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在昨日)蜡烛点点、滴泪成灰,凄凄满别情的送别宴席上,(您的儿子)十岁的韩偓文思敏捷的就像东晋的袁虎一样,走马之间即成文章;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不久,您将带您的儿子到果州上任了)在那万里长的丹山路上,桐花盛开,花丛中传来那雏凤的鸣声,一定会比那老凤更为清亮动听(您儿子的才华会比你这只老凤凰的声音还清亮)。 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我在靠近剑门栈道的巴蜀之地,你在有风樯的江南,我们俩天各一方。当初分别正值冰天雪地的时候,没想到,现在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 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如果将韩冬郎的诗才比作何逊,将我自己比作沈东阳的话,为了休联句,我就要像沈某人般瘦尽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zhú)动离情。十岁:公元851年(大中五年),韩偓十岁。裁诗:作诗。走马成:言其作诗文思敏捷,走马之间即可成章。冷灰残烛:当是当时饯别宴席上的情景。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chú)凤清于老凤声。桐花:《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现常用后句,泛指后起之秀将更有作为,不可限量。桐,梧桐,传说凤凰非梧桐不宿。丹山:传说为凤凰产地。雏凤清于老凤声:此戏谑韩瞻,并赞其子韩偓的诗才。老凤:指韩瞻,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意思。 剑栈(zhàn)风樯(qiáng)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剑栈:剑阁栈道,此指李商隐在梓州柳仲郢幕府中。风墙:当指赴蜀途中的一段水程,指韩瞻在江南之地。各苦辛:兼指水陆行程。别时冰雪到时春:商隐大中五年冬赴梓,故说“别时冰雪”。大中十年春随柳仲郢还长安,故说“到时春”。 为凭何逊(xùn)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凭:请。此诗“别时冰雪到时春”巧妙联合何逊与范云联句中的“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姓沈人:沈约曾为东阳太守,其《与徐勉书》中说到自己的老瘦:“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此处以何逊比偓,以沈约自比。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在昨日)蜡烛点点、滴泪成灰,凄凄满别情的送别宴席上,(您的儿子)十岁的韩偓文思敏捷的就像东晋的袁虎一样,走马之间即成文章;十岁:公元851年(大中五年),韩偓十岁。裁诗:作诗。走马成:言其作诗文思敏捷,走马之间即可成章。《世说新语·文学》:“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东亭在侧,极叹其才。”李白《与韩荆州书》:“虽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冷灰残烛:当是当时饯别宴席上的情景。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不久,您将带您的儿子到果州上任了)在那万里长的丹山路上,桐花盛开,花丛中传来那雏凤的鸣声,一定会比那老凤更为清亮动听(您儿子的才华会比你这只老凤凰的声音还清亮)。桐花:《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现常用后句,泛指后起之秀将更有作为,不可限量。桐,梧桐,传说凤凰非梧桐不宿。丹山:《山海经·南山经》:“丹穴之山,丹水出焉,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史记·货殖传》:“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 现常用后句,泛指后起之秀将更有作为,不可限量。丹山:传说为凤凰产地。雏凤清于老凤声:此戏谑韩瞻,并赞其子韩偓的诗才。《晋书·陆云传》:“陆云幼时,吴尚书广陵闵鸿见而奇之,曰:‘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又杜甫有“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诗句,商隐此言“清”“老”,当即此意。在商隐赴梓幕后不久,韩瞻亦出任果州刺史,韩偓必随行,所以这里说丹山路上,有“雏凤”“老凤”之声。"雏凤"指韩冬郎,“老凤”指韩瞻,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意思。 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我在靠近剑门栈道的巴蜀之地,你在有风樯的江南,我们俩天各一方。当初分别正值冰天雪地的时候,没想到,现在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剑栈:剑阁栈道,此指李商隐在梓州柳仲郢幕府中。风墙:当指赴蜀途中的一段水程,指韩瞻在江南之地。各苦辛:兼指水陆行程。别时冰雪到时春:商隐大中五年冬赴梓,故说“别时冰雪”。大中十年春随柳仲郢还长安,故说“到时春”。 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如果将韩冬郎的诗才比作何逊,将我自己比作沈东阳的话,为了休联句,我就要像沈某人般瘦尽了。凭:请。此诗“别时冰雪到时春”巧妙联合何逊与范云联句中的“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姓沈人:沈约曾为东阳太守,其《与徐勉书》中说到自己的老瘦:“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此处以何逊比偓,以沈约自比。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  其一   酒宴上的蜡烛烧残了大半,烛芯的灰烬也冷却了。用“冷灰残烛”,说明送别的筵宴已近尾声,阖座的人触动离情。在这种惨淡的气氛中,十岁的冬郎触发了诗思,飞速地挥写成送别的诗章。这就是此篇头两句对当年情景的追述。别宴的情况交代简略,重点突出冬郎题诗,是为了主题的需要。   记事已毕,转入评赞。为了不使诗句沦于一般的套语,诗人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冬郎父子比作凤,以“雏凤清于老凤声”表明青出于蓝,抽象的道理从而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如此还不够生动。诗人又联想到,传说中凤凰产在丹山,它喜欢栖息的是梧桐树。经过想象的驰骋,便构成这样一幅令人神往的图景:遥远的丹山道上,美丽的桐花覆盖遍野,花丛中不时传来雏凤清脆圆润的鸣声,附和着老凤苍凉的呼叫,显得更为悦耳动人。这是非常富于诗情画意的描绘。看了这幅图画,冬郎的峥嵘年少和俊拔诗才就都跃然纸上了。   使用鲜活生动的联想和想象,将实事实情转化为虚拟的情境、画面,这可以说是李商隐诗歌婉曲达意的又一种表达形式。一首本来容易写得平凡的寄酬诗,以“雏凤声清”的名句历来传诵不衰,除了诗人对后辈的真切情意外,跟这样的表达形式是分不开的。   其二   李商隐自注:“沈东阳约尝谓何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终未能到。’余虽无东阳之才,而有东阳之瘦矣。”《南史·何逊 传》:“沈约尝谓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   李商隐自注在文字上与此语略有出入。凭:请。何逊:南朝梁代著名诗人。《南史·何逊传》: “逊字仲言,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何逊与范云曾合作写《范广州宅联句》一诗:“洛阳城东西,却作经年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濛濛夕烟起,奄奄残晖灭。非君爱满堂,宁我安车辙。”此诗的前四句为范云作,后四句为何逊作。东阳:沈约(441—513) 字休文,号东阳,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著名的文学家。沈约自幼孤贫,笃志好学,博览群书,历仕宋、齐、梁等三朝,官至尚书令,封建昌县侯。瘦: 瘦弱。《南史·沈约传》:“初,约久处端揆,有志台司。论者咸谓为宜,而帝(梁武帝)终不用。乃求外出,又不见许。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情于勉。言己老 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意谓自己年老多病,因瘦弱的缘故,身上的腰带常常要移动孔洞)。”   在写法上,此诗别开生面。首句中的 “各”字,紧扣诗题“兼呈畏之员外”,写与韩瞻天各一方的思念之情。二句顺势而下,将这种思念之情从冬季延续到春天,即通过时间上的延长暗寓思念之长久。 三四句回到赞扬韩偓的诗才方面,“瘦尽”二字回应首句中的“苦辛”,以沈约瘦弱之事并写两面,一写才不如韩偓,二写身世之感,暗寓诗人政治上的失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隋宫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隋炀帝为南游江都不顾安全,九重宫中有谁理会劝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春游中全国裁制的绫罗锦缎,一半作御马障泥一半作船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乘兴句:《晋书·舆服志》:"凡车驾亲戎,中外戒严。

