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别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菟丝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73-174页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12-114页 . 3、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版 :第541-544页 .
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菟丝:即菟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结发:这里作结婚解。君妻:一作“妻子”。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无乃:岂不是。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姑嫜:婆婆、公公。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将:带领,相随。这两句即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往死地:指“守边赴河阳”。死地:冒死之地。迫:煎熬、压抑。中肠:内心。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苍黄:同“仓皇”,匆促、慌张。这里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烦。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事戎行:从军打仗。戎行:军队。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妇人”两句:意谓妇女随军,会影响士气。扬:高昂。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久致:许久才制成。襦:短衣。裳:下衣。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不复施:不再穿。洗红妆: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双翔:成双成对地一起飞翔。此句写出了女子的寂寞和对那些能够成双成对的鸟儿的羡慕。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错迕:错杂交迕,就是不如意的意思。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表示对丈夫的爱情始终不渝。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73-174页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12-114页 . 3、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版 :第541-544页 .
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菟丝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菟丝:即菟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结发:这里作结婚解。君妻:一作“妻子”。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无乃:岂不是。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姑嫜:婆婆、公公。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将:带领,相随。这两句即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往死地:指“守边赴河阳”。死地:冒死之地。迫:煎熬、压抑。中肠:内心。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苍黄:同“仓皇”,匆促、慌张。这里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烦。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事戎行:从军打仗。戎行:军队。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妇人”两句:意谓妇女随军,会影响士气。扬:高昂。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久致:许久才制成。襦:短衣。裳:下衣。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不复施:不再穿。洗红妆: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双翔:成双成对地一起飞翔。此句写出了女子的寂寞和对那些能够成双成对的鸟儿的羡慕。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错迕:错杂交迕,就是不如意的意思。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表示对丈夫的爱情始终不渝。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73-174页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12-114页 . 3、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版 :第541-544页 .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这首诗采用独白的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全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但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当中又都有曲折。这是因为诗中人物的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   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过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这表现在开头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这时的心理状态。兔丝,即“菟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菟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菟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是一种加重的说法,这位新娘子之所以会伤心到这步田地,“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了这个问题的原因。“结发”二字,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床席都没有睡暖,这根本不像是结发夫妻过的生活。“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如果是为了别的什么事,匆忙相别,也还罢了,因为将来还可以团圆,偏偏丈夫又是到河阳去作战,将来的事且不说,眼面前,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妻子也就无法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点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张本。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而此时,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唐王朝自己家门口来了,这不能不让诗人感到十分可叹。所以,这两句也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   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对丈夫的忠贞,要和他一同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她非常疼爱,把她当作宝贝似的。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她一辈子,还是不能不把她嫁人,而且嫁谁就得跟谁。“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新婚之时,“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丈夫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她就不能再依靠谁了。想到这些,这让她沉痛得柔肠寸断。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来决心要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牵肠挂肚。但又怕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复杂。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年轻妇女的,你带着妻子去从军,也有许多不方便,我又是一个刚出门的闺女,没见过世面,更不用说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为难。”这段话,刻画了新娘子那种心痛如割、心乱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诗的第三段,是从“勿为新婚念”到“与君永相望”。在这里,女主人公经过一番痛苦的倾诉和内心剧烈的斗争以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中、从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远了。“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一变哀怨沉痛的诉说而为积极的鼓励,话也说得痛快,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吞吞吐吐的了,她决定不随同丈夫前去,并且,为了使丈夫一心一意英勇杀敌,她表示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这爱情,是通过一些看来好像不重要,其实却大有作用的细节,或者说具体行动表达出来的。这就是“自嗟贫家女”这四句所描写的。新娘说,费了许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备办得一套美丽的衣裳,现在不再穿了。并且,当着丈夫的面,她这就把脸上的脂粉洗掉。丈夫走了以后,我更没心情梳妆打扮了。这固然是她对丈夫坚贞专一的爱情的表白,但是更可贵的,是她的目的在于鼓励丈夫,好叫他放心地、并且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去杀敌。她对丈夫的鼓励是明智的。因为只有把幸福的理想寄托在丈夫的努力杀敌、凯旋归来上面,才有实现的可能。应该说,她是识大体,明大义的。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这四句是全诗的总结。其中有哀怨,有伤感,但是已经不像最初那样强烈、显著,主要意思还是在鼓励丈夫,所以才说出“人事多错迕”,好像有点人不如鸟,但立即又振作起来,说出了“与君永相望”这样含情无限的话,用生死不渝的爱情来坚定丈夫的斗志。   《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去偷听新娘子对新郎官说的私房话。在新娘子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别》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诗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丝毫没有给读者勉强和抽象之感,而显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并且能让读者深受感染。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新婚别》的一大艺术特点。诗人化身为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说话,非常生动、逼真。诗里采用了不少俗语,这也有助于语言的个性化,因为他描写的本来就是一个“贫家女”。   此外,在押韵上,《新婚别》和《石壕吏》有所不同。《石壕吏》换了好几个韵脚,《新婚别》却是一韵到底,《垂老别》和《无家别》也是这样。这大概和诗歌用人物独白的方式有关,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更有利于主人公的诉说,也更便于读者的倾听。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88-490

无家别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

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

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07-117 2、 无家别.中国文化研究院 [引用日期2012-08-24]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90-292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hāo)藜(lí)。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

