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山色葱茏,烟水渺茫,大小二孤山,耸立江水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有客舟从哪里而来,桨声流水间船身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沙滩平坦,微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两山如发髻屹立,正对江水之境,二美梳弄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船中商贾,切莫轻佻,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这首题画诗,是宋神宗元丰元年(l078)苏轼任徐州(今属江苏)知州时创作的。

题中李思训,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一作右)武卫大将军,世称李将军。

他的山水画多以青绿胜,明代画论家董其昌说他是山水画“北宗”的创始人。

宋代《宣和画谱》评其画:“皆超绝,尤工山石林泉,笔格遒劲,得湍濑潺湲、烟霞缥缈难写之状。

”可见他的着色山水画同王维的水墨写意山水也有相似之处,都重视意境创造,使画中有诗。

苏轼题咏的这幅《长江绝岛图》早己不存,今存《江帆楼阁图》是青绿山水,颇有郁勃、恢宏的盛唐气象,相传是李思训墨宝。

  诗意解析   这首诗构思缜密,章法严整,层次分明。

依其诗意的进展,可分为三段。

开头五句为第一段,描绘长江和绝岛,是对这幅画内容的总概括。

“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山色苍苍,水光茫茫,点明这是一幅青绿色的平远山水,而且画面浩淼空阔。

“大孤小孤”,指大孤山和小孤山。

大孤山在江两九江市东南鄱阳湖中,四面洪涛,一峰独峙;

小孤山在江西彭泽县北、安徽宿松县东南,屹立江中,与大孤山遥遥相对。

苏轼说二山皆在“江中央”,可知李思训所画的未必就是大小孤山,而是苏轼在观画中感到这两个绝岛的形状与位置同大小孤山相似,遂想象它们就是大小孤山,并以此展开诗的艺术构思,为诗的奇妙结尾埋下伏笔。

“崖崩”两句具体描写“绝岛”即大小孤山,这是画面的中心。

这两座山四面环水,山势险峻,山上丛林茂密,一棵棵高大的乔木好像巨柱巍然耸立,直插云端。

德国文艺理论家菜辛在《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一书中说:“诗描绘物体,只通过运动去暗示。

诗人的妙技在于把可以眼见的特征化为运动。

”苏轼兼擅诗画,对诗画各自的艺术特长和局限有深刻的体会,因此他描绘长江上的这两个绝岛,不作静态的刻划,而是通过运动去暗示和展现。

“崖崩”,写山崖太陡峭而引发崩塌;

“路绝”,写山石滚落,堵塞了道路;

“猿鸟去”,写猿鸟惊惶四散,消失在深林中。

“搀”(chàn),刺,插入,这个动词也赋子静穆的乔木以刺天的动态和气势。

画幅上并没有猿鸟,但诗人不说“无猿鸟”而写“猿鸟去”,仿佛他亲眼见到猿鸟纷纷逃进了密林,这是诗人灵心虚构、无中生有的妙笔。

  韵律变化   “客舟何处来”以下四句是第二段,写画中小船。

笔者欣赏过传为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的摹本,幽以“江帆楼阁”为题,但画面上以江岸楼阁和树石为主体,那几只帆船是很小的,所以我猜想苏轼题咏的这幅《长江绝岛图》,大概也只有一叶小舟吧。

然而这不起眼的一叶小舟,在苏轼的笔下竟占据了诗的中心。

他先用一个疑问句,引起读者注意,再以生花妙笔,反复描写、渲染。

棹(zhào),船桨。

“客舟”两句说,这只客船从哪里来?

船工划桨时唱的歌声在江心水上忽抑忽扬。

南朝梁代诗人丘迟《发渔浦》诗有“棹歌发中流”句,苏轼去掉“发”字添加了“声抑扬”三字,这抑扬的棹歌声便在读者的耳际萦绕回荡。

“沙”,指沙岸。

“软”,柔软,细弱。

低昂,犹俯仰。

“沙平风软”两句,诗人恍若置身画中,登上了客船,眺望前方:沙岸平旷,江风轻柔,江上远景望无际。

江波一起一伏,诗人观看江中孤山,也随船一起忽高忽低,时俯时仰。

熙宁四年〔1071)六月,苏轼写了首拗体七律《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第四句是“青山久与船低昂”,第七句是“波平风软望不到”。

苏轼这首题画诗又重复用了这两句,上下只换了“沙”、“孤”二字。

可见,这是诗人船上观山亲身体会而获的得意之句,表现出人们乘船时都有所感受却从未有人用诗句传达写出来的情景兴味。

人、船、山一起低昂,而且是持续地长久地低昂。

这种动态多么新鲜美妙,有旋律节奏感,充满逸趣,苏轼仅用“孤山久与船低昂”七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了,真是才华横溢,大家手笔!

