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騕褭图 文
双瞳夹镜权协月,尾鬣萧森泽於发。
鞍衔不施缰复脱,旁无驭著气腾越。
地如砥平丘陇灭,天寒日暮抱饥渴。
骧首号鸣思一发,超轶绝尘人恍忽。
东门金铸久销歇,曹霸丹青亦云没。
赖有龙眠戏挥笔,眼前时见千里骨。
玉台阊阖相因依,嗟尔龙媒空自奇。
鸾旗日行三十里,焉风逐风追电为。
鹊桥仙·纤云弄巧 文翻注译赏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度 通:渡)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度 通:渡)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
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
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220页 .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tiáo)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度 通:渡)纤云:轻盈的云彩。
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
飞星:流星。
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银汉:银河。
迢迢:遥远的样子。
暗度:悄悄渡过。
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
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忍顾:怎忍回视。
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
语出宋玉《高唐赋》。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220页 .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tiáo)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度 通:渡)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
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纤云:轻盈的云彩。
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
飞星:流星。
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银汉:银河。
迢迢:遥远的样子。
暗度:悄悄渡过。
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
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
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忍顾:怎忍回视。
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
语出宋玉《高唐赋》。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220页 .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度 通:渡)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
宋代的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
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
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
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
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
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
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
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
“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
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一水间,近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目。
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
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
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
”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
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
“金风玉露”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象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
“柔情似水”,“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
一夕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
“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
“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
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
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
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
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成为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
它们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
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
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版 :第836-837页 .
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文翻注译赏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西城的杨柳逗留着春天的柔情,使我想起离别时的忧伤,眼泪很难收回。
还记得当年你为我拴着归来的小舟。
绿色的原野,红色的桥,是我们当时离别的情形。
而如今你不在,只有水孤独地流着。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美好的青春不为少年时停留,离别的苦恨,何时才到头?
飘飞的柳絮,落花满地的时候我登上楼台。
即使江水都化作泪水,也流不尽,依然有愁苦在心头。
参考资料: 1、 陆林 编注.白话解说——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92-93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弄春:谓在春日弄姿。
明徐渭《赋得万绿枝头红一点》诗:“名园树树老啼莺,叶底孤花巧弄春。
”离忧:离别的忧思;
离人的忧伤。
唐杜甫《长沙送李十一》诗:“李杜齐名真忝窃,朔云寒菊倍离忧。
”多情:指钟情的人。
宋张先《南乡子·京口》词:“春水一篙残照阔,遥遥,有个多情立画桥。
”归舟:返航的船。
南朝宋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梦寐伫归舟,释我吝与劳。
” 韶(sháo)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xù)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韶华:美好的时光。
常指春光。
唐戴叔伦《暮春感怀》诗:“东皇去后韶华尽,老圃寒香别有秋。
”飞絮:飘飞的柳絮。
北周庾信《杨柳歌》:“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
”春江:春天的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参考资料: 1、 陆林 编注.白话解说——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92-93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西城的杨柳逗留着春天的柔情,使我想起离别时的忧伤,眼泪很难收回。
还记得当年你为我拴着归来的小舟。
绿色的原野,红色的桥,是我们当时离别的情形。
而如今你不在,只有水孤独地流着。
弄春:谓在春日弄姿。
明徐渭《赋得万绿枝头红一点》诗:“名园树树老啼莺,叶底孤花巧弄春。
”离忧:离别的忧思;
离人的忧伤。
唐杜甫《长沙送李十一》诗:“李杜齐名真忝窃,朔云寒菊倍离忧。
”多情:指钟情的人。
宋张先《南乡子·京口》词:“春水一篙残照阔,遥遥,有个多情立画桥。
”归舟:返航的船。
南朝宋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梦寐伫归舟,释我吝与劳。
” 韶(sháo)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xù)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美好的青春不为少年时停留,离别的苦恨,何时才到头?
飘飞的柳絮,落花满地的时候我登上楼台。
即使江水都化作泪水,也流不尽,依然有愁苦在心头。
韶华:美好的时光。
常指春光。
唐戴叔伦《暮春感怀》诗:“东皇去后韶华尽,老圃寒香别有秋。
”飞絮:飘飞的柳絮。
北周庾信《杨柳歌》:“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
”春江:春天的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参考资料: 1、 陆林 编注.白话解说——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92-93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
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
“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
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
“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
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
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这儿话别。
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
“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所谓说“恨悠悠,几时休?