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

庐:即居住的房屋。

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xī)。

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

阵败:指邺城之败。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

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qí)。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pí)。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xié)。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携:即离。

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终转迷: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难料。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齐:齐同。

这两句更进一层,是自伤语。

是说家乡已经一无所有,在本州当兵和在外县当兵都是一样。

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

酸嘶,失声痛哭。

蒸黎:指劳动人民。

蒸,众。

黎,黑。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07-117 2、 无家别.中国文化研究院 [引用日期2012-08-24]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90-292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hāo)藜(lí)。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

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

庐:即居住的房屋。

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xī)。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

阵败:指邺城之败。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

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

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qí)。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pí)。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xié)。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

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携:即离。

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终转迷: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难料。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齐:齐同。

这两句更进一层,是自伤语。

是说家乡已经一无所有,在本州当兵和在外县当兵都是一样。

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

酸嘶,失声痛哭。

蒸黎:指劳动人民。

蒸,众。

黎,黑。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07-117 2、 无家别.中国文化研究院 [引用日期2012-08-24]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90-292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

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从开头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

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写那个自称“贱子”的军人回乡之后,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

“天宝后”如此,那么就会想到天宝前的情况。

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

那时候“我里百余家”,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寂寞:“天宝后”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寂寞了。

一起头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

“世乱”二字与“天宝后”呼应,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无家”可“别”的根源。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两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我”的叹息之声,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承前启后,作为过渡。

“寻”字刻画入微,“旧”字含意深广。

家乡的“旧蹊”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要“寻”,见得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淹没了。

“旧”字追昔,应“我里百余家”:“寻”字抚今,应“园庐但蒿藜”。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写“贱子”由接近村庄到进入村巷,访问四邻。

“久行”承“寻旧蹊”来,传“寻”字之神。

距离不远而需久行,见得旧蹊极难辨认,寻来寻去,绕了许多弯路。

“空巷”言其无人,应“世乱各东西”。

“日瘦气惨凄”一句,用拟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见空巷”时的凄惨心境。

“但对狐与狸”的“但”字,与前面的“空”字照应。

当年“百余家”聚居,村巷中人来人往,笑语喧阗;

如今却只与狐狸相对。

而那些“狐与狸”竟反客为主,一见“我”就脊毛直竖,冲着“我”怒叫,好像责怪“我”不该闯入它们的家园。

遍访四邻,发现只有“一二老寡妻”还活着!

见到她们,自然有许多话要问要说,但杜甫却把这些全省略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

而当读到后面的“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时,就不难想见与“老寡妻”问答的内容和彼此激动的表情。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这在结构上自成一段,写主人公回乡后的生活。

前两句,以宿鸟为喻,表现了留恋乡土的感情。

后两句,写主人公怀着悲哀的感情又开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不管多么贫困和孤独!

  最后一段,写无家而又别离。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波澜忽起。

以下六句,层层转折。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这是第一层转折;

上句自幸,下句自伤。

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但内顾一无所有,既无人为“我”送行,又无东西可携带,怎能不令“我”伤心!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这是第二层转折。

“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伤感;

但既然当兵,将来终归要远去前线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处!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这是第三层转折。

回头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近行”、“远去”,又有什么差别!

六句诗抑扬顿挫,层层深入,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变化。

如刘辰翁所说:“写至此,可以泣鬼神矣!

”(见杨伦《杜诗镜铨》引)沈德潜在讲到杜甫“独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时指出:“……又有透过一层法。

如《无家别》篇中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无家客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

然明说不堪,其味便浅。

此云‘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尽管强作达观,自宽自解,而最悲痛的事终于涌上心头:前次应征之前就已长期卧病的老娘在“我”五年从军期间死去了!

死后又得不到“我”的埋葬,以致委骨沟溪!

这使“我”一辈子都难过。

这几句,极写母亡之痛、家破之惨。

于是紧扣题目,以反诘语作结:“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意思是:已经没有家,还要抓走,叫人怎样做老百姓呢?

  诗题“无家别”,第一大段写乱后回乡所见,以主人公行近村庄、进入村巷划分层次,由远及近,有条不紊。

远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则描写细节。

第三大段写主人公心理活动,又分几层转折,愈转愈深,刻画入微。

层次清晰,结构谨严。

诗人还善用简练、形象的语言,写富有特征性的事物。

诗中“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概括性更强。

“蒿藜”、“狐狸”,在这里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

谁也不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园中长满蒿藜。

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狐狸也不敢横行无忌。

“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仅仅十个字,就把人烟灭绝、田庐荒废的惨象活画了出来。

其他如“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征性的。

正因为是“老寡妻”,所以还能在那里苟延残喘。

稍能派上用场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

诗中的主人公就是刚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的。

诗用第一人称,让主人公直接出面,对读者诉说他的所见、所遇、所感,因而不仅通过人物的主观抒情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通过环境描写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几年前被官府抓去当兵的“我”死里逃生,好容易回到故乡,满以为可以和骨肉邻里相聚了;

然而事与愿违,看见的是一片“蒿藜”,走进的是一条“空巷”,遇到的是竖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满目凄凉,百感交集!

