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参考资料: 1、 韦凤娟编.古诗三百首 注音 注解 今释 插图:大连出版社,1994.01:第192页 2、 彭淑清编著,.中小学古诗词曲选读与赏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6,:18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南山:指庐山。

稀: 稀少。

晨兴理荒秽(huì),带月荷锄(chú)归。

兴: 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但:只。

愿: 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违: 违背。

参考资料: 1、 韦凤娟编.古诗三百首 注音 注解 今释 插图:大连出版社,1994.01:第192页 2、 彭淑清编著,.中小学古诗词曲选读与赏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6,:18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南山:指庐山。

稀: 稀少。

晨兴理荒秽(huì),带月荷锄(chú)归。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兴: 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但:只。

愿: 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违: 违背。

参考资料: 1、 韦凤娟编.古诗三百首 注音 注解 今释 插图:大连出版社,1994.01:第192页 2、 彭淑清编著,.中小学古诗词曲选读与赏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6,:18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

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

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

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

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

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

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

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

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

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

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

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在本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

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

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参考资料: 1、 周蒙,冯宇著,韵语品汇.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1:240-241 2、 湖南教育学院函授处编, .中国古代文学题解大全:第三编名篇名句简析:湖南教育学院函授处,不祥:49

咏荆轲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

宋意:燕国的勇士。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可惜呀!

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yíng)。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燕丹:战国时燕王喜的太子,名丹。

强嬴:秦国。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jīng)卿(qīng)。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荆卿:指荆轲。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素骥(jì)鸣广陌,慷(kāng)慨(kǎi)送我行。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

宋意:燕国的勇士。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商音、羽奏:商声和羽声。

商声凄凉,羽声较激昂。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凌厉越万里,逶(wēi)迤(yí)过千城。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zhēng)营。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suì)不成。

可惜呀!

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关于荆轲之事,《战国策·燕策》与《史记·刺客列传》都有记载,其基本情节是相似的。

陶渊明的这首诗显然是取材于上述史料,但并不是简单地用诗的形式复述这一历史故事。

  诗的头四句,从燕太子丹养士报秦(报,报复、报仇之意),引出荆轲。

不仅概括了荆轲入燕,燕丹谋于太傅鞫武,鞫武荐田光,田光荐荆轲,燕丹得识荆轲,奉为“上卿”等等经过,而且,一开始便将人物(荆轲)置于秦、燕矛盾之中,又因为这个人物是最出众、最雄俊的勇士(百夫良,超越百人的勇士),于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燕)的希望之所托。

那么,故事的背景,人物的位置,及其肩负之重任,大体都已亮出,所以说这四句是“已将后事全摄”。

正因为如此,矛盾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等等悬念,也就同时紧紧地系在读者的心上。

下面接着就写荆轲出燕,在临行前,史书中有荆轲等待与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引起荆轲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带着并不中用的秦舞阳同行的记载。

诗人略去这一重要情节,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显然是回护了燕丹的过失,但这样写却与首句的“善养士”相呼应。

既使得内容和谐统一,一气贯注,也使得笔墨集中,结构浑成。

易水饯行,《战国策》与《史记》是这么写的:“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由平缓而渐趋激昂。

诗人则不然,他首先插入:“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素骥,白马。

马犹如此,人就自不待言了,诗的情绪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

因而“雄发”二句的刻画——头发直竖,指向高高的帽子;

雄猛之气,冲动了系冠的丝绳——虽不无夸张,但却由于情真意足而显得极其自然。

易水饯别,也正是在这种气氛中酝酿和展开的激昂悲壮的一幕。

高渐离、宋意……一时燕国的豪杰,都列坐在饯席之上。

寒水哀风,击筑高歌,声色俱现,情景相生,送者、行者,无不热血沸腾,慷慨流涕。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又一笔折到行者,道出了行者的决心,写出了行者的气概,而这也就是这幕戏的意图与效果之所在。

“登车”六句写荆轲义无反顾,飞车入秦。

使上述的决死之心与一往无前的气概,从行动上再加以具体的表现。

其中“凌厉”二句亦属诗人的想像,它好似一连串快速闪过的镜头,使人物迅逼秦廷,把情节推向高潮,扣人心弦。

诗中以大量笔墨写出燕入秦,铺叙得排荡淋漓,而写到行刺失败的正面,却是惜墨如金,只用了两句话——“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前一句洗练地交代了荆轲与燕丹在地图中藏着利刃以要劫、刺杀秦王的计谋,同时也宣布了高潮的到来,后一句只写秦王慌张惊恐,从对面突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而对荆轲被秦王左右击杀等等,则只字不提,其倾向之鲜明,爱憎之强烈,自在不言之中。

作者以有限的篇幅,再现了雄姿勃勃的荆轲形象,也表现了作者剪裁的功夫与创造的才能。

诗的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评述,诗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犹在,在惋惜和赞叹之中,使这个勇于牺牲、不畏强暴的形象,获得了不灭的光辉、不朽的生命。

可以看得出诗人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写下了这个精采而又有分量的结尾。

正如张玉谷说的:“既惜之,复慕之,结得抟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古诗赏析》)。

  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现实。

不过这“现实”亦不宜说得过窄过死(如一些论者所言,这首诗是诗人出于“忠晋报宋”而作),为什么呢?

首先,因为陶渊明反复地说过:“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之八);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

这使我们看到在作者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也早已具有着豪放、侠义的色彩。

其次,诗人也曾出仕于晋,不过他说这是“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归田园居五首》),悔恨之情溢于言表,足见“晋”也并不是他的理想王国,当然“宋”亦如此。

这些都是我们不必将《咏荆轲》的作意胶柱于“忠晋报宋”的理由。

诗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恶除暴、舍身济世之心常在,诗中的荆轲也正是这种精神和理想的艺术折光。

说得简单一点,便是借历史之旧事,抒自己之爱憎,这样看是比较接近诗人心迹的吧。

是的,这首诗的影响也正在此,此亦有诗为证:“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

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龚自珍《己亥杂诗》) (赵其钧) 参考资料: 1、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古典文学知识 2009年01期 2、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 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2011年05期 3、 吴小如 编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年9月1日 . 4、 文史知识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2012年07期

