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杨驸马六郎秋夜即事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高楼月似霜,秋夜郁金堂。

对坐弹卢女,同看舞凤凰。

少儿多送酒,小玉更焚香。

结束平阳骑,明朝入建章。

杂诗三首·其二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参考资料: 1、 马松原.唐诗宋词元曲:线装书局,2010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qǐ)窗前,寒梅著(zhuó)花未?

来日:来的时候。

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著花未:开花没有。

著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参考资料: 1、 马松原.唐诗宋词元曲:线装书局,2010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来日绮(qǐ)窗前,寒梅著(zhuó)花未?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来日:来的时候。

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著花未:开花没有。

著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参考资料: 1、 马松原.唐诗宋词元曲:线装书局,2010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

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仿佛故乡是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

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

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

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

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

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终南别业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参考资料: 1、 周向潮.初中生经典诵读200篇.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40

中岁颇好(hào)道,晚家南山陲(chuí)。

中岁:中年。

好:喜好。

道:这里指佛教。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边缘,旁边,边境;

南山陲,指辋 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胜事:美好的事。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sǒu),谈笑无还期。

值:遇到。

叟: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参考资料: 1、 周向潮.初中生经典诵读200篇.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40

中岁颇好(hào)道,晚家南山陲(chuí)。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中岁:中年。

好:喜好。

道:这里指佛教。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边缘,旁边,边境;

南山陲,指辋 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胜事:美好的事。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值林叟(sǒu),谈笑无还期。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值:遇到。

叟: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参考资料: 1、 周向潮.初中生经典诵读200篇.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40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

“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

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

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地揭示出来了。

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

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

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

《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

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么?

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

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于地表之下。

另一个可能 是下雨之后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干枯了。

这个登山者走著走著,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

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

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勇往直前,后来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

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

即使根本没路可走,往天空看吧!

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不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此句有两种意境第一种,身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

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

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

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

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

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对修行的方法、观念都不了解。

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

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弃。

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用这种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突出了“偶然”二字。

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

“行到水穷处”又是偶然。

“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

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读者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