于是连日头看上去也消瘦了。

“日”无所谓肥瘦,由于自己心情悲凉,因而看见日光黯淡,景象凄惨。

正因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结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贫交行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翻手作云 一作:为)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翻手作云 一作:为)有些人交友,翻手覆手之间,一会儿像云的趋合,一会儿像雨的纷散,变化多端,这种贿赂之交、势利之交、酒肉之交是多么地让人轻蔑愤慨、不屑一顾!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可是你看,古人管仲和鲍叔牙贫富不移的君子之交,却被今人弃之如粪土。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翻手作云 一作:为)覆:颠倒。

君不见管鲍(bào)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管鲍:指管仲和鲍叔牙。

现在人们常用“管鲍”来比喻情谊深厚的朋友。

弃:抛弃。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翻手作云 一作:为)有些人交友,翻手覆手之间,一会儿像云的趋合,一会儿像雨的纷散,变化多端,这种贿赂之交、势利之交、酒肉之交是多么地让人轻蔑愤慨、不屑一顾!

覆:颠倒。

君不见管鲍(bào)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可是你看,古人管仲和鲍叔牙贫富不移的君子之交,却被今人弃之如粪土。

管鲍:指管仲和鲍叔牙。

现在人们常用“管鲍”来比喻情谊深厚的朋友。

弃:抛弃。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翻手作云 一作:为)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诗的开篇“翻手为云覆手雨”,就给人一种势利之交“诚可畏也”的感觉。

得意时的趋合、失意时的纷散,翻手覆手之间,忽云忽雨,其变化迅速无常。

“只起一语,尽千古世态。

”(浦起龙《读杜心解》)“翻云覆雨”的成语,就出在这里。

所以首句不但凝炼、生动,统摄全篇,而且在语言上是极富创造性的。

  虽然世风浇薄如此,但人们普遍对交友之道毫不在意,“皆愿摩顶至踵,隳胆抽肠;

约同要离焚妻子,誓殉荆轲湛(沉)七族”,“援青松以示心,指白水而旌信”(刘峻《广绝交论》),说穿了,不过是“贿交”、“势交”而已。

第二句斥之为“纷纷轻薄”,诗人说“何须数”,轻蔑之极,愤慨之极。

寥寥几个字,强有力地表现出诗人对假、恶、丑的东西极度憎恶的态度。

  这黑暗冷酷的现实使人绝望,于是诗人记起一桩古人的交谊。

《史记》载,鲍叔牙早年与管仲交游,知道管仲的贤能。

管仲贫困,曾欺负鲍叔牙,而鲍叔牙却始终善待他。

后来鲍叔牙辅佐齐国的公子小白(即后来齐桓公),又向公子小白荐举管仲。

管仲终于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他感喟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鲍叔牙对待管仲的这种贫富不移的交道是感人肺腑的。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当头一喝,将古道与现实作一对比,给这首抨击黑暗的诗篇添了一点理想光辉。

但其主要目的,还在于鞭挞现实。

古人以友情为重,重于磐石,相形之下,“今人”的“轻薄”越发显得突出。

“此道今人弃如土”,末尾三字极形象,古人的美德被“今人”像土块一样抛弃了,抛弃得十分彻底。

这话略带夸张意味。

尤其是将“今人”一概而论,范围过大。

但只有这样,才能把世上真交绝少这个意思表达得更加充分。

  这首诗“作‘行’,止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见《杜诗镜铨》)。

其所以能做到“语短恨长”,是由于它发唱惊挺,造形生动,通过正反对比手法和过情夸张语气的运用,反复咏叹,造成了“慷慨不可止”的情韵,吐露出诗人心中郁结的愤懑与悲辛。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40-442

不见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没有见到李白已经好久,他佯为狂放真令人悲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世上那些人都要杀了他,只有我怜惜他是个人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文思教捷下笔成诗千首,飘零无依消愁唯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匡山那有你读书的旧居,头发花白了就应该归来。

参考资料: 1、 杜甫 著 邓魁英 编 .杜甫选集 :中华书局 ,1986 :206-207 . 2、 倪其心 .杜甫诗选译 :巴蜀书社 ,1991 :145-146 .

不见李生久,佯(yáng)狂真可哀。

“李生”句:李生,指李白。

杜甫与李白天宝四载(745年)在山东兖州分手后,一直未能见面,至此已有十六年。

佯(yáng)狂:故作颠狂。

李白常佯狂纵酒,来表示对污浊世俗的不满。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世人”句: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

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

怜才:爱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参考资料: 1、 杜甫 著 邓魁英 编 .杜甫选集 :中华书局 ,1986 :206-207 . 2、 倪其心 .杜甫诗选译 :巴蜀书社 ,1991 :145-146 .

不见李生久,佯(yáng)狂真可哀。

没有见到李白已经好久,他佯为狂放真令人悲哀。

“李生”句:李生,指李白。

杜甫与李白天宝四载(745年)在山东兖州分手后,一直未能见面,至此已有十六年。

佯(yáng)狂:故作颠狂。

李白常佯狂纵酒,来表示对污浊世俗的不满。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世上那些人都要杀了他,只有我怜惜他是个人才。

“世人”句: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

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

怜才:爱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文思教捷下笔成诗千首,飘零无依消愁唯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匡山那有你读书的旧居,头发花白了就应该归来。

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参考资料: 1、 杜甫 著 邓魁英 编 .杜甫选集 :中华书局 ,1986 :206-207 . 2、 倪其心 .杜甫诗选译 :巴蜀书社 ,1991 :145-146 .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像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

“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

杜甫和李白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

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

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

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

“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

“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一步展现。

这两句用了一个“反对”,产生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

“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李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这些人就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

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

“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

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以苏武、黄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贾谊、孔子之典来写他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悲剧。

而这种悲剧也同样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也是“世人”的不公。

“怜才”也是怜己。

共同的遭遇使两位挚友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了,这就是杜甫深切哀怜的根本原因。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

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

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

“匡山”,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时读书于此,这时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归蜀中正是情理中事。

就章法言,开头慨叹“不见”,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

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

”(《诗薮》)杜甫往往打破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

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采用这种写法必然要吸收口语、散文的成分入诗,首先是剥落华藻,语言质朴自然,如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

其次是通过散文化使精工整饬的律体变得灵活多姿,便于传情达意,如此诗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

这种律诗改变了传统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480-481 . 2、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五)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50-151 .

