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春光里中空的竹子,把绿色的倩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轻轻摇摆,轻轻动荡……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露珠在长满竹笋的林间小道闪着光亮,那绿色的苔藓,正轻轻擦着竹根上的白霜。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竹子可织成竹席送给美丽的姑娘纳凉;也可以裁制成钓竿,钓上大鱼几筐。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听说三梁冠帽子的衬里用竹做成,我砍下一节竹子准备献给王孙戴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露华:露花。霜根:竹根表面有白粉,似霜。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锦鳞:鱼。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三梁:古人帽中横的硬衬,用竹制成。汉唐冠帽有五梁、三梁、两梁的制度。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引徐广《舆服志杂注》:“天子杂服,介帻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三梁进贤冠。”李贺是“王孙”,故自谓用三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春光里中空的竹子,把绿色的倩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轻轻摇摆,轻轻动荡……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露珠在长满竹笋的林间小道闪着光亮,那绿色的苔藓,正轻轻擦着竹根上的白霜。露华:露花。霜根:竹根表面有白粉,似霜。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竹子可织成竹席送给美丽的姑娘纳凉;也可以裁制成钓竿,钓上大鱼几筐。锦鳞:鱼。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听说三梁冠帽子的衬里用竹做成,我砍下一节竹子准备献给王孙戴上!三梁:古人帽中横的硬衬,用竹制成。汉唐冠帽有五梁、三梁、两梁的制度。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引徐广《舆服志杂注》:“天子杂服,介帻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三梁进贤冠。”李贺是“王孙”,故自谓用三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这首五言律诗是吟咏竹子的,但与一般泛咏景物之作不同,根据诗意,所咏之竹当实有所指,这须待读完全诗才能明白。   诗的前四句摹写竹之形状,但写的角度却极富于变化:一、二句一俯一仰,一是下写竹子入水之态,一是上写竹笋抽空之影,这是直接写竹;三、四句写笋径露华、霜根苔色、是以露、苔衬竹,是间接写竹。但是不管是直接写还是间接写,都并非出于悬空虚拟,而是实实在在的情景和境地,是诗人置身其间的观察、摹写。他低头看见了水中的文竹,微光摇曳,斑驳可爱;抬头望见了绿色的竹影,竹影凌空而上,充溢着春天的勃勃生机。这似乎是一个清新的早晨,诗人从竹林掩映的小路走过,竹笋上还挂着亮晶晶的露珠儿,带着粉霜的竹根也快要被青青的苔藓遮盖了。多么幽雅的境地!多么可爱的翠竹!这是诗人所熟悉的土地上的竹林——故里昌谷(今属河南宜阳)的竹子。据河南宜阳县委宣传部《李贺故里调查》报告上说,“今昌谷村名虽无”,但这一带的村子大都“绿竹成园,较大之竹园即有一百多亩”(转引自钱仲联《李贺年谱会笺》),由此可以想见当地竹林盛况,李贺自己也在诗中多次提到它:“舍南有竹堪书字”(《南园》)、“竹香满凄寂,粉节涂生翠。……竹薮添堕简,石矶引钩饵。……柳缀长缥带,篁掉短笛吹。”(《昌谷诗》)而且,除了这首《竹》诗外,还有一组诗——《昌谷北园新笋四首》——专咏故里之竹,其中一首云:“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这都可以证明这首《竹》诗所吟咏的为昌谷之竹无疑,因为在这里,李贺才更可能如此从容安闲地去欣赏它。“抽空”,形容竹子劲直挺拔上长的状态,也就是《昌谷北园新笋四首》诗中所说的“更容一夜抽千尺”或“笛管新篁拔玉青”之意。“霜根”,并非竹根上真的有霜,而是指竹根上结的白色粉末,有如寒霜,即《昌谷北园新笋四首》里“腻香春粉黑离离”的“春粉”。这四句诗不但写出了竹子的劲直潇洒,也写出了环境的幽雅迷人。   诗的后四句又换了一种笔法,写竹子的功用,并寄寓感慨:“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竹子编织为席,可以承接香汗;斫裁成竹竿,可以用来钓鱼(“锦鳞”)。但这还是普普通通的用途,算不得奇特,最值得夸耀的是竹子曾被朝廷采用,制作贤冠上的横梁。《周书》载:“成王(姬诵)将加玄服,周公(姬旦)使人来零陵取文竹为冠。”《舆服志杂注》:“天子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三梁进贤冠。”“梁”指帽子里面硬的横衬,以竹为之。这似为此诗末二句之所本。很显然诗人是有所寄兴的。竹子那潇洒的风度、劲直的气节,竹子的被重用,这些怎能不令诗人歆羡和感慨呢?诗人怀不世之才,常有济世报国之心,但终其一生,始终是郁郁不得施展,虽曾官奉礼郎,但位不过从九品上,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亦不过是“臣妾气态间,惟欲承箕帚”而已,终无能为。其情其志,于诗中时时可见,所以于吟物之中连类而及,也是很自然的了。   李贺之诗,虽然笼统地说,其光怪陆离、虚荒诞幻,是深得楚骚之真传,但细致说来,又有所区别,大抵长篇歌行,近于楚骚和汉魏乐府歌诗,而五言律绝,则更类似于齐梁间诗,显得明艳浓丽。此诗亦是如此,尤其是五、六句,活脱脱齐梁口吻。但李贺此诗并不止于咏物,而是将自己的情志编织于其中,因此与齐梁诗那种无聊至极的香艳软媚不同,这也该是李贺此诗的成功之处吧。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七夕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天河隐隐逢七夕,独处罗帐半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乌鹊离去穿线月,萤火飞入晒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牛女双星合又分,人世情侣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不见钱塘苏小小,独处寂寞又一秋。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3 2、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9-11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浦:水边。

