蔽空,激战累日,终于击败苏峻,使晋室转危为安。

他还想起幕府山正是由于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

但曾几何时,东晋仍然被刘宋所代替,衡阳王刘义季出任南兖州刺史,此山从此又成为刘宋新贵们祖饯之处。

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并没有变异,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

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豁鲜明,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

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

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

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

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

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

后来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

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无双。

”即由此化出。

足见议论之高,识见之卓。

  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并没有被后世记取。

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

诗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现象之中,可谓意味深长。

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便是脱胎于此。

  《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

”刘禹锡这首诗就是这样,首联从题前摇曳而来,尾联从题后迤逦而去。

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

至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

这种手法,用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颇为高明的。

参考资料: 1、 吴汝煜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19-821

台城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六朝皇城一朝比一朝豪华,陈后主的结绮临春最豪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千门万户的楼阁成了野草,只因为一曲《玉树后庭花》。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208 .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台城:六朝时期的皇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鸡鸣山北。

六代:指建都在金陵的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相继的朝代。

结绮(qí):陈后主(叔宝)建造的一座穷极奢华的楼阁。

临春:陈后主(叔宝)建造的一座穷极奢华的楼阁。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万户千门:指宏伟豪华的结绮、临春两座楼。

后庭花:陈后主所作的歌曲《玉树后庭花》。

《隋书·五行志》载:“祯明初,后主作新歌,辞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

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时人以为歌谶(chèn),此其不久兆也。

”(公元587年,陈后主作个新歌,歌辞非常哀怨,他命令宫中的美女排练演出。

那个歌辞说:“后院的玉树开了花,刚开不久就凋落了。

”当时人以为这是个预兆兴亡的歌谶,这是他不久就要亡国的预兆。

)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208 .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一开始诗人就将一幅繁华竞喧、富丽堂皇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台城六代竞豪华”,是一种大笔铺叙概括性的总体描述。

作为首句,气势雄阔,用词用句却十分简朴,没有任何生僻的字眼,似乎是漫不经心的一笔,将整整一段历史从纵贯和横断两方面浓缩于这简简单单的七个字中,在开篇就使如此美轮美奂的六朝繁华气象如临眼前,宛如海市蜃景般的幻化出来。

此情此景使读者再也不能无视那种扑面而来的奢华景象,也无法再无视那段尘封了的历史。

  六朝的奢侈之风日益加深,到了南朝陈后主的时候,其奢侈程度达到了那个时代无以复加的地位。

他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极尽奢华之高楼。

诗中以“结绮”“临春”这两座典型的建筑物名称来形容陈后主这位亡国之君的挥霍无度。

在这些富丽堂皇、燃尽民脂民膏的辉煌建筑群中,陈后主过的是怎样一种穷奢极欲的生活,那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说首句是从总体上描述了整个六朝时代的豪华胜景,那么诗的第二句则是抓住了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将这种豪华推了出来,并且是推向顶峰。

带有举例说明以使其抒写的内容更进一层的意味。

这样不吝笔墨的极度描写刻画在引起读者无数联想的同时,更为诗人点出此诗的主旨做了充分的铺垫。

  第三句“千门万户成野草”,急转直下,一个“成”字成为全诗思想情感的转折点。

承上启下,将前度的繁华热闹推翻,却引发了突如其来的繁华成空,万事成空的无限感慨。

从六朝故旧到诗人所面对的往昔遗址,几百年的历史更迭,风烟变幻,沉重的附在这样一个“成”字上,沧桑与负重集千钧于一发。

诗人的悲怆传达给了读者,成为千万人的悲怆。

当日的“万户千门”早已不复存在。

诗人是在遗址面前演发出了对往昔的憧憬和想象,他想象到这今日生满野草的荒凉旷野也曾是六朝繁华的一部分。

以实景引出虚事,以虚像来反衬实际景物的荒凉。

诚如后世辛弃疾在《永遇乐》中所写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吊古伤今之情,在虚实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中自然流露。

