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江行 文翻注译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江水南去隐入那茫茫云烟,遍地黄茅的尽头便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雨过天晴山腰间大象出没,阳光灼热潭水里水蛭浮现。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射工阴险地窥伺行人身影,飓母不时地惊扰旅客舟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从今后忧虑之事何止一桩,哪容我衰老之身再挨几年!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等 .柳宗元诗文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34-35 .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瘴(zhàng)江:古时认为岭南地区多有瘴疠之气,因而称这里的江河为瘴江。
云烟:云雾,烟雾。
汉蔡琰《胡笳十八拍》:“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黄茆(máo):即黄茅,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山腹:山腰。
唐皇甫曾《遇风雨作》诗:“阴云拥岩端,沾雨当山腹。
”象迹:大象的踪迹。
潭心:水潭中心。
蛟涎:蛟龙的口液。
唐李贺《昌谷》诗:“潭镜滑蛟涎,浮珠噞鱼戏。
”这里指水蛭。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伺:窥伺。
射工:即蜮,古代相传有一种能含沙射影的动物。
晋张华《博物志》卷三:“江南山溪中有射工虫,甲虫之类也。
长一、二寸,口中有弩形,以气射人影,随所著处发疮,不治则杀人。
”飓母:飓风来临前天空出现的一种云气,形似虹霓。
亦用以指飓风。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飓风将至,则多虹蜺,名曰飓母。
”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华(huā)发:花白的头发。
流年:如水般流逝的光阴、年华。
南朝宋鲍照《登云阳九里埭》诗:“宿心不复归,流年抱衰疾。
”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等 .柳宗元诗文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34-35 .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江水南去隐入那茫茫云烟,遍地黄茅的尽头便是海边。
瘴(zhàng)江:古时认为岭南地区多有瘴疠之气,因而称这里的江河为瘴江。
云烟:云雾,烟雾。
汉蔡琰《胡笳十八拍》:“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黄茆(máo):即黄茅,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雨过天晴山腰间大象出没,阳光灼热潭水里水蛭浮现。
山腹:山腰。
唐皇甫曾《遇风雨作》诗:“阴云拥岩端,沾雨当山腹。
”象迹:大象的踪迹。
潭心:水潭中心。
蛟涎:蛟龙的口液。
唐李贺《昌谷》诗:“潭镜滑蛟涎,浮珠噞鱼戏。
”这里指水蛭。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射工阴险地窥伺行人身影,飓母不时地惊扰旅客舟船。
伺:窥伺。
射工:即蜮,古代相传有一种能含沙射影的动物。
晋张华《博物志》卷三:“江南山溪中有射工虫,甲虫之类也。
长一、二寸,口中有弩形,以气射人影,随所著处发疮,不治则杀人。
”飓母:飓风来临前天空出现的一种云气,形似虹霓。
亦用以指飓风。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飓风将至,则多虹蜺,名曰飓母。
”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从今后忧虑之事何止一桩,哪容我衰老之身再挨几年!
华(huā)发:花白的头发。
流年:如水般流逝的光阴、年华。
南朝宋鲍照《登云阳九里埭》诗:“宿心不复归,流年抱衰疾。
”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等 .柳宗元诗文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34-35 .
