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杂曲。鼓吹曲辞。艾如张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锦襜褕,绣裆襦,强强饮啄哺尔雏。

陇东卧穟满风雨, 莫信龙媒陇西去。

齐人织网如素空,张在野春平碧中。

网丝漠漠无形影,误尔触之伤首红。

艾叶绿花谁翦刻, 中藏祸机不可测。

听颖师琴歌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 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珮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 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 奉礼官卑复何益。

溪晚凉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白狐向月号山风,秋寒扫云留碧空。

玉烟青湿白如幢,银湾晓转流天东。

溪汀眠鹭梦征鸿,轻涟不语细游溶。

层岫回岑复叠龙,苦篁对客吟歌筒。

白狐向月号山风,秋寒扫云留碧空。

一只白狐在向月嗥叫,山风吹来深谷的回声,秋夜的寒气扫净云絮,露出幽碧明净的天空;

玉烟青湿白如幢,银湾晓转流天东。

谷底升起潮湿的烟雾,像白色的玉柱缓缓移动,银河无声地流转,向着东方,流转个不停;

溪汀眠鹭梦征鸿,轻涟不语细游溶。

溪边安睡着鹭鸟,野汀的宿雁正在作梦,只有溪水静静地流淌,轻溅的水花细语淙淙;

层岫回岑复叠龙,苦篁对客吟歌筒。

重叠的山峦连绵起伏,看似条条盘曲的卧龙,夜风吹动着竹林,为山外来客奏起箫笙。

参考资料: 1、 刘衍.刘衍论著集 第一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1:第300页 2、 滕学钦.李贺诗歌全集简疏 今译:中国书店,2010.09:第259页

夜坐吟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踏踏马蹄谁见过,眼看北斗直天河。

西风罗幕生翠波, 铅华笑妾颦青蛾。

为君起唱长相思,帘外严霜皆倒飞。

明星烂烂东方陲,红霞梢出东南涯,陆郎去矣乘班骓。

追赋画江潭苑四首 其一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吴苑晓苍苍,宫衣水溅黄。

小鬟红粉薄,骑马佩珠长。

路指台城迥,罗薰裤褶香。

行云沾翠辇,今日似襄王。

将进酒·琉璃钟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

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杂曲歌辞·少年乐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芳草落花如锦地,二十长游醉乡里。

