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般涉)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灰暖香融销永昼。

蒲萄架上春藤秀。

曲角栏干群雀斗。

清明后。

风梳万缕亭前柳。

日照钗梁光欲溜。

循阶竹粉沾衣袖。

拂拂面红如著酒。

沈吟久。

昨宵正是来时候。

点绛唇(仙吕)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征骑初停,酒行莫放离歌举。

柳汀莲浦。

看尽江南路。

苦恨斜阳,冉冉催人去。

空回顾。

淡烟横素。

不见扬鞭处。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人从生处乐,谁向死前休。

兰陵王·柳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厌倦,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

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

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

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频频地朝前撑动。

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

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

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

春色一天天浓了,斜阳挂在半空。

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

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听人吹笛到曲终……唉,回忆往事,如同是一场大梦。

我暗中不断垂泪。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6-98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suí)堤(dī)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柳阴直:长堤之柳,排列整齐,其阴影连缀成直线。

烟:薄雾。

丝丝弄碧:细长轻柔的柳条随风飞舞,舞弄其嫩绿的姿色。

弄:飘拂。

隋堤:汴京附近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建,故称。

是北宋是来往京城的必经之路。

拂水飘绵:柳枝轻拂水面,柳絮在空中飞扬。

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情状。

故国:指故乡。

京华倦客:作者自谓。

京华,指京城,作者久客京师,有厌倦之感,故云。

长亭: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人休息,又是送别的地主。

“应折”句: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习。

柔条:柳枝。

过千尺:极言折柳之多。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yú)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gāo)波暖,回头迢(tiáo)递(dì)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旧踪迹:指过去登堤饯别的地方。

又:又逢。

酒趁哀弦:饮酒时奏着离别的乐曲。

趁:逐,追随。

哀弦:哀怨的乐声。

离席:饯别的宴会。

“梨花”句:饯别时正值梨花盛开的寒食时节。

唐宋时期朝廷在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故有“榆火”之说。

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

一箭风快:指正当顺风,船驶如箭。

半篙波暖:指撑船的竹篙没入水中,时令已近暮春,故曰波暖。

迢递:遥远。

驿:驿站。

“望人”句:因被送者离汴京南去,回望送行人,故曰天北。

望人:送行人。

凄恻(cè),恨堆积!

渐别浦(pǔ)萦(yíng)回,津堠(hòu)岑(cén)寂,斜阳冉(rǎn)冉春无极。

念月榭(xiè)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凄恻:悲伤。

渐:正当。

别浦:送行的水边。

萦回:水波回旋。

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

津堠:渡口附近供瞭望歇宿的守望所。

津:渡口。

堠:哨所。

岑寂:冷清寂寞。

冉冉:慢慢移动的样子。

春无极:春色一望无边。

念:想到。

月榭:月光下的亭榭。

榭,建在高台上的敞屋。

露桥:布满露珠的桥梁。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6-98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suí)堤(dī)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厌倦,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

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柳阴直:长堤之柳,排列整齐,其阴影连缀成直线。

烟:薄雾。

丝丝弄碧:细长轻柔的柳条随风飞舞,舞弄其嫩绿的姿色。

弄:飘拂。

隋堤:汴京附近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建,故称。

是北宋是来往京城的必经之路。

拂水飘绵:柳枝轻拂水面,柳絮在空中飞扬。

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情状。

故国:指故乡。

京华倦客:作者自谓。

京华,指京城,作者久客京师,有厌倦之感,故云。

长亭: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人休息,又是送别的地主。

“应折”句: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习。

柔条:柳枝。

过千尺:极言折柳之多。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yú)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gāo)波暖,回头迢(tiáo)递(dì)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

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

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频频地朝前撑动。

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

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

旧踪迹:指过去登堤饯别的地方。

又:又逢。

酒趁哀弦:饮酒时奏着离别的乐曲。

趁:逐,追随。

哀弦:哀怨的乐声。

离席:饯别的宴会。

“梨花”句:饯别时正值梨花盛开的寒食时节。

唐宋时期朝廷在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故有“榆火”之说。

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

一箭风快:指正当顺风,船驶如箭。

半篙波暖:指撑船的竹篙没入水中,时令已近暮春,故曰波暖。

迢递:遥远。

驿:驿站。

“望人”句:因被送者离汴京南去,回望送行人,故曰天北。

望人:送行人。

凄恻(cè),恨堆积!

