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一 文翻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江山岂不险?
归子念前涂。
凯风负我心,戢楪守穷湖。
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
谁言客舟远?
近瞻百里余。
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
归途漫漫行不止,计算日头盼家园。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将奉慈母我欣欢,还喜能见兄弟面。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摇船荡桨路艰难。
眼见夕阳落西山。
江山岂不险?
归子念前涂。
江山难道不险峻?
游子归心急似箭。
凯风负我心,戢楪守穷湖。
南风违背我心愿,收起船桨困湖边。
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
草丛深密望无际,夏木挺拔枝叶繁。
谁言客舟远?
近瞻百里余。
谁说归舟离家远?
百余里地在眼前。
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
纵目远眺识庐山,空叹无奈行路难!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及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100-103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文翻
负疴颓檐下,终日无一欣。
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
相去不寻常,道路邈何因?
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
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斯闻。
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老夫有所爱,思与尔为邻。
愿言诲诸子,从我颍水滨。
负疴颓檐下,终日无一欣。
破败茅屋抱病居,终日无事可欢欣。
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
药石有时暂停用,经常思念我友人。
相去不寻常,道路邈何因?
彼此相隔并非远,感到路遥是何因?
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
周生传授孔子业,祖谢响应遂紧跟。
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斯闻。
儒道衰微近千载,如今于此又听闻。
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马厩岂能作讲舍,尔等校书太辛勤。
老夫有所爱,思与尔为邻。
我爱古书崇儒道,愿与你们作近邻。
愿言诲诸子,从我颍水滨。
真心奉劝诸好友,随我隐居颍水滨。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3-66
乞食 文翻注译赏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饥饿驱我出门去,不知究竟去哪里。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前行来到此村落,敲门却难致词语。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主人理解我心意,慷慨相赠来不虚。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畅谈终日话投机,斟酒即饮不客气。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新交好友心欢畅,即席赋诗表情意。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感你恩深似漂母,无韩信才我心愧。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牢记胸中如何谢,死后报答君恩惠。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6-68 2、 汪新华.古诗文阅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129-130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驱我去:逼迫我走出家门。
竟:究竟。
何之:往何处去。
之:往。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斯:这。
里:居民聚居的地方,指村里。
拙言辞:拙于言辞,不知该怎么说才好。
这里表现一种羞于启齿、欲言又止的复杂心理活动。
主人解余意,遗(wèi)赠岂虚来。
解余意:理解我的来意。
遗:赠送。
岂虚来:哪能让你(指诗人)白跑一趟。
谈谐终日夕,觞(shāng)至辄(zhé)倾杯。
谈谐:彼此谈话投机。
觞至辄倾杯:每次进酒总是一饮而尽。
觞:进酒劝饮。
辄:就,总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新知:新交的朋友。
言咏:吟咏。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感:感激。
子:对人的尊称。
漂母惠:像漂母那样的恩惠。
漂母,在水边洗衣服的妇女。
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当年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母怜他饥饿,给他饭吃,韩信发誓日后报答此恩。
后来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被封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赠以千金。
非韩才:没有韩信的才能。
衔戢(jí)知何谢,冥报以相贻(yí)。
衔戢: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
衔:马勒于口,勒不会掉落,意为永远不忘。
戢:收藏。
冥报:谓死后在幽冥中报答,这是古人表示日后重报的说法,非关迷信与否。
冥:幽暗,死者神魂所居。
贻:赠送。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6-68 2、 汪新华.古诗文阅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129-130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饥饿驱我出门去,不知究竟去哪里。
驱我去:逼迫我走出家门。
竟:究竟。
何之:往何处去。
之:往。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前行来到此村落,敲门却难致词语。
斯:这。
里:居民聚居的地方,指村里。
拙言辞:拙于言辞,不知该怎么说才好。
这里表现一种羞于启齿、欲言又止的复杂心理活动。
主人解余意,遗(wèi)赠岂虚来。
主人理解我心意,慷慨相赠来不虚。
解余意:理解我的来意。
遗:赠送。
岂虚来:哪能让你(指诗人)白跑一趟。
谈谐终日夕,觞(shāng)至辄(zhé)倾杯。
畅谈终日话投机,斟酒即饮不客气。
谈谐:彼此谈话投机。
觞至辄倾杯:每次进酒总是一饮而尽。
觞:进酒劝饮。
辄:就,总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新交好友心欢畅,即席赋诗表情意。
新知:新交的朋友。
言咏:吟咏。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感你恩深似漂母,无韩信才我心愧。
感:感激。
子:对人的尊称。
漂母惠:像漂母那样的恩惠。
漂母,在水边洗衣服的妇女。
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当年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母怜他饥饿,给他饭吃,韩信发誓日后报答此恩。
后来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被封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赠以千金。
非韩才:没有韩信的才能。
衔戢(jí)知何谢,冥报以相贻(yí)。
牢记胸中如何谢,死后报答君恩惠。
衔戢: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
衔:马勒于口,勒不会掉落,意为永远不忘。
戢:收藏。
冥报:谓死后在幽冥中报答,这是古人表示日后重报的说法,非关迷信与否。
冥:幽暗,死者神魂所居。