绘画是视觉艺术,画家用颜色、水墨、线条在纸上描画出的景象,读者的眼睛直接看得见,因此,绘画形象的鲜明性、直观性,是用语言符号作为表现媒介的诗歌比不上的。

但人有多种感觉最主要的审美感觉是视觉和听觉。

绘画只能够表现视觉,而无法表现听觉,还有触觉、味觉、嗅觉。

绘画是空间艺术,一幅画只能描绘在一个空间中的瞬息情景。

诗歌却是灵活地结合着空间的时间艺术,它不宜于描绘静物,却可以自由地用语言表现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动作。

在这一段诗中,我们见识了苏轼精通诗画艺术奥秘的本领。

他先用“棹歌中流声抑扬”添加了画上没有的悦耳歌声,再以“孤山久与船低昂”表现长久持续的动态,从而在再现画境中充分发挥了诗歌的特长。

  动态诗境   画面上的景物己写完,无声的静态画境己转化为有声的动态诗境。

按照一般题画诗的作法,诗人或对画中情景加以赞美,或对画家与画作发表评论,诗即可完满收结。

大诗人苏轼却妙脱蹊径,迥生慧心。

他利用有关大小孤山的民间传说,挥毫落纸如云烟,写下诗的第三段,开拓出一个奇丽浪漫、谐趣盎然的新境界。

峨峨,高耸貌。

烟鬟,女子发髻。

晓镜,早晨照的明镜。

贾(gǔ)客,商人。

小姑,即小孤山。

彭郎,即澎浪矶。

欧阳修《归田录》卷2载:“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疑然独立,而世俗转‘孤’为‘姑’。

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

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这四句诗说:大小孤山的峰峦,在水雾缭绕之中,宛若两个女子高耸的发髻。

看,她们在早晨照着明净如镜的江面梳理新妆呢。

船上的客商,你的举止不要太轻狂了,美丽的小姑早就心有所属,她在前年己嫁给了英俊的彭郎。

前二句,诗人妙以女子发髻比喻二山之峰峦,以镜喻水面,又以女子晨起对镜梳妆形容江中二山。

结尾两句,更把比喻、拟人、谐音双关等表现手法融于一炉,根据小姑嫁彭郎的民间故事戏为谐语。

于是,诗人对祖国如画江山的深清赞美,对李思训绘画作品的高度评价,也就含蓄风趣地自然流露出来。

从诗歌意境创造的角度来看,诗的第三段是从前二段写实的基础上恣发奇想、凭虚营构的。

“峨峨两烟鬟”与“小姑”,同“大孤小孤”首尾呼应:“舟中贾客”也与“客舟”上下承接,使诗的意境完整浑成。

清人纪昀赞扬此诗“绰有兴致”,却贬斥“末二句佻而无味,遂似市井恶少语,殊非大雅所宜”(《纪评苏诗》卷17)。

这位纪老夫子貌似高雅,但这几句话已暴露出他偏狭、保守、酸腐的审美趣味。

提倡性灵说的袁枚评:“‘小姑嫁彭郎’,东坡谐语也。

然坐实说,亦趣。

”(《随园诗话》卷16)主张诗歌要有“细肌密理”的翁方纲说:“‘小姑’即上‘与船低昂’之山也,不就俚语寻路打诨,何以出场乎?

