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四之一) 文
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
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
豪俊气如虹。
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
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
追思故国繁雄。
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
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
往事逐孤鸿。
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
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
浣溪沙·香靥凝羞一笑开 文翻赏
香靥凝羞一笑开,柳腰如醉暖相挨,日长春困下楼台。
照水有情聊整鬓,倚栏无绪更兜鞋,眼边牵系懒归来。
香靥凝羞一笑开,柳腰如醉暖相挨,日长春困下楼台。
香脸含羞因莞尔一笑羞容随着消失,腰肢如柳条般摆动着相偎相挨地走着,春天白日太长倦意浓厚而走下楼台。
照水有情聊整鬓,倚栏无绪更兜鞋,眼边牵系懒归来。
她以水面为镜子姑且整鬓梳妆。
想起分别在即而倚着栏杆了无情绪,兜起脱落的绣鞋,眉目传情,懒得归来。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刚.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174-176
香靥凝羞一笑开,柳腰如醉暖相挨,日长春困下楼台。
照水有情聊整鬓,倚栏无绪更兜鞋,眼边牵系懒归来。
这首词表现了一个女子同其情人约会的过程。
从赴约之前的略带羞怯,到相会之时的风姿绰约、深情款款,再到离别时的依依不舍、脉脉含情,整个过程都显得动感十足。
上片开头“香靥凝羞”四字言简意赅,将这位怀春少女特有的内心活动概括出来,“凝羞”形容其羞容之重,后面的“一笑开”表现出情感的变化,表明她放弃了矜持之心,转向大胆和开放。
接着她走下楼台,“柳腰如醉”,借一“醉”字,既表现了女子腰部曲线的优美动人,又传达出男子的赞美之情。
“日长春困”作为一个方便的借口,很好地掩饰了女子内心情感的丰富多彩,是其羞怯心理的一种体现。
“暖相挨”的大胆动作,刻画浓情却不露香艳之痕,不失词品。
下片具体表现“下楼台”“暖相挨”之后的一系列动作。
相见时难别亦难,两情缱绻,当然难舍难分。
耳鬓厮磨之后,她以水面为镜整鬓梳妆,显得风情万种;
想到即刻就要分手,她又显得情绪低落,兜起脱落的修鞋。
最后一句,将她不愿离去,不肯别离的心理,用“眼边牵系”的动作来表现,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中,含情脉脉,情丝缭绕,有画龙点睛之妙。
这首词刻画怀春女子的内心世界相当成功,从表现手法上分析,这主要得益于次日善于利用描述人物动作一表现心理的侧面勾勒的笔法。
作者特别注意捕捉恋爱中的女孩那特有的娇羞而又含情的动作和神态。
通过“香靥凝羞”“柳腰如醉”“照水”“整鬓”“倚栏”“兜鞋”“眼边牵系”这一系列动作和表情的刻画,那位沉醉于恋爱中的女孩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刚.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174-176 2、 郭步山.试论秦观词情韵兼胜的和谐之美[J].河西学院学报,2010,26(03)
如梦令(五之二) 文
一丛花·年时今夜见师师 文翻译
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
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飔。
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佳期谁料久参差。
愁绪暗萦丝。
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
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
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飔。
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那年的今夜,我与师师姑娘初次相遇。
屋内琉帘半卷,烛光朦胧;
屋外,露花笼雾,凉风续续。