”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
“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
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此词写柳,妙“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
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如梦令·春景 文翻赏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黄莺用嘴衔过的花更加红润,燕子用尾点扫的水波泛起绿色的涟漪。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天寒手冷,玉笙冰凉,但吹笙的人却亢奋地吹起《小梅花》曲子,声音宏亮悠扬, 响彻天空,听者都感到激越、雄浑,春意盎然。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人们都说,照这样吹,这样吹吠下去,一定会让人和绿杨都会变得潇洒清秀。
参考资料: 1、 李振国 .宋词译评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年 :128-129 .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这首词诸本题作“春景”。
乃因伤春而作怀人之思。
首二句直笔写春。
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
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
春光明媚,本应产生舒适欢畅之感受,而女主人公何以有这般与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忧伤情绪?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是为点题之笔。
柳絮杨花,标志着春色渐老,春光即逝。
同时也是作为别情相思的艺术载体。
飞絮蒙蒙,是那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念人之情。
因为有那刻骨深情的相思,所以忧思约带、腰肢瘦损。
“人与绿杨俱瘦。
”以生动的形象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
直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
词人之心,或欲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
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
然而词人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反衬的效果,甚而不惜极尽雕琢气力状物写景,终不免落于攻琢之痕。
“溜”字本写花红之鲜艳欲滴,“皱”则欲状摹水波漾漪之态,亦不可谓不巧矣!
然味之终觉神韵欠焉!
究其原委,就在于它显得雕琢、吃力。
正如其“天连芳草”句,如换“连”为“粘”,则失于穿凿矣!
故《吹剑录》谓“莺嘴”二句:“咏物形似,而少生动,与‘红杏枝头’费如许气力。
”可谓一语中的。
其实,很多词评家们都恰切地指出了这一点:《草堂诗余》批曰:“琢句奇峭。
”《弇州山人词评》评曰“险丽。
”《古今词话词品》亦云:“的是险丽矣,觉斧痕犹在。
”如此雕炼奇峭,有《粹编》本要以为此词乃黄庭坚所作,实在也是事出有因。
“诗缘情”,贵其感发之力量,“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尤重其内在之情味意境。
而由于诗、词体裁的限制,其用字造句,又特别讲究锤炼洗净。
但是这种锤炼不是刻意地雕章琢句。
其用心尽管良苦而出之必须自然,浑成无迹,顺手拈来,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也。
秦观此词中,“瘦”字的运用就应该说是较为成功的。
所以《草堂诗余》才又说:“春柳未必瘦,然易此字不得。
”是公允之评。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也不乏此例。
如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程垓“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
”(《摊破江城子》)新鲜奇特,形象生动,各具情深。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其得其失,均当以审慎公允态度待之,不隐其得,不讳其失,对文学艺术的研究都是有益的。
参考资料: 1、 惠淇源编注 .婉约词全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84-85 .
行香子·树绕村庄 文翻注译赏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
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
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
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
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
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参考资料: 1、 任犀然编 .宋词三百首:彩图版 :万卷出版公司 ,2006年 :136 .
树绕村庄,水满陂(bēi)塘。
倚东风、豪兴徜(cháng)徉(yáng)。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陂塘:池塘。
徜徉:自由自在来回地走动。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yáng)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飚:飞扬,飘扬。
青旗:青色的酒幌子。
参考资料: 1、 任犀然编 .宋词三百首:彩图版 :万卷出版公司 ,2006年 :136 .
树绕村庄,水满陂(bēi)塘。
倚东风、豪兴徜(cháng)徉(yáng)。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
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
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陂塘:池塘。
徜徉:自由自在来回地走动。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yáng)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
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
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
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飚:飞扬,飘扬。
青旗:青色的酒幌子。
参考资料: 1、 任犀然编 .宋词三百首:彩图版 :万卷出版公司 ,2006年 :136 .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这首词描绘春天的田园风光,写景抒情朴质自然,语言生动清新。
唐、五代、北宋的词一般都是描写男女之情夫妇之爱,像这样用朴素的语言、轻快的格调描写农家风景的,可谓异类,与秦观的一贯词风也不大相同。
上片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
“绕”字与“满”字显见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也为下面抒写烂漫春光做了铺垫。
“倚东风”二句承上而来,“东风”言明时令,“豪兴”点名心情,“徜徉”则写其怡然自得的神态,也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
“小园”五句,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
色彩鲜明,暗含香气,绚烂多彩而又充满生机,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
下片“远远围墙”四句,作者的视野由近放远。
周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相生,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蕴,引入遐想。
这几句也颇似辛弃疾《鹧鸪天·和子似山行韵》词中:“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意境。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照应上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其怡然自得情状。
“正莺儿啼”三句,仍是特写春之一隅,地点却已经转到田野之中。
与上阕对应部分描写静静绽放的开花植物不同,这里集中笔力写的是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
“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春的生命活力,更加淋漓尽致。
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
全词写景状物,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不慌不忙而意趣自出;
结构方面上节片完垒对称,组成两副相对独立的活动图画,相互辉映而又和谐统一。
在艺术创新上,是自有其特色的。
词人运用通俗、生动、朴素、清新的语言写景状物;
使朴质自然的村野春光随词人轻松的脚步得到展现。
全词下笔轾灵,意兴盎然,洋溢着一种由衷的快意和舒畅,如此风格情调在秦观的词中并不多见,但崭然一出便别开一番天地,对后代词曲在题材和意境的开拓方面有较大影响。
参考资料: 1、 任犀然编 .宋词三百首:彩图版 :万卷出版公司 ,2006年 :136 .