咏荆轲 文翻译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燕国秦国势不两立,燕太子丹为这块心病十分忧虑。
决定用樊於期脑袋作信物奉行刺秦王的短浅计谋,让荆轲带上匕首赶赴秦地。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整年里卑词厚礼,奉养荆轲,恰逢人们将受屠戮,军事形势十分危急。
微言大义激起樊氏深怨,献出人头,荆卿圆睁双眼怒气冲冲辞别燕国首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北风里一曲悲歌,易水送行场面壮烈,洒酒祭祀天地登车挥鞭长驱。
把密封樊於期首级的匣子送给宿敌秦王,当面打开燕国的地图割让土地。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突然间闪闪电光,图穷匕首见,可惜拿匕首的人不是行家,耳热心悸。
开始行事时锐气何等锋利,到紧要关头他却犹豫无计。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突然间似长虹横贯太阳,匆忙中反而自遭诛杀。
秦王拔剑而起,盛怒伐燕,号呼声似风雷贯耳,秦军向燕地进发。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燕王斩下太子丹头颅讨好秦国,仍被追伐得到处奔跑,没有容身之舍。
秦兵铲平城邑除掉燕王亲姻家族,燕国的官署宫观都被烧毁践踏。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开始行事时指望消除灾祸,最终反而触动了灾祸的机匣。
秦王的兼并靠的是诈力,与讲信义的齐桓公大相径差。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怎能仿效勇士曹沫劫齐桓公的故事呢,实在叫做有勇无谋又愚有加。
世间流传的史事本来就多有谬误,太史公已从秦侍医夏无且那里早有叹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6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燕国秦国势不两立,燕太子丹为这块心病十分忧虑。
决定用樊於期脑袋作信物奉行刺秦王的短浅计谋,让荆轲带上匕首赶赴秦地。
不两立:不能同时并存。
《战国策·燕策三》:“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太子:即燕太子丹,燕王喜之子。
虞(yú):忧患,引申为心病。
千金:指代秦将樊於期之首级。
短计:浅陋的计谋。
荆卿:即荆轲。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整年里卑词厚礼,奉养荆轲,恰逢人们将受屠戮,军事形势十分危急。
微言大义激起樊氏深怨,献出人头,荆卿圆睁双眼怒气冲冲辞别燕国首都。
穷年:整年。
徇(xùn):顺从。
且见屠:将要被屠杀。
微言:密谋;
暗中进言。
燕(yān)都:指燕国首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北风里一曲悲歌,易水送行场面壮烈,洒酒祭祀天地登车挥鞭长驱。
把密封樊於期首级的匣子送给宿敌秦王,当面打开燕国的地图割让土地。
朔风:北风,寒风。
爵(jué):古代酒器。
长驱:向前奔驰不止。
函(hán)首:将首级装入匣子。
宿怨:指代秦王。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突然间闪闪电光,图穷匕首见,可惜拿匕首的人不是行家,耳热心悸。
开始行事时锐气何等锋利,到紧要关头他却犹豫无计。
炯(jiǒng)然:明亮貌。
电光:指匕首。
罔(wǎng):没有,不是。
正夫:这里指行家。
正:一作“匹”。
造端:开始;
开端。
趑(zī)趄(jū):犹豫,不进貌。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突然间似长虹横贯太阳,匆忙中反而自遭诛杀。
秦王拔剑而起,盛怒伐燕,号呼声似风雷贯耳,秦军向燕地进发。
仓卒(cù):即仓猝,匆忙急迫。
“按剑”二句:指秦王发怒攻打燕国事。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燕王斩下太子丹头颅讨好秦国,仍被追伐得到处奔跑,没有容身之舍。
秦兵铲平城邑除掉燕王亲姻家族,燕国的官署宫观都被烧毁践踏。
“慈父”二句:指燕王杀太子丹仍被追逃事。
芟(shān):割草,引申为除去。
七族:指亲姻家族。
台:古代官署名。
焚污:谓焚毁玷辱。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开始行事时指望消除灾祸,最终反而触动了灾祸的机匣。
秦王的兼并靠的是诈力,与讲信义的齐桓公大相径差。
弭(mǐ):消除、停止。
枢(shū):枢纽,机关,关键。
诈力:欺诈与暴力。
桓(huán)公: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以信为号召,与秦之并兼诈力不同。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怎能仿效勇士曹沫劫齐桓公的故事呢,实在叫做有勇无谋又愚有加。
世间流传的史事本来就多有谬误,太史公已从秦侍医夏无且那里早有叹嗟。
曹子:即曹沫,春秋时期著名刺客。
故:通“固”,本来。
太史:指太史公司马迁。
徵(zhēng):证明、应验。
无且(jū):指秦王侍医夏无且。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6
柳州峒氓 文翻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柳州城南连接着四通八达的渡口,峒人服饰不同言语不通无法亲近。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回家去的人拿青箬竹叶裹着盐巴,赶集来的人用绿色荷叶包着食品。
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