贻:赠送。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6-68 2、 汪新华.古诗文阅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129-130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乞食》一诗,是陶渊明躬耕生涯之一侧面写照,至为真实,亦至为感人。
这首诗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晚年贫困生活的一个侧面,而且也真实地反映出陶渊明朴拙真率的个性。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渊明归耕之后,备尝农民之艰辛,尤其是饥饿。
《有会而作》云:“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饮酒》第十六首云:“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皆可印证。
起二句直写出为饥饿所逼迫,不得不去乞食的痛苦情形和惶遽心态,诗人自己也不知该往何处去才是。
“竟”之一字,透露出反覆的思忖,既见得当时农村之凋敝,有粮之家太少,告贷几乎无门;
亦见得诗人对于所求之人,终究有所选择。
渊明乃固穷之士。
萧统《陶渊明传》载江州刺史檀道济“馈以粱肉,(渊明)麾之而去”,就是一好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走啊走啊,不期然地走到了那一处墟里。
由此可见,虽然“不知竟何之”,但下意识中,终究还是有其人的。
此人当然应是一可求之人。
尽管如此,敲开门后,自己还是口讷辞拙,不知所云。
乞食,对于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毕竟是难于启齿的呵。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主人见渊明此时的饥色和窘样,他全明白了,立刻拿出粮食相赠,诗人果然不虚此行。
多么好的人呵!
诗情至此,由痛苦惶遽转变、提升为欣慰感激。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主人不仅急人之难,而且善体人情。
他殷勤挽留诗人坐下相谈,两人谈得投机,不觉到了黄昏,饭已经做好了,便摆出了酒菜。
诗人已经无拘无束了,端起酒杯便开怀畅饮。
渊明爱酒。
“倾”之一字,下得痛快,这才是渊明“质性自然”之本色呵。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诗人为有这位新交而真心欢喜,谈得高兴,于是赋诗相赠。
从“新知”二字,可见主人与诗人尚是新交,但诗人心知其人亦是一雅士,所以才“行行至斯里。
”下面四句,正面表达感激之情,是全诗的主要意旨。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絮),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后来韩信在刘邦部下立大功,封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诗人借用此一典故,对主人说,感激您深似漂母的恩惠,惭愧的是我无韩信之才能,难以报答于您。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您的恩惠我永远珍藏在心里,今生不知如何能够答谢,只有死后我在冥冥之中,再来报答于您。
中国古代有“冥报”的说法,如“结草衔环”的故事便是。
“冥报”之语,表达的是至深至高的感激之忱。
“冥报”之是否可能,虽可不论,但此种感激之忱,则至为珍贵。
此诗的启示意义,超越了乞食一事。
全幅诗篇语言平淡无华,却蕴发着人性美丽的光辉。
主人急人之难,诗人感恩图报,皆至性真情,自然呈露,光彩照人。
这是两种高尚人格的对面与相照。
急人之难,施恩不图报;
受恩必报,饮水不忘挖井人——这是中国民族精神中的传统美德。
诗中映现的两种人格,深受传统美德的煦育,亦是传统美德的体现。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32-533
读《山海经》 其一 文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五柳先生传 文翻注译赏
读山海经·其十 文翻注译赏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辰 一作:晨)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辰 一作:晨)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精卫衔(xián)微木,将以填沧海。
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
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
衔:用嘴含。
微木:细木。
刑天舞干戚(qī),猛志固常在。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山海经·海外西经》)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jù)可待。
(辰 一作:晨) 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讵:岂。
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猛志:勇猛的斗志。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讵:表示反问,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精卫衔(xián)微木,将以填沧海。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
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
衔:用嘴含。
微木:细木。
刑天舞干戚(qī),猛志固常在。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山海经·海外西经》)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jù)可待。
(辰 一作:晨)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讵:岂。
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猛志:勇猛的斗志。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讵:表示反问,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辰 一作:晨)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 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
《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
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
“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
“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
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
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
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
《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干,盾也;
戚,斧也。
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
“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
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
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
“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
《杂诗·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壮之志。
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
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
