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吴歌·秋歌 文翻注译赏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中华书局,2005:326-329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歌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9-231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dǎo)衣声。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
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吹不尽:吹不散。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何日平胡虏(lǔ),良人罢远征。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罢:结束。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中华书局,2005:326-329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歌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9-231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dǎo)衣声。
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
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吹不尽:吹不散。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何日平胡虏(lǔ),良人罢远征。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罢:结束。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中华书局,2005:326-329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歌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9-231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
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
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
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
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
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
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229-231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四):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9-132 3、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88:338-341
关山月 文翻注译赏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07-108 2、 刘俊伟、张盘荣、袁漪韬等.国学经典主题赏读·七年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93 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42-344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天山:即祁连山。
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
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此二句谓秋风自西方吹来,吹过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kuī)青海湾。
下:指出兵。
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
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
《汉书·匈奴传》:“(匈奴)围高帝于白登七日。
”颜师古注:“白登山在平城东南,去平城十余里。
”胡:此指吐蕃。
窥:有所企图,窥伺,侵扰。
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由来:自始以来;
历来。
《易·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来者渐矣。
” 戍(shù)客望边邑(yì),思归多苦颜。
(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戍客:征人也。
驻守边疆的战士。
边色:一作“边邑”。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思妇高楼上,悲叹有余哀。
”此二句当本此。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07-108 2、 刘俊伟、张盘荣、袁漪韬等.国学经典主题赏读·七年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93 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42-344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天山:即祁连山。
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
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此二句谓秋风自西方吹来,吹过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kuī)青海湾。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下:指出兵。
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
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
《汉书·匈奴传》:“(匈奴)围高帝于白登七日。
”颜师古注:“白登山在平城东南,去平城十余里。
”胡:此指吐蕃。
窥:有所企图,窥伺,侵扰。
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由来:自始以来;
历来。
《易·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来者渐矣。
” 戍(shù)客望边邑(yì),思归多苦颜。
(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
戍客:征人也。
驻守边疆的战士。
边色:一作“边邑”。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思妇高楼上,悲叹有余哀。
”此二句当本此。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07-108 2、 刘俊伟、张盘荣、袁漪韬等.国学经典主题赏读·七年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93 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42-344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
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中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
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
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
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
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
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
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
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
”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
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
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
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
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
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
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
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
“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
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
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
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
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
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
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
这几句并不是局促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
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36-237 2、 熊礼汇.李白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0-41
客中行 / 客中作 文翻注译赏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兰陵美酒甘醇,就像郁金酒的香气芬芳四溢。
兴来盛满玉碗,泛出琥珀光晶莹迷人。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主人端出如此好酒,定能醉倒他乡之客。
最后哪能分清,何处才是家乡?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62 2、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35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hǔ)珀(pò)光。
兰陵:今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兰陵镇;
一说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郁金香:散发郁金的香气。
郁金,一种香草,用以浸酒,浸酒后呈金黄色。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
”玉碗:玉制的食具,亦泛指精美的碗。
琥珀:一种树脂化石,呈黄色或赤褐色,色泽晶莹。
这里形容美酒色泽如琥珀。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但使:只要。
醉客:让客人喝醉酒。
醉,使动用法。
他乡:异乡,家乡以外的地方。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62 2、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35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hǔ)珀(pò)光。
兰陵美酒甘醇,就像郁金酒的香气芬芳四溢。
兴来盛满玉碗,泛出琥珀光晶莹迷人。
兰陵:今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兰陵镇;
一说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郁金香:散发郁金的香气。
郁金,一种香草,用以浸酒,浸酒后呈金黄色。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
”玉碗:玉制的食具,亦泛指精美的碗。
琥珀:一种树脂化石,呈黄色或赤褐色,色泽晶莹。
这里形容美酒色泽如琥珀。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主人端出如此好酒,定能醉倒他乡之客。
最后哪能分清,何处才是家乡?