冬至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望岳三首·其二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西岳高耸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围则像他的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怎么才能求得仙人杖,拄着它登上华山去玉女祠呢?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可进了车箱谷就难以回归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门,难以登爬。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稍稍等待天气转凉后,登上山顶去,看山本貌。

参考资料: 1、 马雅涵·《望岳》三首新释译考究·广西民联教育研究院·2007

西岳崚(líng)嶒(céng)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崚嶒:高耸突兀。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九节杖:《刘根外传》:“汉武登少室,见一女子以九节杖仰指日,闭左目,东方朔曰:‘此食日精者。

’”《真诰》:“杨羲梦蓬莱仙翁,拄赤九节杖而视白龙。

”玉女洗头盆:《集仙录》:“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白,号玉女洗头盆。

其水碧绿澄彻,雨不加溢,旱不减耗。

祠有玉女马一匹。

”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guā)通天有一门。

车箱入谷:《太平寰宇记》:“车箱谷,一名车水涡,在华阴县西南二十五里,深不可测。

祈雨者以石投之,中有一鸟飞出,应时获雨。

”箭栝:箭的末端。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白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古代指西方之神。

参考资料: 1、 马雅涵·《望岳》三首新释译考究·广西民联教育研究院·2007

西岳崚(líng)嶒(céng)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西岳高耸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围则像他的儿孙。

崚嶒:高耸突兀。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怎么才能求得仙人杖,拄着它登上华山去玉女祠呢?

九节杖:《刘根外传》:“汉武登少室,见一女子以九节杖仰指日,闭左目,东方朔曰:‘此食日精者。

’”《真诰》:“杨羲梦蓬莱仙翁,拄赤九节杖而视白龙。

”玉女洗头盆:《集仙录》:“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白,号玉女洗头盆。

其水碧绿澄彻,雨不加溢,旱不减耗。

祠有玉女马一匹。

”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guā)通天有一门。

可进了车箱谷就难以回归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门,难以登爬。

车箱入谷:《太平寰宇记》:“车箱谷,一名车水涡,在华阴县西南二十五里,深不可测。

祈雨者以石投之,中有一鸟飞出,应时获雨。

”箭栝:箭的末端。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稍稍等待天气转凉后,登上山顶去,看山本貌。

白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古代指西方之神。

参考资料: 1、 马雅涵·《望岳》三首新释译考究·广西民联教育研究院·2007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咏华山一首,作者所写的华山亦同样雄伟。

不过,与年青时代一首相比,这无疑是一首失意之作。

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

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

因此,诗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

作者发端“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即写华山崇高。

作者虽然极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节杖”一句“安得”二字诘问,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难以实现。

这好比作者欲要报国,却总是报国无门,无可奈何的心情。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两句写作者仰望之余,预计攀登之路。

不过这始终并未实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时的盘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

情况一如作者纵有一腔抱负理想,却只能空自盘算,无法行之于世。

最后,本诗以“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作结,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见。

现实环境的不顺,使得作者产生了厌倦宦途之情,期望于热闹中寻得凉冷以自疗创痛。

以华山之顶比白帝之居,更表现了作者自感理想无可实现的失意徬徨。

参考资料: 1、 李渗 .杜甫诗集选 :长江出版社 ,2009年 :26-28 . 2、 《书立方》编委会编著 .中国最美传世诗词 :重庆出版社 ,2011年9月 :69-71 .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诗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忧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丽人行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

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

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更多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三月三日阳春时节天气清新,长安曲江河畔聚集好多美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姿态凝重神情高远文静自然,肌肤丰润胖瘦适中身材匀称。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绫花绫罗衣裳映衬暮春风光,金丝绣的孔雀银丝刺的麒麟。

头上何所有?

翠微盍叶垂鬓唇。

头上戴的是什么珠宝首饰呢?

翡翠玉做的花饰垂挂在两鬓。

背后何所见?

珠压腰衱稳称身。

在她们的背后能看见什么呢?

珠宝镶嵌的裙腰多稳当合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其中有几位都是后妃的亲戚,里面有虢国和秦国二位夫人。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翡翠蒸锅端出香喷的紫驼峰,水晶圆盘送来肥美的白鱼鲜。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她们捏着犀角筷子久久不动,厨师们快刀细切空忙了一场。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宦官骑马飞驰不敢扬起灰尘,御厨络绎不绝送来海味山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笙箫鼓乐缠绵宛转感动鬼神,宾客随从满座都是达官贵人。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有一个骑马官人是何等骄横,车前下马从绣毯上走进帐门。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白雪似的杨花飘落覆盖浮萍,青鸟飞去衔起地上的红丝帕。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杨家气焰很高权势无与伦比,切勿近前以免丞相发怒斥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11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28-30 .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三月三日:为上巳日,唐代长安士女多于此日到城南曲江游玩踏青。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态浓:姿态浓艳。

意远:神气高远。

淑且真:淑美而不做作。

肌理细腻:皮肤细嫩光滑。

骨肉匀:身材匀称适中。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绣罗”两句:用金银线镶绣着孔雀和麒麟的华丽衣裳与暮春的美丽景色相映生辉。

头上何所有?

