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球乐·年少王孙有俊才

作者: 冯延巳 朝代: 唐代

年少王孙有俊才,登高欢醉夜忘回。

歌阑赏尽珊瑚树,情厚重斟琥珀杯。

但愿千千岁,金菊年年秋解开。

鹊踏枝·烦恼韶光能几许

作者: 冯延巳 朝代: 唐代

烦恼韶光能几许,肠断魂消,看却春还去。

只喜墙头灵鹊语,不知青鸟全相误。

心若垂杨千万缕,水阔花飞,梦断巫山路。

开眼新愁无问处,珠帘锦帐相思否?

如梦令·尘拂玉台鸾镜

作者: 冯延巳 朝代: 唐代

尘拂玉台鸾镜,凤髻不堪重整。

绡帐泣流苏,愁掩玉屏人静。

多病,多病,自是行云无定。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作者: 冯延巳 朝代: 五代

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敢辞 一作:不辞)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谁说闲情逸致被忘记了太久?

每到新春来到,我的惆怅心绪一如故旧。

为了消除这种闲愁,我天天在花前痛饮,让自己放任大醉,不惜身体消瘦,对着镜子自己容颜已改。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河边上芳草萋萋,河岸上柳树成荫。

见到如此美景,我忧伤地暗自思量,为何年年都会新添忧愁?

我独立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

只有远处那一排排树木在暗淡的月光下影影绰绰,与我相伴。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选注.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19页

谁道闲情抛掷(zhì)久?

每到春来,惆(chóu)怅(chàng)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谁道句:近人梁启超云:“稼轩《摸鱼儿》起处从此脱胎。

文前有文,如黄河液流,莫穷其源。

”(《阳春集笺》引)。

闲情:即闲愁、春愁。

病酒:饮酒过量引起身体不适。

敢辞:不避、不怕。

朱颜,青春红润的面色。

朱颜:这里指红润的脸色。

河畔青芜(wú)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青芜:青草。

平林:平原上的树林。

李白《菩萨蛮》:“平林澳漠烟如织。

”新月:阴历每月初出的弯形月亮。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选注.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19页

谁道闲情抛掷(zhì)久?

每到春来,惆(chóu)怅(chàng)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谁说闲情逸致被忘记了太久?

每到新春来到,我的惆怅心绪一如故旧。

为了消除这种闲愁,我天天在花前痛饮,让自己放任大醉,不惜身体消瘦,对着镜子自己容颜已改。

谁道句:近人梁启超云:“稼轩《摸鱼儿》起处从此脱胎。

文前有文,如黄河液流,莫穷其源。

”(《阳春集笺》引)。

闲情:即闲愁、春愁。

病酒:饮酒过量引起身体不适。

敢辞:不避、不怕。

朱颜,青春红润的面色。

朱颜:这里指红润的脸色。

河畔青芜(wú)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河边上芳草萋萋,河岸上柳树成荫。

见到如此美景,我忧伤地暗自思量,为何年年都会新添忧愁?

我独立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

只有远处那一排排树木在暗淡的月光下影影绰绰,与我相伴。

青芜:青草。

平林:平原上的树林。

李白《菩萨蛮》:“平林澳漠烟如织。

”新月:阴历每月初出的弯形月亮。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选注.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19页

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敢辞 一作:不辞)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这是一首表达孤寂惆怅的言情词。

全词所写的乃是心中一种常存永在的惆怅、忧愁,而且充满了独自一人承担的孤寂、凄冷之感,不仅传达了一种感情的意境,而且表现出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意蕴深远,感发幽微。