但使:只要。
醉客:让客人喝醉酒。
醉,使动用法。
他乡:异乡,家乡以外的地方。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62 2、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35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这首诗赞美了美酒的清醇、主人的热情,表现了诗人豪迈洒脱的精神境界,同时也反映了盛唐社会的繁荣景象。
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
然而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作者的另一种感受。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兰陵,点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联系起来,便一扫令人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情色彩了。
著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香草郁金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芬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犹如琥珀般的光艳。
诗人面对美酒,愉悦兴奋之情自可想见了。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这两句诗,可以说既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
说在人意中,因为它符合前面描写和感情发展的自然趋向;
说出人意外,是因为《客中行》这样一个似乎是暗示要写客愁的题目,在李白笔下,完全是另一种表现。
这样诗就显得特别耐人寻味。
诗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
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
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
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
全诗语奇意也奇,形象潇洒飘逸,充分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35
独坐敬亭山 文翻注译赏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 一作:惟 / 唯)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 一作:惟 / 唯)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参考资料: 1、 熊礼汇.李白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18-219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82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 一作:惟 / 唯)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参考资料: 1、 熊礼汇.李白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18-219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82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 一作:惟 / 唯)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参考资料: 1、 熊礼汇.李白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18-219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82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 一作:惟 / 唯) 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
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
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
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
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
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
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
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
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
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
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
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
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
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
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
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
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
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
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
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
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参考资料: 1、 宛敏灏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50-351
侠客行 文翻注译赏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赵国的侠客帽上随便点缀着胡缨,吴钩宝剑如霜雪一样明亮。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银鞍与白马相互辉映,飞奔起来如飒飒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十步之内,稳杀一人,千里关隘,不可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完事以后,拂衣而去,不露一点声,深藏身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有时空闲,步过信陵郡,来点酒饮,脱剑横在膝前。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与朱亥一起大块吃肉,与侯嬴一道大碗喝酒。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三杯下肚,一诺千金,义气重于五岳。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酒后眼花耳热,意气勃勃劲生,气吞虹霓。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朱亥挥金槌杀大将窃兵符救赵,使邯郸军民大为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朱亥与侯嬴真千秋万古二壮士,声名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身为侠客纵死侠骨也留香,不愧为一世英豪。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谁能学杨雄那个儒生,终身在书閤上,头发白了,还在书写《太玄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赵客缦(màn)胡缨(yīng),吴钩霜雪明。