四时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隆冬过去,一泓春水溢满了田野和水泽夏天的云变幻莫测,大多如奇峰骤起,千姿万态秋月朗照。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明亮的月光下,一切景物都蒙上了一层迷离的色彩冬日高岭上一棵严寒中青松展现出勃勃生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诗人借助景物赞美自然,渲染气氛,抒发个人情怀,揭露社会黑暗,充分展示了诗歌言志、言情的功能,运用自然质朴的语言创造出自然美好与社会动荡及命运多舛不同的意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移居二首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从前想移居住到南村来,不是为了要挑什么好宅院;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听说这里住着许多纯朴的人,愿意同他们度过每一个早晚。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这个念头已经有了好多年,今天才算把这件大事办完。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简朴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够摆床铺就能心安。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邻居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诗篇。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要干农活便各自归去,闲暇时则又互相思念。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81-84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南村:各家对“南村”的解释不同,丁福保认为在浔阳城(今江西九江)下(见《陶渊明诗笺注》)。卜宅:占卜问宅之吉凶。这两句是说从前想迁居南村,并不是因为那里的宅地好。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素心人:指心性纯洁善良的人。李公焕注云:“指颜延年、殷景仁、庞通之辈。”庞通,名遵,即《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之庞主簿。数:屡。晨夕:朝夕相见。这两句是说听说南村有很多朴素的人,自己乐意和他们朝夕共处。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yì)。怀此:抱着移居南村这个愿望。颇有年:已经有很多年了。兹役:这种活动,指移居。从兹役:顺从心愿。这两句是说多年来怀有移居南村的心愿,今天终于实现了。 敝(bì)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蔽庐:破旧的房屋。何必广:何须求宽大。蔽床席:遮蔽床和席子。取足床席:能够放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取了。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邻曲:邻居,指颜延之、殷景仁、庞通等,即所谓“索心人”。据他的《与殷晋安别》诗云:“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可见殷景仁当时曾是他的邻居。抗:同亢,高的意思。抗言:抗直之言,高谈阔论或高尚其志的言论。在昔:指往事。这两句是说邻居经常来访,来后便高谈阔论往事。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析:剖析文义。魏晋人喜欢辩难析理,如《晋春秋》记载:“谢安优游山水,以敷文析理自娱。”陶渊明也不免有这种爱好。所谓析义,主要是一种哲学理趣,与一般分析句子的含义不同。这两句是说共同欣赏奇文,一起剖析疑难文义的理趣。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句:大意是说春秋多晴朗天气,恰好登高赋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zhēn)酌(zhuó)之。斟:盛酒于勺。酌:盛酒于觞。斟酌:倒酒而饮,劝人饮酒的意思。这两句是说邻人间互相招呼饮酒。 农务各自归,闲暇(xiá)辄(zhé)相思。农务:农活儿。辄:就。相思:互相怀念。这两句是说有农活儿时各自回去耕作,有余暇时便彼此想念。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谈心。厌:满足。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此理:指与邻里过从畅谈欢饮之乐。理:义蕴。将:岂。将不胜:岂不美。兹:这些,指上句“此理”。这两句是说,这种邻里之间过从之乐岂不比什么都美?不要忽然抛弃这种做法。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纪:经营。这两句语意一转,认为与友人谈心固然好,但应当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必有收获。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81-84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从前想移居住到南村来,不是为了要挑什么好宅院;南村:各家对“南村”的解释不同,丁福保认为在浔阳城(今江西九江)下(见《陶渊明诗笺注》)。卜宅:占卜问宅之吉凶。这两句是说从前想迁居南村,并不是因为那里的宅地好。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听说这里住着许多纯朴的人,愿意同他们度过每一个早晚。素心人:指心性纯洁善良的人。李公焕注云:“指颜延年、殷景仁、庞通之辈。”庞通,名遵,即《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之庞主簿。数:屡。晨夕:朝夕相见。这两句是说听说南村有很多朴素的人,自己乐意和他们朝夕共处。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yì)。这个念头已经有了好多年,今天才算把这件大事办完。怀此:抱着移居南村这个愿望。颇有年:已经有很多年了。兹役:这种活动,指移居。从兹役:顺从心愿。这两句是说多年来怀有移居南村的心愿,今天终于实现了。 敝(bì)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简朴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够摆床铺就能心安。蔽庐:破旧的房屋。何必广:何须求宽大。蔽床席:遮蔽床和席子。取足床席:能够放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取了。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邻居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邻曲:邻居,指颜延之、殷景仁、庞通等,即所谓“索心人”。据他的《与殷晋安别》诗云:“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可见殷景仁当时曾是他的邻居。抗:同亢,高的意思。抗言:抗直之言,高谈阔论或高尚其志的言论。在昔:指往事。这两句是说邻居经常来访,来后便高谈阔论往事。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析:剖析文义。魏晋人喜欢辩难析理,如《晋春秋》记载:“谢安优游山水,以敷文析理自娱。”陶渊明也不免有这种爱好。所谓析义,主要是一种哲学理趣,与一般分析句子的含义不同。这两句是说共同欣赏奇文,一起剖析疑难文义的理趣。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诗篇。“春秋”两句:大意是说春秋多晴朗天气,恰好登高赋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zhēn)酌(zhuó)之。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斟:盛酒于勺。酌:盛酒于觞。斟酌:倒酒而饮,劝人饮酒的意思。这两句是说邻人间互相招呼饮酒。 农务各自归,闲暇(xiá)辄(zhé)相思。要干农活便各自归去,闲暇时则又互相思念。农务:农活儿。辄:就。相思:互相怀念。这两句是说有农活儿时各自回去耕作,有余暇时便彼此想念。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谈心。厌:满足。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此理:指与邻里过从畅谈欢饮之乐。理:义蕴。将:岂。将不胜:岂不美。兹:这些,指上句“此理”。这两句是说,这种邻里之间过从之乐岂不比什么都美?不要忽然抛弃这种做法。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纪:经营。这两句语意一转,认为与友人谈心固然好,但应当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必有收获。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81-84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其一   第一首写移居求友的初衷,邻里过往的快乐。吟味全诗,每四句是一个层次。   前四句:“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追溯往事,以“昔”字领起,将移居和求友联系起来,因事见意,重在“乐”字。古人迷信,移居选宅先卜算,问凶吉,宅地吉利才移居,凶险则不移居。但也有如古谚所云:“非宅是卜,惟邻是卜。”(《左传·昭公三年》)移居者不在乎宅地之吉凶,而在乎邻里之善恶。诗人用其意,表明自己早就向往南村,卜宅不为风水吉利,而为求友共乐。三、四两句,补足卜居的心情。诗人听说南村多有本心质素的人,很愿意和他们一同度日,共处晨夕。陶渊明生活在“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的时代,对充满虚伪、机诈、钻营、倾轧的社会风气痛心疾首,却又无力拨乱反正,只能洁身自好,归隐田园,躬耕自给。卜居求友,不趋炎附势,不祈福求显,唯择善者为邻,正是诗人清高情志和内在人格的表现。   中间四句:“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由卜居初衷写到如愿移居,是诗意的转折和深化。兹役,指移居搬家这件事。“弊庐”,破旧的房屋,这里指简陋的新居。诗人再次表明,说移居南村的愿望早就有了,终于实现的时候。其欣欣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又说,只要有好邻居,好朋友,房子小一点不要紧,只要能遮蔽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以了,不必一定求其宽敞。不求华堂广厦,唯求邻里共度晨夕,弊庐虽小,乐在其中,诗人旷达不群的胸襟,物外之乐的情趣不言而喻。