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杨驸马六郎秋夜即事 文
杂诗三首·其二 文翻注译赏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参考资料: 1、 马松原.唐诗宋词元曲:线装书局,2010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qǐ)窗前,寒梅著(zhuó)花未?
来日:来的时候。
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著花未:开花没有。
著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参考资料: 1、 马松原.唐诗宋词元曲:线装书局,2010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来日绮(qǐ)窗前,寒梅著(zhuó)花未?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来日:来的时候。
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著花未:开花没有。
著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参考资料: 1、 马松原.唐诗宋词元曲:线装书局,2010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
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仿佛故乡是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
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
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
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
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
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终南别业 文翻注译赏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参考资料: 1、 周向潮.初中生经典诵读200篇.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40
中岁颇好(hào)道,晚家南山陲(chuí)。
中岁:中年。
好:喜好。
道:这里指佛教。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边缘,旁边,边境;
南山陲,指辋 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胜事:美好的事。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sǒu),谈笑无还期。
值:遇到。
叟: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参考资料: 1、 周向潮.初中生经典诵读200篇.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40
中岁颇好(hào)道,晚家南山陲(chuí)。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中岁:中年。
好:喜好。
道:这里指佛教。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边缘,旁边,边境;
南山陲,指辋 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胜事:美好的事。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值林叟(sǒu),谈笑无还期。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值:遇到。
叟: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参考资料: 1、 周向潮.初中生经典诵读200篇.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40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
“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
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
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地揭示出来了。
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
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
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
《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
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么?
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
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于地表之下。
另一个可能 是下雨之后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干枯了。
这个登山者走著走著,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
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
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勇往直前,后来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
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
即使根本没路可走,往天空看吧!
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不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此句有两种意境第一种,身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
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
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
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
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
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对修行的方法、观念都不了解。
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
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弃。
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用这种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突出了“偶然”二字。
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
“行到水穷处”又是偶然。
“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
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读者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
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
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少年行四首 文翻注译赏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文翻注译赏
送梓州李使君 文翻注译赏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万壑古树高耸云天,千山深处杜鹃啼啭。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树丛梢头流淌百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92 . 2、 邓安生 等 .王维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156-158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16 .
万壑(hè)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壑:山谷。
杜鹃:鸟名,一名杜宇,又名子规。
山中一夜雨,树杪(miǎo)百重泉。
一夜雨:一作“一半雨”。
树杪:树梢。
汉女输橦(tóng)布,巴人讼芋田。
汉女:汉水的妇女。
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巴:古国名,故都在今四川重庆。
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
这句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案。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翻:翻然改变,通“反”。
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
这里指汉景帝时蜀郡守。
最后两句,纪昀说是“不可解”。
赵殿成说是“不敢,当是敢不之误”。
高眇瀛云:“末二句言文翁教化至今已衰,当更翻新以振起之,不敢倚先贤成绩而泰然无为也。
此相勉之意,而昔人以为此二句不可解,何邪?
”赵、高二说中,赵说似可采。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92 . 2、 邓安生 等 .王维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156-158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16 .
万壑(hè)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万壑古树高耸云天,千山深处杜鹃啼啭。
壑:山谷。
杜鹃:鸟名,一名杜宇,又名子规。
山中一夜雨,树杪(miǎo)百重泉。
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树丛梢头流淌百泉。
一夜雨:一作“一半雨”。
树杪:树梢。
汉女输橦(tóng)布,巴人讼芋田。
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
汉女:汉水的妇女。
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巴:古国名,故都在今四川重庆。
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
这句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案。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翻:翻然改变,通“反”。
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
这里指汉景帝时蜀郡守。
最后两句,纪昀说是“不可解”。
赵殿成说是“不敢,当是敢不之误”。
高眇瀛云:“末二句言文翁教化至今已衰,当更翻新以振起之,不敢倚先贤成绩而泰然无为也。
此相勉之意,而昔人以为此二句不可解,何邪?
