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鱼使赴都寄亲友 文
韩漳州书报彻上人亡因寄二绝 文
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 文
志适不期贵,道存岂偷生?
久忘上封事,复笑升天行。
窜逐宦湘浦,摇心剧悬旌。
始惊陷世议,终欲逃天刑。
岁月杀忧栗,慵疏寡将迎。
追游疑所爱,且复舒吾情。
石角恣幽步,长乌遂遐征。
磴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
旷望少行人,时闻田鹳鸣。
风篁冒水远,霜稻侵山平。
稍与人事间,益知身世轻。
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
乔木余故国,愿言果丹诚。
四支反田亩,释志东皋耕。
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既克东蛮群臣请图蛮…东蛮第十二 文
东蛮有谢氏,冠带理海中。
自言我异世,虽圣莫能通。
王卒如飞翰,鹏鶱骇群龙。
轰然自天坠,乃信神武功。
系虏君臣人,累累来自东。
无思不服从,唐业如山崇。
百辟拜稽首,咸愿图形容。
如周王会书,永永传无穷。
睢盱万状乖,咿嗢九译重。
广轮抚四海,浩浩知皇风。
歌诗铙鼓闲,以壮我元戎。
捕蛇者说 文翻注译赏
小石城山记 文翻注译赏
段太尉逸事状 文翻注译赏
梅雨 文翻注译赏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杨梅结实正是阴雨连绵的时候,天地苍茫一片,时间恰是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愁深难眠更哪堪楚猿夜啼,好梦易醒禁不住越鸡伺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雨雾朦朦从海隅直达南极边的尽头,江涛汹汹淹没了北去的渡口。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身上的白衣被江南的梅雨墨染,却不是京城的尘埃所为。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八):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6-197 2、 胡士明.柳宗元诗文选注: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208-210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梅实:杨梅的果实,俗称杨梅。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楚、越:泛指江南,这里都是指江南的永州,永州是荆楚的最南端,也是南越的最北处。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海雾:海上的雾气。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此处借其乡思之苦的意。
江云:江涛如雪,一作“江雪”。
北津:北去的渡口。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素衣”两句:素衣,白色的衣。
这里是化用典故,谢脁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这是说“京洛有许多灰沙,白衣服都被染成黑的了。
”柳宗元是反其意而用之。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八):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6-197 2、 胡士明.柳宗元诗文选注: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208-210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杨梅结实正是阴雨连绵的时候,天地苍茫一片,时间恰是晚春。
梅实:杨梅的果实,俗称杨梅。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愁深难眠更哪堪楚猿夜啼,好梦易醒禁不住越鸡伺晨。
楚、越:泛指江南,这里都是指江南的永州,永州是荆楚的最南端,也是南越的最北处。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雨雾朦朦从海隅直达南极边的尽头,江涛汹汹淹没了北去的渡口。
海雾:海上的雾气。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此处借其乡思之苦的意。
江云:江涛如雪,一作“江雪”。
北津:北去的渡口。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身上的白衣被江南的梅雨墨染,却不是京城的尘埃所为。
“素衣”两句:素衣,白色的衣。
这里是化用典故,谢脁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这是说“京洛有许多灰沙,白衣服都被染成黑的了。
”柳宗元是反其意而用之。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八):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6-197 2、 胡士明.柳宗元诗文选注: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208-210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首联写实景。
梅子成熟时,正是江南晚春季节。
阴雨绵绵,大地苍茫一片,这梅雨,有时一下就是十几天,甚至一月余。
在这样的季节里,一个长居江南的人也会感到愁闷,更不必说是“俟罪非真吏”的流放囚徒了。
对这梅雨中的沉闷更加不适应,更是愁上加愁。
作者在这一联写“苍茫”的梅雨,就给诗定下了“忧愁”的基调,这“忧愁”是沉沉地压在诗人的心头,挥不去,驱不散,化不开。
颔联写柳州之荒凉,夜里能听见猿猴悲啼,早晨被远处的鸡声惊醒,皆言人烟稀少。
愁与梦,更是诗人不得志的心态写照。
