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 文翻注译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参考资料: 1、 韦凤娟编.古诗三百首 注音 注解 今释 插图:大连出版社,1994.01:第192页 2、 彭淑清编著,.中小学古诗词曲选读与赏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6,:18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南山:指庐山。
稀: 稀少。
晨兴理荒秽(huì),带月荷锄(chú)归。
兴: 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但:只。
愿: 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违: 违背。
参考资料: 1、 韦凤娟编.古诗三百首 注音 注解 今释 插图:大连出版社,1994.01:第192页 2、 彭淑清编著,.中小学古诗词曲选读与赏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6,:18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南山:指庐山。
稀: 稀少。
晨兴理荒秽(huì),带月荷锄(chú)归。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兴: 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但:只。
愿: 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违: 违背。
参考资料: 1、 韦凤娟编.古诗三百首 注音 注解 今释 插图:大连出版社,1994.01:第192页 2、 彭淑清编著,.中小学古诗词曲选读与赏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6,:18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
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
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
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
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
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
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
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
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
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
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
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在本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
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
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参考资料: 1、 周蒙,冯宇著,韵语品汇.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1:240-241 2、 湖南教育学院函授处编, .中国古代文学题解大全:第三编名篇名句简析:湖南教育学院函授处,不祥:49
咏荆轲 文翻译赏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
宋意:燕国的勇士。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可惜呀!
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yíng)。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燕丹:战国时燕王喜的太子,名丹。
强嬴:秦国。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jīng)卿(qīng)。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荆卿:指荆轲。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素骥(jì)鸣广陌,慷(kāng)慨(kǎi)送我行。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
宋意:燕国的勇士。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商音、羽奏:商声和羽声。
商声凄凉,羽声较激昂。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凌厉越万里,逶(wēi)迤(yí)过千城。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zhēng)营。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suì)不成。
可惜呀!
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关于荆轲之事,《战国策·燕策》与《史记·刺客列传》都有记载,其基本情节是相似的。
陶渊明的这首诗显然是取材于上述史料,但并不是简单地用诗的形式复述这一历史故事。
诗的头四句,从燕太子丹养士报秦(报,报复、报仇之意),引出荆轲。
不仅概括了荆轲入燕,燕丹谋于太傅鞫武,鞫武荐田光,田光荐荆轲,燕丹得识荆轲,奉为“上卿”等等经过,而且,一开始便将人物(荆轲)置于秦、燕矛盾之中,又因为这个人物是最出众、最雄俊的勇士(百夫良,超越百人的勇士),于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燕)的希望之所托。
那么,故事的背景,人物的位置,及其肩负之重任,大体都已亮出,所以说这四句是“已将后事全摄”。
正因为如此,矛盾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等等悬念,也就同时紧紧地系在读者的心上。
下面接着就写荆轲出燕,在临行前,史书中有荆轲等待与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引起荆轲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带着并不中用的秦舞阳同行的记载。
诗人略去这一重要情节,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显然是回护了燕丹的过失,但这样写却与首句的“善养士”相呼应。
既使得内容和谐统一,一气贯注,也使得笔墨集中,结构浑成。
易水饯行,《战国策》与《史记》是这么写的:“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由平缓而渐趋激昂。
诗人则不然,他首先插入:“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素骥,白马。
马犹如此,人就自不待言了,诗的情绪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
因而“雄发”二句的刻画——头发直竖,指向高高的帽子;
雄猛之气,冲动了系冠的丝绳——虽不无夸张,但却由于情真意足而显得极其自然。
易水饯别,也正是在这种气氛中酝酿和展开的激昂悲壮的一幕。
高渐离、宋意……一时燕国的豪杰,都列坐在饯席之上。
寒水哀风,击筑高歌,声色俱现,情景相生,送者、行者,无不热血沸腾,慷慨流涕。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又一笔折到行者,道出了行者的决心,写出了行者的气概,而这也就是这幕戏的意图与效果之所在。
“登车”六句写荆轲义无反顾,飞车入秦。
使上述的决死之心与一往无前的气概,从行动上再加以具体的表现。
其中“凌厉”二句亦属诗人的想像,它好似一连串快速闪过的镜头,使人物迅逼秦廷,把情节推向高潮,扣人心弦。
诗中以大量笔墨写出燕入秦,铺叙得排荡淋漓,而写到行刺失败的正面,却是惜墨如金,只用了两句话——“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前一句洗练地交代了荆轲与燕丹在地图中藏着利刃以要劫、刺杀秦王的计谋,同时也宣布了高潮的到来,后一句只写秦王慌张惊恐,从对面突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而对荆轲被秦王左右击杀等等,则只字不提,其倾向之鲜明,爱憎之强烈,自在不言之中。
作者以有限的篇幅,再现了雄姿勃勃的荆轲形象,也表现了作者剪裁的功夫与创造的才能。
诗的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评述,诗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犹在,在惋惜和赞叹之中,使这个勇于牺牲、不畏强暴的形象,获得了不灭的光辉、不朽的生命。
可以看得出诗人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写下了这个精采而又有分量的结尾。
正如张玉谷说的:“既惜之,复慕之,结得抟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古诗赏析》)。
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现实。
不过这“现实”亦不宜说得过窄过死(如一些论者所言,这首诗是诗人出于“忠晋报宋”而作),为什么呢?
