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鸬鹚堰 文
画 文翻注译赏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惊:吃惊,害怕。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惊:吃惊,害怕。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
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
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
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
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
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 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
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
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
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
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
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
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
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
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
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
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
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
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
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
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
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
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鹿柴 文翻注译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太阳的一抹余晖返入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参考资料: 1、 胡德才 .大学语文 .北京市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 :113页 . 2、 杨桂华 .古诗文全解 .长春市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4年 :35-38页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但:只。
返景(yǐng)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返景: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参考资料: 1、 胡德才 .大学语文 .北京市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 :113页 . 2、 杨桂华 .古诗文全解 .长春市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4年 :35-38页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
但:只。
返景(yǐng)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太阳的一抹余晖返入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返景: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参考资料: 1、 胡德才 .大学语文 .北京市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 :113页 . 2、 杨桂华 .古诗文全解 .长春市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4年 :35-38页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
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
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
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
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
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
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
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
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
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
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
《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
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
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
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
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
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积雨辋川庄作 / 秋归辋川庄作 文翻注译赏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连日雨后,树木稀疏的村落里炊烟冉冉升起。
烧好的粗茶淡饭是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
田野边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宛转的啼声。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
在松下吃着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我已经是一个从追名逐利的官场中退出来的人,而鸥鸟为什么还要猜疑我呢?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8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9-90 3、 余恕诚 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6 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14-115 5、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6:233-235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lí)炊黍(shǔ)饷东菑(zī)。
积雨:久雨。
辋(wǎng)川庄:即王维在辋川的宅第,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
空林:疏林。
唐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诗:“义公习禅处,结宇依空林。
”烟火迟:因久雨林野润湿,故烟火缓升。
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
黍:谷物名,古时为主食。
饷东菑: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
饷:送饭食到田头。
菑: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地,此泛指农田。
漠漠水田飞白鹭(lù),阴阴夏木啭(zhuàn)黄鹂。
漠漠:形容广阔无际。
唐罗隐《省试秋风生桂枝》诗:“漠漠看无际,萧萧别有声。
”阴阴:幽暗的样子。
唐李端《送马尊师》诗:“南入商山松路深,石床溪水昼阴阴。
”夏木:高大的树木,犹乔木。
夏:大。
啭:小鸟婉转的鸣叫。
鸟的宛转啼声。
黄鹂:黄莺。
山中习静观朝槿(jǐn),松下清斋折露葵。
“山中”句:意谓深居山中,望着槿花的开落以修养宁静之性。
习静:谓习养静寂的心性。
亦指过幽静生活。
南朝梁何逊《苦热》诗:“习静閟衣巾,读书烦几案。
”槿:植物名。
落叶灌木,其花朝开夕谢。
古人常以此物悟人生枯荣无常之理。
其花早开晚谢。
故以此悟人生荣枯无常之理。
清斋:谓素食,长斋。
晋支遁《五月长斋》诗:“令月肇清斋,德泽润无疆。
”露葵:经霜的葵菜。
葵为古代重要蔬菜,有“百菜之主”之称。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野老:村野老人,此指作者自己。
争席罢: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
争席:典出《庄子·杂篇·寓言》: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
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
“海鸥”句:典出《列子·黄帝篇》: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
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这里借海鸥喻人事。
何事:一作“何处”。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8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9-90 3、 余恕诚 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6 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14-115 5、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6:233-235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lí)炊黍(shǔ)饷东菑(zī)。
连日雨后,树木稀疏的村落里炊烟冉冉升起。
烧好的粗茶淡饭是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积雨:久雨。
辋(wǎng)川庄:即王维在辋川的宅第,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
空林:疏林。
唐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诗:“义公习禅处,结宇依空林。
”烟火迟:因久雨林野润湿,故烟火缓升。
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
黍:谷物名,古时为主食。
饷东菑: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
饷:送饭食到田头。
菑: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地,此泛指农田。
漠漠水田飞白鹭(lù),阴阴夏木啭(zhuàn)黄鹂。
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
田野边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宛转的啼声。
漠漠:形容广阔无际。
唐罗隐《省试秋风生桂枝》诗:“漠漠看无际,萧萧别有声。
”阴阴:幽暗的样子。
唐李端《送马尊师》诗:“南入商山松路深,石床溪水昼阴阴。
”夏木:高大的树木,犹乔木。
夏:大。
啭:小鸟婉转的鸣叫。
鸟的宛转啼声。
黄鹂:黄莺。
山中习静观朝槿(jǐn),松下清斋折露葵。
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
在松下吃着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山中”句:意谓深居山中,望着槿花的开落以修养宁静之性。
习静:谓习养静寂的心性。
亦指过幽静生活。
南朝梁何逊《苦热》诗:“习静閟衣巾,读书烦几案。
”槿:植物名。
落叶灌木,其花朝开夕谢。
古人常以此物悟人生枯荣无常之理。
其花早开晚谢。
故以此悟人生荣枯无常之理。
清斋:谓素食,长斋。
晋支遁《五月长斋》诗:“令月肇清斋,德泽润无疆。
”露葵:经霜的葵菜。
葵为古代重要蔬菜,有“百菜之主”之称。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我已经是一个从追名逐利的官场中退出来的人,而鸥鸟为什么还要猜疑我呢?