"此言不戒严,意谓炀帝骄横无忌,毫无戒备。

九重:指皇帝居住的深宫。

省:明察,懂得。

谏书函:给皇帝的谏书。

《隋书·炀帝纪》载:隋炀帝巡游,大臣上表劝谏者皆斩之,遂无人敢谏。

大业十四年(618),在行宫里被其部下宇文化及所杀。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宫锦:供皇家使用的高级锦缎。

障泥:马鞯,垫在马鞍的下面,两边下垂至马蹬,用来挡泥土。

《隋书·食货志》:"大业元年,造龙舟,凤榻、黄龙、赤舰、楼船、篾舫……幸江都……舳舻相接,二百余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隋炀帝为南游江都不顾安全,九重宫中有谁理会劝谏书函。

乘兴句:《晋书·舆服志》:"凡车驾亲戎,中外戒严。

"此言不戒严,意谓炀帝骄横无忌,毫无戒备。

九重:指皇帝居住的深宫。

省:明察,懂得。

谏书函:给皇帝的谏书。

《隋书·炀帝纪》载:隋炀帝巡游,大臣上表劝谏者皆斩之,遂无人敢谏。

大业十四年(618),在行宫里被其部下宇文化及所杀。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春游中全国裁制的绫罗锦缎,一半作御马障泥一半作船帆。

宫锦:供皇家使用的高级锦缎。

障泥:马鞯,垫在马鞍的下面,两边下垂至马蹬,用来挡泥土。

《隋书·食货志》:"大业元年,造龙舟,凤榻、黄龙、赤舰、楼船、篾舫……幸江都……舳舻相接,二百余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此诗讽咏隋炀帝奢侈嬉游之事。

首二句写炀帝任兴恣游,肆行无忌,且滥杀忠谏之士,遂伏下杀身之祸。

次二句取裁锦一事写其耗费之巨,将一人与举国、宫锦与障泥和船帆对比,突出炀帝之骄奢淫逸。

然而全诗无一议论之语,于风华流美的叙述之中,暗寓深沉之虑,令人鉴古事而思兴亡。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石榴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

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

  表面上看这是一首关于石榴的古诗。

那作者具体是想表达什么呢?

  一.石榴的隐喻   李商隐为什么要以《石榴》为题写诗?

石榴隐喻的是什么呢?

据传石榴是从西域引进中原的,《博物志》载:“张骞出使西域,得安涂林安石榴以归,名为安石榴。

”唐朝时,女皇武则天特别喜爱石榴,于是其栽培随进入繁荣发展的时期,一度出现长安“榴花遍近郊”的盛况。

当年杨贵妃在华清宫时,也特别喜欢石榴花,亲手在七圣殿周围,栽植了很多石榴树,以观赏石榴花的艳态美容,因此有了“贵妃花石榴”的美名。

唐代诗人于兰《千叶石榴花》诗云:“一朵花开千叶红,开时又不藉春风。

若教移在香闰畔,定与侍人艳态同。

”诗的末句把石榴花的娇态与香闰中的美女相类比,浪漫的魏澹也将那榴花比作思念中的闺中人。

可见石榴在李商隐生活的那个朝代绝非凡品,它是美丽女子与纯洁爱情的象征。

  二.李商隐的《石榴》为谁而写?

  可以断定李商隐的《石榴》是一首情诗,可是他究竟写给谁的呢?

李商隐在无题二首里也提到过石榴:“….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根据诗意不难看出这诗是写给他的初恋爱人的,而且这场爱情是失败的,让他刻骨铭心的。

此“石榴”和彼“石榴”是同一个女子吗?

要解开这疑问还得先看一看李商隐的爱情经历。

据说他一生和多位女子有过情感,最早的是他与华阳姊妹的青梅竹马情,相传华阳三姊妹是当时有名的美女加才女,称为“三英”,李写给她们的爱情诗里用的是桃:《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   “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领彩蟾。

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晶帘。

”李商隐当年倜傥多情,他痴想坐拥三英,然三女却不肯侍一夫,遂与义山决裂。

与华阳姊妹分手后,诗人又经历了一段让他痛不欲生的感情。

女主角名叫柳枝,初遇诗人时17岁,为一富户之千金。

李写下了四首关于他与柳枝相爱的诗作。

其中有:“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

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

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

” 原本是天赐良缘,不料想造化弄人,在二人的感情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柳枝却被父母做主嫁给了东诸侯。

在此之后,李商隐又先后与两名女子有过感情纠葛,但无奈的是这两女子后来被送进宫中做宫女。

25岁才娶了王茂元的女儿为妻。

因为有过屡屡失败的感情经历,所以他倍加珍惜与王氏的婚姻生活,岂料天妒红颜,王氏早逝,李商隐悲痛万分,他写了《夜雨寄北》《锦瑟》《无题》等悼亡诗。

此刻再细读这首《石榴》似乎已经可以揭开谜底了——“榴枝娥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籽鲜。

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

”它歌咏的是石榴花的娇艳,赞美了石榴果实的丰满、甘甜,还将石榴果的“红”与桃红相比较,暗示他心爱的女子比之王母娘娘瑶池中的碧桃还要俏丽高贵!

可见诗人对她是多么爱慕,多么怀恋。

可是她再高贵娇艳也不能像王母娘娘的碧桃那样红上“一千年”,又可见他对逝去的红颜是多么哀痛,多么惋惜!

这首诗是既可以说是写给华阳三姐妹的,也可以说是写给柳枝的或者是他后来遇到的其他女子的,抑或可以说是写给他的亡妻的,总之李商隐是写给曾经在他的生命里灿烂过的所有女子的吧,这首《石榴》既是生命的挽歌也是爱情的悼亡诗!