首先,因为陶渊明反复地说过:“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之八);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
这使我们看到在作者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也早已具有着豪放、侠义的色彩。
其次,诗人也曾出仕于晋,不过他说这是“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归田园居五首》),悔恨之情溢于言表,足见“晋”也并不是他的理想王国,当然“宋”亦如此。
这些都是我们不必将《咏荆轲》的作意胶柱于“忠晋报宋”的理由。
诗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恶除暴、舍身济世之心常在,诗中的荆轲也正是这种精神和理想的艺术折光。
说得简单一点,便是借历史之旧事,抒自己之爱憎,这样看是比较接近诗人心迹的吧。
是的,这首诗的影响也正在此,此亦有诗为证:“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
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龚自珍《己亥杂诗》) (赵其钧) 参考资料: 1、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古典文学知识 2009年01期 2、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 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2011年05期 3、 吴小如 编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年9月1日 . 4、 文史知识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2012年07期
四时 文翻赏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隆冬过去,一泓春水溢满了田野和水泽夏天的云变幻莫测,大多如奇峰骤起,千姿万态秋月朗照。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明亮的月光下,一切景物都蒙上了一层迷离的色彩冬日高岭上一棵严寒中青松展现出勃勃生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诗人借助景物赞美自然,渲染气氛,抒发个人情怀,揭露社会黑暗,充分展示了诗歌言志、言情的功能,运用自然质朴的语言创造出自然美好与社会动荡及命运多舛不同的意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移居二首 文翻注译赏
拟挽歌辞三首 文翻注译赏
和郭主簿·其二 文注赏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清凉素秋节:渐进凉秋节气。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肃景:当作夙景。
早晨景象。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陵岑:高岭。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开林耀:当作耀林开。
与冠岩列对文。
江淹《杂诗》:“时菊耀岩阿,云霞冠秋岭。
”与此句法同。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卓:独立的样子。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幽人:高隐之士。
抚尔诀:抚,持,把握。
尔,指松菊。
诀,秘诀,要道。
是说过去的隐士千百年来都把握着松菊傲霜之道。
陶以松菊自励节操。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检素:书信。
展,开书信。
检素不获展,谓未能展阅对方书信。
方东树《昭昧詹言》:“言不通讯问也。
”陶注释为自检平素,有怀莫展,亦通。
参考资料: 1、 (晋)陶洲明著,逯饮立 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5-1:61-62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和郭主簿》第二首主要写秋色。
写秋色而能独辟溪径,一反前人肃杀凄凉的悲秋传统,却赞赏它的清澈秀雅、灿烂奇绝,乃是此诗具有开创性的一大特征。
古诗赋中,写秋景肃杀悲凉,以宋玉《九辩》首肇其端:“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往后秋景与悲愁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汉武帝的《秋风辞》、汉代《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曹丕的《燕歌行》、祢衡的《鹦鹉赋》、曹植的《赠丁仪》、《赠白马王彪》、《幽思赋》、王粲的《登楼赋》、阮籍《咏怀·开秋兆凉气》、潘岳的《秋兴赋》、张协的《杂诗·秋夜凉风起》等等,或触秋色而生悲感,或借秋景以抒愁怀,大抵皆未跳出宋玉悲秋的窠臼。
而陶渊明此诗的秋景却与众迥异,别开生面。
