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楼·吾衰矣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我请求辞官归隐,但儿子以田产还没置办为由不让辞官,于是写了这首词骂儿子。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我已渐渐年老,力尽筋疲,功名富贵的实现要待到何时?何况富贵功名还处处隐伏着危机。穆生因楚王稍懈礼仪便抽身辞去,陶潜尚未得享俸禄就弃官而归。穆先生、陶县令那样明达的人都是我十分崇敬的老师。 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归隐后一定要将荒园修葺,“佚老园”就是个合适的名字。再建个亭儿取名为“亦好”,便能闲时饮酒,醉时吟诗。一块田地千年之中要换八百主人,一人嘴里又能插上几张饭匙。退隐之后便一切作罢,何须再费口舌说什么是非得失。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辛弃疾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01页 2、 岳文强,张善明主编.《官德古诗词选析》:蓝天出版社,2002.05:第162页
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我请求辞官归隐,但儿子以田产还没置办为由不让辞官,于是写了这首词骂儿子。乞(qǐ)归:请求退休归田。犬子:对自己儿子的谦称。田产未置:还没有置备好田地产业。止:劝阻。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我已渐渐年老,力尽筋疲,功名富贵的实现要待到何时?何况富贵功名还处处隐伏着危机。穆生因楚王稍懈礼仪便抽身辞去,陶潜尚未得享俸禄就弃官而归。穆先生、陶县令那样明达的人都是我十分崇敬的老师。衰(shuāi):年老。须:等待。富贵:有功业。醴(lǐ):甜酒。抽身:退出仕途。得米弃官归:陶渊明当彭泽县令时,曾有上司派督邮来县,吏请以官带拜见。渊明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于是解印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弃官归隐之志。 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归隐后一定要将荒园修葺,“佚老园”就是个合适的名字。再建个亭儿取名为“亦好”,便能闲时饮酒,醉时吟诗。一块田地千年之中要换八百主人,一人嘴里又能插上几张饭匙。退隐之后便一切作罢,何须再费口舌说什么是非得失。葺(qì):修缮。佚(yì)老:安乐闲适地度过晚年。亦(yì)好:退隐归耕,虽贫亦好。匙(chí):小勺。休休:罢了,此处含退隐之意。甚(shèn):什么。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辛弃疾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01页 2、 岳文强,张善明主编.《官德古诗词选析》:蓝天出版社,2002.05:第162页

答张五弟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

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

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

终南山下有我的茅屋,茅屋正对着终南山。

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

整年没有客来柴门常关,整天无所用心常觉心安。

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也不妨喝点酒钓钓鱼,你只要能来就请常来玩。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8-99

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

终南山下有我的茅屋,茅屋正对着终南山。

终南:山名。

秦岭主峰之一。

在陕西省西安市南。

一称南山,即狭义的秦岭。

古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

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一》。

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

整年没有客来柴门常关,整天无所用心常觉心安。

终年:全年,一年到头。

《墨子·节用上》:“久者终年,速者数月。

”长:一作“常”。

闭关:闭门谢客,断绝往来。

谓不为尘事所扰。

《文选·颜延之〈五君咏·刘参军〉》:“刘伶善闭关,怀情灭闻见。

”无心:佛教语,指解脱邪念的真心。

唐修雅《闻诵〈法华经〉歌》:“我亦当年学空寂,一得无心便休息。

”自闲:悠闲自得。

三国魏曹植《杂诗》之五:“烈士多悲心,小人媮自闲。

”唐李白《山中问答》诗:“问君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 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也不妨喝点酒钓钓鱼,你只要能来就请常来玩。

垂钓:垂竿钓鱼,喻隐居生活。

汉严忌《哀时命》:“下垂钓于溪谷兮,上要求于仙者。

”唐孟浩然《临洞庭》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但:只,只要。

往还:交游,交往。

《魏书·刘廞传》:“灵太后临朝,又与太后兄弟往还相好,太后令廞以诗赋授弟元吉。

”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8-99

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

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

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这首小诗表现了诗人在隐居中寂静安闲的生活情趣,又表达了对志趣相投的友人的真挚感情。