用鹅毛装填被褥抵御冬寒,以鸡骨占卜年景祭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为判决案件要靠翻译发愁,真想脱掉官府当纹身峒人。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39-40
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 文翻注译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住在湘江岸边四周没有邻居,世俗的尘网无法束缚总令人珍重。
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空闲的庭院种上芍药邀请国老,打开陈年老酒清扫厅堂接待贤人。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清泉浅浅地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
上路偏偏又遭到鹅儿戏弄,出门却见鸥鸟自由飞翔相爱相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婴(yīng):缠绕,羁绊。
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延:邀请。
樽(罇)(zūn):酒杯,引申为盛酒的器皿。
值:当值,引申为接待。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筠(yún):竹子的表皮。
引申为竹子的别称。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
闻道:闻,布达。
闻道,声闻于路,即上路。
五禽戏:古代一种体育治疗法。
其法仿虎、鹿、熊、猿、鸟的姿态。
五禽:指鸡、鸭、鹅、鸽、鹑五种家禽,五禽中鹅追赶人。
诗中以五禽代鹅既写丰足,暗寓自己的衷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住在湘江岸边四周没有邻居,世俗的尘网无法束缚总令人珍重。
婴(yīng):缠绕,羁绊。
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空闲的庭院种上芍药邀请国老,打开陈年老酒清扫厅堂接待贤人。
延:邀请。
樽(罇)(zūn):酒杯,引申为盛酒的器皿。
值:当值,引申为接待。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清泉浅浅地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
筠(yún):竹子的表皮。
引申为竹子的别称。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
上路偏偏又遭到鹅儿戏弄,出门却见鸥鸟自由飞翔相爱相亲。
闻道:闻,布达。
闻道,声闻于路,即上路。
五禽戏:古代一种体育治疗法。
其法仿虎、鹿、熊、猿、鸟的姿态。
五禽:指鸡、鸭、鹅、鸽、鹑五种家禽,五禽中鹅追赶人。
诗中以五禽代鹅既写丰足,暗寓自己的衷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初秋夜坐赠吴武陵 文
稍稍雨侵竹,翻翻鹊惊丛。
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风。
积雾杳难极,沧波浩无穷。
相思岂云远,即席莫与同。
若人抱奇音,朱弦縆枯桐。
清商激西颢,泛滟凌长空。
自得本无作,天成谅非功。
希声閟大朴,聋俗何由聪。
夏初雨后寻愚溪 文赏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诗的开头两句:“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霁是指雨后或雪后转晴。
久雨初晴,诗人独自来到清澈的小溪旁,顺着弯弯曲曲的溪岸行走。
好像是在暗喻他前半生的经历,如同在绵绵的春雨之中,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弯路,终于找到“愚溪”这块“世外桃源”。
第三、四句:“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写他看到荒野中的清泉,忍不住举起手中的拐杖去试探深浅;
并且将自己身上的带子解下,把那些倒伏的嫩竹捆扶起来。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突出自己的行动。
似乎是在自我表白:虽然独自一人被贬到永州,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利用手中的笔,去试探清泉的“深浅”,什么毁谤、诬陷与攻击,统统撇在了脑后;
同时,还要对那些后学晚辈之类“嫩竹”,尽力给予关照与扶持。
第五、六句:“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写他以前经常为了功名利禄之类事情而沉吟不已,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光阴;
但为了实现“利安元元”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又惧怕什么孤独与寂寞呢?
那些东西,本来就是自己应该预料得到的结果。
第七、八句:“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营营是谋求的意思;
炎燠是指天气极热。
这两句中的“幸”字和“静”字,特别耐人寻味。
“幸”字是“有幸、幸运”的意思。
写他“有幸”来到这里休养生息,应该大声唱着歌谣来对付特别炎热的天气。
“许国不复为身谋”,要为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去奋斗,肯定会付出不少的代价。
跟屈原以身殉国相比,跟元和元年(公元 806 年)被赐死于贬所的王叔文相比,自己还是非常“幸运”的人。
“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呢?