同时,“千门万户成野草”的前四字,与“结绮临春事最奢”紧紧地衔接在一起,后三字写出了结绮、临春两座楼的变化。

这句本身用“千门万户”和“野草”作比照,把陈朝的灭亡和台城的今昔写得一清二楚。

  最后一句,图穷而匕首现,“一曲后庭花”交代了结绮、临春之所以成了野草的原因,总结了陈朝亡国的教训,抨击了陈后主的荒淫,全诗的意义几乎全部凝聚在这五个字之中,此诗的主旨在千呼万唤中姗姗而出。

然而刘禹锡的怀古诗是十分含蓄的,他并不直接指斥昏庸帝王的荒淫误国,而是以一个典型的意象婉转地表达悲愤之情。

自从陈后主亡国之后,在文人的笔下,《后庭花》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亡国之音”。

在刘禹锡之后也有一些以后庭花指代亡国的名句,如李商隐“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刘禹锡在这里指出,六朝的覆灭,南陈的亡国,都只因为那曲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

这里的后庭花已不再是一首曲子的名称,而是帝王为一己之享乐,以致国破身亡的代名词。

这一句较之前句讽喻的意味更加浓厚。

这是诗人对于风雨飘摇的大唐帝国的劝谏,其苦心历历可见。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启,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

全诗承转分明而又环环紧扣,“亦不孤乐天之言。

”此诗不空发议论,而是寓怀古论今于人事景物的沧桑巨变的描写中。

既有厚重的历史感,也有诗歌应有的情韵。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209-211 . 2、 杨旭辉主编;

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 .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926-927 .