  从诗的内容上看,此诗的主旨是要引起友人的兴致,招致他来相聚共乐。

诗人首先描写他的隐居之所的清幽。

虽是几间茅屋草舍,但面对着巍峨深邃、苍翠欲滴的终南山,开门即可观赏山色。

头两句娓娓道来,不加丝毫藻饰,意在引起友人的联想。

三、四句进而写自己的隐居生活情趣。

从早到晚,无拘无束,无忧无虑,无人打扰,更无机心杂念,煞是悠闲。

为了吸引友人到来,又有意写自己终年无客,门虽设而常关,流露出几分寂寞。

思念友人前来相伴之意不言而喻。

最后两句,又以饮酒、垂钓等赏心乐事相招,直率地表达希望友人能经常来聚会的心愿。

  从诗的写法上看,全篇以诗代书,写得朴实、自然、亲切。

为使友人从字里行间就能体会出自己孤寂而清幽的心境,诗中有意采用重复的字眼和相同的句式。

首二句连用两个“终南”,使友人加深印象,突出出门面山的优势。

三四句又巧妙地把终南山的“终”字移用来创造给人以悠长、缓慢之感的时间意象。

一个“终年”再叠加一个“终日”,两个同一结构的诗句反复、排比,用以烘托寂寞、清闲的心态,使人感到诗人在山中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静静生活下去,对世事不闻不问,甚至不管岁月的流逝,惟一遗憾的是不能与张諲朝夕相处。

四个“终字”,两个“长”字的叠用,诗句节奏显得非常缓慢。

  全诗写得轻松自然,毫不着力。

只有心地十分散淡、安闲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散淡、安闲的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醉赠薛道封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饮酒论文四百刻,水分云隔二三年。

男儿事业知公有,卖与明君直几钱。

山中夜归戏作短歌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骏马不用换美妾,名酒不用博凉州,霜天饮酒骑马出,驰猎蹴蹋川原秋。