红缨不重白马骄,垂柳金丝香拂水。

吴娥未笑花不开,绿鬓耸堕兰云起。

陆郎倚醉牵罗袂,夺得宝钗金翡翠。

其二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别柳当马头,官槐如兔目。

欲将千里别,持此易斗粟。

南云北云空脉断,灵台经络悬春线。

青轩树转月满床,下国饥儿梦中见。

维尔之昆二十余,年来持镜颇有须。

辞家三载今如此,索米王门一事无。

荒沟古水光如刀,庭南拱柳生蛴螬。

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

金铜仙人辞汉歌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茂陵里埋葬的刘郎,好像秋风过客匆匆而逝。夜里曾听到他的神马嘶鸣,天亮却杳无踪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画栏旁边棵棵桂树,依然散发着深秋的香气。长安城的三十六宫,如今却是一片苔藓碧绿。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魏国官员驱车载运铜人,直向千里外的异地。刚刚走出长安东门,寒风直射铜人的眼珠里。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只有那朝夕相处的汉月,伴随铜人走出官邸。怀念起往日的君主,铜人流下如铅水的泪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枯衰的兰草为远客送别,在通向咸阳的古道。上天如果有感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独出长安的盘儿,在荒凉的月色下孤独影渺。眼看着长安渐渐远去,渭水波声也越来越小。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 .李贺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62-65 .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魏明帝:名曹叡,曹操之孙。青龙元年:旧本又作九年,然魏青龙无九年,显误。元年亦与史不符,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公元237年(魏青龙五年)旧历三月改元为景初元年,徙长安铜人承露盘即在这一年。宫官:指宦官。牵车:一作“舝车”。舝,同“辖”,车轴头。这里是驾驶的意思。捧露盘仙人:王琦注引《三辅黄图》:“神明台,武帝造,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潸然泪下:《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注引《汉晋春秋》:“帝徙盘,盘拆,声闻数十里,金狄(铜人)或泣,因留于霸城。”唐诸王孙:李贺是唐宗室之后,故称“唐诸王孙”。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sī)晓无迹。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刘郎:指汉武帝。秋风客:犹言悲秋之人。汉武帝曾作《秋风辞》,有句云:“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夜闻”句:传说汉武帝的魂魄出入汉宫,有人曾在夜中听到他坐骑的嘶鸣。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桂树悬秋香:八月景象。秋香:指桂花的芳香。三十六宫:张衡《西京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土花:苔藓。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móu)子。千里:言长安汉宫到洛阳魏宫路途之远。东关:车出长安东门,故云东关。酸风:令人心酸落泪之风。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将:与,伴随。汉月:汉朝时的明月。君:指汉家君主,特指汉武帝刘彻。铅水:比喻铜人所落的眼泪,含有心情沉重的意思。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衰兰送客:秋兰已老,故称衰兰。客指铜人。咸阳:秦都城名,汉改为渭城县,离长安不远。咸阳道:此指长安城外的道路。“天若”句:意谓面对如此兴亡盛衰的变化,天若有情,也会因常常伤感而衰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wèi)城已远波声小。独出:一说应作“独去”。渭城:秦都咸阳,汉改为渭城县,此代指长安。波声:指渭水的波涛声。渭城:在渭水北岸。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 .李贺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62-65 .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魏明帝:名曹叡,曹操之孙。青龙元年:旧本又作九年,然魏青龙无九年,显误。元年亦与史不符,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公元237年(魏青龙五年)旧历三月改元为景初元年,徙长安铜人承露盘即在这一年。宫官:指宦官。牵车:一作“舝车”。舝,同“辖”,车轴头。这里是驾驶的意思。捧露盘仙人:王琦注引《三辅黄图》:“神明台,武帝造,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潸然泪下:《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注引《汉晋春秋》:“帝徙盘,盘拆,声闻数十里,金狄(铜人)或泣,因留于霸城。”唐诸王孙:李贺是唐宗室之后,故称“唐诸王孙”。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sī)晓无迹。茂陵里埋葬的刘郎,好像秋风过客匆匆而逝。夜里曾听到他的神马嘶鸣,天亮却杳无踪迹。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刘郎:指汉武帝。秋风客:犹言悲秋之人。汉武帝曾作《秋风辞》,有句云:“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夜闻”句:传说汉武帝的魂魄出入汉宫,有人曾在夜中听到他坐骑的嘶鸣。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画栏旁边棵棵桂树,依然散发着深秋的香气。长安城的三十六宫,如今却是一片苔藓碧绿。桂树悬秋香:八月景象。秋香:指桂花的芳香。三十六宫:张衡《西京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土花:苔藓。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móu)子。魏国官员驱车载运铜人,直向千里外的异地。刚刚走出长安东门,寒风直射铜人的眼珠里。千里:言长安汉宫到洛阳魏宫路途之远。东关:车出长安东门,故云东关。酸风:令人心酸落泪之风。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只有那朝夕相处的汉月,伴随铜人走出官邸。怀念起往日的君主,铜人流下如铅水的泪滴。将:与,伴随。汉月:汉朝时的明月。君:指汉家君主,特指汉武帝刘彻。铅水:比喻铜人所落的眼泪,含有心情沉重的意思。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枯衰的兰草为远客送别,在通向咸阳的古道。上天如果有感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衰兰送客:秋兰已老,故称衰兰。客指铜人。咸阳:秦都城名,汉改为渭城县,离长安不远。咸阳道:此指长安城外的道路。“天若”句:意谓面对如此兴亡盛衰的变化,天若有情,也会因常常伤感而衰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wèi)城已远波声小。独出长安的盘儿,在荒凉的月色下孤独影渺。眼看着长安渐渐远去,渭水波声也越来越小。 独出:一说应作“独去”。渭城:秦都咸阳,汉改为渭城县,此代指长安。波声:指渭水的波涛声。渭城:在渭水北岸。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 .李贺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62-65 .

雁门太守行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 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 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 一作:向月)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

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 一作:塞土)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

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

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3-24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4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lín)开。

(向日 一作:向月)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zhī)凝夜紫。

(塞上 一作:塞土)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

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xié)玉龙为君死!

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3-24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4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lín)开。

(向日 一作:向月)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

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zhī)凝夜紫。

(塞上 一作:塞土)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

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

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

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xié)玉龙为君死!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3-24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4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 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 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

”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

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

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

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

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

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

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惟其奇诡,愈觉新颖;

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

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参考资料: 1、 朱世英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96-997

12345 共22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