她美丽的双颊,泛着微醉后的红润。
抛开髻簪,披拂着秀发,紧偎在我的怀中,她挥泪唱起了新谱的歌曲。
佳期谁料久参差。
愁绪暗萦丝。
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
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谁知一别多年,久久不能实现当年约定的佳期,只有不尽的愁绪,隐隐约约地萦绕在心里。
料想此刻此际,她一定唱罢了清越的歌,跳完了美妙的舞,又在对着寂寥的秋色嗟叹不已。
画楼依旧,明月依旧,静静的秋夜依旧。
只有清寒的月光照着两处相思,一种愁绪。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纲.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 :57-61 2、 刘拥军 选注.李清照秦观词选.成都:巴蜀书社,2000:78-79 3、 龚旭东.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214-215
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
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飔。
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那年的今夜,我与师师姑娘初次相遇。
屋内琉帘半卷,烛光朦胧;
屋外,露花笼雾,凉风续续。
她美丽的双颊,泛着微醉后的红润。
抛开髻簪,披拂着秀发,紧偎在我的怀中,她挥泪唱起了新谱的歌曲。
年时:宋时方言,犹“当年”或“那时”。
酒红滋:酒后脸上泛起红晕。
露华:秋夜露珠。
凉飔(sī):凉风。
偎(wēi):挨贴。
佳期谁料久参差。
愁绪暗萦丝。
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
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谁知一别多年,久久不能实现当年约定的佳期,只有不尽的愁绪,隐隐约约地萦绕在心里。
料想此刻此际,她一定唱罢了清越的歌,跳完了美妙的舞,又在对着寂寥的秋色嗟叹不已。
画楼依旧,明月依旧,静静的秋夜依旧。
只有清寒的月光照着两处相思,一种愁绪。
参(cēn)差(cī):本指长短、高低不齐,这里指错过。
萦(yíng)丝:如丝萦绕,形容纠缠难解。
嗟(jiē)咨:慨叹,叹息。
画楼:雕饰华丽的楼房。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纲.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 :57-61 2、 刘拥军 选注.李清照秦观词选.成都:巴蜀书社,2000:78-79 3、 龚旭东.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214-215
阮郎归·宫腰袅袅翠鬟松 文翻注
宫腰袅袅翠鬟松,夜堂深处逢。
无端银烛殒秋风,灵犀得暗通。
身有恨,恨无穷,星河沈晓空。
陇头流水各西东,佳期如梦中。
宫腰袅袅翠鬟松,夜堂深处逢。
无端银烛殒秋风,灵犀得暗通。
歌妓纤长柔美貌,似乎头发蓬乱了一些,此时主人入宅更衣去了,只剩下这两人了。
无缘无故地,一阵过堂风,刮灭了宴席上的蜡烛,彼此心心相许,爱慕之情已神会了。
身有恨,恨无穷,星河沈晓空。
陇头流水各西东,佳期如梦中。
真是让人悔恨啊,这恨没个完,直恨到星河被晨空吞噬了。
情人之各去一方,那就只好在梦中相会了。
参考资料: 1、 李建龙,中国金榜百家经典·第6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年,第267页 2、 (宋)秦观著 王醒解评,秦观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第127页
宫腰袅袅翠鬟松,夜堂深处逢。
无端银烛殒秋风,灵犀得暗通。
袅袅(niǎo niǎo):纤长柔美貌。
翠鬟(huán):青黑色发髻。
鬟:指圈成环状之发髻。
夜堂:夜中堂屋。
无端:不料。
殒(yǔn)秋风:被秋风吹灭。
殒:灭也。
“灵犀”句:谓两心因得相通也。
灵犀:犀牛角,旧传有灵异。
秦词灵犀代指两心。
身有恨,恨无穷,星河沈晓空。
陇头流水各西东,佳期如梦中。
“星河”句:谓天将亮。
陇(lǒng)头流水:喻情人之各去一方。
陇头:陇山之巅。
参考资料: 1、 李建龙,中国金榜百家经典·第6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年,第267页 2、 (宋)秦观著 王醒解评,秦观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第127页