少年意薄万户侯,白首乃作穷山囚。

箭锋岂必尽狐兔,胸次聊欲平山丘。

夜归湖上酒初醒,庄舍萧条灯火冷。

解刀自笑太麤生,却染松煤飞兔颖。

闲适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饮酒不至狂,对客不至疲,读书以自娱,不强所不知。

一窗袖手坐,往往昼漏移,初非能养生,简事颇似之。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拟挽歌辞三首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马为仰天鸣,......更多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人命有生必有死,早终不算生命短。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昨晚生存在世上,今晨命丧赴黄泉。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游魂飘散在何处?枯稿尸身存木棺。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娇儿找父伤心啼,好友痛哭灵柩前。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死去不知得与失,哪还会有是非感?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千秋万岁身后事,荣辱怎能记心间?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只恨今生在世时,饮酒不足太遗憾。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生前贫困无酒饮,今日奠酒盛满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春酒清香浮泡沫,何时能再得品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佳肴满案摆面前,亲友痛哭在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想要发言口无声,想要睁眼目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往日安寝在高堂,如今长眠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一朝归葬出门去,想再归来没指望。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茫茫荒野草枯黄,萧瑟秋风抖白杨。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已是寒霜九月中。亲人送我远郊葬。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四周寂寞无人烟,坟墓高高甚凄凉。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马为仰天长悲鸣,风为萧瑟作哀响。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墓穴已闭成幽暗,永远不能见曙光。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永远不能见曙光,贤达同样此下场。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刚才送葬那些人,各自还家入其房。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亲戚或许还悲哀,他人早忘已欢唱。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死去还有何话讲,寄托此身在山冈。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非命促:并非生命短促。意谓牛死属于自然规律,故生命并无长短之分。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昨暮:昨晚。同为人:指还活在世上。今旦:今晨。在鬼录:列入鬼的名册,指死去。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魂气:指人的精神意识。《左传·昭公七年》疏:“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散何之:散归何处。枯形:枯槁的尸体。奇空木:安放于棺木之中。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索:寻找。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千秋万岁: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湛(zhàn)空觞:是说往日的空酒杯中,如今盛满了澄清的奠酒。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春醪(lǎo):春酒。浮蚁:酒面上的泡沫。《文选·张衡〈南都赋〉》:“醪敷径寸,浮蚁若萍。”刘良注:“酒膏径寸,布于酒上,亦有浮蚁如水萍也。”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肴(yáo)案:指摆在供桌上的盛满肉食的木盘。肴:荤菜。案:古代进食用的一种短脚木盘。盈:指摆满。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荒草乡:指荒草丛生的坟地。按:逯本据《乐府诗集》于此句后校增“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二句,为诸本所无。然此二句与第三首“四面无人居”、“荒草何茫茫”等句重复,故当删去。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出门去:指出殡。夜未央:未有尽头,遥遥无期。良:确,诚。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何:何其,多么。茫茫:无边无际的样子。萧萧:风吹树木声。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严霜:寒霜,浓霜。送我出远郊:指出殡送葬。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无人居:指荒无人烟。嶣(jiāo)峣(yáo):高耸的样子。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马:指拉灵枢丧车的马。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幽室:指墓穴。