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秦峰苍翠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秦峰苍翠,耶溪潇洒,千岩万壑争流。

鸳瓦雉城,谯门画戟,蓬莱燕阁三休。

天际识归舟,泛五湖烟月,西子同游。

茂草台荒,苎萝村冷起闲愁。

何人览古凝眸。

怅朱颜易失,翠被难留。

梅市旧书,兰亭古墨,依稀风韵生秋。

狂客鉴湖头,有百年台沼,终日夷犹。

最好金龟换酒,相与醉沧州。

秦峰苍翠,耶溪潇洒,千岩万壑争流。

鸳瓦雉城,谯门画戟,蓬莱燕阁三休。

天际识归舟,泛五湖烟月,西子同游。

茂草台荒,苎萝村冷起闲愁。

秦望山青绿秀丽,若耶溪清凉幽雅,在千岩万壑中争相流淌。

女墙是用鸳鸯瓦盖成的,城墙上列有手执画戟的士兵,而蓬莱则势如飞燕,高达“三休”。

看到那远在天际的一叶扁舟,使我想起了同范蠡浪迹太湖的西施,当年的姑苏台已荒芜不堪,西施的故里苎萝村也已今非昔比,我也因此有了些许寂寞惆怅的感觉。

何人览古凝眸。

怅朱颜易失,翠被难留。

梅市旧书,兰亭古墨,依稀风韵生秋。

狂客鉴湖头,有百年台沼,终日夷犹。

最好金龟换酒,相与醉沧州。

谁人看史书看得伤了神,总是感叹青春易失,欢娱难久呢?

我能不能像梅福、王羲之一样,留名青史?

不过倒不如学那“四明狂客”贺知章,不为名利所累,在镜湖旁从容自得,逍遥其中,最好再把那富贵功禄都换成美酒,在这块远离尘世的水滨地尽情享乐。

参考资料: 1、 李建龙.中国金榜百家经典·第6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年:第242页 2、 (宋)秦观著 王醒解评.秦观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第90页

临江仙·千里潇湘挼蓝浦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昔日曾经。

月高风定露华清。

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

新声含尽古今情。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昔日曾经。

月高风定露华清。

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千里潇湘之上,渡口水色青青,屈原的兰舟曾驶过。

明月高挂中天,清风渐渐停息,玉露清莹,微波不兴,漫天星斗映寒水。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

新声含尽古今情。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独倚高高桅杆,心中无限忧思,远远传来凄清的瑟声,低低诉说着千古幽情。

一曲终罢人不见,江上青峰孤耸。

参考资料: 1、 姚蓉,王兆鹏选注.秦观词选:中华书局,2005年:90-92 2、 张旭泉编著.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精品词鉴赏: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103-106 3、 程艳杰 靳艳萍编著.宋词三百首 精读·故事 (上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317-319

满庭芳·晓色云开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

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

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

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

渐酒空金榷,花困蓬瀛。

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

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

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

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

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拂晓的曙色中云雾散净,好春光随人意兴,骤雨才过天色转晴。

古老的亭台,芳美的水榭,飞燕穿花踩落了片片红英。

榆钱儿像是舞得困乏,自然地缓缓飘零,秋千摇荡的院墙外,漫涨的绿水与桥平。

融融的春风里杨柳垂荫朱门掩映,传出低低弹奏小秦筝的乐声。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

渐酒空金榷,花困蓬瀛。

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

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回忆起往日多情人,邀游行乐的胜景。

她乘着翠羽伞盖的香车,珠玉头饰簪发顶,我骑着缰绳精美的骏马,装饰了几缕红缨。

金杯里美酒渐空,如花美人厌倦了蓬瀛仙境。

豆蔻年华的青春少女呵,往日同我有多少别恨离情,十年间浑然大梦,屈指算令人堪惊。

凭倚着栏杆久久眺望,但见烟雾稀疏,落日昏蒙,寂寞地沉入了扬州城。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卢晋主编.宋词鉴赏辞典: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46-148 2、 刘乃昌选注.宋词三百首新编:岳麓书社,1994年:119-121 3、 (清)上疆村民编.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 珍藏版 宋词三百首: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46-47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