在对住房的追求上,古往今来,不少有识之士都表现出高远的精神境界。孔子打算到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居住,有人对他说:那地方太简陋,孔子答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杜甫流寓成都,茅屋为秋风所破,愁苦中仍然热切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推己及人,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刘禹锡为陋室作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其鄙视官场的卑污与腐败,追求高洁的品德与志趣,在审美气质上,和陶渊明这首诗有相通的一面。   最后四句:“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具体描写得友之乐。邻曲,即邻居。在义熙七年(411年)所作《与殷晋安别》诗中,诗人说:“去年家南里,薄作少时邻。”可知殷晋安(即前所说殷景仁)当时曾与诗人为邻。诗中所说的友人,多是读书人,交谈的内容自然不同于和农民“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限于农事(见《归园田居》),而带着读书人的特点和爱好。他们一起回忆往事,无拘无束,毫无保留地交心,他们一起欣赏奇文,共同分析疑难的文义,畅游学海,追求精神上的交流。诗人创作《移居二首》时,正值四十六、七岁的中年时代。这是人生在各方面均臻成熟的时期。中年的妙趣和魅力,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而且也愿意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和读陶渊明归田以后其它作品一样,《移居二首》给人的感受是鲜明而强烈的:诗人厌恶黑暗污浊的社会,鄙视丑恶虚伪的官场,但他并不厌弃人生。在对农村田园、亲人朋友的真挚爱恋中,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生命的归宿,心灵的慰安和休息。高蹈、洒脱而又热爱人生,恋念人生,独特而亲切的情调,情趣与理趣共辉,陶渊明其人其诗的魅力,首先来自对人生与自然的诗意般的热爱和把握。   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向来以朴素平淡、自然真率见称。这种独特的风格,正是诗人质性自然的个性的外化。从这首诗来看,所写移居情事,原是十分平常的一件事。但在诗人笔下款款写来,读者却感到亲切有味。所用的语言,平常如口语,温和高妙,看似浅显,然嚼之味醇,思之情真,悟之意远。如写移居如愿以偿:“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纯然日常口语,直抒人生见解。“何必”二字,率直中见深曲,映出时人普遍追名逐利的心态,矫矫脱俗,高风亮节,如松间白鹤,天际鸿鹄。又如诗人写和谐坦诚的邻里友谊,仅以“时时来”出之,可谓笔墨省净,引人遐想。欣赏奇文,状以“共”字,分析疑义,状以“相与”,均是传神笔墨。如果奇文自赏,疑义自析,也无不可,却于情味锐减,更无法深化移居之乐的主题。而“共”与“相与”前后相续则热烈抗言之情态呼之欲出,使“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成为绝妙的诗句,赢得千古读者的激赏。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评陶渊明《止酒》诗云:“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余反复味之,然后知渊明用意……故坐止于树荫之下,则广厦华堂吾何羡焉。步止于荜门之里,则朝市深利吾何趋焉。好味止于噉园葵,则五鼎方丈吾何欲焉。大欢止于戏稚子,则燕歌赵舞吾何乐焉。”要达到这种心境和生活,是要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和痛苦的人生体验,才能对人生有睿智的领悟的,正如包孕万汇的江海,汪洋恣肆,波涛澎湃之后而臻于平静。陶诗看似寻常,却又令人在低吟回味之中感到一种特殊的魅力——“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等。读者读着这样的诗句,往昔对生活中一些困惑不解的矛盾,也许会在感悟诗意的同时豁然开朗,得到解释,以坦然旷达的胸怀面对万花筒般的人生。陶诗淡而有味,外质内秀,似俗实雅的韵致,在《移居》一诗中也得到生动地体现。   其二   前人评陶,统归于平淡,又谓“凡作清淡古诗,须有沉至之语,朴实之理,以为文骨,乃可不朽”(施补华《岘佣说诗》)。陶渊明生于玄言诗盛行百年之久的东晋时代,“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乃诗坛风尚,故以理为骨,臻于平淡皆不为难,其可贵处倒在淡而不枯,质而实绮,能在真率旷达的情意中化入渊深朴茂的哲理,从田园耕凿的忧勤里讨出人生天然的乐趣。读陶诗《移居二首》其二,即可知此意。   全诗以自在之笔写自得之乐,将日常生活中邻里过从的琐碎情事串成一片行云流水。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暗承第一首结尾“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而来,篇断意连,接得巧妙自然。此处以“春秋”二字发端,概括全篇,说明诗中所叙并非“发真趣于偶尔”(谢榛《四溟诗话》),而是一年四季生活中常有的乐趣。每遇风和日丽的春天或天高云淡的秋日,登高赋诗,一快胸襟,历来为文人引为风雅胜事。对陶渊明来说,在柴桑火灾之后,新迁南村,有此登临胜地,更觉欣慰自得。登高不仅是在春秋佳日,还必须是在农务暇日,春种秋获,正是大忙季节,忙里偷闲,登高赋诗,个中趣味决非整天悠哉游哉的士大夫所能领略,何况还有同村的“素心人”可与共赏新诗。所以士大夫常有的雅兴,在此诗中便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两句用意颇深却如不经意道出,虽无一字刻划景物,而风光之清靡高爽,足堪玩赏,诗人之神情超旷,也如在眼前。   移居南村除有登高赋诗之乐以外,更有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与前事并不连属,但若作斟酒品诗理解,四句之间又似可承接。过门辄呼,无须士大夫之间拜会邀请的虚礼,态度村野,更觉来往的随便。大呼小叫,毫不顾忌言谈举止的风度,语气粗朴,反见情意的真率。“相呼”之意可能是指邻人有酒,特意过门招饮诗人;也可能是诗人有酒招饮邻人,或邻人时来串门,恰遇诗人有酒便一起斟酌,共赏新诗。杜甫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客至》)“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遭田父泥饮》)诸般境界,在陶诗这两句中皆可体味,所以愈觉含蓄不尽。   当然,人们也不是终日饮酒游乐,平时各自忙于农务,有闲时聚在一起才觉得兴味无穷:“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辄披衣,言笑无厌时。”有酒便互相招饮,有事则各自归去,在这个小小的南村,人与人的关系非常实在,非常真诚。“各自归”本来指农忙时各自在家耕作,但又与上句饮酒之事字面相连,句意相属,给人以酒后散去、自忙农务的印象。这就像前四句一样,利用句子之间若有若无的连贯,从时间的先后承续以及诗意的内在联系两方面,轻巧自如地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琐事融成了整体。这句既顶住上句招饮之事,又引出下句相思之情。忙时归去,闲时相思,相思复又聚首,似与过门相呼意义重复,造成一个回环,“相思则披衣”又有意用民歌常见的顶针格,强调了这一重复,使笔意由于音节的复沓而更加流畅自如。这种往复不已的章法在汉诗中较常见,如《苏武诗》、《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等,多因重叠回环、曲尽其情而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陶渊明不用章法的复叠,而仅凭意思的回环形成往复不已的情韵,正是其取法汉人而又富有独创之处。何况此处还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诗意的深化。过门招饮,仅见其情意的真率,闲时相思,才见其友情的深挚。披衣而起,可见即使已经睡下,也无碍于随时相招,相见之后,谈笑起来没完没了,又使诗意更进一层。如果说过门辄呼是从地邻关系表明诗人与村人的来往无须受虚礼的限制,那么披衣而起、言笑无厌则表明他们的相聚在时间上也不受俗态的拘束。所以,将诗人与邻人之间纯朴的情谊写到极至,也就将摒绝虚伪和矫饰的自然之乐倾泻无余。此际诗情已达高潮,再引出“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的感叹,便极其自然了。这两句扣住移居的题目,写出在此久居的愿望,也是对上文所述过从之乐的总结。不言“此乐”,而说“此理”,是因为乐中有理,由任情适意的乐趣中悟出了任自然的生活哲理比一切都高。从表面上看,这种快然自足的乐趣所体现的自然之理与东晋一般贵族士大夫的玄学自然观没有什么两样。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似乎也可以用来解释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二中的真趣所在。但同是“人之相与”、“欣于所遇”之乐,其实质内容和表现方式大不相同。东晋士族自恃阀阅高贵,社会地位优越,每日服食养生,清谈玄理,宴集聚会所相与之人,都是贵族世家,一时名流;游山玩水所暂得之乐,亦不过是无所事事,自命风雅;他们所寄托的玄理,虽似高深莫测,其实只是空虚放浪的寄生哲学而已。陶渊明的自然观虽然仍以玄学为外壳,但他的自然之趣是脱离虚伪污浊的尘网,将田园当作返朴归真的乐土;他所相与之人是淳朴勤劳的农夫和志趣相投的邻里;他所寄托的玄理,朴实明快,是他在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之后悟出的人生真谛。所以,此诗末二句“忽跟农务,以衣食当勤力耕收住,盖第耽相乐,本易务荒,乐何能久,以此自警,意始周匝无弊,而用笔则矫变异常”(张玉谷《古诗赏析》)。结尾点明自然之乐的根源在于勤力躬耕,这是陶渊明自然观的核心。“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人认为人生只有以生产劳动、自营衣食为根本,才能欣赏恬静的自然风光,享受纯真的人间情谊,并从中领悟最高的玄理——自然之道。这种主张力耕的“自然有为论”与东晋士族好逸恶劳的“自然无为论”是针锋相对的,它是陶渊明用小生产者朴素唯物的世界观批判改造士族玄学的产物。此诗以乐发端,以勤收尾,中间又穿插以农务,虽是以写乐为主,而终以勘为根本,章法与诗意相得益彰,但见笔力矫变而不见运斧之迹。全篇罗列日常交往的散漫情事,以任情适意的自然之乐贯串一气,言情切事,若离若合,起落无迹,断续无端,文气畅达自如而用意宛转深厚,所以看似平淡散缓而实极天然浑成。   由此可见,作诗以理为骨固佳,其尤贵者当善于在情中化理。晋宋之交,玄风大炽,一般诗人都能谈理。山水诗中的谈玄说理成份多为后人所訾议,而产生于同时的陶渊明田园诗中亦有不少谈理之作,却博得了盛誉。原因就在刚刚脱离玄言诗的山水诗多以自然证理,理赘于辞;而陶诗则能以情化理,理入于情,不言理亦自有理趣在笔墨之外,明言理而又有真情融于意象之中。这种从容自然的境界,为后人树立了很高的艺术标准。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37-542

