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ang
症状: [诊断] 一、分型 可分为溃疡型和增生型。 二、症状 起病缓慢,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且常与肺结核等肠外结核并存。急性进展期常有不同程度发热、盗汗、腹痛、腹泻等症状。腹痛大多位于右下腹部,疼痛性质一般为隐痛或钝痛,多于进餐后发作。粪便呈糊状,每日排便2-4次不等,一般无脓血或粘液,可以腹泻与便秘交替。溃疡型肠结核多有右下腹部及腹中部压痛,增生型者右下腹可触及肿物。 三、辅助检查 血沉快,结核菌检查、培养或动物接种阳性X线钡灌肠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适当休息,增加营养。 二、抗痨药物治疗 一般采取联合疗法,称标准抗痨治疗,效果好,但疗程在1-1年半。为使患者早日康复,防止耐药性的产生,目前多采用短程抗痨治疗。可予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4个月,然后用异烟肼和利福平4个月。或先用乙胺丁醇、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2个月,然后用异烟肼和利福平4个月。或先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2个月,然后用异烟肼和利福平4个月。 或先用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2个月,然后用异烟肼和利福平7个月。 三、手术治疗 (一)适应证 小肠瘢痕性梗阻;回盲部或结肠增殖型结核;急性肠穿孔;肠瘘形成;不能除外癌肿;肠道大量出血经积极抢救不能止血者。 (二)手术方式 回盲部结核可作回盲部切除,回横结肠吻合术。若病变广泛粘连不能切除并有梗阻者可作回肠结肠侧侧吻合术。小肠结核可切除病变肠段。作端端肠吻合术。
相关信息: [预防] 应着重肠外结核特别是肺结核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使痰菌尽快阴转。肺结核患者不可吞咽痰液,注意饮食卫生。
肠结核是结核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多数继发于肠外结核。
[病因] 肠结核由结核杆菌引起。
主要是经口感染,患者多有开放性肺结核或喉结核,因经常吞下有菌痰液而致本病。
经常和开放性肺结核病人共餐,忽视餐具消毒隔离也可致病。
肠结核也可由血行播散引起,见于粟粒型结核或由腹腔内结核病灶如女性生殖器结核直接蔓延引起。
当入侵的结核杆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大,并有人体免疫功能低下。
肠功......更多
拼音:zhong
症状: [诊断] 一、症状 受累肌肉易疲劳,眼外肌最常受累,其次为咀嚼肌、延髓支配的肌肉、肩胛肌群面部肌群。症状晨轻暮重,活动后加重,稍休息后好转。早期可见症状自发缓解和。 二、分型 可分为下列类型。 (一)眼肌型 局限于一侧或双侧眼外肌。表现为眼睑下垂、斜视、复视,双侧常不对称。 (二)轻或中度全身型 有颅神经支配肌群、肢体和躯干肌无力,不累及呼吸肌群。 (三)暴发型 常突然发病,迅速进展,早期出现呼吸肌麻痹,伴严重的延髓肌、四肢肌和躯干肌受累,极易发生肌无力危象,死亡率高,胸腺瘤的并发率高。 (四)晚期严重全身型 常为眼肌型、轻或中度全身型发展的结果,有严重的全身无力,并发胸腺瘤的机率较高。 三、危象 呼吸肌严重无力,以致不能维持换气功能,称危象。重症肌无力危象为疾病发展所致,多见于暴发型或晚期严重全身型,常以感染、精神刺激、分娩或某些药物促发。胆碱能危象是由于抗胆碱酯酶药物过量所致,常伴瞳孔缩小、出汗及唾液增多。反拗性危象见于严重全身型患者,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无效。 四、辅助检查 疲劳试验、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肌电图、血清AchR抗体、胸片或胸部CT、甲状腺功能检查可助诊断。 五、合并症 可合并甲亢、甲状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天疱疮、胸腺瘤等。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避免过度疲劳,忌用妨碍神经一肌肉传递的药物如氨基甙类抗生素、奎宁、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心得安、氯丙嗪及各种肌肉松弛剂等。 二、药物治疗 抗胆碱酯酶药物宜从小剂量递增。溴化新斯的明每次7.5-60毫克,口服,或针剂一毫克,肌注,每3小时1次。吡啶斯的明每次30-240毫克,每4小时2次,可面罩喷雾给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两种方法,用大剂量者隔日给强的松100毫克,持续几日-10余日,多在1个月内症状改善,数月后疗效达峰点。可缓慢减量,直至每次10-30毫克,隔日1次维持;用小剂量者隔日给强的松20毫克,每周递增10毫克,直至取得明显疗效,此后同大剂量治疗处理。若上述疗法无效,全身情况许可,可选用环磷酰胺,每次200毫升,静滴,隔日1次;或硫唑嘌呤每日150-200毫克,口服。 三、血浆交换疗法 适用于暴发型病例和其他治疗无效者。 四、手术治疗 伴有胸腺瘤;严重肌无力者经内科积极治疗,病情仍继续恶化者可行胸腺切除术。 五、危象的处理 发生危象时必须紧急抢救。首先要维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切开和辅助呼吸,勤吸痰液。肌无力危象可肌注新斯的明1毫克,然后在腾喜龙试验监护下,每隔半小时注射0.5毫克,好转后改为口服。胆碱能危象应停用抗胆碱酯酶药物,用阿托品1-2毫克,静注,必要时每小时重复1次。反拗性危象宜暂时停用有关药物,给予人工呼吸和静脉输液,用青霉素、红霉素及氯霉素类药物防治感染。