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

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

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晓色:拂晓时的天色。

芳榭:华丽的水边楼台。

蹴(cù):踢。

红英:此指飘落的花瓣。

榆钱:春天时榆树初生的榆荚,形状似铜钱而小,甜嫩可食,俗称榆钱。

绿水桥平:春水涨满了小河,与小河平齐。

秦筝:古代秦地所造的一种弦乐器,形似瑟,十三弦。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

渐酒空金榷,花困蓬瀛。

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

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珠钿翠盖:形容装饰华丽的车子。

珠钿,指车上装饰有珠宝和嵌金。

翠盖,指车盖上缀有翠羽。

玉辔红缨:形容马匹装扮华贵。

玉辔,用玉装饰的马缰绳。

红缨,红色穗子。

金榷(què):金制的饮酒器。

花困蓬瀛:花指美人。

蓬瀛,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瀛州。

此指饮酒之地。

“豆蔻”句:化用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句意,写旧识的少女。

“十年”句:用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句意,抒今昔之慨。

芜城:即广陵城,今之扬州。

因鲍照作《芜城赋》讽咏扬州城的废毁荒芜,后世遂以芜城代指扬州。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卢晋主编.宋词鉴赏辞典: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46-148 2、 刘乃昌选注.宋词三百首新编:岳麓书社,1994年:119-121 3、 (清)上疆村民编.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 珍藏版 宋词三百首: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46-47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

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

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

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拂晓的曙色中云雾散净,好春光随人意兴,骤雨才过天色转晴。

古老的亭台,芳美的水榭,飞燕穿花踩落了片片红英。

榆钱儿像是舞得困乏,自然地缓缓飘零,秋千摇荡的院墙外,漫涨的绿水与桥平。

融融的春风里杨柳垂荫朱门掩映,传出低低弹奏小秦筝的乐声。

晓色:拂晓时的天色。

芳榭:华丽的水边楼台。

蹴(cù):踢。

红英:此指飘落的花瓣。

榆钱:春天时榆树初生的榆荚,形状似铜钱而小,甜嫩可食,俗称榆钱。

绿水桥平:春水涨满了小河,与小河平齐。

秦筝:古代秦地所造的一种弦乐器,形似瑟,十三弦。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

渐酒空金榷,花困蓬瀛。

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

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回忆起往日多情人,邀游行乐的胜景。

她乘着翠羽伞盖的香车,珠玉头饰簪发顶,我骑着缰绳精美的骏马,装饰了几缕红缨。

金杯里美酒渐空,如花美人厌倦了蓬瀛仙境。

豆蔻年华的青春少女呵,往日同我有多少别恨离情,十年间浑然大梦,屈指算令人堪惊。

凭倚着栏杆久久眺望,但见烟雾稀疏,落日昏蒙,寂寞地沉入了扬州城。

珠钿翠盖:形容装饰华丽的车子。

珠钿,指车上装饰有珠宝和嵌金。

翠盖,指车盖上缀有翠羽。

玉辔红缨:形容马匹装扮华贵。

玉辔,用玉装饰的马缰绳。

红缨,红色穗子。

金榷(què):金制的饮酒器。

花困蓬瀛:花指美人。

蓬瀛,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瀛州。

此指饮酒之地。

“豆蔻”句:化用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句意,写旧识的少女。

“十年”句:用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句意,抒今昔之慨。

芜城:即广陵城,今之扬州。

因鲍照作《芜城赋》讽咏扬州城的废毁荒芜,后世遂以芜城代指扬州。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卢晋主编.宋词鉴赏辞典: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46-148 2、 刘乃昌选注.宋词三百首新编:岳麓书社,1994年:119-121 3、 (清)上疆村民编.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 珍藏版 宋词三百首: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46-47

丑奴儿·夜来酒醒清无梦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夜来酒醒清无梦,愁倚阑干。

露滴轻寒。

雨打芙蓉泪不干。

佳人别后音尘悄,瘦尽难拚。

明月无端。

已过红楼十二间。

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薄情种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玉楼深锁薄情种,清夜悠悠谁共?

羞见枕衾鸳凤,闷则和衣拥。

无端画角严城动,惊破一番新梦。

窗外月华霜重,听彻《梅花弄》。

玉楼深锁薄情种,清夜悠悠谁共?

羞见枕衾鸳凤,闷则和衣拥。

那华丽的高楼上深锁着一个多情之人,清冷的漫漫冬夜却无人和她共度。

独守空闺之时,更怕看见枕头、被子上绣着的成双成对的鸳凤,烦闷的她无心解衣,拥被而眠。

无端画角严城动,惊破一番新梦。

窗外月华霜重,听彻《梅花弄》。

没来由地,忽然画角声起,惊动了警卫森严的整个城池,也打破了她的新梦。

望窗外月光铺地,映着严霜,听《梅花三弄》的乐曲幽幽响起,一曲终了,犹自辗转难眠。

这万般凄冷,如何消磨?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纲编著.秦观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222-225 2、 綦维整理.宋诗画谱: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70-71

玉楼深锁薄情种,清夜悠悠谁共?

