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

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秦地有山河。

览古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

空糊赪壤真何益, 欲举黄旗竟未成。

长乐瓦飞随水逝,景阳钟堕失天明。

回头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尧不为名。

陈后宫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

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

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茂苑:语出《穆天子传》与左思(吴都赋),本不指宫苑。

孙吴筑苑城,东晋于其地置台省,称台城。

宋有乐游苑、华林园,齐有芳林、新乐等苑,皆在台城内。

故借茂苑泛指宫苑。

阊门:即阊阖,传说中的天门,此指宫门。

水光殿、月华楼:均泛指为游宴观赏而建的宫殿楼阁。

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

鸾开镜:开鸾镜。

雉献裘:献雉裘。

《晋书·武帝纪》载太医司马程据献雉头裘。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

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

  与不置一词、含蓄不露的《陈后宫(玄武开新苑)》一样,义山这首诗似如平静的外表仍难掩内心对敬宗执政的忧虑。

全诗共八句,却句句彰显陈后主的亡国相:京都之宫苑富丽如画,宫门上的陶瓦金碧辉煌似欲流金;

陈后主盛修华美宫室,无时休止;

入夜彩鸾鸟对镜长鸣不止,晋咸宁太医献野鸡头裘;

臣醉君无愁;

北齐后主好弹琵琶,自为《无愁之曲》,民间谓之无愁天子。

  苑囿之丽,宫室之侈,服饰之华,女色之言,群臣宴乐,燕雀处堂,不知祸之将至,最终乐往哀来,竟以亡国。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万里峰峦归路迷,未判容彩借山鸡。

新春定有将雏乐,阿阁华池两处栖。

曲江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望不见平时帝王的翠辇经过,只能在夜半聆听冤鬼的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宫妃金舆不返难见到倾城色,只有曲江的流水被玉殿分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临死时才想念在华亭听鹤唳,老臣忧念王室命运悲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经过天荒地变虽使人心摧折,若比伤春的哀恸此意不算多。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2-54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47-748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望断:向远处望直至看不见。

《南齐书·苏侃传》:“青关望断,白日西斜。

”翠辇:饰有翠羽的帝王车驾。

唐李贺《追赋画江潭苑》诗之一:“行云沾翠辇,今日似襄王。

”子夜:夜半子时,半夜。

又是乐府《吴声歌曲》名。

《宋书·乐志一》:“晋孝武太元中, 琅邪王轲之家有鬼哥《子夜》。

殷允为豫章时,豫章侨人庾僧度家亦有鬼哥《子夜》。

”此处合用两意。

悲歌:悲壮地歌唱。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金舆:帝王乘坐的车轿。

唐黄滔《明皇回驾经马嵬赋》:“初其汉殿如子,燕城若雠,驱铁马以飞至,触金舆而出游。

”倾城色:旧以形容女子极其美丽。

此指嫔妃们。

玉殿:宫殿的美称。

三国魏曹植《当车以驾行》诗:“欢坐玉殿,会诸贵客。

”下苑:本指汉代的宜春下苑。

唐时称曲江池。

唐韦应物《叹杨花》诗:“空蒙不自定,况值暄风度。

旧赏逐流年,新愁忽盈素。

才萦下苑曲,稍满东城路。

”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华亭闻唳鹤:西晋陆机因被宦官孟玖所谗而受诛,临死前悲叹道:“华亭(陆机故宅旁谷名)鹤唳,岂可复闻乎?