相关信息: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传导动能障碍性疾病。
主要特征是受累骨骼肌极易疲劳,经休息或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后症状部分缓解。
[病因] 本病病因不明。
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疾。
拼音:zhou
症状: [诊断] 一、分型 分为低血钾型、正常血钾型和高血钾型。我国以低血钾型最常见。 二、病史 青年期起病多见,男性发病率高,有反复发作的短时肢体软瘫史,或有家族史。 三、症状 常在半夜或清晨起病,某些人因饱餐、剧烈活动、寒冷和情绪激动等诱发。表现为对称性四肢软瘫,多从双下肢开始,继而累及上肢、躯干和颈肌,偶见限于某一肌群。个别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肌瘫痪和心律失常。发作初期常有多汗、口干、少尿、便秘和肌肉酸痛,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一般持续几小时至几天,发作间歇期如常。中年以后发作次数渐趋减少,以至停止。 四、辅助检查 血清钾测定、心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低血钾型发作时给予钾盐治疗。氯化钾片每次5-15克,或每小时口服10%氯化钾30毫,至症状好转为止。病情严重者可用5%甘露醇为稀释液静脉补钾,避免使用葡萄糖或盐水稀释。
相关信息: [预防] 预防发作应少食多餐、避免过饱、过劳、饮酒及寒冷等诱发因素。禁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发作频繁者可服用乙酸唑胺,每次250毫克,每日4次。
周期性麻痹是以发作性骨骼肌弛缓性瘫痪为特征的一组疾病。
[病因] 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拼音:duo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常呈亚急性起病,逐渐进展,病情多波动,少数急性或慢性起病。发病以40-60岁女性多见。 二、症状 肌肉损害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四肢近端肌肉无力。最早为晨起双侧后肌带及骨盆带肌肉力弱。急性发作者肌肉疼痛或压痛常见,上肢肌痛较下肢明显,进一步发展可波及颈肌、咽喉肌、甚至呼吸肌。面肌及眼外肌较少受累。肌无力较肌萎缩明显,肌张力减退,腱反射低,心肌受损者可有心功能障碍。可有发热、盗汗、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肢端雷诺现象。 三、辅助检查 血清磷酸肌酸激酶、醛缩酶及谷草转氨酶,肌红蛋白、肌电图检查,肌肉活检可帮助诊断。
治疗: [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为首选药物,强的松60-100毫克,隔日口服,症状缓解后可减量、维持。大剂量激素治疗6-8周无效时可用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及氨甲喋呤。辅助治疗如苯丙酸诺龙或丙酸睾丸素,每次25毫克,肌注,每周3次。重者可用血浆交换疗法。还可用抗淋巴细胞血清、免疫球蛋白、胸腺切除及全身放射治疗等。
相关信息:
多发性肌炎为一种结缔组织疾病,部分患者伴有皮肤损害,称为皮肌炎。
参见皮肌炎有关部分。
[病因] 本病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
拼音:ji
症状: [诊断] 一、分型及其症状 (一)Duchenne型 最常见,男性多于女性。婴儿期即有运动发育迟缓迹象,症状常在3-6岁时开始明显,并渐加重。无力常始于躯干和四肢近端肌肉,下肢重于上肢。站立时脊柱前凸,行走时骨盆摇摆,步态跨团呈"鸭步",仰卧起立时须转身俯卧,然后以双手支撑足背、膝部等处顺次攀扶方能直立。可有翼状肩胛,常见腓肠肌假性肥大,少数有心肌损伤。一般发展较快,常在20岁前不能行走。 (二)肢带型 较少见,发病年龄平均12岁。始为骨盆带肌群和大腿肌群软弱萎缩,渐影响肩胛带和上臂,可有腓肠肌假性肥大。病程进展较慢,平均30岁左右失去行定能力。 (三)面肩肱型 一般青春期起病,以两侧面肌。肩胛带肌群及上臂肌群萎缩为主,可呈"肌病面容",即眼睑闭合无力,吹哨、鼓腮困难,口唇增厚而微噘,皱额时额纹减少。有翼状肩胛,晚期可累及下肢骨盆带和躯干肌肉。病情进展缓慢,预后良好。 (四)眼咽型 中年起病。主要为眼睑下垂和吞咽困难,可渐累及其他眼外肌、面肌、喉肌、舌肌、咬肌,甚至躯干和四肢肌进展缓慢。 (五)其他型 眼肌型表现为进行性双眼睑下垂和眼外肌麻痹。远端型自肢体远端开始,逐渐向近端扩展。 三、辅助检查 血清磷酸肌酸激酶、醛缩酶、乳酸脱氢酶测定,尿肌酸、肌酐检查,肌电图、肌肉活检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以支持治疗为主,给予高蛋白与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尽可能维持日常活动,适当体育锻炼,配合按摩、理疗与被动活动。可试用苯丙酸诺龙、ATP、维生素E、加兰他敏等,用钙离子阻滞剂治疗可能有效。使用近亲肌肉移植取得部分效果。 [预防] 采用DNA探针进行产前检查,发现胎儿异常则早期进行人工流产,防止病儿出生。