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

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少年行四首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新丰美酒一斗价值十千钱,出没五陵的游侠多是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相逢时意气投合为君痛饮,骏马就拴在酒楼下垂柳边。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一个人就能拉开两张雕弓,敌骑千重全都不放在眼中。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偏坐金鞍上从容调好羽箭,不停地射去敌酋无法逃生。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才从军便作汉朝的羽林郎,一开始就随将军鏖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谁知道不能去边关的痛苦,纵然战死还留下侠骨芬芳。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朝廷君臣庆功大宴方告终,高高坐在云台上谈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天子亲临殿栏赐予列侯印,将军佩着印绶走出明光宫。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99 . 2、 邓安生 等 .王维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223-227 . 3、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83-84 .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新丰: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盛产美酒。斗十千:指美酒名贵,价值万贯。咸阳:本指战国时秦国的都城咸阳,当时著名的勇士盖勒、荆轲、秦舞阳都到过咸阳,这里用来代指唐朝都城长安。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一身能擘(bò)两雕(diāo)弧,虏骑千重只似无。擘:张,分开。一作“臂”。雕弧:饰有雕画的良弓。 偏坐金鞍(ān)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白羽:指箭,尾部饰有白色羽翎。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汉宣帝时,匈奴内乱,自相残杀,诸王自立分而为五。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piào)骑(qí)战渔阳。羽林郎:汉代禁卫军官名,无定员,掌宿卫侍从,常以六郡世家大族子弟充任。后来一直沿用到隋唐时期。骠骑:指霍去病,曾任骠骑将军。渔阳:古幽州,今河北蓟县一带,汉时与匈奴经常接战的地方。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苦:一作“死”。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欢宴:指庆功大宴。云台:东汉洛阳宫中的座台,明帝时,曾将邓禹等二十八个开国功臣的像画在台上,史称“云台二十八将”。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轩:殿前滥槛。明光宫:汉宫名,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秋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99 . 2、 邓安生 等 .王维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223-227 . 3、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83-84 .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新丰美酒一斗价值十千钱,出没五陵的游侠多是少年。新丰: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盛产美酒。斗十千:指美酒名贵,价值万贯。咸阳:本指战国时秦国的都城咸阳,当时著名的勇士盖勒、荆轲、秦舞阳都到过咸阳,这里用来代指唐朝都城长安。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相逢时意气投合为君痛饮,骏马就拴在酒楼下垂柳边。 一身能擘(bò)两雕(diāo)弧,虏骑千重只似无。一个人就能拉开两张雕弓,敌骑千重全都不放在眼中。擘:张,分开。一作“臂”。雕弧:饰有雕画的良弓。 偏坐金鞍(ān)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偏坐金鞍上从容调好羽箭,不停地射去敌酋无法逃生。白羽:指箭,尾部饰有白色羽翎。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汉宣帝时,匈奴内乱,自相残杀,诸王自立分而为五。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piào)骑(qí)战渔阳。才从军便作汉朝的羽林郎,一开始就随将军鏖战渔阳。羽林郎:汉代禁卫军官名,无定员,掌宿卫侍从,常以六郡世家大族子弟充任。后来一直沿用到隋唐时期。骠骑:指霍去病,曾任骠骑将军。渔阳:古幽州,今河北蓟县一带,汉时与匈奴经常接战的地方。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谁知道不能去边关的痛苦,纵然战死还留下侠骨芬芳。苦:一作“死”。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朝廷君臣庆功大宴方告终,高高坐在云台上谈论战功。欢宴:指庆功大宴。云台:东汉洛阳宫中的座台,明帝时,曾将邓禹等二十八个开国功臣的像画在台上,史称“云台二十八将”。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天子亲临殿栏赐予列侯印,将军佩着印绶走出明光宫。 轩:殿前滥槛。明光宫:汉宫名,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秋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99 . 2、 邓安生 等 .王维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223-227 . 3、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83-84 .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这组诗的第一首,写侠少的欢聚痛饮。诗开头便以“美酒”领起,因为豪饮酣醉自来被认为是英雄本色,所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李白《少年行》)饮酒在当时因能激发意气而被视作胜事。“斗十千”语出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按李白也有《将进酒》诗云:“昔时陈王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此诗意近李诗,不仅极言酒之珍美,而且还借前人的用语写出慷慨好客、纵情欢乐的盛况。盖游侠之饮原非独酌遣闷,其倜傥意气正在大会宾客之际才得以充分的表现。第二句言“咸阳游侠”,乃以京都侠少为其代表。游侠人物大多出身于都市的闾里市井之中,故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里径直称之为“闾里之侠”,咸阳为秦的国都,则京邑为游侠的渊薮也不言自明,这里不过是举其佼佼者以概全体。诗的前两句以“新丰美酒”烘染在前,“咸阳游侠”出场在后,而“多少年”则为全篇之纲。诗的后二句更进一层,写出侠少重友情厚交谊的作风。即便是邂逅相逢的陌路人,杯酒之间便能成为意气相倾的知己,所谓“论交从优孟,买醉入新丰”(李白《结客少年场行》)、“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正表现了他们同声相应的热情。因此,在他们开怀畅饮的豪爽风度中,还渗透着为朋友倾情倒意,肝胆相照的人情美。酒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他们率真坦荡的人生态度。诗为人物写照,最后却宕开去以景语收束。诗人撇开楼里的场面,转而从楼外的景象落笔,其实写外景还是为内景服务的。末句中的“高楼”不仅和首句呼应,暗示了人物的豪纵气派,而且以其卓然挺立的雄姿一扫鄙陋猥琐之态;“系马垂柳”则以骏马和杨柳的意象,衬托出少年游侠富有青春气息的俊爽风致。有此一笔,使情景历历如绘,遂在表现人物豪宕气概的同时,又显得蕴藉有致。全诗用笔的跳荡灵动,也是和少年奔放不羁的性格神采相吻合的。   第二首,写游侠的出征边塞。这首诗里所说的“仕汉”“骠骑”,以及下面两首诗里出现的“五单于”“汉家君臣”等,都是借汉事喻唐,这在唐诗中几乎是习闻熟见的惯例。这里说少年委身事君,入仕之初便担任了羽林郎的职务。由于羽林郎宿仗卫内、亲近帷幄,地位十分重要,故非一般等闲之辈可以入选。《后汉书·地理志》云:“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由此即可见一斑。骠骑指武帝时的名将霍去病,曾多次统率大军反击匈奴侵扰,战功显赫。少年报国心切,一心想效功当世,一旦国家有事,便毫不犹豫地随军出征。边关是遥远荒寒的,沙场的搏杀更是出生入死,而主人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为国献身的精神,和曹植的《白马篇》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少年英雄是一脉相承的。