千秋岁·水边沙外 文翻注译赏
水边沙外。
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
鹓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水边沙外。
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浅水边,沙洲外,城郊早春的寒气悄然尽退。
枝头繁花,晴光下的倩影,纷乱如坠地颠颤微微。
流莺在花丛,轻巧的啼啭声,听来太急促,太细碎。
啊,只身飘零,消愁的酒盏渐疏,难得有一回酣然沉醉。
日复一日的思念,心身已煎熬成枯灰。
相知相惜的挚友,迢迢阻隔,眼前,悠悠碧云,沉沉暮色,相对。
忆昔西池会。
鹓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想当年,志士俊才共赴西池盛会,一时豪情逸兴,华车宝马驱弛如飞。
不料风云突变,如今,看携手同游处,剩几人未折摧?
啊,秉舟绕过日月,那梦已断毁,只有镜中古铜色,照出红润的容颜已非。
春,去了落花千点万点,飘飞着残败的衰颓,牵起一怀愁绪,如海,潮涌潮推。
参考资料: 1、 林音等编著 .婉约词三百首注析 :三秦出版社 ,2003年 :169 . 2、 王克俭主编 .秦观诗词选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997 :97-99 . 3、 天人主编 .唐宋诗词名篇鉴赏辞典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0年 :397 . 4、 天人主编 .唐宋诗词名篇鉴赏辞典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0年 :397 . 5、 陈维礼编 .宋词三百首 绘图本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水边沙外。
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yīng)声碎。
飘零疏酒盏(zhǎn),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碎:形容莺声细碎。
飘零:飘泊。
疏酒盏:多时不饮酒。
宽衣带:谓人变瘦。
忆昔西池会。
鹓(yuān)鹭(lù)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西池:故址在丹阳(今南京市),这里借指北宋京都开封西郑门西北之金明池二秦观于元佑间居京时,与诸同僚有金明池之游会。
鹓鹭:鹓鹭,谓朝官之行列,如鹓鸟和鹭鸟排列整齐有序。
飞盖,状车辆之疾行,这里代指车。
日边:喻京都帝王左右。
清梦:美梦。
朱颜:指青春年华。
飞红:落花。
参考资料: 1、 林音等编著 .婉约词三百首注析 :三秦出版社 ,2003年 :169 . 2、 王克俭主编 .秦观诗词选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997 :97-99 . 3、 天人主编 .唐宋诗词名篇鉴赏辞典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0年 :397 . 4、 天人主编 .唐宋诗词名篇鉴赏辞典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0年 :397 . 5、 陈维礼编 .宋词三百首 绘图本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水边沙外。
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yīng)声碎。
飘零疏酒盏(zhǎn),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浅水边,沙洲外,城郊早春的寒气悄然尽退。
枝头繁花,晴光下的倩影,纷乱如坠地颠颤微微。
流莺在花丛,轻巧的啼啭声,听来太急促,太细碎。
啊,只身飘零,消愁的酒盏渐疏,难得有一回酣然沉醉。
日复一日的思念,心身已煎熬成枯灰。
相知相惜的挚友,迢迢阻隔,眼前,悠悠碧云,沉沉暮色,相对。
碎:形容莺声细碎。
飘零:飘泊。
疏酒盏:多时不饮酒。
宽衣带:谓人变瘦。
忆昔西池会。
鹓(yuān)鹭(lù)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想当年,志士俊才共赴西池盛会,一时豪情逸兴,华车宝马驱弛如飞。
不料风云突变,如今,看携手同游处,剩几人未折摧?
