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e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多有着凉、淋雨及受风史。男性多于女性、单侧多见。 二、症状 发病突然,多为晨时无意中发现口角偏斜。主要表现为面部一侧表情肌瘫痪,如额纹消失、闭眼无力,试闭眼时患侧眼球向外上方旋转露出白色巩膜,称贝尔现象。患侧口角下垂、流涎,鼻唇沟变浅或消失,显示牙齿时口角偏向健侧,患侧面颊部食物存留。后期口角偏向患侧。
治疗: [治疗] 急性期应尽早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每次10毫克,每日3-4次,于起病早期连用1-2周后减量。同时辅以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及能量合剂等。针灸简易有效,可结合药物治疗早期应用。可在局部行红外线照射或超短波透热疗法。防治暴露性角膜炎可使用眼膏或眼罩严重时缝合上下睑以保护角膜。
相关信息: [预后] 面瘫不完全者,1-·2个月内明显好转而后痊愈。年轻病例预后良好。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麻痹。
面神经如有缺血、水肿则易导致其麻痹,是常见的疾病。
[病因] 病因不明。
受凉、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可为诱因。
拼音:ji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青壮年多见,老年人极少发病。病前常有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史,或疫苗接种史。 二、症状 急性起病,多无发热。胸段多见,多在2-3日内达高峰,很少超过一周,迅速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表现,感觉平面以下的肢体瘫痪、各种感觉缺失、膀胱直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早期出现脊髓休克。如病变迅速上升出现呼吸肌瘫痪者,称为上升性脊髓炎;当病变上升至脑干出现颅神经损害或累及大脑出现精神异常者,则称为弥漫性脑脊髓炎。 三、辅助检查 脑脊液动力学试验有助于诊断。 四、并发症 可并发肺炎、泌尿系感染或褥疮。
治疗: [治疗] 一、急性期 以预防合并症为主。 (一)药物治疗 应用氢化可的松每日200-300毫克,或地塞米松每日10-15毫克,静滴,7-10日为一疗程,以后改服强的松。为预防感染可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二)防治并发症 高位脊髓炎常有呼吸困难,注意翻身、拍背,并勤吸痰,必要时尽早行气管切开术。防治褥疮要勤翻身、拍背,保持皮肤干燥。身体受压部位出现红肿硬结者可用70%乙醇擦拭,并涂3.5%的安息香酊。早期褥疮形成者,用10%普鲁卡因环形封闭,红外线照射保持创口干燥。褥疮深大者要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加强换药并注意全身营养。膀胱功能障碍的护理,休克期尿滞留应尽早导尿,休克期恢复后要保持膀胱容量以防止挛缩性膀胱,可将100-200毫升冲洗液注入膀胱,并保留30分钟左右放出。当膀胱感染时可在冲洗液中加入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等。 二、恢复期 加强功能锻炼,促进肌力恢复及防治合并症。
相关信息: [预后] 病人通常在3-6个月内恢复到生活自理。如发生并发症则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甚至死亡。上升性脊髓炎短期内死亡。
急性脊髓炎也称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是指一组原因不明的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
[病因] 病因未明。
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种后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拼音:j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中年发病,有上述病史,常伴有倦怠、乏力、舌炎、腹泻等。 二、症状 起病呈亚急性或慢性,初发多为持续性和对称性四肢远端感觉异常,如刺痛、麻木、烧灼样感觉、手套袜套样感觉减退。双侧下肢无力、僵硬、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周围神经病变严重、时可有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但锥体束征常阳性。步态蹒跚,基底增宽、深感觉缺失及感觉性共济失调。 三、辅助检查 脑脊液、胃酸检查,血清维生素B12含量测定,周围血及骨髓涂片检查可助诊断。
治疗: [治疗] 应立即给予大量维生素B12治疗,每次200-1000毫克,肌注,每日1次,连用2周后以小剂量维持。叶酸不宜单独应用,可与维生素B12合用,辅以维生素E、维生素C、铁剂等。瘫痪严重者宜加强护理及功能锻炼。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如不经对症治疗,发病2-3年后可死亡。但如发病后3个月内积极治疗可完全恢复。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痉挛性瘫痪、感觉性共济失调,常伴周围神经损害。