野老:村野老人,此指作者自己。
争席罢: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
争席:典出《庄子·杂篇·寓言》: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
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
“海鸥”句:典出《列子·黄帝篇》: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
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这里借海鸥喻人事。
何事:一作“何处”。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8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9-90 3、 余恕诚 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6 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14-115 5、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6:233-235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
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
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
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
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
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
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集中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嘉句”(《国史补》卷上);
明人胡应麟力辟其说:“摩诘盛唐,嘉祐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
此正嘉祐用摩诘诗。
”(《诗薮·内编》卷五)按,嘉祐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谁的诗句,这很难说;
然而,从艺术上看,两人诗句还是有高下的。
宋人叶梦得认为王维添加的两个叠词使诗句更加精彩。
“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
如果说,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的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那么,面对这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诗人自会更加陶醉不已。
而且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
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
下面两联就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
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
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不啻天壤云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诗人在这里借用了《庄子·寓言》和《列子·黄帝》中的两个典故,快慰地宣称自己早已去心机绝俗念,随缘任遇,与世无争,再也不被人猜忌,足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
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十分恰切地表现了作者远离尘嚣、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流露出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深深眷爱,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
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嗜;
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
(参看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卷十)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9-90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72-174
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 文翻注译赏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水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楚塞三湘接,荆(jīng)门九派通。
楚塞:楚国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辖区。
三湘:湖南有湘潭、湘阴、湘乡,合称三湘。
一说是漓湘、蒸湘、潇湘总称三湘。
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战国时为楚之西塞。
九派:九条支流,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支。
这里指江西九江。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yì)浮前浦(pǔ),波澜(lán)动远空。
郡邑:指汉水两岸的城镇。
浦:水边。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好风日:一作“风日好”,风景天气好。
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
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楚塞三湘接,荆(jīng)门九派通。
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
楚塞:楚国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辖区。
三湘:湖南有湘潭、湘阴、湘乡,合称三湘。
一说是漓湘、蒸湘、潇湘总称三湘。
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战国时为楚之西塞。
九派:九条支流,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支。
这里指江西九江。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
郡邑(yì)浮前浦(pǔ),波澜(lán)动远空。
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水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
郡邑:指汉水两岸的城镇。
浦:水边。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好风日:一作“风日好”,风景天气好。
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
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此诗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里称“楚塞”。
“三湘”,一说湘水合漓水为漓湘,合蒸水为蒸湘,合潇水为潇湘,合称三湘;
一说为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
古诗文中,三湘一般泛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
“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相传大禹治水,开凿江流,使九派相通。
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
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
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
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
”说得很中肯。
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正当诗人极目远望,突然间风起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动,眼前的襄阳城郭也随着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
风越来越大,波涛越来越汹涌,浪拍云天,船身颠簸,仿佛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
风浪之前,船儿是平缓地在江面行驶,城郭是静止地立于岸边,远空是不动地悬于天际;
风浪忽至,一切都动了起来。
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
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
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
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活起来了,诗也随之飘逸起来了,同时,诗人的一种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也从中表现了出来,江水磅礴的气也表现了出来。
诗人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舟中人产生了一种动荡的错觉,这种错觉也正好符合诗句中的汉水的描写,所以这两个词用得极其恰当。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翁,即山简,晋人。
《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
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这首诗给读者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
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
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
”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同时,也 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山茱萸 文
左掖梨花(一作海棠。与丘为、皇甫冉同作) 文
辋川集。茱萸沜 文
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韵 文
〔走笔成〕束带趋承明。
守官唯谒者。
清晨听银蚪。
薄暮辞金马。
受辞未尝易。
当是(一作御)方知寡。
清范何风流。
高文有风雅。
忽佐江上州。
当自浔阳下。
逆旅到三湘。
长途应百舍。
香炉远峰出。
石镜澄湖泻。
董奉杏成林。
陶潜菊盈把。
范蠡长好之。
庐山我心也。
送君思远道。
欲以数行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