“静”字可以看作全诗的“诗眼”。
古人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在柳宗元的眼中,愚溪是一个与自己拥有同样的品质,同样遭遇的天涯知己。
他与它对话,倾诉自己的情怀和不平,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和安慰;
他有意识地在这人烟稀少的远僻之地,用“拐杖去试探荒泉的深浅”,扶起“倒伏的嫩竹”,“以 动求静”;
他用一种平和、恬静的心态,来对待炎热的“天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诗中所创设出来的这种宁静、淡远的意境,是由于柳宗元对世俗的淡漠;
而对世俗的淡漠,来自于佛教的出世思想作用的结果。
因而,他能够心无挂碍,和世俗事务暂时绝缘,本着一种超功利、超现实的心境,从自然中体会到了禅意,又以禅意去体味人生,从而达到了与自然与人生合一的闲散悠然的境界,放下争逐之心、功利之念,甚至觉得脱离了局促的社会政治樊篱,贬谪南荒对他倒是一件幸事。
所以,他觉得必须高高兴兴地去面对未来,敢于大声地唱着歌去迎接“炎夏”的挑战。
《夏初雨后寻愚溪》,跟他同时期的许多诗文都有所不同,格外豁达、乐观,不再为自己的处境而烦恼,不再为日后的前程而困扰,给人一种“解脱世俗尘网的束缚、超越人世间烦扰与困惑”的崭新的精神风貌。
他坚持了这种在困境中顽强执着的追求精神,和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使得困居“南荒”的十年,成了柳宗元生命里程中崭新的拼搏时期,铸就了唐代文学史与思想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咏三良 文翻赏
束带值明后,顾盼流辉光。
一心在陈力,鼎列夸四方。
款款效忠信,恩义皎如霜。
生时亮同体,死没宁分张。
壮躯闭幽隧,猛志填黄肠。
殉死礼所非,况乃用其良。
霸基弊不振,晋楚更张皇。
疾病命固乱,魏氏言有章。
从邪陷厥父,吾欲讨彼狂。
束带值明后,顾盼流辉光。
衣冠整洁的三良正遇上明君秦穆公,他们才高志大,一顾一盼都光彩四射。
一心在陈力,鼎列夸四方。
他们竭尽全力辅助朝政,使秦国与列国鼎足而立,受到四方称颂。
款款效忠信,恩义皎如霜。
三良效忠穆公恳切殷勤忠诚不二,君臣间恩礼情义就像秋霜般洁净。
生时亮同体,死没宁分张。
穆公在生时同三良就像一个人一样,死了也不肯同三良分身。
壮躯闭幽隧,猛志填黄肠。
壮士之躯埋闭在幽深墓道,勇猛之志只得填充在棺木中。
殉死礼所非,况乃用其良。
人死陪葬不是礼义之举,况且还是用他的忠信良臣!
霸基弊不振,晋楚更张皇。
霸主的基业于是乎衰败不振,而晋楚的国势趁此壮大兴隆。
疾病命固乱,魏氏言有章。
魏武帝之子之所以不从父命,以人为殉,是认识到父亲被疾病搞迷乱了,遗命不需要遵从。
从邪陷厥父,吾欲讨彼狂。
康公遵从非礼的殉葬作法,陷入父皇陷阱,我想揭竿而起讨伐那昏庸的秦康公。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束带值明后,顾盼流辉光。
一心在陈力,鼎列夸四方。
款款效忠信,恩义皎如霜。
生时亮同体,死没宁分张。
壮躯闭幽隧,猛志填黄肠。
殉死礼所非,况乃用其良。
霸基弊不振,晋楚更张皇。
疾病命固乱,魏氏言有章。
从邪陷厥父,吾欲讨彼狂。
“三良”事最早见于《诗经·秦风·黄鸟》。
据《左传》鲁文公六年载,“秦穆公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
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此后史家、诗人对秦穆公杀害三良一事的评论便络绎不绝,有对具体史实进行加工的,如东汉应劭认为秦穆公与三良约定同生共死,三良自愿殉葬;
有由此探讨君臣关系、个体生命价值的,如陶渊明、苏轼等等。
柳宗元《咏三良》诗意可分两层来分析。
前十句为第一层,是就三良来说。
诗人以饱蘸热情之笔,刻画了三良一心报国、忠君以死的义士形象。
应该说,这与《黄鸟》一诗的记载是相违背的。
《黄鸟》首章云:“交交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清马瑞辰曰:“诗以黄鸟之止棘、止桑、止楚,为不得其所,兴三良之从死,为不得其死也。
棘、楚皆小木,桑亦非黄鸟所宜止,《小雅·黄鸟》诗‘无集于桑’是其证也。
”马说甚是。
诗中描绘三良死前是“临其穴,惴惴其栗”,全无视死如归的气概,正是死不得其所的明证。
不过宗元反其道而行,也是有所本的。
汉末王粲《咏史诗》论三良之死曰:“结发事明君,受恩良不訾。
临末要之死,焉得不相随?