况又极现成,极自然,缭绕萦回,神光离合,假而疑真,所以复而愈妙也。

”(《石洲诗话》卷3)袁氏肯定“小姑嫁彭郎”句的谐趣,翁氏对此句之妙作了美妙的赏析,笔者十分赞同。

  语言节奏   在这首题画诗中,苏轼还发挥了诗歌语言节奏感与音乐美的特长。

诗题中虽无“歌”、“行”这类字眼,但我感到他是用七言歌行体来写这首题画诗的。

全篇十三句,有八个七言句,三个五言句,两个三言句。

开篇是两个三言句,以下两段以一个五言句或两个五言句起头,这使诗歌具有活泼的民间歌谣风味,又是七言歌行以七言句为主,交织穿插三、五言句的常见体式。

通首押声音清亮的下平声阳韵。

诗人有意运用“苍苍”、“茫茫”、“峨峨”等叠字词,,还有“崖崩路绝”、“沙平风软”句中对仗,又重复“大孤小孤”、“孤山”、“小姑”等词,形成了流丽圆转、回环往复、舒缓起伏、悠扬和谐的声韵节奏。

这恰好与客舟摇漾、山船俯仰的情景相适应,使诗歌的境界美与音乐美完美统一。

清人方东树称赞此诗:“神完气足,遒转空妙。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浣溪沙·忆旧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长记鸣琴子溅堂。

朱颜绿发映垂杨。

如今秋鬓数茎霜。

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

仲卿终不避桐乡。

长记鸣琴子溅堂。

朱颜绿发映垂杨。

如今秋鬓数茎霜。

常常记着宓子贱弹琴治理单父的故事。

过往红润颜容和乌黑头发映照着垂柳。

如今已有数根鬓发白得就像霜雪一般。

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

仲卿终不避桐乡。

结交朋友的离离合合就如同身在梦中。

仕途得失进退这等闲事就别去想它了。

朱仲卿终也没离开人民爱戴他的桐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长记鸣琴子溅堂。

朱颜绿发映垂杨。

如今秋鬓数茎霜。

常常记着宓子贱弹琴治理单父的故事。

过往红润颜容和乌黑头发映照着垂柳。

如今已有数根鬓发白得就像霜雪一般。

鸣琴子贱堂:「子贱」即孔子宓不齐(字子贱),「鸣琴子贱堂」即「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的典故(见《吕氏春秋?论部》卷二十一〈开春论?察贤〉)。

(也作「鸣琴化洽」、「鸣琴单父」)朱颜:红润美好的颜容,借指青春年少。

绿发:「绿」指乌黑,「绿发」即乌黑的头发。

秋鬓:苍白的鬓发。

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

仲卿终不避桐乡。

结交朋友的离离合合就如同身在梦中。

仕途得失进退这等闲事就别去想它了。

朱仲卿终也没离开人民爱戴他的桐乡。

聚散:相聚和分离。

交游:交际、结交朋友。

梦寐:睡梦。

升沉:即「升降」,旧时指仕途得失进退。

仲卿终不避桐乡:「仲卿」即西汉中叶时人朱邑(字仲卿,官至大司农),「避」指离开,「仲卿终不避桐乡」即「朱邑归葬桐乡」的典故(见《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第五十九,另附相关原文节录如下)。

(相关原文节录:「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

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

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初邑病且死,嘱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

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

』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浪淘沙·探春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昨日出东城,拭探春情。

墙头红杏暗如倾。

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

东君用意不辞辛。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昨日出东城,拭探春情。

墙头红杏暗如倾。

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昨天出东城踏青游玩。

墙上的红杳颜色很暗,茂密得好像要倾斜下夹。

栏杆内侧的各种花草却还没有露出花苞,春天的脚步还没走到这里。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

东君用意不辞辛。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美丽的小路上,女子经过,扬起尘土和落花,前面的村子,刚刚下过雪。

这是掌管春天的神辛勤的脚步吧?

想必春天来到之时,柔风一定会先吹下梅花。

参考资料: 1、 苏轼 .东坡集.江苏:凤凰出版社,2013年:117. 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7-110

昨日出东城,拭探春情。

墙头红杏暗如倾。

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昨天出东城踏青游玩。

墙上的红杳颜色很暗,茂密得好像要倾斜下夹。

栏杆内侧的各种花草却还没有露出花苞,春天的脚步还没走到这里。

探春:早春郊游。

暗:色浓。

倾:犹倾倒,这里指漫出来。

槛(jiàn):花池的围栏。

群芳:各种花草。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

东君用意不辞辛。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美丽的小路上,女子经过,扬起尘土和落花,前面的村子,刚刚下过雪。

这是掌管春天的神辛勤的脚步吧?