赵客:燕赵之地的侠客。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庄子·说剑》:“昔赵文王好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
”缦,没有花纹。
胡缨,古时将北方少数民族通称为胡;
缨,系冠帽的带子。
缦胡缨,即少数民族做工粗糙的没有花纹的带子。
这句写侠客的冠带。
吴钩:宝刀名。
霜雪明,谓宝刀的锋刃像霜雪一样明亮。
银鞍(ān)照白马,飒(sà)沓(tà)如流星。
飒沓:群飞的样子,形容马跑得快。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信陵: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为人礼贤下士,门下食客三千余人。
将炙啖朱亥(hài),持觞(shāng)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素霓:白虹。
古人认为,凡要出现不寻常的大事,就会有不寻常的天象出现,如“白虹贯日”。
这句意思是,侠客重然诺、轻死生的精神感动了上天。
也可以理解为,侠客这一承诺,天下就要发生大事了。
这样与下文扣得更紧。
救赵挥金槌(chuí),邯(hán)郸(dān)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赵客缦(màn)胡缨(yīng),吴钩霜雪明。
赵国的侠客帽上随便点缀着胡缨,吴钩宝剑如霜雪一样明亮。
赵客:燕赵之地的侠客。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庄子·说剑》:“昔赵文王好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
”缦,没有花纹。
胡缨,古时将北方少数民族通称为胡;
缨,系冠帽的带子。
缦胡缨,即少数民族做工粗糙的没有花纹的带子。
这句写侠客的冠带。
吴钩:宝刀名。
霜雪明,谓宝刀的锋刃像霜雪一样明亮。
银鞍(ān)照白马,飒(sà)沓(tà)如流星。
银鞍与白马相互辉映,飞奔起来如飒飒流星。
飒沓:群飞的样子,形容马跑得快。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十步之内,稳杀一人,千里关隘,不可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完事以后,拂衣而去,不露一点声,深藏身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有时空闲,步过信陵郡,来点酒饮,脱剑横在膝前。
信陵: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为人礼贤下士,门下食客三千余人。
将炙啖朱亥(hài),持觞(shāng)劝侯嬴。
与朱亥一起大块吃肉,与侯嬴一道大碗喝酒。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三杯下肚,一诺千金,义气重于五岳。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酒后眼花耳热,意气勃勃劲生,气吞虹霓。
素霓:白虹。
古人认为,凡要出现不寻常的大事,就会有不寻常的天象出现,如“白虹贯日”。
这句意思是,侠客重然诺、轻死生的精神感动了上天。
也可以理解为,侠客这一承诺,天下就要发生大事了。
这样与下文扣得更紧。
救赵挥金槌(chuí),邯(hán)郸(dān)先震惊。
朱亥挥金槌杀大将窃兵符救赵,使邯郸军民大为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朱亥与侯嬴真千秋万古二壮士,声名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身为侠客纵死侠骨也留香,不愧为一世英豪。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谁能学杨雄那个儒生,终身在书閤上,头发白了,还在书写《太玄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李白这一首《侠客行》古风,抒发了他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
前四句从侠客的装束、兵刃、坐骑描写侠客的外貌。
第二个四句写侠客高超的武术和淡泊名利的行藏。
第三个四句引入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来进一步歌颂侠客,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抱负。
侠客得以结识明主,明主借助侠客的勇武谋略去成就一番事业,侠客也就功成名就了。
最后四句表示,即使侠客的行动没有达到目的,但侠客的骨气依然流芳后世,并不逊色于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写史的人应该为他们也写上一笔。
有人认为这首《侠客行》仅仅是写朱亥、侯嬴,是不对的。
前八句写的侠客的形象就与朱、侯两人不符。
朱并不会剑术,而是力气大、勇敢。
侯主要是智谋取胜。
一句“闲过信陵饮”不过是将侠客与信陵君这样的“明君”联系起来罢了,因朱、侯都不是以这种方式结识信陵君的。
李白正是想结识像信陵君这样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的政治抱负。
前人有曰:借他人故事,浇自己块垒。
李白这首诗亦当如是!
我们知道,唐代游侠之风颇为盛行,这是与唐代西域交通发达,全国经济日益繁荣,城市商业兴旺的盛唐时代有关,所以,下仅是燕赵传统的多任侠而已。
特别是关陇一带的风习“融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论稿》)更促成了少年喜剑术、尚任侠的风气。
李白少年时代,颇受关陇文化风习的影响,因此,他自幼勤苦读书“观百家”外,“十五好剑术”(《与韩州书》)“高冠佩雄剑”(《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甚至,他一生都不离剑的:“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赠张相镐》其二)“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
”(《赠崔侍御》)堪称是“文武不殊途”,兼备于李白一身了。
那么,诗人李白何以如此爱剑呢?
这和他轻财重义,尚任侠分不开。
他说;
“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
”正是当时任侠流行的社会意识,为了事业心和抱负的驱使,尚任侠的少年都企求干一番豪纵、快意的事,得到社会上的普遍赞誉。
李白这首《侠客行》就是以这任侠意识为旨的。
《侠客行》是诗人李白以夸张的笔墨,从游侠的服饰开始:“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仅二十个字,仿佛全是写物而不写人。
但当时游侠儿的气势、风貌,就栩栩如生的展现在目前了。
因为诗人并不是为物而夸张的写物,而是处处着眼于人的精神气势而写物。
“缦胡”的“缨’,“霜雪明”的”吴钩”,“飒沓如流星”的“白马”这些当时流行的任侠服饰,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流露出主人豪纵、慷慨之气,把物都写活了。
诗人进而写游侠的行为:“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也仅是二十字,就高度概括了排忧解难、不图名利、尚义气、重承诺等等的高尚人格。
诗人是以“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思想,加以歌赞的。
事实上,诗人之所以少好任侠,乃是以此为理想人格而向往的,故能把一般的任侠社会意识,写得如此深刻而生动。
最后,诗人以战国时“窃符救赵夺晋鄙军”中的侯赢、朱亥”二壮士”例,阐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之旨。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赢。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紫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恒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这“三杯吐然诺,五岳为之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紫霓生。
”重然诺,尚意气的任侠,真是“慷慨成素霓,啸咤起清风。
”(张华《壮士篇》)的。
震撼了大梁城:“千秋二壮士”,是当之而不愧。
“不惭世上英”!
诗人对“二壮士”叹服不已,情见于词了。
然而,诗人不仅在热烈的颂唱“二壮士”,同时也对校书天禄阁草《太玄经》的扬雄辈,无情地加以蔑视:“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是为壮夫所不为!