  上阕开门见山,首句用反问的句式把这种既欲抛弃却又不得忘记的“闲情”提了出来,整个上片始终紧扣首句提出的复杂矛盾的心情回环反复,表现了作者内心感情的痛苦撕咬。

  “谁道闲情抛掷久。

”虽然仅只七个字,然而却写得千回百转,表现了在感情方面欲抛不得的一种盘旋郁结的挣扎的痛苦。

而对此种感情之所由来,却又并没有明白指说,而只用了“闲情”两个字。

这种莫知其所自来的“闲情”才是最苦的,而这种无端的“闲情”对于某些多情善感的诗人而言,却正是如同山之有崖、木之有枝一样的与生俱来而无法摆脱的。

词人在此一句词的开端先用了“谁道”两个字,“谁道”者,原以为可以做到,谁知竟未能做到,故以反问之语气出之,有此二字,于是下面的“闲情抛弃久”五字所表现的挣扎努力就全属于徒然落空了。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上面着一“每”字,下面着一“还”,字,再加上后面的“依旧”两个字,已足可见此“惆怅”之永在长存。

而“每到春来”者,春季乃万物萌生之时,正是生命与感情觉醒的季节,词人于春心觉醒之时,所写的却并非如一般人之属于现实的相思离别之情,而只是含蓄地用了“惆怅”二字。

“惆怅”者,是内心恍如有所失落又恍如有所追寻的一种迷惘的情意,不像相思离别之拘于某人某事,而是较之相思离别更为寂寞、更为无奈的一种情绪。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既然有此无奈的惆怅,而且经过抛弃的挣扎努力之后而依然永在长存,于是下面两句冯氏遂径以殉身无悔的口气,说出了“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两句决心一意承担负荷的话来。

上面更着以“日日”两字,更可见出此一份惆怅之情之对花难遣,故唯有“日日”饮酒而已。

曰“日日”,盖弥见其除饮酒外之无以度日也。

至于下句之“镜里朱颜瘦”,则正是“日日病酒”之生活的必然结果。

曰“镜里”,自有一份反省惊心之意,而上面却依然用了“不辞”二字,昔《离骚》有句云“虽九死其犹未悔”,“不辞”二字所表现的,就正是一种虽殉身而无悔的情意。

  下阕进一步抒发这种与时常新的闲情愁绪。

词人把这种迷惘与困惑又直接以疑问的形式再次鲜明突出地揭诸笔端,可谓真率之极;

而在“河畔青芜堤上柳”的意象之中,隐含着绵远纤柔、无穷无尽的情意与思绪,又可谓幽微之至。

  “河畔青芜堤上柳。

”下半阕承以“河畔青芜堤上柳”一句为开端,在这首词中实在只有这七个字是完全写景的句子,但此七字却又并不是真正只写景物的句子,不过只是以景物为感情之衬托而已。

所以虽写春来之景色,却并不写繁枝嫩蕊的万紫千红,只说“青芜”,只说“柳”。

“芜”者,丛茂之草也,“芜”的青青草色既然遍接天涯,“柳”的缕缕柔条,更是万丝飘拂。

簇这种绿遍天涯的无穷草色,这种’随风飘拂的无尽柔条,它们所唤起的,或者所象喻的,该是一种何等绵远纤柔的情意。

而这种草色又不自今日方始,年年河畔草青,年年堤边柳绿,则此一份绵远纤柔的情意,也就年年与之无尽无穷。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所以下面接下去就说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二句,正式从年年的芜青柳绿,写到“年年有”的“新愁”。

虽是“年年有”的“愁”,却又说是“新”,一则此词开端已曾说过“闲情抛弃久”的话,经过一段“抛弃”的挣扎,而重新又复苏起来的“愁”,所以说“新”;

再则此愁虽一宋词鉴赏辞典一旧,而其令人惆怅的感受,则敏锐深切岁岁常新,故曰“新”。

上面用了“为问”二字,下面又用了“何事”二字,造成了一种强烈的疑问语气,从其尝试抛弃之徒劳的挣扎,到问其新愁之何以年年常有,有如此之挣扎与反省而依然不能自解。

在此强烈的追问之后,词人却忽然荡开笔墨,更不作任何回答,而只写下了“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两句身外的景物情事,仔细玩味,这十四个字却实在是把惆怅之情写得极深。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试观其“独立”二字,已是寂寞可想,再观其“风满袖”三字,更是凄寒可知,又用了“小桥”二字,则其立身之地的孤伶无所荫蔽亦复如在眼前,而且“风满袖”一句之“满”字,写风寒袭人,也写得极饱满有力。