想必春天来到之时,柔风一定会先吹下梅花。

绮(qǐ)陌:风景美丽的郊野道路。

敛:聚集、不扬起。

香尘:芳香之尘,多指女子之步履而起者。

雪霁(jì):雪止天晴。

东君:司春之神。

用意:着意,留心。

辞:推辞。

辛:劳苦。

绽:花蕾开放。

参考资料: 1、 苏轼 .东坡集.江苏:凤凰出版社,2013年:117. 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7-110

昨日出东城,拭探春情。

墙头红杏暗如倾。

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

东君用意不辞辛。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上片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初春杭州城东郊的景象和探春者的心态。

“昨日出东城”,点明探春的时间,以及探春的地点杭州城东郊。

“试探春情”,一个“试”字就把探春者的春心欲动的情态唯妙唯肖地传达出来了。

“墙头红杏暗如倾”,写探春的第一个光景。

从墙头伸出来的红杏色彩绿得如油漫出来了。

让人们首先领略到“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诗),“红杏枝头春意闹”(宋代宋祁《玉楼春》词)的探春神韵。

“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用一对矛盾句,提出初春栅栏内各种花草嫩芽嫩叶未发未露,而栅栏外早己春回大地,为过渡到下片进一步写探春幽情埋下的回环之笔。

  下片以承延手法与上片呼应,写探春的第二个光景路景、第三个光景村景等,直至进入神话般的幻境。

“绮陌敛香尘”,写探春男女们路途上的“春”景。

那是一条风景美丽的郊野道路,那是一条“尽日细尘吹绮陌,迷却梦游归路”(清代纳兰性德《念奴娇》词),那是一条聚集着探春女子的步履而留下芳香尘之路。

似有一点“行乐归恒晚,香尘扑地遥”(唐代沈佺期《洛阳道》诗)的韵味。

“雪霁前村”,写探春男女们进入前村后所见的另一番“春”景。

雪止天晴后的前村,留下的便是那被栅栏内冰雪覆盖着,尚未露面吐芽的各种花草与此相映的红楼与红杏,可谓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是回答上片埋伏的景情回环的一妙笔。

“东君用意不辞辛”,写探春者全身心地进入到一种美妙的幻境。

指挥春日运动之神啊,你是那样的留心描绘焕发的春光,又是那样的不辞劳苦迎来春心。

唐代成彦雄《柳枝词》早已代探春者倾吐,“东君爱惜与先春,草泽无人处也新。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笔锋一转,宕开情丝,引起探春者春心欲动的不仅仅是墙头红杏,绮陌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还有你未猜想到的春光最初到来的地方,一眼见到的便是那花蕾刚刚开放的梅花。

最后两句“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画龙点睛,把苏轼追求梅的高贵品格那样一种春心境界升华到了新的高度。

  苏轼将春心与春景水乳交融地成篇,实属匠心独运,自然天成。

最后两笔妙不可言,毛泽东之词《卜算子·咏梅》与该词异曲同工,令人回味。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07-110

临江仙·风水洞作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四大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

故应为我发新诗。

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

借与玉川生两腋,天仙未必相思。

还凭流水送人归。

层巅余落日,草露已沾衣。

四大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

故应为我发新诗。

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

地、水、风、火从来都是所在充满的,这里风水绝佳,又有什么可疑的呢!

这是故意让我写诗赞美的吧。

各种幽雅的花香气四溢,飘到了整个山涧、山谷之中,潭中秋天的水草似乎在随风起舞,水面上漾起细小而成圈的波纹。

借与玉川生两腋,天仙未必相思。

还凭流水送人归。

层巅余落日,草露已沾衣。

洞中清美的泉水要是借给卢仝泡茶喝,他一定会觉得两腋习习生风,有飘飘欲仙之感,这样,恐怕他连天仙都不会恋慕了。

还烦请流水把我送回家。

高峰上只剩下将要落山的太阳,草丛中的露水已经沾湿了我的衣裳。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48-150