《侠客行》诗,虽在歌颂任侠,但由于诗人就是尚任侠的,所以把诗人少年的豪情壮志,表现无遗了。
侠客一道,是中国文化自远古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基因。
这个文化基因的作用是,对于体制的强权保持一种个人的挑战,无论是真正武力上的,还是思想上的,使得体制的强权无法控制一切,使得这个文化不会完全丧失活力。
到了宋代之后,在长期的王权的压制下,这个基因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休眠了;
而到了近代,更是又来了强势的西方文明的压制,中国人吃饭、穿衣、一举手、一投足、一动念,都变得要想一想是否符合西方人的规范,是否有“绅士风度”。
因此,侠客一道的文化基因在现代中国也是离死不远了。
现今的中国人还是非常喜欢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但如果你真仔细想想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里的侠客,你会发觉那都只不过是一些可爱的小男人和小女人。
作为消闲,可爱固然是可爱,但与李白诗中的那种豪侠境界却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承平世界,一切都已经由别人安排好了,管理好了,自己消闲就够了;
但如果我在前面所说的新的极权世界果真降临,我们恐怕就更需要唤醒远古的基因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侠客行”,就算是某一种“眼花耳热后”的梦话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文翻注译赏
九月十日即事 文翻注译赏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参考资料: 1、 张厚余.太白诗传 下.吉林市:长春人民出版社,2005年:273页 2、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761页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shāng)。
登高:古时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更:再。
举觞:举杯。
觞,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遭此两重阳:古时重阳节有采菊宴赏的习俗。
重阳后一日宴赏为小重阳。
菊花两遇饮宴,两遭采摘,故有遭此两重阳之言。
参考资料: 1、 张厚余.太白诗传 下.吉林市:长春人民出版社,2005年:273页 2、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761页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shāng)。
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
登高:古时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更:再。
举觞:举杯。
觞,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遭此两重阳:古时重阳节有采菊宴赏的习俗。
重阳后一日宴赏为小重阳。
菊花两遇饮宴,两遭采摘,故有遭此两重阳之言。
参考资料: 1、 张厚余.太白诗传 下.吉林市:长春人民出版社,2005年:273页 2、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761页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在唐宋时代,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诗人从这一角度入手,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
作者以醉浇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臣”,他痛苦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的重创?
对于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言犹未尽,所以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
但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
诗人以其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场上,发现了这一诗意的空间。
实际上,诗人是借菊花之苦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极度苦闷。
借叹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馋离京、流放夜郎的坎坷与不幸,正见其愁怀难以排解。
此诗语虽平淡,内涵却十分深沉。
主要表现了作者一生屡遭挫败和打击,而在节日里所引发的忧伤情绪。
参考资料: 1、 林莽.李白诗词选.合肥市:黄山书社,2007年:121页
寻雍尊师隐居 文翻注译赏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群峰陡峭上摩碧天,逍遥世外不用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拨开浓云寻找古老的山间古道,奇树听那涂涂的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温暖的花丛中卧着青牛,高高的松枝上有白鹤在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与雍尊师交谈起来一直到江水已笼罩在暮色里,我只好独自走下烟云弥漫的寒山。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66-867 .
群峭(qiào)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群峭:连绵陡峭的山峰。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花暖二句:都是指道行高深之意。
《列仙传》:老子乘青牛车去,入大秦。
《玉策记》: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
其未千岁者,终不集于树上也。
色纯白,而脑尽成丹。
杨齐贤曰:青牛,花叶上青虫也。
有两角,如蜗牛,故云。
琦按:“青牛”、“白鹤”,不过用道家事耳,不必别作创解。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66-867 .