拟挽歌辞三首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马为仰天鸣,......更多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人命有生必有死,早终不算生命短。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昨晚生存在世上,今晨命丧赴黄泉。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游魂飘散在何处?枯稿尸身存木棺。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娇儿找父伤心啼,好友痛哭灵柩前。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死去不知得与失,哪还会有是非感?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千秋万岁身后事,荣辱怎能记心间?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只恨今生在世时,饮酒不足太遗憾。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生前贫困无酒饮,今日奠酒盛满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春酒清香浮泡沫,何时能再得品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佳肴满案摆面前,亲友痛哭在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想要发言口无声,想要睁眼目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往日安寝在高堂,如今长眠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一朝归葬出门去,想再归来没指望。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茫茫荒野草枯黄,萧瑟秋风抖白杨。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已是寒霜九月中。亲人送我远郊葬。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四周寂寞无人烟,坟墓高高甚凄凉。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马为仰天长悲鸣,风为萧瑟作哀响。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墓穴已闭成幽暗,永远不能见曙光。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永远不能见曙光,贤达同样此下场。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刚才送葬那些人,各自还家入其房。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亲戚或许还悲哀,他人早忘已欢唱。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死去还有何话讲,寄托此身在山冈。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非命促:并非生命短促。意谓牛死属于自然规律,故生命并无长短之分。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昨暮:昨晚。同为人:指还活在世上。今旦:今晨。在鬼录:列入鬼的名册,指死去。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魂气:指人的精神意识。《左传·昭公七年》疏:“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散何之:散归何处。枯形:枯槁的尸体。奇空木:安放于棺木之中。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索:寻找。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千秋万岁: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湛(zhàn)空觞:是说往日的空酒杯中,如今盛满了澄清的奠酒。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春醪(lǎo):春酒。浮蚁:酒面上的泡沫。《文选·张衡〈南都赋〉》:“醪敷径寸,浮蚁若萍。”刘良注:“酒膏径寸,布于酒上,亦有浮蚁如水萍也。”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肴(yáo)案:指摆在供桌上的盛满肉食的木盘。肴:荤菜。案:古代进食用的一种短脚木盘。盈:指摆满。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荒草乡:指荒草丛生的坟地。按:逯本据《乐府诗集》于此句后校增“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二句,为诸本所无。然此二句与第三首“四面无人居”、“荒草何茫茫”等句重复,故当删去。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出门去:指出殡。夜未央:未有尽头,遥遥无期。良:确,诚。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何:何其,多么。茫茫:无边无际的样子。萧萧:风吹树木声。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严霜:寒霜,浓霜。送我出远郊:指出殡送葬。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无人居:指荒无人烟。嶣(jiāo)峣(yáo):高耸的样子。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马:指拉灵枢丧车的马。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幽室:指墓穴。朝(zhāo):早晨,天亮。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贤达:古时指有道德学问的人。无奈何: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指皆不免此运。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向:先时,刚才。各自还其家:《文选》作“各已归其家”,兹从逯本。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已歌:已经在欢快地歌了。是说人们早已忘了死者,不再有悲哀。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何所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托体:寄身。山阿(ē):山陵。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人命有生必有死,早终不算生命短。非命促:并非生命短促。意谓牛死属于自然规律,故生命并无长短之分。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昨晚生存在世上,今晨命丧赴黄泉。昨暮:昨晚。同为人:指还活在世上。今旦:今晨。在鬼录:列入鬼的名册,指死去。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游魂飘散在何处?枯稿尸身存木棺。魂气:指人的精神意识。《左传·昭公七年》疏:“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散何之:散归何处。枯形:枯槁的尸体。奇空木:安放于棺木之中。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娇儿找父伤心啼,好友痛哭灵柩前。索:寻找。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死去不知得与失,哪还会有是非感?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千秋万岁身后事,荣辱怎能记心间?千秋万岁: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只恨今生在世时,饮酒不足太遗憾。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生前贫困无酒饮,今日奠酒盛满觞。湛(zhàn)空觞:是说往日的空酒杯中,如今盛满了澄清的奠酒。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春酒清香浮泡沫,何时能再得品尝!春醪(lǎo):春酒。浮蚁:酒面上的泡沫。《文选·张衡〈南都赋〉》:“醪敷径寸,浮蚁若萍。”刘良注:“酒膏径寸,布于酒上,亦有浮蚁如水萍也。”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佳肴满案摆面前,亲友痛哭在我旁。肴(yáo)案:指摆在供桌上的盛满肉食的木盘。肴:荤菜。案:古代进食用的一种短脚木盘。盈:指摆满。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想要发言口无声,想要睁眼目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往日安寝在高堂,如今长眠荒草乡。荒草乡:指荒草丛生的坟地。按:逯本据《乐府诗集》于此句后校增“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二句,为诸本所无。然此二句与第三首“四面无人居”、“荒草何茫茫”等句重复,故当删去。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一朝归葬出门去,想再归来没指望。出门去:指出殡。夜未央:未有尽头,遥遥无期。良:确,诚。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茫茫荒野草枯黄,萧瑟秋风抖白杨。何:何其,多么。茫茫:无边无际的样子。萧萧:风吹树木声。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已是寒霜九月中。亲人送我远郊葬。严霜:寒霜,浓霜。送我出远郊:指出殡送葬。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四周寂寞无人烟,坟墓高高甚凄凉。无人居:指荒无人烟。嶣(jiāo)峣(yáo):高耸的样子。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马为仰天长悲鸣,风为萧瑟作哀响。马:指拉灵枢丧车的马。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墓穴已闭成幽暗,永远不能见曙光。幽室:指墓穴。朝(zhāo):早晨,天亮。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永远不能见曙光,贤达同样此下场。贤达:古时指有道德学问的人。无奈何: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指皆不免此运。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刚才送葬那些人,各自还家入其房。向:先时,刚才。各自还其家:《文选》作“各已归其家”,兹从逯本。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亲戚或许还悲哀,他人早忘已欢唱。已歌:已经在欢快地歌了。是说人们早已忘了死者,不再有悲哀。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死去还有何话讲,寄托此身在山冈。何所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托体:寄身。山阿(ē):山陵。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陶诗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似枯而实腴”。魏晋人侈尚清谈,多言生死。但贤如王羲之,尚不免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之叹;而真正能勘破生死关者,在当时恐怕只有陶渊明一人而已。如他在《形影神·神释》诗的结尾处说:“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意思说人生居天地之间如纵身大浪,沉浮无主,而自己却应以“不忧亦不惧”处之。这已是非常难得了。而对于生与死,他竟持一种极坦率的态度,认为“到了该死的时候就任其死去好了,何必再多所顾虑!”这同陶在早些时候所写的《归去来辞》结尾处所说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实际是一个意思。   这种勘破生死关的达观思想,虽说难得,但在一个人身体健康、并能用理智来思辨问题时这样说,还是比较容易的。等到大病临身,自知必不久于人世,仍能明智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如说“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写成自挽诗,这就远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了。陶渊明一生究竟只活了五十几岁(梁启超、古直两家之说)还是活到六十三岁(《宋书·本传》及颜延之《陶徵士诔》),至今尚有争议;因之这一组自挽诗是否临终前绝笔也就有了分歧意见。近人逯钦立先生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就持非临终绝笔说,认为陶活了六十三岁,而在五十一岁时大病几乎死去,《拟挽歌辞》就是这时写的。对于这三首自挽诗,吴小如先生断定他是在大病之中,至少认为自己即将死去时写的。而诗中所体现的面对生死关头的达观思想与镇静态度,毕竟是太难得了。至于写作时间,由于《自祭文》明言“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九月,而自挽诗的第三首开头四句说:“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竟与《自祭文》时令全同,倘自挽诗写作在前,就太巧合了。因此把这三首诗隶属于作者临终前绝笔更为适宜。   第一首开宗明义,说明人有生必有死,即使死得早也不算短命。这是贯穿此三诗的主旨,也是作者对生死观的中心思想。然后接下去具体写从生到死,只要一停止呼吸,便已名登鬼录。从诗的具体描写看,作者是懂得人死气绝就再无知觉的道理的,是知道没有什么所谓灵魂之类的,所以他说:“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只剩下一具尸体纳入空棺而已。以下“娇儿”、“良友”二句,乃是根据生前的生活经验,设想自己死后孩子和好友仍有割不断的感情。“得失”四句乃是作者大彻大悟之言,只要人一断气,一切了无所知,身后荣辱,当然也大可不必计较了。最后二句虽近诙谐,却见出渊明本性。他平生俯仰无愧怍,毕生遗憾只在于家里太穷,嗜酒不能常得。此是纪实,未必用典。不过陶既以酒与身后得失荣辱相提并论,似仍有所本。盖西晋时张翰有云:“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见《晋书·文苑》本传)与此诗命意正复相近似。   此三诗前后衔接,用的是不明显的顶针续麻手法。第一首以“饮酒不得足”为结语,第二首即从“在昔无酒饮”写起。而诗意却由入殓写到受奠,过渡得极自然,毫无针线痕迹。“湛”训没,训深,训厚,训多(有的注本训澄,训清,似未确),这里的“湛空觞”指觞中盛满了酒。“今但湛空觞”者,意思说生前酒觞常空,现在灵前虽然觞中盛满了酒,却只能任其摆在那里了。“春醪”,指春天新酿熟的酒。一般新酒,大抵于秋收后开始酝酿,第二年春天便可饮用。“浮蚁”,酒的表面泛起一层泡沫,如蚁浮于上,语出张衡《南都赋》。这里说春酒虽好,已是来年的事,自己再也尝不到了。“肴案”四句,正面写死者受奠。“昔在”四句,预言葬后情状,但这时还未到殡葬之期。因“一朝出门去”是指不久的将来,言一旦棺柩出门就再也回不来了,可见这第二首还没有写到出殡送葬。末句是说这次出门之后,再想回家,只怕要等到无穷无尽之日了。一本作“归来夜未央”,意指自己想再回家,而地下长夜无穷,永无见天日的机会了。亦通。   从三诗的艺术成就看,第三首写得最好,故萧统《文选》只选了这一首。此首通篇写送殡下葬过程,而突出写了送葬者。“荒草”二句既承前篇,又写出基地背景,为下文烘托出凄惨气氛。“严霜”句点明季节,“送我”句直写送葬情状。“四面”二句写墓地实况,说明自己也只能与鬼为邻了。然后一句写“马”,一句写“风”,把送葬沿途景物都描绘出来,虽仅点到而止,却历历如画。然后以“幽室”二句作一小结,说明圹坑一闭,人鬼殊途,正与第二首末句相呼应。但以上只是写殡葬时种种现象,作者还没有把真正的生死观表现得透彻充分,于是把“千年”句重复了一次,接着正面点出“贤达无奈何”这一层意思。盖不论贤士达人,对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总是无能为力的。这并非消极,而实是因看得破看得透而总结出来的。而一篇最精彩处,全在最后六句。“向来”犹言“刚才”。刚才来送殡的人,一俟棺入穴中,幽室永闭,便自然而然地纷纷散去,各自回家。这与上文写死者从此永不能回家又遥相对照。“亲戚”二句,是识透人生真谛之后提炼出来的话。家人亲眷,因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可能想到死者还有点儿难过;而那些同自己关系不深的人则早已把死者忘掉,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论语·述而篇》:“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这是说孔子如果某一天参加了别人的丧礼,为悼念死者而哭泣过,那么他在这一天里面就一定不唱歌。这不但由于思想感情一时转不过来,而且刚哭完死者便又高兴地唱起歌来,也未免太不近人情。其实孔子这样做,还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诉诸理性的表现;如果是一般人,为人送葬不过是礼节性的周旋应酬,从感情上说,他本没有什么悲伤,只要葬礼一毕,自然可以歌唱了。陶渊明是看透了世俗人情的,所以他反用《论语》之意,爽性直截了当地把一般人的表现从思想到行动都如实地写了出来,这才是作者思想上的真正达观而毫无矫饰的地方。陶之可贵处亦正在此。而且在作者的人生观中还是有着唯物的思想因素的,所以他在此诗的最后两句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大意是,人死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使它即将化为尘埃,同山脚下的泥土一样。这在佛教轮回观念大为流行的晋宋之交,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唯物观点呢。   至于前面说的此三首陶诗极有新意,是指其艺术构思而言的。在陶渊明之前,贤如孔孟,达如老庄,还没有一个人从死者本身的角度来设想离开人世之后有哪些主客观方面的情状发生;而陶渊明不但这样设想了,并且把它们一一用形象化的语言写成了诗,其创新的程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当然,艺术上的创新还要以思想上的明彻达观为基础。没有陶渊明这样高水平修养的人,是无法构想出如此新奇而真实、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作品来的。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99-601页