啊,秉舟绕过日月,那梦已断毁,只有镜中古铜色,照出红润的容颜已非。
春,去了落花千点万点,飘飞着残败的衰颓,牵起一怀愁绪,如海,潮涌潮推。
西池:故址在丹阳(今南京市),这里借指北宋京都开封西郑门西北之金明池二秦观于元佑间居京时,与诸同僚有金明池之游会。
鹓鹭:鹓鹭,谓朝官之行列,如鹓鸟和鹭鸟排列整齐有序。
飞盖,状车辆之疾行,这里代指车。
日边:喻京都帝王左右。
清梦:美梦。
朱颜:指青春年华。
飞红:落花。
参考资料: 1、 林音等编著 .婉约词三百首注析 :三秦出版社 ,2003年 :169 . 2、 王克俭主编 .秦观诗词选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997 :97-99 . 3、 天人主编 .唐宋诗词名篇鉴赏辞典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0年 :397 . 4、 天人主编 .唐宋诗词名篇鉴赏辞典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0年 :397 . 5、 陈维礼编 .宋词三百首 绘图本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水边沙外。
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
鹓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这是秦观借描写春景春情,集中表现交织在一起的今与昔、政治上的不幸和爱情上的失意,抒发贬谪之痛、飘零之愁的一首词作。
上片着重写今日生活情景。
首写眼前景致,“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二句,点明地点、时令,轻轻着笔,朴实自然。
紧接着“花影乱,莺声碎”二句,细写春景特色,以“乱”字状花之纷繁,“碎”字表莺声盈耳,用笔尤工,各极其妙,洋溢着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飘零”以下四句,忽而由喜转悲,由春景春情转写远谪索居,形体瘦损,不复有以往对酒当歌之情,转折有致,词情哀怨。
歇拍“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二句,人情艳情,孤情凄情,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下片抒发由昔而今的生活之情。
换头直点昔日西池宴集,以“鸩鹭同飞盖”描写其盛况。
比喻形象,用语简明,隐含着不能忘怀的情味。
“携手处”以下四句,又由昔而今,由喜而悲,景物依旧,诸友却已飘泊云散。
委婉曲折,缠宛凄侧。
结尾“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再由眼前想到今后。
“飞红万点”是春归的自然写照,“愁如海”却新奇绝妙。
这两句既是惜春春去,又是对前途的无望。
此词在内容上由春景春情引发,由昔而今由今而昔,由喜而悲,由悲而怨,把政治上的不幸和爱情上的失意融为一体,集中抒发了贬徙之痛,飘零之苦。
在艺术上一波三折,一唱三叹,蕴藉含蓄,感人肺腑;
以景结情,境界深远,余味无穷。
新旧党争,损害的不只秦观一人,所以此词抒发的感情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的,苏轼、黄庭坚、孔平仲、李之仪等人都有和词存今,可见对“元祜党人”震动之大,感触之深。
词中所体现的情感极为悲伤,充分体现这位“古之伤心人”(冯煦语)的性格特征。
即:当他身处逆境之时.往往不能自拔,无法像苏轼那样,善于自我解脱,而是自叹、自伤,一往而深,直至于死。
所以,当他的朋友看到这首词的时候,即担心其“不久于世”(后作者逝于五年后)。
这也就是作者所谓独具善感“词心”的体现。
参考资料: 1、 施议对编撰 .宋词一百首 :岳麓书社 ,2011 :88-90 .
望海潮·洛阳怀古 文翻注译赏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
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烟暝酒旗斜。
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梅花稀疏,色彩轻淡,冰雪正在消融,春风吹拂暗暗换了年华。
想昔日金谷胜游的园景,铜驼街巷的繁华,趁新晴漫步在雨后平沙。
总记得曾误追了人家香车,正是柳絮翻飞蝴蝶翩舞,引得春思缭乱交加。
柳荫下桃花小径,乱纷纷将春色送到万户千家。
西园夜饮鸣笳。
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烟暝酒旗斜。
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西园夜里宴饮,乐工们吹奏起胡笳。
缤纷高挂的华灯遮掩了月色,飞驰的车盖碰损了繁花。
花园尚未凋残,游子却渐生霜发,重来旧地事事感慨吁嗟。
暮霭里一面酒旗斜挂。
空倚楼纵目远眺,时而看见栖树归鸦。
见此情景,我油然而生归隐之心,神思已暗自随着流水奔到天涯。
参考资料: 1、 梁海明等.宋词三百首(原作者为清代的上疆村民)2009年4月第二版:远山出版社,2009-05,第42页 2、 郭勤 .《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年三月 .
梅英疏淡,冰澌(sī)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lǚ)平沙。
长记误随车。
正絮(xù)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xī),乱分春色到人家。
梅英:梅花。
冰澌:冰块流融。
溶泄:溶解流泄。
芳思:春天引起的情思。
桃蹊:桃树下的小路。
西园夜饮鸣笳(jiā)。
有华灯碍(ài)月,飞盖妨花。
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jiē)。
烟暝(míng)酒旗斜。
但倚楼极目,时见栖(qī)鸦。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西园:即金谷园。
笳:胡笳,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一种管乐器。
飞盖:飞驰车辆上的伞盖。
兰苑:美丽的园林,亦指西园。
烟暝:烟霭弥漫的黄昏。
参考资料: 1、 梁海明等.宋词三百首(原作者为清代的上疆村民)2009年4月第二版:远山出版社,2009-05,第42页 2、 郭勤 .《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年三月 .