……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
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
”认为他们具有事君以死的志向。
二诗对照,无论是“束带值明后”与“结发事明君”的细节描绘,还是“生时亮同体,死没宁分张”与“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的死亡价值判断,其相似之处都是惊人的。
究其原因,王粲《咏史诗》作于汉献帝建安十六年随曹操西征马超归途中,其时王粲效力于曹氏不久,故宣扬“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认为三良从穆公而死乃忠义之举。
而柳宗元《咏三良》则是借史事来抒己之怀抱,既有对在朝为官时峥嵘岁月的回忆,又有对宪宗者流打击王叔文政治集团行为的讨伐。
其《读书》一诗云:“幽沈谢世事,俛默窥唐虞。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咏史》之咏叹燕昭王、乐毅,《咏三良》之批判秦康公,无不是由读史而引起的感慨。
其《冉溪》诗云:“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
”顺宗重用王叔文集团,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积极参政,使得“人情大悦”,政局为之一新。
“生时亮同体,死没宁分张”,正是君臣相得的形象写照。
然而若撇开柳宗元《咏三良》诗的政治隐喻不谈,而就其对君臣关系的讨论来看,不得不说此诗的深刻性和陶渊明的同题之作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
陶诗虽亦有“出则陪文舆,入必侍丹帷。
箴规向已从,计议初无亏”的描述,但“忠情谬获露,遂为君所私”与“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的议论,则深刻揭示了为人臣子的无奈与悲哀。
事君以忠,为君所赏,本是做臣子的价值体现,但若过于忠诚,连同身家性命都被国君据为己有,那么结果只能是投穴同死。
渊明说“忠情谬获露”,“谬”字真是深可玩味:君主的厚恩往往与其对臣子的控制紧紧联系在一起,“君命安可违”实乃“君命不可违”。
他对君主专制下的臣子的个人价值进行了深沉的反思。
人才乃国之公器,非国君的一己之私,更何况人本身又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这直接启发了苏轼《和〈咏三良〉》“我岂犬马哉?
从君求盖帷”中洋溢的对个体独立人格的尊重以及“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中对为人臣子原则的揭橥。
宗元《咏三良》诗在这一点上,和陶渊明相比是一个倒退。
《咏三良》诗的后六句为第二层,是就秦康公来说。
秦穆公命令三良为自己殉葬,这在礼仪上是不合的,朱熹即云:“史记秦武公卒,初以人从死,死者六十六人。
至穆公遂用百七十七人,而三良与焉。
盖其初特出于戎翟之俗,而无明王贤伯以讨其罪。
于是习以为常,则虽以穆公之贤而不免。
”在中原地区人看来,秦穆公以一百七十七人殉葬,自然是极其野蛮的行为,又何况其中还有国家的贤才。
穆公死后,秦国的东征有所缓慢,晋、楚相继称霸,这和穆公以贤殉葬、大失人心有一定的关系。
《左传》中“君子”即言:“秦穆之不为盟主也宜哉,死而弃民。
先王违世,犹诒之法,而况夺之善人乎?