别浦:指天河、银河。

王琦云:“以其为牛女二星隔绝之地,故谓之曰别浦。

”罗帷:丝制帷幔。

战国楚宋玉《风赋》:“跻于罗帷,经于洞房。

”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鹊辞”句:七夕乌鹊填河成桥,以渡织女。

事见应劭《风俗通义》。

又七夕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除,以乞巧。

事见宗懔《荆楚岁时记》。

花:黎简校作“萤”。

曝(pù)衣楼:皇宫中帝后于七月七日曝衣之处。

唐沈佺期《七夕曝衣篇》诗:“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

”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金镜:圆月。

七夕,月未圆,故云“分金镜”,又借用陈代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分镜的故事(《本事诗》),暗喻自己与所眷恋的女子不能团圆。

玉钩:状新月、缺月,望月而冀其复圆,寓人间别而重逢意。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三·〈苏小小歌〉序》:“《乐府广题》曰:‘苏小小,钱塘名倡也。

盖南齐时人。

’”这里指自己曾经欢遇的女郎。

更:《全唐诗》校“一作又”。

一秋:即一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3 2、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9-11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天河隐隐逢七夕,独处罗帐半夜愁。

浦:水边。

别浦:指天河、银河。

王琦云:“以其为牛女二星隔绝之地,故谓之曰别浦。

”罗帷:丝制帷幔。

战国楚宋玉《风赋》:“跻于罗帷,经于洞房。

”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乌鹊离去穿线月,萤火飞入晒衣楼。

“鹊辞”句:七夕乌鹊填河成桥,以渡织女。

事见应劭《风俗通义》。

又七夕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除,以乞巧。

事见宗懔《荆楚岁时记》。

花:黎简校作“萤”。

曝(pù)衣楼:皇宫中帝后于七月七日曝衣之处。

唐沈佺期《七夕曝衣篇》诗:“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

”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牛女双星合又分,人世情侣望玉钩。

金镜:圆月。

七夕,月未圆,故云“分金镜”,又借用陈代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分镜的故事(《本事诗》),暗喻自己与所眷恋的女子不能团圆。

玉钩:状新月、缺月,望月而冀其复圆,寓人间别而重逢意。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不见钱塘苏小小,独处寂寞又一秋。

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三·〈苏小小歌〉序》:“《乐府广题》曰:‘苏小小,钱塘名倡也。

盖南齐时人。

’”这里指自己曾经欢遇的女郎。

更:《全唐诗》校“一作又”。

一秋:即一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73 2、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9-11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一写天上七夕,牛郎织女相会;

一写人间孤男,夜半怅然怀愁。

银河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后重又分手的地方,因此称“别浦”。

今夜别浦云水迷茫,星汉闪烁,牛女在鹊桥上还能依相偎珍惜这美好的一瞬,互诉别后一年来的相思深情。

虽然匆匆一面,仍不免执手相看泪眼而黯然离去,但他们毕竟是喜得重逢,欢情如旧,悲中有乐。

默想自身,一年前此夕定情以后就天各一方,重会无日。

此刻已到了夜半,正是牛女情浓时;

而诗人则只能怅卧罗帷之中,瞪大了眼,在相思中煎熬,心头的愁云越压越重,何况今后能否再见一面也在未知之天,真是“思牵今夜肠应直”(李贺《秋来》)。

相比之下,自己的苦况远远超过了牛女。

首联透过对比,宾主分明地对自己的相思苦情作了深一层的刻划,可谓出手不凡。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一夜容易,但在离人的心里却又是那般漫长。

新月终于悄悄地挂在天边,喜鹊搭桥的时限也已到来。

鹊群无可奈何地辞别了银月照映下的人间穿线乞巧的少女,鼓翅飞离而去。

牛女重又陷入痛苦相思岁月之中。

天色渐明,拂晓的轻寒,秋花映入诗人的曝衣楼。

七夕曝衣,是当时的习俗。

“花入曝衣楼”这一凄清的情景,定会勾起诗人对一年前七夕定情的缅怀,曝衣楼或许就是他们定情的场所。

本来,诗人长夜不寐,一缕情思时时萦绕着那远去的恋人;