翠微盍叶垂鬓唇。

翠微:薄薄的翡翠片。

微:一本作“为”。

訇叶:一种首饰。

鬓唇:鬓边。

背后何所见?

珠压腰衱稳称身。

珠压:谓珠按其上,使不让风吹起,故下云“稳称身”。

腰衱:裙带。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就中:其中。

云幕:指宫殿中的云状帷幕。

椒房:汉代皇后居室,以椒和泥涂壁。

后世因称皇后为椒房,皇后家属为椒房亲。

“赐名”句:指天宝七载(748)唐玄宗赐封杨贵妃的大姐为韩国夫人,三姐为虢国夫人,八姐为秦国夫人。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紫驼之峰:即驼峰,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唐贵族食品中有“驼峰炙”。

釜:古代的一种锅。

翠釜,形容锅的色泽。

水精:即水晶。

行:传送。

素鳞:指白鳞鱼。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犀箸:犀牛角作的筷子。

厌饫:吃得腻了。

鸾刀:带鸾铃的刀。

缕切:细切。

空纷纶:厨师们白白忙乱一番。

贵人们吃不下。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黄门:宦官。

飞鞚,即飞马。

八珍:形容珍美食品之多。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宾从:宾客随从。

杂遝:众多杂乱。

要津:本指重要渡口,这里喻指杨国忠兄妹的家门,所谓“虢国门前闹如市”。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后来鞍马:指杨国忠,却故意不在这里明说。

逡巡:原意为欲进不进,这里是顾盼自得的意思。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杨花”句:是隐语,以曲江暮春的自然景色来影射杨国忠与其从妹虢国夫人(嫁裴氏)的暧昧关系,又引北魏胡太后和杨白花私通事,因太后曾作“杨花飘荡落南家”,及“愿衔杨花入窠里”诗句。

后人有“杨花入水化为浮萍”之说,萍之大者为蘋。

杨花、萍和蘋虽为三物,实出一体,故以杨花覆蘋影射兄妹苟且乱伦。

据史载:“虢国素与国忠乱,颇为人知,不耻也。

每入谒,并驱道中,从监、侍姆百余骑,炬密如昼,靓妆盈里,不施帏障,时人谓为雄狐。

”青鸟:神话中鸟名,西王母使者。

相传西王母将见汉武帝时,先有青鸟飞集殿前(见《汉武故事》)。

后常被用作男女之间的信使。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炙手”二句:言杨氏权倾朝野,气焰灼人,无人能比。

丞相:指杨国忠,天宝十一载(752年)十一月为右丞相。

嗔:发怒。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11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28-30 .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三月三日阳春时节天气清新,长安曲江河畔聚集好多美人。

三月三日:为上巳日,唐代长安士女多于此日到城南曲江游玩踏青。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姿态凝重神情高远文静自然,肌肤丰润胖瘦适中身材匀称。

态浓:姿态浓艳。

意远:神气高远。

淑且真:淑美而不做作。

肌理细腻:皮肤细嫩光滑。

骨肉匀:身材匀称适中。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绫花绫罗衣裳映衬暮春风光,金丝绣的孔雀银丝刺的麒麟。

“绣罗”两句:用金银线镶绣着孔雀和麒麟的华丽衣裳与暮春的美丽景色相映生辉。

头上何所有?

翠微盍叶垂鬓唇。

头上戴的是什么珠宝首饰呢?

翡翠玉做的花饰垂挂在两鬓。

翠微:薄薄的翡翠片。

微:一本作“为”。

訇叶:一种首饰。

鬓唇:鬓边。

背后何所见?

珠压腰衱稳称身。

在她们的背后能看见什么呢?

珠宝镶嵌的裙腰多稳当合身。

珠压:谓珠按其上,使不让风吹起,故下云“稳称身”。

腰衱:裙带。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其中有几位都是后妃的亲戚,里面有虢国和秦国二位夫人。

就中:其中。

云幕:指宫殿中的云状帷幕。

椒房:汉代皇后居室,以椒和泥涂壁。

后世因称皇后为椒房,皇后家属为椒房亲。

“赐名”句:指天宝七载(748)唐玄宗赐封杨贵妃的大姐为韩国夫人,三姐为虢国夫人,八姐为秦国夫人。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翡翠蒸锅端出香喷的紫驼峰,水晶圆盘送来肥美的白鱼鲜。

紫驼之峰:即驼峰,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唐贵族食品中有“驼峰炙”。

釜:古代的一种锅。

翠釜,形容锅的色泽。

水精:即水晶。

行:传送。

素鳞:指白鳞鱼。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她们捏着犀角筷子久久不动,厨师们快刀细切空忙了一场。