朝(zhāo):早晨,天亮。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贤达:古时指有道德学问的人。无奈何: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指皆不免此运。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向:先时,刚才。各自还其家:《文选》作“各已归其家”,兹从逯本。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已歌:已经在欢快地歌了。是说人们早已忘了死者,不再有悲哀。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何所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托体:寄身。山阿(ē):山陵。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人命有生必有死,早终不算生命短。非命促:并非生命短促。意谓牛死属于自然规律,故生命并无长短之分。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昨晚生存在世上,今晨命丧赴黄泉。昨暮:昨晚。同为人:指还活在世上。今旦:今晨。在鬼录:列入鬼的名册,指死去。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游魂飘散在何处?枯稿尸身存木棺。魂气:指人的精神意识。《左传·昭公七年》疏:“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散何之:散归何处。枯形:枯槁的尸体。奇空木:安放于棺木之中。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娇儿找父伤心啼,好友痛哭灵柩前。索:寻找。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死去不知得与失,哪还会有是非感?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千秋万岁身后事,荣辱怎能记心间?千秋万岁: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只恨今生在世时,饮酒不足太遗憾。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生前贫困无酒饮,今日奠酒盛满觞。湛(zhàn)空觞:是说往日的空酒杯中,如今盛满了澄清的奠酒。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春酒清香浮泡沫,何时能再得品尝!春醪(lǎo):春酒。浮蚁:酒面上的泡沫。《文选·张衡〈南都赋〉》:“醪敷径寸,浮蚁若萍。”刘良注:“酒膏径寸,布于酒上,亦有浮蚁如水萍也。”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佳肴满案摆面前,亲友痛哭在我旁。肴(yáo)案:指摆在供桌上的盛满肉食的木盘。肴:荤菜。案:古代进食用的一种短脚木盘。盈:指摆满。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想要发言口无声,想要睁眼目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往日安寝在高堂,如今长眠荒草乡。荒草乡:指荒草丛生的坟地。按:逯本据《乐府诗集》于此句后校增“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二句,为诸本所无。然此二句与第三首“四面无人居”、“荒草何茫茫”等句重复,故当删去。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一朝归葬出门去,想再归来没指望。出门去:指出殡。夜未央:未有尽头,遥遥无期。良:确,诚。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茫茫荒野草枯黄,萧瑟秋风抖白杨。何:何其,多么。茫茫:无边无际的样子。萧萧:风吹树木声。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已是寒霜九月中。亲人送我远郊葬。严霜:寒霜,浓霜。送我出远郊:指出殡送葬。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四周寂寞无人烟,坟墓高高甚凄凉。无人居:指荒无人烟。嶣(jiāo)峣(yáo):高耸的样子。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马为仰天长悲鸣,风为萧瑟作哀响。马:指拉灵枢丧车的马。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墓穴已闭成幽暗,永远不能见曙光。幽室:指墓穴。朝(zhāo):早晨,天亮。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永远不能见曙光,贤达同样此下场。贤达:古时指有道德学问的人。无奈何: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指皆不免此运。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刚才送葬那些人,各自还家入其房。向:先时,刚才。各自还其家:《文选》作“各已归其家”,兹从逯本。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亲戚或许还悲哀,他人早忘已欢唱。已歌:已经在欢快地歌了。是说人们早已忘了死者,不再有悲哀。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死去还有何话讲,寄托此身在山冈。何所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托体:寄身。山阿(ē):山陵。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陶诗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似枯而实腴”。魏晋人侈尚清谈,多言生死。但贤如王羲之,尚不免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之叹;而真正能勘破生死关者,在当时恐怕只有陶渊明一人而已。如他在《形影神·神释》诗的结尾处说:“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意思说人生居天地之间如纵身大浪,沉浮无主,而自己却应以“不忧亦不惧”处之。这已是非常难得了。而对于生与死,他竟持一种极坦率的态度,认为“到了该死的时候就任其死去好了,何必再多所顾虑!”