群峭(qiào)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群峰陡峭上摩碧天,逍遥世外不用记年。
群峭:连绵陡峭的山峰。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拨开浓云寻找古老的山间古道,奇树听那涂涂的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温暖的花丛中卧着青牛,高高的松枝上有白鹤在眠。
花暖二句:都是指道行高深之意。
《列仙传》:老子乘青牛车去,入大秦。
《玉策记》: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
其未千岁者,终不集于树上也。
色纯白,而脑尽成丹。
杨齐贤曰:青牛,花叶上青虫也。
有两角,如蜗牛,故云。
琦按:“青牛”、“白鹤”,不过用道家事耳,不必别作创解。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与雍尊师交谈起来一直到江水已笼罩在暮色里,我只好独自走下烟云弥漫的寒山。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66-867 .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此诗写作时间难以确定,可能是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作于蜀中。
此诗首联“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从大处落笔,起势不凡。
“峭”壮群峰之势,“碧”绘其色,补以“摩天”二字,壮观的景象全出。
这是些雍尊师隐居所在。
下句“逍遥”二字赞美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
“不记年”则为补足“逍遥”之意,远离尘嚣,连岁月的流逝都不屑去计算了。
上句写景,下句写人,写景也为写人,人景浑然一体,显得崇高、挺拔、永恒。
颔联“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紧扣诗题,着意写“寻”。
“拨”与“寻”二字绝妙,生动地再现了寻者攀登的举止和情态。
诗人穿过雾隐云横的丹岩翠壁奋力攀登之后,斜靠在长藤古树之上,一览众山景色,倾听流泉欢歌。
上句从视觉着笔,写行寻的艰难和乐趣;
下句则从听觉落墨,流泉叮咚,沁心悦耳。
颈联“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以五彩交辉的浓笔,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地描绘了雍尊师居所优美、静谧、仙境般的环境。
用青牛、白鹤来点缀隐居处,又用花和松做烘托,“卧”与“眠”清幽、安谧、静美的境界活脱而出。
尾联“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以素冷的色调,泼墨挥洒出一幅清幽隽永的画面。
上句“语来”二字,省去了诗人与雍尊师的高谈阔论的细节,但可以想象他们感情之融洽,谈吐之投机。
开怀畅饮,不觉已是黄昏,只好分手。
诗人独自从寒烟笼罩的摩天碧峰上走下来。
“下”字不仅与首句呼应,还别有情趣,与“暮”“独”“寒”三字在一联中连用,使人顿生寒气扑面而至之感。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67-368 .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文翻注译赏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青天上明月高悬起于何时?
我现在停下酒杯且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人追攀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皎洁得如镜飞升照临宫阙,绿烟散尽发出清冷的光辉。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只能看见每晚从海上升起,谁能知道早晨在云间隐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孤单地住着与谁为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过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38-739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95-196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què),绿烟灭尽清辉发。
阙:朱红色的宫殿。
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mò)。
但见:只看到。
宁知:怎知。
没:隐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
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
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
见《淮南子·览冥训》。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zūn)里。
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金樽:精美的酒具。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38-739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95-196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青天上明月高悬起于何时?
我现在停下酒杯且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人追攀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què),绿烟灭尽清辉发。
皎洁得如镜飞升照临宫阙,绿烟散尽发出清冷的光辉。
阙:朱红色的宫殿。
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mò)。
只能看见每晚从海上升起,谁能知道早晨在云间隐没。
但见:只看到。
宁知:怎知。
没:隐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孤单地住着与谁为邻?
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
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
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
见《淮南子·览冥训》。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过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zūn)里。
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金樽:精美的酒具。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38-739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95-196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
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
“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
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
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
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
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
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紧接二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意谓:明月高悬,欲攀不能,使人感到可望难即,莫测高远;
可是不管夜间人们走到哪里,随时都得到月光的照拂,相与同行,如在身边,于是距离顿消。
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
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
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
再接下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
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
此处写出了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那种光彩照人的美丽。
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
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
“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是什么?
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
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
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
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
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
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
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
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
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
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
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
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
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
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
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
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69-371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23-324
赠孟浩然 文翻注译赏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孟夫子:指孟浩然。
夫子,一般的尊称。
风流:古人以风流赞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词章,风度潇洒,不钻营苟且等。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说孟“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
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 红颜弃轩冕(miǎn),白首卧松云。
红颜句:意谓从青年时代起就对轩冕荣华(仕宦)不感兴趣。
白首:白头,指老年。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醉月句:月下醉饮。
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
曹魏时徐邈喜欢喝酒,称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
中:读去声,动词,“中暑”、“中毒”之“中”,此为饮清酒而醉,故曰中圣。
释源:《三国志·魏志·徐邈传》:“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也。
……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
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
’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
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
’竟坐得免刑。
”说解:曹操严禁饮酒。
徐邈身为尚书郎,私自饮酒,违犯禁令。
当下属问询官署事务时,他竟说“中圣人”,意思是自己饮中了酒。
因当时人讳说酒字,把清酒叫圣人,浊酒叫贤人。
关于“酒”与“圣人”之关系,最早的记载出现于《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传】二十二年春,臧武仲如晋,雨,过御叔。
御叔在其邑,将饮酒,曰:“焉用圣人!
我将饮酒而己,雨行,何以圣为?