犀箸:犀牛角作的筷子。

厌饫:吃得腻了。

鸾刀:带鸾铃的刀。

缕切:细切。

空纷纶:厨师们白白忙乱一番。

贵人们吃不下。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宦官骑马飞驰不敢扬起灰尘,御厨络绎不绝送来海味山珍。

黄门:宦官。

飞鞚,即飞马。

八珍:形容珍美食品之多。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笙箫鼓乐缠绵宛转感动鬼神,宾客随从满座都是达官贵人。

宾从:宾客随从。

杂遝:众多杂乱。

要津:本指重要渡口,这里喻指杨国忠兄妹的家门,所谓“虢国门前闹如市”。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有一个骑马官人是何等骄横,车前下马从绣毯上走进帐门。

后来鞍马:指杨国忠,却故意不在这里明说。

逡巡:原意为欲进不进,这里是顾盼自得的意思。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白雪似的杨花飘落覆盖浮萍,青鸟飞去衔起地上的红丝帕。

“杨花”句:是隐语,以曲江暮春的自然景色来影射杨国忠与其从妹虢国夫人(嫁裴氏)的暧昧关系,又引北魏胡太后和杨白花私通事,因太后曾作“杨花飘荡落南家”,及“愿衔杨花入窠里”诗句。

后人有“杨花入水化为浮萍”之说,萍之大者为蘋。

杨花、萍和蘋虽为三物,实出一体,故以杨花覆蘋影射兄妹苟且乱伦。

据史载:“虢国素与国忠乱,颇为人知,不耻也。

每入谒,并驱道中,从监、侍姆百余骑,炬密如昼,靓妆盈里,不施帏障,时人谓为雄狐。

”青鸟:神话中鸟名,西王母使者。

相传西王母将见汉武帝时,先有青鸟飞集殿前(见《汉武故事》)。

后常被用作男女之间的信使。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杨家气焰很高权势无与伦比,切勿近前以免丞相发怒斥人!

“炙手”二句:言杨氏权倾朝野,气焰灼人,无人能比。

丞相:指杨国忠,天宝十一载(752年)十一月为右丞相。

嗔:发怒。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11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28-30 .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

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

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此诗当是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春所作,讽刺杨国忠兄妹骄奢淫逸。

首二句提纲,“态浓”一段写丽人的姿态服饰之美,“就中”二句点出主角,“紫驼”一段写宴乐之奢侈,“后来”一段写杨国忠的气焰和无耻。

整首诗不空发议论,只是尽情揭露事实,语极铺张,而讽意自见,是一首绝妙的讽刺诗。

《杜诗详注》云:“此诗刺诸杨游宴曲江之事。

……本写秦、虢冶容,乃概言丽人以隐括之,此诗家含蓄得体处”。

《读杜心解》曰:“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

无一概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

”   全诗通过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春游的情景,揭露了统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丑态,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社会现实。

诗分三段,先泛写游春仕女的体态之美和服饰之盛,引出主角杨氏姐妹的娇艳姿色。

次写宴饮的豪华及所得的宠幸。

最后写杨国忠的骄横。

全诗场面宏大,鲜艳富丽,笔调细腻生动,同时又含蓄不露,诗中无一断语处,却能使人品出言外之意。

  语极铺排,富丽华美中蕴含清刚之气。

虽然不见讽刺的语言,但在维妙维肖的描摹中,隐含犀利的匕首,讥讽入木三分。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二年(753),时值杨国忠任右相不久。

诗作对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和狂妄嚣张的气焰进行了有力鞭挞,也从侧面揭露出当时君王昏庸、朝廷腐败的社会现实。

诗开篇即点出时间——三月三日。

诗人用细腻的笔法、富丽的词采,描画出一群体态娴雅、姿色优美的丽人。

接着又言其服饰之华丽和头饰之精美,所有这些无不显示出丽人们身份的高贵。

“就中云幕椒房亲”等十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丽人中的虢、秦、韩三夫人。

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的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

每逢出门游玩,她们各家自成一队,侍女们穿着颜色统一的衣服,远远看去就像云锦粲霞;

车马仆从多得足以堵塞道路,场面甚为壮观。

诗人对三位夫人宴饮的奢华场面描写得尤为细腻。

她们在云帐里面摆设酒宴,“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用色泽鲜艳的铜釜和水晶圆盘盛佳肴美馔,写出了杨氏姐妹生活的豪华奢侈。

然而,面对如此名贵的山珍海味,三位夫人却手捏犀牛角做的筷子,迟迟不夹菜,因为这些东西她们早就吃腻了,足见其骄矜之气。

可怜了那些手拿鸾刀精切细作的厨师们,真是白忙活了一场。

内廷的太监们看到这种情形后,立即策马回宫报信,不一会儿,天子的御厨房就络绎不绝地送来各种山珍海味。

六句主要写杨国忠权势煊赫、意气骄恣之态。

他旁若无人地来到轩门才下马,大模大样地步入锦毯铺地的帐篷去会虢国夫人。

他外凭右相之尊,内恃贵妃之宠,在朝中独揽大权,阻塞言路,使朝政变得十分昏暗。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句,诗人借曲江江边的秀美景色,并巧用北魏胡太后私通大臣杨华的故事以及青鸟传书的典故,揭露了杨国忠与虢国夫人淫乱的无耻行径。