和郭主簿·其二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清凉素秋节:渐进凉秋节气。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肃景:当作夙景。

早晨景象。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陵岑:高岭。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开林耀:当作耀林开。

与冠岩列对文。

江淹《杂诗》:“时菊耀岩阿,云霞冠秋岭。

”与此句法同。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卓:独立的样子。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幽人:高隐之士。

抚尔诀:抚,持,把握。

尔,指松菊。

诀,秘诀,要道。

是说过去的隐士千百年来都把握着松菊傲霜之道。

陶以松菊自励节操。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检素:书信。

展,开书信。

检素不获展,谓未能展阅对方书信。

方东树《昭昧詹言》:“言不通讯问也。

”陶注释为自检平素,有怀莫展,亦通。

参考资料: 1、 (晋)陶洲明著,逯饮立 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5-1:61-62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和郭主簿》第二首主要写秋色。

写秋色而能独辟溪径,一反前人肃杀凄凉的悲秋传统,却赞赏它的清澈秀雅、灿烂奇绝,乃是此诗具有开创性的一大特征。

古诗赋中,写秋景肃杀悲凉,以宋玉《九辩》首肇其端:“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往后秋景与悲愁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汉武帝的《秋风辞》、汉代《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曹丕的《燕歌行》、祢衡的《鹦鹉赋》、曹植的《赠丁仪》、《赠白马王彪》、《幽思赋》、王粲的《登楼赋》、阮籍《咏怀·开秋兆凉气》、潘岳的《秋兴赋》、张协的《杂诗·秋夜凉风起》等等,或触秋色而生悲感,或借秋景以抒愁怀,大抵皆未跳出宋玉悲秋的窠臼。

而陶渊明此诗的秋景却与众迥异,别开生面。

首句不写秋景,却写春雨之多,说今春调合的雨水(和泽)不断,遍及了整个春季三月。

这一方面是《诗经》中“兴”的手法的继承,另一方面又把多雨的春和肃爽的秋作一对比,令人觉得下文描绘的清秀奇绝的秋色,大有胜过春光之意。

往下即具体写秋景的清凉素雅:露水凝结为一片洁白的霜华,天空中没有一丝阴霾的雾气(游氛),因而益觉天高气爽,格外清新澄澈。

远望起伏的山陵高岗,群峰飞逸高耸,无不挺秀奇绝;

近看林中满地盛开的菊花,灿烂耀眼,幽香四溢;

山岩之上苍翠的青松,排列成行,巍然挺立。

凛冽的秋气使百卉纷谢凋零,然而菊花却迎霜怒放,独呈异采;

肃杀的秋风使万木摇落变衰,唯有苍松却经寒弥茂,青翠长在。

难怪诗人要情不自禁地怀想这松菊坚贞秀美的英姿,赞叹其卓尔不群的风貌,誉之为霜下之杰了。

  善于在景物的写实中兼用比兴象征手法,寄寓强烈的主体情感,是此诗的又一显著特征。

诗人对菊举杯饮酒(衔觞),由逸峰的奇绝,松菊的贞秀,自然联想、怀念起那些与逸峰、松菊颇相类似的孤高傲世、守节自厉的古代高人隐士(幽人),他们千百年来一直坚持着(抚)松菊(尔)那种傲然特立的秘诀要道,其高风亮节真是可钦可敬。

这里,赞美企慕“幽人”的节操,也寓有诗人内在品格的自喻和自厉。

然而这只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却是“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之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

“或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宏图壮志。

《杂诗》之二已作于五十岁左右,但仍感叹:“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晚年所作《读山海经》中,还义愤填膺地大呼:“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

”赞扬“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咏荆轲》中又歌颂:“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这一切都说明诗人终其一生,也未忘情现实;

在向往“幽人”隐逸的同时,内心始终潜藏着一股壮志未酬而悲愤不平的激流。

这种出处行藏的矛盾心情,反映在此诗中,便逼出结尾二句:诗人检查平素有志而不获施展,在清秋明月之下,也不由得老是厌厌无绪了。

  由此可见,写秋景的清凉澄澈,象征着幽人和诗人清廉纯洁的品质;

写陵岑逸峰的奇绝,象征着诗人和幽人傲岸不屈的精神;

写芳菊、青松的贞秀,象征着幽人和诗人卓异于流俗的节操。

从外在联系看,以秋景起兴怀念幽人,又从幽人而反省自身,完全顺理成章;

从内在联系看,露凝、景澈、陵岑、逸峰、芳菊、青松等意象,又无不象征着“幽人”的种种品质节操,无不寄寓着诗人审美的主体意识,真是物我融一,妙合无痕。

而在幽人的精神品质中,又体现了诗人的精神品质;

但“有怀莫展”之叹,又与那种浑身静穆的“幽人”不同。

  以松菊为喻写人或以松菊为象状景,前人早已有之。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但这只是单纯取喻说理。

屈原《离骚》有“夕餐秋菊之落英”,虽有象征,但只是抒情中的想像借喻,并非景物写实。

曹植《洛神赋》中“荣耀秋菊,华茂春松。

”是用菊松喻洛神的容光焕发,所比仅在外貌而非内在品质,且仍非写实景。

左思《招隐》有“秋菊兼餱粮,幽兰间重襟。

”是化用《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和“纫秋兰以为佩”二句,性质亦同。

其《咏史·郁郁涧底松》中喻寒门才士受抑,亦非写实。

至于钟会、孙楚的《菊花赋》虽是写景,却并无深刻的象征意义。

真正把景物写实与比兴象征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的,当自渊明始。

苏轼评陶云:“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选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

如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冷斋诗话》引)读这首诗,深知苏评确非溢美。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495-498页

停云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竞用新好,以怡余情。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停云》这首诗,是为思念亲友而作。酒樽里盛满了澄清的新酒,后园内排列着初绽的鲜花,可是我美好的愿望不能实现,叹息无奈,忧愁充满我的胸怀。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阴云密密布空中,春雨绵绵意迷蒙。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举目四顾昏沉色,路途阻断水纵横。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东轩寂寞独自坐,春酒一杯还自奉。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良朋好友在远方,翘首久候心落空。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空中阴云聚不散,春雨迷蒙似云烟。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举目四顾昏沉色,水阻途断客不前。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幸赖家中有新酒,自饮东窗聊慰闲。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思念好友在远方,舟车不通难相见。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东园之内树成行,枝繁叶茂花纷芳。 竞用新好,以怡余情。春树春花展新姿,使我神情顿清朗。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平时常听人们言,日月如梭走时光。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安得好友促膝谈,共诉平生情意长。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鸟儿轻轻展翅飞,落我庭前树梢头。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收敛翅膀悠闲态,呜声婉转相唱酬。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世上岂无他人伴,与君情意实难丢。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思念良朋不得见,无可奈何恨悠悠。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92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
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停云:凝聚不散的云。罇(zūn):同“樽”,酒杯。湛(chén):没,有盈满之意。醪(láo):汁滓混合的酒,即浊酒,今称甜酒或醒糟。这一句说酒罇之中斟满新酿之醪。列:排列。初荣:新开的花。愿:思念。言:语助词,无意义。从:顺。不从:不顺心,不如愿。弥(mí):满。襟:指胸怀。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霭(ǎi)霭:云密集貌。濛(méng)濛:微雨绵绵的样子。时雨:季节雨。这里指春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泛指天地之间。伊:语助词。阻:阻塞不通。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寄:居处(chū),托身。轩: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抚:持。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悠邈:遥远。搔首:用手搔头,形容等待良朋的焦急情状。延伫(zhù):长时间地站立等待。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平陆:平地。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靡(mǐ):无,不能。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载:始。荣:茂盛。 竞用新好,以怡余情。新好:新的美好景色,指春树。怡:一作“招”。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于:语助词。征:行,这里指时光流逝。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促席:彼此坐得很近。促:迫近。席:坐席。说:同“悦”。彼:语助词。平生:平时,这里指平生的志趣、素志。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翩翩:形容飞鸟轻快飞舞的样子。柯:树枝。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翮(hé):鸟的翅膀。敛翩:收敛翅膀。止:停留。相和(hè):互相唱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子:您,古代男子的尊称,这里指朋友。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如何:意为无可奈何。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92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
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停云》这首诗,是为思念亲友而作。酒樽里盛满了澄清的新酒,后园内排列着初绽的鲜花,可是我美好的愿望不能实现,叹息无奈,忧愁充满我的胸怀。停云:凝聚不散的云。罇(zūn):同“樽”,酒杯。湛(chén):没,有盈满之意。醪(láo):汁滓混合的酒,即浊酒,今称甜酒或醒糟。这一句说酒罇之中斟满新酿之醪。列:排列。初荣:新开的花。愿:思念。言:语助词,无意义。从:顺。不从:不顺心,不如愿。弥(mí):满。襟:指胸怀。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阴云密密布空中,春雨绵绵意迷蒙。霭(ǎi)霭:云密集貌。濛(méng)濛:微雨绵绵的样子。时雨:季节雨。这里指春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举目四顾昏沉色,路途阻断水纵横。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泛指天地之间。伊:语助词。阻:阻塞不通。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东轩寂寞独自坐,春酒一杯还自奉。寄:居处(chū),托身。轩: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抚:持。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良朋好友在远方,翘首久候心落空。悠邈:遥远。搔首:用手搔头,形容等待良朋的焦急情状。延伫(zhù):长时间地站立等待。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空中阴云聚不散,春雨迷蒙似云烟。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举目四顾昏沉色,水阻途断客不前。平陆:平地。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幸赖家中有新酒,自饮东窗聊慰闲。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思念好友在远方,舟车不通难相见。靡(mǐ):无,不能。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东园之内树成行,枝繁叶茂花纷芳。载:始。荣:茂盛。 竞用新好,以怡余情。春树春花展新姿,使我神情顿清朗。新好:新的美好景色,指春树。怡:一作“招”。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平时常听人们言,日月如梭走时光。于:语助词。征:行,这里指时光流逝。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安得好友促膝谈,共诉平生情意长。促席:彼此坐得很近。促:迫近。席:坐席。说:同“悦”。彼:语助词。平生:平时,这里指平生的志趣、素志。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鸟儿轻轻展翅飞,落我庭前树梢头。翩翩:形容飞鸟轻快飞舞的样子。柯:树枝。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收敛翅膀悠闲态,呜声婉转相唱酬。翮(hé):鸟的翅膀。敛翩:收敛翅膀。止:停留。相和(hè):互相唱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世上岂无他人伴,与君情意实难丢。子:您,古代男子的尊称,这里指朋友。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思念良朋不得见,无可奈何恨悠悠。如何:意为无可奈何。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92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
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竞用新好,以怡余情。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此诗从首句中摘取二字为题,题目与诗的内容无关。这首诗的内容,就是序中所说“思亲友也”。诗中运用比兴的手法和复沓的章法,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烘托描写,和不能与好友饮酒畅谈的感慨,充分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歌全篇贯穿了陶渊明因不能和友人共享美好的抱恨之意,这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热肠,和希望与友人共享美好的深情。无论是“良朋悠邈,搔首延儜”的烦急,还是“愿言怀人,舟车靡从”的无奈,无论是“安得促席,说彼平生”的愿望,还是 “岂无他人,念子寔多”的担忧,无不尽显诗人的火热心肠和深情厚意。   正因为对友人的一片热肠和一往情深,而使诗人陷入寂寞孤独:“竞用新好,以怡余情。”—— 始发新芽的东园之树,都竞相用发着嫩芽的枝叶让我快慰,这正是因寂寞孤独而生幻觉,或聊以自慰。因为寂寞孤独,诗人才羡慕那“翩翩飞鸟”的“好声相和”,而益发“抱恨”了。   诗中“八表同昏”等诗句,表面看是写天气,而用夏天雷雨前或冬天雪前的景象来形容春季的天色,似乎形容过量,显然,这里是暗喻国政时局被封建贵族、军阀争夺中央政权而搞得天昏地暗,暗寓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年少寄情人事外,倾心只在琴与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身穿粗衣情自乐,经常贫困心安处。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机会来临且迎合,暂时栖身登仕途。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弃杖命人备行装,暂别田园相离去。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孤舟遥遥渐远逝,归思不绝绕心曲。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此番行程岂不远?