如今七夕刚过,只有秋花辉映于曝衣楼上,当年伊人的倩影却已渺如黄鹤,杳不可见。

这一颔联借用环境的陪衬和触景生情的手法,表现出时间的推移和诗人难以为怀的悲怆心情。

  “天上分金境,人间望玉钩。

”天已经大亮了,诗人还痴痴地凝望着碧空的半弯缺月,潸然欲涕。

月亮本就像一面明镜,眼下却只剩下半轮,真成了破镜。

牛郎织女可能都各自拿了一半,苦苦地隔河相望了。

然而人间的破镜却难能重圆。

望着望着,他多么想借助天上的玉钩把两颗破碎的心钩连到一起,有情人总该重归于好。

颈联又着想天外,运用浪漫主义的妙笔,给这一幕爱情悲剧渲染上几丝美丽的光彩,虽然这毕竟属于幻想。

  “钱塘苏小小,又值一年秋。

”幻想终于破灭了,诗人又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中。

他日思夜想的恋人,可能是像南齐钱塘苏小小那样的名妓。

年前一别,刻骨铭心,不觉又到了秋风瑟瑟的季节。

别时容易见时难,诗人的遭际竟然比牛女还要不幸。

面对茫茫的前景,一阵阵难以言说的隐痛又袭上诗人心头。

这一貌似平谈的结尾,蕴蓄着无限缠绵的情思,表现出怅恨不尽的意味。

  全诗以构思的新奇、抒情的深细以及语言的工整稳贴见胜,与李贺歌诗常见的惊才绝艳、秾丽诡奇多少有些不同。

他遣词造句均是生活中的常语,抒情含而不露,味而愈出。

特别是章法构思之妙实足令人折服,全诗从夜半写到天明,又以牛女的相会映衬自身的孤处,天上人间,融处生哀,充分显示出作者过人的功力。

黎简《李长吉集评》说:“昌谷于章法每不大理会,然亦有井然者,须细心寻绎始见。

”此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9-11

老夫采玉歌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民工不断地采玉啊采玉,要采那珍贵的水碧。不过是雕琢成贵妇的首饰,替贵妇们装扮容姿。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老汉饥寒交迫来采玉,闹腾得水中蛟龙也愁戚。碧蓝的蓝溪水啊,也被翻搅得浑浊不清了。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夜黑雨狂的山冈上,老汉只好以榛子充饥。杜鹃声声哀怨啼血,就像老汉悲伤的泪滴。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又深又险的蓝溪水,把多少采玉工人活活吞食。葬身水中的冤魂啊,纵然过了千年仍怨恨蓝溪。 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又陡又斜的山坡上,柏树呼啸,风狂雨急。老汉腰系绳索荡悠悠,从山脚直垂到蓝溪底。 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心理挂念着寒村茅舍里,娇儿弱女在嗷嗷哭啼。看着山崖石级上的悬肠草,老汉的心悲戚无已。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4-87 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18-619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民工不断地采玉啊采玉,要采那珍贵的水碧。不过是雕琢成贵妇的首饰,替贵妇们装扮容姿。水碧:碧玉名,其色青碧,从溪底水中采出。步摇:古代贵族妇女的一种首饰,上面用金银丝穿绕珠玉,作花枝形,戴上后随步摇动,故名。好色:使容颜美好。色,指女色、女容。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老汉饥寒交迫来采玉,闹腾得水中蛟龙也愁戚。碧蓝的蓝溪水啊,也被翻搅得浑浊不清了。“老夫”两句:年老的玉工们为饥寒所迫,不断到蓝溪水中翻搅寻玉,搞得溪水没有清白的时候,龙都烦恼了。蓝田县在陕西省长安附近,产玉,世称蓝田玉。《太平寰宇记》:“蓝田山在蓝田县南三十里,一名玉山,一名车覆车山,灞水之源出于此。”蓝溪水中出产一种名贵的碧玉,叫蓝田碧。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夜黑雨狂的山冈上,老汉只好以榛子充饥。杜鹃声声哀怨啼血,就像老汉悲伤的泪滴。蓁(zhēn):同“榛”。榛子可食。“杜鹃”句:写采玉的老夫哭得眼中出血,就像杜鹃啼血一样悲惨。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又深又险的蓝溪水,把多少采玉工人活活吞食。葬身水中的冤魂啊,纵然过了千年仍怨恨蓝溪。厌:通“餍”,饱食、吞噬之意。因采玉工常溺死于水中,故言。一说指厌恶,因采玉工溺死者甚多,所以溪水对活人也感到厌恶。 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又陡又斜的山坡上,柏树呼啸,风狂雨急。老汉腰系绳索荡悠悠,从山脚直垂到蓝溪底。斜山:陡斜的山坡。“泉脚”句:岩石上道道水流之间,还悬挂着采玉人攀援时用的绳索,在风雨中摇摆不定。 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心理挂念着寒村茅舍里,娇儿弱女在嗷嗷哭啼。看着山崖石级上的悬肠草,老汉的心悲戚无已。白屋:穷人住的简陋的房屋。娇婴:指老人家中的小儿女。石磴(dèng):石级;石台阶。悬肠草:又名思子蔓、离别草等。这里用作生死离别的象征和见证。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4-87 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18-619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这首诗是写采玉民工的艰苦劳动和痛苦心情。首句重叠“采玉”二字,表示采了又采,没完没了地采。头两句是说民工不断地采玉,不过是雕琢成贵妇的首饰,徒然为她们增添一点美色而已。“徒”字表明了诗人对于这件事的态度,既叹惜人力的徒劳,又批评统治阶级的骄奢,一语双关,很有分量。   从第三句开始专写一个采玉的老汉,忍受着饥寒之苦,下溪水采玉,日复一日,就连蓝溪里的龙也被骚扰得不堪其苦,蓝溪的水气也浑浊不清了。“龙为愁”和“水气无清白”都是衬托“老夫饥寒”的,连水中的龙都已经这样了,人就更不用说了。   下面两句就“饥寒”二字作进一步的描写:夜雨之中留宿山头,采玉人的寒冷可想而知;以榛子充饥,采玉人的饥饿可想而知。“夜雨冈头食蓁子”这一句把老夫的悲惨境遇像图画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杜鹃口血老夫泪”,是用杜鹃啼血来衬托和比喻老夫泪,充分表现了老夫内心的凄苦。   七、八句写采玉的民夫经常死在溪水里,好像溪水厌恶生人,必定要致之死地。而那些惨死的民夫,千年后也消不掉对溪水的怨恨。“恨溪水”三字意味深长。这种写法很委婉,对官府的恨含蓄在字里行间。   接下来作者描绘了令人惊心动魄的一幕:山崖间,柏林里,风雨如啸;泉水从山崖上流下来形成一条条小瀑布,采玉人身系长绳,从断崖绝壁上悬身入水,只见那绳子在狂风暴雨中摇曳着、摆动着。就在这生命攸关的一刹那,采玉老汉看到古台石级上的悬肠草,这种草又叫思子蔓,不禁使他想起了寒村茅屋中娇弱的儿女,他自己一旦丧命,那他的儿女就将很难为生了。   早于李贺的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应物写过一首《采玉行》,也是取材于蓝溪采玉的民工生活,诗是这样的:“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对比之下,李贺此篇立意更深,用笔也更锋利,特别是对老夫的心理有很细致的刻画。   《老夫采玉歌》是李贺少数以现实社会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之一。它既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又富有浪漫主义的奇想。如“龙为愁”“杜鹃口血”,是奇特的艺术联想。“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二句,更是超越常情的想象。这些诗句渲染了浓郁的感情色彩,增添了诗的浪漫情趣,体现了李贺特有的瑰奇艳丽的风格。   从结构上说,诗一开头就揭露统治阶级强征民工采玉,是为了“琢作步摇徒好色”,语含讥刺。接着写老夫采玉的艰辛,最后写暴风雨中生命危殆的瞬间,他思念儿女的愁苦心情,把诗情推向高潮。这种写法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给读者以深刻难忘的印象,颇见李贺不同凡响的艺术匠心。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18-1020