北魏胡太后曾威逼杨华与己私通,杨华害怕惹祸上身,后来投降梁朝,胡太后为表达对他的思念,特作《杨白花》一词。

“青鸟”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是神话中的一种鸟,传说是西王母的使者。

据说,西王母在见到汉武帝之前,先看到青鸟飞集于殿前。

后来,“青鸟”被视为男女之间的信使,在这首诗中指的是为杨国忠传递消息的人。

  在诗的最后两句中,诗人终于将主题点出,但依然不直接议论,而是温和地劝说旁人:千万不要走近他们,否则丞相发怒后果就严重了,这样的结尾可谓绵里藏针,看似含蓄,实则尖锐,讽刺幽默而又辛辣。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前出塞九首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更多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悲伤凄凉的离开家乡,来到遥远的交河城。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衙门有规定的路程期限,否则就得设法逃离触犯法律的责难。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您拥有广阔的疆域领土,为什么还要再争夺无度?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暗自悲泣却不敢言,背起兵器踏上征程。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我从军十多年了,难道没有一点点的功劳?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一般将士看重争功贪赏,我想说一下自己的功劳但羞于与他们同调。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中原尚且有斗争,何况边疆地区呢?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大丈夫志在四方,又哪能怕吃苦?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30-36页 .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戚戚:愁苦貌。因被迫应往,故心怀戚戚。悠悠:犹漫漫,遥远貌。交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是唐王朝防吐蕃处。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公家:犹官家。有程期,是说赴交河有一定期限。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死无时:是说时时都有死的可能,不一定在战场。正因为死活毫无把握,所以也就顾不 得什么骨肉之恩,说得极深刻。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走马:即跑马。辔头,当泛指马的络头。脱是去掉不用。青丝:即马缰。挑是信手的挑着。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捷下:是飞驰而下。搴:拔取。是说从马上俯下身去练习拨旗。 《通典》(卷同上):“搴旗斩将,陷阵摧锋,上赏。”所以要“试搴旗”。吴昌祺说:“走马四句,捷自负,而意乃在 ‘死无时’也。” 这说法很对。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呜咽水:指陇头水。《三秦记》:“陇山顶有泉,清水四注,俗歌:陇头流水,呜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这以下四句即化用陇头歌。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轻:是轻忽只当没听见。肠断声指呜咽的水声。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丈夫:犹言“男儿”、“健儿”或“壮士”,是征夫自谓。誓许国,是说决心把生命献给国家。这以下四句征夫的心理有了转变,但是出于无可奈何的,所以语似壮而情实悲,口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仍有矛盾。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送徒有长:是指率领(其实是押解)征夫的头子,刘邦、陈胜都曾做过。远戍:指人说,是征夫自谓。“亦有身”是说我们也有一条命,也是一个人。是反抗和愤恨的话。仇注:“远戍句,此被徒长呵斥而作自怜语。”不对头。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附书:即捎信儿。六亲是父母兄弟妻子。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迢迢:远貌。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河:即交河。“骑”字照以前的习惯读法,应读作去声,因为这是名词,指骑兵。倏忽:一会儿工夫。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树:立也。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亦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正承上句意。沈德潜 《杜诗偶评》:“诸本杀人亦有限,惟文待诏(文徵明)作杀人亦无限,以开合语出之,较有味。”不确。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和第一首“开边一何多”照应。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雨雪:下雪。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指落:手指被冻落。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汉月:指祖国。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单:音禅。汉时匈奴称其君长曰单于,这里泛指边疆少数民族君长。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四五动:是说没费多大气力。奔:是奔北,即吃了败仗。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名王:如匈奴的左贤王、右贤王。这里泛指贵人。正是所谓“擒贼先擒王”。辕门:军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能无:犹“岂无”、“宁无”,但含有估计的意味,分寸功,极谦言功小。观从军十年 馀,可知“府兵制”这时已完全破坏。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众人:指一般将士。苟得,指争功贪赏。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30-36页 .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悲伤凄凉的离开家乡,来到遥远的交河城。戚戚:愁苦貌。因被迫应往,故心怀戚戚。悠悠:犹漫漫,遥远貌。交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是唐王朝防吐蕃处。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衙门有规定的路程期限,否则就得设法逃离触犯法律的责难。公家:犹官家。有程期,是说赴交河有一定期限。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您拥有广阔的疆域领土,为什么还要再争夺无度?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暗自悲泣却不敢言,背起兵器踏上征程。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死无时:是说时时都有死的可能,不一定在战场。正因为死活毫无把握,所以也就顾不 得什么骨肉之恩,说得极深刻。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走马:即跑马。辔头,当泛指马的络头。脱是去掉不用。青丝:即马缰。挑是信手的挑着。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捷下:是飞驰而下。搴:拔取。是说从马上俯下身去练习拨旗。 《通典》(卷同上):“搴旗斩将,陷阵摧锋,上赏。”所以要“试搴旗”。吴昌祺说:“走马四句,捷自负,而意乃在 ‘死无时’也。” 这说法很对。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呜咽水:指陇头水。《三秦记》:“陇山顶有泉,清水四注,俗歌:陇头流水,呜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这以下四句即化用陇头歌。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轻:是轻忽只当没听见。肠断声指呜咽的水声。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丈夫:犹言“男儿”、“健儿”或“壮士”,是征夫自谓。誓许国,是说决心把生命献给国家。这以下四句征夫的心理有了转变,但是出于无可奈何的,所以语似壮而情实悲,口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仍有矛盾。