”后以“华亭鹤唳”,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铜驼:铜铸的骆驼。

多置于宫门寝殿之前。

西晋灭亡前,索靖预见到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叹息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天荒地变: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巨变。

指国家的沦亡。

折:摧折。

伤春:为春天的逝去而悲伤。

一作“阳春”。

“伤春”一词,在李商隐的诗歌语汇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曾被他用来概括自己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这里特指伤时感乱,为国家的衰颓命运而忧伤。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2-54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47-748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望不见平时帝王的翠辇经过,只能在夜半聆听冤鬼的悲歌。

望断:向远处望直至看不见。

《南齐书·苏侃传》:“青关望断,白日西斜。

”翠辇:饰有翠羽的帝王车驾。

唐李贺《追赋画江潭苑》诗之一:“行云沾翠辇,今日似襄王。

”子夜:夜半子时,半夜。

又是乐府《吴声歌曲》名。

《宋书·乐志一》:“晋孝武太元中, 琅邪王轲之家有鬼哥《子夜》。

殷允为豫章时,豫章侨人庾僧度家亦有鬼哥《子夜》。

”此处合用两意。

悲歌:悲壮地歌唱。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宫妃金舆不返难见到倾城色,只有曲江的流水被玉殿分波。

金舆:帝王乘坐的车轿。

唐黄滔《明皇回驾经马嵬赋》:“初其汉殿如子,燕城若雠,驱铁马以飞至,触金舆而出游。

”倾城色:旧以形容女子极其美丽。

此指嫔妃们。

玉殿:宫殿的美称。

三国魏曹植《当车以驾行》诗:“欢坐玉殿,会诸贵客。

”下苑:本指汉代的宜春下苑。

唐时称曲江池。

唐韦应物《叹杨花》诗:“空蒙不自定,况值暄风度。

旧赏逐流年,新愁忽盈素。

才萦下苑曲,稍满东城路。

”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临死时才想念在华亭听鹤唳,老臣忧念王室命运悲泣铜驼。

华亭闻唳鹤:西晋陆机因被宦官孟玖所谗而受诛,临死前悲叹道:“华亭(陆机故宅旁谷名)鹤唳,岂可复闻乎?

”后以“华亭鹤唳”,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铜驼:铜铸的骆驼。

多置于宫门寝殿之前。

西晋灭亡前,索靖预见到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叹息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经过天荒地变虽使人心摧折,若比伤春的哀恸此意不算多。

天荒地变: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巨变。

指国家的沦亡。

折:摧折。

伤春:为春天的逝去而悲伤。

一作“阳春”。

“伤春”一词,在李商隐的诗歌语汇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曾被他用来概括自己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这里特指伤时感乱,为国家的衰颓命运而忧伤。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2-54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47-748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曲江的兴废,和唐王朝的盛衰密切相关。

杜甫在《哀江头》中曾借曲江今昔抒写国家残破的伤痛。

面对经历了另一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后荒凉满目的曲江,李商隐心中自不免产生和杜甫类似的感慨。

杜甫的《哀江头》,可能对他这首诗的构思有过启发,只是他的感慨已经寓有特定的现实内容,带上了更浓重的悲凉的时代色彩。

  一开始就着意渲染曲江的荒凉景象。

这里所蕴含的并不是吊古伤今的历史感慨,而是深沉的现实政治感喟。

“平时翠辇过”,指的是事变前文宗车驾出游曲江的情景:“子夜鬼悲歌”,则是事变后曲江的景象,这景象,荒凉中显出凄厉,正暗示出刚过去不久的那场“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残酷事变。

在诗人的感受中,这场大事变仿佛划分了两个时代:“平时翠辇过”的景象已经成为极望而不可再见的遥远的过去,眼前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幅黑暗、萧森而带有恐怖气氛的现实图景。

“望断”、“空闻”,从正反两个方面暗寓了一场“天荒地变”。

  三、四承“望断”句,说先前乘金舆陪同皇帝游赏的美丽宫妃已不再来,只有曲江流水依然在寂静中流向玉殿旁的御沟(曲江与御沟相通)。

“不返”、“犹分”的鲜明对照中,显现出一幅荒凉冷寂的曲江图景,蕴含着无限沧桑今昔之感。

文宗修缮曲江亭馆,游赏下苑胜景,本想恢复升平故事。

甘露事变一起,受制家奴,形同幽囚,翠辇金舆,遂绝迹于曲江。

这里,正寓有升平不返的深沉感慨。

下两联的“荆棘铜驼”之悲和“伤春”之感都从此生出。

  第五句承“空闻”句。

这里用西晋陆机“华亭鹤唳”典故,用以暗示甘露事变期间大批朝臣惨遭宦官杀戮的情事,回应次句“鬼悲歌”。

第六句承“望断”句与颔联。

这里用西晋索靖“泣铜驼”典故,借以抒写对唐王朝国运将倾的忧虑。

这两个典故都用得非常精切,不仅使不便明言的情事得到既微而显的表达,而且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