梅英疏淡,冰澌(sī)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lǚ)平沙。
长记误随车。
正絮(xù)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xī),乱分春色到人家。
梅花稀疏,色彩轻淡,冰雪正在消融,春风吹拂暗暗换了年华。
想昔日金谷胜游的园景,铜驼街巷的繁华,趁新晴漫步在雨后平沙。
总记得曾误追了人家香车,正是柳絮翻飞蝴蝶翩舞,引得春思缭乱交加。
柳荫下桃花小径,乱纷纷将春色送到万户千家。
梅英:梅花。
冰澌:冰块流融。
溶泄:溶解流泄。
芳思:春天引起的情思。
桃蹊:桃树下的小路。
西园夜饮鸣笳(jiā)。
有华灯碍(ài)月,飞盖妨花。
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jiē)。
烟暝(míng)酒旗斜。
但倚楼极目,时见栖(qī)鸦。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西园夜里宴饮,乐工们吹奏起胡笳。
缤纷高挂的华灯遮掩了月色,飞驰的车盖碰损了繁花。
花园尚未凋残,游子却渐生霜发,重来旧地事事感慨吁嗟。
暮霭里一面酒旗斜挂。
空倚楼纵目远眺,时而看见栖树归鸦。
见此情景,我油然而生归隐之心,神思已暗自随着流水奔到天涯。
西园:即金谷园。
笳:胡笳,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一种管乐器。
飞盖:飞驰车辆上的伞盖。
兰苑:美丽的园林,亦指西园。
烟暝:烟霭弥漫的黄昏。
参考资料: 1、 梁海明等.宋词三百首(原作者为清代的上疆村民)2009年4月第二版:远山出版社,2009-05,第42页 2、 郭勤 .《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年三月 .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
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烟暝酒旗斜。
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此词不止于追怀过去的游乐生活,还有政治失意之慨叹其中。
上片起头三句,写初春景物:梅花渐渐地稀疏,结冰的水流已经溶解,东风的煦拂之中,春天悄悄地来了。
“暗换年华”,既指眼前自然界的变化,又指人事沧桑、政局变化。
此种双关的今昔之感,直贯结句思归之意。
“金谷俊游”以下十一句,都是写的旧游,实以“长记”两字领起,“误随车”固“长记”之中,即前三句所写金谷园中、铜驼路上的游赏,也同样内。
但由于格律关系就把“长记”这样作为领起的字移后了。
“金谷”三句所写都是欢娱之情,纯为忆旧。
“长记”之事甚多,而这首词写的只是两年前春天的那一次游宴。
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花园,洛阳西北。
铜驼路是西晋都城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以宫前立有铜驼而得名。
故人们每以金谷、铜驼代表洛阳的名胜古迹。
但词里,西晋都城洛阳的金谷园和铜驼路,却是用以借指北宋都城汴京的金明池和琼林苑,而非实指。
与下面的西园也非实指曹魏邺都(今河北临漳西)曹氏兄弟的游乐之地,而是指金明池(因为它位于汴京之西)同。
这三句,乃是说前年上已,适值新晴,游赏幽美的名园,漫步繁华的街道,缓踏平沙,非常轻快。
因忆及“细履平沙”故连带想起当初最令人难忘的“误随车”那件事来。
“误随车”出韩愈《游城南十六首》的《嘲少年》:“直把春偿酒,都将命乞花。
只知闲信马,不觉误随车。
”而李白的《陌上赠美人》:“白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
美人一笑搴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
”以及张泌的《浣溪沙》:“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
消息未通何计是?