杨柳枝词九首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凤阙轻遮翡翠帏,龙池遥望麴尘丝。御沟春水相晖映,狂杀长安少年儿。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支。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御陌......更多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塞北的《梅花落》用羌笛吹奏,楚辞《招隐士》是淮南小山作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请君不要再演奏前朝的歌曲,来听听演唱新创作的《杨柳枝》。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城南小路城东郊外,正值早春到来之时,过往行人相逢会面何处没有杨柳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桃花艳红李花洁白人都称赞,这美景还须杨柳助力。 凤阙轻遮翡翠帏,龙墀遥望麴尘丝。翡翠帷帘轻轻遮掩着宫门,宫里人在宫殿台阶上遥望御河边的杨柳丝。 御沟春水相晖映,狂杀长安少年儿。御河水面上人面杨柳互相辉映,使长安城里的少年几欲抓狂。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金谷园中群莺乱飞,铜驼陌上春风吹拂。 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城中的桃花李花一会儿就凋谢了,怎么那垂杨柳没有时限的束缚? 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支。花萼楼前杨柳初种时节,美人在楼上与它比试腰肢。 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如今柳条被抛掷在长街上,枝叶露珠如泪不知怨恨谁?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隋炀帝的行宫在汴水一侧几株残柳配不上明媚的春色。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晚风吹起柳絮像雪花飞舞,飞进宫墙里去却不见人迹。 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宫前小路京城东门杨柳轻拂,垂下金色丝缕千万条。 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现在把柳条打成同心结,拿来送给远行的人,他知道不知道?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城外春风吹动酒店旗帜,行人告别已是夕阳西下之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长安道上华美树木数不胜数,只有杨柳寄托相思别离。 轻盈袅娜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柳条轻盈袅娜有美好的年华,舞榭和妆楼处处在她的遮掩下。 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春天到头柳絮飞扬留不住,随风好好飞去,不知落到谁家?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80-481 2、 吴在庆.名家精注精评本·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09-213 3、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7-81
塞北梅花羌(qiāng)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杨柳枝:此调本为隋曲,与隋堤有关。传至开元,为唐教坊曲名。白居易翻旧曲为新歌,时人相继唱和,亦七言绝句。梅花:指汉乐府横吹曲中的《梅花落》。桂树:指西汉淮南王刘安的门客小山作的《招隐士》,其首句为“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翻:改编;一说演奏。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南陌:城南的小路。陌,小路。春早时:早春时期。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桃红李白:桃花艳红,李花洁白。 凤阙(quē)轻遮翡翠帏(wéi),龙墀(chí)遥望麴(qū)尘丝。凤阙:指长安城的宫阙。龙墀:皇家宫殿上的台阶。一作“龙池”。麴尘丝:指柳条,柳丝。麴尘,淡黄色。柳叶呈鹅黄色,故称。 御沟春水相晖映,狂杀长安少年儿。御沟:流经皇宫中的渠流。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金谷园:指晋石崇于洛阳金谷涧中所筑的园馆,泛指富贵人家的豪华园林。铜驼:即铜驼街,因洛阳城汉时铸造两只铜铸骆驼而得名,洛阳繁华游冶之地。亦有借指闹市者。此代指洛阳。 城东桃李须臾(yú)尽,争似垂杨无限时?须臾:表示一段很短的时间,片刻之间。 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支。花萼楼:唐玄宗于兴庆宫西南建花萼相辉之楼,简称花萼楼。腰支:即腰肢,指腰身,身段,体态。 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 炀帝行宫汴(biàn)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炀帝:即隋炀帝杨广(569~618)。汴水:汴河,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御陌:都城的街道。青门:即汉代长安城的东南门,因门色青,呼为青门。一作“东门”。 如今绾(wǎn)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绾:旋绕打结。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mèi)日西时。挥袂:挥手告别。日西时:黄昏。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唯有:只有。绾:系念,挂念。一作“管”。 轻盈袅娜(nuó)占年华,舞榭(xiè)妆楼处处遮。袅娜:柔软细长貌。 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80-481 2、 吴在庆.名家精注精评本·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09-213 3、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7-81