在如此寂寞孤伶无所荫蔽的凄寒之侵袭下,其心情之寂寞凄苦已可想见,何况又加上了下面的“平林新月人归后”七个字。

“平林新月”,则林梢月上,夜色渐起,“人归后”,则路断行人,已是寂寥人定之后了。

从前面所写的“河畔青芜”之颜色鲜明来看,应该乃是白日之景象,而此一句则直写到月升人定,则诗人承受着满袖风寒在小桥上独立的时间之长久也可以想见了。

如果不是内心中有一份难以排解的情绪,有谁会在寒风冷露的小桥上直立到中宵呢?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卢晋主编.唐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图文本原文·注释·鉴赏:长江出版社,2010.11:31-32 2、 钱仲联主编.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09.:38-39 3、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宋词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08:146-149 4、 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01.:145-148 5、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139-142 6、 萧涤非,刘乃昌主编.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词赋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17-18

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

作者: 冯延巳 朝代: 五代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杆曲折盘转,像是有意无意倚偎在绿树上,春风轻拂,千万条碧绿柔美的柳枝在朝阳的映照下,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泽。

远处,传来了美妙悠扬的筝乐声,是那么的赏心悦耳,逗引得梁上的燕子双双穿过门帘,扑向春天温馨的怀抱。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然而,只几天时间,已是物换景迁:迎风飘扬的柳丝笼罩在漫天飞舞的落絮中;

红艳艳的杏花,也经不住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眨眼间便萎谢凋零。

我想在梦中排遣春愁,可浓睡中,却被黄莺的啼叫声惊醒,美丽的梦中幻境,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参考资料: 1、 《中华必读经典》编委会.中华最美古诗词: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2:198-199 2、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编.宋词三百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7:28-29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diàn)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偎:依靠。

黄金缕:指嫩柳条。

钿筝:用罗钿装饰的筝。

海燕:燕子的别称。

古人认为燕子生于南方,渡海而至,故称。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shà)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一霎:极短的时间。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暗用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救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参考资料: 1、 《中华必读经典》编委会.中华最美古诗词: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2:198-199 2、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编.宋词三百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7:28-29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diàn)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杆曲折盘转,像是有意无意倚偎在绿树上,春风轻拂,千万条碧绿柔美的柳枝在朝阳的映照下,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泽。

远处,传来了美妙悠扬的筝乐声,是那么的赏心悦耳,逗引得梁上的燕子双双穿过门帘,扑向春天温馨的怀抱。

偎:依靠。

黄金缕:指嫩柳条。

钿筝:用罗钿装饰的筝。

海燕:燕子的别称。

古人认为燕子生于南方,渡海而至,故称。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shà)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然而,只几天时间,已是物换景迁:迎风飘扬的柳丝笼罩在漫天飞舞的落絮中;

红艳艳的杏花,也经不住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眨眼间便萎谢凋零。

我想在梦中排遣春愁,可浓睡中,却被黄莺的啼叫声惊醒,美丽的梦中幻境,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霎:极短的时间。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暗用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救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参考资料: 1、 《中华必读经典》编委会.中华最美古诗词: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2:198-199 2、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编.宋词三百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7:28-29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这首词是拟写闺情之作,全篇以写景始而以情终,景中含情,情又衬景,因而被评为“金碧山水,一片空蒙。

”(谭献《谭评词辨》)   上阕从春光写起。

“六曲阑干”三句极力描写庭院的春日明媚风景。

曲曲红阑,被绿茵扶疏的碧树所环绕;