颈联写天气景象,一片朦胧晦暗,恰好是诗人此时境遇的象征。
尾联用典。
陆机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谢朓诗:“谁能久京洛,缁尘染素衣”。
字面写白色的衣服变成了黑色,但不是京城尘埃所染,而是边城气候。
言外之意却是从此入京无份了——政治前途何其渺茫,心里必定愁苦。
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借苍茫细雨来抒发作者无边无际的思乡忧愁;
蒙蒙、沉沉的细雨,就是作者那深深、浓浓的思乡之情。
作者借景抒情,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
诗中的一个“愁”、一个“梦”,点化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情与景紧密联在一起,是有独特沉郁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八):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6-197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文翻注译赏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汲(jí吉):从井里取水。
拂:抖动。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贝叶书:一作“贝页书”。
在贝多树叶上写的佛经。
因古代印度用贝叶书写佛经而得名,又叫贝书。
东斋(zhāi)指净土院的东斋房。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真源:指佛理“真如”之源,即佛家的真意。
了(liăo):懂得,明白。
妄迹:迷信妄诞的事迹。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遗言:指佛经所言。
冀:希望。
冥:暗合。
缮性:修养本性。
熟:精通而有成。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道人:指僧人重巽。
缮:修持。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膏:润发的油脂。
沐(mù木):湿润、润译。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澹(dàn)然:亦写作“淡然”,恬静,冲淡,宁静状。
悟悦:悟道的快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汲(jí吉):从井里取水。
拂:抖动。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贝叶书:一作“贝页书”。
在贝多树叶上写的佛经。
因古代印度用贝叶书写佛经而得名,又叫贝书。
东斋(zhāi)指净土院的东斋房。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真源:指佛理“真如”之源,即佛家的真意。
了(liăo):懂得,明白。
妄迹:迷信妄诞的事迹。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遗言:指佛经所言。
冀:希望。
冥:暗合。
缮性:修养本性。
熟:精通而有成。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道人:指僧人重巽。
缮:修持。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膏:润发的油脂。
沐(mù木):湿润、润译。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澹(dàn)然:亦写作“淡然”,恬静,冲淡,宁静状。
悟悦:悟道的快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到超师院读佛经的感受,其主要内容是:清晨早起,他到住地附近一个名叫超的僧人(师)的寺院里去读佛经,有所感而写下这首五古抒情诗,既表达了他壮志未已而身遭贬谪,欲于佛经中寻求治世之道的心境,又流露出寻求一种超越尘世,流连于冲淡宁静的闲适佳境的复杂心情。
头四句总说“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诗人把研读佛典安排在一天中最宝贵的时刻。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清晨早起,空气清新,以井水漱牙可以清心,又弹冠振衣拂去灰尘,身心内外俱为清净方可读经。
可见用心之虔诚,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佛教的倾心和崇信,其沉溺之深溢于言表,不啻教徒沐浴更衣以拜佛祖。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贝叶书简称贝书,佛经之泛称。
古印度人多用贝多罗树叶经水沤后代纸,用以写佛经,故名。
一个“读”字,是全诗内容的纲领;
一个“闲”字,是全诗抒情的主调。
诗人贬居永州,官职虽名曰“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但只是个“闲官”而已。
闲人闲官闲地,无政事之烦扰,亦无名利得失之拘牵,正是难得清闲,正好信步读经。
就读经来说,闲而不闲;
就处境而言,不闲而闲,其复杂心情曲曲传出。
中间四句承上文“读”字而来,正面写读“经”的感想。
这里有两层意思:前二句“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是说书中真意不去领悟,妄诞之言世所追逐。
诗人以自身崇信佛学的正确态度讽喻世俗之佞佛,即对于佛经中的真正本意全然不去领悟,而对于书中一切迷信荒诞的事迹却又尽力追求而津津乐道。
正如诗人在《送琛上人南游序》中所批评的那样:“而今之言禅者,有流荡舛误、迭相师用,妄取空语,而脱略方便,颠倒真实,以陷乎己而又陷乎人。
”(《柳宗元集》卷二五)言下之意正好表明自己学习佛经的正确态度和对佛经的深刻理解。
后二句转写对待佛经的正确态度。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意思是说:佛家遗言值得深思,修养本性怎能圆熟?
