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寻寻觅觅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353页 2、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第144-151页 3、 徐中舒 等.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12月 4、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147-148页 5、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04-105页 6、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307页
寻寻觅(mì)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qī)戚。乍暖还(huán)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乍暖还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怎敌他:对付,抵挡。晚:一本作“晓”。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损:表示程度极高。堪:可。著:亦写作“着”。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353页 2、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第144-151页 3、 徐中舒 等.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12月 4、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147-148页 5、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04-105页 6、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307页
寻寻觅(mì)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qī)戚。乍暖还(huán)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乍暖还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怎敌他:对付,抵挡。晚:一本作“晓”。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损:表示程度极高。堪:可。著:亦写作“着”。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353页 2、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第144-151页 3、 徐中舒 等.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12月 4、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147-148页 5、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04-105页 6、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307页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如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213-1215页 2、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第144-151页

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夜里大醉之后,来不及卸妆就和衣而睡,发髻上还擂着梅花的残枝。

浓郁的花香将我从沉醉中熏醒,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惆怅。

因为花香惊破了我的好梦,路途遥远我还没有到达故乡。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夜悄然无声,伴着我的,只有天上的斜月和眼前的翠书。

我能干什么呢?

只能无聊地用手搓揉着残损的花瓣,闻闻手中的余香,再发会儿呆来消磨这时光。

参考资料: 1、 王重阳.唐诗宋词译注(下)宋词三百首:沈阳出版社,1995:149-150 2、 李清照 等.漱玉词:万卷出版公司,2009:42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è)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沉醉:大醉。

梅萼:梅的萼片,此处代指梅。

萼,花瓣外面的一层小托片。

熏被:被香料熏过的被子。

远:一作“断”。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挼残蕊,更捻(niǎn)余香,更得些时。

悄悄:寂静无声。

依依:留恋难舍,不忍离去之意。

更:又。

挼:揉搓。

捻:用手指搓转,如捻麻绳,其揉搓程度比“挼”更进一层。

得:需要。

些:一作“此”。

参考资料: 1、 王重阳.唐诗宋词译注(下)宋词三百首:沈阳出版社,1995:149-150 2、 李清照 等.漱玉词:万卷出版公司,2009:42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è)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夜里大醉之后,来不及卸妆就和衣而睡,发髻上还擂着梅花的残枝。

浓郁的花香将我从沉醉中熏醒,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惆怅。

因为花香惊破了我的好梦,路途遥远我还没有到达故乡。

沉醉:大醉。

梅萼:梅的萼片,此处代指梅。

萼,花瓣外面的一层小托片。

熏被:被香料熏过的被子。

远:一作“断”。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挼残蕊,更捻(niǎn)余香,更得些时。

夜悄然无声,伴着我的,只有天上的斜月和眼前的翠书。

我能干什么呢?

只能无聊地用手搓揉着残损的花瓣,闻闻手中的余香,再发会儿呆来消磨这时光。

悄悄:寂静无声。

依依:留恋难舍,不忍离去之意。

更:又。

挼:揉搓。

捻:用手指搓转,如捻麻绳,其揉搓程度比“挼”更进一层。

得:需要。

些:一作“此”。

参考资料: 1、 王重阳.唐诗宋词译注(下)宋词三百首:沈阳出版社,1995:149-150 2、 李清照 等.漱玉词:万卷出版公司,2009:42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一般诗词所咏之梅,多是凌寒怒放,傲立枝头的,对残梅则不屑于咏叹赞赏。

这首咏梅词却不落前人窠臼,选取新的角度写梅。

  上片写词人醉眠后,残梅的幽香对她所发生的作用。

首句虽未写饮酒的动机和场面,直截写酒后入睡,但从“沉醉”一词可以窥见词人饮酒之多和心绪之恶。

一个“迟”字进一步透露出沉醉的状态,心情的抑郁和词人懒于卸装的倦怠神情。

下句“酒醒”从首句“沉醉’”而来,由醉到醒,在内容上进了一层,在笔法上宕开一笔,同时为“熏破春睡”张本:酒意渐消,春睡才会被梅香熏破。

“熏破”二字,通过嗅觉强调出梅香的浓烈。

春困又加沉醉,所以睡得一定很甜;