南柯子 文
如梦令 文
虞美人(三之三) 文
南歌子·玉漏迢迢尽 文翻赏
玉漏迢迢尽,银潢淡淡横。
梦回宿酒未全醒,已被邻鸡催起怕天明。
臂上妆犹在,襟间泪尚盈。
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
玉漏迢迢尽,银潢淡淡横。
梦回宿酒未全醒,已被邻鸡催起怕天明。
漏壶中的水渐渐滴尽了,星空变得黯然,银河淡淡地横在天上。
我从梦中醒来,可因昨夜醉酒,现在尚未完全清醒。
邻家公鸡的报晓声阵阵传人耳中,仿佛在催促我们起床,可我们两情缝络,万般不舍,是那样害怕天亮。
臂上妆犹在,襟间泪尚盈。
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
我迷惑这一切是真实的还是在梦中,可看看我的臂上,赫然留着她的胭脂和香粉的痕迹,余香袅袅;
我的襟袖上尚有几点她滴落的泪痕,才知道这不是虚幻。
从窗户望出去,远处的水边有几点灯火闪烁,接着又隐约听到有行人在走动。
西边的天际,一钩残月和几颗寥落的晨星在相依相伴,闪着黔淡的光辉。
参考资料: 1、 夏于全主编.唐诗宋词 第15卷 宋词: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48-49 2、 徐培均 罗立纲编著.秦观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280-283
玉漏迢迢尽,银潢淡淡横。
梦回宿酒未全醒,已被邻鸡催起怕天明。
臂上妆犹在,襟间泪尚盈。
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
词以夜色深沉开头,绘凄清之景,寓悲伤别情。
“迢迢”本指渺远,这里用来形容玉漏,意指夜已很深,时间已久,初看时仿佛是觉得时间太慢,以至有迢递之感,实际上是指二人彻夜未眠,疲困极于夜色将尽之时,仿佛时间凝固,所以有漫长之感,对伤别之人而言·,相聚一刻,即为良宵,断不至有嫌时间过慢之事。
“尽”宇紧承“迢迢”之下,见其于夜尽将别之际的失望与痛苦。
“银潢”一句,银河横斜,乃天色欲晓时景,以漠远空旷之景,见孤寂无绪之情。
这两句写景,实寓深致情怀,虽含而不露,但伤别之意,已在其中,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凋。
三四句,由室外而室内,由景而人。
夜色渐尽,天空渐明,“梦回”二字,并非指沉沉睡梦而言,而是指伤情过度,神志未清,如梦似幻的感觉。
这并非欣赏者的妄自猜度,“宿酒未全醒”是对这种状态的很好说明。
黎明时分,犹自宿酒未全醒,可见昨夜饮酒过甚。
为何如此,虽不言自明:离情别绪,自昨夜即已萦心绕怀,只能借酒浇愁,以至于一夜被酒,处于麻木之中。
“已被”句,写不得不起来别离。
人虽有情,邻鸡无意,黎明时分的啼鸣,催促着起身出发。
虽身被鸡鸣之声催起,却仍然流连不舍,犹豫徘徊,不忍遽然别去。
借邻鸡无情,衬己之情深。
“怕天明”三字缀于“催起”之后,将词情翻进一层,状别离之际难舍难分之貌。
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过片二句,转换角度,写女子于临别之时情不能己,泪水莹莹。
唐元稹《会真记》中描述莺莺与张生幽会,于天明前离去云:“及明,(张生)睹妆在臂,香在衣,泪光荧荧然犹莹于茵席而已。
”秦观此处所绘情状,也跟《会真记》相差无几。
别情依依,男子尚能借酒浇愁,沉醉忘忧,对于一多情女子而言,其情可怜更无法排遣。
沉沉夜色虽然掩去了她的清泪,但天亮后那留在男子臂上襟问的盈盈泪珠、点点粉痕,却是她深情无限的见证。
这两句写女子深情,不从正面描述,而借缠绵恩情之后的妆痕泪点,作侧面渲染,紧扣离人来写,既再现了女子的情深,又借此衬出离人的意重,表情婉曲,言简义丰。
最后二句,写别去后的失意伤怀。
天未大亮,已然临别,水边灯火的意象,以一点光亮,置于漫漫夜色之中,更见黑暗的巨大无边,在如此凄清的环境之中,别离所爱所恋而踏上无尽征途,其茫然若失,离愁别绪,可想而知。
“渐人行”,即渐渐有了行人的意思,结尾一句,乃夜色将褪尽之时,天空中之景,一钩残月,周围映带二三残星,这是一幅精致的画面,本为残月,更兼天色渐明,显然月亮已经失去了光辉,而二三晓空中的残星,更是忽明忽暗,在有无之间,虽然意象明晰,但所造成的气氛,却极为清冷,有凄切之感,正是行人别离之时的心理写照。
此句不仅写景极妙,而且历代词沦家还往往认为那“一钩残月带三星”,正是描绘“心”字的形状,并因而与秦观所眷之营妓陶心儿的名字相联系,有双关之巧,写景之美,可谓领悟神髓,恰到好处。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纲编著.秦观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28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