“冀可”是希望能够的意思。
言佛教教义艰深,必须深入钻研思考,如果只用修持本性去精通它,是不可能达到精审圆满的目的的。
言下之意是说:愚妄地佞佛不足取,只有学习它于变革社会有益的内容才算真有所得。
这反映了诗人对佛教教义及其社会作用的主观的特殊理解。
对此,诗人也有批评说:“又有能言体而不及用者,不知二者之不可斯须离也。
离之外矣,是世之所大患也。
”(《柳宗元集》卷二五)联系诗人在对待佛教问题上与韩愈的辩论就更清楚了。
韩愈辟佛,是热心张扬“道统”的儒学家,主张对僧侣“人其人,火其书”;
而柳宗元却认为在佛教教义中包含着与儒家圣人之道相通的有益于世的内容,否定“天命”的主宰。
诗人自以为对佛教的精义和作用已有深刻的领会,殊不知结果不是他利用佛教以济世,而是佛教利用他作了宣传宗教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的工具;
而他自己最终也陷入了佛教识破尘缘、超脱苦海的消极境地。
末六句承上文“闲”字而来,抒发诗人对寺院清净幽闲的景物的流连赏玩,到了忘言的境界。
这里也写了二层意思:前四句写景,后二句抒情。
先看前四句:“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意谓超师寺院何其幽静,苔色青青连着翠竹。
旭日东升晨雾滋润,梳洗青松涂以膏沐。
“道人”实指“超师”,“庭宇”呼应“东斋”,既言“步出”则寺院环境尽收眼内,一个“静”字总括了它的幽静无声和诗人的闲适心境。
是景物之静,也是诗人内心之静。
而苔色青青,翠竹森森,一片青绿,又从色调上渲染了这环境的葱茏幽深。
“日出”照应“晨”,紧扣题目,再次点明时间。
旭日冉冉,雾露濛濛,青松经雾露滋润后仿佛象人经过梳洗、上过油脂一样。
这是用拟人法写青松,也是用“青松如膏沐”进一步写环境的清新。
这就使读者体会到诗人通过优美宁静的寺院之景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心境和思想感情。
这是“闲人”眼中才能看得出的静谧清幽之景,抒发的是“闲人”胸中才有的超逸旷达之情。
再看结尾二句:“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意思谓宁静冲淡难以言说,悟道之乐心满意足。
诗人触景生情,直抒胸臆,看来似乏含蓄,有蛇足之嫌,但一经道破,又觉意味更深一层。
它既与前面的景物相连,写出“闲人”欣喜愉悦而又多少带点落寞孤寂的韵味;
又与前面的读“经”相呼应,诗人自认为是精通了禅经三昧,与当时的佞佛者大相径庭,其悟道之乐自然心满意足了。
这就又透露出诗人卑视尘俗、讽喻佞佛者的孤傲之情。
而这两者——情景与读经,前后呼应,融为一体。
诗人巧妙地把自然景物契合进自己主观的“禅悟”之中,其感受之深,妙不可言,真是达到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
从章法上看,全诗自晨起读经始,至末以日出赏景惮悟终,浑然无痕,相映成趣。
读完此诗,姑且抛开诗人对佛经所持的错误态度不论,不能不为诗人的于逆境中读经养性、追求事理而又超脱尘俗、寄情山水、怡然自适的复杂心境所感动,从而进到那种“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幽深寂静的艺术境界中去。
诗中有禅味而又托情于景,情趣浓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文翻注译赏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永州十年艰辛,憔悴枯槁进京;
长安三旬未尽,奉旨谪守边庭。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踏上汉时故道,追思马援将军;
昔日石人何在,空余荒草野径。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你我无心攀附,奸佞诽谤忠臣;
诗文竟致横祸,劝君封笔隐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今日生离死别,对泣默然无声;
何须临河取水,泪洒便可濯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十年憔悴:指被贬十年的屈辱与痛苦生活。
憔悴:面貌惨淡,亦指艰难困苦。
秦京:秦都咸阳,此处代指唐都长安。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故道:指“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军队攻打越南曾走过的路。
风烟:风云雾霭。
翁仲:秦时巨人,秦始皇曾铸金人以像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
翁仲遗墟,指伏波故道上的汉魏古墓。
草树平,即草与树平,表示非常荒凉。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慵疏:懒散粗疏,这是托词,其实是说不愿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
遭物议,遭到某些人的批评指责。
时名:一时的名声。
刘禹锡被贬官十年回到长安以后曾写诗嘲讽新贵,其中“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两句,讽喻多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得意的新贵们,不过是我刘禹锡被排挤出长安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了。