梦中得归故乡,所以心情暂时很美。

“梦远不成归”,作者以梦写愁,揭示全词主旨。

“梦远”是梦中返回遥远的故乡。

词人似乎有些埋怨梅香太浓,打断了自己的美梦。

她的梦魂本来正沿着回乡之路,飘飘忽忽飞得很远很远,“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归乡千里路,也许能回到故乡,也许能与亲人团聚吧。

但现实是故乡已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回去谈何容易。

词人只有借助梦境才能得到精神上的暂时慰藉,这是非常不幸的。

而怀乡之情,故国之思又是非常殷切的。

李煜在其《菩萨蛮》中有“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的句子。

用梦表达在现实中久萦于心而实际上又无法实现的强烈愿望,确实能收到情在词外的效果。

更何况这美梦被梅花扰断,希望又成泡影。

词人无限感叹,惘然若失。

这种对梅香的“怨”也正是词人欲归不得的怨。

这种幽怨像无端的乱絮,久已缭绕心头,“夜来沉醉”不过是为了借酒浇愁罢了。

断梦,给人留下遗憾,留下回味的馀地,它比一个完整的梦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梦远不成归”一句,集中表现了词人强烈的思乡怀人之倩,欲归不得之苦。

  下片集中写词人醒来后,依托于梅花的百无聊赖的心绪,也表现了词人在孤寂的环境中思念故土的执著情态。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寥寥数语,勾画了一幅春夜无眠图。

梦醒以后,久不成寐,帘筛月影,月伴无眠,夜深人静,月亮缓缓移动,绿色的窗帘低垂着。

此句描绘寂静的环境。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其思念故乡的深沉感情。

“人悄悄,月依依”是对偶句。

孤独一人,中夜不寐,故觉“悄悄”;

皓月缓缓移动,含情脉脉,故曰“依依”。

“悄悄”不仅活现人物的姿态,还能令人想见人物的凝思冥想之状。

用“依依”来描绘月亮移动,十分切贴,它又和“人俏悄”所显示的夜深人静的气氛和谐统一,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翠帘垂”在描写客观物态中,更增加几分静谧。

一个“垂”字更增加了夜的沉寂。

这幅清淡的月夜图,成功地烘托出词人孤单清冷的内心世界。

“更挪”“更捻”的连续动作,突现了词人百无聊赖的心理。

这单调的动作,包含着复杂的心绪。

词人所思早已不只在梅上。

或许她是在追忆梦中的情景,或许是在回忆昔日的生活,或许是由残梅想到自己眼下的处境,或许是对梅花产生了怜惜之情:“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林逋《山园小梅二首》)在这深夜里,是残梅勾起了词人的伤心事,又只有残梅还能陪伴着她,排遣她心头的愁绪,消磨这难挨的时光。

“更援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三“更”相迭,含蕴无穷,将词人的感情表现得婉曲有致。

作者在勾勒客观环境的同时,寓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地。

所用排比句式,既合格律,又灵活多变。

  这首咏梅词,没有把笔墨集中在写梅的姿容、特质上,而是缘梅抒情,以残梅的幽香为引线,串联全篇。

全词以写头戴残梅沉醉入睡开始,继由梅香“熏破春睡”使“梦远不成归”,引起词人心情的怅惘;

甜美的梦境与凄苦的现实互为映衬,深刻地表达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全词虽不着一个“愁”字,却处处含愁。

“梦远不成归”使人愁;

“人悄悄,月依依”同样使人愁;

“更挪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更把词人内心的愁绪通过动作表现褥淋漓尽致。

国破家亡,流落他乡,一腔怨恨,借梅而发。

咏梅而意不在梅,正是这首咏物词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148-151 2、 韦建平 等.李清照词赏析:辽宁大学出版社,1982:169-171

临江仙·梅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

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庭院一层层的有好多层,云簇阁楼的窗户,淡淡的雾气弥漫在四周,春天却迟迟不来。

思念让容色憔悴,只有在夜晚的梦中才能相聚,向阳的梅枝也到了发芽的时节。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

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梅花风姿清瘦,南楼的羌笛不要吹奏哀怨的曲调。

散发着浓浓的香味的梅花不知道被吹落多少?