春坊正字剑子歌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

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

蛟胎皮老蒺藜刺,鸊鹈淬花白鹇尾。

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

挼丝团金悬簏簌,神光欲截蓝田玉。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

在太子宫中担任正字老前辈的剑匣中,装着一柄光芒耀眼如三尺秋水的宝剑,它曾上山刺虎、入水斩蛟,来历不凡。

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

远远看去,这柄宝剑好似从云隙中射下来的一抹月光,寒气侵人;

又像是一条平铺着的洁白的绢带。

蛟胎皮老蒺藜刺,鸊鹈淬花白鹇尾。

银光闪闪,老鲨鱼皮制成的剑鞘呈现出蒺藜刺般光彩艳发的花纹,剑身上涂抹着一层厚厚的鸊鹈油像雄鹇鸟的尾羽毛般锃亮,永不生锈。

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

这柄宝剑不仅精美绝伦,锋利无比,而且有一颗像战国时期的著名侠士荆轲那样的侠义之心,分分明明照映着春坊的图书文字。

挼丝团金悬簏簌,神光欲截蓝田玉。

它那剑柄上垂着的金色丝缚还是那样鲜艳夺目,它在匣中发出的奇异光芒,随时都在跃跃欲试,想把那坚硬无比的兰田美玉切削成泥呢!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

西方的白帝看见它也会惊惶失色,神母也会吓得嗷嗷大哭。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12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

先辈:指春坊正字。

《演繁露》记载:唐代举人称已经及第为先辈。

三尺水:三尺剑。

吴潭斩龙子:西晋周处在义兴(江苏宜兴)斩蛟龙除害的故事。

见《世说新语·自新》。

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

隙月:缝隙中的月光。

比喻剑。

练带:白色的绢带。

剑光像白色的绢带。

比喻剑很重。

蛟胎皮老蒺藜刺,鸊鹈淬花白鹇尾。

蛟胎:沙鱼皮做的剑鞘。

蛟胎皮,就是鲨鱼皮,有珠纹而坚硬,古代的剑鞘多用它做成。

蒺藜:草木植物,果实圆而有刺。

这里用来形容剑鞘的花纹。

鸊鹈(pìtí):水鸟名,用它的脂肪涂剑可以防锈。

淬:涂抹的意思。

白鹇(xián):鸟名,似山鸡而色白,尾长三尺,这里用以形容剑的锃亮。

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

荆轲:战国时卫国人,曾刺杀秦始皇。

挼丝团金悬簏簌,神光欲截蓝田玉。

挼丝团金:用金丝编制成的圆形繐子。

簏簌(lùsú,竹字头应改为罒字头):下垂的样子。

蓝田玉:蓝田的美玉。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

西方白帝:神话中西方的神。

鬼母秋郊哭:《史记·高祖本纪》:刘邦酒醉夜行,挥剑斩杀了拦路的大蛇,后来见一老母哭泣,自称我的儿子是西方白帝子,现在被赤帝子杀了。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12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

在太子宫中担任正字老前辈的剑匣中,装着一柄光芒耀眼如三尺秋水的宝剑,它曾上山刺虎、入水斩蛟,来历不凡。

先辈:指春坊正字。

《演繁露》记载:唐代举人称已经及第为先辈。

三尺水:三尺剑。

吴潭斩龙子:西晋周处在义兴(江苏宜兴)斩蛟龙除害的故事。

见《世说新语·自新》。

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

远远看去,这柄宝剑好似从云隙中射下来的一抹月光,寒气侵人;

又像是一条平铺着的洁白的绢带。

隙月:缝隙中的月光。

比喻剑。

练带:白色的绢带。

剑光像白色的绢带。

比喻剑很重。

蛟胎皮老蒺藜刺,鸊鹈淬花白鹇尾。

银光闪闪,老鲨鱼皮制成的剑鞘呈现出蒺藜刺般光彩艳发的花纹,剑身上涂抹着一层厚厚的鸊鹈油像雄鹇鸟的尾羽毛般锃亮,永不生锈。

蛟胎:沙鱼皮做的剑鞘。

蛟胎皮,就是鲨鱼皮,有珠纹而坚硬,古代的剑鞘多用它做成。

蒺藜:草木植物,果实圆而有刺。

这里用来形容剑鞘的花纹。

鸊鹈(pìtí):水鸟名,用它的脂肪涂剑可以防锈。

淬:涂抹的意思。

白鹇(xián):鸟名,似山鸡而色白,尾长三尺,这里用以形容剑的锃亮。

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

这柄宝剑不仅精美绝伦,锋利无比,而且有一颗像战国时期的著名侠士荆轲那样的侠义之心,分分明明照映着春坊的图书文字。

荆轲:战国时卫国人,曾刺杀秦始皇。

挼丝团金悬簏簌,神光欲截蓝田玉。

它那剑柄上垂着的金色丝缚还是那样鲜艳夺目,它在匣中发出的奇异光芒,随时都在跃跃欲试,想把那坚硬无比的兰田美玉切削成泥呢!