[病因] 本病由于维生素B12缺乏而引起,常有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后、回肠切除、小肠原发性吸收不良等维生素B12吸收不良。
多与恶性贫血伴发。
拼音:duan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好发于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 二、症状 主要特征为,发作突然;持续时间短,通常数分钟至1小时;症状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常反复发作,每次发作均涉及相同的某动脉供应的脑功能区。颈内动脉系统受累的典型表现为同侧失明,对侧单瘫、偏瘫、感觉异常,优势半球受累可失语。椎-基底动脉系统累及常表现为共济失凋、平衡障碍、口吃及眩晕、恶心、呕吐、失语;可失明、复视、吞咽困难;交叉性麻痹是脑干缺血的表现;少数患者表现为摔倒与短暂性全面遗忘症。 三、辅助检查 必要时应进行CT、MRI、颈椎平片、脑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超声等影像学检查。
治疗: [治疗] 治疗目的在于预防本病再发和发生脑梗塞。 一、一般治疗 调整血压,治疗心律失常,避免颈部过度活动。 二、药物治疗 应用抗血小板凝聚药如肠溶阿斯匹林,每次0.3克,每日1次,如无禁忌症可长期服用;或/和潘生丁每次25毫克,每日3次。对发作频繁,程度较重,持续时间长,发作后症状逐渐加重而无抗凝治疗禁忌者可选用抗凝治疗。给予脑血管扩张剂如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次500毫升,静滴,每日1次,10-15日为一疗程;烟酸每次50-100毫克,每日3次;脑益嗪每次25毫克,每日3次;尼莫地平每次40毫克,每日3次。 三、手术治疗 可选用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颅外一颅内血管吻合术。
相关信息: [预后] 未经治疗的患者约1/3发展为脑梗塞;另1/3可自行缓解。 [预防] 主要是防治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如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应积极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某一区域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短暂的功能障碍。
表现为突发的偏瘫、失语等,多很快恢复,可反复发作,愈后不留后遗症。
[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
可能与微栓塞、血液动力学改变、颈部动脉受压、脑血管痉挛等有关。
拼音:nao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多见于50-60岁以上年老者,多于静息状态发病,由栓塞引起者则以青壮年多见。多数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或中风病史。 二、症状 一般起病较急,数小时内达高峰,栓塞者则于数秒、数分钟内达高峰。部分病人睡眠中患病,晨间醒后才发现异常。主要表现为偏瘫、失语,有时头痛,但不剧烈,通常意识清晰。 三、定位诊断 由于脑梗塞部位不同,表现有异。 (一)颈内动脉系统 多表现为,病侧视力障碍,对侧中枢性偏瘫,可出现失语;病侧不完全性霍纳综合征及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可闻及血管杂音;智能减退、失认、失用、左右侧分辨不能。 1.大脑中动脉可出现病变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可伴失语,出现失用、失认和体象障碍等。 2.大脑前动脉可产生对侧下肢运动和感觉障碍,伴小便不易控制。可出现对侧中枢性面、舌及上肢瘫痪,或有淡漠、欣快、大小便失禁和强握等。 (二)椎-基底动脉系统 1.椎动脉突起眩晕、构音不清、吞咽困难、和声带麻痹、眼球震颤、霍纳综合症、小脑性共济失调、病侧面部和对侧半身痛、温觉减退。 2.基底动脉脑干梗塞可出现交叉性麻痹;主干闭塞出现四肢瘫、延髓麻痹及昏迷,常迅速死亡;脑桥基底部梗塞时神志清楚,不能讲话,只能以眼球上下活动表达意思;小脑梗塞表现眩晕、恶心、呕吐、头痛、共济失调。 3.大脑后动脉穿通动脉阻塞表现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锥体外系症状;后交通动脉吻合后闭塞表现对侧偏盲和一过性视力障碍;两侧枕叶梗塞表现皮质盲,可有失读、体象障碍。颞叶支闭塞可出现急性记忆障碍。 (三)腔隙综合症 症状多呈局灶性。单纯运动障碍最常见,仅表现轻偏瘫。单纯感觉障碍表现为偏身感觉异常或丧失。共济失调性偏侧轻瘫表现为对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和运动障碍。假性球麻痹综合症表现为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呕吐反射亢进、强哭、强笑等。多发性腔隙梗塞表现假性球麻痹、面部表情固定、运动不能、前冲步态等,可伴尿失禁和智能减退。 四、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CT扫描、MRI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脑血管造影可助诊断。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ry)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有助于早期诊断。