春日的暖风,别一下就让时间来到杏花盛开的时节了。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2、 周笃文.李清照词鉴赏[M].山东:齐鲁书社出版社,1986.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南枝:向南,亦即朝阳的梅枝。

玉瘦檀(tán)轻无限恨,南楼羌(qiāng)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

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玉瘦檀轻:谓梅花姿态清瘦,颜色浅红。

檀:原为木名,此处指浅绛色。

羌管休吹:意谓不要吹奏音调哀怨的笛曲《梅花落》。

暖风迟日:语出孙光宪《浣溪沙》词:“兰沐初休曲槛前,暖风迟日洗头天。

”迟日:春日,语出杜审言《渡湘江》诗:“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肥:这里指盛开。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2、 周笃文.李清照词鉴赏[M].山东:齐鲁书社出版社,1986.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庭院一层层的有好多层,云簇阁楼的窗户,淡淡的雾气弥漫在四周,春天却迟迟不来。

思念让容色憔悴,只有在夜晚的梦中才能相聚,向阳的梅枝也到了发芽的时节。

南枝:向南,亦即朝阳的梅枝。

玉瘦檀(tán)轻无限恨,南楼羌(qiāng)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

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梅花风姿清瘦,南楼的羌笛不要吹奏哀怨的曲调。

散发着浓浓的香味的梅花不知道被吹落多少?

春日的暖风,别一下就让时间来到杏花盛开的时节了。

玉瘦檀轻:谓梅花姿态清瘦,颜色浅红。

檀:原为木名,此处指浅绛色。

羌管休吹:意谓不要吹奏音调哀怨的笛曲《梅花落》。

暖风迟日:语出孙光宪《浣溪沙》词:“兰沐初休曲槛前,暖风迟日洗头天。

”迟日:春日,语出杜审言《渡湘江》诗:“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肥:这里指盛开。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 2、 周笃文.李清照词鉴赏[M].山东:齐鲁书社出版社,1986.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

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这首词以咏梅为题,用梅花暗喻词人自己,把闺人幽独的离思与韶华易逝的帐悯,极其高华而深至地表现了出来。

  “庭院深深深几许”起句袭用欧词,一字不改,而又融化不涩,别具意境。

这种问鼎名篇的作法,表现了漱玉词人的魄力与艺术上的自信。

以设问的口气一连迭用三个“深”字,能在读者心中唤起了一种院宇深邃,气象雍容的声情效果。

迭字用得好,却能形容尽妙,动人于不自觉之中……李清照这首《临江仙》一、二两句用得浑成而富有变化。

因而避免了袭用成句容易造成的雷同之感。

“庭院”句言其深,“云窗”句状其高。

一纵一横,交相映衬,便将一座贵家池馆的富丽与清幽的气象勾画出来了。

云簇疏棂,雾迷高阁,这是何其缥缈清幽、高出尘寰的所在呵。

“春迟”二字语义双关,包蕴甚深,不可草草读过。

乍看起来,仿佛是主人公慨叹春光的姗姗来迟。

然而这仅是表面的理解。

其实,阳春有一序,天地无私,烂漫的春光是不会遗弃这锦屏府第的,这个“迟”字所反映的意蕴中不只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是一种主观的感情。

作者是借春光不到的艺术构思来表现春闺思妇的凄黯心绪。

它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等等,可说是同其委婉的手法。

“为谁憔悴损芳姿?

”更设一问,以跌宕的笔触,补足上文。

指出了原来使闺中人赏春无绪、芳姿悴损的,不正是对远人的思念和被爱情的折磨吗?

