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十里红楼依绿水,当年多少风流。

高楼重上使人愁。

远山将落日,依旧上帘钩。

一曲琵琶思往事,青衫泪满江州。

访邻休问杜家秋。

寒烟沙外鸟,残雪渡傍舟。

龙井题名记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更多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再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注:法号或人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了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 ,(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离开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我们)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再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注:法号或人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了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 ,(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元丰二年:即公元1079年。吴兴:今浙江吴兴县。过杭:经过杭州。会稽:今浙江绍兴。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天竺寺讲经,元丰二年(1079)住寿圣院。辨才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比出郭:等到出城的时候。“比”,及。“郭”,外城;这里指杭州城。日夕:将近黄昏。航:渡。普宁:寺庙名。道人:即僧人。参寥:法号道潜,自号参寥子,有诗名。“问龙井”三句:意谓我询问辨才大师派来的轿子在哪里,参寥便说,因我没有按时到达,轿夫已经抬回去了。“篮舆”,竹轿。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离开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我们)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天宇开霁(jì):天空晴朗。“霁”,雨过天晴。策杖:拄着手杖。并湖:沿湖。雷峰:峰名,在杭州西湖南岸夕照山,旧有塔,即雷峰塔。南屏:山名,在杭州清波门西南九曜山东。濯:洗,洗涤灵石坞:山名,在杭州小麦岭西南,一名积庆山。支径:小路。憩(qì):休息。龙井亭:辨才法师所建。酌泉:舀取泉水。据石:靠着石头。庐舍:房屋。或:间或,有的。隐显:忽明忽暗。激激:形容水流迅疾。“殆非”句:意谓这一路的情景,恐怕不是人间所有的。行二鼓矣:快二更天了。“行”,将要。始:才。寿圣院:寺院名,离龙井约一里地。谒(yè):拜见。遂(suì)于是 就书:书信比:等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本篇选自《淮海集》,写于元丰二年(1079)秋。这年春天,秦观要去会稽探望伯父,恰好苏轼自徐州调任湖州途经高邮,他们便一路同行,到吴兴(湖州州治所在地)分手。秦观到会稽后,听说苏轼被捕下狱,又渡江到吴兴问讯,而后再经杭州返回会稽。本篇记述“中秋后一日”夜上风篁岭访辨才法师,当是这次路过杭州时的事。第一年,辨才、参寥派人到黄州慰问已被贬官的苏轼,并捎去了秦观写的这篇《龙井题名记》。苏轼看后写道:“览太虚题名,皆予昔时游行处,闭目想之,了然可数。”(《秦太虚题名记》)   《淮海集》中另有一篇《游龙井记》,也是元丰二年所作。文中着重叙述有关龙井的文献记载和传说,解释风篁岭为什么多泉水,对所谓在龙井求雨有灵也发表了看法。比较起来,《龙井题名记》以入山访友为线索,具体地记述了出郭、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踪,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景物,“游”的味道显然浓一些。虽然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但对景物的细致观察与描绘,以及善于创造清幽的气氛,同样也体现了词人秦观的气质和艺术特色。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这一句是作者“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可想象出,深木树林中,隐隐闪着火光,两三户人家坐落在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境界。由此也可看出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又透漏出内心的欢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梦扬州·晚云收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晚云收。

正柳塘、烟雨初休。

燕子未归,恻恻清寒如秋。

小栏外,东风软,透绣帷、花蜜香稠。

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

长记曾陪燕游。

酬妙舞清歌,丽锦缠头。

殢酒为花,十载因谁淹留。

醉鞭拂面归来晚,望翠楼,帘卷金钩。

佳会阻,离情正乱,频梦扬州。

晚云收。

正柳塘、烟雨初休。

燕子未归,恻恻清寒如秋。

小栏外,东风软,透绣帷、花蜜香稠。

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

傍晚时分,在栽满了杨柳的堤岸上,一场蒙蒙细雨刚停。

怎么去年的燕子还不见飞回来呢?