  三.李商隐《石榴》诗的艺术特点   1.此诗运用复词重言手法,从而使节奏回环,词脉婉曲。

李商隐写过许多这样的诗。

有同步往复的,如“一弦一柱思华年”,“此花此叶长相映”。

有同句双步往复的,如“一夕南风一叶危”,“半留相送半迎归”。

这种同句不同音步的重叠往复,又可以组成对仗的一联,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画堂西畔桂堂东”;

“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还有同联内前后一次单复的,“只知解道春来瘦,不道春来独自多”;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还有同联前后蝉联的,如“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也有同一联前后句首尾衔顾,使回环增大,涵盖全联的,如“春风为开了,却拟笑春风”;

“回肠九回后,犹有剩回肠”。

惟独这《石榴》一首诗内多次连环回复,大小回环相套,读来意韵连绵,回味无穷,绕梁三日,挥之不去。

  2.隐柔隐秀。

李商隐一生由于沉沦使府,寄人篱下,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屡遭失败,所以在心理定势上,他以微细为美,以弱小为美,以阴柔为美。

他写花为“落花”,写荷是“枯荷”,写牡丹则“为雨所败”,写梅花则“定在天涯”,写石榴也是“断无消息”。

此诗前两句歌颂石榴的纯洁美丽,读来春风扑面,可是后面又紧接着叹息人间红颜易逝。

如同稿衣少女,即使有些许欢愉,亦不过是拈花微笑,即使艳若桃李,亦难敌风刀雨剑。

红颜易老,旧梦难留。

“碧桃红颊一千年”,道出了诗人的梦幻与渴望。

  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短暂的,唯有诗人的不朽诗篇,唯有深藏于心底的真诚与美好的情感才真的可以“碧桃红颊一千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凉思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当初你离去时春潮漫平栏杆;

如今秋蝉不鸣露水挂满树枝。

我永远怀念当时那美好时节;

今日重倚槛前不觉时光流逝。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你北方的住处像春天般遥远;

我在南陵嫌送信人来得太迟。

远隔天涯我屡次占卜着美梦;

疑心你有新交而把老友忘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槛(jiàn):栏杆。

蝉休:蝉声停止,指夜深。

永怀:即长想,长久思念。

《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此节:此刻。

倚立:意谓今日重立槛前,时节已由春而秋。

移时:历时、经时。

即时间流过,经历一段时间。

《后汉书·吴祐传》:“祐越坛共小史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

”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北斗:即北斗星,因为它屹立天极,众星围绕转动,古人常用来比喻君主,这里指皇帝驻居的京城长安。

兼春:即兼年,两年。

南陵:今安徽南陵县,唐时属宣州。

此指作者怀客之地。

寓使:指传书的使者。

寓:寄,托。

占梦:占卜梦境,卜度梦的吉凶。

《诗经·小雅·正月》:“召彼故老,讯之占梦。

”郑玄笺:“召之不问政事,但问占梦,不尚道德而信徵祥之甚。

”数:屡次。

新知:新结交的知己。

语本《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当初你离去时春潮漫平栏杆;

如今秋蝉不鸣露水挂满树枝。

我永远怀念当时那美好时节;

今日重倚槛前不觉时光流逝。

槛(jiàn):栏杆。

蝉休:蝉声停止,指夜深。

永怀:即长想,长久思念。

《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此节:此刻。

倚立:意谓今日重立槛前,时节已由春而秋。

移时:历时、经时。

即时间流过,经历一段时间。

《后汉书·吴祐传》:“祐越坛共小史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

”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你北方的住处像春天般遥远;

我在南陵嫌送信人来得太迟。

远隔天涯我屡次占卜着美梦;

疑心你有新交而把老友忘记。

北斗:即北斗星,因为它屹立天极,众星围绕转动,古人常用来比喻君主,这里指皇帝驻居的京城长安。

兼春:即兼年,两年。

南陵:今安徽南陵县,唐时属宣州。

此指作者怀客之地。

寓使:指传书的使者。

寓:寄,托。

占梦:占卜梦境,卜度梦的吉凶。

《诗经·小雅·正月》:“召彼故老,讯之占梦。

”郑玄笺:“召之不问政事,但问占梦,不尚道德而信徵祥之甚。

”数:屡次。

新知:新结交的知己。

语本《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这是写诗人初秋夜晚的一段愁思。

  首联写愁思产生的环境。

访客已经离去,池水涨平了栏槛,知了停止噪鸣,清露挂满树枝,好一幅水亭秋夜的清凉图景!

但是,诗句的胜处不光在于写景真切,它还细致地传达出诗人心理感受的微妙变化。

如“客去”与“波平槛”,本来是互不相关的两件事,为什么要连在一起叙述呢?

细细推敲,大有道理。

大凡人在热闹之中,是不会去注意夜晚池塘涨水这类细节的。

只有当客人告退、孤身独坐时,才会突然发现:哟,怎么不知不觉间面前的水波已涨得这么高了!

同样,鸣蝉与滴露也是生活里的常事,也只有在陡然清静下来心绪无聊时,才会觉察到现象的变化。

所以,这联写景实际上反映了诗人由闹至静后的特殊心境,为引起愁思作了铺垫。

  第二联开始,诗人的笔触由“凉”转入“思”。

永怀,即长想。

此节,此刻。

移时,历时、经时。

诗人的身影久久倚立在水亭栏柱之间,他凝神长想,思潮起伏。

读者虽还不知道他想的什么,但已经感染到那种愁思绵绵的悲凉情味。

  诗篇后半进入所思的内容。

北斗星,因为它屹立天极,众星围绕转动,古人常用来比喻君主,这里指皇帝驻居的京城长安。

兼春,即兼年,两年。

南陵,今安徽繁昌县,唐时属宣州。

寓,托。

两句意思是:离开长安已有两个年头,滞留远方未归;

而托去南陵传信的使者,又迟迟不带回期待的消息。

处在这样进退两难的境地,无怪乎诗人要产生被弃置天涯、零丁无告的感觉,屡屡借梦境占卜吉凶,甚至猜疑所联系的对方有了新结识的朋友而不念旧交了。

由于写作背景难以考定,诗中所叙情事不很了了。

但我们知道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在朝只做过短短两任小官,其余时间都漂泊异乡,寄人幕下。

这首诗大约写在又一次飘零途中,缅怀长安而不得归,寻找新的出路又没有结果,素抱难展,托身无地,只有归结于悲愁抑郁的情思。

“凉思”一题,语意双关:既指“思”由“凉”生,也意味着思绪悲凉。

按照这样的理解,“凉”和“思”又是通篇融贯为一体的。

  此诗抒情采用直写胸臆的方式,不象作者一般诗作那样婉曲见意,但倾吐胸怀仍有宛转含蓄之处,并非一泻无余。

语言风格疏郎清淡,不假雕饰,也有别于李商隐一贯的精工典丽的作风,正适合于表现那种凄冷萧瑟的情怀。

大作家善于随物赋形,不受一种固定风格的拘限,于此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陈伯海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25-1226