羞见枕衾鸳凤,闷则和衣拥。

玉楼:汲古阁本误作“秦楼”。

旧题东方朔《十洲记》:昆仑山“城上安全台五所,玉楼十二所”,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之二:“玉楼巢翡翌,珠殿锁鸳鸯。

”羞见:怕见。

《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羞,犹‘怕’也;

亦犹云‘怕见’也。

”又云: “苏轼《题织锦图上回文》诗: ‘羞看一首回文锦,锦似文君别恨深。

’羞看,怕看也。

” 无端画角严城动,惊破一番新梦。

窗外月华霜重,听彻《梅花弄》。

无端句:无端,没来由,无缘无故。

严城,防守严密之城。

《文选》李善注《抱朴子》:“鲍生日:人君恐奸衅之不虞,故严城以备之。

”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寒草未衰,严城于焉早闭。

”又何逊《临行公车》诗: “禁门俨犹闭,严城方警夜。

”皆城门早闭迟开,实行宵禁,并鼓角警戒。

月华;

月光。

梁元帝《乌栖曲》:“复值西施新浣纱,共向江干眺月华。

”宋范仲淹《御街行》:“年年今年,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听彻句:谓听完《梅花三弄》一曲,听彻,听毕。

曲终,谓之“彻”。

唐王武陵《王将军宅夜听歌》: “一曲听初彻,几年愁暂开。

”《梅花弄》,汉《横吹曲》名,相传据晋桓伊笛曲《三调》改编;

后为琴曲,凡三叠,故称《梅花三弄》。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纲编著.秦观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222-225 2、 綦维整理.宋诗画谱: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70-71

玉楼深锁薄情种,清夜悠悠谁共?

羞见枕衾鸳凤,闷则和衣拥。

那华丽的高楼上深锁着一个多情之人,清冷的漫漫冬夜却无人和她共度。

独守空闺之时,更怕看见枕头、被子上绣着的成双成对的鸳凤,烦闷的她无心解衣,拥被而眠。

玉楼:汲古阁本误作“秦楼”。

旧题东方朔《十洲记》:昆仑山“城上安全台五所,玉楼十二所”,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之二:“玉楼巢翡翌,珠殿锁鸳鸯。

”羞见:怕见。

《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羞,犹‘怕’也;

亦犹云‘怕见’也。

”又云: “苏轼《题织锦图上回文》诗: ‘羞看一首回文锦,锦似文君别恨深。

’羞看,怕看也。

” 无端画角严城动,惊破一番新梦。

窗外月华霜重,听彻《梅花弄》。

没来由地,忽然画角声起,惊动了警卫森严的整个城池,也打破了她的新梦。

望窗外月光铺地,映着严霜,听《梅花三弄》的乐曲幽幽响起,一曲终了,犹自辗转难眠。

这万般凄冷,如何消磨?

无端句:无端,没来由,无缘无故。

严城,防守严密之城。

《文选》李善注《抱朴子》:“鲍生日:人君恐奸衅之不虞,故严城以备之。

”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寒草未衰,严城于焉早闭。

”又何逊《临行公车》诗: “禁门俨犹闭,严城方警夜。

”皆城门早闭迟开,实行宵禁,并鼓角警戒。

月华;

月光。

梁元帝《乌栖曲》:“复值西施新浣纱,共向江干眺月华。

”宋范仲淹《御街行》:“年年今年,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听彻句:谓听完《梅花三弄》一曲,听彻,听毕。

曲终,谓之“彻”。

唐王武陵《王将军宅夜听歌》: “一曲听初彻,几年愁暂开。

”《梅花弄》,汉《横吹曲》名,相传据晋桓伊笛曲《三调》改编;

后为琴曲,凡三叠,故称《梅花三弄》。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纲编著.秦观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222-225 2、 綦维整理.宋诗画谱: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70-71