真让人心烦,正是春天,可让人已有了秋寒的感觉。

小栏外面春风轻柔,恋人尚未归来。

蜂儿经过一春的辛劳,收获甚丰,诱人的蜜香都透过绣帏浓浓地散发着。

而自己心里却没有一丝甜意,恋人只说到江南一带去了,可江南那样遥远广大,到底在何处呢?

正苦苦地想着,耳边又传来鹧鸪讨厌的啼叫声,更使人不胜忧愁。

长记曾陪燕游。

酬妙舞清歌,丽锦缠头。

殢酒为花,十载因谁淹留。

醉鞭拂面归来晚,望翠楼,帘卷金钩。

佳会阻,离情正乱,频梦扬州。

我记得,曾陪你一起宴游,为了报答你优美的舞姿和清妙的歌声,我用丽锦为你缠头。

我迷恋酒色,长时间地淹留在扬州,还不是因为你吗?

在那些日子里,我经常骑马去游乐,直到天黑了,才喝得醉醺醺地回来。

可抬头望翠楼时,你每次都卷起帘子,在等待着我。

可惜现在我俩远隔千山万水,难以相会。

想你想得我心绪烦乱,只能在梦中频频地与你相会了。

参考资料: 1、 (宋)秦观著 王醒解评,.秦观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84-86 2、 徐培均,罗立纲.秦观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47-51 3、 赵炯.淮海词注析.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23-25

晚云收。

正柳塘、烟雨初休。

燕子未归,恻恻清寒如秋。

小栏外,东风软,透绣帷、花蜜香稠。

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

傍晚时分,在栽满了杨柳的堤岸上,一场蒙蒙细雨刚停。

怎么去年的燕子还不见飞回来呢?

真让人心烦,正是春天,可让人已有了秋寒的感觉。

小栏外面春风轻柔,恋人尚未归来。

蜂儿经过一春的辛劳,收获甚丰,诱人的蜜香都透过绣帏浓浓地散发着。

而自己心里却没有一丝甜意,恋人只说到江南一带去了,可江南那样遥远广大,到底在何处呢?

正苦苦地想着,耳边又传来鹧鸪讨厌的啼叫声,更使人不胜忧愁。

柳塘:栽植杨柳的池边堤岸。

唐严维《酬刘员外见寄》诗:“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

”宋贺铸《踏莎行》:“杨柳回塘,鸳鸯别浦。

”烟雨:濛濛细雨。

唐杜牧《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蜀韦庄《三堂东湖作》:“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

”燕子未归:言春社未到。

燕子春社来,秋社去,又称“社燕”。

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约农历二月二十左右。

恻恻(cè):寒侵肌肤的感觉。

唐韩愈《秋怀》诗:“秋气日恻恻,秋空日凌凌。

”又韩偓《寒食夜》诗:“恻恻轻寒剪剪风,杏花飘雪小桃红。

”东风软:春风柔和。

唐沈亚之《春色满皇州》诗:“风软游丝重,光融瑞气浮。

”又温庭筠《郭处士击歌》:“吾闻三十六宫花离离,软风吹春星斗稀。

”花蜜香稠(chóu):《词谱》作“阴密”,《花庵词选》及毛本作“花密”。

“密”与“稠”对举,义较胜。

疑宋本有误。

鹧(zhè)鸪(gū):鸟名。

崔豹《古今注》中《鸟兽》:“南山有鸟,名鹧鸪,自呼其名,常向日而飞。

畏霜露,早晚希出。

”唐郑谷《席上贻歌者》诗:“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 长记曾陪燕游。

酬妙舞清歌,丽锦缠头。

殢酒为花,十载因谁淹留。

醉鞭拂面归来晚,望翠楼,帘卷金钩。

佳会阻,离情正乱,频梦扬州。

我记得,曾陪你一起宴游,为了报答你优美的舞姿和清妙的歌声,我用丽锦为你缠头。

我迷恋酒色,长时间地淹留在扬州,还不是因为你吗?