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送徒有长:是指率领(其实是押解)征夫的头子,刘邦、陈胜都曾做过。远戍:指人说,是征夫自谓。“亦有身”是说我们也有一条命,也是一个人。是反抗和愤恨的话。仇注:“远戍句,此被徒长呵斥而作自怜语。”不对头。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附书:即捎信儿。六亲是父母兄弟妻子。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迢迢:远貌。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河:即交河。“骑”字照以前的习惯读法,应读作去声,因为这是名词,指骑兵。倏忽:一会儿工夫。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树:立也。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亦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正承上句意。沈德潜 《杜诗偶评》:“诸本杀人亦有限,惟文待诏(文徵明)作杀人亦无限,以开合语出之,较有味。”不确。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和第一首“开边一何多”照应。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雨雪:下雪。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指落:手指被冻落。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汉月:指祖国。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单:音禅。汉时匈奴称其君长曰单于,这里泛指边疆少数民族君长。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四五动:是说没费多大气力。奔:是奔北,即吃了败仗。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名王:如匈奴的左贤王、右贤王。这里泛指贵人。正是所谓“擒贼先擒王”。辕门:军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我从军十多年了,难道没有一点点的功劳?能无:犹“岂无”、“宁无”,但含有估计的意味,分寸功,极谦言功小。观从军十年 馀,可知“府兵制”这时已完全破坏。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一般将士看重争功贪赏,我想说一下自己的功劳但羞于与他们同调。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中原尚且有斗争,何况边疆地区呢?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大丈夫志在四方,又哪能怕吃苦?众人:指一般将士。苟得,指争功贪赏。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30-36页 .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晋书·乐志》载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李延年作,是一种以边塞战斗生活为题材的军歌。杜甫作《出塞》曲有多首,先写的九首称为《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为《后出塞》。杜甫的前后《出塞》曲,并非军歌,而是借古题写时事,意在讽刺当时进行的不义战争。   杜甫这九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士兵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第一首叙述自己初别父母被迫远戍的情景。第二首叙说上路之后的情景。离家已远,死生难料,只好索性豁出性命练习武艺。第三首,诉说自己一路上心情的烦乱,故作自励之语以求自解。第四首,描写自己在路上被军吏欺压和驱逼的情景。第五首,自叙初到军中时的感慨:官兵对立,苦乐不均,身为奴仆,难树功勋。第六首,征夫诉说他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实际上是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观点。第七首,征夫诉说他大寒天在高山上筑城和戍守的情况。第八首,征人诉说自己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待功劳的态度。第九首,征人自叙他自己从军作战十余年的经历。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刻划离别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刻划以身许国。   这九首连章体的组诗,“借古题写时事,深悉人情,兼明大义”,主题鲜明,内容集中,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   首先,这组诗“九首承接只如一首”,前后连贯,结构紧凑,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杜甫的《前出塞》组诗第一首是起,写出门应征,点题“出塞”,引出组诗主旨:“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以之为纲,统摄全篇。以后各首便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顺次写去,循序渐进,层次井然。第九首论功抒志;带有总结的性质,可为结。中间各首在围绕主题展开的同时,每首又各有重点。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写征人的留恋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写征人的以身许国。条理清晰,又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诗人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前后照应,过渡自然。如第二首“骨肉恩岂断”承第一首“弃绝父母恩”;第八首“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呼应第六首“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就使九首如线贯珠,各首之间联系更为紧密,不致分散。浦起龙说:“汉魏以来诗,一题数首,无甚铨次,少陵出而章法一线。如此九首,可作一大篇转韵诗读。”足见这种连章体组诗也是杜甫的一大创造。   第二,以点来反映面。整组诗只集中描写了一个征夫的从军过程,但却反映了整个玄宗天宝末年的社会现实:“开边一何多”,这里有连续不断的黩武战争;“单于寇我垒”,也有敌人对唐王朝边境的侵扰。两种战争交替进行,性质是复杂的。诗中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流离失所的沉重灾难,也有封建军队中官兵不公的现实;既有军士对奴役压迫的不满和反抗,也有征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既有征人戍边筑城的艰难困苦,也有士兵们的英勇作战。可谓这一时期的全景纪录。   第三,整组诗都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由征夫直接向读者诉说。这样寓主位于客位,可以畅所欲言地指斥时政。这正是用第一人称的自由方便处。此外,诗人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叙事,仿佛亲身经历一般,这就增加了真实感和亲切感,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四,诗人善于抓住人物特征,着重人物的心理刻划,精心塑造了一个来自老百姓的淳厚朴实、勇敢善战的士兵的生动形象。诗人在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时,或通过人物行动的细节描写以突出他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如第二首写这个征人冒险轻生、拚命练武的行动,就反衬出这个征人内心的苦闷和忧怨;第三首用磨刀伤手而自己不觉来刻划他“心绪乱已久”,内心烦乱不安的矛盾痛苦。这种用人物行动细节的描写来刻划人物复杂的内心变化,就使人物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直接说教。或通过比兴手法来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变化,如第七首“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就将自己思念故乡、想念亲人的迫切心情托之“汉月”,寄之“浮云”,这就使人物复杂抽象的心理变化和感情特征具有可感性、形象性,使读者易于了解和接受。此外第八首描写这个征人对敌作战的英勇顽强,第九首写他对功赏的正确态度,虽着墨不多,但都形象逼真,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年6月版 :第249-251页 .

春水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112131415 共94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