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防治各种并发症。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压,使其接近正常或病前水平。 二、药物治疗 (一)改善循环 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次250-500毫升,每日2次,静滴,7天为一疗程;出血或心功能不全者慎用。肠溶阿斯匹林每次0.3克每日1次;或/和潘生丁每次50毫克,每天3次。 (二)减轻脑水肿 20%甘露醇每次250毫升,静滴,每6-8小时1次,7日为一疗程。复方甘油盐水每次500毫升,静滴,每日1次。地塞米松每次10毫克,静注;或强的松每次40-60毫克,晨起顿服,第二周后减量。 (三)抗凝疗法 进展性中风适用,脑出血禁用。肝素4千-6千U,静滴,3-5日后同时口服华法令,开始6-12毫克,至少5日,然后单用华法令2-6毫克。每晚1次。每一疗程不少于3-6个月。 (四)溶栓疗法 用于起病6小时内或进展性中风。尿激酶每次1-2万U,静滴,每日1次5日为一疗程。 (五)改善脑代谢 脑复康,每次0.4克,每日3次。脑通每次10毫克,每日2次。胞二磷胆碱0.5-0.75克,和脑活素每次10-310毫升,静滴,每日1次,10-14日为一疗程。维生素E,每次0.2克,每日3次。尼莫地平每次40毫克,每日3次。 (六)中药 红花、川芎、丹参、鸡血藤、地龙等。 三、手术治疗 对急性小脑梗塞可行减压术。也可行颅内一颅外动脉吻合术,介人性放射学治疗。
相关信息: [预后] 脑血栓形成急性期病死率约5%-15%,存活者残废率较高,仅30%可部分或完全恢复。脑栓塞急性期病死率也约为5%-15%,存活者后遗症较多,半数以上可复发。 [预防] 主要是针对脑血栓的危险因素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栓塞的原发疾病等进行治疗。
脑梗塞是指局部脑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急性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
[病因] 因脑血栓形成、栓子、炎症、损伤等引起,以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引起者最常见。
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多伴高血压。
脑栓塞则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心肌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
拼音:nao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寒冷季节发病者较多。多于50-70岁发病,常有高血压史。一般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 二、症状 主要表现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大小便失禁等。发病时常有显著的血压升高。多有脑膜刺激征阳性,瞳孔常大小不等。眼底检查可见动脉硬化、出血、视乳头水肿。 三、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的表现因出血部位不同而有差异。 (一)基底节区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在70%-80%发生于基底节区,按其与内囊的关系分为外侧、内侧和混合型,又可分为轻型和重型。轻型多属外侧型出血,多突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轻或无、出血灶对侧偏瘫,也可出现偏身感觉减退和偏盲。重型多属内侧型或混合型。起病急,昏迷深,常有双侧瞳孔不等大,两眼向出血侧凝视,对侧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或消失。 (二)脑叶出血 约占脑出血的10%。以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为主,也可出现单瘫、偏盲、失语等。 (三)桥脑出血 约占脑出血的10%。轻者可出现出血侧面、展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偏瘫,头和眼凝视病灶对侧。重症者多很快波及对侧,迅速出现昏迷、四肢瘫,少数呈去大脑强直、双侧瞳孔极度缩小,持续高热,呼吸障碍。病情迅速恶化,多在24-48小时内死亡。 (四)小脑出血 约占脑出血的10%。多表现为突起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头痛,一侧肢体共济失调而无明显瘫痪,可有眼震。少数呈亚急性起病,类似小脑肿瘤。重症者呈迅速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很快昏迷,多在48小时内死亡。 (五)脑室出血 多表现为突然昏迷加深,出现脑膜刺激征。可见阵发性强直性痉挛或去大脑强直状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较突出,面部充血多汗,生命体征不稳定,预后差。 四、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CT扫描、MRI检查可助诊断。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就地治疗,保持安静,尽量减少搬动。