这同陶在早些时候所写的《归去来辞》结尾处所说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实际是一个意思。   这种勘破生死关的达观思想,虽说难得,但在一个人身体健康、并能用理智来思辨问题时这样说,还是比较容易的。等到大病临身,自知必不久于人世,仍能明智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如说“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写成自挽诗,这就远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了。陶渊明一生究竟只活了五十几岁(梁启超、古直两家之说)还是活到六十三岁(《宋书·本传》及颜延之《陶徵士诔》),至今尚有争议;因之这一组自挽诗是否临终前绝笔也就有了分歧意见。近人逯钦立先生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就持非临终绝笔说,认为陶活了六十三岁,而在五十一岁时大病几乎死去,《拟挽歌辞》就是这时写的。对于这三首自挽诗,吴小如先生断定他是在大病之中,至少认为自己即将死去时写的。而诗中所体现的面对生死关头的达观思想与镇静态度,毕竟是太难得了。至于写作时间,由于《自祭文》明言“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九月,而自挽诗的第三首开头四句说:“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竟与《自祭文》时令全同,倘自挽诗写作在前,就太巧合了。因此把这三首诗隶属于作者临终前绝笔更为适宜。   第一首开宗明义,说明人有生必有死,即使死得早也不算短命。这是贯穿此三诗的主旨,也是作者对生死观的中心思想。然后接下去具体写从生到死,只要一停止呼吸,便已名登鬼录。从诗的具体描写看,作者是懂得人死气绝就再无知觉的道理的,是知道没有什么所谓灵魂之类的,所以他说:“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只剩下一具尸体纳入空棺而已。以下“娇儿”、“良友”二句,乃是根据生前的生活经验,设想自己死后孩子和好友仍有割不断的感情。“得失”四句乃是作者大彻大悟之言,只要人一断气,一切了无所知,身后荣辱,当然也大可不必计较了。最后二句虽近诙谐,却见出渊明本性。他平生俯仰无愧怍,毕生遗憾只在于家里太穷,嗜酒不能常得。此是纪实,未必用典。不过陶既以酒与身后得失荣辱相提并论,似仍有所本。盖西晋时张翰有云:“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见《晋书·文苑》本传)与此诗命意正复相近似。   此三诗前后衔接,用的是不明显的顶针续麻手法。第一首以“饮酒不得足”为结语,第二首即从“在昔无酒饮”写起。而诗意却由入殓写到受奠,过渡得极自然,毫无针线痕迹。“湛”训没,训深,训厚,训多(有的注本训澄,训清,似未确),这里的“湛空觞”指觞中盛满了酒。“今但湛空觞”者,意思说生前酒觞常空,现在灵前虽然觞中盛满了酒,却只能任其摆在那里了。“春醪”,指春天新酿熟的酒。一般新酒,大抵于秋收后开始酝酿,第二年春天便可饮用。“浮蚁”,酒的表面泛起一层泡沫,如蚁浮于上,语出张衡《南都赋》。这里说春酒虽好,已是来年的事,自己再也尝不到了。“肴案”四句,正面写死者受奠。“昔在”四句,预言葬后情状,但这时还未到殡葬之期。因“一朝出门去”是指不久的将来,言一旦棺柩出门就再也回不来了,可见这第二首还没有写到出殡送葬。末句是说这次出门之后,再想回家,只怕要等到无穷无尽之日了。一本作“归来夜未央”,意指自己想再回家,而地下长夜无穷,永无见天日的机会了。亦通。   从三诗的艺术成就看,第三首写得最好,故萧统《文选》只选了这一首。此首通篇写送殡下葬过程,而突出写了送葬者。“荒草”二句既承前篇,又写出基地背景,为下文烘托出凄惨气氛。“严霜”句点明季节,“送我”句直写送葬情状。“四面”二句写墓地实况,说明自己也只能与鬼为邻了。然后一句写“马”,一句写“风”,把送葬沿途景物都描绘出来,虽仅点到而止,却历历如画。然后以“幽室”二句作一小结,说明圹坑一闭,人鬼殊途,正与第二首末句相呼应。但以上只是写殡葬时种种现象,作者还没有把真正的生死观表现得透彻充分,于是把“千年”句重复了一次,接着正面点出“贤达无奈何”这一层意思。盖不论贤士达人,对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总是无能为力的。这并非消极,而实是因看得破看得透而总结出来的。而一篇最精彩处,全在最后六句。“向来”犹言“刚才”。刚才来送殡的人,一俟棺入穴中,幽室永闭,便自然而然地纷纷散去,各自回家。这与上文写死者从此永不能回家又遥相对照。“亲戚”二句,是识透人生真谛之后提炼出来的话。家人亲眷,因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可能想到死者还有点儿难过;而那些同自己关系不深的人则早已把死者忘掉,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论语·述而篇》:“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这是说孔子如果某一天参加了别人的丧礼,为悼念死者而哭泣过,那么他在这一天里面就一定不唱歌。这不但由于思想感情一时转不过来,而且刚哭完死者便又高兴地唱起歌来,也未免太不近人情。其实孔子这样做,还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诉诸理性的表现;如果是一般人,为人送葬不过是礼节性的周旋应酬,从感情上说,他本没有什么悲伤,只要葬礼一毕,自然可以歌唱了。陶渊明是看透了世俗人情的,所以他反用《论语》之意,爽性直截了当地把一般人的表现从思想到行动都如实地写了出来,这才是作者思想上的真正达观而毫无矫饰的地方。陶之可贵处亦正在此。而且在作者的人生观中还是有着唯物的思想因素的,所以他在此诗的最后两句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大意是,人死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使它即将化为尘埃,同山脚下的泥土一样。这在佛教轮回观念大为流行的晋宋之交,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唯物观点呢。   至于前面说的此三首陶诗极有新意,是指其艺术构思而言的。在陶渊明之前,贤如孔孟,达如老庄,还没有一个人从死者本身的角度来设想离开人世之后有哪些主客观方面的情状发生;而陶渊明不但这样设想了,并且把它们一一用形象化的语言写成了诗,其创新的程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当然,艺术上的创新还要以思想上的明彻达观为基础。没有陶渊明这样高水平修养的人,是无法构想出如此新奇而真实、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作品来的。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99-601页