院中的杨柳随风摇摆,如丝如缕的柔条在夕阳的晚照中轻盈飞舞,好一派静谧、优美的景色。

一个“偎”字,写出自然景物与人工景物的和谐、亲昵,一个“展”字,写尽了柳条的媚态,词的意境,就在这柔和、清雅的景物中被烘托出。

而突如其来的琮琮筝声,打破了这安静的氛围,也惊起了双燕,穿帘而去。

由燕子的安居,可知闺中的冷清;

由筝声的惊燕,可知声音之激越,弹筝者心情之郁闷也可见一斑。

尽管全部是写景,但闺中人独处的难堪之情已经隐约可见。

上阕中词人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先写筝鸣声之凄婉,再写成双的海燕穿帘而去,所见所闻,勾起词人隐隐的孤独与惆怅之感,为下文进一步抒情做铺垫。

  下片抒伤春之情。

首三句写词人所见:游丝、落絮、红杏花,这些景物的描写,暗示春之将逝。

依旧由景开始,但是“满眼”一词已经凸现了人的出现,是从闺中人的视线和心情来看景了。

“游丝”和“落絮”都是经典的春愁缭乱、幽思绵绵的意象,“满”和“兼”字更说明了一种无聊、无奈的心情。

这是突然降下的一阵清明雨,打得院中杏花零落。

最后一句由春光缭绕归结到春闺的愁思,一个“乱”字说明了心绪之乱,“无寻处”则点出了好梦被惊醒后的烦恼与忧愁。

经过这两句一点化,前面的景语全都变成了情语,令人回味不已。

  整首词诗人由写景始,由写人终。

写景抓住春天的特指,但有富于变化,在变化中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人先写人物的行动,把细筝移玉柱,但穿帘双燕却勾起了主人公无限的伤感,成为全词感情转折的基点。

再写人物的心理,“惊残好梦无寻处”,直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伤感。

整首词写景与写人相互交融,通过穿帘的双燕,乱语的“黄莺”、“游丝”、“落絮”“清明雨”,使人物的心理活动步步呈现,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统一,但又含而不露,堪称“金碧山水,一片空蒙。

”全词在艺术风格上语言明丽,用意婉曲。

参考资料: 1、 《中华必读经典》编委会.中华最美古诗词: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2:198-199 2、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编.宋词三百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7:28-29

南乡子·细雨湿流光

作者: 冯延巳 朝代: 五代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

鸾镜鸳衾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

薄悻不来门半掩,斜阳。

负你残春泪几行。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

鸾镜鸳衾两断肠。

细雨霏霏,浸湿了光阴,芳草萋萋,年复一年,与离恨一起生长。

凤楼深深,多少情事如烟,封存在记忆之中。

恍如隔世呦,望着饰有鸾鸟图案的铜镜,绣着鸳鸯的锦被,思念往事,寸断肝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

薄悻不来门半掩,斜阳。

负你残春泪几行。

梦魂,信马由缰,千里飘荡,魂回梦觉,蓦然见杨花点点,飘满绣床。

薄情负心的人呀,我半掩闺门,你却迟迟不来,夕阳西下,眼看辜负了三春的良辰美景,洒下清淡的泪珠几行。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1日 :25-26 .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

鸾(luán)镜鸳(yuān)衾(qīn)两断肠。

流光:流动,闪烁的光采。

凤楼:即凤台、秦楼,语本《列仙传》秦穆公之女弄玉所 居之楼,尝引来凤凰。

此处指妆楼。

鸾镜:妆镜的美称。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

薄悻(xìng)不来门半掩,斜阳。

负你残春泪几行。

薄悻:薄情郎。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1日 :25-26 .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