北齐二首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君主一旦为美色所迷,便种下亡国祸根,用不着到宫殿长满荆棘才开始悲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拥有玉体的小怜进御服侍后主的夜晚,北周军队进占晋阳的战报已被传出。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哪知甜甜的笑足以抵过君主日理万机,身穿戎装的冯淑妃在后主看来最是美丽。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晋阳已被攻陷远远抛在了后主脑后,冯淑妃请求后主再重新围猎一次。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 .李商隐诗选 :中华书局 ,2006 :74-75 . 2、 刘学锴 李翰 .李商隐诗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72-74 . 3、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 .李商隐诗选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 :327-328 .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君主一旦为美色所迷,便种下亡国祸根,用不着到宫殿长满荆棘才开始悲伤。“一笑”句:《汉书·外戚传》李延年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此处“一笑相倾”之“倾”为倾倒、倾心之意,谓君主一旦为美色所迷,便种下亡国祸根。“何劳”句:晋时索靖有先识远量,预见天下将乱,曾指着洛阳宫门的铜驼叹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拥有玉体的小怜进御服侍后主的夜晚,北周军队进占晋阳的战报已被传出。小怜:即冯淑妃,北齐后主高纬宠妃。玉体横陈:指小怜进御。“已报”句:《北齐书》载:武平七年,北周在晋州大败齐师,次年周师攻人晋阳(今山西太原)。此事与小怜进御时间相距甚远,此剪缀一处为极言色荒之祸。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哪知甜甜的笑足以抵过君主日理万机,身穿戎装的冯淑妃在后主看来最是美丽。巧笑:《诗·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万几:即万机,君王纷杂政务。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晋阳已被攻陷远远抛在了后主脑后,冯淑妃请求后主再重新围猎一次。“晋阳”二句:《北史·后妃传》载:“周师取平阳,帝猎于三堆。晋州告急,帝将还。淑妃请更杀一围,从之。”所陷者系晋州平阳,非晋阳,作者一时误记。更杀一围,再围猎一次。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 .李商隐诗选 :中华书局 ,2006 :74-75 . 2、 刘学锴 李翰 .李商隐诗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72-74 . 3、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 .李商隐诗选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 :327-328 .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这两首诗是通过讽刺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淑妃这一荒淫亡国的史实,以借古鉴今的。两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一、议论附丽于形象。既是咏史,便离不开议论。然而好的诗篇总是以具体形象感人,而不是用抽象的道理教训读者。议论不脱离生动的形象,是这两首诗共同的优点。   第一首前两句是以议论发端。“一笑”句暗用周幽王宠褒姒而亡国的故事,讽刺“无愁天子”高纬荒淫的生活。“荆棘”句引晋朝索靖预见西晋将亡的典故,照应国亡之意。这两句意思一气蝉联,谓荒淫即亡国取败的先兆。虽每句各用一典故,却不见用事痕迹,全在于意脉不断,可谓巧于用典。但如果只此而已,仍属老生常谈。后两句撇开议论而展示形象画面。第三句描绘冯淑妃进御之夕“花容自献,玉体横陈”,是一幅秽艳的春宫图,与“一笑相倾”句映带;第四句写北齐亡国情景。公元577年,北周武帝攻破晋阳,向齐都邺城进军,高纬出逃被俘,北齐遂灭。此句又与“荆棘”映带。两句实际上具体形象地再现了前两句的内容。淑妃进御与周师攻陷晋阳,相隔尚有时日。“已报”两字把两件事扯到一时,是着眼于荒淫失政与亡国的必然联系,运用“超前夸张”的修辞格,更能发人深省。这便是议论附丽于形象,通过特殊表现一般,是符合形象思维的规律的。   如果说第一首是议论与形象互用,那么第二首的议论则完全融于形象,或者说议论见之于形象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诗经》中形容美女妩媚表情。“巧笑”与“万机”,一女与天下,轻重关系本来一目了然。说“巧笑”堪敌“万机”,是运用反语来讽刺高纬的昏昧。“知”实为哪知,意味尤见辛辣。如说“一笑相倾国便亡”是热骂,此句便是冷嘲,不议论的议论。高纬与淑妃寻欢作乐的方式之一是畋猎,在高纬眼中,换着出猎武装的淑妃风姿尤为迷人,所以说“倾城最在著戎衣”。这句仍是反语,有潜台词在。古来许多巾帼英雄,其飒爽英姿,确乎给人很美的感觉。但淑妃身著戎衣的举动,不是为天下,而是轻天下。高纬迷恋的不是英武之姿而是忸怩之态。他们逢场作戏,穿著戎衣而把强大的敌国忘记在九霄云外。据《北齐书》载,高纬听信淑妃之言,在自身即将成为敌军猎获物的情况下,仍不忘追欢逐乐,还要再猎一围。三、四句就这样以模拟口气,将帝、妃死不觉悟的昏庸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尽管不著议论,但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及反语的运用,即将议论融入形象之中。批判意味仍十分强烈。   二、强烈的对比色彩。在形象画面之间运用强烈对比色彩,使作者有意指出的对象的特点更强调突出,引人注目,从而获得含蓄有力的表现效果,是这两首诗的又一显著特点。   第一首三、四两句把一个极艳极亵的镜头和一个极危急险恶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对比色彩强烈,产生了惊心动魄的效果。单从“小怜玉体横陈”的画面,也可见高纬生活之荒淫,然而,如果它不和那个关系危急存亡的“周归入晋阳”的画面组接,就难以产生那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惊险效果,就会显得十分平庸,艺术说服力将大为削弱。第二首三、四句则把“晋阳已陷”的时局,与“更请君王猎一围”的荒唐行径作对比。一面是十万火急,形势严峻;一面却是视若无睹,围猎兴浓。两种画面对照出现,令旁观者为之心寒,从而有力地表明当事者处境的可笑可悲,不着一字而含蓄有力。这种手法的运用,也是诗人巧于构思的具体表现之一。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137-1138 . 2、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 .李商隐诗选 :中华书局 ,2006 :74-75 . 3、 刘学锴 李翰 .李商隐诗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72-74 .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小苑华池烂熳通,后门前槛思无穷。

宓妃腰细才胜露, 赵后身轻欲倚风。

红壁寂寥崖蜜尽,碧帘迢递雾巢空。

青陵粉蝶休离恨,长定相逢二月中。

无题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万里风波一叶舟,忆归初罢更夷犹。

碧江地没元相引, 黄鹤沙边亦少留。

益德冤魂终报主,阿童高义镇横秋。

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

牡丹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织锦的帘帷刚刚卷起,是美艳的卫夫人;

丝绣的褥被还堆拥着,是俊秀的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饰正零乱翻动;

又像在弯腰而舞,郁金裙子正争相回旋。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它像石崇家的蜡烛,哪须常把烛芯剪去?