几经铺垫,到此才将一篇题旨揭出来。

“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歇拍处点出梅花,承上巨启下之笔,高华中带有一些凄丽的意味。

“清梦”乃是结想而成的南柯相会。

远人纵未得归,这梦里的欢娱便也是一分消受了。

  以清词写苦思,倍增凄苦……她不是以梅花直接比人,而是把梅花同清梦联系起来,因好梦而溯及梅花,又以“应是”云云推测之词,加以摇曳,愈觉意折层探,令人回味不尽。

漱玉词富于形象之美,尤长于活用比况类形容词。

如“绿肥红瘦”与此处之“别到杏花肥”等,皆能别出巧思,一新耳目。

“杏花肥”犹言杏花盛开也。

然而不用常语而换一“肥”字,把形容词活用作谓语,就大增其直观的美感。

巧而不尖,新而不怪,真能超越凡庸,别开生面。

此处着一“肥”字,上与“瘦”字关合,以梅花之玉瘦,衬红杏之憨肥,益觉鲜明生动。

同时两相映带,还点明了时间的跨度。

从早梅绽蕊直盼到杏花开遍,二十四番花信风,已吹过十一番了。

春光半过,伊人未归,花落花开,只成孤赏。

难怪园中的春色,尽作愁痕了。

末尾以景结情,骚情雅韵,令人凄然无尽,洵为小令中精品。

参考资料: 1、 周笃文.李清照词鉴赏[M].山东:齐鲁书社出版社,1986.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白雪皑皑,满眼银色世界。

就在这银色的世界里,一树寒梅点缀其间。

那覆雪悬冰的梅枝,晶莹剔透,别在枝头的梅花,丰润姣洁。

就是从这傲雪而放的梅花,人们才知道了春天就要到来的消息。

梅花含苞初绽,娇美可怜,芳气袭人,就像庭院里刚刚出浴,换了新妆的美人。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大自然可能也有偏爱,她怜爱这娇艳的梅花,作为陪衬,才让月光这样皎洁清澈,玲珑剔透,洒满大地。

让我们举杯开怀畅饮吧,值此花好月圆雪白的良宵,品酒赏梅,一醉方休。

要知道,群花竞艳,谁也逊色于梅花呀。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32-35 2、 陈忠涛 王亚.今生最爱李清照.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zhuì)琼枝腻(nì)。

香脸半开娇旖(yǐ)旎(nǐ),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春信:春天的消息。

琼枝:此指覆雪悬冰的梅枝。

梅枝著雪,白如玉枝,故称。

点缀:稍加装饰衬托,使事物更加美好。

琼枝:像美玉制成的枝条。

腻:这里形容清瘦的梅枝着雪后变得粗肥光洁。

香脸:指女人敷着胭脂散发香味的面颊。

此处用以比拟半开着的散发芳香的梅花。

旖旎:柔美貌。

玉人:美人。

此处用以比梅花。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造化:天地,大自然。

玲珑:明亮貌。

金尊:珍贵的酒杯。

尊:同“樽”。

沈:同“沉”。

绿蚁:本来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的屑沫子,也叫浮蚁,后来衍为酒的代称。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32-35 2、 陈忠涛 王亚.今生最爱李清照.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zhuì)琼枝腻(nì)。

香脸半开娇旖(yǐ)旎(nǐ),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白雪皑皑,满眼银色世界。

就在这银色的世界里,一树寒梅点缀其间。

那覆雪悬冰的梅枝,晶莹剔透,别在枝头的梅花,丰润姣洁。

就是从这傲雪而放的梅花,人们才知道了春天就要到来的消息。

梅花含苞初绽,娇美可怜,芳气袭人,就像庭院里刚刚出浴,换了新妆的美人。

春信:春天的消息。

琼枝:此指覆雪悬冰的梅枝。

梅枝著雪,白如玉枝,故称。

点缀:稍加装饰衬托,使事物更加美好。

琼枝:像美玉制成的枝条。

腻:这里形容清瘦的梅枝着雪后变得粗肥光洁。

香脸:指女人敷着胭脂散发香味的面颊。

此处用以比拟半开着的散发芳香的梅花。

旖旎:柔美貌。

玉人:美人。

此处用以比梅花。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大自然可能也有偏爱,她怜爱这娇艳的梅花,作为陪衬,才让月光这样皎洁清澈,玲珑剔透,洒满大地。