鸾(luán)镜鸳(yuān)衾(qīn)两断肠。

细雨霏霏,浸湿了光阴,芳草萋萋,年复一年,与离恨一起生长。

凤楼深深,多少情事如烟,封存在记忆之中。

恍如隔世呦,望着饰有鸾鸟图案的铜镜,绣着鸳鸯的锦被,思念往事,寸断肝肠。

流光:流动,闪烁的光采。

凤楼:即凤台、秦楼,语本《列仙传》秦穆公之女弄玉所 居之楼,尝引来凤凰。

此处指妆楼。

鸾镜:妆镜的美称。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

薄悻(xìng)不来门半掩,斜阳。

负你残春泪几行。

梦魂,信马由缰,千里飘荡,魂回梦觉,蓦然见杨花点点,飘满绣床。

薄情负心的人呀,我半掩闺门,你却迟迟不来,夕阳西下,眼看辜负了三春的良辰美景,洒下清淡的泪珠几行。

薄悻:薄情郎。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1日 :25-26 .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

鸾镜鸳衾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

薄悻不来门半掩,斜阳。

负你残春泪几行。

  “细雨湿流光”,虽则五字,却道尽了初春的无限风光。

细雨蒙蒙,洒落在春草叶上,留下滴滴水珠,微风吹过,泛起流光。

“湿流光”意指主人公所度过的随春雨而流逝的岁月也是那样的冷涩恼人,正是“梧桐更兼细雨”“怎一个愁字了得”。

“流光”一词还将冷凄扰人的静态烦闷与时光流逝的动态惧忧结合起来,冷寂独处的日子往往感觉太慢,本希望快点度过,可是女人出于青春容颜易老的心理却又希望时间慢慢流逝。

而“流光”一词又给人快速流去的感觉,如此矛盾纠结的心理集于此短短五个字中。

在表现爱情相思苦闷的同时,还渗透着一种人生苦短的生命忧患意识。

“芳草年年与恨长”也是以具象表现抽象的妙句,将无形的离恨比托于年年生、年年长的芳草,可感可触,极形象地道出抒情主人公忍受长久离别的痛苦。

  “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

一方面,它确切地描绘出了春天细雨绵绵之时。

烟雾缭绕,茫茫一片的景象;

另一方面,雾笼凤楼,人如同被困锁在无人知晓的地方,无限心事,茫茫无以倾诉。

两相对照,景情交融,给读者的感染力就非常之深。

  “鸾镜鸳衾两断肠”。

鸾凤成双,鸳鸯成对,“鸾镜鸳衾两断肠”中的这个“两”字既有两两成偶之物与自身形单影只的对比,也包含着两对成双之物对自身孤独情怀的连续刺激,语意双关,极有意蕴。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

“魂梦任悠扬” ,是对“烟锁凤楼”的反弹,禁锢在空闺中的少妇在梦中可以无拘无束,任情驰骋。

可睡起所能看到的只是“杨花满绣床”。

“杨花满绣床”与上句“魂梦任悠扬”相印相称,一虚一实,互文见义。

从这两句所描述的情景看来,思妇魂牵梦萦的意中人杳不见踪影。

洒脱之余,更显悲凉。

  “薄悻不来门半掩,斜阳”。

她半掩闺门,等待恋人的到来,可是从清晨等到红日西斜,还未见踪影,她忍不住骂了一声“薄情郎”。

爱之深,方恨之切。

她口头称为“薄悻”,内心深处爱的深切。

  “负你残春泪几行”。

当无望中的盼望最终落空时,她便簌簌的落下泪来。

词人不说抒情主人公是为所思之人流泪,而说因辜负了三春的良辰美景而为春光洒泪。

此为本词又一出新的写法,同时也是对抒情主人公心怀的一种委婉诗意的表达。

参考资料: 1、 桑绍龙 .唐宋名家词选读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1.09 :第19页 . 2、 黄进德 .冯延巳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出版社 , 2006/07/01 . 3、 钱仲联 .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09 :第50页 . 4、 唐圭璋,钟振振 .唐宋词鉴赏辞典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6.10 :第149页 .