所不同的是,曹诗通篇是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加以客观的描述和赞颂,这里却借少年自己的口吻直抒胸臆:第三句以自诘的口气反挑,使文势陡起波澜,末句则以斩截之语收束,而“孰”“不”“纵”“犹”等虚词的连用,又在接二连三的转折中不断加强语气,活脱地传达出少年从容朱毅的神情和义无返顾的决心。这种借顿挫的用笔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不仅很有力度,而且进一步深化了游侠“意气”的内涵。   第三首,写少年的勇武杀敌。诗人将主人公置于孤危险恶的战争情势之中。“虏骑千重”指敌人大军压境,形成包围之势;“众敌酋倾巢出动,来势汹汹,企图以优势兵力取胜。而少年以“一身”对“千重”之敌,竟能左右驰突于敌阵之中,如入无人之境,且能擒贼先擒王,将凶蛮剽悍的敌酋“纷纷射杀”,其过人的胆略和武艺已分明可见。这里把少年写成孤胆英雄,意在突出他的勇冠三军、战功卓著。诗的一、三两句,以特写镜头为少年英武矫健的身姿写照:“擘两雕弧”言其多力善射,能左右开弓;“偏坐金鞍”言其鞍马功夫娴熟,能在疾驰的马背上自如地变换各种姿势;“调白羽”则是善于在运动中瞄准目标,箭无虚发。二、四两句,从对方着笔来反衬少年的艺高胆大。敌我双方的力量愈是悬殊,也就愈能表现主人公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而这种气概,又正来自于其置生死于度外的献身精神。这样,这首诗就和上一首彼此呼应,并为下一首写功高不赏张本。诗中所出现的雕弧、金鞍和白羽,均是以着色之笔略加点染,本来是爱其人而及其物,这里的物又为人增色,人与物原不妨是互相辉映、相得益彰的。盛唐诗人每喜表现尚武精神,如李白自称“弯弓绿弦开,满月不惮坚。闲骑骏马猎,一射两虎穿。”(《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杜甫自述“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鸧。”(《壮游》)王维则称赞他的一位族弟说:“读书复骑射,带剑游淮阴……席帆聊问罪,卉服尽成擒。”(《送从弟蕃游淮南》)等等。这些都可看作是诗中理想形象的现实依据。   第四首,写游侠的功成无赏。上一首诗既已写到少年游侠的勇却群敌,那么这一首写朝廷论功行赏,他也理应是受奖的主角了。诗的前三句,极写庆功仪式的隆重和气氛的热烈:君臣欢宴、云台论功、天子临轩、封侯赐爵,正当期待中的主角出场时,领赏者却突然变成了“将军”。这里的“将军”和第二首“初随骠骑战渔阳”里的“骠骑”当是一人,指军中的主帅。“将军讽出明光宫”,也即李白《塞下曲》其三所云:“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意谓受皇帝宠信的权贵坐享其成而血战的勇士反遭冷落。诗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反复渲染,到头来却翻作他人;而活跃在前三首诗里的主角被悄无声息地推到了局外。这种欲抑故扬的艺术处理,使诗中的不平之鸣得以强有力的表现,这里再加申说反而是多余的了。   王维的《少年行四首》,以浪漫的笔调讴歌了豪荡使气、舍身报国、崇尚事功和功成不居的任侠精神,表现出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他笔下的少年游侠形象,和盛唐其他诗人创造的形象一样,实际上是时代理想的人格化写照。这四首绝句独自成篇,各有侧重,但又蝉联而下,互相补充和照应。用笔或实或虚,或显或隐,舒卷自如,不拘一格,成功地谱写了一支朝气蓬勃、富有青春旋律的进行曲。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83-84 .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90-192 .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馀 一作 余)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馀 一作 余)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03-104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chán)湲(yuán)。转苍翠:一作“积苍翠”。转:转为,变为。苍翠:青绿色,苍为灰白色,翠为墨绿色。潺湲:水流声。这里指水流缓慢的样子,当作为“缓慢地流淌”解。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听暮蝉:聆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暮蝉:秋后的蝉,这里是指蝉的叫声。 渡头馀(yú)落日,墟里上孤烟。(馀 一作 余)渡头:渡口。余:又作“馀”。墟里:村落。孤烟:直升的炊烟,可以是倚门看到的第一缕村烟。 复值接舆(yú)醉,狂歌五柳前。值:遇到。接舆:陆通先生的字。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五柳:陶渊明。这里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03-104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chán)湲(yuán)。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转苍翠:一作“积苍翠”。转:转为,变为。苍翠:青绿色,苍为灰白色,翠为墨绿色。潺湲:水流声。这里指水流缓慢的样子,当作为“缓慢地流淌”解。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听暮蝉:聆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暮蝉:秋后的蝉,这里是指蝉的叫声。 渡头馀(yú)落日,墟里上孤烟。(馀 一作 余)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渡头:渡口。余:又作“馀”。墟里:村落。孤烟:直升的炊烟,可以是倚门看到的第一缕村烟。 复值接舆(yú)醉,狂歌五柳前。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值:遇到。接舆:陆通先生的字。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五柳:陶渊明。这里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03-104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馀 一作 余)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此诗所要极力表现的是辋川的秋景。一联和三联写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诗的二联和四联写诗人与裴迪的闲居之乐。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逸的神态,超然物外的情致,写得栩栩如生;醉酒狂歌,则把裴迪的狂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此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转”和“日”用得巧妙。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这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颈联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升,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就是诗人的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有几分相似。事实上,王维对那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的典故:“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娱的隐者,“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实则,生正是陶潜的自我写照;而王维自称五柳,就是以陶潜自况的。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陶潜与接舆──王维与裴迪,个性虽大不一样,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所以,“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而是表示诗人情感的加倍和进层: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末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   颔联和尾联,对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是孤立进行,而是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的。柴门、暮蝉、晚风、五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是写景。五柳,虽是典故,但对王维说来,模仿陶渊明笔下的人物,植五柳于柴门之外,这是自然而然的。 参考资料: 1、 阮堂明. 在景物中感悟时间——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欣赏[J]. 名作欣赏. 2004(08) 2、 王德保. 幽栖之士与狂狷之士——读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J]. 古典文学知识. 1996(05)