渐别浦(pǔ)萦(yíng)回,津堠(hòu)岑(cén)寂,斜阳冉(rǎn)冉春无极。

念月榭(xiè)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

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

春色一天天浓了,斜阳挂在半空。

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

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听人吹笛到曲终……唉,回忆往事,如同是一场大梦。

我暗中不断垂泪。

凄恻:悲伤。

渐:正当。

别浦:送行的水边。

萦回:水波回旋。

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

津堠:渡口附近供瞭望歇宿的守望所。

津:渡口。

堠:哨所。

岑寂:冷清寂寞。

冉冉:慢慢移动的样子。

春无极:春色一望无边。

念:想到。

月榭:月光下的亭榭。

榭,建在高台上的敞屋。

露桥:布满露珠的桥梁。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6-98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

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

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

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

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此其一。

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此其二。

“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

“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

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

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自己的美。

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以上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

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拂水飘绵”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

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

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

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

  接着,词人撇开自己,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

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

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

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

“闲寻旧踪迹”这一句读时容易忽略。

那“寻”字,并不是在隋堤上走来走去地寻找。

“踪迹”,也不是自己到过的地方。

“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

“踪迹”指往事而言。

“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

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

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

这就是“闲寻”二字的意味。

现代人也会有类似的经验,亲友到月台上送别,火车开动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动和热闹。

等车开动以后,坐在车上静下心来,便去回想亲友的音容乃至别前的一些生活细节。

这就是“闲寻旧踪迹”。

此时周邦彦想起了:“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有的注释说这是写眼前的送别,恐不妥。

眼前如是“灯照离席”,已到夜晚,后面又说“斜阳冉冉”,时间就接不上。

所以这应是船开以后寻思旧事。

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

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

此情此景难以忘怀。

这里的“又”字说明,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地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

“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

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

岁月匆匆,别期已至了。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周济《宋四家词选》曰:“一愁字代行者设想。

”他认定作者是送行的人,所以只好作这样曲折的解释。

其实这四句很有实感,不像设想之辞,应当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

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身影。

“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中片写乍别之际,下片写渐远以后。

这两片的时间是连续的,感情却又有波澜。

“凄恻,恨堆积!

”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

“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

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

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

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

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

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

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

“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伤。

  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

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034-1036 2、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6-98

蝶恋花·早行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

唤起两眸清炯炯。

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

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

唤起两眸清炯炯。

泪花落枕红绵冷。

月光皎洁明亮,乌鸦的叫声不停。

更漏已经要没有了,屋外摇动轳辘在井里汲水的声音传进房间。

这声音使女子的神情更加忧愁,一双美丽明亮的眼睛流下泪水,她一夜来眼泪一直流个不停,连枕中的红绵湿透了。

执手霜风吹鬓影。

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两人手拉着手来到庭院,任霜风吹着她的头发。

离别的双方难舍难分,告别的话儿听得让人落泪断肠。

楼上星光正明亮,北斗星横在夜空。

天色渐明,远处传来鸡叫,仿佛催人分别。

参考资料: 1、 毕宝魁 艾丽辉著.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与写作:辽海出版社,2003年:289-290 2、 (宋)周邦彦著;