和庐山上人竹轩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洞外复空中,千千万万同。

劳师向竹颂,清是阿谁风。

归朝欢 和苏坚伯固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我梦扁舟浮震泽。

雪浪摇空千顷白。

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

此生长接淅。

与君同是江南客。

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

唱我新词泪沾臆。

灵均去后楚山空,沣阳兰芷无颜色。

君才如梦得。

武陵更在西南极。

竹枝词,莫摇新唱,谁谓古今隔。

圆通禅院,先君旧游也。四月二十四日晚,至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

此生初饮卢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是仙。

徐熙杏花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江左风流王谢家,尽携书画到天涯。

却因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落墨花。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参考资料: 1、 唐满光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102-103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

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

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参考资料: 1、 唐满光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102-103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

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

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参考资料: 1、 唐满光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102-103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整体赏析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

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

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

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

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

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

”(《江行唱和集序》)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

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

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

“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

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

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

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清。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庭中夜色)  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  便转入议论。

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

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月下抒情) 细化赏析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

“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

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

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

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

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作者与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于是作者便想到了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是感慨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三是透露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

“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文章写作特点  1.信笔疏意,随物赋形。

  2.描写月色,如诗如画。

  3.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作者心境  虽然自己有欣赏美景的乐趣,但是并不得意。

将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句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

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

  写月突出其明,写境突出其静,写影突出其形,写人突出其闲,写情突出其空。

参考资料: 1、 唐满光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102-103 .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东武和余杭两地相望,但见远隔天涯云海茫茫。

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到那时我与你同笑长醉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不用像世俗的样子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痛快的饮宴从来都另有缘由。

今夜拿着残灯送你归去,走过河塘,恍惚间见落泪如羊祜的却是你杨元素啊。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472-1473页 2、 《读点经典》编委会.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凤凰出版社 ,2012年6月:91-92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

余杭:杭州。

“醉笑”句:唐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此化用其意。

不用诉离觞(shāng),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duò)泪羊公却姓杨。

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宋时为繁荣之区。

“堕泪”句:《晋书·羊祜传》:羊祜为荆州督。

其后襄阳百姓于祜在岘山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

这里以杨绘比羊祜,“羊”、“杨”音近。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472-1473页 2、 《读点经典》编委会.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凤凰出版社 ,2012年6月:91-92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东武和余杭两地相望,但见远隔天涯云海茫茫。

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到那时我与你同笑长醉三万场。

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

余杭:杭州。

“醉笑”句:唐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此化用其意。

不用诉离觞(shāng),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duò)泪羊公却姓杨。

不用像世俗的样子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痛快的饮宴从来都另有缘由。

今夜拿着残灯送你归去,走过河塘,恍惚间见落泪如羊祜的却是你杨元素啊。

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宋时为繁荣之区。

“堕泪”句:《晋书·羊祜传》:羊祜为荆州督。

其后襄阳百姓于祜在岘山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

这里以杨绘比羊祜,“羊”、“杨”音近。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472-1473页 2、 《读点经典》编委会.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凤凰出版社 ,2012年6月:91-92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东武是密州,余杭是杭州。

此词前两句表达别后思念之情。

接下来两句却让人看尽世人的悲哀。

为什么有思念,为什么有无可奈何,为什么有离殇有堕泪,原来只为心中还存了一点功名的热望,总想现在的劳累奔波,或许有个指望,可能有些许盼头。

"何日功成名遂了",到时"还乡",这和衣锦还乡是一个道理的。

背井离乡,亲朋相识却不得见数载经年,一切的一切求一个功成名遂再还乡,然后好好坐下,酒到杯干,细数这些年来的如意不如意,“陪公三万场”,将缺失的岁月再补回,再重拾,再追忆。

  “不用诉离殇,”词人对给他饯行的杨绘说,“痛饮从来别有肠。

”是豪迈还是离愁百转千回,完全不必费神分辨。

离殇从来是不用诉,诉不出的。

痛哭也好微笑也罢,不同的人的表露方式从来都是不一样的。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送归图,灯火已残,斯人独行月下。

这是七月的事情了,那时的河塘边当有蛙鸣声做伴。

苏轼擅书画,赫赫有名的宋四家居首,才华横溢,可是宦海沉浮,身不由己。

一把辛酸泪,到底难以掩饰,痛饮到了最后,也没能硬生生逼住眼底的热气。

“堕泪羊公却姓杨”,则是以杨绘比羊祜了,表达出对友人的赞赏,反映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472-1473页

12345 共302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