送梓州李使君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万壑古树高耸云天,千山深处杜鹃啼啭。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树丛梢头流淌百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92 . 2、 邓安生 等 .王维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156-158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16 .

万壑(hè)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壑:山谷。

杜鹃:鸟名,一名杜宇,又名子规。

山中一夜雨,树杪(miǎo)百重泉。

一夜雨:一作“一半雨”。

树杪:树梢。

汉女输橦(tóng)布,巴人讼芋田。

汉女:汉水的妇女。

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巴:古国名,故都在今四川重庆。

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

这句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案。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翻:翻然改变,通“反”。

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

这里指汉景帝时蜀郡守。

最后两句,纪昀说是“不可解”。

赵殿成说是“不敢,当是敢不之误”。

高眇瀛云:“末二句言文翁教化至今已衰,当更翻新以振起之,不敢倚先贤成绩而泰然无为也。

此相勉之意,而昔人以为此二句不可解,何邪?

”赵、高二说中,赵说似可采。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92 . 2、 邓安生 等 .王维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156-158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16 .

万壑(hè)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万壑古树高耸云天,千山深处杜鹃啼啭。

壑:山谷。

杜鹃:鸟名,一名杜宇,又名子规。

山中一夜雨,树杪(miǎo)百重泉。

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树丛梢头流淌百泉。

一夜雨:一作“一半雨”。

树杪:树梢。

汉女输橦(tóng)布,巴人讼芋田。

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

汉女:汉水的妇女。

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巴:古国名,故都在今四川重庆。

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

这句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案。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翻:翻然改变,通“反”。

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

这里指汉景帝时蜀郡守。

最后两句,纪昀说是“不可解”。

赵殿成说是“不敢,当是敢不之误”。

高眇瀛云:“末二句言文翁教化至今已衰,当更翻新以振起之,不敢倚先贤成绩而泰然无为也。

此相勉之意,而昔人以为此二句不可解,何邪?

”赵、高二说中,赵说似可采。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92 . 2、 邓安生 等 .王维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156-158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16 .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

王维此诗,立意则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

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

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以如椽大笔,淋漓泼墨,勾勒出巴蜀层峦叠嶂的群山、无数险峻深邃的岩壑、高耸云天的林木,同时还有一片杜鹃热闹如沸的啼鸣,使万壑千岩为之振响。

如同展开一卷气势磅礴的山水画,令人为之一振。

紧接着的“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更扣紧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

诗人远远望去,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

这里生动地表现出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

诗人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绘法入诗,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叠合于平面画幅的二维空间,若将最远处、高处的泉瀑画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

  由此,就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

这一联的“山中”承首联的“山”,“树杪”承应首联的“树”,连接紧凑,天然工巧。

无怪乎清代诗人王士禛击节称赞这四句诗,“兴来神来,天然入妙,不可凑泊”(《带经堂诗话》卷十八)。

  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

梓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那里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

蜀地产芋,那里的人们又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

“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

最后两句,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

“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

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

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

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送梓州李使君》作为一首送别诗来看,它的艺术构思新颖奇特。

诗中没有一句涉及送别之时、之地、之情、之事,全篇都是描绘巴蜀的山水、风情和民事。

然而读后深思,就会发觉此诗紧紧围绕李氏即将赴任的梓州步步展开,层层深入,全诗融注着诗人对李氏欣羡、期望、劝勉的一腔真情,前后融会贯通,结构谨严缜密。

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

第三联有极强的概括力,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这就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

这一联还为尾联埋下伏笔,使诗人劝勉李使君的话更显得切实而不空洞。

尾联则顺势而下,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

诗人以文翁来比李使君,用典贴切,切人,切事,切地,又能借以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

  诗写送别,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语,却有对于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

格调高远,爽利明快,在唐人送别诗中,堪称是一首构思别开生面、思想境界高远、读后令人振奋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刘德重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52-153

田园乐七首·其六 / 闲居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新雨,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

参考资料: 1、 丁子予,汪楠.《中国历代诗词名句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240 2、 石川忠久.《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110 3、 高共青.《新编唐诗三百首》.西安:未来出版社,1999:142 4、 邓安生.《王维诗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32 5、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122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宿雨:昨夜下的雨。

朝烟:指清晨的雾气。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tí)山客犹眠。

家童:童仆。

山客:隐居山庄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犹眠:还在睡眠。

参考资料: 1、 丁子予,汪楠.《中国历代诗词名句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240 2、 石川忠久.《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110 3、 高共青.《新编唐诗三百首》.西安:未来出版社,1999:142 4、 邓安生.《王维诗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32 5、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122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新雨,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

宿雨:昨夜下的雨。

朝烟:指清晨的雾气。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tí)山客犹眠。

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

家童:童仆。

山客:隐居山庄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犹眠:还在睡眠。

参考资料: 1、 丁子予,汪楠.《中国历代诗词名句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240 2、 石川忠久.《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110 3、 高共青.《新编唐诗三百首》.西安:未来出版社,1999:142 4、 邓安生.《王维诗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32 5、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122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与孟浩然的五绝《春晓》相似。

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

彼此相较,最易见出王维此诗的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

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

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

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

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有同样的艺术效果。

在勾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

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

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

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

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

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的写意画。

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

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后入境。

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见到人。

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

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

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

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

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

“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

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

但与孟诗又有微妙的差异,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闹”的“闹”字概括。

此诗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

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

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

崇尚静寂的思想固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王维诗难能可贵在它的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

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

唐诗有意境浑成的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如孟诗《春晓》就是;

另一种偏于境,如此诗就是。

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

是此诗最显著优点。

  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

孟诗《春晓》是古体五言绝句,在格律和音律上都很自由。

由于孟诗散行,意脉一贯,有行云流水之妙。

此诗则另有一工,因属近体六言绝句,格律极精严。

从骈偶上看,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

如“复”与“更”相对,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

“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

“含”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

且对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成一体。

“桃红”、“柳绿”,“宿雨”、“朝烟”,彼此相关,而“花落”句承“桃”而来,“莺啼”句承“柳”而来,“家童未扫”与“山客犹眠”也都是呼应着的。

这里表现出的是人工剪裁经营的艺术匠心,画家构图之完美。

对仗之工加上音律之美,使诗句念来铿锵上口。

中国古代诗歌以五、七言为主体,六言绝句在历代并不发达,佳作尤少,王维的几首可以算是凤毛麟角了。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唐代绝句赏析续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30-32