相关信息: [预防] 采用DNA探针进行产前检查,发现胎儿异常则早期进行人工流产,防止病儿出生。
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遗传性肌肉变性疾病,表现为受累骨骼肌对称性无力与萎缩。
[病因] 或者常有家族史,与遗传有关。
拼音:bin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当地有本病流行,有进食不洁及与患者密切接触史。婴幼儿或儿童发病率高。 二、症状 起病急,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腹泻多为水样便,一般持续1-2星期后缓解。可有低至中度发热、头痛、周身乏力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重症腹泻患儿有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三、辅助检查 粪便检查,电镜或免疫电镜从粪便中检出病毒颗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放射免疫法检测粪便中病毒抗原,用PCR法检测病毒核酸均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轻症患者给予口服补液盐即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日服补液配方为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及葡萄糖20克,加水至1升。重症患者尤其是幼儿、体弱、脱水的患者应及时补液,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禁用抗生素,因可致肠道菌群失调。可酌情补充肠道正常细菌如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近年用粗制分泌型IgA口服治疗取得一定效果。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 [预防] 防止水源和食物被带病毒的粪便污染。
病毒性胃肠炎是指由各种病毒导致的胃肠道炎症。
[病因] 本病可由多种病毒所引起,最常见者为轮状病毒、诺沃克样病毒,其他病毒如肠腺病毒、星状病毒和嵌杯状病毒也可作为病原。
拼音:j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5岁以下儿童占90%以上,1岁以下婴儿最多。1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最多,我国以7-8月份发病最多。呈散发或小流行,当地有本病发生,未经有效的自身免疫而有患者接触史。其潜伏期3-35日,平均5-14日。 二、症状 典型者有三期经过。前驱期有发热及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胃肠炎症状,持续1-2日。前驱期症状消失后1-4日进入瘫痪前期。瘫痪期呈不对称的弛缓性瘫痪,最常见于四肢,尤其以下肢多见,还可见于躯干肌群,可有延髓呼吸中枢受累或血管运动中枢受损。 三、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特异性IgM抗体、补体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检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体有助于诊断。 四、并发症 可并发吸人性肺炎、肺不张、泌尿系感染、高钙血症及泌尿系结石。
治疗: [治疗] 本病无特殊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 一、前驱期和瘫痪前期治疗 卧床休息,避免疲劳,注意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肢体疼痛者可适量用镇痛、镇静剂或热敷以增加血液循环。减轻水肿可用50%葡萄糖及维生素C静注;进展迅速者用丙种球蛋白肌注;症状严重者可用强的松,每日1-1.5毫克/千克,每日1次,用3-5日。 二、瘫痪期治疗 将肢体置于功能位,防止外伤、烫伤。他巴唑每日0.1-0.2克/千克,顿服;加兰他敏每日0.05-0.1毫克,肌注,每日1次;新斯的明每日0.02-0.04毫克/千克,肌注,每日1次。维生素B1、B12。便秘或尿潴留者给予灌肠和导尿。咽肌麻痹者清除气道分泌物,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呼吸道感染者选用适宜的抗生素。注意纠正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三、恢复期治疗 恢复期主要是功能恢复治疗:体温降至正常、肌痛消失、瘫痪停止发展时,即可开始针刺、主动或被动运动、理疗和按摩,以促进瘫痪肌肉恢复。 