挼丝团金:用金丝编制成的圆形繐子。

簏簌(lùsú,竹字头应改为罒字头):下垂的样子。

蓝田玉:蓝田的美玉。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

西方的白帝看见它也会惊惶失色,神母也会吓得嗷嗷大哭。

西方白帝:神话中西方的神。

鬼母秋郊哭:《史记·高祖本纪》:刘邦酒醉夜行,挥剑斩杀了拦路的大蛇,后来见一老母哭泣,自称我的儿子是西方白帝子,现在被赤帝子杀了。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12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

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

蛟胎皮老蒺藜刺,鸊鹈淬花白鹇尾。

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

挼丝团金悬簏簌,神光欲截蓝田玉。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

  《春坊正字剑子歌》,是李贺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首著名的咏剑诗。

它以构思新颖、设想新奇、比喻奇异、主题深刻而著称于世。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这首诗说:“从来咏剑者只形其利,此并传其神”。

这个切中肯綮的评语,为读者指出了理解这首诗的主旨。

诗的写作时间,可能在入京作奉礼郎任内。

“春坊正字”,唐太子宫中掌校正经史文字的官名,隶属于左春坊,所以称为“春坊正字”。

“剑子”,即剑。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

”读的开头二句,直接入题,说在太子宫中担任正字老前辈的剑匣中,装着一柄光芒耀眼如三尺秋水的宝剑,它曾上山刺虎、入水斩蛟,来历不凡。

“吴潭斩龙子”;

暗用《世说新语》中载周处在古吴地的义兴长桥斩蛟的故事。

“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

蛟胎皮志蒺藜刺,鸊鹈淬花白鹇尾”。

这四句紧接着说,远远看去,这柄宝剑好似从云隙中射下来的一抹月光,寒气侵人;

又像是一条平铺着的洁白的绢带。

银光闪闪,老鲨鱼皮制成的剑鞘呈现出蒺藜刺般光彩艳发的花纹,剑身上涂抹着一层厚厚的鸊鹈油像雄鹇鸟的尾羽毛般锃亮,永不生锈。

“蛟胎皮”,就是鲨鱼皮,有珠纹而坚硬,古代的剑鞘多用它做成。

“蒺藜”,草木植物,果实圆而有刺。

这里用来形容剑鞘的花纹。

“鸊鹈”,水鸟名,用它的脂肪涂剑可以防锈,“淬”,是涂抹的意思。

“白鹇”鸟名,似山鸡而色白,尾长三尺,这里用以形容剑的锃亮。

在这六句里,诗人用“三尺水”、“隙月斜明”、“练带平铺”、“白鹇尾”等一连串的比喻,渲染宝剑的光亮,用“蒺藜刺”形容剑鞘的精美,并用周处长桥斩蛟的故事,极力赞美宝剑的不凡经历,重点在“形其利”,下面的六句则把笔力的重点转向“传其神”。

“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这柄宝剑不仅精美绝伦,锋利无比,而且有一颗跳动着的心——一颗像战国时期的著名侠士荆轲那样的侠义之心,希望为国解愁、为人赴难,盼望着难能再有一试锋芒的时刻;

然而它却长时间地被闲置不用,整天被佩在一个九品文官春坊正字的身上。

它会感到委曲、羞愧的。

所以在这里诗人呼告、祈求:不要让这柄满怀侠义之心的剑宝整天无所事事,徒然让它的光辉照映着春坊的图书文字吧!

这两句是全诗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在这两个诗句里,诗人想落天外,比喻新奇,以飞扬之笔,点燃了全诗光照之火,成为统帅全诗的灵魂,把咏剑的主题升华到了咏人的高度,它十分自然地把宝剑的被抛弃、春坊正字的大材小用和诗人的失意不遇绾合在一起,咏剑的不能尽其用,实写人的不能尽其材;

剑的不遇,正是春坊正字和诗人的不遇的真实写照。

咏剑是宾,咏人才是主。

王琦评云:“通篇供剑以抒不遇知己之感。

”可谓中的之言,接着诗人又写道:“挼丝团金悬,神光欲截兰田玉。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

”“挼丝团金”:用金丝编制成的圆形繐子。

“簏簌”(lùsú,竹字头应改为罒字头):下垂的样子。

这四句的意思是说:这柄宝剑虽然久遭废弃,不得其用,但它的神威却不减当年。

它那剑柄上垂着的金色丝缚还是那样鲜艳夺目,它在匣中发出的奇异光芒,随时都在跃跃欲试,想把那坚硬无比的兰田美玉切削成泥呢!

西方的白帝看见它也会惊惶失色,神母也会吓得嗷嗷大哭。

在最后两个诗句里,诗人用了刘邦斩蛇的故事。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酒醉夜行,遇一大蛇当道。

刘邦挥剑把蛇斩为两段。

后来有人经过这里,见一老妇啼哭。

问她的原因,她说她的儿子是西方之神白帝的儿子,化成龙,被赤帝的儿子(刘邦)杀了,所以伤心啼哭。

说完这个老妇就不见了,她原来是西方的神母。

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进一步渲染春坊正字宝剑的神奇威力。

  全诗由形到神,由物及人,构思新颖,设想奇特,比喻连珠,绾合自然,炼字妍冶而传神,用典多而不晦涩,跳跃大而脉络暗藏,主题深刻而无枯燥之嫌,不愧为咏剑的名篇。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帝子歌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洞庭明月一千里,凉风雁啼天在水。