让我们举杯开怀畅饮吧,值此花好月圆雪白的良宵,品酒赏梅,一醉方休。

要知道,群花竞艳,谁也逊色于梅花呀。

造化:天地,大自然。

玲珑:明亮貌。

金尊:珍贵的酒杯。

尊:同“樽”。

沈:同“沉”。

绿蚁:本来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的屑沫子,也叫浮蚁,后来衍为酒的代称。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32-35 2、 陈忠涛 王亚.今生最爱李清照.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这是一首咏梅词。

上片写寒梅初放。

何逊《扬州早梅》:“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露发,映雪凝寒开。

”梅花,她开于冬春之交,最能惊醒人们的时间意识,使人们萌生新的希望。

所以被认为是报春之花。

因为梅花斗雪迎寒而开,诗人咏梅,又总以冰雪作为空间背景。

庾信《咏梅花》诗:“常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这里,“琼枝”就指覆雪悬冰的梅枝。

半放的寒梅点缀着它,愈显得光明润泽。

词人接着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形容将开未开之梅的轻盈娇美,用玉人浴出形容梅的玉洁冰清,明艳出群:即物即人,梅已和人融成了一片。

  下片转用侧面烘托。

梅花偏宜月下观赏,造物有意,故教月色玲珑透剔,使暗香浮动,疏影横斜。

值此良宵,且备金樽、绿蚁,花前共一醉。

绿蚁,酒面的浮沫。

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历代诗话》引《古隽考略》:“绿蚁,酒之美者,泛泛有浮花,其色绿。

”   这首词,银色的月光,金色的酒樽,淡绿的酒,晶莹的梅织成了一幅画,写得如梦如幻,空灵优美。

与前人的咏梅诗词相比,此词艺术上有所创新。

词人抓住寒梅主要特征,用比喻、拟人、想象等多种手法,从正面刻画梅花形象。

在对寒梅作了总体勾勒之后,又以生花妙笔点染其形象美和神态美。

同时,此时做到了移情于物,以景传情,意中有景,景中寄意,体现了李词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32-35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漫漫长夜让人提不起一点精神,心情也郁郁不欢,只能在梦里梦见京城,还能认出那些熟悉的京都街道。

为了报答眼下的好春色,花儿与月影也是相互相映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简便的宴席,虽然菜很一般,酒却是美酒,味道也很合口,一切都让人称心如意。

喝醉了将花插在头上,花儿不要笑我,可怜春天也像人的衰老一样快要过去了。

参考资料: 1、 平慧善 .李清照诗词选译 .四川 :巴蜀书社出版社 ,1990 :58 . 2、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89-92 .

永夜恹(yān)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永夜:长夜。

恹恹: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

空:徒然。

长安:原为汉唐故都,这里代指北宋都城汴京。

认取:记得,熟悉。

报:答谢。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杯盘:指酒食。

草草:简单。

梅酸:代指菜肴可口。

梅是古代所必需的调味品。

称:合适。

怀抱:心意。

醉里插花花莫笑:北宋苏轼《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

可怜春似人将老: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此句暗合此意。

参考资料: 1、 平慧善 .李清照诗词选译 .四川 :巴蜀书社出版社 ,1990 :58 . 2、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89-92 .

永夜恹(yān)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漫漫长夜让人提不起一点精神,心情也郁郁不欢,只能在梦里梦见京城,还能认出那些熟悉的京都街道。

为了报答眼下的好春色,花儿与月影也是相互相映照。

永夜:长夜。

恹恹: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

空:徒然。

长安:原为汉唐故都,这里代指北宋都城汴京。

认取:记得,熟悉。

报:答谢。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简便的宴席,虽然菜很一般,酒却是美酒,味道也很合口,一切都让人称心如意。

喝醉了将花插在头上,花儿不要笑我,可怜春天也像人的衰老一样快要过去了。

杯盘:指酒食。

草草:简单。

梅酸:代指菜肴可口。

梅是古代所必需的调味品。

称:合适。

怀抱:心意。

醉里插花花莫笑:北宋苏轼《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

可怜春似人将老: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此句暗合此意。

参考资料: 1、 平慧善 .李清照诗词选译 .四川 :巴蜀书社出版社 ,1990 :58 . 2、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89-92 .