四、后遗症期治疗 要根据肢体畸形的特点、性质及年龄,酌用矫形手术治疗。顽固后遗症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并坚持不懈,以免肌肉萎缩,加重畸形。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病'死率多为5%-15%,主要死因为呼吸肌麻痹和延髓麻痹引起的呼吸衰竭。严重病例可留有难以恢复的后遗症。 [预防] 多采用口服减毒活疫苗糖丸,出生后2个月开始服用,每间隔1个月,依次服用单价糖丸各一粒。亦可每次服用三价糖丸一粒,共3次,每年服一疗程,连续两年,7岁再服一疗程以加强。密切接触者应用丙种球蛋白每次0.3~0.5毫升/千克,肌注,每月1次,连用2月。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它属肠道病毒。
传染源为各型患者及病毒携带者,粪-口为主要传播方式,如污染的水、食物、手及玩具等。
拼音:kuang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有被犬、猫、狼、狐等动物咬伤。抓伤或舔伤史。潜伏期10日至1年以上,大多为1-2个月。 二、症状 被咬伤部位有痒、麻、刺痛、蚁钻等感觉,局部肌肉可有轻微抽搐;1-4日后进入高度兴奋状态,极端恐怖、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多汗、流涎、心率快,神志大多清晰,部分有精神失常、躁狂、痉挛。兴奋期后渐趋安静,但出现肢体、眼、面、咽、呼吸肌等进行性麻痹,继而昏迷,可在6-18小时内出现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三、辅助检查 免疫荧光抗体检测、酶联免疫和斑点免疫联合检测有一定诊断价值。病毒分离和动物接种检查有确诊意义。
治疗: [治疗] 一、严密隔离及监护 应将患者置于黑暗的单人房间,保持安静,避免光、声等刺激,专人守护。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可鼻饲或胃肠外营养,保持气道通畅。 二、对症治疗 高热可给退热药。心悸、血压升高可给心得安10毫克,每日3次。兴奋期可轮番交替使用各种镇静剂如安定10毫克,肌注,苯巴比妥钠0.1克,肌注。有脑水肿时可用20%甘露醇200毫升,快速静滴。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病死率几近100%,3-6日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近年来陆续有治愈的报道。 [预防] 家犬注射兽用狂犬病毒疫苗。伤口应尽快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反复冲洗至少半小时,再用70%酒精及浓碘酒反复涂拭。若咬伤头颈部、手指或严重咬伤时,除用疫苗外,还需在伤口局部注射抗狂犬病免疫血清。预防接种现用地鼠肾细胞疫苗,全程五针,在30日内注完,按程序分别在0、3、7、14和30日各肌注一针(两毫升)。严重咬伤者,疫苗可加用全程十针,即当日至第6日每日一针,后分别于10、14、30、90日再各注一针。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一种古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病因] 本病系狂犬病毒所致。
主要由患病或带毒动物如犬、猫、猪、牛、马等家畜和野兽咬伤而感染。
拼音:liou
症状: [诊断] 一、分型 可分为单纯型、中毒型、胃肠型及肺炎型。 二、病史 有流感接触史或集体发病史。冬、春季较多,但大流行时则无明显季节性。 三、症状, (一)单纯型 多见。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有畏寒、高热、头痛、乏力和全身酸痛。轻度呼吸道卡他症状如咽痛。流涕、喷嚏及干咳等。面颊潮红,咽充血,口腔粘膜疱疹,肺部听诊呼吸音粗。 (二)中毒型 高热不退、昏迷、谵妄,儿童可出现抽搐、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细胞数可轻度增加。少数有血压下降或休克,个别出现中毒性心肌炎或心功能不全。 (三)胃肠型 以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 (四)肺炎型 以肺炎为主要表现。 四、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咽漱口液或棉拭子可分离出病毒,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测定病毒抗原,血凝抑制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有助于诊断。 五、并发症 可合并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或支气管炎,细菌性肺炎。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多饮水,注意呼吸道隔离。流感流行期间尽量不去公共场所,居室应加强通风,注意消毒。 二、抗病毒治疗 金刚烷胺每次0.1克,每日2次。抗流感7-球蛋白每次0.3-0.6毫升,肌注,共4-6次,用于中毒症状明显的患者。中毒型可加用聚肌胞,每次两毫克,肌注,每日1次;或用干扰素治疗。 三、对症治疗 高热头痛者给予物理降温和解热镇痛药,如安痛定每次2毫升,肌注;或羚羊粉1-2克,冲服;也可用APC,每次1-2片,每日3次。鼻塞可用2%麻黄素、鼻眼净、鼻通滴鼻。呼吸困难、紫绀者要及时吸氧。如有继发细菌感染应及早使用适当抗生素。食醋消毒疗法,室内3-5毫升/立方M,食醋加热蒸发,熏蒸1小时。中成药如板蓝根冲剂、感冒冲剂、速效感冒胶囊可减轻症状。