”赵、高二说中,赵说似可采。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92 . 2、 邓安生 等 .王维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156-158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16 .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
王维此诗,立意则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
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
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以如椽大笔,淋漓泼墨,勾勒出巴蜀层峦叠嶂的群山、无数险峻深邃的岩壑、高耸云天的林木,同时还有一片杜鹃热闹如沸的啼鸣,使万壑千岩为之振响。
如同展开一卷气势磅礴的山水画,令人为之一振。
紧接着的“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更扣紧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
诗人远远望去,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
这里生动地表现出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
诗人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绘法入诗,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叠合于平面画幅的二维空间,若将最远处、高处的泉瀑画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
由此,就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
这一联的“山中”承首联的“山”,“树杪”承应首联的“树”,连接紧凑,天然工巧。
无怪乎清代诗人王士禛击节称赞这四句诗,“兴来神来,天然入妙,不可凑泊”(《带经堂诗话》卷十八)。
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
梓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那里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
蜀地产芋,那里的人们又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
“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
最后两句,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
“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
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
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
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送梓州李使君》作为一首送别诗来看,它的艺术构思新颖奇特。
诗中没有一句涉及送别之时、之地、之情、之事,全篇都是描绘巴蜀的山水、风情和民事。
然而读后深思,就会发觉此诗紧紧围绕李氏即将赴任的梓州步步展开,层层深入,全诗融注着诗人对李氏欣羡、期望、劝勉的一腔真情,前后融会贯通,结构谨严缜密。
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
第三联有极强的概括力,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这就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
这一联还为尾联埋下伏笔,使诗人劝勉李使君的话更显得切实而不空洞。
尾联则顺势而下,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
诗人以文翁来比李使君,用典贴切,切人,切事,切地,又能借以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
诗写送别,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语,却有对于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
格调高远,爽利明快,在唐人送别诗中,堪称是一首构思别开生面、思想境界高远、读后令人振奋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刘德重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52-153
田园乐七首·其六 / 闲居 文翻注译赏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新雨,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
参考资料: 1、 丁子予,汪楠.《中国历代诗词名句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240 2、 石川忠久.《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110 3、 高共青.《新编唐诗三百首》.西安:未来出版社,1999:142 4、 邓安生.《王维诗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32 5、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122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宿雨:昨夜下的雨。
朝烟:指清晨的雾气。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tí)山客犹眠。
家童:童仆。
山客:隐居山庄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犹眠:还在睡眠。
参考资料: 1、 丁子予,汪楠.《中国历代诗词名句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240 2、 石川忠久.《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110 3、 高共青.《新编唐诗三百首》.西安:未来出版社,1999:142 4、 邓安生.《王维诗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32 5、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122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新雨,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
宿雨:昨夜下的雨。
朝烟:指清晨的雾气。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tí)山客犹眠。
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
家童:童仆。
山客:隐居山庄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犹眠:还在睡眠。
参考资料: 1、 丁子予,汪楠.《中国历代诗词名句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240 2、 石川忠久.《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110 3、 高共青.《新编唐诗三百首》.西安:未来出版社,1999:142 4、 邓安生.《王维诗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32 5、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122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与孟浩然的五绝《春晓》相似。
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
彼此相较,最易见出王维此诗的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
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
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
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
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有同样的艺术效果。
在勾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
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
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
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
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
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的写意画。
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
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后入境。
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见到人。
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
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
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
