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咏老见示 文翻注译赏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78 2、 《刘禹锡诗文选注》编辑组.《刘禹锡诗文选注》(修订本).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282 3、 高志忠.《刘禹锡诗词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250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顾:念,指考虑。
怜:怜惜,爱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带:腰带。
频减:多次缩紧。
冠:帽子。
废书缘惜眼,多灸(jiǔ)为随年。
废书:丢下书本,指不看书。
灸: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
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随年:适应身老体衰的需要,这里指延长寿命。
经事还谙(ān)事,阅人如阅川。
谙:熟悉。
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
语出陆机《叹逝赋》:“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
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
”阅,经历。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xiāo)然。
幸:幸运,引申为优点。
下此:指改变对衰老的忧虑心情。
下,攻下,等于说“解决”、“领悟”。
此,指“顾老”,对衰老的忧虑和担心。
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莫道桑榆(yú)晚,为霞(xiá)尚满天。
桑榆:指桑、榆二星。
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天色便晚了,喻人至晚年。
曹植《赠白马王彪》:“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霞:霞光,这里指晚霞。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78 2、 《刘禹锡诗文选注》编辑组.《刘禹锡诗文选注》(修订本).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282 3、 高志忠.《刘禹锡诗词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250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
顾:念,指考虑。
怜:怜惜,爱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带:腰带。
频减:多次缩紧。
冠:帽子。
废书缘惜眼,多灸(jiǔ)为随年。
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废书:丢下书本,指不看书。
灸: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
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随年:适应身老体衰的需要,这里指延长寿命。
经事还谙(ān)事,阅人如阅川。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谙:熟悉。
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
语出陆机《叹逝赋》:“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
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
”阅,经历。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xiāo)然。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幸:幸运,引申为优点。
下此:指改变对衰老的忧虑心情。
下,攻下,等于说“解决”、“领悟”。
此,指“顾老”,对衰老的忧虑和担心。
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莫道桑榆(yú)晚,为霞(xiá)尚满天。
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桑榆:指桑、榆二星。
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天色便晚了,喻人至晚年。
曹植《赠白马王彪》:“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霞:霞光,这里指晚霞。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78 2、 《刘禹锡诗文选注》编辑组.《刘禹锡诗文选注》(修订本).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282 3、 高志忠.《刘禹锡诗词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250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诗的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颇有同感。
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
接着四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绘:因为衰老,身体一天天消瘦,腰带要不断地紧缩,头发渐渐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
书卷废置不看,是为了保护眼睛;
经常用艾灸,是为了延年益寿。
“经事还谙事……下此便翛然”四句从另一个方面谈了对“老”的看法,是针对白居易的“伤老”而言。
刘禹锡认为,老固然有老的短处,但是老也有老的长处。
老的短处是体衰多病,“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
”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经历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年岁大了,经历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
仔细想起来,这也是一件幸事。
所以诗人吟道:“下此便翛然。
”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
最后两句是全诗点睛之笔,意境优美。
气势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概。
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
这两句诗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这首诗前后两段一反一正,转折自然,很有辩证的观点和说服力量。
最后两句尤为精辟,实为警策之语,后人多以此自勉自励。
参考资料: 1、 何民胜.《咏老诗词鉴赏》.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146-147
竹枝词二首·其二 文翻注译赏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巴山楚水江上雨水多,巴人擅长吟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今朝北方客子思归去,回乡迎来纥那披绿罗。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2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31-832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76-477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楚水巴山:泛指蜀楚之地的山水。
巴人:①古巴州人。
②古曲名。
“《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
”晋张协《杂诗》之五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
此诗中指古巴州人。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hé)那披绿罗。
北客:作者自指,言客有思乡情也。
纥那:踏曲的和声。
刘禹锡另有《纥那曲》:"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