送王含秀才序

作者: 韩愈 朝代: 宋代
  吾少时读《醉乡记》,私怪隐居者无所累于世,而犹有是言,岂诚旨于味耶?及读阮籍、陶潜诗,乃知彼虽偃蹇,不欲与世接,然犹未能平其心,或为事物是非相感发,于是有托而逃焉者也。若颜子操瓢与箪,曾参歌声若出金石,彼得圣人而师之,汲汲每若不可及,其于外也固不暇,尚何曲之托,而昏冥之逃耶?   吾又以为悲醉乡之徒不遇也。建中初,天子嗣位,有意贞观、开元之丕绩,在廷之臣争言事。当此时,醉乡之后世又以直废吾既悲......更多
  吾少时读《醉乡记》,私怪隐居者无所累于世,而犹有是言,岂诚旨于味耶?及读阮籍、陶潜诗,乃知彼虽偃蹇,不欲与世接,然犹未能平其心,或为事物是非相感发,于是有托而逃焉者也。若颜子操瓢与箪,曾参歌声若出金石,彼得圣人而师之,汲汲每若不可及,其于外也固不暇,尚何曲之托,而昏冥之逃耶?  我在年轻的时候,读王篑的醉乡记,心里面很奇怪那隐居的人,既然和世界没有什么牵挂,为什么还说这种话,难道说真的是贪吃那酒吗?到后来读了阮籍、陶潜的诗,终知道他们虽然洒脱,不愿同世人交接,但是他们的心,终究不能平,偶然碰见那事物的是非,他就感触起来,把酒来做遁世的托辞罢了。那颜子住在一条陋巷里,只有一箪的饭,一瓢的汤。曾子唱起歌来,声音好像是从金石里发出来的,他俩寻到了圣人做老师,急急忙忙的要想学他,还觉得来不及;对那外面的事情,没有工夫去计较了;那里还会有借着醉乡做逃遁处的道理呢!     吾又以为悲醉乡之徒不遇也。建中初,天子嗣位,有意贞观、开元之丕绩,在廷之臣争言事。当此时,醉乡之后世又以直废吾既悲醉乡之文辞,而又嘉良臣之烈,思识其子孙。今子之来见我也,无所挟,吾犹将张之;况文与行不失其世守,浑然端且厚。惜乎吾力不能振之,而其言不见信于世也。于其行,姑分之饮酒。  所以我很哀怜那醉乡的人,不曾逢着好时候。 建中初年,天子即位,很想按照贞观开元年间的政治,做一番大事业,朝庭上官,个个上奏疏,讨论时务,这时候那醉乡的后嗣,又因为所说的话太直,丢掉了官。我读了醉乡的文词很哀怜他,又很敬重那良臣的刚烈,总想认识他的子孙。现在你肯来见我,就算是没有什么才华,我也要协助于你,况且你的文才,你的品行,很能继承家风元气,浑浑然即端方又敦厚,只可惜我的力量很薄弱,不能够提拔于你,而我的话,又没有什么人相信。没有其他的法子了,只好趁你走的时候,请你吃上杯水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吾少时读《醉乡记》,私怪隐居者无所累于世,而犹有是言,岂诚旨于味耶?及读阮籍、陶潜诗,乃知彼虽偃蹇,不欲与世接,然犹未能平其心,或为事物是非相感发,于是有托而逃焉者也。若颜子操瓢与箪,曾参歌声若出金石,彼得圣人而师之,汲汲每若不可及,其于外也固不暇,尚何曲之托,而昏冥之逃耶?  我在年轻的时候,读王篑的醉乡记,心里面很奇怪那隐居的人,既然和世界没有什么牵挂,为什么还说这种话,难道说真的是贪吃那酒吗?到后来读了阮籍、陶潜的诗,终知道他们虽然洒脱,不愿同世人交接,但是他们的心,终究不能平,偶然碰见那事物的是非,他就感触起来,把酒来做遁世的托辞罢了。那颜子住在一条陋巷里,只有一箪的饭,一瓢的汤。曾子唱起歌来,声音好像是从金石里发出来的,他俩寻到了圣人做老师,急急忙忙的要想学他,还觉得来不及;对那外面的事情,没有工夫去计较了;那里还会有借着醉乡做逃遁处的道理呢!  偃蹇:困顿、失志。颜子:颜渊。箪:盛饭的圆形竹器。金石:金,钟鼎彝器。石,碑碣石刻。金石指用以颂扬功德的箴铭。圣人:孔子。汲汲:形容努力求取、不休息的样子。曲:把麦子或白米蒸过,使它发酵后再晒干,称为曲,可用来酿酒。此处指酒。   吾又以为悲醉乡之徒不遇也。建中初,天子嗣位,有意贞观、开元之丕绩,在廷之臣争言事。当此时,醉乡之后世又以直废吾既悲醉乡之文辞,而又嘉良臣之烈,思识其子孙。今子之来见我也,无所挟,吾犹将张之;况文与行不失其世守,浑然端且厚。惜乎吾力不能振之,而其言不见信于世也。于其行,姑分之饮酒。  所以我很哀怜那醉乡的人,不曾逢着好时候。 建中初年,天子即位,很想按照贞观开元年间的政治,做一番大事业,朝庭上官,个个上奏疏,讨论时务,这时候那醉乡的后嗣,又因为所说的话太直,丢掉了官。我读了醉乡的文词很哀怜他,又很敬重那良臣的刚烈,总想认识他的子孙。现在你肯来见我,就算是没有什么才华,我也要协助于你,况且你的文才,你的品行,很能继承家风元气,浑浑然即端方又敦厚,只可惜我的力量很薄弱,不能够提拔于你,而我的话,又没有什么人相信。没有其他的法子了,只好趁你走的时候,请你吃上杯水酒。   建中:唐德宗年号。丕绩:大功业。无所挟:就算是没有什么才华。张之:协助他。文与行:文章与品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孤城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孤城回望距几何,记得好处常经过。

最思东山烟树色,更忆南湖秋水波。

百年颠倒如梦寐,万事乖隔徒悲歌。

应须饮酒不复道,今夜江头明月多。

寄朱昌叔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西安春风花几树,花边饮酒今何处。

一杯塞上看黄云,万里寄声无雁去。

世事纷纷洗更新,老来空得满衣尘。

青山欲买江南宅,归去相招有此身。

别後奉寄圣俞二十五兄

作者: 欧阳修 朝代: 宋代

长河秋雨多,夜插寒潮入。

岁暮孤舟迟,客心飞鸟急。

君老忘卑穷,文字或缀缉。

余生苦难厄,世险蹈已习。

离合二十年,乖睽多聚集。

常时饮酒别,今别辄饮泣。

君曰吾老矣,不觉两袖湿。

我年虽少君,白发已揖揖。

忆初京北门,送我马暂立。

自兹遭槛井,一落谁引汲。

颠危偶脱死,藏窜甘自絷。

但令身尚在,果得手重执。

闻来喜迎前,貌改惊乍揖。

别离才几时,旧学废百十。

残章与断稿,草草各收拾。

空窗语青灯,夜雨听◇◇。

明朝解舟南,归翼......更多

2122232425 共49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