艰难跋涉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异乡风景已看倦,一心思念园田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看云羞对高飞鸟,临河愧对水中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真朴之念在胸中,岂被人事所约束?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且顺自然任变化,终将返回隐居庐。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10-112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弱龄:少年。

指二十岁时。

弱:幼。

寄事外:将身心寄托在世事之外,即不关心世事。

委怀:寄情。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被(pī):同“披”,穿着。

褐(hè):粗布衣。

《老子》:“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欣自得:欣然自得。

屡空:食用常常空乏,即贫困。

《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是说颜回的道德学问已是差不多了,但常常食用缺乏。

诗人在这里即以颜回自比。

晏(yàn)如:安乐的样子。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时来:机会到来。

时:时机,时运。

苟:姑且,暂且。

冥会:自然吻合,暗中巧合。

郭璞《山海经图赞·磁石》:“磁石吸铁,琥珀取芥,气有潜通,数亦冥会。

”宛:屈,放松。

辔(pèi ):驾驭牲口的缰绳。

憩(qì):休息。

通衢(qú):四通八达的大道。

这里比喻仕途。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偶然遇上了出仕的机会,姑且顺应,暂时游迹于仕途。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投策:丢下手杖。

投,弃,搁下。

命晨装:使人早晨准备行装。

疏:疏远。

这里是分别的意思。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眇(miǎo)眇:遥远的样子。

《九章·哀郢》:“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

”逝:去,往。

绵绵:连绵不断的样子。

归思:思归之情。

纡(yū):萦绕,缠绕。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登降:上山下山,指路途跋涉艰难。

登,指登山。

降,指临水。

这句和上句是说我这次旅程难道不远吗?

跋山涉水也有一千余里。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目倦:谓看得厌倦了。

川途异:指途中异乡的景物。

一作“川途永”。

山泽居:指山水田园中的旧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惭高鸟、愧游鱼:对鸟和鱼而惭愧。

是感叹自己不如鸟鱼的自由。

这两句是说,看到云中自由飞翔的鸟,和水中自由游玩的鱼,我内心感到惭愧。

意谓一踏上仕途,便身不由己,不得自由了。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真想:纯真朴素的思想。

《淮南子·本经》:“质真而素朴。

”初:当初,早年。

形迹拘:为形体所拘。

形迹,指形体所为。

拘,拘束,约束。

此句即《归去来兮辞》中所说“既自以心力行役”的反意,表示内心本不愿出仕。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凭:任凭,听任。

化迁:自然造化的变迁。

班生庐:指仁者、隐者所居之处。

班生指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他在《幽通赋》里说“里上仁之所庐”,意谓要择仁者草庐居住。

庐,房屋。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10-112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年少寄情人事外,倾心只在琴与书。

弱龄:少年。

指二十岁时。

弱:幼。

寄事外:将身心寄托在世事之外,即不关心世事。

委怀:寄情。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身穿粗衣情自乐,经常贫困心安处。

被(pī):同“披”,穿着。

褐(hè):粗布衣。

《老子》:“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欣自得:欣然自得。

屡空:食用常常空乏,即贫困。

《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是说颜回的道德学问已是差不多了,但常常食用缺乏。

诗人在这里即以颜回自比。

晏(yàn)如:安乐的样子。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机会来临且迎合,暂时栖身登仕途。

时来:机会到来。

时:时机,时运。

苟:姑且,暂且。

冥会:自然吻合,暗中巧合。

郭璞《山海经图赞·磁石》:“磁石吸铁,琥珀取芥,气有潜通,数亦冥会。

”宛:屈,放松。

辔(pèi ):驾驭牲口的缰绳。

憩(qì):休息。

通衢(qú):四通八达的大道。

这里比喻仕途。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偶然遇上了出仕的机会,姑且顺应,暂时游迹于仕途。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弃杖命人备行装,暂别田园相离去。

投策:丢下手杖。

投,弃,搁下。

命晨装:使人早晨准备行装。

疏:疏远。

这里是分别的意思。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孤舟遥遥渐远逝,归思不绝绕心曲。

眇(miǎo)眇:遥远的样子。

《九章·哀郢》:“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

”逝:去,往。

绵绵:连绵不断的样子。

归思:思归之情。

纡(yū):萦绕,缠绕。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此番行程岂不远?

艰难跋涉千里余。

登降:上山下山,指路途跋涉艰难。

登,指登山。

降,指临水。

这句和上句是说我这次旅程难道不远吗?

跋山涉水也有一千余里。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异乡风景已看倦,一心思念园田居。

目倦:谓看得厌倦了。

川途异:指途中异乡的景物。

一作“川途永”。

山泽居:指山水田园中的旧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看云羞对高飞鸟,临河愧对水中鱼。

惭高鸟、愧游鱼:对鸟和鱼而惭愧。

是感叹自己不如鸟鱼的自由。

这两句是说,看到云中自由飞翔的鸟,和水中自由游玩的鱼,我内心感到惭愧。

意谓一踏上仕途,便身不由己,不得自由了。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真朴之念在胸中,岂被人事所约束?

真想:纯真朴素的思想。

《淮南子·本经》:“质真而素朴。

”初:当初,早年。

形迹拘:为形体所拘。

形迹,指形体所为。

拘,拘束,约束。

此句即《归去来兮辞》中所说“既自以心力行役”的反意,表示内心本不愿出仕。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且顺自然任变化,终将返回隐居庐。

凭:任凭,听任。

化迁:自然造化的变迁。

班生庐:指仁者、隐者所居之处。

班生指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他在《幽通赋》里说“里上仁之所庐”,意谓要择仁者草庐居住。

庐,房屋。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10-112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陶诗总的特点是亲切、平易。

其述志诸作多如朋友相聚,一杯在手,话语便从肺腑间自然流出。

初看似略不经意,细读却深有文理。

这首诗便正是如此。

  全诗可分四段。

首四句为第一段,自叙年轻时淡泊自持之志。

作者谈到自己从小就对世俗事务毫无兴趣,只在弹琴读书中消磨时间。

虽然生活穷苦,却也怡然自得。

此话果真。

作者不止一次地说过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颜延之的《陶徵士诔》也说他“弱不好弄,长实素心”。

然而,又不完全如此。

因为作者在《杂诗》之五中说过“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这样的话,可见他本来曾经有过大济天下苍生的宏伟抱负。

作者之隐居躬耕,除了个性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由于受“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的污浊而黑暗的现实之所迫。

一个人对往日美好事物的追忆,常常就是对现实处境不满的一种曲折反映。

作者这里开宗明义,强调自己年青时寄身事外、委怀琴书的生活,实际就表达了他对当时迫不得已出仕的自我谴责,对即将到来的周旋磬折、案牍劳形的仕宦生涯的厌恶。

  虽然作者厌恶仕宦生活,然而他又以道家随运顺化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迫不得已的出仕,把它看作是一种命运的安排。