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
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绿罗:①绿色的绮罗。
②比喻绿水微波。
③荔枝名。
川人有称荔枝为绿罗者。
诗中所指解释历未能统一。
三种解释者皆有,也都讲得通。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2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31-832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76-477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巴山楚水江上雨水多,巴人擅长吟唱本乡歌。
楚水巴山:泛指蜀楚之地的山水。
巴人:①古巴州人。
②古曲名。
“《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
”晋张协《杂诗》之五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
此诗中指古巴州人。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hé)那披绿罗。
今朝北方客子思归去,回乡迎来纥那披绿罗。
北客:作者自指,言客有思乡情也。
纥那:踏曲的和声。
刘禹锡另有《纥那曲》:"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
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
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绿罗:①绿色的绮罗。
②比喻绿水微波。
③荔枝名。
川人有称荔枝为绿罗者。
诗中所指解释历未能统一。
三种解释者皆有,也都讲得通。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2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31-832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76-477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
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
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
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分两组,这是其中一组的第二首。
第二首不像第一首那样以谐音写含蓄情事,而是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
首句“楚水巴山江雨多”看似平易概括的摹写却流露出诗人因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案多年贬谪远任的愁苦。
楚地巴山远离长安,虽然暂时避开政治漩涡,但对于心怀远大抱负的诗人来说却是心仍有不甘的。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这也许正是诗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这不能不使人愁苦,伤心失意下也属正常。
压在心头的大石无法移开,难以消除的寂寞和烦闷更无法排遣。
江雨又来,淅沥不歇,更添伤情。
“巴人能唱本乡歌。
”于此伤情怀思之下巴人乡歌又传入耳。
“歌者那知听者愁,一声一叹总牵情。
”巴人歌唱本属常有之事,诗人却将其平常事入诗中,可见诗人自己心绪却是常常不平静的。
自然不是只因耳听巴人歌声才起的不平静,人总是会因某事而及他情。
这是再自然正常不过的了。
本来由江雨多引起的伤情再又由巴人的歌唱更是雪上加霜了。
闻歌思归,自然引出下两句:“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长安,不算是自己的归处,多次的贬谪打击,他怕是早已对政治不怀希望了,长安那里只是自己的伤心地而已。
至于诗人想归何处,可以从诗句中推测。
《纥那》当是诗人家乡的乡歌。
身披绿色绮罗踏着《纥那》曲的和声边舞边歌的乡人想必是欢迎自己归来的一朝离乡,飘零天涯。
也只有那里才不排拒自己。
因有这样的想法,窗外的绿水微波渐渐幻成故乡人身上迎风而舞迎己归来的绿色绮罗,耳边听闻的《纥那》节拍又显得那样的清晰明了。
组诗歌词的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
如同屈原作《九歌》一样,刘禹锡从当地民歌中汲取素材,变民俗风情为文人风雅,创作出有别于文人文学的民歌体诗歌,显示了文学创作中雅俗互补的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31-832
和乐天春词 文翻注译赏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浓妆艳抹打扮一新下红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走到庭中查数新开的花朵,蜻蜓有情飞到了玉簪上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一作“粉面”。
朱楼:髹以红漆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的居所。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sāo)头。
蜻蜓:暗指头上之香。
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浓妆艳抹打扮一新下红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
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一作“粉面”。
朱楼:髹以红漆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的居所。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sāo)头。
走到庭中查数新开的花朵,蜻蜓有情飞到了玉簪上头。
蜻蜓:暗指头上之香。
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这首诗的标题写得很清楚,它是和白居易《春词》一诗的。
白居易的《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白居易诗先描绘一个斜倚栏杆、背向鹦鹉、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头”的问句,轻轻一拨,引而不发,意味深长。
而刘禹锡的和诗,也写闺中女子之愁,然而却写得更为婉曲新颖,别出蹊径。
白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青年女子,而刘诗“新妆宜面下朱楼”说得十分明确,而且顺带把人物的心情也点出来了。
诗中女主人公梳妆一新,急忙下楼。
“宜面”二字,是说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给人一种匀称和谐的美感,这说明她妆扮得相当认真、讲究。
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色。
艳艳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朦胧的希望。
诗的第二句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
然而庭院深深,院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
从诗的发展看,这是承上启下的一句。
三、四两句是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
这位女主人公下楼的本意不是为了寻愁觅恨,要是早知如此,她就不必“下朱楼”,也不必“新妆宜面”。
可是结果恰恰惹得无端烦恼上心头。
这急剧变化的痛苦的心情,使她再也无心赏玩,只好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打发这大好春光。
“数花朵”的原因当亦有对这无人观赏、转眼即逝的春花,叹之、怜之、伤之的情怀。
就在她在默默地数着时,“蜻蜓飞上玉搔头”。
这是十分精彩的一笔。
它含蓄地刻画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伫立的情态;
它还暗示了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的蜻蜓也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
而且也意味着她的处境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这无知的蜻蜓。
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负。
“为谁零落为谁开?