首句不写秋景,却写春雨之多,说今春调合的雨水(和泽)不断,遍及了整个春季三月。
这一方面是《诗经》中“兴”的手法的继承,另一方面又把多雨的春和肃爽的秋作一对比,令人觉得下文描绘的清秀奇绝的秋色,大有胜过春光之意。
往下即具体写秋景的清凉素雅:露水凝结为一片洁白的霜华,天空中没有一丝阴霾的雾气(游氛),因而益觉天高气爽,格外清新澄澈。
远望起伏的山陵高岗,群峰飞逸高耸,无不挺秀奇绝;
近看林中满地盛开的菊花,灿烂耀眼,幽香四溢;
山岩之上苍翠的青松,排列成行,巍然挺立。
凛冽的秋气使百卉纷谢凋零,然而菊花却迎霜怒放,独呈异采;
肃杀的秋风使万木摇落变衰,唯有苍松却经寒弥茂,青翠长在。
难怪诗人要情不自禁地怀想这松菊坚贞秀美的英姿,赞叹其卓尔不群的风貌,誉之为霜下之杰了。
善于在景物的写实中兼用比兴象征手法,寄寓强烈的主体情感,是此诗的又一显著特征。
诗人对菊举杯饮酒(衔觞),由逸峰的奇绝,松菊的贞秀,自然联想、怀念起那些与逸峰、松菊颇相类似的孤高傲世、守节自厉的古代高人隐士(幽人),他们千百年来一直坚持着(抚)松菊(尔)那种傲然特立的秘诀要道,其高风亮节真是可钦可敬。
这里,赞美企慕“幽人”的节操,也寓有诗人内在品格的自喻和自厉。
然而这只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却是“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之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
“或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宏图壮志。
《杂诗》之二已作于五十岁左右,但仍感叹:“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晚年所作《读山海经》中,还义愤填膺地大呼:“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
”赞扬“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咏荆轲》中又歌颂:“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这一切都说明诗人终其一生,也未忘情现实;
在向往“幽人”隐逸的同时,内心始终潜藏着一股壮志未酬而悲愤不平的激流。
这种出处行藏的矛盾心情,反映在此诗中,便逼出结尾二句:诗人检查平素有志而不获施展,在清秋明月之下,也不由得老是厌厌无绪了。
由此可见,写秋景的清凉澄澈,象征着幽人和诗人清廉纯洁的品质;
写陵岑逸峰的奇绝,象征着诗人和幽人傲岸不屈的精神;
写芳菊、青松的贞秀,象征着幽人和诗人卓异于流俗的节操。
从外在联系看,以秋景起兴怀念幽人,又从幽人而反省自身,完全顺理成章;
从内在联系看,露凝、景澈、陵岑、逸峰、芳菊、青松等意象,又无不象征着“幽人”的种种品质节操,无不寄寓着诗人审美的主体意识,真是物我融一,妙合无痕。
而在幽人的精神品质中,又体现了诗人的精神品质;
但“有怀莫展”之叹,又与那种浑身静穆的“幽人”不同。
以松菊为喻写人或以松菊为象状景,前人早已有之。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但这只是单纯取喻说理。
屈原《离骚》有“夕餐秋菊之落英”,虽有象征,但只是抒情中的想像借喻,并非景物写实。
曹植《洛神赋》中“荣耀秋菊,华茂春松。
”是用菊松喻洛神的容光焕发,所比仅在外貌而非内在品质,且仍非写实景。
左思《招隐》有“秋菊兼餱粮,幽兰间重襟。
”是化用《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和“纫秋兰以为佩”二句,性质亦同。
其《咏史·郁郁涧底松》中喻寒门才士受抑,亦非写实。
至于钟会、孙楚的《菊花赋》虽是写景,却并无深刻的象征意义。
真正把景物写实与比兴象征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的,当自渊明始。
苏轼评陶云:“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选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
如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冷斋诗话》引)读这首诗,深知苏评确非溢美。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495-498页
停云 文翻注译赏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文翻注译赏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年少寄情人事外,倾心只在琴与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身穿粗衣情自乐,经常贫困心安处。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机会来临且迎合,暂时栖身登仕途。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弃杖命人备行装,暂别田园相离去。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孤舟遥遥渐远逝,归思不绝绕心曲。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此番行程岂不远?