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是一首寄寓南渡之恨的力作。

  上片首句“永夜恹恹欢意少”开门见山。

南渡以后,清照隽永含蓄的风格,一变而为沉郁苍凉。

上巳虽是传统的水边修禊节日,但词人此时心情不愉,欢意甚少。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写长夜辗转反侧,梦见汴京,看到汴京的宫阙城池,然而实不可到,故说“空”,抒写对汴京被占的哀思和沉痛。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写今年的自然春色和往年一样好,而今年的政局远远不如从前了。

“为报”二字,点明这春天的消息是从他人处听来的,并非词人游春所见。

实际上是说,今年建康城毫无春意,虽是朝花夜月如故,而有等于无。

“宜相照”的“宜”字,作“本来应该”解。

“相照”前著一“宜”字,其意似说它们没有相照,更确切一点,是词人对此漫不经心,反映出她的忧闷。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承上启下,点明题旨,透露了女主人公并无心过好这个上巳节日,酸梅酿成的酒,和自己辛酸的怀抱是相称的。

这两句,貌似率直,其实极婉转,极沉痛。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这里把“花”拟人化。

“花莫笑”,就是不要笑我老大不小还插花,这一层词意,与末句“可怜春似人将老”紧接,意思是说最需要怜念的是春天也像人一样快要衰老了。

“春”暗喻“国家社稷”,“春将老”暗喻“国将沦亡”。

  《蝶恋花》是一首六十字的词,这首词题是“上巳召亲族”,带含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厚的感伤情绪,写得委婉曲折,层层深入而笔意浑成,具有长调铺叙的气势。

写出作者的国破家亡之恨,寄寓词人对国家社稷的赤子之情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89-92 . 2、 黄墨谷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212-1213 . 3、 陆费逵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年版 :第1533页 .

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

春天已到长门宫,春草青青,梅花才绽开,一点点,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取出笼中碧云茶,碾碎的末儿玉一样晶莹,想留住消晨的好梦,咂一口,惊破了一杯碧绿的春景。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层层花影掩映着重重门,疏疏帘幕透进淡淡月影,多么好的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两年第三次辜负了春神,归来吧,说什么也要好好品味今春的温馨。

参考资料: 1、 平慧善 .李清照诗词选译 .重庆市 :巴蜀书社 ,1990年 :16-18页 . 2、 孙乃修 .唐宋诗词赏析 李清照词赏析 .海口市 :海南出版社 ,1997年 :46-48页 .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

长门:长门宫,汉代宫名。

汉武帝的陈皇后因妒失宠,打入长门宫。

这里以“长门”意指女主人公冷寂孤独的住所。

些子:少许。

破:绽开、吐艳。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碧云:指茶团。

宋代的茶叶大都制成团状,饮用时要碾碎再煮。

碧:形容茶的颜色。

笼碾:两种碾茶用具,这里作为动词用,指把茶团放在各种器皿中碾碎。

玉成尘:把茶团碾得细如粉尘。

这里“玉”字呼应“碧”字。

留晓梦:还留恋和陶醉在拂晓时分做的好梦中。

一瓯春:指一盂茶。

瓯:盆、盂等盛器。

以春字暗喻茶水,含蕴变得丰富。

春茶,春醪,春水,春花,春情,春天的一切美好之物,均含在面前这一瓯浓液之中。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二年三度:指第一年的春天到第三年的初春,就时间而言是两年或两年多,就逢春次数而言则是三次。

东君:原指太阳,后演变为春神。

词中指美好的春光。

参考资料: 1、 平慧善 .李清照诗词选译 .重庆市 :巴蜀书社 ,1990年 :16-18页 . 2、 孙乃修 .唐宋诗词赏析 李清照词赏析 .海口市 :海南出版社 ,1997年 :46-48页 .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