蒋哲伦选注.周邦彦选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88-90

月皎(jiǎo)惊乌栖(qī)不定,更漏将残,辘(lù)轳(lú)牵金井。

唤起两眸(móu)清炯(jiǒng)炯。

泪花落枕红绵冷。

月皎:月色洁白光明。

《诗经·陈·月出》:“月出皎兮。

”更漏:即刻漏,古代记时器。

辘轳:井上汲水轳辘转动的声音。

眸:眼珠。

炯炯:明亮貌。

执手霜风吹鬓(bìn)影。

去意徊(huái)徨(huáng),别语愁难听。

楼上阑(lán)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徊徨:徘徊、彷惶的意思。

阑干:横斜貌。

斗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象古代酌酒所用的斗把,叫做斗柄。

参考资料: 1、 毕宝魁 艾丽辉著.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与写作:辽海出版社,2003年:289-290 2、 (宋)周邦彦著;

蒋哲伦选注.周邦彦选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88-90

月皎(jiǎo)惊乌栖(qī)不定,更漏将残,辘(lù)轳(lú)牵金井。

唤起两眸(móu)清炯(jiǒng)炯。

泪花落枕红绵冷。

月光皎洁明亮,乌鸦的叫声不停。

更漏已经要没有了,屋外摇动轳辘在井里汲水的声音传进房间。

这声音使女子的神情更加忧愁,一双美丽明亮的眼睛流下泪水,她一夜来眼泪一直流个不停,连枕中的红绵湿透了。

月皎:月色洁白光明。

《诗经·陈·月出》:“月出皎兮。

”更漏:即刻漏,古代记时器。

辘轳:井上汲水轳辘转动的声音。

眸:眼珠。

炯炯:明亮貌。

执手霜风吹鬓(bìn)影。

去意徊(huái)徨(huáng),别语愁难听。

楼上阑(lán)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两人手拉着手来到庭院,任霜风吹着她的头发。

离别的双方难舍难分,告别的话儿听得让人落泪断肠。

楼上星光正明亮,北斗星横在夜空。

天色渐明,远处传来鸡叫,仿佛催人分别。

徊徨:徘徊、彷惶的意思。

阑干:横斜貌。

斗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象古代酌酒所用的斗把,叫做斗柄。

参考资料: 1、 毕宝魁 艾丽辉著.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与写作:辽海出版社,2003年:289-290 2、 (宋)周邦彦著;

蒋哲伦选注.周邦彦选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88-90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

唤起两眸清炯炯。

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

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此首纯写离情,题曰:“早行”,出现在词中的是行者在秋季晨风中离家时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景。

篇中没有感情的直抒,各句之间也很少有连结性词语,所以,词中的离情主要是靠各句所描绘的不同画面,靠人物的表情、动作和演出来完成的。

  上片写别前。

开篇三句自成一段。

“月皎惊乌栖不定”写的是深夜,月光分外明亮,巢中的乌鸦误以为天明,故而飞叫不定。

这是从视觉与听觉两方的感受概括出来的,暗示行者整夜不曾合眼。

“更漏将阑,辘轳牵金井”两句,点明将晓。

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

更漏中的水滴已经快要滴尽,夜色将阑。

同时远处传来辘轳的转动声,吊桶撞击着井口声,已经有人起早汲水了。

这三句表现出由深夜到将晓这一时间的进程。

“唤起”两句另是一段,转写女方的悲伤。

“唤起”的施动者是谁过去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行者,“知天已晓,唤起所别之人”;

一种认为“闻乌惊漏残、辘轳声响而惊醒泪落。

”“唤起”,既是前三句不同声响造成的后果,同时又是时间演变的必然进程:离别的时刻来到了。

所以,就全篇来看,似以后一种解释为佳。

如解释为行者把女方“唤起”,则自然要冲淡这首词所表出的那种离情的深刻性。

“两眸清炯炯”,也非睡足后的精神焕发,而是离别时的情绪紧张与全神贯注。

联系下句“泪花落枕红绵冷”,可见这双眼睛已被泪水洗过,“唤起”之后,仍带有泪花,故一望而“清”,再望而“炯炯 ”有神。

同时,这一句还暗中交待出这位女子的美丽,烘托出伤别的气氛。

“冷”字还暗出这位女子同样一夜不曾合眼,泪水早已把枕芯湿透,连“红绵”都感到心寒意冷了。

  下片写别时、别后。

前三句写别时依依难舍之状,曲折传神。

“执手”,分别时双方的手相互紧握。

古诗文里“执手”,多和惜别有关,兼示深情。

柳永《雨霖铃》词里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诗经·邶风·击鼓》里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霜风吹鬓影”,是行者饱看女方,刻印下别前最深刻的印象:鬓发在秋季晨风中微微卷动。