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
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
“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
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
但与孟诗又有微妙的差异,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闹”的“闹”字概括。
此诗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
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
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
崇尚静寂的思想固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王维诗难能可贵在它的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
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
唐诗有意境浑成的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如孟诗《春晓》就是;
另一种偏于境,如此诗就是。
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
是此诗最显著优点。
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
孟诗《春晓》是古体五言绝句,在格律和音律上都很自由。
由于孟诗散行,意脉一贯,有行云流水之妙。
此诗则另有一工,因属近体六言绝句,格律极精严。
从骈偶上看,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
如“复”与“更”相对,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
“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
“含”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
且对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成一体。
“桃红”、“柳绿”,“宿雨”、“朝烟”,彼此相关,而“花落”句承“桃”而来,“莺啼”句承“柳”而来,“家童未扫”与“山客犹眠”也都是呼应着的。
这里表现出的是人工剪裁经营的艺术匠心,画家构图之完美。
对仗之工加上音律之美,使诗句念来铿锵上口。
中国古代诗歌以五、七言为主体,六言绝句在历代并不发达,佳作尤少,王维的几首可以算是凤毛麟角了。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唐代绝句赏析续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30-32
老将行 文翻注译赏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更多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当年十五二十岁青春之时,徒步就能夺得胡人战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年轻力壮射杀山中白额虎,数英雄岂止邺下的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身经百战驰骋疆场三千里,曾以一剑抵当了百万雄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汉军声势迅猛如惊雷霹雳,虏骑互相践踏是怕遇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卫青不败是由于天神辅助,李广无功却缘于命运不济。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自被摈弃不用便开始衰朽,世事随时光流逝人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当年象后羿飞箭射雀无目,如今不操弓疡瘤生于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象故侯流落为民路旁卖瓜,学陶令门前种上绿杨垂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古树苍茫一直延伸到深巷,寥落寒山空对冷寂的窗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誓学耿恭在疏勒祈井得泉,不做颍川灌夫为牢骚酗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贺兰山下战士们列阵如云,告急的军书日夜频频传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持节使臣去三河招募兵丁,招书令大将军分五路出兵。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老将揩试铁甲光洁如雪色,且持宝剑闪动剑上七星纹。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愿得燕地的好弓射杀敌将,绝不让敌人甲兵惊动国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莫嫌当年云中太守又复职,还堪得一战为国建立功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步行”句:汉名将李广,为匈奴骑兵所擒,广时已受伤,便即装死。
后于途中见一胡儿骑着良马,便一跃而上,将胡儿推在地下,疾驰而归。
见《史记·李将军列传》。
夺得:一作“夺取”。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yè)下黄须儿!
“射杀”句:与上文连观,应是指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时,多次射杀山中猛虎事。
白额虎(传说为虎中最凶猛一种),则似是用晋名将周处除三害事。
南山白额虎是三害之一。
见《晋书·周处传》。
中山:一作“山中”,一作“阴山”。
肯数:岂可只推。
邺下黄须儿:指曹彰,曹操第二子,须黄色,性刚猛,曾亲征乌丸,颇为曹操爱重,曾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这句意谓,岂可只算黄须儿才是英雄。
邺下,曹操封魏王时,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pī)雳(lì),虏(lǔ)骑(qí)崩腾畏蒺(jí)藜(lí)。
蒺藜:本是有三角刺的植物,这里指铁蒺藜,战地所用障碍物。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卫青:汉代名将,汉武帝皇后卫子夫之弟,以征伐匈奴官至大将军。
卫青姊子霍去病,也曾远入匈奴境,却未曾受困折,因而被看作“有天幸”。
“天幸”本霍去病事,然古代常卫、霍并称,这里当因卫青而联想霍去病事。
“李广”句:李广曾屡立战功,汉武帝却以他年老数奇,暗示卫青不要让李广抵挡匈奴,因而被看成无功,没有封侯。
缘,因为。
数,命运。
奇,单数。
偶之对称,奇即不偶,不偶即不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cuō)跎(tuó)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飞箭无全目:鲍照《拟古诗》:“惊雀无全目。
”李善注引《帝王世纪》:吴贺使羿射雀,贺要羿射雀左目,却误中右目。
这里只是强调羿能使雀双目不全,于此见其射艺之精。
飞箭:一作“飞雀”。
垂杨生左肘:《庄子·至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柏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
”沈德潜以为“柳,疡也,非杨柳之谓”,并以王诗的垂杨“亦误用”。
他意思是说,庄子的柳生其左肘的柳本来即疡之意,王维却误解为杨柳之柳,因而有垂云云。
高步瀛说:“或谓柳为瘤之借字,盖以人肘无生柳者。
然支离、滑介本无其人,生柳寓言亦无不可。
”高说似较胜。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故侯瓜:召平,本秦东陵侯,秦亡为平民,贫,种瓜长安城东,瓜味甘美。
先生柳:晋陶渊明弃官归隐后,因门前有五株杨柳,遂自号“五柳先生”,并写有《五柳先生传》。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liáo)落寒山对虚牖(yǒu)。
苍茫:一作“茫茫”。
连:一作“迷”。
誓(shì)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yǐng)川空使酒。
“誓令”句:后汉耿恭与匈奴作战,据疏勒城,匈奴于城下绝其涧水,恭于城中穿井,至十五丈犹不得水,他仰叹道:“闻昔贰师将军(李广利)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
”旋向井祈祷,过了一会,果然得水。
事见《后汉书·耿恭传》。
疏勒:指汉疏勒城,非疏勒国。
颍川空使酒:灌夫,汉颍阴人,为人刚直,失势后颇牢骚不平,后被诛。
使酒:恃酒逞意气。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xí)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mù)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聊持:且持。
星文:指剑上所嵌的七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chǐ)令越甲鸣吾君。
“耻令”句:意谓以敌人甲兵惊动国君为可耻。
《说苑·立节》:越国甲兵入齐,雍门子狄请齐君让他自杀,因为这是越甲在鸣国君,自己应当以身殉之,遂自刎死。
呜:这里是惊动的意思。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xūn)。
取:一作“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当年十五二十岁青春之时,徒步就能夺得胡人战马骑。
“步行”句:汉名将李广,为匈奴骑兵所擒,广时已受伤,便即装死。
后于途中见一胡儿骑着良马,便一跃而上,将胡儿推在地下,疾驰而归。
见《史记·李将军列传》。
夺得:一作“夺取”。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yè)下黄须儿!