在那些日子里,我经常骑马去游乐,直到天黑了,才喝得醉醺醺地回来。

可抬头望翠楼时,你每次都卷起帘子,在等待着我。

可惜现在我俩远隔千山万水,难以相会。

想你想得我心绪烦乱,只能在梦中频频地与你相会了。

缠头:唐宋时以锦彩赏赐歌女舞妓,称“缠头”。

《太平御览》卷八一五引《唐书》:“旧俗赏歌舞人,以锦彩置之头上,谓之‘缠头’。

宴飨加惠,借以为词。

”实指赏赐的酬金。

唐杜甫《即事》诗:“笑时花近眼,歌罢锦缠头。

”白居易《琵琶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销不知数。

”殢(tì)酒为花:沉溺于酒色之中。

为花,张本、毛本作“困花”。

清万树《词律》卷十四作“殢酒困花”,并云:“从‘长记’起至‘金钩’,皆追想当时游宴之乐,为酒所殢,为花所困也。

沈氏及《图谱》以困作为,全失意味。

而沈氏又注云:‘为,一作困。

’不惟平声失调,而下即有‘因谁’之因字,岂不一顾耶?

”按《玉篇》云:“殢,困极也。

”此言醉酒、病酒。

宋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悴》词:“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

”十载句:化用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薄幸名。

”而灭尽畦径,自喻在扬州淹留之久。

醉鞭(biān)拂面:酒醉中用马鞭在脸上轻轻拂拭。

唐白居易《晚兴》诗:“柳条春拂面,衫袖醉垂鞭。

”翠楼:华美的高楼。

《艺文类聚》六三,汉李尤《平乐观赋》:“大厦累而鳞次,承岧荛之翠楼。

”后多指女子所居。

唐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佳会:犹佳期。

指与所欢的约会。

离情正乱:离别的痛苦正使心情烦乱。

参考资料: 1、 (宋)秦观著 王醒解评,.秦观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84-86 2、 徐培均,罗立纲.秦观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47-51 3、 赵炯.淮海词注析.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23-25

晚云收。

正柳塘、烟雨初休。

燕子未归,恻恻清寒如秋。

小栏外,东风软,透绣帷、花蜜香稠。

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

长记曾陪燕游。

酬妙舞清歌,丽锦缠头。

殢酒为花,十载因谁淹留。

醉鞭拂面归来晚,望翠楼,帘卷金钩。

佳会阻,离情正乱,频梦扬州。

  《梦扬州·晚云收》是一首咏离愁忆往事的词。

表现了主人公离别情人的愁怅和对往日生活的留恋。

  词之上阕,写绣帏中人对征人的思念。

上片先写引起对情人怀念的时令节气和周围的环境气氛。

开头三句写向晚天气转晴,浓云散去,柳塘畔烟雾般的濛濛细雨刚刚停止。

所以要选择“柳塘烟雨初休"这个镜头,因为烟雨后的柳塘春意更浓。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更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因水涨秋池而动乡思,此词当亦从此得启发,以“柳塘烟雨”诱发对征人的思念。

另一方面“柳塘烟雨”画面优美别有一番风光,对全词的气氛和整个意境都起着重要的烘托渲染作用。

接下两句明确点出了节气时令。

“燕未归”自然是早春,天气“侧恻轻寒如秋”正是早春天气的特点。

云“燕子未归”,虽切时令,实则借喻人未归也。

“恻恻轻寒似秋”,写室内思妇的感觉,因是孤栖独处,故而备觉清冷。

下面四句写了环境气氛。

她走到室外,抚栏远望,顿觉一阵柔软温暖的春风,吹进绣帏。

东风还带来了浓浓的花香,熏人欲醉。

仅此数句,不仅写出了室内外的温差,而且写出了思妇感情的变化。

她凝望江南,觉得征人远去,不知此刻到了何处。

“人何处”,通常写思妇情怀。

如李清照《永遇乐》云:“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此思其夫赵明诚之语也。

这里的“人何处”,当是指身在江南的词人。

少妇孤单伥惘的情绪充分表露了出来。

正值少妇凝神思念之际,忽然传来鹧鸪的啼声,把她从沉思中唤醒。

着一“破”字,颇有如梦初醒之感。

  上阕凡三个层次:一层自起句至“轻寒似秋”,写时令及思妇在室内之感受;