两句似断实连,隐含着因果联系。

  末联是全篇结穴。

在诗人看来,“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这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尽管令人心摧,但更令人伤痛的却是国家所面临的衰颓没落的命运。

痛定思痛之际,诗人没有把目光局限在甘露之变这一事件本身,而是更深入地去思索事件的前因后果,敏锐的觉察到这一历史的链条所显示的历史趋势。

这正是此篇思想内容比一般的单纯抒写时事的诗深刻的地方,也是它的风格特别深沉凝重的原因。

  这首诗在构思方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既借曲江今昔暗寓时事,又通过对时事的感受抒写“伤春”之情。

就全篇来说,“天荒地变”之悲并非主体,“伤春”才是真正的中心。

尽管诗中正面写“伤春”的只有两句(六、八两句),但实际上前面的所有描写都直接间接地围绕着这个中心,都透露出一种浓重的“伤春”气氛,所以末句点明题旨,仍显得水到渠成。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29-1231

河阳诗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黄河摇溶天上来,玉楼影近中天台。

龙头泻酒客寿杯, 主人浅笑红玫瑰。

梓泽东来七十里,长沟复堑埋云子。

可惜秋眸一脔光,汉陵走马黄尘起。

南浦老鱼腥古涎, 真珠密字芙蓉篇。

湘中寄到梦不到,衰容自去抛凉天。

忆得蛟丝裁小卓,蛱蝶飞回木绵薄。

绿绣笙囊不见人, 一口红霞夜深嚼。

幽兰泣露新香死,画图浅缥松溪水。

楚丝微觉竹枝高,半曲新辞写绵纸。

巴西夜市红守宫, 后房点臂斑斑红。

堤南渴雁自飞久,芦花......更多

微雨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开始的时候,微雨像树林中浮动的雾气一样,时有时无,若隐若现;

渐渐地,分掉了一点夜晚的凉意,让人感觉到了它的存在。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夜深了,它透窗入户,让灯火闪烁不定,离窗很远也能感觉到它的冰凉;

仔细听还能感觉到从空旷的院子里传来的轻微淅沥声。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7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林霭(ǎi):林中的云气。

霭,雾气。

稍:渐渐。

共:与,跟。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迥(jiǒng):远。

一作“逼”。

虚:这里是空旷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7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开始的时候,微雨像树林中浮动的雾气一样,时有时无,若隐若现;

渐渐地,分掉了一点夜晚的凉意,让人感觉到了它的存在。

林霭(ǎi):林中的云气。

霭,雾气。

稍:渐渐。

共:与,跟。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夜深了,它透窗入户,让灯火闪烁不定,离窗很远也能感觉到它的冰凉;

仔细听还能感觉到从空旷的院子里传来的轻微淅沥声。

迥(jiǒng):远。

一作“逼”。

虚:这里是空旷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7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李商隐写了不少咏物诗,不仅体物工切,摹写入微,还能够通过多方面的刻画,传达出物象的内在神韵。

这首《微雨》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

  此诗咏微雨。

微雨是不易察觉的,很难把它真切地表现出来。

诗中描写全向虚处落笔,借助于周围的有关事物和人的主观感受作多方面的陪衬、渲染,捕捉到了微雨的形象。

  开头两句从傍晚时分写起,这时微雨刚下,视觉上像看到它随着树林中的雾气一起浮动,根本分不清是雾还是雨;