“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二句,看似写情,实则是写动作。

作者几度要走,却又几度转回来,相互倾吐离别的话语。

这话语满是离愁。

“难听”不是不好听,而是令人心碎,难以忍听。

终篇两句写别后景象,又是一段。

这两句写行者远去,但还恋恋不舍地回头遥望女子居住的高楼,然而这高楼已隐入地平线下去了,眼中只见斗柄横斜,天色放亮,寒露袭人,鸡声四起,更社出旅途的寂寞。

人,也越走越远了。

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如真清之‘断肠院落,一廉风絮。

’又‘掩重关、偏城钟鼓’之类是也。

”其实,“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也是“以景结情”的成功的妙句。

  如上所述,该词最显著的特点是全篇句句均由不同的画面组成,并配合以不同的声响。

正是这一连串的画面与音响的完美组合,才充分表现出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形象地体现出时间的推移、场景的变换、人物的表情与动作的贯串。

词中还特别注意撷取某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精心刻画,如“惊乌”、“更漏”、“辘轳”、“霜风”、“鬓影”、“斗柄”、“鸡鸣”等等。

与此同时,作者还特别着意于某些动词与形容词的提炼,如“栖不定”的“栖”字,“牵金井”的“牵”字,“唤起”的“唤”字,还有“吹”、“清”、“冷”等等,这一系列手法综合起来,不仅增强了词的表现力,而且还烘托出浓厚的时代气息与环境氛围,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真实感。

参考资料: 1、 王小舒主编.中华传统文学精要. 【出版发行】 济南市::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262-263

浣溪沙·雨过残红湿未飞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雨过残红湿未飞,疏篱一带透斜晖。

游蜂酿蜜窃春归。

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沉微。

一春须有忆人时。

拜星月·高平秋思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

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

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暖日明霞光烂。

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

谁知道、自到瑶台畔。

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

念荒寒、寄宿无人馆。

重门闭、败壁秋虫叹。

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瑞龙吟·大石春景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章台路。

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

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黯凝伫。

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

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

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

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

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

事与孤鸿去。

探春尽是,伤离意绪。

官柳低金缕。

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

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章台路。

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

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繁华的长街上,还能见到将谢的梅花挂在枝头,含苞欲放的桃花已长满一树。

街巷里青楼寂无人声,只有那忙着修巢的燕子,又重新回到去年的旧处。

黯凝伫。

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

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我沮丧地凝神伫立,寻思那位玲珑娇小的旧情人。

那日清晨初见时,她恰好倚门观望。

她前额头上抹着淡淡的宫黄,扬起彩袖来遮挡晨风,嘴里发出银铃般的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

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

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

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

事与孤鸿去。

探春尽是,伤离意绪。

官柳低金缕。

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

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如今我故地重游,访问她原来的邻里和同时歌舞的姐妹,只有从前的秋娘,她的声价依然如故。

我如今再吟词作赋,还清楚地记得她对我的爱慕。

可惜伊人不见,还有谁伴我在花园纵情畅饮,到城东漫步?