由于“语涉讥刺,执政不悦”,这是其再次被贬官的原因之一。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临河:去河边。
濯缨:李陵赠别苏武的诗中有“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两句,本诗意思是说,“垂泪千行”就可“濯缨”,所以不用象李陵、苏武分别时那样到河中去“濯长缨”了。
濯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表明自己与好友刘禹锡(刘梦得)都是清流,不是浊流,不言委屈,而人知其含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永州十年艰辛,憔悴枯槁进京;
长安三旬未尽,奉旨谪守边庭。
十年憔悴:指被贬十年的屈辱与痛苦生活。
憔悴:面貌惨淡,亦指艰难困苦。
秦京:秦都咸阳,此处代指唐都长安。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踏上汉时故道,追思马援将军;
昔日石人何在,空余荒草野径。
故道:指“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军队攻打越南曾走过的路。
风烟:风云雾霭。
翁仲:秦时巨人,秦始皇曾铸金人以像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
翁仲遗墟,指伏波故道上的汉魏古墓。
草树平,即草与树平,表示非常荒凉。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你我无心攀附,奸佞诽谤忠臣;
诗文竟致横祸,劝君封笔隐名。
慵疏:懒散粗疏,这是托词,其实是说不愿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
遭物议,遭到某些人的批评指责。
时名:一时的名声。
刘禹锡被贬官十年回到长安以后曾写诗嘲讽新贵,其中“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两句,讽喻多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得意的新贵们,不过是我刘禹锡被排挤出长安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了。
由于“语涉讥刺,执政不悦”,这是其再次被贬官的原因之一。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今日生离死别,对泣默然无声;
何须临河取水,泪洒便可濯缨。
临河:去河边。
濯缨:李陵赠别苏武的诗中有“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两句,本诗意思是说,“垂泪千行”就可“濯缨”,所以不用象李陵、苏武分别时那样到河中去“濯长缨”了。
濯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表明自己与好友刘禹锡(刘梦得)都是清流,不是浊流,不言委屈,而人知其含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柳子厚与刘梦得在公元793年(贞元九年)同为赐进士及第,踏上仕途,二十多年来,肝胆相照,取长补短,是中唐文坛上的“双星”。
孙昌武先生在《柳宗元评传》中 写道:“刘禹锡是柳宗元一生中最为亲密的友人,是一代差可与柳宗元比肩的卓越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二人交谊终身不渝,在政治斗争中同进退,相支持,在思想理论上互有影响,在文学上也共同切磋,相互学习。
”从步入仕途到“永贞革新”,从革新失败到被贬谪,从奉旨返京到再度远谪,他们始终患难与共。
永州十年,二人交谊最密切,通讯最频繁。
公元815年(元和十年)旧历二月,二人作为“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柳宗元《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上亭》)分别从永州、朗州回到长安,满以为劫难已过,对前途充满希望和幻想,谁知不到一个月,却被外放至更为荒僻的远州任职。
是年三月,二人打点行装,携家带口,又一次踏上南下之路。
就心态而言,彼此都凄然伤感,二人都幻想着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造福桑梓;
但朝廷一再疏远,新贵们造谣中伤,其理想已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纵有雄才大略仍无用武之地,因而更加愤懑。
柳宗元便有“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重别梦得》)的打算,刘禹锡则更低调:“耦耕若便遗身 世,黄发相看万事休”(《答重别》),他们已把功名看淡,悟出东山再起遥不可及的道理。
到衡阳后,一人往西南去了柳州,一人向南直奔连州,歧路分手,万语千言,甚为感人。