既然如此,那就无须与命运抗争,尽可以安心从政,把它当作人生长途上的一次休息好了。

第二段“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衙”等四句对自己的出仕之由就作了这样的解释。

但是,通衢大道毕竟不能久停车马,因此这休息就只能是小憩而已,与园田的分别也就只能是暂时的。

作者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和打算,坦然应征出仕了。

  从“眇眇孤舟逝”至“临水愧游鱼”八句为第三段,叙作者旅途所感。

抱着随顺自然,不与时忤的宗旨和暂仕即归的打算登上小舟,从悠闲、宁静、和平的山村驶向充满了险恶风波的仕途,刚出发心情也许还比较平静,但随着行程渐远,归思也就渐浓。

行至曲阿,计程已千里有余,这时诗人的思归之情达到了极点。

初出发时的豁达态度已为浓重的后悔情绪所替代。

他甚至看见飞鸟、游鱼亦心存愧怍,觉得它们能各任其意,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翱翔、在长河中游泳,自己却有违本性,踏上仕途,使自己的心灵和行动都受到了无形的束缚。

“目倦川途异”四句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对此行的厌倦和自责情绪。

  最后四句为第四段,叙作者今后立身行事的打算:随运顺化,终返田园。

这一段可看作全诗的总结。

“真想初在襟”之“真想”,就是第一段中寄怀琴书,不与世事之想;

“谁谓形迹拘”之“形迹”,就是如今为宦之形,出仕之迹。

作者从旅途的愧悔心情中悟出仕宦实非自己本性所愿,也悟出自己愿过隐居淡泊生活的本性并未丧失,既然如此,按道家“养志者忘形”(《庄子·让王》)的理论,那么形迹就可以不拘。

在宦在田,都无所谓。

这与作者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中所说“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意思大体相近。

但是,作者的后悔和自责,就是说明他已经觉得自己“心为形役”了,为什么还要说“谁谓形迹拘”呢?

作者这里是安慰自己:我没有为形迹所拘;

是鼓励自己:我不会为形迹所拘!

从表面上看来理直气壮的反诘,其实是作者为了求得心理平衡、为了从后悔情绪中挣脱出来而对自我的重新肯定。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二句,前一句是作者对处境的对策,后一句是作者对今后出路的打算:姑且顺着自然的变化,随遇而安吧,但是,我最终肯定要返回田园的。

后二句出于本性,是作者的真实思想和决心,也是全诗的中心意旨所在;

前一句则出于理智,是作者根据道家思想所制定的处世原则,在表面豁达的自我安慰中隐约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悲哀。

这短短四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实是十分丰富,耐人寻味的。

  这首诗层次非常清晰,吐露自己赴任途中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变化,既坦率,又细腻含蓄,确是作者精心结撰的佳作。

这可算是此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陶诗的遣词造句,常于平淡中见精采。

粗读一过,不见新奇;

细细品味,则颇有深意。

如“时来苟冥会”一句,写作者在应征入仕这样一种“时运”到来之际,既不趋前迎接,亦不有意回避,而是任其自然交会。

一个“会”字,十分传神地表现了作者委运乘化,不喜不惧的道家人生态度。

又如“目倦川途异”一句,一个“异”字便涵盖了江南的山水之胜。

从浔阳至曲阿,沿途既有长江大川,亦有清溪小流,既有飞峙江边的匡庐,亦有婉蜒盘曲的钟山,可谓美不胜收。

然而面对如此美景,酷爱大自然的诗人却感到“目倦”,使人奇怪。

对景物之“目倦”,实际正反映了作者对出仕之“心倦”。

“倦”、“异”二字,含义非常丰富。

其他如“宛辔憩通衢”之“憩”字,“暂与园田疏”之“暂”字等,也都是传神阿堵。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03-505

赠羊长史·并序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左军羊长史,衔使秦川,作此与之。 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闻君当先迈,负疴不获俱。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多谢绮与甪,精爽今何如?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芜。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清谣结心曲,人乖运见疏。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
左军羊长史,衔使秦川,作此与之。左军:指左将军朱龄石。羊长史:指羊松龄,当时是左将军的长史。长史:官名,将军的属官,主持幕府。衔使:奉命出使。秦川:陕西关中地区。作此:写这首诗。 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愚:作者自称,谦词。三季:三代,指夏、商、周。黄虞:黄帝、虞舜,指上古时代。这两句是说自己生在三代之后,却向往黄虞时代的休明之治。 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千载外:千年以前。指历史上所谓禅让时代,即唐虞之世。这两句是说依赖古书的记载才知道上古的政治情况。 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圣贤:指三代以前的圣君贤相。中都:占人以黄河流域为中原,在这里建都,都叫中都。如尧都乎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汤都毫,西周都镐,东周都洛邑等,都在黄河流域。作者举此,在于说明东晋都建业,只是偏安割据的局面。这两句是说圣贤的遗迹遍及中原古都。 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游心目:心涉想目远望。关河:山河。这两句是说北望中原,不能忘怀,但却去不了。 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九域:九州,即天下。甫已一:开始统一。义熙十三年七月,刘裕灭后秦,送姚泓至京师,斩于市,天下渐趋统一。逝:语助词,无义。理:治。舆:车。理舟舆:治备船和车要到中原去。 闻君当先迈,负疴不获俱。先迈:先行。疴(kē苛):病。负疴:抱病。不获俱:不能同行。这两句是说听说你要先去,我因患病不能同行。 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是刘裕入秦必经之地。踌躇:徘徊、停留。 多谢绮与甪,精爽今何如?多谢:多问。绮与角:绮里季与甪里先生。皇甫谧《高士传》记载,秦末有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四人,避秦之乱而隐于商洛深山之中,汉惠帝给他们立碑,称为“商山四皓”。这里以绮里季和甪里先生代指“四皓”。精爽:神如有灵。这两句是说多问问商山四皓,他们的神如有灵今天应怎样?作者自己有归隐之意。 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芜。紫芝:即灵芝。芜:荒芜。这两句是说紫芝无人再采,深谷也应久已荒芜。 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驷马:富贵人的车乘。贳(shì市):远。无贳患:不能避患。交娱:欢娱。《高士传》记载四皓作歌有云“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这两句即化用这个意思,是说富贵必有忧患,不如贫贱快乐。 清谣结心曲,人乖运见疏。清谣:指“四皓歌”。心曲:心窝里、心坎上。人乖:人生背时。见疏:被时代遗弃。这两句是说四皓歌在自己心中产生共鸣,慨叹时运不济竟被遗弃了。 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拥怀:有感。累代:应前三季、黄虞、千载而言。舒:展。这两句是说生于千载以后的自己无限感怀,言虽易尽而意却难于表达清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左军羊长史,衔使秦川,作此与之。 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闻君当先迈,负疴不获俱。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多谢绮与甪,精爽今何如?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芜。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清谣结心曲,人乖运见疏。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  这诗是陶集赠答诗中的名篇。诗中念古伤今,流露着作者对时局的观感和政治态度,也体现了“君子赠人以言”的古训,对友人进行讽示、忠告,大有别于一般伤离惜别、应酬敷衍之作。羊长史,名松龄,是和作者周旋日久的友人,当时任江州刺史、左将军檀韶的长史。这次是奉使去关中,向新近北伐取胜的刘裕称贺。秦川,今陕西一带。   刘裕在消灭桓玄、卢循等异己势力之后,执掌朝政,功高位尊,已怀有夺取司马氏政权的野心。公元416年(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率师北伐,消灭了羌族建立的后秦国,收复了古都长安、洛阳。自永嘉之乱以来,南北分裂,晋师不出,已逾百年。这次北伐胜利,本是一件大好事。无奈刘裕出兵的动机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所以才得胜利,便匆匆南归,去张罗篡位的事了。他一心只是“欲速成篡事,并非真有意于中原”。南北统一的希望,终成泡影。三年之后,他便代晋成了依然偏安江左的刘宋王朝的开国之君。   对刘的意图,作者是看得很明白的。所以对北伐胜利和羊长史入关称贺,他都表现得十分冷漠,只在序里淡淡地说了一句“衔使秦川”而在诗中又委婉地讽示友人,不要趋附权势,追求驷马高官。这一切,都显现出这位“隐逸诗人”对现实和政治还是相当敏感、有所干预的。 因为诗所涉及的是很敏感的时政问题,所以其表现也十分隐约、含蓄。全诗分四节。首节八句,悠徐地从“千载外”说起,说是自己生在三季(夏、商、周三代之末)之后,只有从古人书里,得知些黄帝、虞舜之世的事,不禁慨然长念——那时真风尚存,风俗淳朴平和。言下之意,三季之后,就只剩下欺诈虚伪,争攘篡夺了。这自然是对刘裕的隐隐嘲讽。既提到“古人书”,就以它为纽带,自然地转入下文:也正是从书里,知道了贤圣余迹,多留存在中都(指洛阳、长安)一带。点到“贤”字,目光便已遥注到下文的“绮(里季)与甪(里先生)”;而“圣”,则上应“黄虞”。自己是一直向往“贤圣”们所作所为的,所以始终盼望着去那里游骋心目;只是限于关山阻隔(实际是南北分裂的代用语),没能如愿而已。这样缓缓说来,既说出自己对“贤圣”的崇仰心情,也以宾带主,渐渐引入羊长史的北去。思路文理,十分绵密。   次节四句,转入赠诗。现在九域(九州,指天下)已经初步统一起来了,诗人下了决心,要整治船只车辆,北上一行。听说羊长史要先走一步,自己因身有疾病,难以联袂同行,只有赠诗相送。作者早衰多病,五十以后即“渐就衰损”(《与子俨等疏》),“负疴”当然是实情;但“不获俱”的真正原因,还应在于羊长史是奉使向刘裕称贺,而自己却是要“游心目”于贤圣遗迹,目的既不同,当然也不必同行了。   “路若经商山”以下八句,是赠诗主旨所在。到关中去,说不定要经过商山,那正是汉代初年不趋附刘邦的绮、角等“四皓”(四个白首老人)的隐栖之地。作者很自然地借此向友人嘱咐,要他经过时稍稍在那里徘徊瞻仰,并多多向四皓的英灵致意:他们的精神魂魄又怎样了呢?相传他们在辞却刘邦迎聘时曾作《紫芝歌》:“漠漠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而畏人兮,不若贫贱之肆志。”(见《古今乐录》)如今,紫芝有谁再采呢?深谷里也大概久乏人迹、芜秽不堪了吧?——多少人已奔竞权势、趋附求荣去了。作者在这里说“为我”,流露出自己是有心上追绮、角精魂的人,同时也示意友人要远慕前贤,勿误入奔竞趋附者的行列。接着,他又化用《紫芝歌》后段的意思警醒友人:“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高车驷马,常会遭罹祸患;贫贱相处,却可互享心神上的欢娱。是讽示,也是忠告,朱光潜在《诗论》中曾举到这首诗说:“最足见出他于朋友的厚道。”正指此处。   《紫芝》一歌,可看作这首赠诗的灵魂。篇首的“慨然念黄虞”,已化用了“唐虞世远”之意;直到结尾,作者还郑重写出“清谣(指《萦芝歌》)结心曲”,深慨绮、甪长往,人既乖违,时代亦疏隔久远,自己只有在累代之下,长怀远慕,慨叹无穷了。“言尽意不舒”,见出作者对时世慨叹的多而且深,也示意友人要理解此心于言语文字之外。   此诗对刘裕不屑涉笔,意存否定,却对不趋附权势的绮、甪崇仰追慕,这些都显示出他崇高的人格修养。在写作上,虽从远处落笔,却紧扣正意,徐徐引入,最后才突出赠诗主旨,手法都很高妙。无怪方东树《昭昧詹言》云:“《羊长史》篇文法可以冠卷。”   沈德潜论赠答诗,谓“必所赠之人何人,所往之地何地,一一按切,而复以己之情性流露于中,自然可咏可读。”(《说诗晬语》)此诗应是此论的一个好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一宅无遗宇,肪舟荫门前。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鼓腹无所思;