年轻力壮射杀山中白额虎,数英雄岂止邺下的黄须儿?
“射杀”句:与上文连观,应是指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时,多次射杀山中猛虎事。
白额虎(传说为虎中最凶猛一种),则似是用晋名将周处除三害事。
南山白额虎是三害之一。
见《晋书·周处传》。
中山:一作“山中”,一作“阴山”。
肯数:岂可只推。
邺下黄须儿:指曹彰,曹操第二子,须黄色,性刚猛,曾亲征乌丸,颇为曹操爱重,曾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这句意谓,岂可只算黄须儿才是英雄。
邺下,曹操封魏王时,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身经百战驰骋疆场三千里,曾以一剑抵当了百万雄师。
汉兵奋迅如霹(pī)雳(lì),虏(lǔ)骑(qí)崩腾畏蒺(jí)藜(lí)。
汉军声势迅猛如惊雷霹雳,虏骑互相践踏是怕遇蒺藜。
蒺藜:本是有三角刺的植物,这里指铁蒺藜,战地所用障碍物。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卫青不败是由于天神辅助,李广无功却缘于命运不济。
卫青:汉代名将,汉武帝皇后卫子夫之弟,以征伐匈奴官至大将军。
卫青姊子霍去病,也曾远入匈奴境,却未曾受困折,因而被看作“有天幸”。
“天幸”本霍去病事,然古代常卫、霍并称,这里当因卫青而联想霍去病事。
“李广”句:李广曾屡立战功,汉武帝却以他年老数奇,暗示卫青不要让李广抵挡匈奴,因而被看成无功,没有封侯。
缘,因为。
数,命运。
奇,单数。
偶之对称,奇即不偶,不偶即不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cuō)跎(tuó)成白首。
自被摈弃不用便开始衰朽,世事随时光流逝人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当年象后羿飞箭射雀无目,如今不操弓疡瘤生于左肘。
飞箭无全目:鲍照《拟古诗》:“惊雀无全目。
”李善注引《帝王世纪》:吴贺使羿射雀,贺要羿射雀左目,却误中右目。
这里只是强调羿能使雀双目不全,于此见其射艺之精。
飞箭:一作“飞雀”。
垂杨生左肘:《庄子·至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柏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
”沈德潜以为“柳,疡也,非杨柳之谓”,并以王诗的垂杨“亦误用”。
他意思是说,庄子的柳生其左肘的柳本来即疡之意,王维却误解为杨柳之柳,因而有垂云云。
高步瀛说:“或谓柳为瘤之借字,盖以人肘无生柳者。
然支离、滑介本无其人,生柳寓言亦无不可。
”高说似较胜。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象故侯流落为民路旁卖瓜,学陶令门前种上绿杨垂柳。
故侯瓜:召平,本秦东陵侯,秦亡为平民,贫,种瓜长安城东,瓜味甘美。
先生柳:晋陶渊明弃官归隐后,因门前有五株杨柳,遂自号“五柳先生”,并写有《五柳先生传》。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liáo)落寒山对虚牖(yǒu)。
古树苍茫一直延伸到深巷,寥落寒山空对冷寂的窗牖。
苍茫:一作“茫茫”。
连:一作“迷”。
誓(shì)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yǐng)川空使酒。
誓学耿恭在疏勒祈井得泉,不做颍川灌夫为牢骚酗酒。
“誓令”句:后汉耿恭与匈奴作战,据疏勒城,匈奴于城下绝其涧水,恭于城中穿井,至十五丈犹不得水,他仰叹道:“闻昔贰师将军(李广利)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
”旋向井祈祷,过了一会,果然得水。
事见《后汉书·耿恭传》。
疏勒:指汉疏勒城,非疏勒国。
颍川空使酒:灌夫,汉颍阴人,为人刚直,失势后颇牢骚不平,后被诛。
使酒:恃酒逞意气。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xí)交驰日夕闻。
贺兰山下战士们列阵如云,告急的军书日夜频频传闻。
节使三河募(mù)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持节使臣去三河招募兵丁,招书令大将军分五路出兵。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老将揩试铁甲光洁如雪色,且持宝剑闪动剑上七星纹。
聊持:且持。
星文:指剑上所嵌的七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chǐ)令越甲鸣吾君。
愿得燕地的好弓射杀敌将,绝不让敌人甲兵惊动国君。
“耻令”句:意谓以敌人甲兵惊动国君为可耻。
《说苑·立节》:越国甲兵入齐,雍门子狄请齐君让他自杀,因为这是越甲在鸣国君,自己应当以身殉之,遂自刎死。
呜:这里是惊动的意思。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xūn)。
莫嫌当年云中太守又复职,还堪得一战为国建立功勋。
取:一作“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这首诗叙述了一位老将的经历。
他一生东征西战,功勋卓著,结果却落得个“无功”被弃、不得不以躬耕叫卖为业的可悲下场。
边烽再起,他又不计恩怨,请缨报国。
作品揭露了统治者的赏罚蒙昧, 冷酷无情,歌颂了老将的高尚节操和爱国热忱。
全诗分三段,开头十句为第一段,是写老将青壮年时代的智勇、功绩和不平遭遇。
先说他少时就有李广之智勇,“步行”夺得过敌人的战马,引弓射杀过山中最凶猛的“白额虎”。
接着改用曹操的次子曹彰故事,彰绰号黄须儿,奋勇破敌,却功归诸将。
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描绘老将的智勇才德。