欢情旧事都已随着天边飞逝的孤雁远去。

满怀兴致回来有意探春,却尽是离情别绪、感人伤怀。

官道旁的柳树低垂着金黄色的枝条,仿佛在为我叹惜。

我骑马归来时天色已晚,秋雨绵绵,纤纤雨丝打湿了衣襟,落满了池塘。

那令人伤怀断肠的院落啊,风吹柳絮,满院狼藉,那门帘上也落满了随风飘飞的柳絮。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章台路。

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

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章台路:章台,台名。

秦昭王曾于咸阳造章台,台前有街,故称章台街或章台路,其地繁华,妓馆林立,后人因以章台代指妓女聚居之地。

试花:形容刚开花。

愔愔:幽静的样子。

坊陌:一作坊曲,意与章台路相近。

定巢燕子:语出杜甫《堂成》诗:“暂子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又寇准《点绛唇》词云:“定巢新燕,湿雨穿花转。

” 黯凝伫。

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

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乍窥门户:宋人称妓院为门户人家,此有倚门卖笑之意。

浅约宫黄:又称约黄,古代妇女涂黄色脂粉于额上作妆饰,故称额黄。

宫中所用者为最上,故称宫黄。

梁简文帝《美女篇》:“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

”庾信《舞媚娘》:“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

”约,指涂抹时约束使之像月之意。

故浅约宫黄即轻涂宫黄,细细按抹之意。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

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

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

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

事与孤鸿去。

探春尽是,伤离意绪。

官柳低金缕。

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

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前度刘郎:指唐代诗人刘禹锡。

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又有《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引》曰:“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

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

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

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

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惟菟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时大和二年三月。

”诗云:“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此处词人以刘郎自比。

旧家秋娘:这里泛指歌伎舞女。

元稹、白居易、杜牧诗中屡有言及谢秋娘和杜秋娘者,盖谢、杜云云别其姓氏,秋娘则衍为歌妓的代称。

《燕台》句:指唐李商隐《燕台四首》。

李曾作《燕台》诗四首,分题春夏秋冬,为洛阳歌妓柳枝所叹赏,手断衣带,托人致意,约李商隐偕归,后因事未果。

不久,柳枝为东诸侯娶去。

李商隐又有《柳枝五首》(并序)以纪其事。

又李商隐《梓州罢吟寄同舍》诗云:“楚雨含情皆有托,漳滨卧病竟无憀。

长吟远下燕台去,惟有衣香染未销。

”此处用典,暗示昔日情人已归他人。

露饮:梁简文帝《六根忏文》:“风禅露饮”,此借用字面,指露天而饮,极言其欢纵。

东城闲步:用杜牧与旧爱张好好事。

杜牧《张好好诗》序云:“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

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

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

后二岁,为沉着作述师以双鬟纳之。

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事与孤鸿去:化用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

”官柳低金缕:柳丝低拂之意。

官柳,指官府在官道上所植杨柳。

金缕,喻指柳条。

杜甫《郪城西原送李判官》诗:“野花随处发,官柳著行新。

”牛峤《杨柳枝》词:“无端袅娜临官路,舞送行人过一生。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章台路。

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

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繁华的长街上,还能见到将谢的梅花挂在枝头,含苞欲放的桃花已长满一树。

街巷里青楼寂无人声,只有那忙着修巢的燕子,又重新回到去年的旧处。

章台路:章台,台名。

秦昭王曾于咸阳造章台,台前有街,故称章台街或章台路,其地繁华,妓馆林立,后人因以章台代指妓女聚居之地。

试花:形容刚开花。

愔愔:幽静的样子。

坊陌:一作坊曲,意与章台路相近。

定巢燕子:语出杜甫《堂成》诗:“暂子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又寇准《点绛唇》词云:“定巢新燕,湿雨穿花转。

” 黯凝伫。

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

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我沮丧地凝神伫立,寻思那位玲珑娇小的旧情人。

那日清晨初见时,她恰好倚门观望。

她前额头上抹着淡淡的宫黄,扬起彩袖来遮挡晨风,嘴里发出银铃般的笑语。

乍窥门户:宋人称妓院为门户人家,此有倚门卖笑之意。

浅约宫黄:又称约黄,古代妇女涂黄色脂粉于额上作妆饰,故称额黄。

宫中所用者为最上,故称宫黄。

梁简文帝《美女篇》:“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

”庾信《舞媚娘》:“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

”约,指涂抹时约束使之像月之意。

故浅约宫黄即轻涂宫黄,细细按抹之意。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

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

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

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

事与孤鸿去。

探春尽是,伤离意绪。

官柳低金缕。

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

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如今我故地重游,访问她原来的邻里和同时歌舞的姐妹,只有从前的秋娘,她的声价依然如故。