它像荀令君的体肤,岂用香炉细细染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我是诗人江淹,在梦中得到了那支彩笔,想把清丽的词句,题在花叶上寄给朝云。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66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10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锦帏(wéi):锦帐。

南朝梁简文帝《书案铭》:“厕质锦帷,承芳绮缛。

”卫夫人:春秋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艳著称。

《典略》载,孔子回到卫国,受到南子接见。

南子在锦帷中,孔子北面稽首,南子在帷中回拜,环佩之声璆然。

此句原注:《典略》云:“夫子见南子在锦帏之中。

”“绣被”句:用鄂君举绣被拥越人的典故。

据《说苑·善说篇》记载,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划桨的越人唱歌表示对鄂君的爱戴,鄂君为歌所动,扬起长袖,举绣被覆之。

此将牡丹喻为绣被拥裹的越人。

或谓越鄂君系兼取美妇人美男子为比,见钱钟书《谈艺录补订》。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垂手”句:《乐府解题》:大垂手言舞而垂其手,又有小垂手及独垂手。

《乐府杂录》谓大垂手、小垂手的舞姿或如惊鸿,或如飞燕。

故舞时玉佩乱翻。

折:一作“招”。

折腰争舞:一作“细腰频换。

”《西京杂记》: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

郁金裙:用郁金草染色的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石家”句:状牡丹之色如燃烧的大片烛焰。

《世说新语·汰侈》载,石崇豪侈,“用蜡烛作炊”。

蜡烛当柴烧,无须剪芯,故说“何曾剪”。

“荀令”句:谓牡丹之香自然生成,不须熏得。

荀令即荀彧 ,字文若 ,为侍中,曾守尚书令。

曹操所有军政之事均与他协商,呼之荀令君。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我是”句:自诩有才。

《南史·江淹传》载,江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

’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

时人谓之才尽。

叶:一作“片”。

朝云:指巫山神女。

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昼梦幸巫山之女。

后好事者为立庙,号曰“朝云”。

唐元稹《白衣裳》诗:“闲倚屏风笑周昉,枉抛心力画朝云。

”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66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10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织锦的帘帷刚刚卷起,是美艳的卫夫人;

丝绣的褥被还堆拥着,是俊秀的越鄂君。

锦帏(wéi):锦帐。

南朝梁简文帝《书案铭》:“厕质锦帷,承芳绮缛。

”卫夫人:春秋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艳著称。

《典略》载,孔子回到卫国,受到南子接见。

南子在锦帷中,孔子北面稽首,南子在帷中回拜,环佩之声璆然。

此句原注:《典略》云:“夫子见南子在锦帏之中。

”“绣被”句:用鄂君举绣被拥越人的典故。

据《说苑·善说篇》记载,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划桨的越人唱歌表示对鄂君的爱戴,鄂君为歌所动,扬起长袖,举绣被覆之。

此将牡丹喻为绣被拥裹的越人。

或谓越鄂君系兼取美妇人美男子为比,见钱钟书《谈艺录补订》。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饰正零乱翻动;

又像在弯腰而舞,郁金裙子正争相回旋。

“垂手”句:《乐府解题》:大垂手言舞而垂其手,又有小垂手及独垂手。

《乐府杂录》谓大垂手、小垂手的舞姿或如惊鸿,或如飞燕。

故舞时玉佩乱翻。

折:一作“招”。

折腰争舞:一作“细腰频换。

”《西京杂记》: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

郁金裙:用郁金草染色的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它像石崇家的蜡烛,哪须常把烛芯剪去?

它像荀令君的体肤,岂用香炉细细染熏?

“石家”句:状牡丹之色如燃烧的大片烛焰。

《世说新语·汰侈》载,石崇豪侈,“用蜡烛作炊”。

蜡烛当柴烧,无须剪芯,故说“何曾剪”。

“荀令”句:谓牡丹之香自然生成,不须熏得。

荀令即荀彧 ,字文若 ,为侍中,曾守尚书令。

曹操所有军政之事均与他协商,呼之荀令君。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我是诗人江淹,在梦中得到了那支彩笔,想把清丽的词句,题在花叶上寄给朝云。

“我是”句:自诩有才。

《南史·江淹传》载,江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

’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

时人谓之才尽。

叶:一作“片”。

朝云:指巫山神女。

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昼梦幸巫山之女。

后好事者为立庙,号曰“朝云”。

唐元稹《白衣裳》诗:“闲倚屏风笑周昉,枉抛心力画朝云。

”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66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10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首联是单株牡丹的特写图。

开头借用《典略》典故,以锦帷乍卷、容颜初露的卫夫人形容牡丹初放时的艳丽夺目含羞娇艳。

次句用《说苑》典故,原典是鄂君举绣被拥越人,此谓“绣被犹堆越鄂君”,清人马位《秋窗随笔》及桂馥《札朴》已指出其为误用(桂谓当为“楚鄂君”)。

诗人将牡丹的绿叶想象成鄂君的绣被,将牡丹花想象成绣被覆盖的越人,传神地描绘初开的牡丹花在绿叶的簇拥中鲜艳的风采。

“犹堆”二字刻画花苞初盛时绿叶紧包的形状,与“初卷”相呼应。

  颔联展示牡丹随风摇曳时的绰约丰姿。

垂手、折腰都是舞名,亦指舞姿。

玉佩指舞女身上佩戴的玉制饰物;

郁金裙指郁金草染色的裙。

这两句以舞者翩翩起舞时垂手折腰,佩饰翻动,长裙飘扬的轻盈姿态来作比喻,牡丹花叶在迎风起舞时起伏翻卷,摇曳多姿的形象。

  前两联重在描绘牡丹静中的形态,颈联具体地描写了牡丹的色香。

“石家蜡烛何曾剪”形容牡丹的颜色像燃烧着的大片烛火,却无须修剪烛芯。

“何曾剪”西晋石崇豪奢至极,用蜡烛当柴,烛芯自不必剪。

“荀令香炉可待熏”是说牡丹的芳香本自天生,岂待香炉熏烘。

据说荀彧到人家,坐处三日香。

旧时衣香皆由香炉熏成,荀令自然身香,所以说“可待熏”。

  尾联写诗人陶醉于国色天香,恍惚梦见了巫山神女,盼望她传授一支生花彩笔,将思慕之情题写在这花叶上,寄给巫山神女。

梦中传彩笔,典出《南史·江淹传》,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诗人心摇神荡的兴奋激动之情。

  这首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借卫夫人、越人、贵家舞伎、石家燃烛、荀令香炉等故事描写牡丹花叶的风姿绰约、艳丽色彩和馥郁香味,使牡丹的情态毕现。

最后诗人突发奇想,欲寄牡丹花叶于巫山神女。

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令人回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47-648