九节菖蒲石上死,湘神弹琴迎帝子。

山头老桂吹古香,雌龙怨吟寒水光。

沙浦走鱼白石郎,闲取真珠掷龙堂。

洞庭明月一千里,凉风雁啼天在水。

洞庭:在长沙巴陵,广圆五百里。

九节菖蒲石上死,湘神弹琴迎帝子。

菖蒲:香草名。

《神仙传》:“中岳石上菖蒲,一寸九节,王兴采食之,得长生焉。

” 山头老桂吹古香,雌龙怨吟寒水光。

桂老:故其香为古香。

《史记.夏纪》:“天降龙二,有雌雄。

”帝子女神,故 曰雌龙。

沙浦走鱼白石郎,闲取真珠掷龙堂。

白石郎:水神。

古乐府《白石郎曲》:“白石郎,临江居。

前导江伯后从 鱼。

”龙堂:河伯之所居。

《楚辞》:“鱼鳞屋兮龙堂。

”此句犹《楚辞》“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之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唐儿歌(杜豳公之子)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头玉硗硗眉刷翠,杜郎生得真男子。

骨重神寒天庙器, 一双瞳人剪秋水。

竹马梢梢摇绿尾,银鸾睒光踏半臂。

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画空作唐字。

眼大心雄知所以, 莫忘作歌人姓李。

江楼曲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楼前流水江陵道,鲤鱼风起芙蓉老。

晓钗催鬓语南风,抽帆归来一日功。

鼍吟浦口飞梅雨,竿头酒旗换青苎。

萧骚浪白云差池,黄粉油衫寄郎主。

新槽酒声苦无力,南湖一顷菱花白。

眼前便有千里愁,小玉开屏见山色。

楼前流水江陵道,鲤鱼风起芙蓉老。

楼前的江水,一直通往江陵郡。

如今今秋风遍地,寒冷的风直吹得万木萧索,就连亭亭玉立的荷花都变得苍老了。

晓钗催鬓语南风,抽帆归来一日功。

一大早急着梳妆打扮,等丈夫回来,却又是一场空,只能对着南风说:这么方便的水上交通,起锚扬帆,你一天就可到家,却竟迟迟不归,叫我天天等得好苦哇!

鼍吟浦口飞梅雨,竿头酒旗换青苎。

回想春夏之交,猪婆龙在江边鸣声如鼓,连绵的梅雨已经开始;

就连招商的酒旗也因怕梅雨的腐烂而换成了苎麻布的。

萧骚浪白云差池,黄粉油衫寄郎主。

那时,眼看着荡漾的江水和参差滚动的密云,便想到丈夫在江陵经商的苦辛,因而想方设法给他寄去了粉黄的油布雨衣。

新槽酒声苦无力,南湖一顷菱花白。

喝了槽床新沥的美酒佳酿,还是无力驱遣那愁绪,想观南湖佳景来散心遣愁,那里菱花盛开,连缀成白茫茫的一片。

眼前便有千里愁,小玉开屏见山色。

触目驰怀,又想起远方的亲人来,忙命侍女推开屏风,希望看得更远更远,但映入眼帘的却是连绵不断的山色。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570-572 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808-811

楼前流水江陵道,鲤鱼风起芙蓉老。

鲤鱼风:九月风。

语出梁简文帝诗《艳歌篇》“灯生阳燧火,尘散鲤鱼风”,《岁时记》云:“九月风日鲤鱼风。

”这里指寒秋之风。

芙蓉:荷花的别名。

晓钗催鬓语南风,抽帆归来一日功。

催鬓: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注曰:“‘催鬓’,《文苑英华》作‘摧鬓’,犹言掠鬓也。

”《全唐诗》校:“催一作拥”。

抽帆:即扬帆起航。

鼍吟浦口飞梅雨,竿头酒旗换青苎。

鼍(tuó):又名鼍龙,俗名猪婆龙,即扬子鳄,传说欲雨则鸣,鸣声似鼓。

鼍吟:鼍鸣叫,古人听鼍叫以占雨。

《埤雅》云:“将风则涌,鼍欲雨则鸣。

”浦口:即水滨。

梅雨:指梅熟季节下起的连绵细雨。

酒旗:即酒帘。

酒店的标帜。

唐刘长卿《春望寄王涔阳》诗:“依微水戍闻钲鼓,掩映沙村见酒旗。

” 萧骚浪白云差池,黄粉油衫寄郎主。

萧骚:水波动荡的样子。

差池:即参差不齐貌。

一作“参差”。

油衫:用桐油涂制而成的雨衣。

郎主:旧时妻妾对夫主的称呼。

新槽酒声苦无力,南湖一顷菱花白。

新槽:指制新酒的槽床。

一顷:为一百亩。

菱花:镜子的雅称。

《尔雅翼》云:“昔人取菱花六觚之象以为镜。

”唐李白《代美人愁镜》诗之二:“狂风吹却妾心断,玉箸并堕菱花前。

” 眼前便有千里愁,小玉开屏见山色。

千里愁:一作“千里思”。

小玉:唐人对侍女的通称。

元稹诗“栖乌满树声声绝,小玉床上铺夜衾”、路德延诗“酒殢丹砂暖,茶催小玉煎”都是明证。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570-572 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808-811

楼前流水江陵道,鲤鱼风起芙蓉老。

楼前的江水,一直通往江陵郡。

如今今秋风遍地,寒冷的风直吹得万木萧索,就连亭亭玉立的荷花都变得苍老了。

鲤鱼风:九月风。

语出梁简文帝诗《艳歌篇》“灯生阳燧火,尘散鲤鱼风”,《岁时记》云:“九月风日鲤鱼风。

”这里指寒秋之风。

芙蓉:荷花的别名。

晓钗催鬓语南风,抽帆归来一日功。

一大早急着梳妆打扮,等丈夫回来,却又是一场空,只能对着南风说:这么方便的水上交通,起锚扬帆,你一天就可到家,却竟迟迟不归,叫我天天等得好苦哇!