长命女·春日宴

作者: 冯延巳 朝代: 五代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风和日丽的春天,摆起丰盛的酒宴。

一杯美酒一曲歌呵,拜了又拜许三愿:一愿郎君你长寿千岁,二愿我身体永远康健,三愿我俩如同梁上燕呀,双双对对,幸福无边。

参考资料: 1、 蔡厚示,黄拔荆著,南唐二主暨冯延巳词传 李璟、李煜、冯延巳,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153页 2、 李宗科,唐宋爱情词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02月第1版,第38页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绿酒:古时米酒酿成未滤时,面浮米渣,呈淡绿色,故名。

妾身:古时女子队自己的谦称。

岁岁:年年,即每年。

参考资料: 1、 蔡厚示,黄拔荆著,南唐二主暨冯延巳词传 李璟、李煜、冯延巳,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153页 2、 李宗科,唐宋爱情词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02月第1版,第38页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风和日丽的春天,摆起丰盛的酒宴。

一杯美酒一曲歌呵,拜了又拜许三愿:一愿郎君你长寿千岁,二愿我身体永远康健,三愿我俩如同梁上燕呀,双双对对,幸福无边。

绿酒:古时米酒酿成未滤时,面浮米渣,呈淡绿色,故名。

妾身:古时女子队自己的谦称。

岁岁:年年,即每年。

参考资料: 1、 蔡厚示,黄拔荆著,南唐二主暨冯延巳词传 李璟、李煜、冯延巳,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153页 2、 李宗科,唐宋爱情词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02月第1版,第38页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这首词实际是祝酒词,描写春日开宴时,夫妇双方祝酒陈愿。

前两愿分别祝郎君与自己长寿健康,第一愿以梁燕双柄喻夫妻团圆,天长地久。

冯词三愿对于人问恩爱夫妇而苦则相当典型,主人公不求富贵.惟愿夫妇相守长久,意愿虽强而所求不奢,表现了古代女子对美满生活的追求。

  在具体描写上。

本词不但通过人物的语言来抒情,而且通过相应的具体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春日、绿酒、情歌、呢喃燕语,构成了极美的意境,对于爱情的抒写是极有力的烘托。