刘梦得形容惜别时的情景为“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分手之后,相互写诗酬答,共六首,其中七律二首,七绝二首,五绝二首,均字字含情,句句有泪,深沉而郁抑,哀伤而悲凄。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为第一首。
首联两句,有回顾,有直面,起伏跌宕,贮泪其中。
始“伏”而“起”,旋“起”而又“伏”,短短十四个字,把两位诗人十几年来的坎坷命运集中凝炼地表现了出来,引发读者无穷的联想和遐思:“永贞革新”失败后,“二王八司马”们死的死,病的病。
两位诗人总算万幸,只是外放而已。
但十年时间过的是囚徒般的生活,身心均受伤害。
为官乃徒有虚名,治民又力不从心,持家实艰难异常。
作者到永州后,老母爱女相继弃世,自己因水土不服而染病在身,所居处所凡四遭火,差点被烧死。
名为六品官员,实则“弼马温”而已。
故“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不足为怪。
好不容易等到皇恩浩荡,大赦天下,终于得以与友人在长安相见。
“到秦京”为一“起”,心境也稍微好一点。
谁知好景不长,到长安不到一个月,圣旨下,又把他们明升暗降地外放至更为荒僻的州郡做刺史,“谁料翻为岭外行”乃再一“伏”。
此刻,一切希望都化为泡影,海市蜃楼般顷刻之间无影无踪,本是“憔悴”的面容又蒙上厚厚风尘,更显其“憔悴”。
这一年柳宗元44岁,刘禹锡45岁,正是为国效力的大好年华,奈何贬谪远州,英雄失路,宁不哀哉。
颔联以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暗点“古道西风瘦马”之意,令人瞻望前途,不寒而栗。
作者说:想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大军南征到此,叱咤风云,威风八面,战旗猎猎,金鼓声声,似在目入耳,可睹可闻;
后人将其铸成石像,立于湘水西岸将军庙前,如巨人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门外一般,供人瞻仰,何其光灿。
而今他等踏上这条古道,只见将军庙前荒草遍地,断壁残垣,不觉怆然泪下,虽是季春,却有《黍离》之悲。
物已如此,人何以堪。
想想自己的境遇,看看唐王朝的倾颓,则又平添了几分愁思,多加了一层愤懑。
这一联妙在借古讽今,即景抒情。
写伏波风采,叹自己身世;
描故道荒凉,讽当朝衰微,从而再表“憔悴”之意,可谓一石双鸟,言在此而意在彼也。
此联失粘,仓促成章之未暇订正,或竟不以律害辞,不以辞害意。
亦见唐人知律而不为律所缚也。
李白诗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对于柳、刘二人来说,头顶上就不只是一片浮云,而简直是满天乌云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事如幽灵般伴其左右。
据传刘梦得“十年憔悴到秦京”以后曾写诗两首嘲讽新贵,其中“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两句讽喻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们不过是他被排挤出长安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了,而“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再游玄都观》)二句则暗刺朝廷政治危机,旧宠新贵们一“花”不如一“花”的现实情况。
由于两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新贵们于是大进谗言,一时间风云突变,厄运又至,两位诗人再度遭贬。
作者说:老朋友,我们似失之慵疏呀。
“慵疏”者,非懒散粗疏也,意谓迂直,坚持操守,固其本性也,无怪乎新贵与你我冰炭不相容。
颈联“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妙在正话反说,寓庄于谐,似调侃,类解嘲。
言下之意是:倘若我们能违心地歌功颂德,趋炎附势,少写几句讥讽的诗文,也不至于再度遭贬南荒吧。
尾联两句,表友情之深厚,叹身世之悲凄,将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说:你我即将分路,天各一方,想当年,苏武去国离乡,李陵赠别诗有“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 两句,我们分路,“怅悠悠”则同,但用不着“临河”取水,这流不尽的泪水便足以濯缨洗冠了——“垂泪千行”,看似乖谬,实则在理。
这艺术上的夸张同样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深沉的思考。
彼时彼地的两位诗人,命运坎坷,前途渺茫,可垂泪;
生离死别,无缘再见,可垂泪;
英雄失路,报国无门,可垂泪;
新贵弄权,国之日衰,亦可垂泪。
即使“垂泪千行”,也不足以表达我们的悲痛、愤懑、伤感、失落、依恋、忧郁互为交织的复杂感情啊!
王勃云“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之中,尚有勉励,读之令人胸襟开阔,格调颇高,堪为千古名句;
而此诗结句从苏李赠别诗中翻出无穷之意。
尾联乃表两个断肠人相别,将国事家事融为一体,可忧可叹,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同样脍炙人口,且有令人潸然泪下的艺术效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