催鬓: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注曰:“‘催鬓’,《文苑英华》作‘摧鬓’,犹言掠鬓也。

”《全唐诗》校:“催一作拥”。

抽帆:即扬帆起航。

鼍吟浦口飞梅雨,竿头酒旗换青苎。

回想春夏之交,猪婆龙在江边鸣声如鼓,连绵的梅雨已经开始;

就连招商的酒旗也因怕梅雨的腐烂而换成了苎麻布的。

鼍(tuó):又名鼍龙,俗名猪婆龙,即扬子鳄,传说欲雨则鸣,鸣声似鼓。

鼍吟:鼍鸣叫,古人听鼍叫以占雨。

《埤雅》云:“将风则涌,鼍欲雨则鸣。

”浦口:即水滨。

梅雨:指梅熟季节下起的连绵细雨。

酒旗:即酒帘。

酒店的标帜。

唐刘长卿《春望寄王涔阳》诗:“依微水戍闻钲鼓,掩映沙村见酒旗。

” 萧骚浪白云差池,黄粉油衫寄郎主。

那时,眼看着荡漾的江水和参差滚动的密云,便想到丈夫在江陵经商的苦辛,因而想方设法给他寄去了粉黄的油布雨衣。

萧骚:水波动荡的样子。

差池:即参差不齐貌。

一作“参差”。

油衫:用桐油涂制而成的雨衣。

郎主:旧时妻妾对夫主的称呼。

新槽酒声苦无力,南湖一顷菱花白。

喝了槽床新沥的美酒佳酿,还是无力驱遣那愁绪,想观南湖佳景来散心遣愁,那里菱花盛开,连缀成白茫茫的一片。

新槽:指制新酒的槽床。

一顷:为一百亩。

菱花:镜子的雅称。

《尔雅翼》云:“昔人取菱花六觚之象以为镜。

”唐李白《代美人愁镜》诗之二:“狂风吹却妾心断,玉箸并堕菱花前。

” 眼前便有千里愁,小玉开屏见山色。

触目驰怀,又想起远方的亲人来,忙命侍女推开屏风,希望看得更远更远,但映入眼帘的却是连绵不断的山色。

千里愁:一作“千里思”。

小玉:唐人对侍女的通称。

元稹诗“栖乌满树声声绝,小玉床上铺夜衾”、路德延诗“酒殢丹砂暖,茶催小玉煎”都是明证。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570-572 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808-811

楼前流水江陵道,鲤鱼风起芙蓉老。

晓钗催鬓语南风,抽帆归来一日功。

鼍吟浦口飞梅雨,竿头酒旗换青苎。

萧骚浪白云差池,黄粉油衫寄郎主。

新槽酒声苦无力,南湖一顷菱花白。

眼前便有千里愁,小玉开屏见山色。

  《江楼曲》是一篇思夫之作。

从作品描写的情况看,女主人公的丈夫,可能是在江陵的从商者,经年不归,因而使得妻子百般思念和难堪。

  首四句虽无肖像描写,却典型地突现了一位思妇的形象:“楼前流水江陵道,鲤鱼风起芙蓉老。

晓钗催鬓语南风,抽帆归来一日功。

”这显然是写她登楼所望,心有所想。

这里虽没直说女主人公的幽怨,但幽怨之情已分明可见。

既然“楼前流水”直通江陵,那么“江陵”自然也是直通“楼前”,这样便利的水上交通,而竟然丈夫未归,这不能不使她生怨。

“鲤鱼风起”,这也正是古人所谓“见秋风起”而思归的时刻,就连晋代在外为官的张季鹰,都因此季候自动罢官归里,而丈夫却不见回来,这又是一层怨情。

一个夫君在外的青春女子,见荷花在秋风中变老,不能不生出“荷犹此变,人何以堪”的悲叹。

一个“老”字,写出了她心中的无限幽怨之情。

后两句更进一步写她的动作细节和心理;

也许是她晚上做了一个好梦,梦见丈夫今日归来,因而一大早便起来梳洗打扮。

“晓钗催鬓”是写她见曙色而早起急忙梳妆的情景,一个“催”字,写出了她急理云鬓、忙插花黄、又生怕误了迎夫婿的动作和心态;

“语南风”三字,又写出她盼夫情切到见夫未归时的自言自语之状。

而“抽帆归来一日功”简直变成了对丈夫遥遥的责问。

这里表现出她不可扼制地责怨。

由此不难看出,首四句字面温和,似乎未见怨言,但细分析却内含着几层的幽怨和责问,这责怨又深深地蕴含着她对丈夫的深情厚爱。

  好的诗歌总是波澜起伏。

中四句掉回头来,回想丈夫出外贸易的苦辛,以及她对丈夫的体贴之情。

“鼍吟浦口飞梅雨,竿头酒旗换青苎。

萧骚浪白云差池,黄粉油衫寄郎主。

”从这四句之中,起码看到了两层意思:第一,她江楼盼夫归,非只一日,亦非只一月;

至少是由春至夏,又由夏至秋,思夫的痛苦,折磨了她多么长久的时光。

第二,她时时思念着丈夫,也时时疼爱着丈夫,无时无刻不惦念着他的生活、起居;

梅雨中遥寄黄粉油衣,这分明寄去了一片爱情的赤诚之心。

将首四句和次四句联系起来看,就将“相思”和“厚爱”联结成了一体,这就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厚度,同时也是为了末段的描写张本。

  末四句将女主人公的思夫之苦表现得更为深致曲折:“新槽酒声苦无力,南湖一顷菱花白。

眼前便有千里愁,小玉开屏见山色。

”这几句颇具画家和摄影师的表现技巧,语言简括而情致遥深。

“新槽”句,显然是写女主人公在极端苦闷之中,想借酒遣愁;