“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
“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
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
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
渊明诗意绵密如此。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
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
猛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
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
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
《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佞臣,贻害己身的史事。
因此,此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
故诗中“常在”的“猛志”,当然可以包括渊明少壮时代之济世怀抱,但首先应包括着对刘裕篡晋之痛愤,与复仇雪恨之悲愿。
渊明《咏荆轲》等写复仇之事的诗皆可与此首并读而参玩。
即使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复仇的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偿。
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中国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
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
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参考资料: 1、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 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2008年01期 2、 名作欣赏 , Masterpieces Review, 2007年02期
归园田居·其四 文翻注译赏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久去山泽游,浪莽(mǎng)林野娱。
去:离开。
游:游宦。
这句是说离开山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
浪莽:放荡、放旷。
这句是说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试携子侄辈,披榛(zhēn)步荒墟。
试:姑且。
榛:丛生的草木。
荒墟:废墟。
这两句是说姑且携带子侄,拨开丛生的草木,漫步于废墟之中。
徘徊丘垄(lǒng)间,依依昔人居。
丘垄:坟墓。
依依:思念的意思。
这两句是说在坟墓间徘徊,思念着从前人们的居处。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wū)株。
杇:涂抹。
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
焉如:何处去。
薪者向我言,死没(mò)无复余。
没:死。
一作“殁”。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一世:二十年为一世。
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
这种地方为众人所注视,现在却改变了,所以说“异朝市”。
这是当时的一句成语。
这句和下句是说“一世异朝市”这句话真不假。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这句和下句是说人生好像是变化的梦幻一样,最终当归于虚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久去山泽游,浪莽(mǎng)林野娱。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去:离开。
游:游宦。
这句是说离开山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
浪莽:放荡、放旷。
这句是说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试携子侄辈,披榛(zhēn)步荒墟。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试:姑且。
榛:丛生的草木。
荒墟:废墟。
这两句是说姑且携带子侄,拨开丛生的草木,漫步于废墟之中。
徘徊丘垄(lǒng)间,依依昔人居。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丘垄:坟墓。
依依:思念的意思。
这两句是说在坟墓间徘徊,思念着从前人们的居处。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wū)株。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杇:涂抹。
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
焉如:何处去。
薪者向我言,死没(mò)无复余。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没:死。
一作“殁”。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一世:二十年为一世。
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
这种地方为众人所注视,现在却改变了,所以说“异朝市”。
这是当时的一句成语。
这句和下句是说“一世异朝市”这句话真不假。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
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这句和下句是说人生好像是变化的梦幻一样,最终当归于虚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公元406年(东晋安帝义熙二年),亦即是陶渊明由彭泽令任上弃官归隐后的第二年,诗人便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当时诗人四十二岁。
此诗是其中的第四首。
只做了八十多天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已实在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他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且从此终身不再出仕。
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也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
作者之所以毅然弃官归田,并在这组诗的第三首《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中表达了只求不违所愿而不惜劳苦耕作、夕露沾衣的决心,为的是复返自然,以求得人性的回归。
这第四首诗的前四句写归田园后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游。
首句“久去山泽游”,是对这组诗首篇《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所写“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的回顾。
次句“浪莽林野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作者在脱离“尘网”、重回“故渊”,飞出“樊笼”、复返“旧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悦。
这句中的“浪莽”二字,义同放浪,写作者此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状态;
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释此二字为“形容林野的广大”,似误。
句中的一个“娱”字,则表达了“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对自然的契合和爱赏。