艰难跋涉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异乡风景已看倦,一心思念园田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看云羞对高飞鸟,临河愧对水中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真朴之念在胸中,岂被人事所约束?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且顺自然任变化,终将返回隐居庐。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10-112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弱龄:少年。
指二十岁时。
弱:幼。
寄事外:将身心寄托在世事之外,即不关心世事。
委怀:寄情。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被(pī):同“披”,穿着。
褐(hè):粗布衣。
《老子》:“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欣自得:欣然自得。
屡空:食用常常空乏,即贫困。
《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是说颜回的道德学问已是差不多了,但常常食用缺乏。
诗人在这里即以颜回自比。
晏(yàn)如:安乐的样子。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时来:机会到来。
时:时机,时运。
苟:姑且,暂且。
冥会:自然吻合,暗中巧合。
郭璞《山海经图赞·磁石》:“磁石吸铁,琥珀取芥,气有潜通,数亦冥会。
”宛:屈,放松。
辔(pèi ):驾驭牲口的缰绳。
憩(qì):休息。
通衢(qú):四通八达的大道。
这里比喻仕途。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偶然遇上了出仕的机会,姑且顺应,暂时游迹于仕途。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投策:丢下手杖。
投,弃,搁下。
命晨装:使人早晨准备行装。
疏:疏远。
这里是分别的意思。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眇(miǎo)眇:遥远的样子。
《九章·哀郢》:“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
”逝:去,往。
绵绵:连绵不断的样子。
归思:思归之情。
纡(yū):萦绕,缠绕。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登降:上山下山,指路途跋涉艰难。
登,指登山。
降,指临水。
这句和上句是说我这次旅程难道不远吗?
跋山涉水也有一千余里。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目倦:谓看得厌倦了。
川途异:指途中异乡的景物。
一作“川途永”。
山泽居:指山水田园中的旧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惭高鸟、愧游鱼:对鸟和鱼而惭愧。
是感叹自己不如鸟鱼的自由。
这两句是说,看到云中自由飞翔的鸟,和水中自由游玩的鱼,我内心感到惭愧。
意谓一踏上仕途,便身不由己,不得自由了。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真想:纯真朴素的思想。
《淮南子·本经》:“质真而素朴。
”初:当初,早年。
形迹拘:为形体所拘。
形迹,指形体所为。
拘,拘束,约束。
此句即《归去来兮辞》中所说“既自以心力行役”的反意,表示内心本不愿出仕。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凭:任凭,听任。
化迁:自然造化的变迁。
班生庐:指仁者、隐者所居之处。
班生指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他在《幽通赋》里说“里上仁之所庐”,意谓要择仁者草庐居住。
庐,房屋。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10-112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年少寄情人事外,倾心只在琴与书。
弱龄:少年。
指二十岁时。
弱:幼。
寄事外:将身心寄托在世事之外,即不关心世事。
委怀:寄情。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身穿粗衣情自乐,经常贫困心安处。
被(pī):同“披”,穿着。
褐(hè):粗布衣。
《老子》:“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欣自得:欣然自得。
屡空:食用常常空乏,即贫困。
《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是说颜回的道德学问已是差不多了,但常常食用缺乏。
诗人在这里即以颜回自比。
晏(yàn)如:安乐的样子。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机会来临且迎合,暂时栖身登仕途。
时来:机会到来。
时:时机,时运。
苟:姑且,暂且。
冥会:自然吻合,暗中巧合。
郭璞《山海经图赞·磁石》:“磁石吸铁,琥珀取芥,气有潜通,数亦冥会。
”宛:屈,放松。
辔(pèi ):驾驭牲口的缰绳。
憩(qì):休息。
通衢(qú):四通八达的大道。
这里比喻仕途。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偶然遇上了出仕的机会,姑且顺应,暂时游迹于仕途。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弃杖命人备行装,暂别田园相离去。
投策:丢下手杖。
投,弃,搁下。
命晨装:使人早晨准备行装。
疏:疏远。
这里是分别的意思。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孤舟遥遥渐远逝,归思不绝绕心曲。
眇(miǎo)眇:遥远的样子。
《九章·哀郢》:“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
”逝:去,往。
绵绵:连绵不断的样子。
归思:思归之情。
纡(yū):萦绕,缠绕。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此番行程岂不远?
艰难跋涉千里余。
登降:上山下山,指路途跋涉艰难。
登,指登山。
降,指临水。
这句和上句是说我这次旅程难道不远吗?