筹笔驿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猿鸟犹疑是惊畏丞相的严明军令,风云常常护着他军垒的藩篱栏栅。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诸葛亮徒然在这里挥笔运筹划算,后主刘禅最终却乘坐邮车去投降。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孔明真不愧有管仲和乐毅的才干。

关公张飞已死他又怎能力挽狂澜?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往年我经过锦城时进谒了武侯祠,曾经吟诵了梁父吟为他深表遗憾!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猿鸟句:诸葛亮治军以严明称,这里意谓至今连鱼鸟还在惊畏他的简书。

疑:惊。

简书:指军令。

古人将文字写在竹简上。

储胥:指军用的篱栅。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上将:犹主帅,指诸葛亮。

降王:指后主刘禅。

走传车:公元263年(魏元帝景元四年),邓艾伐蜀,后主出降,全家东迁洛阳,出降时也经过筹笔驿。

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

后主是皇帝,这时却坐的是传车,也隐含讽喻意。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管:管仲。

春秋时齐相,曾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乐:乐毅。

战国时人,燕国名将,曾大败强齐。

原不忝:真不愧。

诸葛亮隐居南阳时,每自比管仲、乐毅。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他年:作往年解。

锦里:在成都城南,有武侯祠。

梁父吟:两句意谓,往年曾谒锦里的武侯祠,想起他隐居时吟咏《梁父吟》的抱负,不曾得到舒展,实在令人遗憾。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猿鸟犹疑是惊畏丞相的严明军令,风云常常护着他军垒的藩篱栏栅。

猿鸟句:诸葛亮治军以严明称,这里意谓至今连鱼鸟还在惊畏他的简书。

疑:惊。

简书:指军令。

古人将文字写在竹简上。

储胥:指军用的篱栅。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诸葛亮徒然在这里挥笔运筹划算,后主刘禅最终却乘坐邮车去投降。

上将:犹主帅,指诸葛亮。

降王:指后主刘禅。

走传车:公元263年(魏元帝景元四年),邓艾伐蜀,后主出降,全家东迁洛阳,出降时也经过筹笔驿。

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

后主是皇帝,这时却坐的是传车,也隐含讽喻意。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孔明真不愧有管仲和乐毅的才干。

关公张飞已死他又怎能力挽狂澜?

管:管仲。

春秋时齐相,曾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乐:乐毅。

战国时人,燕国名将,曾大败强齐。

原不忝:真不愧。

诸葛亮隐居南阳时,每自比管仲、乐毅。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往年我经过锦城时进谒了武侯祠,曾经吟诵了梁父吟为他深表遗憾!

他年:作往年解。

锦里:在成都城南,有武侯祠。

梁父吟:两句意谓,往年曾谒锦里的武侯祠,想起他隐居时吟咏《梁父吟》的抱负,不曾得到舒展,实在令人遗憾。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筹笔驿,古地名,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县北。

相传三国时蜀汉诸葛亮出兵伐魏,曾驻此筹画军事。

很多诗人留下了以筹笔驿为题材的怀念诸葛亮的作品。

公元855年(大中九年)李商隐罢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此驿,写下这首咏怀古迹的诗篇。

此诗同多数凭吊诸葛亮的作品一样,颂其威名,钦其才智;

同时借以寄托遗恨,抒发感慨。

不过此篇艺术手法上,议论以抑扬交替之法,衬托以宾主拱让之法,用事以虚实结合之法,别具一格。

  诗写诸葛亮之威、之智、之才、之功,不是一般的赞颂,而是集中写“恨”字。

为突出“恨”字,作者用了抑扬交替的手法。

首联说猿鸟畏其军令,风云护其藩篱,极写其威严,一扬;

颔联却言其徒有神智,终见刘禅投降,长途乘坐驿车,被送往洛阳,蜀汉归于败亡,一抑;

颈联出句称其才真无愧于管仲、乐毅,又一扬;

对句写关羽、张飞无命早亡,失却羽翼,又一抑。

抑扬之间,似是“自相矛盾”,实则文意连属,一以贯之。

以其威智,霸业理应可成,然而时无英主,结果社稷覆亡,一恨;

以其才略,出师理应告捷,然而时无良将,结果未捷身死,又一恨。

末联“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

”是说,昔日经过锦里(成都城南)诸葛武侯庙时,吟哦诸葛亮的《梁父吟》,犹觉遗恨无穷。

而所谓“恨”,既是写诸葛亮之“遗恨”,又是作者“隐然自喻”。

以一抑一扬的议论来表现“恨”的情怀,显得特别宛转有致。

  古典诗歌中,常有“众宾拱主”之法。

李商隐这首诗的首联,用的就是这种手法。

出句“猿鸟犹疑畏简书”。

是说,猿(一本作“鱼”)和鸟都畏惧诸葛亮的军令,说明军威尚存;

对句“风云长为护储胥”是说,风云还在护卫诸葛亮的营垒,说明仍有神助。

正如范仲温《诗眼》所说的:“惟义山‘鱼鸟’云云,‘简书’盖军中法令约束,言号令严明,虽千百年之后,‘鱼鸟’犹畏之;

‘储胥’盖军中藩篱,言忠义贯于神明,‘风云’犹为护其壁垒也。

诵此两句,使人凛然复见孔明风烈。

”这里没有直接刻画诸葛亮,只是通过猿(鱼)鸟风云的状态来突出诸葛亮的善于治军。

猿鸟风云的状态在作者想象中,是由诸葛亮引起的反应,这些都作为“宾”,用以突出诸葛亮军威这个“主”。

这些作为宾的自然景物。

是拟人化,有某种特别的象征意义。

猿鸟风云,作为筹笔驿的实景,还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使人有肃穆之感;

但是并不是单纯的气氛描写,而是化实为虚,实景虚用,以宾拱主,直接突出“孔明风烈”这一主体。

  李商隐好用典故。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七云:“李商隐诗好积故实。

”他爱把古人罗致笔下,自由驱使,不问时代先后,都可以在他的诗境中同时出现。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此题所咏乃诸葛亮,则此联对句中的关羽、张飞为其同时人,是今;

管仲是春秋时人,乐毅是战国时人,远在三国之前,是古。

用事以古今成对,出句以古人比拟诸葛亮,对句实写诸葛亮同时人关、张,即以古对今,以虚对实,而且对得极为自然。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故以管仲、乐毅直指诸葛亮便是很自然的事了,所以所谓“管乐”可以说虽“古”犹“今”,虽“虚”犹“实”,与关、张对举,可称为“奇”,然而却又不足为奇。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韩碑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

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

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生罴。

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

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

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澹天王旗。

愬武古通作牙爪,仪曹外郎载笔随。

行军司马智且勇,十四万众犹虎貔。

入蔡缚贼献太庙,功无与让恩不訾。

帝曰汝度功第一,汝从事愈宜为辞。

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画臣能为。

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

当仁自古有不让......更多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

元和天子禀赋神武英姿,可比古来的轩辕、伏羲。

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

他立誓要洗雪历代圣王的耻辱,坐镇皇宫接受四夷的贡礼。

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生罴。

淮西逆贼为祸五十年,割据一方世代绵延。

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

自恃强大,不去占山河却来割据平地;