从第三句诗,则可见作者归田园后不仅有林野之娱,而且有“携子侄辈”同游的家人之乐。
从第四句“披榛步荒墟”的描写,更可见其游兴之浓,而句末的“荒墟”二字承上启下,引出了后面的所见、所问、所感。
陶诗大多即景就事,平铺直叙,在平淡中见深意、奇趣。
这首诗也是一首平铺直叙之作。
诗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紧承首段的末句,写“步荒墟”所见,是全诗的第二段。
这四句诗与首篇《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中所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那样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适成对照。
这是生与死、今与昔的对照。
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人生的作者,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今与昔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穷的悲慨。
其在“丘垄间”如此流连徘徊、见“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对遗存的“井灶”和残杇的“桑竹”也如此深情地观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寻绎的。
诗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是全诗的第三段。
前两句写作者问;
后两句写薪者答。
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简朴。
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
简朴的答话则如实地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惘、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诗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是最后一段,写作者听薪者回答后的所感。
这四句诗参破、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无可逃避的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
诗句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极大,所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
这正是所谓厚积而薄发,也是陶诗的难以企及之处。
正如朱光潜在《诗论》第十三章《陶渊明·他的情感生活》中所说,一些哲理,“儒、佛两家费许多言语来阐明它,而渊明灵心进发,一语道破。
读者在这里所领悟的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情趣、一种胸襟、一种具体的人格”。
读陶诗,正应从中看到他内心的境界、智慧的灵光,及其对世事、人生的了悟。
有些赏析文章认为作者此行是访故友,是听到故友“死没无复余”而感到悲哀。
但从整首诗看,诗中并无追叙友情、忆念旧游的语句,似不必如此推测。
而且,那样解释还缩小了这首诗的内涵。
王国维曾说,诗人之观物是“通古今而观之”,不“域于一人一事”(《人间词话删稿》),其“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是“人类全体之性质”(《红楼梦评论·馀论》)。
这首诗所写及其意义正如王国维所说。
作者从“昔人居”、耕者言所兴发的悲慨、所领悟的哲理,固已超越了一人一事,不是个人的、偶然的,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酬刘柴桑 文翻注赏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偏僻的居处少有人事应酬之类的琐事,有时竟忘记了一年四季的轮回变化。
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巷子里、庭院里到处都是树木的落叶,看到落叶不禁发出感叹,才知道原来已是金秋了。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北墙下新生的冬葵生长得郁郁葱葱,田地里将要收割的稻子也金黄饱满。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如今我要及时享受快乐,因为不知道明年此时我是否还活在世上。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吩咐妻子快带上孩子们,乘这美好的时光我们一道去登高远游。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11.03:第100页 2、 傅东华选注;
王莞菁校订.陶渊明诗: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4.09:第37页 3、 (晋)陶渊明著.陶渊明集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12:第56页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穷居:偏僻之住处。
人用:人事应酬。
四运:四时运行。
周:周而复始,循环。
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门庭:闾里内的院落。
门原作“榈”,底本校曰“一作门”,今从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葵(kuí):冬葵,一种蔬菜。
郁(yù):繁盛貌。
牖(yǒu):原作“墉”,城墙也,高墙也,于义稍逊。
底本校日“一作牖”,今从之。
和陶本亦作“牖”。
穟(suì):同“穗”,稻子结的果实。
畴(chóu):田地。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不(fǒu):同“否”。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室:妻室。
童弱:子侄等。
登远游:实现远游。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11.03:第100页 2、 傅东华选注;
王莞菁校订.陶渊明诗: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4.09:第37页 3、 (晋)陶渊明著.陶渊明集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12:第56页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酬刘柴桑》前两句“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说没有什么人与他来往,所以他有时竟然忘了四季的节序变化。
然事实并非如此,诗人正是在知与不知中感受生命的意趣。
之后吟道:“空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墉,嘉穗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此八句所写与前两句恰好相对,时忘四运与叶落知秋,多落叶与葵穗繁茂,甘心穷居与择日远游,此数者意象矛盾,却展现了时间的永恒性与生命的暂时性。
由忘时乃知穷居孤寂落寞;
而枝头飘然而至的落叶,乃知秋天的到来,生命的秋天亦在浑然不觉中悄悄来临;
墙角的新葵、南畴的嘉穗,虽暂时茂盛繁荣却犹似生命的晚钟难得长久,从而暗示生命的荣盛行将不再。
因此诗人在穷居忘时之际又察其生命飞逝,择良日作此远游折射出生命的亮色。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一句没有对来岁未知的恐怖,但有尽享今朝的胸襟。
诗人情绪的宛转之变与物的荣悴之态,不能忘世的感慨之忧与对生命的达观之乐,交织成多层次的意义。
诗中以隐居躬耕的自然乐趣和人生无常的道理来酬答刘柴桑,在淳朴祥和之中,诗篇流露着田园生活的乐趣。
这首小诗共十句,虽然比较简短,然而它内容醇厚。
在写法上也比较独特,撇开与对方问答一类的应酬话,只写自己的感受、抱负与游兴,显得十分洒脱别样。
在遣词造句上,粗线条的勾勒,并着墨点染,使全诗呈现出古朴淡雅的风格,又洋溢着轻快明朗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陈庆元,邵长满注评.陶渊明集:凤凰出版社,2011.01:第77-78页 2、 (晋)陶渊明著;
夏华等编译.陶渊明集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3.01:第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