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湘天风雨破寒初。

深沈庭院虚。

丽谯吹罢小单于。

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旋魂孤。

峥嵘岁又除。

衡阳犹有雁传书。

郴阳和雁无。

湘天风雨破寒初。

深沈庭院虚。

丽谯吹罢小单于。

迢迢清夜徂。

湘南的天气多风多雨,风雨正在送走寒气。

深深的庭院寂寥空虚。

在彩绘小楼上吹奏着“小单于”的乐曲,漫漫的清冷的长夜,在寂寥中悄悄地退去。

乡梦断,旋魂孤。

峥嵘岁又除。

衡阳犹有雁传书。

郴阳和雁无。

思乡的梦断断续续在公馆中感到特别孤独,那种清凉寂寞的情怀实在无法描述;

何况这正是人们欢乐团聚的除夕。

衡阳还可以有鸿雁传书捎信。

这郴阳比衡阳还远,连鸿雁也只影皆无。

参考资料: 1、 孙崇恩编著 .北宋婉约派四大名家词 :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5年 :69-70 . 2、 徐培均 罗立纲编著 .秦观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年 :203-207 . 3、 毕宝魁著 .宋词三百首译注评 :辽海出版社 ,1998年 :117-118 .

湘天风雨破寒初。

深沈庭院虚。

丽谯吹罢小单于。

迢迢清夜徂。

湘天:指湘江流域一带。

丽谯:城门更楼。

《庄子·徐无鬼》:“君亦必无盛鹤列于丽谯之间。

”郭象注:“丽谯,高楼也。

”陆德明释文:“谯,本亦作蠛。

”.成玄英疏:。

言其华丽瞧蛲也。

”小单于:乐曲名。

李益‘听晓角》诗:“无限寒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乐府诗集》:“按唐大角曲有《大单于》、《小单于》、《大梅花》、《小梅花》等曲,今其声犹有存者。

” 迢迢:漫长沉寂。

清夜:清静之夜。

徂(音cú):往,过去。

乡梦断,旋魂孤。

峥嵘岁又除。

衡阳犹有雁传书。

郴阳和雁无。

峥嵘:比喻岁月艰难,极不寻常。

鲍照《舞鹤赋》;

“岁峥嵘而莫愁。

除:逝去。

衡阳:古衡州治所。

相传衡阳有回雁峰,鸿雁南飞望此而止。

《舆地记胜》:“回雁峰在州城南。

或日雁不过衡阳,或日峰势如雁之回。

”陆佃《埤雅》:“南地极燠,雁望衡山而止。

”雁传书:典出《汉书.苏武传》:“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教使者谓单于。

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郴阳:今湖南郴州市,在衡阳之南。

王水照先生《元佑党人贬谪心态的缩影——论秦观(千秋岁)及苏轼等和韵词》云: “从郴州至横州,当时必须先北上至衡州,然后循湘水,入广西境,至桂州兴安,由灵渠顺漓水下梧州,复由浔江、郁水西至横州。

”由此可证,郴州在衡阳之南,道路险阻,书信难传。

和雁无,连雁也无。

《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一谓“和”“犹‘连’也”,并引此句释云:“言连传书之雁亦无有也。

” 参考资料: 1、 孙崇恩编著 .北宋婉约派四大名家词 :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5年 :69-70 . 2、 徐培均 罗立纲编著 .秦观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年 :203-207 . 3、 毕宝魁著 .宋词三百首译注评 :辽海出版社 ,1998年 :117-118 .

湘天风雨破寒初。

深沈庭院虚。

丽谯吹罢小单于。

迢迢清夜徂。

湘南的天气多风多雨,风雨正在送走寒气。

深深的庭院寂寥空虚。

在彩绘小楼上吹奏着“小单于”的乐曲,漫漫的清冷的长夜,在寂寥中悄悄地退去。

湘天:指湘江流域一带。

丽谯:城门更楼。

《庄子·徐无鬼》:“君亦必无盛鹤列于丽谯之间。

”郭象注:“丽谯,高楼也。

”陆德明释文:“谯,本亦作蠛。

”.成玄英疏:。

言其华丽瞧蛲也。

”小单于:乐曲名。

李益‘听晓角》诗:“无限寒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乐府诗集》:“按唐大角曲有《大单于》、《小单于》、《大梅花》、《小梅花》等曲,今其声犹有存者。

” 迢迢:漫长沉寂。

清夜:清静之夜。

徂(音cú):往,过去。

乡梦断,旋魂孤。

峥嵘岁又除。

衡阳犹有雁传书。

郴阳和雁无。

思乡的梦断断续续在公馆中感到特别孤独,那种清凉寂寞的情怀实在无法描述;