塞北梅花羌(qiāng)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塞北的《梅花落》用羌笛吹奏,楚辞《招隐士》是淮南小山作词。杨柳枝:此调本为隋曲,与隋堤有关。传至开元,为唐教坊曲名。白居易翻旧曲为新歌,时人相继唱和,亦七言绝句。梅花:指汉乐府横吹曲中的《梅花落》。桂树:指西汉淮南王刘安的门客小山作的《招隐士》,其首句为“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请君不要再演奏前朝的歌曲,来听听演唱新创作的《杨柳枝》。翻:改编;一说演奏。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城南小路城东郊外,正值早春到来之时,过往行人相逢会面何处没有杨柳依依?南陌:城南的小路。陌,小路。春早时:早春时期。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桃花艳红李花洁白人都称赞,这美景还须杨柳助力。桃红李白:桃花艳红,李花洁白。 凤阙(quē)轻遮翡翠帏(wéi),龙墀(chí)遥望麴(qū)尘丝。翡翠帷帘轻轻遮掩着宫门,宫里人在宫殿台阶上遥望御河边的杨柳丝。凤阙:指长安城的宫阙。龙墀:皇家宫殿上的台阶。一作“龙池”。麴尘丝:指柳条,柳丝。麴尘,淡黄色。柳叶呈鹅黄色,故称。 御沟春水相晖映,狂杀长安少年儿。御河水面上人面杨柳互相辉映,使长安城里的少年几欲抓狂。御沟:流经皇宫中的渠流。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金谷园中群莺乱飞,铜驼陌上春风吹拂。金谷园:指晋石崇于洛阳金谷涧中所筑的园馆,泛指富贵人家的豪华园林。铜驼:即铜驼街,因洛阳城汉时铸造两只铜铸骆驼而得名,洛阳繁华游冶之地。亦有借指闹市者。此代指洛阳。 城东桃李须臾(yú)尽,争似垂杨无限时?城中的桃花李花一会儿就凋谢了,怎么那垂杨柳没有时限的束缚?须臾:表示一段很短的时间,片刻之间。 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支。花萼楼前杨柳初种时节,美人在楼上与它比试腰肢。花萼楼:唐玄宗于兴庆宫西南建花萼相辉之楼,简称花萼楼。腰支:即腰肢,指腰身,身段,体态。 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如今柳条被抛掷在长街上,枝叶露珠如泪不知怨恨谁? 炀帝行宫汴(biàn)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隋炀帝的行宫在汴水一侧几株残柳配不上明媚的春色。炀帝:即隋炀帝杨广(569~618)。汴水:汴河,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晚风吹起柳絮像雪花飞舞,飞进宫墙里去却不见人迹。 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宫前小路京城东门杨柳轻拂,垂下金色丝缕千万条。御陌:都城的街道。青门:即汉代长安城的东南门,因门色青,呼为青门。一作“东门”。 如今绾(wǎn)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现在把柳条打成同心结,拿来送给远行的人,他知道不知道?绾:旋绕打结。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mèi)日西时。城外春风吹动酒店旗帜,行人告别已是夕阳西下之时。挥袂:挥手告别。日西时:黄昏。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长安道上华美树木数不胜数,只有杨柳寄托相思别离。唯有:只有。绾:系念,挂念。一作“管”。 轻盈袅娜(nuó)占年华,舞榭(xiè)妆楼处处遮。柳条轻盈袅娜有美好的年华,舞榭和妆楼处处在她的遮掩下。袅娜:柔软细长貌。 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春天到头柳絮飞扬留不住,随风好好飞去,不知落到谁家?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80-481 2、 吴在庆.名家精注精评本·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09-213 3、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7-81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凤阙轻遮翡翠帏,龙池遥望麴尘丝。御沟春水相晖映,狂杀长安少年儿。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支。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 轻盈袅娜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杨柳枝词九首》都是咏杨柳之作。其将杨柳之体态、风韵、情思以及与杨柳有关的故事与习俗均巧妙地运用于咏杨柳中,且诗歌含情宛转,风情宛然,声韵和谐,流丽而多韵味,使人咏之而兴味不尽。   组诗首篇是全组诗的序曲,劝人听诗人改编的新曲,表明了诗人一贯持有的发展创新观念。首句提到汉乐府横吹曲中的《梅花落》曲,次句讲的是《楚辞》中的《招隐士》篇。《梅花落》曲原出塞北,歌咏梅花,《招隐士》出自淮南王门下,屡屡咏及桂树,它们与《杨柳枝词》(咏柳)都以树木为歌咏对象,在内容上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刘禹锡拿它们来与《杨柳枝词》相比。接着指出《梅花落》《招隐士》这两个作品毕竟是前朝之曲,不要再奏了,现在还是听改旧翻新的《杨柳枝词》吧。《折杨柳》原来也是乐府旧曲。乐府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曲,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歌辞》《折杨柳枝词》,相和歌辞中有《折杨柳行》,清商曲辞中有《月节折杨柳歌》,其歌辞大抵是汉魏六朝的作品,都用五言古体来抒写。唐代不少文人所作《杨柳枝词》,从白居易、刘禹锡以至晚唐的李商隐、温庭筠、薛能等的许多作品,却都用七言近体的七绝形式来写作,虽然内容仍咏杨柳或与杨柳有关的事物,在形式上确是翻新了。唐人常用绝句配乐演唱,七绝尤多。《乐府诗集》都编入近代曲辞,表明它们是隋唐时代的新曲调。   从第二首开始,每首诗都紧扣“杨柳”二字来发挥。其中既有对民间风物的描写,也有咏怀古迹之作。   第二首言大千世界万象纷纭,各具其理又相互依存。第三首写长安少年春游,杨柳为之增色助兴。第四首赞美杨柳生机蓬勃,洛阳名士雅集,杨柳长助风情。第五首写杨柳的前后境遇不同,以杨柳依人而易衰,喻人之依附富贵不求自立,终难长久。第六首是怀古诗,以杨柳见证隋之兴亡,言世事无常之意;同时借隋炀帝荒淫亡国的教训,向唐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第七首以杨柳寄托怀人相思之情。第八首言杨柳最知人间别离之事,借写离别以咏杨柳多情;全诗运用写意式的笔法简练地勾勒出一幅“风吹旗动”、“夕阳西下”、“折柳送别”的优美画面,围绕自古就开始表达的“惜别”主题,创造出恬静、淡远而有情深的美妙意境。第九首写杨柳的盛衰变化,借杨花柳絮喻漂泊之感;后二句写春尽絮飞,随风飘逝,深寓讽喻之意。   这九首诗直接用民歌曲调创作,保持了纯正的民歌风味,提高了民歌的艺术水平,既有较丰富的思想内涵,又谐音合律便于传唱,使雅俗互补,相得益彰,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这正是刘禹锡追求的效法屈原的创作目标。   由于长期的贬谪生活,刘禹锡有机会接触到湘沅巴蜀的民歌民谣。《旧唐书》本传云“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辞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在唐代,如此认真地学习民歌并取得卓越成绩的,刘禹锡首屈一指。 参考资料: 1、 吴在庆.名家精注精评本·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09-213 2、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7-81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41-842

