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花似伊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花似伊,柳似伊。

花柳青春人别离。

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长江西。

两岸鸳鸯两处飞。

相逢知几时。

花似伊,柳似伊。

花柳青春人别离。

低头双泪垂。

看着花儿像你一样,柳枝像你一样;

花儿柳枝已青的春天,人却要别离,低下头不禁流下两行清泪。

长江东,长江西。

两岸鸳鸯两处飞。

相逢知几时。

长江的东边,还有那长江的西边,两岸的鸳鸯在东西两处飞舞着,(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逢呢?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编著.《欧阳修词全集》:崇文书局,2014:24

花似伊,柳似伊。

花柳青春人别离。

低头双泪垂。

花柳:花和柳。

《楚辞·九歌·少司命》:“悲奠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唐,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步展随春风,村村白花柳。

唐,聂夷中《劝酒》诗之二:“人间荣乐少,四海别离多。

” 长江东,长江西。

两岸鸳(yuān)鸯(yāng)两处飞。

相逢知几时。

鸳鸯:本鸟名,此比喻恩爱夫妻。

汉·司马相如《琴歌》之一:“室迩人遐独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

”唐,温庭筠《南歌子》:“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几时:什么时候。

唐·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宋·苏轼《儋州》诗之二:“荔枝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编著.《欧阳修词全集》:崇文书局,2014:24

花似伊,柳似伊。

花柳青春人别离。

低头双泪垂。

看着花儿像你一样,柳枝像你一样;

花儿柳枝已青的春天,人却要别离,低下头不禁流下两行清泪。

花柳:花和柳。

《楚辞·九歌·少司命》:“悲奠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唐,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步展随春风,村村白花柳。

唐,聂夷中《劝酒》诗之二:“人间荣乐少,四海别离多。

” 长江东,长江西。

两岸鸳(yuān)鸯(yāng)两处飞。

相逢知几时。

长江的东边,还有那长江的西边,两岸的鸳鸯在东西两处飞舞着,(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逢呢?

鸳鸯:本鸟名,此比喻恩爱夫妻。

汉·司马相如《琴歌》之一:“室迩人遐独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

”唐,温庭筠《南歌子》:“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几时:什么时候。

唐·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宋·苏轼《儋州》诗之二:“荔枝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编著.《欧阳修词全集》:崇文书局,2014:24

花似伊,柳似伊。

花柳青春人别离。

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长江西。

两岸鸳鸯两处飞。

相逢知几时。

  词的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正是花繁柳茂的时节,花如人,柳如人,正在花柳最美的春天,人却要别离了。

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但同样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爱人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

伊人面若桃花眉似柳,正楚楚可怜地低头泣下,原来是因心上人即将离别而黯然神伤。

  于是就在下阕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恋人被大江分隔,一个住长江头,一个在长江尾,仿佛是两岸的鸳鸯两处飞,相逢机会知道等到什么时候?

这位“花柳青春”的妻子就只好“低头双泪垂”了。

绵绵相思之情,尽在结句的设问之中。

  这是一首抒写离别之情的作品。

描写一对青春别离的夫妇,别后妻子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思念,并亟盼早日与丈夫相逢团聚。

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

尽管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还是一片痴情,终难忘怀。

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和由此产生的绵绵的怨恨,又频用叠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更加抒发悠悠不尽的“思”和“恨”。

参考资料: 1、 (宋) 欧阳修.《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235-237 2、 费振刚,陶尔夫,杨庆辰.《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晏欧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6 3、 林兆祥编撰.《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601

减字木兰花·伤怀离抱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

此意如何?

细似轻丝渺似波。

扁舟岸侧,枫叶荻花秋索索。

细想前欢,须著人间比梦间。

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

此意如何?

细似轻丝渺(miǎo)似波。

离人的怀抱甚是伤心,老天倘若有感情,也会因离别而衰老;

它有时如轻丝般纤细却缠绵悠远,有时又如波涛般一浪高过一浪地涌上心头。

伤怀:伤心。

渺:茫茫然,看不清楚。

扁舟岸侧,枫叶荻(dí)花秋索索。

细想前欢,须著(zhù)人间比梦间。

湖边一叶扁舟停靠在岸边,枫叶、芦花在秋风里瑟瑟发抖,将前欢与现实形成对照,相聚时的欢乐是一去不复返了,除非相逢于梦中。

扁舟:小船。

枫叶:枫树叶。

亦泛指秋令变红的其他植物的叶子。

诗文中常用以形容秋色。

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

形状像芦苇,地下茎蔓延,叶子长形,紫色花穗,生长在水边。

茎可以编席箔。

须著人问比梦间:全句是说过去的事纵然真实,由于时过境迁。

也形同梦寐,须用梦间的事来比况过去人间发生的事。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编著.欧阳修词全集:崇文书局,2014.06,:第34页 2、 费振刚主编, 陶尔夫杨庆辰著.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 晏欧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203页 3、 谭新红编著.欧阳修词全集:崇文书局,2014.06:第34页