”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出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题。
有人说:“诗不难于结,而难于神”。
这首诗的结尾是出人意料的,诗人剪取了一个偶然的镜头——“蜻蜓飞上玉搔头”,蜻蜓无心人有恨。
这个结句是在回应“思量何事不回头”而设计的,它洗炼而巧妙地描绘了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烂漫之中的冷寂孤凄的境遇,新颖而富有韵味,真可谓结得有“神”。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忆江南·春去也 文翻注赏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
柔弱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一起来珍惜这艳丽明媚的年华吧!
只见依然有桃花飘落在流水上,哪怕倒满竹叶青美酒一饮而尽,醉倒在了酒杯前。
只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重见青天的时候。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mèi),丛兰裛(yì)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pín)。
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人:即洛阳人。
袂:衣袖。
裛:沾湿。
嚬:皱眉。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尊:同“樽”,酒杯。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第一首的主旨是伤春。
词中,先写春向人们告辞,柳、兰喻春含泪挥手而别,后写一个女子惜春情态,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作者以拟人手法,把人的表情动作赋予春,有依依难舍之情,郁郁感伤之意,抒发了惜春、伤春的感情。
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去也”两字感情色彩极浓。
在临别之际一声“去也”。
抵得上很多言语,其中当然也包含着不忍去、不愿去、又不得不去的衷曲。
后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愿去去千里烟波”,连用两个“去”字,也是为了突出他心头不忍去、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复杂感情。
这是从春的一方即客观的一方言之。
再从爱春、惜春的一方即主观的一方言之,则“去也”两字更为关情。
《西厢记·长亭送别》有句云:“听得道声“去也”。
松了金钡;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如果借来作为“去也”两字的注解,就不难想象那种爱春、惜春而又尤计留春的惆怅之情。
“多谢洛城人”则又转换角度,以春天的口吻,向惜春之人遥遥致意。
作者在短短七字之间展现了两种不同视角的转换,挥洒自如,更显示出其杰出的想像力和文字驾驭能力。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泡露似沾巾”两句,紧承前句“多谢洛城人”而来,不写人之惜春,而先写春依恋人,描绘出一幅气韵横生的送春画图,且看那纤弱的柳条随风依依轻摇,就好像挥手作别轻扬起的衣袖;
而葡花沾满露珠,更有如一位不胜嫣羞的美人,在离别之际泪湿纸巾。
“独坐亦含颦。
”如果说,前面四句都是从春的惜别一边着笔的话,那末这最后一句写到了惜春之人,即词中的抒情主人公。
从句中的“独”字可以领悟到,这位抒倩上人公的心情非常寂寞惆怅。
旖旎的春光曾给她以欢乐与安慰,或者说,曾激励她满怀憧憬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但是,曾几何时,春闹花谢。
欢乐成为过去,安慰被失望所代替,理想也终于落空。
愁绪煎熬使她坐卧不安:从句中的“亦”字可以表现出除“独坐”以外的独眠、独酌、独吟都已一一行之而终于无法排遣愁绪。
在百无聊赖之中,惟有借“独坐”以自持性情,但“独坐”既久,仍不免颦眉蹙额,为愁绪所包围,由此总见得愁绪缠绵深长而避之无由了。
第二首的主旨是惜春,其抒情线索十分显明,抒情的中心非常突出。
前两句在词意上是一层转折,次句的“艳阳年”与第三句的“桃花流水”在字面上也构成一个转折,两个七言对偶句与结句在虚实关系上又形成一个转折,通过这层层转折,层转层深地传出了充溢在词人心头的“惜春”意绪。
“春去也。
共惜艳阳年。
”首句重复第一首的发端,既加深了咏叹的意味,强化了作者伤春、惜春的情感,在结构上也起了与第一首互相呼应的勾连作用,感慨春天的“大势”已去。
次句中的“艳阳年”,即“艳阳天”,指阳光灿烂、风光旖旎的春天,“余春”尚在,大家赶紧来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好好地赏玩一下暮春的风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描写了词人为自己“惜春”的行为所做的打算,桃花凋落,飘洒在溪流水上,这正是暮春常见的景象,倘若桃花落瓣已被流水飘尽,那春天的身影就是确实消逝得无影无踪了。
词人愿意在溪水边的草茵上席地而坐,面对着落花流水,斟上一杯春竹叶酒,慢慢地喝,悄悄地看,静静地想。
“惟待见青天。
”强烈表达出希望自己拟想中的“惜春”行为能够实现的心声。
纵然风景无限好,倘使碰上个淫雨连绵、路滑泥烂的天气,这一番打算就全都落空了。
所以诗人末句希望老天爷能够帮忙,给人间送来个无云无风的大好晴天。
这两首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从人到春,又从春到人的三次主角转换。
作者不写人惜春,反写春惜人,将人情物态揉为一体。
构思新颖,手法多变;
语言朴实无华,结构紧凑奇巧。
全词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吴汝煜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3-25 2、 陈绪万.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13-15 3、 倪木兴.唐宋词精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14-15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 玄都观桃花 文翻注译赏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京城的大路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人们都说自己刚从玄都观里赏花回来。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玄都观里的桃树有上千株,全都是在我被贬离开京城后栽下的。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912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44 .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紫陌:指京城长安的道路。