春天已到长门宫,春草青青,梅花才绽开,一点点,未开匀。

长门:长门宫,汉代宫名。

汉武帝的陈皇后因妒失宠,打入长门宫。

这里以“长门”意指女主人公冷寂孤独的住所。

些子:少许。

破:绽开、吐艳。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取出笼中碧云茶,碾碎的末儿玉一样晶莹,想留住消晨的好梦,咂一口,惊破了一杯碧绿的春景。

碧云:指茶团。

宋代的茶叶大都制成团状,饮用时要碾碎再煮。

碧:形容茶的颜色。

笼碾:两种碾茶用具,这里作为动词用,指把茶团放在各种器皿中碾碎。

玉成尘:把茶团碾得细如粉尘。

这里“玉”字呼应“碧”字。

留晓梦:还留恋和陶醉在拂晓时分做的好梦中。

一瓯春:指一盂茶。

瓯:盆、盂等盛器。

以春字暗喻茶水,含蕴变得丰富。

春茶,春醪,春水,春花,春情,春天的一切美好之物,均含在面前这一瓯浓液之中。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层层花影掩映着重重门,疏疏帘幕透进淡淡月影,多么好的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两年第三次辜负了春神,归来吧,说什么也要好好品味今春的温馨。

二年三度:指第一年的春天到第三年的初春,就时间而言是两年或两年多,就逢春次数而言则是三次。

东君:原指太阳,后演变为春神。

词中指美好的春光。

参考资料: 1、 平慧善 .李清照诗词选译 .重庆市 :巴蜀书社 ,1990年 :16-18页 . 2、 孙乃修 .唐宋诗词赏析 李清照词赏析 .海口市 :海南出版社 ,1997年 :46-48页 .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这首词,以惜春为抒情线索。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塑造了一个感情丰富而专注的女主人公形象。

  作品的开头描绘出初春好景象:“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

”词人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派新春景象,显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为全词定下了基调。

  开头的几句耐人寻味:第一,首句是借用五代薛昭蕴《小重山》词之一的成句,劈头传出了春的消息。

长门,原汉宫名。

它是汉武帝陈皇后阿娇失宠后居住的地方,后来多以它代指“冷宫”。

李清照以“长门”入词,则包含有两层意思。

一是暗示自己有一种难言的幽伤,借用上述薛昭蕴宫怨词的意境,为下文表达这种幽伤作了情绪上的铺垫。

二是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特有声息。

“春到长门春草青”,一句连用两个“春”字,描摹出春天一到,春草即刻舒展身姿的情态,给人以春风拂面的快感。

不仅写出了春的神奇,还借春草在经历了寒冬之后对春天的渴盼,暗示女词人回到丈夫身边的无限快感。

  第二,宛如一幅斑斓的绘画,起拍以下三句有着迷人的色彩和构图。

看那江梅花朵和蓓蕾相间,梅枝与新蕊互衬,愈发显得错落有致,相映成趣。

这些共同组成了一幅娇妍的春意图,蕴含着作者对生活的希望。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碧云笼碾,即碾茶。

宋人吃茶都是先碾后煮。

碧云是形容茶色。

春天的景色如此美好,它使女词人为之陶醉。

她兴致勃勃地取出名贵的“碧云”茶团,碾碎煎煮。

词人本想一边品茗,一边回味早晨的梦境。

哪知一经重温“晓梦”,惊破了品尝茶香的雅兴。

“惊破一瓯春”的“春”字,语意双关,不仅形容出茶色的纯正,香气的馥郁,更暗示了词人的“晓梦”是与一种春景春情有关。

  词的下片承“晓梦”而转入对“黄昏”景象的描绘,侧重表现春日黄昏的美好:“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疏帘,有雕饰的帏帘。

作者轻轻两笔,勾勒出一幅清幽的黄昏景色。

它如一幅水墨写意画,虽无明丽的色彩,但却能在黑白中见精神,在清淡中显神采,愈发给庭院增添了几分恬静与优雅。

两句里“压”“铺”二字精策而传神。

“压”字,委婉地描绘出了花儿的繁盛。

因为花儿稀疏零星,花影就不会重重叠叠,给人以浓重如“压”来之感。

同时,它又体现了花儿的蓬勃生机。

“铺”字。

首先,形象地显示了月光朦胧和清淡。

因为此时,夕阳才落,月亮刚刚升起,月是淡月,光是微光,若有若无,像是薄如蝉翼的轻纱一般,铺蒙在疏帘之上,显得是那样轻灵,那样柔美。

其次,“铺”字又写出了月亮“多情”的神态。

它就像是在含情脉脉地关注着女主人,表现出深深的依恋,类似于“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境界。

