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贤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杨家事业绝当时,百家疏通问不疑。

高文大册书鸿烈,润色论思禁林杰。

堂堂司直社稷臣,谏有用否不辱身。

劲气坐中掩虎口,忠言天上婴龙鳞。

忍能持禄保卒岁,归去求田问四邻。

今时此事久索漠,吾恐九原公可作。

我来回首行路难,城郭参差夕照闲。

风急饥乌噪乔木,孤坟牢落具茨山。

长短星歌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正月虎,七泽阴风无避处。

少年射杀白额归,二十一岁赐旗鼓。

二月兔,翰墨功名归四杜。

中山毛遂定从还,十九上客谁复数。

三月龙,定力降来一钵中。

升腾便欲致云雨,十六开士观云风。

四月蛇,九蛇相辅成晋家。

屈原离骚二十五,不及之推死怨嗟。

五月马,十五国风多咏写。

汉将西极天马来,二十五城不当价。

六月羊,十岁小儿牧道傍。

他年叱石金华路,二十年前身姓黄。

七月猴,恒山八命列封侯。

当年传国二十二,想是衣冠骑土牛。

八月鸡,......更多

黄颍州挽词三首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临民次公老,论事长舆通。

袖有投虚刃,时无斲鼻工。

风流前辈近,名实後人公。

不谓三日别,今成万事空。

晚泊长沙示秦处度范元实用寄明略和父韵五首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范公太史僚,山立乃先达。

发挥百代史,管以六经辖。

投身转岭海,就木乃京洛。

仲子见长沙,且用慰饥渴。

呻吟斋睡起五首呈世弼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墙下蓬蒿地,儿童课翦除。

蔓莴随分种,杞菊未须鉏。

河水传烽火,交州报捷书。

无能落闲处,慙媿饱春蔬。

次韵谢公定王世弼赠答二绝句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何用苦吟肝肾愁,但知把酒更无忧。

声名本不关人事,看取青门一故侯。

题灊峰阁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徐老海棠巢上,王翁主簿峰菴。

梅蘤破颜冰雪,绿丛不见黄甘。

瑶台第一层·阆苑归来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阆苑归来,因醉上、瑶台第一层。

洞天深处,年年不夜,日日长春。

万花妆烂锦,散异香,馥郁留人。

便乘兴,命玉龙吟笛,彩凤吹笙。

身轻。

先逢瑞景,众中先识董双成。

珮环声丽,舞腰袅袅,浓艳腾腾。

翠屏金缕枕,绣被软,梦冷槐清。

乐蓬瀛。

愿南山同寿,北斗齐龄。

水调歌头·游览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

谪仙何处?

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瑶草多么碧绿,春天来到了武陵溪。

溪水上有无数桃花,花的上面有黄鹂。

我想要穿过花丛寻找出路,却走到了白云的深处,彩虹之巅展现浩气。

只怕花深处,露水湿了衣服。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

谪仙何处?

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坐着玉石,靠着玉枕,拿着金徽。

被贬谪的仙人在哪里,没有人陪我用田螺杯喝酒。

我为了寻找灵芝仙草,不为表面繁华,长叹为了什么。

喝醉了手舞足蹈地下山,明月仿佛在驱逐我回家。

参考资料: 1、 邓乔彬 .豪放词萃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7 . 2、 王步高 等 .唐宋诗词鉴赏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68 .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ní)。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瑶草多么碧绿,春天来到了武陵溪。

溪水上有无数桃花,花的上面有黄鹂。

我想要穿过花丛寻找出路,却走到了白云的深处,彩虹之巅展现浩气。

只怕花深处,露水湿了衣服。

瑶草:仙草。

汉东方朔《东方大中集 ·与友人书》云:“不可使尘网名鞍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光华,共轻举耳。

”武陵溪:陶渊明《桃花源记》称晋太元中武陵郡渔人入桃花源,所见洞中居民,生活恬静而安逸,俨然另一世界。

故常以“武陵溪”或“武陵源”指代幽美清净、远离尘嚣的地方。

武陵:郡名,大致相当于今湖南常德。

桃源的典故在后代诗词中又常和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传说混杂在一起。

枝:一作“花”。

“我欲”三句:元李治《敬斋古今红》卷八:“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一时词手,多用此格。

如鲁直云:‘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蜕。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盖效坡语也。

”“红露”句:化用唐代王维《山中》“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句。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huī)。

谪仙何处?