梦想挥戈退日,胆敢反叛作乱。

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

圣君得到贤相名叫裴度,逆贼暗杀未成,自有神灵卫护。

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澹天王旗。

他腰悬相印,统兵上战场,天子的军旗在寒风中飘扬。

愬武古通作牙爪,仪曹外郎载笔随。

得力的将官有、武、古、通,仪曹外郎任书记随军出征。

行军司马智且勇,十四万众犹虎貔。

还有那智勇双全的行军司马韩愈,十四万大军,龙腾虎跃陷阵冲锋。

入蔡缚贼献太庙,功无与让恩不訾。

攻下了蔡州,擒住叛贼献俘太庙,功业盖世皇上加恩无限。

帝曰汝度功第一,汝从事愈宜为辞。

天子宣布裴度功劳第一,命令韩愈撰写赞辞。

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画臣能为。

韩愈在朝堂拜舞行礼接受诏命说歌功的文章他能够胜任。

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

从来撰述都推崇大手笔,此事本不属佐吏的职司。

当仁自古有不让,言讫屡颔天子颐。

既然自古有当仁不让的箴言,韩愈欣然领受圣上的旨意。

天子听完这番言辞,频频点头大加赞许。

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

韩公退朝后斋戒沐浴坐于小阁,笔蘸饱墨挥洒淋漓。

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

推敲《尧典》《舜典》的古奥文字,化用《清庙》《生民》的庄严笔意。

文成破体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墀。

一纸雄文,别具一格,朝拜时铺展在玉陛丹墀。

表曰臣愈昧死上,咏神圣功书之碑。

上表说“臣韩愈冒死呈览”,歌颂圣君贤相的功业,刻写在石碑之上。

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

碑高三丈字大如斗,灵鳌驼负,螭龙盘围。

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

文句奇特语意深长,世俗难以理解;

有人便向皇上进谗,诬蔑此文偏私失实。

长绳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

百尺长绳把韩碑拽倒,粗砂大石磨去了字迹。

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

韩公此文浩浩真气却无法磨灭,已经深入众人的肝脾。

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

正象那汤盘孔鼎的铭文,古器虽早就荡然无存,世间却永远流传着文辞。

呜呼圣王及圣相,相与烜赫流淳熙。

啊,圣王与贤相的不朽功勋,显耀人寰辉煌无比。

公之斯文不示后,曷与三五相攀追。

韩公碑文倘不能昭示百代,宪宗的帝业,又怎得与三皇五帝遥相承继!

愿书万本诵万遍,口角流沫右手胝。

我甘愿抄写一万本、吟诵一万遍,哪怕是我口角流沫,右手磨出茧皮!

传之七十有二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

让它流传千秋万代,好作封禅的祭天玉检、明堂的万世基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

元和:唐宪宗年号。

轩、羲:轩辕、伏羲氏,代表三皇五帝。

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

列圣:前几位皇帝。

法宫:君王主事的正殿。

四夷:泛指四方边地。

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生罴。

淮西有贼:指盘踞蔡州的藩镇势力。

封狼:大狼。

貙、罴:野兽,喻指叛将。

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

日可麾:用鲁阳公与韩人相争援戈挥日的典故。

此喻反叛作乱。

麾通“挥”。

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

度:裴度。

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澹天王旗。

都统:招讨藩镇的军事统帅。

天王旗:皇帝仪仗的旗帜。

愬武古通作牙爪,仪曹外郎载笔随。

愬武古通:愬,李愬;

武,韩公武;

古,李道古;

通,李文通,四人皆裴度手下大将。

仪曹外郎:礼部员外郎李宗闵。

行军司马智且勇,十四万众犹虎貔。

行军司马:指韩愈。

虎貔:猛兽。

喻勇猛善战。

入蔡缚贼献太庙,功无与让恩不訾。

蔡:蔡州。

贼:指叛将吴元济。

无与让:即无人可及。

不訾:即“不赀”,不可估量。

帝曰汝度功第一,汝从事愈宜为辞。

从事:州郡官自举的僚属。

愈:韩愈。

为辞:指撰《平淮西碑》。

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画臣能为。

稽首:叩头。

蹈且舞:指古代臣子朝拜皇帝时手舞足蹈的一种礼节。

金石刻画:指为钟鼎石碑撰写铭文。

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

大手笔:指撰写国家重要文告的名家。

职司:指掌管文笔的翰林院。

当仁自古有不让,言讫屡颔天子颐。

屡颔天子颐:使皇帝多次点头称赞。

颐,指面颊。

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

公:指韩愈。

斋戒:沐浴更衣。

濡染:浸沾。

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

点窜、涂改:运用的意思。

尧典、舜典:《尚书》中篇名。

清庙、生民:《诗经》中篇名。

文成破体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墀。

破体:指文能改变旧体,另一说为行书的一种。

丹墀:宫中红色台阶。

表曰臣愈昧死上,咏神圣功书之碑。

昧死:冒死,上书用谦语。

圣功:指平定淮西的战功。

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

灵鳌:驭负石碑的,形似大龟。

蟠以螭:碑上所刻盘绕的龙类饰纹。

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

喻:领悟,理解。

谗:进言诋毁。

长绳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

拽:用力拉。

磨治:指磨去碑上的刻文。

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

斯文:此文。

若:像。

元气:无法消毁的正气。

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

汤盘:商汤浴盆,《史记正义》:“商汤沐浴之盘而刻铭为戒”。

孔鼎:孔子先祖正考夫鼎。

此以汤盘、孔鼎喻韩碑。

呜呼圣王及圣相,相与烜赫流淳熙。

相与:相互。

赫:显耀。

淳熙:鲜明的光泽。

公之斯文不示后,曷与三五相攀追。

愿书万本诵万遍,口角流沫右手胝。

书:抄写。

胝:因磨擦而生厚皮,俗称老茧。

传之七十有二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

明堂基:明堂的基石曷:何,怎么。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

元和天子禀赋神武英姿,可比古来的轩辕、伏羲。

元和:唐宪宗年号。

轩、羲:轩辕、伏羲氏,代表三皇五帝。

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

他立誓要洗雪历代圣王的耻辱,坐镇皇宫接受四夷的贡礼。

列圣:前几位皇帝。

法宫:君王主事的正殿。

四夷:泛指四方边地。

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生罴。

淮西逆贼为祸五十年,割据一方世代绵延。

淮西有贼:指盘踞蔡州的藩镇势力。

封狼:大狼。

貙、罴:野兽,喻指叛将。

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

自恃强大,不去占山河却来割据平地;

