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上行二首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是一个繁华的江边码头。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天色已晚,行人急于回家,在渡口争着摆渡,浆声荡漾在江中。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月照寒江,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浩渺,两岸长堤之上,行人络绎不绝,歌声此起彼伏。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歌声或表达爱情,或诉说哀怨;流水和月光无穷无尽,歌声中情感绵绵。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堤上行》大约写于作者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长庆二年到长庆四年。《堤上行》是刘禹锡根据梁简文帝的《大堤曲》创制的乐府新题。《古今乐录》曰:“清商西曲《襄阳乐》云:‘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梁简文帝由是有《大堤曲》,《堤上行》又因《大堤曲》而作也。”这组诗描绘了江边居民的生活图景和码头上商船来往不绝的繁荣景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唐时期发达的商业经济和长江两岸的风土人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竞渡曲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 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 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 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旂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古词二首(一作讽古)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轩后初冠冕,前旒为蔽明。

安知从复道,然后见人情。

簿领乃俗士,清谈信古风。

吾观苏令绰,朱墨一何工。

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

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

你曾经随从织女渡过天河,我记得天上云间最美妙的歌。

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不要再唱贞元年间供奉皇帝的旧曲,当日朝廷上的士大夫现在已经不多。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12 2、 梁守中 译注.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7-68

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

你曾经随从织女渡过天河,我记得天上云间最美妙的歌。

织女:即织女星。

此喻指郡主。

唐时,太子的女儿称郡主。

天河:银河。

云间:天上,喻宫廷。

第一歌:喻极美妙的歌曲。

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不要再唱贞元年间供奉皇帝的旧曲,当日朝廷上的士大夫现在已经不多。

贞元:唐德宗年号。

供奉曲:宫廷内演奏的歌曲。

当时:一作“如今”。

朝士:朝廷之士,泛称中央官员。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12 2、 梁守中 译注.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7-68

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

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此诗反映了作者追念往日的政治活动,伤叹自己老而无成的感慨。

这不只是个人的遭遇,而更主要的是国家的治乱问题。

因此,渗透于这首诗中的感情,主要是政治性的。

  头两句写昔写盛。

天河、云间,喻帝王宫禁。

织女相传是天帝的孙女,诗中以喻郡主。

这位旧宫人,可能原系某郡主的侍女,在郡主出嫁之后,还曾跟着她多次出入宫禁,所以记得宫中一些最动人心弦的歌曲。

而这些歌曲,则是当时唱来供奉德宗的。

诗句并不直接赞赏穆氏唱得如何美妙动听,而只说所唱之歌,来之不易,只有多次随郡主入宫,才有机会学到,而所学到的,又是“第一歌”,不是一般的,则其动听悦耳自然可知。

这和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说李龟年的歌,只有在崔九堂前、岐王宅里才能听到,则其人之身价,其歌之名贵,无须再加形容,在艺术处理上,并无二致。

  后两句写今写衰。

从德宗以后,已经换了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或者还要加上武宗)等好几位皇帝,朝廷政局,变化很大。

当时参加那一场短命的政治革新运动的贞元朝士,仍然还活着的,已经“无多”了。

此时听到这位旧宫人唱着当时用来供奉德宗皇帝的美妙的歌,回想起在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那一场充满着美妙的希望但旋即幻灭的政治斗争,加上故交零落,自己衰老,真是感慨万千,所以,无论她唱得多么好,也只有祈求她不要唱了。

一般人听到美妙的歌声,总希望歌手继续唱下去,而诗人却要她“休唱”。

由此就可以察觉到诗人的心情激动的程度,他的心潮是起伏难平的。

参考资料: 1、 沈祖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45-846

九日登高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

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 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柳花词三首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开从绿条上,散逐香风远。

故取花落时,悠扬占春晚。

轻飞不假风,轻落不委地。

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

晴天闇闇雪,来送青春暮。

无意似多情,千家万家去。

开从绿条上,散逐香风远。

故取花落时,悠扬占春晚。

轻飞不假风,轻落不委地。

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

晴天闇闇雪,来送青春暮。

无意似多情,千家万家去。

  每到暮春时节,河堤、池边、小径旁、庭院里,总可见翠柳低垂,风吹柳絮满天轻盈起舞,碧绿的柳条不断地轻扬起柳花,总是别有一番精致与情趣。

古今文人墨客,也总吟咏这柳花,韵味多多。

  柳花俗称柳絮,又叫杨花。

在春芳殆尽的晚春,柳絮似雪,无根无依,随风荡扬,引起了诗人们的联想和感概,表达着不同的感情。

折柳赠别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行旅风俗,此风俗形成于秦汉。

著名于西安市东郊的灞水上的灞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

这里有“灞柳风雪”之称,已列入“关中八景”。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特别情境当中,总有折柳相送的场景细节。

于是,古人的诗词歌赋中就少不了“歌咏折柳”的意义。

  刘禹锡这组诗一反前人咏柳的格调,诗中写出了柳花的品格和精神。

这是由于刘禹锡参与变法革新失败后,遭遇贬谪,他借题发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他把柳花写得那么高尚,那么多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洞庭秋月行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

孤轮徐转光不定, 游气濛濛隔寒镜。

是时白露三秋中,湖平月上天地空。

岳阳楼头暮角绝,荡漾已过君山东。

山城苍苍夜寂寂, 水月逶迤绕城白。

荡桨巴童歌竹枝,连樯估客吹羌笛。

势高夜久阴力全,金气肃肃开星躔。

浮云野马归四裔, 遥望星斗当中天。

天鸡相呼曙霞出,敛影含光让朝日。

日出喧喧人不闲,夜来清景非人间。

和仆射牛相公寓言二首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两度竿头立定夸,回眸举袖拂青霞。

尽抛今日贵人样, 复振前朝名相家。

御史定来休直宿,尚书依旧趁参衙。

具瞻尊重诚无敌,犹忆洛阳千树花。

心如止水鉴常明,见尽人间万物情。

雕鹗腾空犹逞俊, 骅骝啮足自无惊。

时来未觉权为祟,贵了方知退是荣。

只恐重重世缘在,事须三度副苍生。

柳絮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飘飏南陌起东邻,漠漠濛濛暗度春。

花巷暖随轻舞蝶, 玉楼晴拂艳妆人。

萦回谢女题诗笔,点缀陶公漉酒巾。

何处好风偏似雪,隋河堤上古江津。

1617181920 共77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