接下去,以“一身转战三千里”,见其征战劳苦;
“一剑曾当百万师”,见其功勋卓著;
“汉兵奋迅如霹雳”,见其用兵神速,如迅雷之势;
“虏骑崩腾畏蒺藜”见其巧布铁蒺藜阵,克敌制胜。
但这样难得的良将,却无寸功之赏,所以诗人又借用历史故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汉武帝的贵戚卫青所以屡战不败,立功受赏,官至大将军,实由“天幸”;
而与他同时的著名战将李广,不但未得封侯授爵,反而得罪、受罚,最后落得个刎颈自尽的下场,是因“数奇”。
这里的“天幸”,既指幸运之“幸”,又指皇帝宠幸;
“数奇”,既指运气不好,又指皇恩疏远,都是语意双关的。
诗人借李广与卫青的典故,暗示统治者用人唯亲,赏罚失据,写出了老将的不平遭遇。
中间十句为第二段,写老将被遗弃后的清苦生活。
自从被弃置之后老将便“衰朽”了,岁月蹉跎,心情不好,连头发都白了。
他昔日虽有后羿射雀而使其双目不全的本领,但久不习武,双臂就如同生了疡瘤,很不利落了。
古人常以“柳”谐“瘤”,并且“杨”“柳”通假。
在这里诗人以“杨”谐“疡”(疮)是照顾到诗的平仄声调。
老将被弃,疡生左肘,却还得自寻生计,“路旁时卖故侯瓜”。
“故侯”,指秦东陵侯召平,秦破,为布衣,种瓜于长安东城。
这里说他不仅种瓜,而且“路旁时卖”,可知生活没有着落;
“门前学种先生柳”,也是指他以耕作为业的意思。
陶渊明门前有五柳,因自号“五柳先生”。
至于住处则是“苍茫”一片“古木”丛中的“穷巷”,窗子面对着的则是“寥落寒山”,这更见世态炎凉,门前冷落,从无宾客往还。
但是老将并未因此消沉颓废,他仍然想“誓令疏勒出飞泉”,象后汉名将耿恭那样,在匈奴疏勒城水源断绝后,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终于又得泉水却敌立功;
而决不像前汉颍川人灌夫那样,解除军职之后,使酒骂坐,发泄怨气。
最末十句为第三段,是写边烽未熄,老将时时怀着请缨杀敌的爱国衷肠。
先说西北贺兰山一带阴霾沉沉,阵战如云,告急的文书不断传进京师;
次写受帝命而征兵的军事长官从三河(河南、河内、河东)一带征召大批青年入伍,诸路将军受诏命分兵出击。
最后写老将,他再也呆不住了,先是“拭拂铁衣如雪色”,把昔日的铠甲摩擦得雪亮闪光;
继之是“聊持宝剑动星文”,又练起了武功。
他的宿愿本就是能得到燕产强劲的名弓“射天将”擒贼擒王,消灭入寇的渠魁;
并且“耻令越甲鸣吾君”,绝不让外患造成对朝廷的威胁。
结尾为老将再次表明态度:“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借用魏尚的故事,表明只要朝廷肯任用老将,他一定能杀敌立功,报效祖国。
魏尚曾任云中太守,深得军心,匈奴不敢犯边,后被削职为民,经冯唐为其抱不平,才官复旧职。
这首诗十句一段,章法整饬,大量使事用典,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刻画出“老将”的艺术形象,增加了作品的容涵量,完满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
沈德潜《唐诗别裁》谓“此种诗纯以对仗胜”。
诗中对偶工巧自然,如同灵气周运全身,使诗人所表达的内容,犹如璞玉磨琢成器,达到了理正而文奇,意新而词高的艺术境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春中田园作 文翻注译赏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屋上有一只春鸠在鸣叫,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
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认识它的旧巢。
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
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王维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06月第1版:第20页-第22页 2、 王友怀.王维诗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09月第1版:第14页-第15页
屋上春鸠(jiū)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fǔ)伐远扬,荷锄(chú)觇(chān)泉脉。
春鸠:鸟名,即布谷鸟、杜鹃,象鸽子,有斑鸠、山鸠等。
曹植《赠徐干》:“春鸠鸣飞栋,流飙激棂轩”。
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
《诗经·豳风·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
砍去又高又长的桑枝,便于以后采桑。
觇:探测、察看。
泉脉:地下的泉水。
地层中的泉流象人体内血脉一样,故称之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shāng)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看新历:开始新的一年。
觞:古代饮酒用的器皿,此指酒杯。
御:进用,饮、喝的意思。
惆怅远行客:即“远行客惆怅”。
远行客:出远门的人。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王维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06月第1版:第20页-第22页 2、 王友怀.王维诗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09月第1版:第14页-第15页