老将行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更多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当年十五二十岁青春之时,徒步就能夺得胡人战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年轻力壮射杀山中白额虎,数英雄岂止邺下的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身经百战驰骋疆场三千里,曾以一剑抵当了百万雄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汉军声势迅猛如惊雷霹雳,虏骑互相践踏是怕遇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卫青不败是由于天神辅助,李广无功却缘于命运不济。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自被摈弃不用便开始衰朽,世事随时光流逝人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当年象后羿飞箭射雀无目,如今不操弓疡瘤生于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象故侯流落为民路旁卖瓜,学陶令门前种上绿杨垂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古树苍茫一直延伸到深巷,寥落寒山空对冷寂的窗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誓学耿恭在疏勒祈井得泉,不做颍川灌夫为牢骚酗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贺兰山下战士们列阵如云,告急的军书日夜频频传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持节使臣去三河招募兵丁,招书令大将军分五路出兵。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老将揩试铁甲光洁如雪色,且持宝剑闪动剑上七星纹。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愿得燕地的好弓射杀敌将,绝不让敌人甲兵惊动国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莫嫌当年云中太守又复职,还堪得一战为国建立功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步行”句:汉名将李广,为匈奴骑兵所擒,广时已受伤,便即装死。

后于途中见一胡儿骑着良马,便一跃而上,将胡儿推在地下,疾驰而归。

见《史记·李将军列传》。

夺得:一作“夺取”。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yè)下黄须儿!

“射杀”句:与上文连观,应是指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时,多次射杀山中猛虎事。

白额虎(传说为虎中最凶猛一种),则似是用晋名将周处除三害事。

南山白额虎是三害之一。

见《晋书·周处传》。

中山:一作“山中”,一作“阴山”。

肯数:岂可只推。

邺下黄须儿:指曹彰,曹操第二子,须黄色,性刚猛,曾亲征乌丸,颇为曹操爱重,曾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这句意谓,岂可只算黄须儿才是英雄。

邺下,曹操封魏王时,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pī)雳(lì),虏(lǔ)骑(qí)崩腾畏蒺(jí)藜(lí)。

蒺藜:本是有三角刺的植物,这里指铁蒺藜,战地所用障碍物。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卫青:汉代名将,汉武帝皇后卫子夫之弟,以征伐匈奴官至大将军。

卫青姊子霍去病,也曾远入匈奴境,却未曾受困折,因而被看作“有天幸”。

“天幸”本霍去病事,然古代常卫、霍并称,这里当因卫青而联想霍去病事。

“李广”句:李广曾屡立战功,汉武帝却以他年老数奇,暗示卫青不要让李广抵挡匈奴,因而被看成无功,没有封侯。

缘,因为。

数,命运。

奇,单数。

偶之对称,奇即不偶,不偶即不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cuō)跎(tuó)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飞箭无全目:鲍照《拟古诗》:“惊雀无全目。

”李善注引《帝王世纪》:吴贺使羿射雀,贺要羿射雀左目,却误中右目。

这里只是强调羿能使雀双目不全,于此见其射艺之精。

飞箭:一作“飞雀”。

垂杨生左肘:《庄子·至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柏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

”沈德潜以为“柳,疡也,非杨柳之谓”,并以王诗的垂杨“亦误用”。

他意思是说,庄子的柳生其左肘的柳本来即疡之意,王维却误解为杨柳之柳,因而有垂云云。

高步瀛说:“或谓柳为瘤之借字,盖以人肘无生柳者。

然支离、滑介本无其人,生柳寓言亦无不可。

”高说似较胜。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故侯瓜:召平,本秦东陵侯,秦亡为平民,贫,种瓜长安城东,瓜味甘美。

先生柳:晋陶渊明弃官归隐后,因门前有五株杨柳,遂自号“五柳先生”,并写有《五柳先生传》。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liáo)落寒山对虚牖(yǒu)。

苍茫:一作“茫茫”。

连:一作“迷”。

誓(shì)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yǐng)川空使酒。

“誓令”句:后汉耿恭与匈奴作战,据疏勒城,匈奴于城下绝其涧水,恭于城中穿井,至十五丈犹不得水,他仰叹道:“闻昔贰师将军(李广利)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

”旋向井祈祷,过了一会,果然得水。

事见《后汉书·耿恭传》。

疏勒:指汉疏勒城,非疏勒国。

颍川空使酒:灌夫,汉颍阴人,为人刚直,失势后颇牢骚不平,后被诛。

使酒:恃酒逞意气。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xí)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mù)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聊持:且持。

星文:指剑上所嵌的七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chǐ)令越甲鸣吾君。

“耻令”句:意谓以敌人甲兵惊动国君为可耻。

《说苑·立节》:越国甲兵入齐,雍门子狄请齐君让他自杀,因为这是越甲在鸣国君,自己应当以身殉之,遂自刎死。

呜:这里是惊动的意思。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xūn)。

取:一作“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当年十五二十岁青春之时,徒步就能夺得胡人战马骑。

“步行”句:汉名将李广,为匈奴骑兵所擒,广时已受伤,便即装死。

后于途中见一胡儿骑着良马,便一跃而上,将胡儿推在地下,疾驰而归。

见《史记·李将军列传》。

夺得:一作“夺取”。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yè)下黄须儿!