何况这正是人们欢乐团聚的除夕。

衡阳还可以有鸿雁传书捎信。

这郴阳比衡阳还远,连鸿雁也只影皆无。

峥嵘:比喻岁月艰难,极不寻常。

鲍照《舞鹤赋》;

“岁峥嵘而莫愁。

除:逝去。

衡阳:古衡州治所。

相传衡阳有回雁峰,鸿雁南飞望此而止。

《舆地记胜》:“回雁峰在州城南。

或日雁不过衡阳,或日峰势如雁之回。

”陆佃《埤雅》:“南地极燠,雁望衡山而止。

”雁传书:典出《汉书.苏武传》:“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教使者谓单于。

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郴阳:今湖南郴州市,在衡阳之南。

王水照先生《元佑党人贬谪心态的缩影——论秦观(千秋岁)及苏轼等和韵词》云: “从郴州至横州,当时必须先北上至衡州,然后循湘水,入广西境,至桂州兴安,由灵渠顺漓水下梧州,复由浔江、郁水西至横州。

”由此可证,郴州在衡阳之南,道路险阻,书信难传。

和雁无,连雁也无。

《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一谓“和”“犹‘连’也”,并引此句释云:“言连传书之雁亦无有也。

” 参考资料: 1、 孙崇恩编著 .北宋婉约派四大名家词 :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5年 :69-70 . 2、 徐培均 罗立纲编著 .秦观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年 :203-207 . 3、 毕宝魁著 .宋词三百首译注评 :辽海出版社 ,1998年 :117-118 .

湘天风雨破寒初。

深沈庭院虚。

丽谯吹罢小单于。

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旋魂孤。

峥嵘岁又除。

衡阳犹有雁传书。

郴阳和雁无。

  词的上阕写除夕夜间长夜难眠的苦闷。

起首二句,以简练的笔触勾勒了一个寂静幽深的环境。

满天风雨冲破了南方的严寒,似乎呼唤着春天的到来。

然而词人枯寂的心房,却毫无复苏的希望。

环顾所居庭院的四周,深沉而又空虚,人世间除旧岁、迎新年的气象一点也看不到。

寥寥十二字,不仅点明了时间——破寒之初,点明了地点——湘南的庭院;

而且描写了一个巨大的空间:既写了湖南南部辽阔的天空,也写了蜗居一室狭小的贬所。

更堪注意的是,在凄凉孤寂的氛围中,隐然寓有他人的欢娱。

因为除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围炉守岁,乐叙天伦,个中意味,不言自明。

由此可见,词人此处用了隐寓的手法,让读者以经验和想像来补充他所描写的环境。

这就是词学家们所常说的“含蓄得妙”。

  “丽谯”二句是写词人数尽更筹,等待着天明。

从字面上看,秦观的构思似乎受到《庄子》和李益诗的影响,但所写的感情,完全是词人独特的感受。

除夕之夜,人们是阉家守岁,而此刻的词人却深居孤馆,耳中听到的只是风声、雨声,以及凄楚的从城门楼上传来的画角声。

这种声音,仿佛是乱箭,不断刺激着词人的心灵,在这种情况下,词人好容易度过“一夜长如岁”的除夕。

“迢迢”二字,极言岁之长;

着一“清”字,则突出了夜之静谧,心之凄凉。

而一个“徂”字,则将时光的流逝写得很慢,很慢。

可以看出,词人的用字,是极为精审而又准确的。

  整个上阕,情调是低沉的,节奏是缓慢的。

然而到了换头的地方,词人却以快速的节奏发出“乡梦断,旅魂孤”的咏叹。

自从贬谪以来,离开家乡已经三年了,这个“乡”字当是广义的,包括京都和家乡。

词人日日夜夜盼望回乡,可是如今却像游魂一样,孑然一身,漂泊在外。

当此风雨之夕,即使他想在梦中回乡,也因角声盈耳,进不了梦境。

“乡梦断,旅魂孤”这六个字,凝聚着多么深挚的感情啊!至“峥嵘岁又除”一句,词人始正面点除夕。

峥嵘,不寻常、不平凡之谓也,中寓艰难之义,杜甫诗云: “旅食岁峥嵘”,词意同此。

然而着一“又”字,却表明了其中蕴有多少次点燃了复又熄灭的希望之火,一个又一个除夕的到来了,接着又一个一个地消逝了,词人依旧流徙外地。

痛楚之情,溢于言外。

  词的结尾,写离乡日远,音讯久疏,连用二事,贴切而又自然。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于《汉书·苏武传》。