逐渐地,微雨伴同夜幕降临,它分得了晚间的丝丝凉意。

后面两句续写下去,写的是夜已深,而微雨下了很久仍没有停的情景。

夜间微雨久久不停,气温随之下降,人在屋内,即使远离窗子,仍然感到有点冷,而那寒气仿佛还侵逼到那闪摇不定的灯火上。

久雨后的空气也变得潮湿了,雨点也增加了些重量,在空空的庭院中,可以听到近处水面传来的微弱的淅沥声。

四句诗写出了从黄昏到夜晚间微雨由初起到落久的过程,先是全然不易察觉,而后渐能察觉,写得十分细腻而熨贴,但又没有一个字直接刻画到微雨本身,仅是从林霭、夜凉、灯光、水声诸物象来反映微雨带给人的各种感觉,显示了作者写景状物出神入化的艺术功底。

用字也极有分寸,“初随”“稍共”“侵”“冷”“虚”“近”,处处扣住微雨的特点,一丝不苟。

  这首诗体物传神,刻画入微,虚处着笔,雨中有人。

朦胧,迷离,似愁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全诗不着一个雨字,只是借助周遭相关的事物以及人的主观感受来表现微雨的形态,却是很成功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蛇年建午月,我自梁还秦。

南下大散关,北济渭之滨。

草木半舒坼,不类冰雪晨。

又若夏苦热,燋卷无芳津。

高田长檞枥,下田长荆榛。

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

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

存者皆面啼,无衣可迎宾。

始若畏人问,及门还具陈。

右辅田畴薄,斯民常苦贫。

伊昔称乐土,所赖牧伯仁。

官清若冰玉,吏善如六亲。

生儿不远征,生女事四邻。

浊酒盈瓦缶,烂谷堆荆囷。

健儿庇旁妇,衰翁舐童孙。

况自贞观后,......更多

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还京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黄昏时候散衙封印,清点在押的囚徒,惭愧啊,有负你了,荆山,又映进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这时倒羡慕卞和,他被砍掉了双足,好免得一生一世,在阶前屈辱奔趋。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0-51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黄昏时候散衙封印,清点在押的囚徒,惭愧啊,有负你了,荆山,又映进座隅。

封印:旧时官署于岁暮年初停止办公,称为“封印”。

刑徒:受刑之人;

囚徒。

《墨子·公孟》:“子亦闻乎,匿刑徒之有刑乎。

”愧负:自愧逊色。

唐罗隐《谗书·序陆生东游》:“由是知余者吊余以色,不知者咥余以声,愧负徬徨,扑浣无所。

”荆山:此处指虢州湖城县(今河南灵宝)南的荆山,乃传说中黄帝铸鼎处。

座隅:座位的旁边。

南朝宋颜延之《秋胡诗》:“岁暮临空房,凉风起座隅。

”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这时倒羡慕卞和,他被砍掉了双足,好免得一生一世,在阶前屈辱奔趋。

卞(biàn)和:春秋楚人。

相传他得玉璞,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都被认为欺诈,受刑砍去双脚。

楚文王即位,他抱璞哭于荆山下,文王使人琢璞,得宝玉,名为“和氏璧”。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

”刖(yuè)足:断足,是古代的一种酷刑。

《尚书·吕刑》“剕辟疑赦” 孔传:“刖足曰剕。

”没(mò)阶:尽阶,走完台阶,为迎送宾客的礼貌行为。

宋彭乘《墨客挥犀》卷八:“人谓怀德武人,不知事体,密谓之曰:‘举人无没阶之礼,只少降接也。

’”趋: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这里是用来状写身为县尉的诗人每日在官府趋奉奔走的情景。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0-51

拟沈下贤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千二百轻鸾,春衫瘦著宽。

倚风行稍急,含雪语应寒。

带火遗金斗,兼珠碎玉盘。

河阳看花过,曾不问潘安。

678910 共53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