梦想挥戈退日,胆敢反叛作乱。

日可麾:用鲁阳公与韩人相争援戈挥日的典故。

此喻反叛作乱。

麾通“挥”。

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

圣君得到贤相名叫裴度,逆贼暗杀未成,自有神灵卫护。

度:裴度。

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澹天王旗。

他腰悬相印,统兵上战场,天子的军旗在寒风中飘扬。

都统:招讨藩镇的军事统帅。

天王旗:皇帝仪仗的旗帜。

愬武古通作牙爪,仪曹外郎载笔随。

得力的将官有、武、古、通,仪曹外郎任书记随军出征。

愬武古通:愬,李愬;

武,韩公武;

古,李道古;

通,李文通,四人皆裴度手下大将。

仪曹外郎:礼部员外郎李宗闵。

行军司马智且勇,十四万众犹虎貔。

还有那智勇双全的行军司马韩愈,十四万大军,龙腾虎跃陷阵冲锋。

行军司马:指韩愈。

虎貔:猛兽。

喻勇猛善战。

入蔡缚贼献太庙,功无与让恩不訾。

攻下了蔡州,擒住叛贼献俘太庙,功业盖世皇上加恩无限。

蔡:蔡州。

贼:指叛将吴元济。

无与让:即无人可及。

不訾:即“不赀”,不可估量。

帝曰汝度功第一,汝从事愈宜为辞。

天子宣布裴度功劳第一,命令韩愈撰写赞辞。

从事:州郡官自举的僚属。

愈:韩愈。

为辞:指撰《平淮西碑》。

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画臣能为。

韩愈在朝堂拜舞行礼接受诏命说歌功的文章他能够胜任。

稽首:叩头。

蹈且舞:指古代臣子朝拜皇帝时手舞足蹈的一种礼节。

金石刻画:指为钟鼎石碑撰写铭文。

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

从来撰述都推崇大手笔,此事本不属佐吏的职司。

大手笔:指撰写国家重要文告的名家。

职司:指掌管文笔的翰林院。

当仁自古有不让,言讫屡颔天子颐。

既然自古有当仁不让的箴言,韩愈欣然领受圣上的旨意。

天子听完这番言辞,频频点头大加赞许。

屡颔天子颐:使皇帝多次点头称赞。

颐,指面颊。

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

韩公退朝后斋戒沐浴坐于小阁,笔蘸饱墨挥洒淋漓。

公:指韩愈。

斋戒:沐浴更衣。

濡染:浸沾。

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

推敲《尧典》《舜典》的古奥文字,化用《清庙》《生民》的庄严笔意。

点窜、涂改:运用的意思。

尧典、舜典:《尚书》中篇名。

清庙、生民:《诗经》中篇名。

文成破体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墀。

一纸雄文,别具一格,朝拜时铺展在玉陛丹墀。

破体:指文能改变旧体,另一说为行书的一种。

丹墀:宫中红色台阶。

表曰臣愈昧死上,咏神圣功书之碑。

上表说“臣韩愈冒死呈览”,歌颂圣君贤相的功业,刻写在石碑之上。

昧死:冒死,上书用谦语。

圣功:指平定淮西的战功。

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

碑高三丈字大如斗,灵鳌驼负,螭龙盘围。

灵鳌:驭负石碑的,形似大龟。

蟠以螭:碑上所刻盘绕的龙类饰纹。

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

文句奇特语意深长,世俗难以理解;

有人便向皇上进谗,诬蔑此文偏私失实。

喻:领悟,理解。

谗:进言诋毁。

长绳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

百尺长绳把韩碑拽倒,粗砂大石磨去了字迹。

拽:用力拉。

磨治:指磨去碑上的刻文。

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

韩公此文浩浩真气却无法磨灭,已经深入众人的肝脾。

斯文:此文。

若:像。

元气:无法消毁的正气。

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

正象那汤盘孔鼎的铭文,古器虽早就荡然无存,世间却永远流传着文辞。

汤盘:商汤浴盆,《史记正义》:“商汤沐浴之盘而刻铭为戒”。

孔鼎:孔子先祖正考夫鼎。

此以汤盘、孔鼎喻韩碑。

呜呼圣王及圣相,相与烜赫流淳熙。

啊,圣王与贤相的不朽功勋,显耀人寰辉煌无比。

相与:相互。

赫:显耀。

淳熙:鲜明的光泽。

公之斯文不示后,曷与三五相攀追。

韩公碑文倘不能昭示百代,宪宗的帝业,又怎得与三皇五帝遥相承继!

愿书万本诵万遍,口角流沫右手胝。

我甘愿抄写一万本、吟诵一万遍,哪怕是我口角流沫,右手磨出茧皮!

书:抄写。

胝:因磨擦而生厚皮,俗称老茧。

传之七十有二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

让它流传千秋万代,好作封禅的祭天玉检、明堂的万世基石。

明堂基:明堂的基石曷:何,怎么。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

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

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生罴。

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

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

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澹天王旗。

愬武古通作牙爪,仪曹外郎载笔随。

行军司马智且勇,十四万众犹虎貔。

入蔡缚贼献太庙,功无与让恩不訾。

帝曰汝度功第一,汝从事愈宜为辞。

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画臣能为。

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

当仁自古有不让,言讫屡颔天子颐。

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

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

文成破体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墀。

表曰臣愈昧死上,咏神圣功书之碑。

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

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

长绳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

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

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

呜呼圣王及圣相,相与烜赫流淳熙。

公之斯文不示后,曷与三五相攀追。

愿书万本诵万遍,口角流沫右手胝。

传之七十有二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

  全诗意在记叙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的始末,竭力推崇韩碑的典雅及其价值。

情意深厚,笔力矫健。

韩碑既未抹煞李愬雪夜破城的丰功,也未特别铺张裴度的伟绩,态度比较公允。

李商隐极力推崇韩碑,也就是同意韩氏的观点。

叙议相兼,在艺术风格上受到韩愈《石鼓歌》的影响。

清人屈复《玉溪生诗意》中说:“生硬中饶有古意,甚似昌黎而清新过之。

  这首诗是一则历史。

公元817年(宪宗元和十二年),宰相裴度率兵平定淮西,但首先破蔡州生擒叛者吴元济的是大将李愬。

宪宗命韩愈撰《平淮西碑》时,韩主要是突出了裴度在执行宪宗旨意后的运筹帷幄,引起李愬不满。

愬妻(唐安公主之女)进宫诉说碑文不实,宪宗就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文勒石,观点迥然不同。

李商隐是完全赞同韩愈观点的,诗中强烈地表达以对《韩碑》被磨去的愤慨,更热情地歌颂了这篇碑文。

本诗基本上是叙述性的,但笔力矫健,很有感情,诗中一些名句也一直为人传诵。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678910 共53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