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
”则都可作随车的注释。
尽管那次“误随车”只是无心之误,但却也引起了词人温馨的遐思,使他对之长远地保持着美好的记忆。
“正絮翻蝶舞”四句,写春景。
“絮翻蝶舞”、“柳下桃蹊”,正面形容浓春。
春天的气息到处洋溢着,人这种环境之中,自然也就“芳思交加”,即心情充满着青春的欢乐了。
此处“乱”字下得极好,它将春色无所不,乱哄哄地呈现着万紫千红的图景出色地反映了出来。
换头“西园”三句,从美妙的景物写到愉快的饮宴,时间则由白天到了夜晚,以见当时的尽情欢乐。
西园借指西池。
曹植的《公宴》写道:“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
”曹丕《与吴质书》云:“白日既匿,继以朗月。
同乘并载,以游后园。
舆轮徐动,参从无声;
清风夜起,悲笳微吟。
”又云:“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于后车。
”词用二曹诗文中意象,写日间外面游玩之后,晚间又到国夫人园中饮酒、听乐。
各种花灯都点亮了,使得明月也失去了她的光辉;
许多车子园中飞驰,也不管车盖擦损了路旁的花枝。
写来使人觉得灯烛辉煌,车水马龙,如目前。
“碍”字和“妨”字,不但显出月朗花繁,而且也显出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盛况。
把过去写得愈热闹就愈衬出现的凄凉、寂寞。
“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怀旧之意,与上“东风暗换年华”相呼应。
追忆前游,是事可念,而“重来”旧地,则“是事堪嗟”,感慨至深。
此时酒楼独倚,只见烟暝旗斜,暮色苍茫,既无飞盖而来的俊侣,也无鸣笳夜饮的豪情,极目所至,已经看不到絮、蝶、桃、柳这样一些春色,只是“时见栖鸦”而已。
这时候,宦海风波,仕途蹉跌,也使得词人不得不离开汴京,于是归心也就自然而然地同时也是无可奈何地涌上心头。
此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是:其一,结构别具一格,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忆昔部分贯通上下两片。
其二,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以昔衬今,极富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梁海明等.宋词三百首(原作者为清代的上疆村民)2009年4月第二版:远山出版社,2009-05,第42页
南乡子·妙手写徽真 文翻注赏
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
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
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
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有人为崔徽画了一幅肖像,画上的两眼清澈明亮如同秋水剪成,嘴唇红润如用朱色点染。
画面是一幅半身像,犹如东邻女偷看宋玉,墙头半遮玉体一样。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
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她曾有一段辛酸的往事,谁还记得当年皱眉的时候呢?
都说如此高超的画技,如此美艳的人,可是看过之后却有些遗憾,可惜不是真人,不通情愫。
这样美丽的女子,即使无情也是很动人的。
参考资料: 1、 王德明 邓义昌.宋词小令精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30 2、 龚旭东.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218-219 3、 陆 林.白话解说——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96-97
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
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妙手:技艺高超者。
写;
画。
徽真;
唐代有倡女崔徽,与裴敬中善,尝托入写真以寄。
真:指肖像。
水剪双眸:形容眼波美丽。
点绛唇:在画像上染出红唇。
“疑是”三句:用东邻窥宋玉的典故写女子之美与多情。
宋玉东邻的少女常在墙头偷看他。
典出《登徒子好色赋》。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
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翠黛:画眉所用螺黛,青黑色,以之代称眉毛。
颦(pín):蹙额皱眉。
尽道:尽管说。
堪恨:可恨。
“任是”句:引用罗隐《牡丹》诗:“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 参考资料: 1、 王德明 邓义昌.宋词小令精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30 2、 龚旭东.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218-219 3、 陆 林.白话解说——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96-97
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
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
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全词以“妙手写徽真”破题,以下都是从画上真容著笔。
为崔徽写真的画师丘夏的姓名赖元稹之歌而传,画像的概貌因秦观此词而见,可以收入画史。
首句为“妙手写徽真”,点出所题者即是高明肖像画师手画的崔徽像。
苏东坡写过一首题为《章质夫寄惠崔徽真》的诗,称“卷赠老夫”,知道当时确有这幅画像流传,并辗转归于东坡。
据元稹《崔徽歌》中云:“有客有客名丘夏,善写仪容得恣把。
”即词首句“妙手写徽真”所指。
总提一笔,接下去描写画中人的仪容,同时也映带出画师的神技。
东坡诗中,写画中崔徽形象是“玉钗半脱云(发)垂耳,亭亭荚蓉在秋水”,十四个字只作大略形容。
少游用了七个字——“水剪双眸点绛唇”,写她的眼睛和嘴唇,给人的印象便自不同,如工笔画之于剪影,精细得多了。
并不是少游比东坡来得高明,这是诗、词性质的不同。
东坡写的是七言古诗,宜用大笔勾勒,故粗;
少游写的是小词,容许加意点染。
故细。
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江淹《咏美人春游》诗“昵珠点绛唇”,是其用语所本。
眼睛和嘴唇是最能显示美人神采和情韵的部位,况且又加上了水波之光,绛脂之艳,确能动人心目。
“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继续说这幅写真的画面,透露出所画的是半身像,借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的一段文字来增加情趣。
赋中说,宋玉东邻的女子私慕他,登墙偷望他有三年之久(古人以“三”表多,非必是实数)。
这个情节自然与崔徽本事无关,不过是由于画像是半身的而想到邻女窥宋,墙头半遮玉体的形象。
这样说,似乎是词人在那里耍笔头,硬拉扯,游离于词情之外,写出败笔来了。
其实,“疑是”者,非是而似是也。
《登徒子好色赋》中如“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云云,宋玉所借以盛称邻女美色之处,也不妨加之于崔徽,以补充上句刻画的不足,这就是词用宋玉赋的言外之意。