二层自“小栏”至“香稠”,写思妇走到室外,乍感春意如许;

三层自“江南”至“春愁”,写思妇对江南征人的怀念。

层层转折,自然而流畅。

  下阕主要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借杜牧诗意表达了对“丽锦缠头”、“殢酒困花”放荡生活的智慧。

过片前三句“燕游”、“妙舞清歌”、“丽锦缠头”都是对往日欢乐生活的追忆,自然也是留在主人公印象中最深刻的东西。

下面两句明确道出了“十载淹留”的原因。

接下来三句是对自己往日形象的回忆,虽然只是生活场面,却可概括当时生活的基本状况。

宴会深夜才敖,醉中归来的主人公用马鞭拂拭着脸面,用朦胧的醉眼向楼上观望,看见“帘卷金钩”知道心爱的入儿尚在等待自己归来未寝。

最后三句是欢乐的日子中断了,分离的愁苦之情正纷乱地缠绕着自己,只有梦中才反复回到过去生活的地方,也就是梦中重温过去生活。

“频梦扬州”并非真的梦见回到扬州,而是指过去生活过的地方,所以这样写,意在点示“梦场州”。

  词之下阕,抒征人之离情。

在读者面前展现的不是今日之情景,而是昔时宴游生活。

词人用“长记”二字轻轻带起,与望海潮》其三“长记误随车”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时词人漫游距离家乡仅百余里的扬州,听歌赏舞,殢酒困花,极浪漫纵恣之致。

“酬”字以下四句,把在扬州的宴游,作了高度的概括。

“十载因谁淹留”,化用小杜“十年一觉扬州梦”诗句,却无痕迹,言外之意便是“赢得青楼薄悻名”。

“因谁”二字,十分含蓄,说不清是留恋还是悔恨,因而颇值得读者回味。

  “醉鞭”以下至“金钩”,写自扬州回家。

他在扬州逞足游兴,带着十分的满足,三分的醉意,垂着醉鞭,迎着拂面的春风,回到高邮。

远远望去,只见翠楼上,绣帘高挂,说明室内有人。

“帘卷金钩”,颇似《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中之“宝帘闲挂小银钩”,给人以幽闲恬静之感。

  歇拍三句点题。

他现在远离家乡,后会不知何日,故而常常梦见扬州。

扬州在古人心目中总是美的象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唐徐凝《忆扬州》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苏诗集成》在《於潜僧绿筠轩》诗注中也引《殷芸小说》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扬州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已成为人人向往的地方。

而秦观故乡属扬州,他对扬州的感情无怪乎更为深切了。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罗立纲.秦观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47-51 2、 赵炯.淮海词注析.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23-25

木兰花·秋容老尽芙蓉院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秋容老尽芙蓉院。

草上霜花匀似翦。

西楼促坐酒杯深,风压绣帘香不卷。

玉纤慵整银筝雁。

红袖时笼金鸭暖。

岁华一任委西风,独有春红留醉脸。

秋容老尽芙蓉院。

草上霜花匀似翦。

西楼促坐酒杯深,风压绣帘香不卷。

因为是严秋时节,院里的荚蓉树已开始凋零了,院落里的花草上也匀匀地洒上了一层白霜。

华美的楼阁上,我们靠近而坐。

主人频频斟酒,不让杯子有空的时候。

外面秋风呼呼,吹得绣帘吱吱作响,可满屋子仍然散发着惬意的香味。

玉纤慵整银筝雁。

红袖时笼金鸭暖。

岁华一任委西风,独有春红留醉脸。

她用纤长的手指,慢慢弹着饰有白银的古筝,弹累了,手冷了,就在手炉上稍稍取暖休息。

尽管岁月已到了秋季,万物凋零了,可她的脸上似乎还留着春天的颜色,红艳艳的,其实那是酒后红晕啊!