适当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吸除口腔内分泌物或呕吐物。 二、药物治疗 (一)降低血压 防止进一步出血,但不宜降压过低,一般在20-21.3/12-13.3KPa。可用利血平,0.5~1毫克,肌注。 (二)减轻脑水肿 20%甘露醇每次125毫升至250毫升,快速静滴,每6-8小时1次。复方甘油盐水每次500毫升,静滴,每日1次。速尿每次20-40毫克,静注,每6-8小时1次。地塞米松每次10~20毫克,静滴,每日1-2次。 (三)其他 点状出血、渗血、合并消化道出血或有凝血障碍者应给予止血、凝血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昏迷时间较长或合并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时,给予相应的抗生素。常用青霉素,每次8百万U,静滴,每日1次。 三、手术治疗 目的为止血、清除血肿和减压。有开颅清除血肿术、颅骨钻孔抽吸清除血肿术。适应于小脑出血量大于15毫升或直径大于3厘米,出血破人第四脑室或脑干受压;内囊外侧型向中线扩展有脑和形成趋势;脑叶出血量大于40毫升,有中线移位或明显颅内压增高;内囊内侧型引起梗阻性脑积水或脑室出血者。禁忌用于高龄而有心脏病或其他内脏疾病、出血部位较深及瞳孔散大、深昏迷、中枢性高热者。 四、恢复期治疗 应配合针灸、理疗、按摩。加强瘫痪肢体主、被动运动锻炼。控制血压,给予改善脑循环、代谢药物。
相关信息: [预后] 取决于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是否有合并症。轻型脑出血经治疗可好转甚至恢复;重症者死亡率高。 [预防] 应积极控制高血压。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以动脉出血多见。
发病率高。
[病因] 常见的病因为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
拼音:zhu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脑血管畸形破裂多发生于青少年,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多青年以后发病,老年人以动脉硬化为多。患者多突然起病,常有用力、情绪激动等诱因。 二、症状 突发剧烈头痛,如劈裂样、刀割样,开始时多为单侧,很快累及全头伴恶心、呕吐,呕吐多呈喷射性。但老年患者可无明显头痛,起病时往往有抽搐,意识不清,重者很快昏迷。发病初期多无颈项强直,克氏症常于24小时后逐渐出现。老年人脑膜刺激征可不明显,颅神经中以一侧动眼神经麻痹最常见。血管畸形的出血常并发偏瘫、失语。少数患者早期有某一肢体轻瘫或感觉障碍,也可数日后出现偏瘫。眼底检查见玻璃体下片状出血,视乳头水肿。 三、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CT扫描、MRI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脑血管造影可助诊断。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避免一切可能引起血压和颅压增高的因素如用力排便、咳嗽、情绪激动等。便秘者可用开塞露或缓泻剂,尿潴留者给予导尿,剧烈头痛、烦躁者可用安定等镇静剂。必要时可腰穿放出脑脊液6-10毫升。 二、药物治疗 (一)有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者 应给予脱水剂。 (二)止血药 6-氨基己酸,第1日24-48克,静滴,以后每日12-24克,连续7-14日后改为口服,并渐减量,用药3-4周。对羧基于胶每次一克,静滴,每6-8小时1次,用药3-4周。止血芳酸每次六克,静滴,每12小时回次,用药2-3周。止血敏每次4克,静滴,每12小时1次,用药2-3周。 (三)脑血管痉挛 可予罂粟碱每次60-90毫克,静滴,每日1次;症状明显者可用异丙基肾上腺素,每次点0.4-0.8毫克,缓慢静滴,每小时1次;尼莫地平有预防作用,每次40毫克,每日3次。 三、手术治疗 目的是防止再出血。可采用开颅直接手术或介入放射学治疗。
相关信息: [预后] 与病因、出血部位、出血量、有无并发症及是否得到适当治疗有关。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血液进人蛛网膜下腔。
有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
自发性者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指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人蛛网膜下腔者,继发性者指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脑室和蛛网膜下腔者。
[病因] 原发者病因以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破裂为常见,其次为脑血管畸形和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
拼音:gao
症状: [诊断] 一、症状 主要表现为急骤起病,血压显著升高,舒张压通常大于16KPa,伴有头痛、呕吐、抽搐、反应迟钝、意识模糊或昏迷。可出现偏瘫、失语、皮层盲、单侧感觉障碍等。眼底检查常有Ⅲ-Ⅳ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二、辅助检查 脑电图检查、CT扫描、MBI对诊断很有帮助。 三、并发症 可合并高血压性心脏病、尿毒症等。