不过,崔徽画像上的神态可不是如宋玉东邻女那样的“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而是眉黛含颦。
这是由于崔徽请画师丘夏写真时正怀着悲苦的心事,画师又作了精确的反映;
词语不仅如实地表述了画面的这一部分——“翠黛颦”,而且深入追求她颦眉的原因——有“酸辛”之事。
“往事已酸辛”一句,与东坡《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中的“当时薄命一酸辛”,辞意皆合,当本之于他的老师,这也是少游所题崔徽真即是东坡藏品的一个佳证。
“谁记当年翠黛颦”,颦眉承上“酸辛”,绝非写美人的套语,而是反映了画面上的真实。
这两句词把崔徽的身世遭逢作一提挈。
她的一段辛酸史既成往事,谁复省记,唯有这一幅写真留下,作为艺术精品供人鉴赏而已。
言下有无穷的感慨。
最后笔锋一转,写词人赏鉴了画像后的感受:“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
”面对如此美艳绝俗的人物,如此高妙传神的画笔,观赏之后还有“堪恨处”。
说是因为画中人“无情”。
“无情”云者,盖即是如东坡前题诗中所谓“丹青不解语”,或者如《牡丹亭·玩真》一折中,柳梦梅看着杜丽娘自画的真容时说的:“韵情多,如愁欲语,只少口气儿呵!
”谓画上美人,虽是极妍尽态,可惜不是真人,不通情愫。
紧接着,词人以拗折之笔挽转一句,说“任是无情也动人。
”全用晚唐罗隐《牡丹花》诗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不解语”的牡丹花,“少口气儿”的美人图,“无情也动人”。
化工之妙,艺术之精,一语说尽。
(陈长明)最后几句也表现出作者的些许感慨:毕竟是一幅画,不是活色生香的美人,既表现不出她的情深不寿,彼此之间也无法情感相通。
这语气可以见出作者的几分遗憾,也许他希望画中的美女崔徽变成活人,能真的和自己有所交流吧。
全词句句从图画着笔,既有对图画本身的描绘,也有对画中美人身世的同情。
在艺术上,此词善借用前人典故和成句,表达自己的情感,突出地展现了秦观博闻强记的才华和随手拈来无不妥帖的艺术功力,确实算得题画词中的佳作,颇富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史杰鹏.秦观.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41-44 2、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820-822
三月晦日偶题 文翻注译赏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节令风物不断递换,变化常新;
痴心儿女,你们为什么要苦苦地挽留春天?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凋谢又有什么可恨?
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一样使你合意欢心!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139-140页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晦日: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
节物: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
儿女:这里泛指男女。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香花芳草。
何须:何必,何用。
可人:称人心意。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139-140页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节令风物不断递换,变化常新;
痴心儿女,你们为什么要苦苦地挽留春天?
晦日: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
节物: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
儿女:这里泛指男女。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凋谢又有什么可恨?
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一样使你合意欢心!
芳菲:香花芳草。
何须:何必,何用。
可人:称人心意。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139-140页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文人伤春,似乎是永恒的主题,春风春雨,落花垂柳,引起过多少诗人感叹。
三月晦日,是春天的最后一天,更难免激起诗人无计留春住的愁思。
唐诗人贾岛有首著名的《三月晦日赠刘评事》诗云:“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表现的就是浓重的惜春情绪。
秦观这首绝句,与贾岛诗一样,也是通过议论,表达春将逝去时的感想。
但秦诗一反旧例,没有悲伤的情调,却是顺其自然,豁达通变。
诗富有哲理,蕴含“理趣”。
“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
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
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
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
“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
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
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
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
为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
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
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诗是说理,指出了对春天的逝去的两种不同看法,强调应该顺其自然。
推而广之,诗人也是在阐述自己的处世观:人生是处在不断地转换之中,好的可以变坏,祸福相倚。
因此,当你失去了什么时,不要过分抱憾,要正视现实,知足常乐。
春天有春天令人留恋的地方,夏天也有夏天使人 合意的所在;
顺境有顺境的快乐,逆境何尝不可磨炼人,使人步入顺境。
通过这诗,我们充分理解到诗人宽广的胸怀,并从中得到勉励。
宋人的说理诗,虽然常常有陈腐惹人生厌的地方,但也不乏像这首诗一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139-140页
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 文翻注译赏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
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
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
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
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
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