年轻力壮射杀山中白额虎,数英雄岂止邺下的黄须儿?

“射杀”句:与上文连观,应是指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时,多次射杀山中猛虎事。

白额虎(传说为虎中最凶猛一种),则似是用晋名将周处除三害事。

南山白额虎是三害之一。

见《晋书·周处传》。

中山:一作“山中”,一作“阴山”。

肯数:岂可只推。

邺下黄须儿:指曹彰,曹操第二子,须黄色,性刚猛,曾亲征乌丸,颇为曹操爱重,曾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这句意谓,岂可只算黄须儿才是英雄。

邺下,曹操封魏王时,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身经百战驰骋疆场三千里,曾以一剑抵当了百万雄师。

汉兵奋迅如霹(pī)雳(lì),虏(lǔ)骑(qí)崩腾畏蒺(jí)藜(lí)。

汉军声势迅猛如惊雷霹雳,虏骑互相践踏是怕遇蒺藜。

蒺藜:本是有三角刺的植物,这里指铁蒺藜,战地所用障碍物。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卫青不败是由于天神辅助,李广无功却缘于命运不济。

卫青:汉代名将,汉武帝皇后卫子夫之弟,以征伐匈奴官至大将军。

卫青姊子霍去病,也曾远入匈奴境,却未曾受困折,因而被看作“有天幸”。

“天幸”本霍去病事,然古代常卫、霍并称,这里当因卫青而联想霍去病事。

“李广”句:李广曾屡立战功,汉武帝却以他年老数奇,暗示卫青不要让李广抵挡匈奴,因而被看成无功,没有封侯。

缘,因为。

数,命运。

奇,单数。

偶之对称,奇即不偶,不偶即不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cuō)跎(tuó)成白首。

自被摈弃不用便开始衰朽,世事随时光流逝人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当年象后羿飞箭射雀无目,如今不操弓疡瘤生于左肘。

飞箭无全目:鲍照《拟古诗》:“惊雀无全目。

”李善注引《帝王世纪》:吴贺使羿射雀,贺要羿射雀左目,却误中右目。

这里只是强调羿能使雀双目不全,于此见其射艺之精。

飞箭:一作“飞雀”。

垂杨生左肘:《庄子·至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柏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

”沈德潜以为“柳,疡也,非杨柳之谓”,并以王诗的垂杨“亦误用”。

他意思是说,庄子的柳生其左肘的柳本来即疡之意,王维却误解为杨柳之柳,因而有垂云云。

高步瀛说:“或谓柳为瘤之借字,盖以人肘无生柳者。

然支离、滑介本无其人,生柳寓言亦无不可。

”高说似较胜。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象故侯流落为民路旁卖瓜,学陶令门前种上绿杨垂柳。

故侯瓜:召平,本秦东陵侯,秦亡为平民,贫,种瓜长安城东,瓜味甘美。

先生柳:晋陶渊明弃官归隐后,因门前有五株杨柳,遂自号“五柳先生”,并写有《五柳先生传》。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liáo)落寒山对虚牖(yǒu)。

古树苍茫一直延伸到深巷,寥落寒山空对冷寂的窗牖。

苍茫:一作“茫茫”。

连:一作“迷”。

誓(shì)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yǐng)川空使酒。

誓学耿恭在疏勒祈井得泉,不做颍川灌夫为牢骚酗酒。

“誓令”句:后汉耿恭与匈奴作战,据疏勒城,匈奴于城下绝其涧水,恭于城中穿井,至十五丈犹不得水,他仰叹道:“闻昔贰师将军(李广利)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

”旋向井祈祷,过了一会,果然得水。

事见《后汉书·耿恭传》。

疏勒:指汉疏勒城,非疏勒国。

颍川空使酒:灌夫,汉颍阴人,为人刚直,失势后颇牢骚不平,后被诛。

使酒:恃酒逞意气。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xí)交驰日夕闻。

贺兰山下战士们列阵如云,告急的军书日夜频频传闻。

节使三河募(mù)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持节使臣去三河招募兵丁,招书令大将军分五路出兵。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老将揩试铁甲光洁如雪色,且持宝剑闪动剑上七星纹。

聊持:且持。

星文:指剑上所嵌的七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chǐ)令越甲鸣吾君。

愿得燕地的好弓射杀敌将,绝不让敌人甲兵惊动国君。

“耻令”句:意谓以敌人甲兵惊动国君为可耻。

《说苑·立节》:越国甲兵入齐,雍门子狄请齐君让他自杀,因为这是越甲在鸣国君,自己应当以身殉之,遂自刎死。

呜:这里是惊动的意思。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xūn)。

莫嫌当年云中太守又复职,还堪得一战为国建立功勋。

取:一作“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这首诗叙述了一位老将的经历。

他一生东征西战,功勋卓著,结果却落得个“无功”被弃、不得不以躬耕叫卖为业的可悲下场。

边烽再起,他又不计恩怨,请缨报国。

作品揭露了统治者的赏罚蒙昧,  冷酷无情,歌颂了老将的高尚节操和爱国热忱。

  全诗分三段,开头十句为第一段,是写老将青壮年时代的智勇、功绩和不平遭遇。

先说他少时就有李广之智勇,“步行”夺得过敌人的战马,引弓射杀过山中最凶猛的“白额虎”。

接着改用曹操的次子曹彰故事,彰绰号黄须儿,奋勇破敌,却功归诸将。

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描绘老将的智勇才德。

接下去,以“一身转战三千里”,见其征战劳苦;