陌:本是田间小路,这里借用为道路之意。
红尘:尘埃,人马往来扬起的尘土。
拂面:迎面、扑面。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玄都观:道教庙宇名,在长安城南崇业坊(今西安市南门外)。
桃千树:极言桃树之多。
刘郎:作者自指。
去:一作“别”。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912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44 .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京城的大路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人们都说自己刚从玄都观里赏花回来。
紫陌:指京城长安的道路。
陌:本是田间小路,这里借用为道路之意。
红尘:尘埃,人马往来扬起的尘土。
拂面:迎面、扑面。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玄都观里的桃树有上千株,全都是在我被贬离开京城后栽下的。
玄都观:道教庙宇名,在长安城南崇业坊(今西安市南门外)。
桃千树:极言桃树之多。
刘郎:作者自指。
去:一作“别”。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912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44 .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此诗在《全唐诗》题作《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此诗通过人们在长安一座道士庙──玄都观中看花这样一件生活琐事,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贵。
由于这首诗刺痛了当权者,他和柳宗元等再度被派为远州刺史。
官是升了,政治环境却无改善。
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情景,骨子里却是讽刺当时权贵的。
从表面上看,前两句是写看花的盛况,人物众多,来往繁忙,而为了要突出这些现象,就先从描绘京城的道路着笔。
一路上草木葱茏,尘土飞扬,衬托出了大道上人马喧阗、川流不息的盛况。
写看花,又不写去而只写回,并以“无人不道”四字来形容人们看花以后归途中的满足心情和愉快神态,则桃花之繁荣美好,不用直接赞以一词了。
它不写花本身之动人,而只写看花的人为花所动,真是又巧妙又简练。
后两句由物及人,关合到自己的境遇。
玄都观里这些如此吸引人的、如此众多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长安的时候,根本还没有。
去国十年,后栽的桃树都长大了,并且开花了,因此,回到京城,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春色,真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了。
再就此诗骨子里面的,即其所寄托的意思来看,则千树桃花,也就是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
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
结句指出: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自己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
他这种轻蔑和讽刺是有力量的,辛辣的,使他的政敌感到非常难受。
所以此诗一出,作者及其战友们便立即受到打击报复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843-844 . 2、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912 .
竹枝词九首·其九 文赏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烧畲 同 烧畬)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烧畲 同 烧畬) 这是组诗《竹枝词九首》的最后一首。
这首诗是一幅巴东山区人民生活的风俗画。
它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不是着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自然美更为可贵的劳动的美,创造力的美。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开头用一个“山”字领起,一下子把诗人面对春山、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了。
俗谚说:“桃花开,李花败。
”一般是李花先开,桃花后开。
现在桃花、李花同时盛开,这是山地气候不齐所特有的景象。
“层层”状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
此山彼山,触处皆是。
那种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景象可以想见。
次句由景及人。
“云间”形容山顶之高。
诗人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
他推断,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
“是人家”三字是诗人注意力的归着点。
“是”字下得醒豁,表明诗人探寻的目光越过满山的桃李,透过山顶的云雾,终于找到了绣出这满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创造的。
山美、花木美,都来自山村居民的劳动之美。
以下即转为富有地方色彩的山村居民的劳动场景的描画。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两句写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
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根据传统的办法前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
戴着饰物的青年妇女们下山担水,准备做饭。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
一、借代。
用“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用“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正好捕捉了山民男女形象的特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二、对仗。