岁夜咏怀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我一年比一年不得意,新的一年又将会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回忆过去一起交游的朋友,现在活着的还有多少?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我把闲居当作自由自在,把长寿看作补回岁月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只有春色不管人情世故,在闲居的时候还来探望我。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 译注 .刘禹锡诗文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101-102 .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一般说来,守岁之夜(即除夕)人们常常盼望来年的诸事如意,大运亨通。

而此诗却一反常情,首联便说:“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意思是说:多年来就在坎坷不得意中渡过,新的一年又当如何呢?

言外之意是不会有新的希望了。

  颔联说:“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同游者”在这里是指柳宗元、王伾、王叔文、韩泰、陆质、吕温、李景俭、韩晔、陈谏、凌准、程异、房启等政治上的革新派。

他们有的被杀,有的病死,有的渺无音信。

这里应特别提出新亡的好友柳宗元。

元和十二年,朝廷派柳宗元到条件较好的柳州做刺史,而把刘禹锡派往条件极差的“恶处”(《因话录》)播州(即今遵义地区)。

柳宗元考虑刘禹锡的老母年近九旬,不宜去往荒远之地,便主动要求与刘对调。

而今比诗人年轻二十三岁的柳宗元却在“恶处”困病而亡,这不能不使诗人倍加伤怀。

因此,这“有几多”固然是伤悼众友早逝,更主要的是对挚友柳宗元的痛悼;

表现的是“一人突逝,举目寂空”的沉痛之情。

  颈联表面是写自己的颓伤,表现的是无所作为之情,实际是牢骚之语,抒发的是愤激之情。

诗人早年苦读,不慕荣华,注重品格修养;

中年积极参加政治革新,极力革新政治,成为永贞革新中最核心的人物之一,时称“二王刘柳”;

革新失败,流徒边州,在极端的困境中,不但写了大量的政治讽刺诗,痛斥宦官权臣和趋炎附势之徒是一批渺小而又可恶蚊虫(《聚蚊谣》),并写下不少相当有份量的政治散文;

遇赦放还,仍痛骂靠镇压永贞革新而上台的人物为“桃李颜”之徒。

他战斗不息,从来没有以“安闲为自在”过。

这种以生死置之度外的不屈精神,绝不能说是“将寿补蹉跎”。

因而可以说,此联抒发的是一种极端痛苦的愤慨和牢骚,是正意以反语出之。

  尾联:“春色无新故,幽居亦见过。

”表面是说年年的春色皆同,在贬谪幽居时也是如此。

而真正的含义却是:自然界的春天是无所谓的,可惜的是看不到政治的春天降临人间,看不到国家兴旺景象的来临。

刘禹锡虽然才华横溢,但他并不甘心当一名文士,而是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以利国计民生。

他奋斗一生,壮志未酬,这是十分苦闷的。

此诗表面似乎是表现诗人的平静、闲适、甚至有些颓伤;

但字里行间,却隐透出诗人极端的苦闷。

这种隐真意实情于字背的方法,是这首诗的主要特色之一。

特点之二是“对仗”。

本来,律诗只要求中间两联对偶,首尾两联是无所谓的。

但此诗却能用字字平易、句句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得联联对仗,句句通俗,这是不易做到的。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483-484 .