跋山涉水也有一千余里。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异乡风景已看倦,一心思念园田居。
目倦:谓看得厌倦了。
川途异:指途中异乡的景物。
一作“川途永”。
山泽居:指山水田园中的旧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看云羞对高飞鸟,临河愧对水中鱼。
惭高鸟、愧游鱼:对鸟和鱼而惭愧。
是感叹自己不如鸟鱼的自由。
这两句是说,看到云中自由飞翔的鸟,和水中自由游玩的鱼,我内心感到惭愧。
意谓一踏上仕途,便身不由己,不得自由了。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真朴之念在胸中,岂被人事所约束?
真想:纯真朴素的思想。
《淮南子·本经》:“质真而素朴。
”初:当初,早年。
形迹拘:为形体所拘。
形迹,指形体所为。
拘,拘束,约束。
此句即《归去来兮辞》中所说“既自以心力行役”的反意,表示内心本不愿出仕。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且顺自然任变化,终将返回隐居庐。
凭:任凭,听任。
化迁:自然造化的变迁。
班生庐:指仁者、隐者所居之处。
班生指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他在《幽通赋》里说“里上仁之所庐”,意谓要择仁者草庐居住。
庐,房屋。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10-112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陶诗总的特点是亲切、平易。
其述志诸作多如朋友相聚,一杯在手,话语便从肺腑间自然流出。
初看似略不经意,细读却深有文理。
这首诗便正是如此。
全诗可分四段。
首四句为第一段,自叙年轻时淡泊自持之志。
作者谈到自己从小就对世俗事务毫无兴趣,只在弹琴读书中消磨时间。
虽然生活穷苦,却也怡然自得。
此话果真。
作者不止一次地说过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颜延之的《陶徵士诔》也说他“弱不好弄,长实素心”。
然而,又不完全如此。
因为作者在《杂诗》之五中说过“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这样的话,可见他本来曾经有过大济天下苍生的宏伟抱负。
作者之隐居躬耕,除了个性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由于受“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的污浊而黑暗的现实之所迫。
一个人对往日美好事物的追忆,常常就是对现实处境不满的一种曲折反映。
作者这里开宗明义,强调自己年青时寄身事外、委怀琴书的生活,实际就表达了他对当时迫不得已出仕的自我谴责,对即将到来的周旋磬折、案牍劳形的仕宦生涯的厌恶。
虽然作者厌恶仕宦生活,然而他又以道家随运顺化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迫不得已的出仕,把它看作是一种命运的安排。
既然如此,那就无须与命运抗争,尽可以安心从政,把它当作人生长途上的一次休息好了。
第二段“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衙”等四句对自己的出仕之由就作了这样的解释。
但是,通衢大道毕竟不能久停车马,因此这休息就只能是小憩而已,与园田的分别也就只能是暂时的。
作者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和打算,坦然应征出仕了。
从“眇眇孤舟逝”至“临水愧游鱼”八句为第三段,叙作者旅途所感。
抱着随顺自然,不与时忤的宗旨和暂仕即归的打算登上小舟,从悠闲、宁静、和平的山村驶向充满了险恶风波的仕途,刚出发心情也许还比较平静,但随着行程渐远,归思也就渐浓。
行至曲阿,计程已千里有余,这时诗人的思归之情达到了极点。
初出发时的豁达态度已为浓重的后悔情绪所替代。
他甚至看见飞鸟、游鱼亦心存愧怍,觉得它们能各任其意,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翱翔、在长河中游泳,自己却有违本性,踏上仕途,使自己的心灵和行动都受到了无形的束缚。
“目倦川途异”四句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对此行的厌倦和自责情绪。
最后四句为第四段,叙作者今后立身行事的打算:随运顺化,终返田园。
这一段可看作全诗的总结。
“真想初在襟”之“真想”,就是第一段中寄怀琴书,不与世事之想;
“谁谓形迹拘”之“形迹”,就是如今为宦之形,出仕之迹。
作者从旅途的愧悔心情中悟出仕宦实非自己本性所愿,也悟出自己愿过隐居淡泊生活的本性并未丧失,既然如此,按道家“养志者忘形”(《庄子·让王》)的理论,那么形迹就可以不拘。
在宦在田,都无所谓。
这与作者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中所说“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意思大体相近。
但是,作者的后悔和自责,就是说明他已经觉得自己“心为形役”了,为什么还要说“谁谓形迹拘”呢?