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我们就像从南飞来的燕子与向北而归的鸿雁,偶尔相逢,带着凄惨悲愁的面容。
想当年都是黑发红颜,而此时重见却是两个衰朽的老翁。
分别后世事悠悠您就不用问了,无限的事情,都在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
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
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面前的珍珠美酒滴滴红,不用行色匆匆,尽管把酒斟满在金钟。
这一阵饮酒之后,我们又要像落花流水一样各奔西东。
以后的相聚不知道又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见江面烟雾腾腾,暮云叠叠重重。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刚.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97-1002. 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954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
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
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南来”句:此句仿南朝陈江总《东飞伯劳歌》“南非无却北飞鸿”句意,借喻久别重逢的友人。
绿鬓朱颜:黑发红颜,形容年轻美好的容颜。
衰翁:老翁。
悠悠:思念貌;
忧思貌。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
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
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小槽:古时制酒器中的一个部件,酒由此缓缓流出。
春酒:冬酿春熟之酒;
亦称春酿秋冬始熟之酒。
金钟:酒杯之美称。
钟,酒器。
烟浪:雾霭苍茫的水面,同“烟波”。
唐刘禹锡《酬冯十七舍人》诗:“白首相逢处,巴江烟浪深。
”暮云重:喻友人关山远隔。
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刚.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97-1002. 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954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
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
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我们就像从南飞来的燕子与向北而归的鸿雁,偶尔相逢,带着凄惨悲愁的面容。
想当年都是黑发红颜,而此时重见却是两个衰朽的老翁。
分别后世事悠悠您就不用问了,无限的事情,都在不言中。
“南来”句:此句仿南朝陈江总《东飞伯劳歌》“南非无却北飞鸿”句意,借喻久别重逢的友人。
绿鬓朱颜:黑发红颜,形容年轻美好的容颜。
衰翁:老翁。
悠悠:思念貌;
忧思貌。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
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
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面前的珍珠美酒滴滴红,不用行色匆匆,尽管把酒斟满在金钟。
这一阵饮酒之后,我们又要像落花流水一样各奔西东。
以后的相聚不知道又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见江面烟雾腾腾,暮云叠叠重重。
小槽:古时制酒器中的一个部件,酒由此缓缓流出。
春酒:冬酿春熟之酒;
亦称春酿秋冬始熟之酒。
金钟:酒杯之美称。
钟,酒器。
烟浪:雾霭苍茫的水面,同“烟波”。
唐刘禹锡《酬冯十七舍人》诗:“白首相逢处,巴江烟浪深。
”暮云重:喻友人关山远隔。
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刚.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97-1002. 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954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
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
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
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
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秦观和苏轼这对师生在落难中相会,却没有一丝相逢的喜悦。
相向无言,愁容满面,两鬓苍苍。
他们或许已经预感到“后会不知何处是”,也许今生无望!
所以只有一再劝酒:“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
”“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词中弥漫着一股凄凉的气氛。
起句“南来飞燕北归鸿”,套用古诗句式,作为比兴,似乎有点喜,但接下去说:“偶相逢,惨愁容。
”可见二人相见之初,即愁容满面。
他们远谪南荒,历尽艰辛,自然容颜憔悴,十分愁苦。
此刻贬所逐步内徙,虽是好事,但并未带来欢悦,他们仍有重重顾虑,甚至都自作了挽词和墓志文,准备一死。
“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涵盖面极广,从青年时代,一直写到老年。
此时,政治上的无情打击,已断送了他们的前途,断送了他们的青春,所以他们觉得老了,成了“衰翁”。
“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三句,尤其沉痛。
在别后的六年中,二人罪名一再增加,贬所不断迁徙。
这中间,该有多少苦楚,然而作者仅用“无限事,不言中”六字概括,非不言也,是不能也。
北宋森严的党禁,于此可见一斑。
词的下阕,乃写饯别。
当时雷州,地处蛮荒,经济十分落后,在迁谪中的秦观能够备酒为乃师饯行,已属不易。
“小槽春酒滴珠红”虽然用典,但出语自然,形象逼真,更兼词人殷勤劝酒,倍觉感人。
“莫匆匆,满金钟”六字,写出了当时迁臣所处的环境,一边有部使者(犹后世的监差)在旁,王命不可延迟,苏轼要匆匆上路;
一边是秦观借酒挽留,哪怕是多留一会儿也是好的,师生情谊,何其深永。
“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一句用比喻,化用李煜、柳永词成句,非常恰切,给人以无穷的想象。
“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三句,以景结情,蕴含深远。
苏轼西去廉州,关山远隔,前途未卜,秦观不由地担起心来。
此刻他望着烟雾腾腾的江面和重重叠叠的暮云,怅然出神。
虽未言情,而无限深情,自寓景中。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刚.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97-1002. 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