“一剑曾当百万师”,见其功勋卓著;

“汉兵奋迅如霹雳”,见其用兵神速,如迅雷之势;

“虏骑崩腾畏蒺藜”见其巧布铁蒺藜阵,克敌制胜。

但这样难得的良将,却无寸功之赏,所以诗人又借用历史故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汉武帝的贵戚卫青所以屡战不败,立功受赏,官至大将军,实由“天幸”;

而与他同时的著名战将李广,不但未得封侯授爵,反而得罪、受罚,最后落得个刎颈自尽的下场,是因“数奇”。

这里的“天幸”,既指幸运之“幸”,又指皇帝宠幸;

“数奇”,既指运气不好,又指皇恩疏远,都是语意双关的。

诗人借李广与卫青的典故,暗示统治者用人唯亲,赏罚失据,写出了老将的不平遭遇。

  中间十句为第二段,写老将被遗弃后的清苦生活。

自从被弃置之后老将便“衰朽”了,岁月蹉跎,心情不好,连头发都白了。

他昔日虽有后羿射雀而使其双目不全的本领,但久不习武,双臂就如同生了疡瘤,很不利落了。

古人常以“柳”谐“瘤”,并且“杨”“柳”通假。

在这里诗人以“杨”谐“疡”(疮)是照顾到诗的平仄声调。

老将被弃,疡生左肘,却还得自寻生计,“路旁时卖故侯瓜”。

“故侯”,指秦东陵侯召平,秦破,为布衣,种瓜于长安东城。

这里说他不仅种瓜,而且“路旁时卖”,可知生活没有着落;

“门前学种先生柳”,也是指他以耕作为业的意思。

陶渊明门前有五柳,因自号“五柳先生”。

至于住处则是“苍茫”一片“古木”丛中的“穷巷”,窗子面对着的则是“寥落寒山”,这更见世态炎凉,门前冷落,从无宾客往还。

但是老将并未因此消沉颓废,他仍然想“誓令疏勒出飞泉”,象后汉名将耿恭那样,在匈奴疏勒城水源断绝后,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终于又得泉水却敌立功;

而决不像前汉颍川人灌夫那样,解除军职之后,使酒骂坐,发泄怨气。

  最末十句为第三段,是写边烽未熄,老将时时怀着请缨杀敌的爱国衷肠。

先说西北贺兰山一带阴霾沉沉,阵战如云,告急的文书不断传进京师;

次写受帝命而征兵的军事长官从三河(河南、河内、河东)一带征召大批青年入伍,诸路将军受诏命分兵出击。

最后写老将,他再也呆不住了,先是“拭拂铁衣如雪色”,把昔日的铠甲摩擦得雪亮闪光;

继之是“聊持宝剑动星文”,又练起了武功。

他的宿愿本就是能得到燕产强劲的名弓“射天将”擒贼擒王,消灭入寇的渠魁;

并且“耻令越甲鸣吾君”,绝不让外患造成对朝廷的威胁。

结尾为老将再次表明态度:“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借用魏尚的故事,表明只要朝廷肯任用老将,他一定能杀敌立功,报效祖国。

魏尚曾任云中太守,深得军心,匈奴不敢犯边,后被削职为民,经冯唐为其抱不平,才官复旧职。

  这首诗十句一段,章法整饬,大量使事用典,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刻画出“老将”的艺术形象,增加了作品的容涵量,完满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

沈德潜《唐诗别裁》谓“此种诗纯以对仗胜”。

诗中对偶工巧自然,如同灵气周运全身,使诗人所表达的内容,犹如璞玉磨琢成器,达到了理正而文奇,意新而词高的艺术境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春中田园作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屋上有一只春鸠在鸣叫,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

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认识它的旧巢。

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

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王维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06月第1版:第20页-第22页 2、 王友怀.王维诗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09月第1版:第14页-第15页

屋上春鸠(jiū)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fǔ)伐远扬,荷锄(chú)觇(chān)泉脉。

春鸠:鸟名,即布谷鸟、杜鹃,象鸽子,有斑鸠、山鸠等。

曹植《赠徐干》:“春鸠鸣飞栋,流飙激棂轩”。

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

《诗经·豳风·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

砍去又高又长的桑枝,便于以后采桑。

觇:探测、察看。

泉脉:地下的泉水。

地层中的泉流象人体内血脉一样,故称之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shāng)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看新历:开始新的一年。

觞:古代饮酒用的器皿,此指酒杯。

御:进用,饮、喝的意思。

惆怅远行客:即“远行客惆怅”。

远行客:出远门的人。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王维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06月第1版:第20页-第22页 2、 王友怀.王维诗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09月第1版:第14页-第15页

屋上春鸠(jiū)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fǔ)伐远扬,荷锄(chú)觇(chān)泉脉。