作者这里是安慰自己:我没有为形迹所拘;
是鼓励自己:我不会为形迹所拘!
从表面上看来理直气壮的反诘,其实是作者为了求得心理平衡、为了从后悔情绪中挣脱出来而对自我的重新肯定。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二句,前一句是作者对处境的对策,后一句是作者对今后出路的打算:姑且顺着自然的变化,随遇而安吧,但是,我最终肯定要返回田园的。
后二句出于本性,是作者的真实思想和决心,也是全诗的中心意旨所在;
前一句则出于理智,是作者根据道家思想所制定的处世原则,在表面豁达的自我安慰中隐约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悲哀。
这短短四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实是十分丰富,耐人寻味的。
这首诗层次非常清晰,吐露自己赴任途中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变化,既坦率,又细腻含蓄,确是作者精心结撰的佳作。
这可算是此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陶诗的遣词造句,常于平淡中见精采。
粗读一过,不见新奇;
细细品味,则颇有深意。
如“时来苟冥会”一句,写作者在应征入仕这样一种“时运”到来之际,既不趋前迎接,亦不有意回避,而是任其自然交会。
一个“会”字,十分传神地表现了作者委运乘化,不喜不惧的道家人生态度。
又如“目倦川途异”一句,一个“异”字便涵盖了江南的山水之胜。
从浔阳至曲阿,沿途既有长江大川,亦有清溪小流,既有飞峙江边的匡庐,亦有婉蜒盘曲的钟山,可谓美不胜收。
然而面对如此美景,酷爱大自然的诗人却感到“目倦”,使人奇怪。
对景物之“目倦”,实际正反映了作者对出仕之“心倦”。
“倦”、“异”二字,含义非常丰富。
其他如“宛辔憩通衢”之“憩”字,“暂与园田疏”之“暂”字等,也都是传神阿堵。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03-505
赠羊长史·并序 文注赏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文翻注赏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一宅无遗宇,肪舟荫门前。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鼓腹无所思;
朝起暮归眠。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茅屋盖在僻巷边,远避仕途心甘愿。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当夏长风骤然起,林园宅室烈火燃。
一宅无遗宇,肪舟荫门前。
房屋焚尽无住处,船内遮荫在门前。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初秋傍晚景远阔,高高明月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果菜开始重新长,惊飞之鸟尚未还。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夜半久立独沉思,一眼遍观四周天。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年少守操即谨严,转眼已逾四十年。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生命托付与造化,内心恬淡长安闲。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我性坚贞且刚直,玉石虽坚逊色远。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遥想东户季子世,余粮存放在田间。
鼓腹无所思;
朝起暮归眠。
饱食终日无忧虑,日出而作日入眠。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既然我未逢盛世,姑且隐居浇菜园。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 2、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45页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寄:寄托,依附。
甘:自愿。
辞:拒绝,告别,华轩:指富贵者乘坐的车子。
轩:占代一种供大夫以上乘坐的轻便车,“华轩”在这里是代指仕途之功名富贵。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长风:大风。
林室:林木和住宅。
从此诗“果菜始复生”句可知,大火不仅焚毁了房屋,连同周围的林园也一并遭灾。
顿:顿时,立刻。
燔(fán烦):烧。
一宅无遗宇,肪舟荫门前。
宇:屋檐,引申为受覆庇、遮盖处。
航(f áng仿):船。
荫门前:谓遮荫于门前。
林室皆焚毁,只有门前的航舟内尚有遮荫处。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遥远的样子。
这里形容秋夕景象的空阔辽远。
新秋夕:初秋的傍晚。
亭亭:高貌。
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始复生:开始重新生长。
惊鸟:被火惊飞的鸟。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中宵:半夜。
伫(zhǜ往):长时间地站立。
遥念:想得很远。
盼:看。
周:遍,遍及。
九天:这里指整个天地。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总发:即“总角”,称童年时代。
古时儿童束发于头顶。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孤介:谓操守谨严,不肯同流合污。
奄:忽,很快地。
出:超出。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形迹:身体,指生命。
凭:任凭。
化:造化,自然。
往:指变化。
灵府:指心。