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还采用了句中自为对(即当句对)的办法,把语言锤打得十分凝炼。
全诗短短四句,每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图,孤立起来看,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合起来看,恰好构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
由满山的桃李花引出山村人家,又由山村人家引出劳动男女戮力春耕的情景,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而把妇女们负水对歌、烧畲时火光烛天以及秋后满山金黄等情景统统留给读者去想象,画面的转接与安排极有理致。
诗中没有直接发出赞美,但那种与劳动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轻快的节奏,那种着力描绘创造力之美的艺术构思,都隐隐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叹。
刘禹锡贬谪巴山楚水之时,接近了人民,南国的风土人情,激荡了他的诗情,丰富和提高了他的艺术情趣,使他在美的探索中扩大了视野,在审美鉴赏力和表现力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踏歌词四首·其一 文赏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民歌中,情歌一类数量很多。
它不仅有较高的审美娱乐价值,而且也起到实际的爱情桥梁的作用。
在我国西南民间,对歌的风俗自古很盛。
刘禹锡谪居巴楚间的诗作中就有这种民俗的描写,这首《踏歌词》就是。
踏歌是不用伴奏、踏地以为节拍的徒歌,是民歌的一种唱法。
刘禹锡居夔州时创作了《踏歌词四首》,这是第一首。
开篇以景起兴。
春江水涨,几乎平堤。
尤其在月下,堤面和江面都明晃晃连成一片,更给人水与堤平的感觉。
“大堤平”三字,不仅写出江水上涨,大堤平宽,还写出月色的皎洁。
就在这样的春江花月夜,堤上走着成队的“女郎”。
她们都是生在村野的民间姑娘,是趁月圆之夜“踏歌”来的。
她们初来的情态是彼此偎靠连袂而行,既兴奋,又含几分娇羞。
一二句写“春江月出”,是暮色;
三四句写到“红霞映树”,是拂晓,其间有较长的时间跨度,省略了一些情事。
从三句的“唱尽新词”和“欢”等字样看,省去的正是“新词宛转递相传”的对歌的情景。
民间对歌,词儿大多是即兴新编,言为心声,所以是“新词”。
“欢”则是女方所悦的男子,即对歌的另一方。
歌声一起,姑娘们最初的娇羞立即被赶跑了,到后来,新词唱尽,便与所欢相就。
所以同组第三首《踏歌词·新词宛转递相传》就写道:“月落乌啼云雨(指男女私情)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在这样美丽的夜晚并非十全十美,有人找到情侣,同时也有人找不到。
三四句正是这样一个特写的镜头。
它表现的并不是全部的女郎而是其中的某一个。
在别人都凭歌声为媒介而会到自己所“欢”的时候,她却是“唱尽新词欢不见”,尝到了失望的滋味。
但她仍旧怀着希望,一直等到“红霞映树”的早晨。
小伙子最后是否来了,“鹧鸪鸣”声似乎有所暗示。
然而终究是个谜,有两种猜法。
鹧鸪雄雌和鸣,也许暗示姑娘终于等到了自己的心上人。
但也可以是相反,这双双鸟儿和鸣之声反衬出她的烦恼。
不光这结尾有些扑朔迷离,第三句省略的主词也有解作女郎全体的。
从而这就成了一个很离奇的夜晚——小伙子们都没有来,姑娘们都有些不堪。
总之,由于使用了省略和暗示的语言,使得此诗意境灵活,不易确指。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诗写出了妙龄中的女郎对爱情失望而有所期待的心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视刀环歌 文翻注译赏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常常恼恨言语的表达粗浅有限,不像人的心意那么丰富深厚。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今天两个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默默地用眼神传达着心中复杂的情感。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 译注.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9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恨:遗憾。
人意:人的意愿、情绪。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
万重心:极言内心感情的复杂。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 译注.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9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常常恼恨言语的表达粗浅有限,不像人的心意那么丰富深厚。
恨:遗憾。
人意:人的意愿、情绪。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今天两个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默默地用眼神传达着心中复杂的情感。
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
万重心:极言内心感情的复杂。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 译注.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9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视刀环歌》同《泰娘歌》《更衣曲》《竞渡曲》一样,是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新乐府”诗歌。
这首新乐府的题目是用典。
据《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汉昭帝继位后,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他们都与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关系不错,希望能把李陵召回汉朝。
于是派遣任立政等三人到了匈奴。
匈奴单于设酒招待汉使者,李陵、卫律都在座。
立政他们看到李陵,却没有机会私下交谈,于是就给李陵使眼色,“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
也就是几次自已抚摩把玩自己的刀环,握自己的脚,暗示李陵,意思是可以归还汉朝了。
“环”谐音“还”,握脚表示走路离开。
因为刀环在大刀头部,所以古人常以“大刀头”作为“还”字的隐语。
如《玉台新咏·古绝句》:“藁砧今何在?