参考资料: 1、 (宋)秦观著 王醒解评.秦观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01月:183 2、 徐培均 罗立纲编著 .秦观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年01月 :124-127 3、 刘拥军选注.李清照秦观词选:巴蜀书社,2000-07:94

望海潮(四之一)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

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

豪俊气如虹。

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

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

追思故国繁雄。

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

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

往事逐孤鸿。

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

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

浣溪沙·香靥凝羞一笑开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香靥凝羞一笑开,柳腰如醉暖相挨,日长春困下楼台。

照水有情聊整鬓,倚栏无绪更兜鞋,眼边牵系懒归来。

香靥凝羞一笑开,柳腰如醉暖相挨,日长春困下楼台。

香脸含羞因莞尔一笑羞容随着消失,腰肢如柳条般摆动着相偎相挨地走着,春天白日太长倦意浓厚而走下楼台。

照水有情聊整鬓,倚栏无绪更兜鞋,眼边牵系懒归来。

她以水面为镜子姑且整鬓梳妆。

想起分别在即而倚着栏杆了无情绪,兜起脱落的绣鞋,眉目传情,懒得归来。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刚.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174-176

香靥凝羞一笑开,柳腰如醉暖相挨,日长春困下楼台。

照水有情聊整鬓,倚栏无绪更兜鞋,眼边牵系懒归来。

  这首词表现了一个女子同其情人约会的过程。

从赴约之前的略带羞怯,到相会之时的风姿绰约、深情款款,再到离别时的依依不舍、脉脉含情,整个过程都显得动感十足。

  上片开头“香靥凝羞”四字言简意赅,将这位怀春少女特有的内心活动概括出来,“凝羞”形容其羞容之重,后面的“一笑开”表现出情感的变化,表明她放弃了矜持之心,转向大胆和开放。

接着她走下楼台,“柳腰如醉”,借一“醉”字,既表现了女子腰部曲线的优美动人,又传达出男子的赞美之情。

“日长春困”作为一个方便的借口,很好地掩饰了女子内心情感的丰富多彩,是其羞怯心理的一种体现。

“暖相挨”的大胆动作,刻画浓情却不露香艳之痕,不失词品。

  下片具体表现“下楼台”“暖相挨”之后的一系列动作。

相见时难别亦难,两情缱绻,当然难舍难分。

耳鬓厮磨之后,她以水面为镜整鬓梳妆,显得风情万种;

想到即刻就要分手,她又显得情绪低落,兜起脱落的修鞋。

最后一句,将她不愿离去,不肯别离的心理,用“眼边牵系”的动作来表现,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中,含情脉脉,情丝缭绕,有画龙点睛之妙。

  这首词刻画怀春女子的内心世界相当成功,从表现手法上分析,这主要得益于次日善于利用描述人物动作一表现心理的侧面勾勒的笔法。

作者特别注意捕捉恋爱中的女孩那特有的娇羞而又含情的动作和神态。

通过“香靥凝羞”“柳腰如醉”“照水”“整鬓”“倚栏”“兜鞋”“眼边牵系”这一系列动作和表情的刻画,那位沉醉于恋爱中的女孩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刚.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174-176 2、 郭步山.试论秦观词情韵兼胜的和谐之美[J].河西学院学报,2010,26(03)

一丛花·年时今夜见师师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

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飔。

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佳期谁料久参差。

愁绪暗萦丝。

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

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

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飔。

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那年的今夜,我与师师姑娘初次相遇。

屋内琉帘半卷,烛光朦胧;

屋外,露花笼雾,凉风续续。

她美丽的双颊,泛着微醉后的红润。

抛开髻簪,披拂着秀发,紧偎在我的怀中,她挥泪唱起了新谱的歌曲。

佳期谁料久参差。

愁绪暗萦丝。

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

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谁知一别多年,久久不能实现当年约定的佳期,只有不尽的愁绪,隐隐约约地萦绕在心里。