《庄子·德充符):“不可入于灵府。
”成玄英疏:“灵府者,精神之宅也,所谓心也。
”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贞刚:坚贞刚直。
自:本来。
质:品质、品性。
乃:却。
这两句是说,我的品质坚贞刚直,比玉石都更坚贞。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仰想:遥想。
东户:东户季子,传说中上古太平时代的君主。
《淮南子·缨称训》:“昔东户季子之世,道路不拾遗,耒耜余粮宿诸田首。
”宿:存放。
中田:即田中。
鼓腹无所思;
朝起暮归眠。
鼓腹:饱食。
《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而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无所思:无忧无虑。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遂:就。
灌我园:浇灌我的田园。
这里指隐居躬耕。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 2、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45页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一宅无遗宇,肪舟荫门前。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鼓腹无所思;
朝起暮归眠。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起头这两句是写他这几年的平静生活。
“草庐”即他归田后营建的“草屋八九间”。
“穷巷”,偏僻的村巷。
“华轩”,达官乘坐的漂亮的车子,这里代指仕宦生活。
居陋巷而绝功名之念,这样的意思在归田后许多诗中屡见陈述。
这里用一个“甘”字,见出他这种态度出于自觉自愿,也显见他心情的平静自然。
可是,“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天炎风息,丛集在一起的房子顿时烧掉了。
着一“顿”字,见出打击的沉重。
“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
”他的住宅没有剩下一间房子,只好将船翻盖在门前,以遮蔽风雨。
“舫舟荫门前”一般解释为寄居在船上,似非确。
《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与这句结构相同,“荫”也为覆盖的意思。
在陆地上以舟作棚,现时还常见着。
以上可谓第一段,写“遇火”情况。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曰“新秋”,曰“月将圆”,见出是七月将半的时令,离遇火已近一个月了。
“迢迢”,意同遥遥,显出秋夜给人漫长的感觉。
“亭亭”,高远的样子,这是作者凝视秋月的印象。
这两句既写出了节令的变化,又传出了作者耿耿不寐的心情。
这是火灾予他心理的刺激。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遭火熏烤的周围园圃中的果菜又活过来了,但受惊的鸟雀还没有飞回。
从“果菜始复生”见出他生计还有指望,而后一种情况又表示创巨的痛深。
在这样的秋夜里,他的心情是很不平静的:“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半夜里他伫立遥想,顾盼之间真是“心事浩茫连广宇”了。
以上是第二段,写“遇火”后心情的不平静。
下面第三段,所写是“中宵伫遥念”的内容。
作者先是自述平生操行:“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他说:我从小就有正直耿介的性格,一下子就是四十年了(作者此时四十四岁)。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形体、行事随着时间的过去而衰老、而变化,可心灵一直是安闲的,没有染上尘俗杂念。
“孤介”、“独闲”,都表示他不同于流俗。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这两句意思说:我具备的贞刚的禀性,玉石也比不上它坚固。
这六句是对自己平生的检点,自慰的口吻里又显出自信。
他是在遭遇灾变之时作如此回想的,这也表示了他还将这样做,不因眼下困难而动摇。
接着他又想起一种理想的生活:“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东户”,指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东户季子,据说那时民风淳朴,道不拾遗,余粮储放在田中也无人偷盗。
“中田”即田中。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这是说,那时候人们生活无忧无虑,人人都安居乐业。
这些“仰想”,表现了作者的向往之情,他当时处于那种艰难境地作这种联想,实在也是很自然的。
但是,这毕竟是空想。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意思是说:既然已经遇不上这样的时代了,还是灌我的园、耕我的田吧。
这表现了作者面对现实的态度。
想起“东户时”,他的情绪不免又波动起来,但他又立即回到眼前的现实,心情又平静下来了。
后两句似乎还有这样的意思:丰衣足食不能凭空想,要靠自己的劳动。
这就与两年后写的《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所表达的思想相一致了。
这首诗写作者“遇火”前后的生活情景和心情,很是真切,也很自然。
比如遇火前后作者心情由平静到不平静,是几经波折,多种变化,但都显得入情入理,毫不给人以故作姿态之感。
火灾的打击是沉重的,不能不带来情绪的反应,此诗若一味旷达,恐非合乎实际了。
诗人的可贵,就是以平素的生活信念来化解灾变的影响,以面对现实的态度坚定躬耕的决心,他终于经受住这次考验了。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44-5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