山上复有山。
何当大刀头?
破镜飞上天。
”由此可知,刘禹锡乐府新题《视刀环歌》,暗含的意思是希望思念的人尽早归还。
把诗的题目和内容联系起来看,刘禹锡可能要表达的是相爱的人就要分别时的情景,彼此依依不舍,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只有四目相对,含情脉脉地来传达内心复杂的情意。
因为这首诗没有特定、具体的写作背景,所以它所传递的信息就有了很强的张力,并不一定局限于爱情,也可能隐含着作者对自身遭遇的寄托感慨。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这两句诗,实际上道出了人们经常遇到的一种状况,即语言常常并不能准确地来表达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
钱锺书在《管锥编》中就曾说:“语言文字为人生日用之所必须,著书立说尤寓托焉而不得须臾离者也。
顾求全责善,啧有烦言。
作者每病其传情、说理、状物、述事,未能无欠无余,恰如人意中之所欲出。
务致密则苦其粗疏,钩深赜又嫌其浮泛;
怪其粘着欠灵活者有之,恶其暧昧不清明者有之。
立言之人句斟字酌、慎择精研,而受言之人往往不获尽解,且易曲解而滋误解。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岂独男女之情而已哉?
”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 译注.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9
竹枝词九首 文注赏
杨柳枝 / 柳枝词 文赏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这首《柳枝词》,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
它有三妙。
一、故地重游,怀念故人之意欲说还休,尽于言外传之,是此诗的含蓄之妙。
首句描绘一曲清江、千条碧柳的清丽景象。
“清”一作“春”,两字音韵相近,而杨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清”字更能写出水色澄碧,故作“清”字较好。
“一曲”犹一湾。
江流曲折,两岸杨柳沿江迤逦展开,着一“曲”字则画面生动有致。
旧诗写杨柳多暗关别离,而清江又是水路,因而首句已展现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
次句撇景入事,点明过去的某个时间(二十年前)和地点(旧板桥),暗示出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旧事。
“旧”字不但见年深岁久,而且兼有“故”字意味,略寓风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
前两句从眼前景进入回忆,引导读者在遥远的时间上展开联想。
第三句只浅浅道出事实,但由于读者事先已有所猜测,有所期待,因而能用积极的想象丰富诗句的内涵,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画面:杨柳岸边兰舟催发,送者与行者相随步过板桥,执手无语,充满依依惜别之情。
末句“恨”字略见用意,“到今朝”三字倒装句末,意味深长。
与“二十年前”照应,可见断绝消息之久,当然抱恨了。
只说“恨”对方杳无音信,却流露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
此诗首句写景,二句点时地,三四道事实,而怀思故人之情欲说还休,“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深沉幽怨,尽于言外传之,真挚感人。
可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极尽含蓄之妙。
二、运用倒叙手法,首尾相衔,开阖尽变,是此诗的章法之妙。
它与《题都城南庄》(崔护)主题相近,都用倒叙手法。
崔诗从“今日此门中”忆“去年”情事,此诗则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
不过,崔诗以上下联划分自然段落,安排“昔──今”两个场面,好比两幕剧。
而此诗首尾写今,中二句写昔,章法为“今──昔──今”,婉曲回环,与崔诗异趣。
此诗篇法圆紧,可谓曲尽其妙。
三、白居易有《板桥路》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
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
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唐代歌曲常有节取长篇古诗入乐的情况,此《杨柳曲》可能系刘禹锡改友人之作付乐妓演唱。
然此诗就《板桥路》删削二句,便觉精采动人,颇见剪裁之妙。
诗歌对精炼有特殊要求,往往“长篇约为短章,涵蓄有味;
短章化为大篇,敷衍露骨”(明谢榛《四溟诗话》)。
《板桥路》前四句写故地重游,语多累赘。
“梁苑”句指实地名,然而诗不同于游记,其中的指称、地名不必坐实。
篇中既有“旧板桥”,又有“曾共玉颜桥上别”,则“此路今重过”的意思已显见,所以“若为”句就嫌重复。
删此两句构成入手即倒叙的章法,改以写景起句,不但构思精巧而且用语精炼。
《柳枝词》词约义丰,结构严谨,比起《板桥路》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刘禹锡的绝句素有“小诗之圣证”(王夫之)之誉,《柳枝词》虽据白居易原作改编,也表现出他的艺术匠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