屋上有一只春鸠在鸣叫,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

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

春鸠:鸟名,即布谷鸟、杜鹃,象鸽子,有斑鸠、山鸠等。

曹植《赠徐干》:“春鸠鸣飞栋,流飙激棂轩”。

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

《诗经·豳风·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

砍去又高又长的桑枝,便于以后采桑。

觇:探测、察看。

泉脉:地下的泉水。

地层中的泉流象人体内血脉一样,故称之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shāng)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认识它的旧巢。

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

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看新历:开始新的一年。

觞:古代饮酒用的器皿,此指酒杯。

御:进用,饮、喝的意思。

惆怅远行客:即“远行客惆怅”。

远行客:出远门的人。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王维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06月第1版:第20页-第22页 2、 王友怀.王维诗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09月第1版:第14页-第15页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此诗写出了春天的欣欣向荣和农民的愉快欢欣,结尾则表达远行者对乡土的眷恋。

全诗健康活泼,清新醇朴。

  冬天很难见到的斑鸠,随着春的来临,很早就飞到村庄来了,在屋上不时鸣叫着,村中的杏花也赶在桃花之前争先开放,开得雪白一片,整个村子掩映在一片白色杏花之中。

开头两句十个字,通过鸟鸣、花开,就把春意写得很浓了。

接着,诗人由春天的景物写到农事,好像是春鸠的鸣声和耀眼的杏花,使得农民在家里呆不住了,农民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

整桑理水是经冬以后最早的一种劳动,可说是农事的序幕。

  归燕、新历更是春天开始的标志。

燕子回来了,飞上屋梁,在巢边呢喃地叫着,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旧主人却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

旧人、归燕,和平安定,故居依然,但“东风暗换年华”,生活在自然地和平地更替与前进。

对着故巢、新历,燕子和人将怎样规划和建设新的生活,这是用极富诗意的笔调,写出春天的序幕。

新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就像春天的布幕在眼前拉开了一样。

  诗的前六句,都是写诗人所看到的春天的景象。

结尾两句,写自己的感情活动。

诗人觉得这春天田园的景象太美好了,“物欣欣而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一切是那样富有生气,充满着生活之美。

诗人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与领略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此诗春天的气息很浓,而诗人只是平静地淡淡地描述,始终没有渲染春天的万紫千红。

但从淡淡的色调和平静的活动中却成功地表现了春天的到来。

诗人凭着敏锐的感受,捕捉的都是春天较早发生的景象,仿佛不是在欣赏春天的外貌,而是在倾听春天的脉搏,追踪春天的脚步。

诗中无论是人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透露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的某些特征。

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有点像万物欣欣然地适应着春天,显得健康、饱满和开拓。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王维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06月第1版:第20页-第22页

山居即事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沉寂地把篱门紧紧掩上,在苍茫暮色中望着斜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鹤栖宿遍布周围的松树,柴门来访的人冷落疏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嫩竹节已添上一层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红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渡口处的渔火星星点点,是处处采菱人荡舟来归。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5-116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寂寞:寂静无声,沉寂。

《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巡陆夷之曲衍兮,幽空虚以寂寞。

”柴扉:柴门。

亦指贫寒的家园。

南朝梁范云《赠张徐州稷》诗:“还闻稚子说,有客款柴扉。

”落晖:夕阳,夕照。

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诗:“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

”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鹤巢:巢为动词,作栖宿解,不是名词“窝”的意思。

荜(bì)门:荆竹编成的门,又称柴门。

常指房屋简陋破旧。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

故衣:指莲花败叶。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渡头:犹渡口。

过河的地方。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乌栖曲》之一:“采莲渡头拟黄河,郎今欲渡畏风波。

”烟火:指炊烟。

《史记·律书》:“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一作“灯火”。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5-116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沉寂地把篱门紧紧掩上,在苍茫暮色中望着斜晖。

寂寞:寂静无声,沉寂。

《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巡陆夷之曲衍兮,幽空虚以寂寞。

”柴扉:柴门。

亦指贫寒的家园。

南朝梁范云《赠张徐州稷》诗:“还闻稚子说,有客款柴扉。

”落晖:夕阳,夕照。

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诗:“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

”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鹤栖宿遍布周围的松树,柴门来访的人冷落疏稀。

鹤巢:巢为动词,作栖宿解,不是名词“窝”的意思。

荜(bì)门:荆竹编成的门,又称柴门。

常指房屋简陋破旧。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嫩竹节已添上一层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红衣。

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

故衣:指莲花败叶。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渡口处的渔火星星点点,是处处采菱人荡舟来归。

渡头:犹渡口。

过河的地方。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乌栖曲》之一:“采莲渡头拟黄河,郎今欲渡畏风波。

”烟火:指炊烟。

《史记·律书》:“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一作“灯火”。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5-116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首联二句是作者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他引用了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七“日晚荒城上。

苍茫余落晖”诗句。

顾安《唐律消夏录》谓此诗首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

其实不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

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

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

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寞之感。

  颔联二句运用了对比手法。

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

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

此联“遍”“稀”二字用得很妙。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颈联对句引用庾信《入彭城馆诗》:“槐庭垂绿穗,莲浦落红衣。

”这一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

此句即为力证。

  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

最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

此诗虽然写出了作者惬意的生活,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落寞之情。

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

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5-116

12345 共31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