屋上春鸠(jiū)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fǔ)伐远扬,荷锄(chú)觇(chān)泉脉。
屋上有一只春鸠在鸣叫,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
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
春鸠:鸟名,即布谷鸟、杜鹃,象鸽子,有斑鸠、山鸠等。
曹植《赠徐干》:“春鸠鸣飞栋,流飙激棂轩”。
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
《诗经·豳风·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
砍去又高又长的桑枝,便于以后采桑。
觇:探测、察看。
泉脉:地下的泉水。
地层中的泉流象人体内血脉一样,故称之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shāng)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认识它的旧巢。
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
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看新历:开始新的一年。
觞:古代饮酒用的器皿,此指酒杯。
御:进用,饮、喝的意思。
惆怅远行客:即“远行客惆怅”。
远行客:出远门的人。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王维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06月第1版:第20页-第22页 2、 王友怀.王维诗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09月第1版:第14页-第15页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此诗写出了春天的欣欣向荣和农民的愉快欢欣,结尾则表达远行者对乡土的眷恋。
全诗健康活泼,清新醇朴。
冬天很难见到的斑鸠,随着春的来临,很早就飞到村庄来了,在屋上不时鸣叫着,村中的杏花也赶在桃花之前争先开放,开得雪白一片,整个村子掩映在一片白色杏花之中。
开头两句十个字,通过鸟鸣、花开,就把春意写得很浓了。
接着,诗人由春天的景物写到农事,好像是春鸠的鸣声和耀眼的杏花,使得农民在家里呆不住了,农民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
整桑理水是经冬以后最早的一种劳动,可说是农事的序幕。
归燕、新历更是春天开始的标志。
燕子回来了,飞上屋梁,在巢边呢喃地叫着,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旧主人却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
旧人、归燕,和平安定,故居依然,但“东风暗换年华”,生活在自然地和平地更替与前进。
对着故巢、新历,燕子和人将怎样规划和建设新的生活,这是用极富诗意的笔调,写出春天的序幕。
新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就像春天的布幕在眼前拉开了一样。
诗的前六句,都是写诗人所看到的春天的景象。
结尾两句,写自己的感情活动。
诗人觉得这春天田园的景象太美好了,“物欣欣而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一切是那样富有生气,充满着生活之美。
诗人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与领略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此诗春天的气息很浓,而诗人只是平静地淡淡地描述,始终没有渲染春天的万紫千红。
但从淡淡的色调和平静的活动中却成功地表现了春天的到来。
诗人凭着敏锐的感受,捕捉的都是春天较早发生的景象,仿佛不是在欣赏春天的外貌,而是在倾听春天的脉搏,追踪春天的脚步。
诗中无论是人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透露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的某些特征。
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有点像万物欣欣然地适应着春天,显得健康、饱满和开拓。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王维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06月第1版:第20页-第22页
山居即事 文翻注译赏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沉寂地把篱门紧紧掩上,在苍茫暮色中望着斜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鹤栖宿遍布周围的松树,柴门来访的人冷落疏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嫩竹节已添上一层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红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渡口处的渔火星星点点,是处处采菱人荡舟来归。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5-116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寂寞:寂静无声,沉寂。