治疗: [治疗] 一、药物治疗 (一)尽快降低血压 一般降至21.3/13.3kPa左右或接近病前水平。降压嗪每次150-300毫克,静注。利血平每次1毫克,肌注,每日1-3次,或1-2毫升静滴。25%硫酸镁每次10毫升,肌注,每日1-2次,或10%-25%硫酸镁每次10毫升,静滴。必要时给硝普钠,每次50毫克静滴。 (二)控制抽搐 苯巴比妥钠每次0.2克,肌注,每6-8小时1次。10%水合氯醛每次15-20毫升,保留灌肠。安定每次10-20毫克,缓慢静注。 (三)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20%甘露醇每次250毫升,每8-12小时1次。速尿每次20-40毫克,静注,每6-8小时1次。50%葡萄糖每次60-80毫升,静注,每4-6小时1次。 二、治疗原发病和并发症 肾功能不全者行血液透析,妊娠中毒症者及早引产。
相关信息:
高血压脑病是指血压骤然剧烈升高而导致的急性脑功能障碍。
[病因] 常见于急进型高血压、急或慢性肾炎、子痫,偶见于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症,或长期服用降压药突然停药而诱发。
拼音:j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以青年、儿童多见,部分患者有口唇单纯疱疹发病史。 二、症状 急性起病,起病当时多有发热,常伴精神症状、抽搐、意识障碍,去大脑或去皮层强直和高颅压表现。早期常出现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三、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脑电图、颅脑CT扫描、病毒分离或用PCR技术检查DNA可助诊断。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加强营养,可给白蛋白、氨基酸制剂和小剂量输鲜血。加强护理,防治合并症。恢复期加用针灸、理疗帮助康复。 二、病因治疗 抗单纯疱疹病毒药物首选无环鸟苷,每日30毫克/千克,分2-3次静滴,连用10日为一疗程。阿糖胞苷、阿精腺苷、干扰素、转移因子及免疫球蛋白等也可应用。 三、对症治疗 降低颅内压可选用20%甘露醇,每次250毫升,静滴,每日2-4次,与速尿、地塞米松合用疗效更佳。氢化可的松200-300毫克,或地塞米松10-20毫克,静滴,每日1次,可消炎,减轻脑水肿、降温、控制抽搐、镇静。能量合剂及细胞活化剂均可应用。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的预后与是否治疗及时、充分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死亡率为20%-28%,轻者可完全恢复。
急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又称急性坏死性脑炎。
约占病毒性脑炎的20-68%。
[病因] 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
拼音:man
症状: [诊断] 一、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又称亚急性包涵体脑炎。多在12岁前发病,18岁以后较少,男性稍多于女性。发病隐袭,也可暴发。有行为及精神障碍,进行性痴呆、木僵、失明、昏迷、角弓反张及最终大脑皮层功能丧失。脑脊液、脑电图检查、CT扫描、免疫学检查、脑组织活检及免疫荧光检查有助于诊断。 二、亚急性海绵状脑病 又称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中年以后亚急性起病,判断力障碍,异常行为,工作能力下降,淡漠等进行性痴呆的症状。一旦记忆力出现障碍,痴呆程度急转直下,常伴有肌阵挛、癫痫等。可有失语、皮质盲、锥体束征、震颤、舞蹈样动作。肌强直、共济失调、构音困难及肌肉萎缩等。脑电图、颅CT扫描或MRI检查可助诊断。 三、进行性多处性白质脑病 多在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网状细胞瘤及其他恶性肿瘤的基础上发生、中、青年发病多见。主要表现为痴呆、失语、偏瘫、视野改变等,后期出现意识障碍。脑脊液脑电图检查、头颅CT扫描、脑活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目前对慢病毒脑炎无特效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癫痫发作者可给予抗癫痫治疗,肌阵挛可予卡马西平,每次0.1克,每日3次,或氯硝安定每次1-2克,每日2-3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预防及治疗感染合并症。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饮食等。可试用抗病毒药物如阿糖胞苷、阿糖腺苷。
相关信息: [预后]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病程常呈进行性发展,一般1-3年内死亡,死亡原因常为合并感染或循环衰竭。亚急性海绵状脑病病程呈亚急性进展,大多数在1年内死亡。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病程亚急性进展,一般6-12个月死亡,极少存活数年。
慢病毒脑炎是指一种潜伏期很长的慢性进行性致死性疾病。
[病因] 已知引起脑炎的病毒有两大类,即普通病毒如麻疹病毒、风疹病毒、乳多空病毒;
非普通病毒通过接种、移植、手术等传递。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由麻疹病毒或类麻疹病毒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