无人伴我白螺(luó)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坐着玉石,靠着玉枕,拿着金徽。

被贬谪的仙人在哪里,没有人陪我用田螺杯喝酒。

我为了寻找灵芝仙草,不为表面繁华,长叹为了什么。

喝醉了手舞足蹈地下山,明月仿佛在驱逐我回家。

倚:依。

一作“欹”。

金徽:金饰的琴徽,用来定琴声高下之节。

这里指琴。

谪仙:谪居人间的仙人。

李白《对酒忆贺监》诗序:“太子宾客贺公(知章)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

”螺杯:用白色螺壳雕制而成的酒杯。

灵芝:菌类植物。

古人以为灵芝有驻颜不老及起死回生之功,故称仙草。

“醉舞”二句: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 参考资料: 1、 邓乔彬 .豪放词萃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7 . 2、 王步高 等 .唐宋诗词鉴赏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68 .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

谪仙何处?

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此词为春行纪游之作,词人采用幻想的镜头,描写神游“桃花源”的情景,反映了他出世、入世交相冲撞的人生观,表现了他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不愿媚世求荣、与世同流合污的品德。

据此看来,此词大约写于词人被贬谪时期。

  开头一句,词人采用比兴手法,热情赞美瑶草(仙草)像碧玉一般可爱,使词作一开始就能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激起人们的兴味,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

从第二句开始,则用倒叙的手法,逐层描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景象。

  “春入武陵溪”,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里,词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

陶渊明描写这种子虚乌有的理想国度,表现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黄庭坚用这个典故,其用意不言自明。

这三句写词人春天来到“桃花源”,那里溪水淙淙,到处盛开着桃花,树枝上的黄鹂不停地唱着婉转悦耳的歌。

  “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想穿过桃花源的花丛,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

这里,词人又进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幻想能找到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

  然而“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两句,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

词人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尽的诗味。

  “红露湿人衣”一句,是从王维诗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脱化而来,黄庭坚把“空翠”换成“红露”,化用前人诗句,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下片继写作者孤芳自赏、不同凡俗的思想。

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

“谪仙何处?

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表面上是说李白不在了,无人陪他饮酒,言外之意,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

他不以时人为知音,反而以古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表白他到此探索的真意。

“仙草”即开头的“瑶草”,“朱唇丹脸”指第三句“溪上桃花”。

苏轼咏黄州定惠院海棠诗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花容美艳,大抵略同,故这里也可用以说桃花。

这两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语言,用意如李白《拟古十二首》之四所谓“耻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

“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似非食人间烟火者。

词人以静穆平和、俯仰自得而又颇具仙风道骨的风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写得无一点尘俗气,其实是要想象世界中构筑一个自得其乐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连于其中,并以此与充满权诈机心的现实社会抗争,忘却尘世的纷纷扰扰。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768-770 .