但她喝了槽床新沥的美酒佳酿,愁绪却并未因此而稍减,因而发出“新槽酒声苦无力”之慨叹,这就用形象的举措表现了她“借酒浇愁愁更愁”的绪怀,显示了她的愁情难遣。

“南湖”句,是写她想观南湖佳景以散愁。

回想当年,夫妻双双游湖,见到的是湖水澄彻,少女采莲,鸳鸯戏水,真是心旷神怡,令人陶醉。

而今想借观南湖散心,不仅是只身孑影,而且眼中所见,冷风飕飕,荻花瑟瑟,残荷败叶,令人目不忍睹。

她离开这“鲤鱼风起芙蓉老”的惨景,想开“菱花”镜以自慰,但一照明镜,便想起昔日丈夫在家之时,镜中的映像是郎才女貌相伴,鸳鸯一对相偎,因而又引起她“眼前便有千里愁”的慨叹。

这“千里愁”三字,双关了两层含义:一是思念丈夫远在千里之外,不得相见;

一是写自己愁绪万千,犹如千里愁云蒙心,无法解脱。

因为千愁万绪,郁结心头,于是她命侍女推开屏风,以观远景而驱散结闷,但“小玉开屏见山色”,看到的遥山叠叠,无边无际,这就更增加了她朦茫的千里愁绪。

为了解脱这思夫的离愁别绪,在她生活的范围之内,能想到的办法她都想到了,能试用的方法她都用过了;

她想借酒消愁,结果是“借酒浇愁愁更愁”;

她想观南湖而散心,结果却是“残荷败叶”更生愁;

她想照“菱花”以自赏,结果却“眼前便有千里思”;

她想推开屏风以观远释怀,结果却山峦重叠而更增加胸中块垒。

她再也难以想出其他办法以遣愁怀了。

  此诗的第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完全忽略去了肖像描写,而采取了略貌取神之笔。

诗人从她的举止中揭示其心态,从她的动作细节中揭示其情思,以某些似露非露的心态和情思,让读者去管窥其痛苦的心情和难堪的处境,这样便使作品具备了既简括灵妙,又深致婉转、含而不露的艺术特点。

  在诗的结构上,诗人从女主人公的目前神貌着笔,着重揭示其盼夫早归的心态和处境;

第二段由目前转折到她回思其痛苦的相思之历程;

第三段又回到描写其痛苦相思的画面上来。

这样的构思,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深厚度,而且也显得自然而巧妙,波澜起伏而无雕琢的痕迹。

  从诗歌的造语设色上看,也很有特色。

在《诗辩坻》中记:“大历以来,解乐府遗法者,唯李贺一人,设色秾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意撰语,浑于用意。

”以此评语套用在这首诗的设色命意上来,简直是恰当之极,妙合无间,像“晓钗催鬓语南风,抽帆归来一日功”,像“萧骚浪白云差池,黄粉油衫寄郎主”,不仅是一笔钩锁于两地,情与景贯通于双方,而且把闺中怀远的热情痴态,细腻而透彻地表达尽致。

诗的最末四句,命意用语更加深婉曲折,细致灵妙,使人读来余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570-572 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808-811

黄家洞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雀步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

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箙。

彩巾缠踍幅半斜,溪头簇队映葛花。

山潭晚雾吟白鼍,竹蛇飞蠹射金沙。

闲驱竹马缓归家,官军自杀容州槎。

江南弄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巘红嵯峨。

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

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

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贴寒玉。

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巘红嵯峨。

绿雾从江中清凉的波涛中升起,天上红霞重叠,像高峻的山峰。

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

河边的云,水面的风,都像从老竹林里生出,洲渚暮色茫茫,众多蒲帆连成一片,不甚分明。

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

鲈鱼千头醇酒百斛尽情享用,酒醉卧地,斜视着南山的绿影。

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贴寒玉。

信口唱支吴歌越曲,还未唱完——江月如圆玉,已在东方冉冉上升。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85-186

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巘红嵯峨。

绿雾:青茫茫的雾气。

团雾从碧绿的江波中升起,故称“绿雾”。

宋苏轼《寿星院寒碧轩》诗:“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凉波:清凉的水面。

宋晏殊《浣溪沙》词:“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

”叠巘(yǎn):本指层叠的山峦。

南朝宋谢灵运《晚出西射堂》诗:“连障叠巘崿,青翠杳深沉。

”此形容晚霞。

嵯峨(cuó é):山峰高峻貌。

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

“水风”句:言竹木与江水相连,仿佛风和云都是从竹林中生出来的。

“渚暝”句:写黄昏时渡口众多的帆船相连成片,如一幅图画。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暝:昏暗。

蒲帆:指用蒲草织成的船帆。

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

鲈(lú)鱼:一种味道鲜美的鱼。

江南鲈鱼自魏晋以来就为人所珍视。

百斛(hú):泛指多斛。

斛:量具名。

古以十斗为斛,南宋末改为五斗。

酒中倒卧:饮酒中间就醉倒了。

酒中:指酒喝到一半。

倒卧:横卧,横倒。

南山绿:此用陶渊明《饮酒》诗“悠然见南山”之意。

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贴寒玉。

吴歈(yú)越吟:指江南地方歌曲。

吴歈:即吴歌。

越吟:越歌。

左思《吴都赋》:“荆艳楚舞,吴歈越吟。

”贴寒玉:喻初升之月映在江面上。

寒玉:比喻清冷雅洁的东西,此喻月。

宋吕渭老《念奴娇·赠希文宠姬》词:“暮云收尽,霁霞明高拥一轮寒玉。

”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85-186

示弟

作者: 李贺 朝代: 唐代

别弟三年后,还家一日余。

醁醽今夕酒,缃帙去时书。

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

何须问牛马,抛掷任枭卢!

12345 共22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