庭竹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金陵五题·并序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 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更多
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 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惟有夕阳斜挂。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年豪门檐下的燕子啊,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里。 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生公讲堂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江令宅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 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 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山围:四周环山。故国:故都,这里指石头城。周遭:周匝,这里指石头城四周残破的遗址。   潮:指长江江潮。空城:指荒凉空寂的残破城垣。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淮水:流经金陵城内的秦淮河,为六朝时期游乐的繁华场所。旧时:昔日,指六朝时。女墙:城上的矮墙,即城垛。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台城: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其遗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鸡鸣寺之后。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生公讲堂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生公:晋末高僧竺道生的尊称。相传生公曾于苏州虎丘寺立石为徒,讲《涅盘经》。至微妙处,石皆点头。 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江令宅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 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 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山围:四周环山。故国:故都,这里指石头城。周遭:周匝,这里指石头城四周残破的遗址。   潮:指长江江潮。空城:指荒凉空寂的残破城垣。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淮水:流经金陵城内的秦淮河,为六朝时期游乐的繁华场所。旧时:昔日,指六朝时。女墙:城上的矮墙,即城垛。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惟有夕阳斜挂。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年豪门檐下的燕子啊,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里。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台城: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其遗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鸡鸣寺之后。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生公讲堂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生公:晋末高僧竺道生的尊称。相传生公曾于苏州虎丘寺立石为徒,讲《涅盘经》。至微妙处,石皆点头。 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江令宅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 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 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生公讲堂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江令宅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南京古称金陵,此名得之甚早,《金陵图》云:“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秦并天下,望气者言江东有天子气,凿地断连岗,因改金陵为秣陵。”他们的作法似乎并未起到什么作用,《后汉书》中说:望气者苏伯阿为王莽使,至南阳,遥望见舂陵郭,叹曰:“气佳哉,郁郁葱葱然!”   公元212年(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孙权将统治中心自京口迁至秣陵,改名建业,取其“建功立业”之意。229年,孙权在此正式称帝,与曹操、刘备三分天下。其后,东晋和宋、齐、梁、陈等王朝相继在此建都,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六朝”(229—589年)。这些朝代国祚极短,又极尽奢侈豪华之能事。后代诗人面对“王气黯然收”之后的金陵,想象秦淮河上金粉浮动、光影飘摇的往昔,常常为之感喟唏嘘,“金陵怀古”遂成为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刘禹锡的《金陵五题》是写得早而又写得好的诗篇,在主题、意象、语汇诸多方面,都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   《金陵五题》分别吟咏石头城、乌衣巷、台城、生公讲堂和江令宅,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着笔,反复表现“兴亡”这一核心主题。 石头城  这是组诗的第一首。此诗写石头城故址和旧景犹存,但人事已非,六代的豪华已不复存在,为此引发无限的感慨。诗中句句写景,作者的主观思想在字面上不着痕迹,而深味其境,则各有会心。