我如今再吟词作赋,还清楚地记得她对我的爱慕。

可惜伊人不见,还有谁伴我在花园纵情畅饮,到城东漫步?

欢情旧事都已随着天边飞逝的孤雁远去。

满怀兴致回来有意探春,却尽是离情别绪、感人伤怀。

官道旁的柳树低垂着金黄色的枝条,仿佛在为我叹惜。

我骑马归来时天色已晚,秋雨绵绵,纤纤雨丝打湿了衣襟,落满了池塘。

那令人伤怀断肠的院落啊,风吹柳絮,满院狼藉,那门帘上也落满了随风飘飞的柳絮。

前度刘郎:指唐代诗人刘禹锡。

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又有《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引》曰:“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

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

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

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

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惟菟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时大和二年三月。

”诗云:“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此处词人以刘郎自比。

旧家秋娘:这里泛指歌伎舞女。

元稹、白居易、杜牧诗中屡有言及谢秋娘和杜秋娘者,盖谢、杜云云别其姓氏,秋娘则衍为歌妓的代称。

《燕台》句:指唐李商隐《燕台四首》。

李曾作《燕台》诗四首,分题春夏秋冬,为洛阳歌妓柳枝所叹赏,手断衣带,托人致意,约李商隐偕归,后因事未果。

不久,柳枝为东诸侯娶去。

李商隐又有《柳枝五首》(并序)以纪其事。

又李商隐《梓州罢吟寄同舍》诗云:“楚雨含情皆有托,漳滨卧病竟无憀。

长吟远下燕台去,惟有衣香染未销。

”此处用典,暗示昔日情人已归他人。

露饮:梁简文帝《六根忏文》:“风禅露饮”,此借用字面,指露天而饮,极言其欢纵。

东城闲步:用杜牧与旧爱张好好事。

杜牧《张好好诗》序云:“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

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

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

后二岁,为沉着作述师以双鬟纳之。

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事与孤鸿去:化用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

”官柳低金缕:柳丝低拂之意。

官柳,指官府在官道上所植杨柳。

金缕,喻指柳条。

杜甫《郪城西原送李判官》诗:“野花随处发,官柳著行新。

”牛峤《杨柳枝》词:“无端袅娜临官路,舞送行人过一生。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浣溪沙·水涨鱼天拍柳桥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水涨鱼天拍柳桥。

云鸠拖雨过江皋。

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

又移日影上花梢。

三部乐·商调梅雪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浮玉飞琼,向邃馆静轩,倍增清绝。

夜窗垂练,何用交光明月。

近闻道、官阁多梅,趁暗香未远,冻蕊初发。

倩谁摘取,寄赠情人桃叶。

回文近传锦字,道为君瘦损,是人都说。

祅知染红著手,胶梳黏发。

转思量、镇长堕睫。

都只为、情深意切。

欲报消息,无一句、堪愈愁结。

浮玉飞琼,向邃馆静轩,倍增清绝。

夜窗垂练,何用交光明月。

近闻道、官阁多梅,趁暗香未远,冻蕊初发。

倩谁摘取,寄赠情人桃叶。

浮玉:传说仙人居住的地方。

邃(suì)馆:犹邃宇。

官阁:供人游憩的楼阁。

回文近传锦字,道为君瘦损,是人都说。

祅知染红著手,胶梳黏发。

转思量、镇长堕睫。

都只为、情深意切。

欲报消息,无一句、堪愈愁结堕睫:落泪。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2345 共29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