料想此刻此际,她一定唱罢了清越的歌,跳完了美妙的舞,又在对着寂寥的秋色嗟叹不已。

画楼依旧,明月依旧,静静的秋夜依旧。

只有清寒的月光照着两处相思,一种愁绪。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纲.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 :57-61 2、 刘拥军 选注.李清照秦观词选.成都:巴蜀书社,2000:78-79 3、 龚旭东.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214-215

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

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飔。

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那年的今夜,我与师师姑娘初次相遇。

屋内琉帘半卷,烛光朦胧;

屋外,露花笼雾,凉风续续。

她美丽的双颊,泛着微醉后的红润。

抛开髻簪,披拂着秀发,紧偎在我的怀中,她挥泪唱起了新谱的歌曲。

年时:宋时方言,犹“当年”或“那时”。

酒红滋:酒后脸上泛起红晕。

露华:秋夜露珠。

凉飔(sī):凉风。

偎(wēi):挨贴。

佳期谁料久参差。

愁绪暗萦丝。

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

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谁知一别多年,久久不能实现当年约定的佳期,只有不尽的愁绪,隐隐约约地萦绕在心里。

料想此刻此际,她一定唱罢了清越的歌,跳完了美妙的舞,又在对着寂寥的秋色嗟叹不已。

画楼依旧,明月依旧,静静的秋夜依旧。

只有清寒的月光照着两处相思,一种愁绪。

参(cēn)差(cī):本指长短、高低不齐,这里指错过。

萦(yíng)丝:如丝萦绕,形容纠缠难解。

嗟(jiē)咨:慨叹,叹息。

画楼:雕饰华丽的楼房。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纲.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 :57-61 2、 刘拥军 选注.李清照秦观词选.成都:巴蜀书社,2000:78-79 3、 龚旭东.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214-215

阮郎归·宫腰袅袅翠鬟松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宫腰袅袅翠鬟松,夜堂深处逢。

无端银烛殒秋风,灵犀得暗通。

身有恨,恨无穷,星河沈晓空。

陇头流水各西东,佳期如梦中。

宫腰袅袅翠鬟松,夜堂深处逢。

无端银烛殒秋风,灵犀得暗通。

歌妓纤长柔美貌,似乎头发蓬乱了一些,此时主人入宅更衣去了,只剩下这两人了。

无缘无故地,一阵过堂风,刮灭了宴席上的蜡烛,彼此心心相许,爱慕之情已神会了。

身有恨,恨无穷,星河沈晓空。

陇头流水各西东,佳期如梦中。

真是让人悔恨啊,这恨没个完,直恨到星河被晨空吞噬了。

情人之各去一方,那就只好在梦中相会了。

参考资料: 1、 李建龙,中国金榜百家经典·第6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年,第267页 2、 (宋)秦观著 王醒解评,秦观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第127页

宫腰袅袅翠鬟松,夜堂深处逢。

无端银烛殒秋风,灵犀得暗通。

袅袅(niǎo niǎo):纤长柔美貌。

翠鬟(huán):青黑色发髻。

鬟:指圈成环状之发髻。

夜堂:夜中堂屋。

无端:不料。

殒(yǔn)秋风:被秋风吹灭。

殒:灭也。

“灵犀”句:谓两心因得相通也。

灵犀:犀牛角,旧传有灵异。

秦词灵犀代指两心。

身有恨,恨无穷,星河沈晓空。

陇头流水各西东,佳期如梦中。

“星河”句:谓天将亮。

陇(lǒng)头流水:喻情人之各去一方。

陇头:陇山之巅。

参考资料: 1、 李建龙,中国金榜百家经典·第6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年,第267页 2、 (宋)秦观著 王醒解评,秦观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第127页

南柯子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霭霭迷春态,溶溶媚晓光。

不应容易下巫阳。

只恐翰林前世、是襄王。

暂为清歌驻,还因暮雨忙。

瞥然飞去断人肠。

空使兰台公子、赋高唐。

如梦令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传与东坡尊舅。

欲作栏干护佑。

心性慢些儿,先著他人机构。

虚谬。

虚谬。

这段姻缘生受。

678910 共51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