白居易读后,曾“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赞曰:“我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   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这里,曾经是战国时代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经过六代豪奢,至唐初废弃,二百年来久已成为一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山城依然,石头城的旧日繁华已空无所有。对着这冷落荒凉的景象,诗人不禁要问:为何一点痕迹不曾留下,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后面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古城。月标“旧时”,也就是“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耐人寻味。秦淮河曾经是六朝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曾经是彻夜笙歌、春风吹送、欢乐无时或已的地方,“旧时月”是它的见证。然而繁华易逝,而今月下只剩一片凄凉了。末句的“还”字,意味着月虽还来,然而有许多东西已经一去不返了。   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此诗寄托诗人昔日繁华无处寻觅的感慨,江城涛声依旧在,繁华世事不复再。诗人怀古抒情,希望君主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乌衣巷  这首诗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读者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已经荒凉冷落了。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灸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读者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台城  这首怀古诗,以古都金陵的核心──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首句总写台城,综言六代,是一幅鸟瞰图。“六代竞豪华”,乍看只是叙事,但前面冠以“台城”,便立刻使人联想到当年金陵王气,今日断瓦颓垣,这就有了形象。“豪华”之前,着一“竞”字,直贯六朝三百多年历史及先后登基的近四十位帝王。“竞”当然不是直观形象,但用它来点化“豪华”,使之化成了无数幅争奇斗巧、富丽堂皇的六代皇宫图,它比单幅图画提供的形象更为丰满。   次句在画面上突出了结绮、临春两座凌空高楼(还应包括另一座“望仙阁”在内)。“事最奢”是承上“豪华”而发的议论,“最”字接“竞”字,其奢为六朝之“最”,可说登峰造极,那么陈后主的下场如何,是不难想象的了。这一句看起来写两座高楼,而议论融化在形象中了。这两座高楼,虽然只是静止的形象,但诗句却能引起读者对楼台中人和事的联翩浮想。似见帘幕重重之内,香雾缥缈之中,舞影翩翩,轻歌阵阵,陈后主与妖姬艳女们正在纵情作乐。诗的容量就因“结绮临春”引起的联想而更加扩展了。   第三句记楼台今昔。眼前野草丛生,满目疮痍,这与当年“万户千门”的繁华景象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一个“成”字,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数百年前的盛景,似乎一下子就变成了野草,其中极富深意。读者仿佛置身于惨碧凄迷的瓦砾堆中,当年粉黛青蛾,依稀可见;今日累累白骨,怵目惊心。   结句论述陈后主失国因由,诗人改用听觉形象来表达,在“千门万户成野草”的凄凉情景中,仿佛隐约可闻《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际回荡。这歌声使人联想到当年翠袖红毡,缓歌曼舞的场面,不禁使人对这一幕幕历史悲剧发出深沉的感叹。   怀古诗往往要抒发议论的,但这首诗不作抽象的议论,而是把议论和具体形象结合在一起,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使诗句具有无限情韵,发人深思,引人遐想。这样,读者毫不感到是在听诗人枯燥地讥评古人古事,只感到在读诗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生公讲堂  这是《金陵五题》的第四首,咏唱金陵的一处佛教古迹。生公是对东晋高僧竺道生的尊称。相传他特别善于讲说佛法,刚到苏州时,由于不被了解,无人听讲,于是就对着石头讲了起来,结果石头都受了感动,点头赞许。“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谚语,就是说的这件事。可以想见,他在金陵的传法活动也一定是非常热烈的,所以有“生公说法鬼神听”一句。不说人听,而说鬼神听,形象地渲染了当时听讲人数的众多和虔诚,这是深入一层写。但后三句却由热变冷,转写生公身后的萧条。萧条的标志是,当年的讲堂现在已经一片冷清,连夜间都不用上锁了。那庄严的高座,已是布满灰尘,无人过问。只有一方明月,还是像从前那样,挂在天上,照着中庭。此诗章法是前一后三式,即前一句盛,后三句衰。与此相反的是前三后一式,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一般的七绝都是在第三句转折,而这首《生公讲堂》与李白《越中览古》的转折一在第二句,一在第四句,皆属变格。 江令宅  这是组诗的最后一首,咏江令家宅。南朝有两个江令,一是江淹,二是江总。江淹没有到过北方,江总曾由陈入隋。根据此诗首句可确定这里的“江令”指的是江总。江总,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仕梁,为太子中舍人兼太常卿。陈时,曾任尚书令。他“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江总传》)。入隋,拜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南朝词臣北朝客”就是对他这段人生经历的概括。此诗是作者借凭吊江家宅遗迹,抒发怀古感慨,指出“狎客词臣惑主误国”这一导致南朝灭亡的原因。诗作先是站在江总的角度,写他从北朝归来时所见凄凉景象:秦淮河再也不见昔日笙歌缭绕、灯影攒动的繁华,只有碧绿的河水静静地流淌。江总是亲眼见证了故国兴亡的人,兴亡之事又与他的所作所为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作者来到江总黯然度过余生的地方──江令宅,只见“池台竹树三亩馀”,池台依旧,竹树森然,而人事不再,世事沧桑,他又成了见证历史兴亡的又一位诗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堤上行三首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长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日晚出帘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酒旗相望着在大堤的上头,堤下船连船,堤上楼挨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天色将晚,行人急忙争渡,桨声幽轧轧,船儿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江南江北同望波浪江烟,入夜行人还对歌在江边。