朝起暮归眠。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茅屋盖在僻巷边,远避仕途心甘愿。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当夏长风骤然起,林园宅室烈火燃。

一宅无遗宇,肪舟荫门前。

房屋焚尽无住处,船内遮荫在门前。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初秋傍晚景远阔,高高明月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果菜开始重新长,惊飞之鸟尚未还。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夜半久立独沉思,一眼遍观四周天。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年少守操即谨严,转眼已逾四十年。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生命托付与造化,内心恬淡长安闲。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我性坚贞且刚直,玉石虽坚逊色远。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遥想东户季子世,余粮存放在田间。

鼓腹无所思;

朝起暮归眠。

饱食终日无忧虑,日出而作日入眠。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既然我未逢盛世,姑且隐居浇菜园。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 2、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45页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寄:寄托,依附。

甘:自愿。

辞:拒绝,告别,华轩:指富贵者乘坐的车子。

轩:占代一种供大夫以上乘坐的轻便车,“华轩”在这里是代指仕途之功名富贵。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长风:大风。

林室:林木和住宅。

从此诗“果菜始复生”句可知,大火不仅焚毁了房屋,连同周围的林园也一并遭灾。

顿:顿时,立刻。

燔(fán烦):烧。

一宅无遗宇,肪舟荫门前。

宇:屋檐,引申为受覆庇、遮盖处。

航(f áng仿):船。

荫门前:谓遮荫于门前。

林室皆焚毁,只有门前的航舟内尚有遮荫处。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遥远的样子。

这里形容秋夕景象的空阔辽远。

新秋夕:初秋的傍晚。

亭亭:高貌。

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始复生:开始重新生长。

惊鸟:被火惊飞的鸟。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中宵:半夜。

伫(zhǜ往):长时间地站立。

遥念:想得很远。

盼:看。

周:遍,遍及。

九天:这里指整个天地。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总发:即“总角”,称童年时代。

古时儿童束发于头顶。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孤介:谓操守谨严,不肯同流合污。

奄:忽,很快地。

出:超出。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形迹:身体,指生命。

凭:任凭。

化:造化,自然。

往:指变化。

灵府:指心。

《庄子·德充符):“不可入于灵府。

”成玄英疏:“灵府者,精神之宅也,所谓心也。

”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贞刚:坚贞刚直。

自:本来。

质:品质、品性。

乃:却。

这两句是说,我的品质坚贞刚直,比玉石都更坚贞。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仰想:遥想。

东户:东户季子,传说中上古太平时代的君主。

《淮南子·缨称训》:“昔东户季子之世,道路不拾遗,耒耜余粮宿诸田首。

”宿:存放。

中田:即田中。

鼓腹无所思;

朝起暮归眠。

鼓腹:饱食。

《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而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无所思:无忧无虑。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遂:就。

灌我园:浇灌我的田园。

这里指隐居躬耕。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 2、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45页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一宅无遗宇,肪舟荫门前。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鼓腹无所思;

朝起暮归眠。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起头这两句是写他这几年的平静生活。

“草庐”即他归田后营建的“草屋八九间”。

“穷巷”,偏僻的村巷。

“华轩”,达官乘坐的漂亮的车子,这里代指仕宦生活。

居陋巷而绝功名之念,这样的意思在归田后许多诗中屡见陈述。

这里用一个“甘”字,见出他这种态度出于自觉自愿,也显见他心情的平静自然。

可是,“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天炎风息,丛集在一起的房子顿时烧掉了。

着一“顿”字,见出打击的沉重。

“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

”他的住宅没有剩下一间房子,只好将船翻盖在门前,以遮蔽风雨。

“舫舟荫门前”一般解释为寄居在船上,似非确。

《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与这句结构相同,“荫”也为覆盖的意思。

在陆地上以舟作棚,现时还常见着。

以上可谓第一段,写“遇火”情况。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曰“新秋”,曰“月将圆”,见出是七月将半的时令,离遇火已近一个月了。

“迢迢”,意同遥遥,显出秋夜给人漫长的感觉。

“亭亭”,高远的样子,这是作者凝视秋月的印象。

这两句既写出了节令的变化,又传出了作者耿耿不寐的心情。

这是火灾予他心理的刺激。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遭火熏烤的周围园圃中的果菜又活过来了,但受惊的鸟雀还没有飞回。

从“果菜始复生”见出他生计还有指望,而后一种情况又表示创巨的痛深。

在这样的秋夜里,他的心情是很不平静的:“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半夜里他伫立遥想,顾盼之间真是“心事浩茫连广宇”了。

以上是第二段,写“遇火”后心情的不平静。

  下面第三段,所写是“中宵伫遥念”的内容。

作者先是自述平生操行:“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他说:我从小就有正直耿介的性格,一下子就是四十年了(作者此时四十四岁)。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形体、行事随着时间的过去而衰老、而变化,可心灵一直是安闲的,没有染上尘俗杂念。

“孤介”、“独闲”,都表示他不同于流俗。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这两句意思说:我具备的贞刚的禀性,玉石也比不上它坚固。

这六句是对自己平生的检点,自慰的口吻里又显出自信。

他是在遭遇灾变之时作如此回想的,这也表示了他还将这样做,不因眼下困难而动摇。

接着他又想起一种理想的生活:“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东户”,指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东户季子,据说那时民风淳朴,道不拾遗,余粮储放在田中也无人偷盗。

“中田”即田中。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这是说,那时候人们生活无忧无虑,人人都安居乐业。

这些“仰想”,表现了作者的向往之情,他当时处于那种艰难境地作这种联想,实在也是很自然的。

但是,这毕竟是空想。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意思是说:既然已经遇不上这样的时代了,还是灌我的园、耕我的田吧。

这表现了作者面对现实的态度。

想起“东户时”,他的情绪不免又波动起来,但他又立即回到眼前的现实,心情又平静下来了。

后两句似乎还有这样的意思:丰衣足食不能凭空想,要靠自己的劳动。

这就与两年后写的《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所表达的思想相一致了。

  这首诗写作者“遇火”前后的生活情景和心情,很是真切,也很自然。

比如遇火前后作者心情由平静到不平静,是几经波折,多种变化,但都显得入情入理,毫不给人以故作姿态之感。

火灾的打击是沉重的,不能不带来情绪的反应,此诗若一味旷达,恐非合乎实际了。

诗人的可贵,就是以平素的生活信念来化解灾变的影响,以面对现实的态度坚定躬耕的决心,他终于经受住这次考验了。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44-545页

12345 共18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