衡阳有回雁峰,相传鸿雁至此而北返。

这两个故实,用得不着痕迹,表现词人音讯全无的失望心情。

  明人沈际飞评此词曰“伤心”,确是表现了此篇感情的特点。

从词的内容到词的音调,无不充满了凄苦哀伤的色彩。

在宋代词坛上,以抒写凄婉情感见长的词人,独推淮海、小山。

在淮海词中,情调最为凄婉的,此阕也是其中之一。

细读全篇,浅语淡语之中蕴有深远意味。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纲编著 .秦观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年 :203-207 .

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池上春归何处?

满目落花飞絮。

孤馆悄无人,梦断月堤归路。

无绪,无绪。

帘外五更风雨。

钗头凤(别武昌)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临丹壑。

凭高阁。

闲吹玉笛招黄鹤。

空江暮。

重回顾。

一洲烟草,满川云树。

住住住。

江风作。

波涛恶。

汀兰寂寞岸花落。

长亭路。

尘如雾。

青山虽好,朱颜难驻。

去去去。

临江仙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十里红楼依绿水,当年多少风流。

高楼重上使人愁。

远山将落日,依旧上帘钩。

一曲琵琶思往事,青衫泪满江州。

访邻休问杜家秋。

寒烟沙外鸟,残雪渡傍舟。

龙井题名记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更多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再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注:法号或人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了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 ,(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离开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我们)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再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注:法号或人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了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 ,(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元丰二年:即公元1079年。吴兴:今浙江吴兴县。过杭:经过杭州。会稽:今浙江绍兴。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天竺寺讲经,元丰二年(1079)住寿圣院。辨才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比出郭:等到出城的时候。“比”,及。“郭”,外城;这里指杭州城。日夕:将近黄昏。航:渡。普宁:寺庙名。道人:即僧人。参寥:法号道潜,自号参寥子,有诗名。“问龙井”三句:意谓我询问辨才大师派来的轿子在哪里,参寥便说,因我没有按时到达,轿夫已经抬回去了。“篮舆”,竹轿。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离开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我们)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天宇开霁(jì):天空晴朗。“霁”,雨过天晴。策杖:拄着手杖。并湖:沿湖。雷峰:峰名,在杭州西湖南岸夕照山,旧有塔,即雷峰塔。南屏:山名,在杭州清波门西南九曜山东。濯:洗,洗涤灵石坞:山名,在杭州小麦岭西南,一名积庆山。支径:小路。憩(qì):休息。龙井亭:辨才法师所建。酌泉:舀取泉水。据石:靠着石头。庐舍:房屋。或:间或,有的。隐显:忽明忽暗。激激:形容水流迅疾。“殆非”句:意谓这一路的情景,恐怕不是人间所有的。行二鼓矣:快二更天了。“行”,将要。始:才。寿圣院:寺院名,离龙井约一里地。谒(yè):拜见。遂(suì)于是 就书:书信比:等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本篇选自《淮海集》,写于元丰二年(1079)秋。这年春天,秦观要去会稽探望伯父,恰好苏轼自徐州调任湖州途经高邮,他们便一路同行,到吴兴(湖州州治所在地)分手。秦观到会稽后,听说苏轼被捕下狱,又渡江到吴兴问讯,而后再经杭州返回会稽。本篇记述“中秋后一日”夜上风篁岭访辨才法师,当是这次路过杭州时的事。第一年,辨才、参寥派人到黄州慰问已被贬官的苏轼,并捎去了秦观写的这篇《龙井题名记》。苏轼看后写道:“览太虚题名,皆予昔时游行处,闭目想之,了然可数。”(《秦太虚题名记》)   《淮海集》中另有一篇《游龙井记》,也是元丰二年所作。文中着重叙述有关龙井的文献记载和传说,解释风篁岭为什么多泉水,对所谓在龙井求雨有灵也发表了看法。比较起来,《龙井题名记》以入山访友为线索,具体地记述了出郭、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踪,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景物,“游”的味道显然浓一些。虽然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但对景物的细致观察与描绘,以及善于创造清幽的气氛,同样也体现了词人秦观的气质和艺术特色。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这一句是作者“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可想象出,深木树林中,隐隐闪着火光,两三户人家坐落在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境界。由此也可看出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又透漏出内心的欢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2345 共51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