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桃叶歌》表达了爱情,《竹枝词》诉说着哀愁,水流和月光无穷无尽哟,恰似歌声中的情感绵绵。 长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长堤弯弯曲曲,堤内水徘徊,酒舍旗亭一家挨一家地排开。 日晚出帘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傍晚时挑出杏帘儿招徕顾客,高高的大船落帆靠岸停下来。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170-172 .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长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日晚出帘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  这是三幅江边居民生活的速写。   第一首:日暮争渡   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酒旗相望”写出了酒家之多,说明此地贸易往来频繁,可以想见这个江边码头是个人烟稠密、顾客云集的热闹所在;一面面酒旗在宽阔的大堤上迎风招展,给人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富有世俗人情的生活气息。“堤下连樯堤上楼”寓有心于无心中,意象朴素,语言朴素,不见一点雕琢痕迹,大堤上乱中有序、一派生机的景象一下子呈现在眼前。前两句诗为读者展示了江南水乡风俗画的完整背景,这样写是为“日暮行人争渡急”张本的。   三、四两句,描摹近景,增强了画面感,画出了一幅生动逼真的江边晚渡图。“日暮行人争渡急”先点明时间,然后“争”“急”二字把江边居民忙于渡江的神情和急切的心理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来。诗人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揣度他人之心,却并没有直接刻画人心,而是在看似无心的客观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来。“桨声幽轧满中流”一句状写景色,摹拟声音,不写人声的嘈杂,只用象声词“幽轧”两字,来突出桨声,写出了船只往来穿梭和船工的紧张劳作,把“争渡急”写足,意境与诗味俱佳,使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人很善于捕捉生活形象:酒旗、楼台、樯橹、争渡的人群、幽轧的桨声,动静相映,画面灵动,将诗情与画意揉在了一起,把诗当作有声画来描绘。但无论是画面还是其中情思,都突破了传统的景物描写窠臼,立意新颖、手法娴熟、笔调清丽自然,流淌出世俗人情的诗化美。   第二首:月夜对歌   重在描写长江两岸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开头二句先将月夜对歌总写一笔:月照寒江,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渺茫。“烟波”二字,把迷蒙的夜色和入夜时的江景写得非常美。在静态的景色描绘之后,继而写出两岸长堤之上,行人络绎不绝,歌声此伏彼起,相和相应,打破了静夜的沉寂。这个场面是宏大的,气势是磅礴的。   他们唱的是什么歌,诗人用第三句作了概括:“《桃叶》传情《竹枝》怨”,都是巴山楚水人民爱唱的民歌。《桃叶歌》倾吐爱情,《竹枝词》诉说哀怨,可以想见,这歌声对遭贬谪、受打击的诗人来说,自然会惹动自身的“情”与“怨”的,这也是“含思宛转”之处。诗的结句高妙,极有意境。“水流无限月明多”是写眼前所见之景:流水和月光无穷无尽,契合江边和夜色。同时也是比喻,以流水和月光的无限来比喻歌中“情”与“怨”的无限,把歌唱者的感情形象化。这句诗是以视觉来写听觉的,流水与月光,既含流动之势,又具明丽之色,这是用眼可以看到的,是视觉的感受;但是优美、动人的歌曲也能给人灵动、流丽的艺术感受,两者(指视觉与听觉)能引起“通感”。这种描写创造了优美的艺术境界,产生了良好的美学效果。整首诗写景与抒情水乳交融,感情深沉真挚,景色优美动人。   第三首:酒家迎客   长堤缭绕,江水徘徊,堤上酒家,依次排开。余晖脉脉,杏帘飘飘,估客大船,落帆而来。这首诗绝弃雕饰,纯用白描,把码头的勃勃生机和船只的频繁来往,描绘得真实、生动、自然。   总而言之,这三首诗,形象鲜明,音调和谐,清新隽永,写景如画;有浓厚的乡土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刘禹锡学习民歌所取得的成果。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172-173 . 2、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32-833页 3、 杨旭辉主编;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 .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906-907 .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老天用今夜的如水月色,清洗整个天宇人世。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暑气已退,天空明净;

而秋色澄明,万物清丽。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满天繁星的光彩都让给月色占了先,连金风玉露都透发出耀人的光芒。

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经常变换的是人间,而月亮依然是恒久的!

参考资料: 1、 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42-243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这首词题为玩月,主要描绘的是在八月十五欣赏到的中秋夜月的美景,同时写出了富于哲理性的内涵。

  首二句描写中秋的月光如水一般一次就浣洗了整个尘世,手法形象。

颔联两句点出了酷暑初退凉秋即至,九霄清净,万景澄明,一派开阔之象。

颈联中的“让”字可谓神来之笔,点出明月的光彩远非星辰可比,使星辰甘心相让。

尾联由天上想到人间,对比之中似寓感慨。

人间尘世变迁往复不断,然而天上玉京依然是这般闲适从容。

“玉京”在这里代指明月,诗人全诗气象万千,将玩月之情洗炼而出,飘飘然毫无俗尘气,读来令人神往。

  这首词虽是“玩月”,但读来却觉满卷月华,天上人间,心摇神荡,足可见词人运思的匠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617181920 共77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