《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巡陆夷之曲衍兮,幽空虚以寂寞。
”柴扉:柴门。
亦指贫寒的家园。
南朝梁范云《赠张徐州稷》诗:“还闻稚子说,有客款柴扉。
”落晖:夕阳,夕照。
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诗:“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
”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鹤巢:巢为动词,作栖宿解,不是名词“窝”的意思。
荜(bì)门:荆竹编成的门,又称柴门。
常指房屋简陋破旧。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
故衣:指莲花败叶。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渡头:犹渡口。
过河的地方。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乌栖曲》之一:“采莲渡头拟黄河,郎今欲渡畏风波。
”烟火:指炊烟。
《史记·律书》:“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一作“灯火”。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5-116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沉寂地把篱门紧紧掩上,在苍茫暮色中望着斜晖。
寂寞:寂静无声,沉寂。
《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巡陆夷之曲衍兮,幽空虚以寂寞。
”柴扉:柴门。
亦指贫寒的家园。
南朝梁范云《赠张徐州稷》诗:“还闻稚子说,有客款柴扉。
”落晖:夕阳,夕照。
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诗:“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
”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鹤栖宿遍布周围的松树,柴门来访的人冷落疏稀。
鹤巢:巢为动词,作栖宿解,不是名词“窝”的意思。
荜(bì)门:荆竹编成的门,又称柴门。
常指房屋简陋破旧。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嫩竹节已添上一层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红衣。
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
故衣:指莲花败叶。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渡口处的渔火星星点点,是处处采菱人荡舟来归。
渡头:犹渡口。
过河的地方。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乌栖曲》之一:“采莲渡头拟黄河,郎今欲渡畏风波。
”烟火:指炊烟。
《史记·律书》:“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一作“灯火”。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5-116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首联二句是作者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他引用了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七“日晚荒城上。
苍茫余落晖”诗句。
顾安《唐律消夏录》谓此诗首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
其实不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
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
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
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寞之感。
颔联二句运用了对比手法。
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
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
此联“遍”“稀”二字用得很妙。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颈联对句引用庾信《入彭城馆诗》:“槐庭垂绿穗,莲浦落红衣。
”这一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
此句即为力证。
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
最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
此诗虽然写出了作者惬意的生活,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落寞之情。
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
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