纵囚论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更多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到了顶点,这又是小人中最厉害的了。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象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中特别难以办到的。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选取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释放了让他们回家,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用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终于自己回来,竟没有一个失约的:这是君子难于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难道是近于人情的么。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能很快改变人们的气质,所以出现了象这样的情况。”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求得这种声誉啊。这样看来,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再回来以希望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来的囚犯,不是预料自动回来一定能够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料想囚犯一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存信义,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我说:“释放了回来的,把他们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布施恩德所造成的。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啊。至于释放了能够自动回来再加以赦免,只能够偶然试一试罢了;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经常的法律么不能作为经常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么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唐太宗之六年:632年(唐太宗贞观六年)。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有一定作为的皇帝,他在位年间,国势强大,社会较安定,史称“贞观之治”。大辟:死刑。辟,法。刑法。大辟意为最重的刑罚。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意:估计。贼:用作动词,窃,私下行动,引申为窥测。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他们都是儒家崇拜的古代的明君。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到了顶点,这又是小人中最厉害的了。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象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中特别难以办到的。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选取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释放了让他们回家,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用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终于自己回来,竟没有一个失约的:这是君子难于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难道是近于人情的么。  唐太宗之六年:632年(唐太宗贞观六年)。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有一定作为的皇帝,他在位年间,国势强大,社会较安定,史称“贞观之治”。大辟:死刑。辟,法。刑法。大辟意为最重的刑罚。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能很快改变人们的气质,所以出现了象这样的情况。”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求得这种声誉啊。这样看来,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再回来以希望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来的囚犯,不是预料自动回来一定能够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料想囚犯一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存信义,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  意:估计。贼:用作动词,窃,私下行动,引申为窥测。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我说:“释放了回来的,把他们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布施恩德所造成的。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啊。至于释放了能够自动回来再加以赦免,只能够偶然试一试罢了;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经常的法律么不能作为经常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么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他们都是儒家崇拜的古代的明君。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

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芳菲节:花草飘香的季节,指春季。

相间(jiàn)发:先后连续不断地开花。

游丝:蜘蛛和青虫之类的昆虫所吐之丝,被风吹到空中,成为游丝。

垂柳句:古有折柳送别之俗,故云。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

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馆:驿馆。

参考资料: 1、 郁玉英.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54

清商怨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关河愁思望处满。

渐素秋向晚。

雁过南云,行人回泪眼。

双鸾衾裯悔展。

夜又永、枕孤人远。

梦未成归,梅花闻塞管。

渔家傲(七夕)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喜鹊填河仙浪浅。

云軿早在星桥畔。

街鼓黄昏霞尾暗。

炎光敛。

金钩侧倒天西面。

一别经年今始见。

新欢往恨知何限。

天上佳期贪眷恋。

良宵短。

人间不合催银箭。

采桑子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画楼钟动君休唱,往事无踪。

聚散匆匆。

今日欢娱几客同。

去年绿鬓今年白,不觉衰容。

明月清风。

把酒何人忆谢公。

渔家傲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八月秋高风历乱。

衰兰败芷红莲岸。

皓月十分光正满。

清光畔。

年年常愿琼筵看。

社近愁看归去燕。

江天空阔云容漫。

宋玉当时情不浅。

成幽怨。

乡关千里危肠断。

渔家傲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小词,尤脍炙人口。

有十二月词,寄渔家傲调中,本集亦未尝载,今列之于此。

前已有十二篇鼓子词,此未知果公作否。

正月新阳生翠琯。

花苞柳线春犹浅。

帘幕千重方半卷。

池冰泮。

东风吹水琉璃软。

渐好凭阑醒醉眼。

陇梅暗落芳英断。

初日已知长一线。

清宵短。

梦魂怎奈珠宫远。

玉楼春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阴阴树色笼晴昼。

清淡园林春过后。

杏腮轻粉日催红,池面绿罗风卷皱。

佳人向晚新妆就。

圆腻歌喉珠欲溜。

当筵莫放酒杯迟,乐事良辰难入手。

12345 共114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