  整首词采用妇人口吻,语言清新明丽,语浅情深,可谓做到单纯与丰富富、平易与雅致高度统一,深得民歌精髓,化平凡为神奇,艺术效果奇妙。

参考资料: 1、 夏康全,易助炎主编,唐宋好诗词365首,崇文书局,2015.01,第308页

清平乐·雨晴烟晚

作者: 冯延巳 朝代: 五代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雨后初晴,傍晚淡烟弥漫,碧绿的春水涨满新池。双燕飞回柳树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阁楼里画帘高高卷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黄昏时独自倚着朱栏,西南天空挂着一弯如眉的新月。台阶上的落花随风飞舞,罗衣显得格外寒冷。 参考资料: 1、 费振刚 .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 .吉林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 :129 . 2、 朱孝臧 .宋词三百首彩图全解详注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5 .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雨后初晴,傍晚淡烟弥漫,碧绿的春水涨满新池。双燕飞回柳树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阁楼里画帘高高卷起。砌:台阶。 黄昏独倚朱阑(lán)。西南新月眉弯。砌(qì)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黄昏时独自倚着朱栏,西南天空挂着一弯如眉的新月。台阶上的落花随风飞舞,罗衣显得格外寒冷。特地:特别。朱阑:一作“朱栏”,红色的栏杆。 参考资料: 1、 费振刚 .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 .吉林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 :129 . 2、 朱孝臧 .宋词三百首彩图全解详注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5 .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这是一首抒写闺情的词作,写的是一个少妇在暮春时节的一个黄昏,思念亲人并等待他归来的情景。   词的上片写明节候、环境以及这位少妇所见的景物特色。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一个“晚”字点名时间;“绿水”二字交待气候-----此时正值春天。这两句乃是写寻常春景:雨后放晴,夕阳残照,烟霭空濛一片,暮色中但见新池绿水盈盈,这景色春意盎然。这是女主人公乍一放眼就看到的自然美,与一般人的赏春并没有什么不同,还未充分显现出她观景的独特感受。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作者在写景中表现主人公观景有一个心理过程。她乍一看春色挺美,但继而看到暮色中归来的双燕在种着垂柳的庭院中翻飞盘旋,她的心弦就被触动了,与前面两句不自觉地感到春景之美就有些不同。燕子尚能在傍晚双双归巢,那么人呢,作者没有明说,只是写这位少妇把阁中画帘高高卷起。她的卷帘,既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双飞燕,也是为了使燕子进入画梁栖宿。这一无言的卷帘动作,蕴含着她的独特而微妙的心情,既有对成双晚归的燕子的羡慕,也有只见归燕而不见归人的怨怅。双燕在这里有鲜明的映衬作用,微露了她的复杂心境。在词中,用双飞燕、双鹧鸪、双飞蝶、双鸳鸯等形象来衬托女子的孤独感,是常见的,这里也是如此。至此读者看到春色虽美,但在女主人公眼中却有一个转折,从一般的观赏到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赏景中那种希望成双团聚的潜意识觉醒了。   词的下片以女主人为中心,描绘她孤独凄冷的处境。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上片之景原来都为女主人公独倚栏所见,“黄昏”对应上片的“晚”,“独倚”与上片“双飞”对举,点明她的孤单处境。那么,她黄昏倚栏是为了眺望远景吗?自然不是黄昏时分,大地一片模糊,还能看见什么呢,她是在盼望远人归来。“西南新月眉弯,”月出于东而落于西,她自黄昏独倚,直到月色偏西,可见其倚栏之久,盼望之切。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从卷帘望飞燕到倚阑盼归人而望月,地点是不断移动的。此刻人依然未归,她又来到了阶砌再伫立等待。她真是心绪不宁,在住所凡是可看到归人的地方多次徘徊。直到夜风卷起阶前的落花,拂动她的罗衣时,她才感到春寒袭人。“落花风起”再次点明了暮春的季节特征,兼有春思撩人的象征意味。“特地”可解作“特意”或“特别”,在这里作“特别”解为宜。春夜的风使她感到特别塞冷,不仅仅由于她只穿了件薄薄的罗衣,更主要是因为她的独处而不能在心头激荡着暖流,这“寒”即是天寒,更指心寒,它以全篇之力为全篇做了一个收束。   这是一首闺情词词中表露的是女主人公那种淡淡的哀怨与怅恨,于微婉的格调中流动着丝丝思情。此类写女子独居伤怀、望夫归来的题材,在《花间集》词作中常见。作者大多善于摄取微细的生活镜头,融入特定的自然景象,来表现女主人公的感受。这首词也体现了花间派的这种创作特色。 参考资料: 1、 谷向阳 .中华古诗文规范读本 .吉林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 :73 . 2、 杨鸿儒 .唐宋词评译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3 :55 . 3、 傅德岷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湖北 :湖北辞书出版社 ,2005 :144 . 4、 吴熊和 .唐五代词三百首 .湖南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1994 :210 . 5、 李志敏 .宋词名家名篇鉴赏 .北京 :京华出版社 ,2011 :60 . 6、 思履 .宋词三百首白银版 .北京 :中华华侨出版社 ,2013 :45 .

谒金门

作者: 冯延巳 朝代: 五代

杨柳陌,宝马嘶空无迹。

新着荷衣人未识,年年江海客。

梦觉巫山春色,醉眼花飞狼籍。

起舞不辞无气力,爱君吹玉笛。

三台令

作者: 冯延巳 朝代: 唐代

春色,春色,依旧青门紫陌。

日斜柳暗花嫣, 醉卧春色少年。

年少,年少,行乐直须及早。

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

更深影入空床, 不道帷屏夜长。

长夜,长夜,梦到庭花阴下。

南浦,南浦,翠鬟离人何处。

当时携手高楼, 依旧楼前水流。

流水,流水,中有伤心双泪。

12345 共14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