”穆叔闻之曰:“不可使也,而傲使人,国之蠹也。
”令倍其赋。
后世遂以“中圣人”或“中圣”指饮酒而醉迷花:迷恋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
事君:侍奉皇帝。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yī)清芬。
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
《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徒此揖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李白出蜀后,游江陵、潇湘、庐山、金陵、扬州、姑苏等地,然后回头又到了江夏。
他专程去襄阳拜访孟浩然,不巧孟已外游,李白不无遗憾地写了这首诗,表达敬仰和遗憾之情。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二句,即透出仰慕而未能一见之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孟夫子:指孟浩然。
夫子,一般的尊称。
风流:古人以风流赞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词章,风度潇洒,不钻营苟且等。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说孟“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
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 红颜弃轩冕(miǎn),白首卧松云。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红颜句:意谓从青年时代起就对轩冕荣华(仕宦)不感兴趣。
白首:白头,指老年。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醉月句:月下醉饮。
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
曹魏时徐邈喜欢喝酒,称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
中:读去声,动词,“中暑”、“中毒”之“中”,此为饮清酒而醉,故曰中圣。
释源:《三国志·魏志·徐邈传》:“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也。
……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
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
’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
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
’竟坐得免刑。
”说解:曹操严禁饮酒。
徐邈身为尚书郎,私自饮酒,违犯禁令。
当下属问询官署事务时,他竟说“中圣人”,意思是自己饮中了酒。
因当时人讳说酒字,把清酒叫圣人,浊酒叫贤人。
关于“酒”与“圣人”之关系,最早的记载出现于《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传】二十二年春,臧武仲如晋,雨,过御叔。
御叔在其邑,将饮酒,曰:“焉用圣人!
我将饮酒而己,雨行,何以圣为?
”穆叔闻之曰:“不可使也,而傲使人,国之蠹也。
”令倍其赋。
后世遂以“中圣人”或“中圣”指饮酒而醉迷花:迷恋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
事君:侍奉皇帝。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yī)清芬。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
《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徒此揖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李白出蜀后,游江陵、潇湘、庐山、金陵、扬州、姑苏等地,然后回头又到了江夏。
他专程去襄阳拜访孟浩然,不巧孟已外游,李白不无遗憾地写了这首诗,表达敬仰和遗憾之情。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二句,即透出仰慕而未能一见之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的律诗,不屑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
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
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
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
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师,供奉翰林。
终因小人谗毁,被赐金放还。
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
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首先看其章法结构。
首联即点题,揭出“吾爱”二字,亲切挚恳,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
“孟夫子”,点出所爱之人,扣紧题目。
孟浩然比李白长十二岁,年岁既长,襟怀磊落,生性潇洒,诗才又特出,自然令李白仰慕钦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称。
“夫子”非章句腐儒,那是作者鄙夷不耻的。
这是对孟浩然倜傥旷放生涯的赞誉,果然,下面使补充道:“风流天下闻”。
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
“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
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
到底如何风流,就要看中间二联的笔墨了。
中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
作者集中笔墨刻画这位儒雅悠闲的“孟夫子”形象:“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红颜”对“白首”,当是概括了孟浩然漫长的人生旅程,“轩冕”对“松云”,则象征着仕途与隐遁,象征着富贵与淡泊.前者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
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
“白首”句着一“卧”字,活画出人物风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
如果说颔联是从纵的方面写浩然的生平,那么颈联则是在横的方面写他的隐居生活。
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
颔联采取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
纵横正反,笔姿灵活。
中二联是在形象描写中蕴含敬爱之情,尾联则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进一步升华。
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写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础上将抒情加深加浓,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
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
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诗就在这样的赞语中结束。
其次诗在语言上也有自然古朴的特色。
首联看似平常,但格调高古,萧散简远。
它以一种舒展的唱叹语调来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种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
尾联也具有同样风调。
中二联不斤斤于对偶声律,对偶自然流走,全无板滞之病。
谢榛《四溟诗话》曾谓,“红颜”句与“迷花”句,“两联意颇相似”,其中运用“互体”,耐人寻味:“弃轩冕”、“卧松云”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
这样写,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摇曳错落之美。
诗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见斧凿痕迹。
如“中圣”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他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与“事君”构成巧妙的对偶。
“高山”一句用了《诗经·小雅·车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后来司马迁又在《孔子世家》中用来赞美孔子。
这里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写,即使不知其出处,也仍能欣赏其形象与诗情之美。
而整个诗的结构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
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地过渡到描写,揭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
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结撰成篇,所以像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