寄黄几复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想见 一作:想得)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想见 一作:想得)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 译注.黄庭坚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3-85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我居”句:《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作者在“跋”中说:“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寄雁”句:传说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qí)三折肱(gōng)。四立壁:《史记·司马相如传》:“文君夜奔相如,相如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蕲:祈求。肱: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zhàng)溪藤。(想见 一作:想得)瘴溪: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 译注.黄庭坚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3-85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我居”句:《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作者在“跋”中说:“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寄雁”句:传说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qí)三折肱(gōng)。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四立壁:《史记·司马相如传》:“文君夜奔相如,相如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蕲:祈求。肱: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zhàng)溪藤。(想见 一作:想得)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瘴溪: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 译注.黄庭坚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3-85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想见 一作:想得)  “我居北海君南海”,起势突兀。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各缀一“海”字,更显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作者跋此诗云:“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寄雁传书谢不能”,这一句从第一句中自然涌出,在人意中;但又有出人意外的地方。两位朋友一在北海,一在南海,相思不相见,自然就想到寄信;“寄雁传书”的典故也就信手拈来。李白长流夜郎,杜甫在秦州作的《天末怀李白》诗里说:“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强调音书难达,说“鸿雁几时到”就行了。黄庭坚却用了与众不同的说法:“寄雁传书——谢不能。”意谓:我托雁儿捎一封信去,雁儿却谢绝了。“寄雁传书”,这典故太熟了,但继之以“谢不能”,立刻变陈熟为生新。黄庭坚是讲究“点铁成金”之法的,王若虚批评说:“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滹南诗话》卷下)类似“剽窃”的情况当然是有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上面所讲的诗句,可算成功的例子。   “寄雁传书”,作典故用,不过表示传递书信罢了。但相传大雁南飞,至衡阳而止。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云:“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秦观《阮郎归》云:“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黄庭坚的诗句,亦同此意;但把雁儿拟人化,写得更有情趣。   第二联在当时就很有名。这两句诗所用的词都是常见的,甚至可说是“陈言”,谈不上“奇”。张耒称为“奇语”,当然是就其整体说的;可惜的是何以“奇”,“奇”在何处,他没有讲。其实,正是黄庭坚这样遣词入诗,才创造出如此清新隽永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任渊说这“两句皆记忆往时游居之乐”,看来是弄错了。据《黄几复墓志铭》所载,黄几复于熙宁九年(1076年)“同学究出身,调程乡尉”;距作此诗刚好十年。结合诗意来看,黄几复“同学究出身”之时,是与作者在京城里相聚过的,紧接着就分别了,一别十年。这两句诗,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其实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   晚唐温庭筠不用动词,只选择若干名词加以适当的配合,写出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诗,真切地表现了“商山早行”的情景,颇为后人所称道。欧阳修有意学习,在《送张至秘校归庄》诗里写了“鸟声梅店雨,柳色野桥春”一联,终觉其在范围之内,他自己也不满意(参看《诗话总龟》、《存余堂诗话》)。黄庭坚的这一联诗,吸取了温诗的句法,却创造了独特的意境。“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都是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其中的每一个词或词组,都能使人想象出特定的景象、特定的情境,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天地。   同时这两句诗,还是相互对照的。两句诗除各自表现的情景之外,还从相互对照中显示出许多东西。第一、下句所写,分明是别后十年来的情景,包括眼前的情景;那么,上句所写,自然是十年前的情景。因此,上句无须说“我们当年相会”,而这层意思,已从与下句的对照中表现出来。第二、“江湖”除了前面所讲的意义之外,还有与京城相对的意义,所谓“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就是明显的例证。“春风”一词,也另有含意。孟郊《登科后》诗云:“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和下句对照,上句所写,时、地、景、事、情,都依稀可见:时,十年前的春季;地,北宋王朝的京城开封;景,春风吹拂、桃李盛开;事,友人“同学究出身”,把酒欢会;情,则洋溢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中。   “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照。“桃李春风”而共饮“一杯酒”,欢会极其短促。“江湖夜雨”而各对“十年灯”,飘泊极其漫长。快意与失望,暂聚与久别,往日的交情与当前的思念,都从时、地、景、事、情的强烈对照中表现出来,令人寻味无穷。张耒评为“奇语”,并非偶然。   后四句,从“持家”、“治病”、“读书”三个方面表现黄几复的为人和处境。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这两句,也是相互对照的。作为一个县的长官,家里只有立在那儿的四堵墙壁,这既说明他清正廉洁,又说明他把全部精力和心思用于“治病”和“读书”,无心、也无暇经营个人的安乐窝。“治病”句化用《左传·定公十三年》记载的一句古代成语:“三折肱,知为良医。”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就可以断定他是个好医生,因为他必然积累了治疗和护理的丰富经验。在这里,当然不是说黄几复会“治病”,而是说他善“治国”,《国语·晋语》里就有“上医医国,其次救人”的说法。黄庭坚在《送范德孺知庆州》诗里也说范仲淹“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埋九京”。作者称黄几复善“治病”、但并不需要“三折肱”,言外之意是:他已经有政绩,显露了治国救民的才干,为什么还不重用,老要他在下面跌撞呢?   尾联以“想见”领起,与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相照应。在作者的想象里,十年前在京城的“桃里春风”中把酒畅谈理想的朋友,如今已白发萧萧,却仍然像从前那样好学不倦。他“读书头已白”,还只在海滨作一个县令。其读书声是否还像从前那样欢快悦耳,没有明写,而以“隔溪猿哭瘴溪藤”作映衬,就给整个图景带来凄凉的氛围;不平之鸣,怜才之意,也都蕴含其中。   黄庭坚推崇杜甫,以杜甫为学习榜样,七律尤其如此。但比较而言,他的学习偏重形式技巧方面。他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而杜甫的杰出之处主要表现在以“穷年忧黎元”的激情,艺术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广阔现实。诗的语言,也丰富多彩,元稹就赞赏“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源傍古人”的一面。当然,杜甫的不少律诗,也是讲究用典的;黄庭坚把这一点推到极端,追求“无一字无来处”,其流弊是生硬晦涩,妨碍了真情实感的生动表达。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例如这首《寄黄几复》,就可以说是“无一字无来处”。但并不觉晦涩;有的地方,还由于活用典故而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而取《左传》《史记》《汉书》中的散文语言入诗,又给近体诗带来苍劲古朴的风味。   黄庭坚主张“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他的不谐律是有讲究的,方东树就说他“于音节尤别创一种兀傲奇崛之响,其神气即随此以见”。在这一点上,他也学习杜甫。杜甫首创拗律,如“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有时自发钟磐响,落日更见渔樵人”等句,从拗折之中,见波峭之致。黄庭坚推而广之,于当用平字处往往易以仄字,如“只今满坐且尊酒,后夜此堂空月明”,“黄流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等都句法拗峭而音响新异,具有特殊的韵味。这首《寄黄几复》亦然。“持家”句两平五仄,“治病”句也顺中带拗,其兀傲的句法与奇峭的音响,正有助于表现黄几复廉洁干练,刚正不阿的性格。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04-506
1112131415 共213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