“铺”又与“压”在用墨的浓淡、轻重、明暗、虚实上相互辉映,使得整个画面体现出朦胧和谐之美。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在李清照的笔下,有许多著名的春景情词,《如梦令》“昨夜雨风骤”、《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等都是熟知的咏春名篇。

对每一个春天,她都不肯虚度。

此处特意提出“今春”,表明今年一定要特别地经意,这就将惜春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将感情推向了高潮。

  统观全词,上下两片,一早一晚,布局精严。

虽然每一片都是由景及人,但通篇读来词意层层递进,情感节节发展。

上一片如花含苞,味之无穷;

下一片如百花竞放,感情浓烈。

两相映照,足见她对丈夫的爱之深,思之切。

在语言的运用方面,这首词也很有特点。

既有“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归来也,著意过今春”等浅白直露的口语,显示了易安词淡笔点染,自然隽永的风韵;

也有“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等精炼的对句,显示了易安词的炼句炼意之功。

特别是“压”与“铺”两个字锻炼精妙,感到仿佛那诱人的花影不是映在门上,而是压在作者的心上;

那迷人的淡月也不是照在帘上,而是直接铺到了词人的心里。

它承上启下,把作者此时此地的心灵感受形象,委婉地传达出来。

参考资料: 1、 傅秋爽 .涵韵集 .天津市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6年 :420—422页 . 2、 善行 .齐鲁历代诗文词曲鉴赏 .泰安市 :泰山出版社 ,2002年 :704-705页 .

偶成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十五年前的花前月下,我们相伴游园,并作赏花的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如今的花还是与往年的一样,怎么我的心情却与往年不一样了?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76. 2、 王延梯.漱玉集注[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78. 3、 王传胪.李清照的诗[A].四川大学学报:2000(2).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花月底:花前月下。

相从:相伴随。

赋:作。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浑:尽,简直,完全。

安得:怎得。

情怀:心情。

往时:过去。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76. 2、 王延梯.漱玉集注[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78. 3、 王传胪.李清照的诗[A].四川大学学报:2000(2).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十五年前的花前月下,我们相伴游园,并作赏花的诗。

花月底:花前月下。

相从:相伴随。

赋:作。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如今的花还是与往年的一样,怎么我的心情却与往年不一样了?

浑:尽,简直,完全。

安得:怎得。

情怀:心情。

往时:过去。

参考资料: 1、 杨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76. 2、 王延梯.漱玉集注[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78. 3、 王传胪.李清照的诗[A].四川大学学报:2000(2).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偶成》前两句“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其中“十五年前”是指夫妇俩在青州屏居的时候,还是赵明诚死之前,夫妻二人在江宁的时候,这恐无人能考证出来。

“花月底”指花前月下,也是古代谈情说爱的场景,正是甜蜜的过去反衬出现在的心酸。

“相从”,这时指夫妻二人相伴相随。

“曾”字点出了那过去的好时光,夫妻二人情趣相投。

这是充满了李清照、赵明诚夫妇二人夫唱妇随,花前、月下、赏花、赋诗的甜蜜日子的回忆。

  后两句“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旧时。

”引用了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中的诗境。

与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的写作手法相似。

两个“似”字,前一个“似”是花和月似旧时,承接第一句的“花月底”。

“安得”一词,是这两个“似”的转折。

后一个“似”是心情再也不似旧时,让人感叹世间早已经是物是人非。

  这是一首睹物思人的抒情诗,道出了李清照丧夫后孤苦落寂的心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瑞鹧鸪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

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

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孤雁儿/御街行

作者: 李清照 朝代: 宋代

藤床纸帐朝眠起。

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

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678910 共10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