相关信息: [预防] 可皮下注射流感灭活疫苗,或用流感减毒疫苗鼻腔喷雾法来预防本病。还可服用金刚烷胺盐酸盐预防甲型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流感病毒引起。
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传播迅速,极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
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变异性最大,又分为若干亚型。
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加之流感病毒不断发生新变异,故可反复发作。
拼音:ma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1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冬季为最多,尤以小儿多见。患者有麻疹密切接触史,大多既往未患过麻疹,或未进行过疫苗接种。 二、症状 (一)典型麻疹 先有3-4日的发热、流涕、刺激性干咳、畏光、流泪、眼结膜充血。90%患者可于双侧颊粘膜处出现麻疹粘膜斑。之后皮肤出现充血性红色斑丘疹,先从耳后、发际开始,渐及额、面、颈部、躯干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中毒症状重,全身表浅淋巴结与肝脾可轻度肿大,肺部可闻及湿哕音。出疹3-5日后进人恢复期,皮疹按出疹先后顺序消退。疹退后有糠麸状脱屑及留有浅褐色色素斑。无并发症者病程10-14日。 (二)非典型麻疹 近年来随麻疹疫苗逐渐推广及被动免疫的广泛应用,非典型麻疹增多。轻型者全身及呼吸道症状轻,皮疹散在,色淡,不留色素,麻疹粘膜斑不典型或不出现。少数重型者中毒症状重,皮疹或融合成片,或呈出血性紫癜或呈疱疹样,常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三)成人麻疹 全身症状较小儿重,麻疹粘膜斑可与皮疹同时出现,或迟于皮疹,皮疹多密集,并发支气管炎较多,也可并发心力衰竭,但病死率低。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鼻、咽部分泌物涂片或尿沉渣染色,免疫荧光法检查麻疹抗原,酶联免疫吸附或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麻疹IsM抗体,血清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检查,鼻、咽分泌物或血液分离病毒可助诊断。 四、并发症 麻疹易并发肺炎、喉炎、心肌炎、心功能不全、脑炎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呼吸道隔离,卧床体息。注意口、鼻、眼、皮肤清洁,防止继发感染。给足够水分及易于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二、对症治疗 高热给小剂量退热药,剧咳服用适量镇咳药,烦躁可适当给鲁米那、非那根、安定等,角膜干燥或混浊可肌注维生素A,病重者可给丙种球蛋白或输入新鲜血浆。 三、并发症治疗 肺炎同一般肺炎的治疗,常见致病菌为肺炎双球菌,可选用青霉素每日5-10万U/千克,静滴,重症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喉炎可选用1-2种抗生素,重症应同时应用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必要时及早气管切开。心力衰竭时应及早应用快速洋地黄,同时加用利尿药,控制液体人量和速度,周围循环衰竭时按感染性休克处理。脑炎的处理同病毒性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可试用干扰素、转移因子等治疗。
相关信息: [预后] 单纯麻疹预后良好。若患儿免疫力低下且有并发症可影响预后,重型麻疹病死率较高。 [预防] 隔离患者。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均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8个月龄初种,7岁时复种,每次0.2毫升,皮下注射,各年龄剂量相同,应急接种最好于麻疹流行季节前1个月进行。密切接触者可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防止发病。
麻疹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麻疹病毒引起。
患者是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飞沫直接传播,也可经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