……今纵无法以遗后嗣,而又收其良以死,难以在上矣。
君子是以知秦之不复东征也。
”宗元所论正是本此。
然而他的真正意图并不在批判秦穆公,而是借此讨伐穆公的继任者康公,其策略是拿康公与魏颗进行比较。
《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魏武子有嬖妾,无子。
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
’疾病则曰:‘必以为殉。
’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
’”魏颗在魏武子的不同命令之间选择了改嫁父妾的做法。
这样既挽救了父妾的性命,又避免了魏武子背上以人殉葬的骂名。
可是在史书有关三良殉死的记载中,却没有康公的声音,甚至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穆公的命令明显是错误的,倘若三良从死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胁迫所致,康公命令他们不死,不但可以避免父亲残暴的遗命付诸行动,而且还可赢得人心,加强自己的统治基础,甚至可以继续父亲的东征事业。
在这种情况下,康公如果选择沉默,即是承认穆公命令的有效性。
柳宗元正是在此基础上立论的。
应该说宗元的立论角度是颇为新颖的,然而倘若仔细研究,则会发现宗元的论证恰恰是偏颇的。
首先,如前朱熹所言,秦国的风俗与中原地区不同,以人殉葬是习以为常之事,穆公父子的行为是合乎旧俗而有违于情理,没有与时俱进。
宗元对秦国当时旧俗似乎没有注意到,没有把穆公父子的行为放到特定的环境中去考察。
其次,康公与魏颗面对的情况是不同的:魏颗面临着两种选择,即既可以执行武子神智清醒时的使妾改嫁的命令,也可以执行其父神智不清时的使妾殉葬的命令,而康公只有一种选择,在“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的春秋时期,康公执行父命乃被动行事,无可厚非。
当然,康公以三良殉葬,只是一味尽孝而不顾国家利益和生者的性命,也最终毁了父亲的一世英名(他本可以挽救的),宗元就此讨伐他也是对的,这表现了宗元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时代的进步。
不过宗元说“吾欲讨彼狂”,称康公为狂乱之人,大加讨伐,在程度上未免重了些。
苏辙以为:“然三良之死,穆公之命也。
康公从其言而不改,其亦异于魏颗矣。
故黄鸟之诗交讥之也。
”与宗元一样,苏辙对康公的处境似乎没有明察,自然也谈不上“了解之同情”了。
再次,就此诗的写作意图而言,如前所述,此诗是借讨伐康公来讨伐唐宪宗。
柳宗元认为康公与宪宗的共同点是“从邪陷厥父”。
这里,他又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
穆公使三良殉葬的命令是错误的,康公如果改变父命,这无疑是正确之举。
可是现在宗元以宪宗来类比康公,就诗歌本身来说,应该是责备宪宗没有改变父亲错误的命令,但实际情况是宪宗改变了在宗元看来是正确的命令,因为他把顺宗朝几乎所有的变革措施都废除了,并且残酷打击了所有运动参与者。
所以宗元把宪宗和康公相类比是错误的。
参考资料: 1、 高平.柳宗元《咏三良》诗质疑[J].古典文学知识,2008(02)
巽公院五咏 文翻
戏题石门长老东轩 文注
石门长老身如梦,旃檀成林手所种。
坐来念念非昔人,万遍莲花为谁用?
如今七十自忘机,贪爱都忘筋力微。
莫向东轩春野望,花开日出雉皆飞。
石门长老身如梦,旃檀成林手所种。
身如梦:指人生往事如梦。
旃檀(zhāntán沾谈):梵文“旃檀那”的省称,即檀香。
玄应《众经音义》:“旃檀那,外国香木也,有赤、白、紫等数种。
”是一种常绿乔木,木材极香,可以用来制作扇骨等多种器具,也可药用,或制成各种香料。
手所种:指旃檀的幼树是石门长老亲手栽种。
坐来念念非昔人,万遍莲花为谁用?
非昔人:其意是说,石门长老长年坐坛念经,年岁渐老,今非昔比。
万遍:形容反复念诵。
莲花:指《妙法莲华经》,这里泛指一切佛经。
为谁用:意为没有人愿意听他念诵佛经。
如今七十自忘机,贪爱都忘筋力微。
忘机:指忘却计较或没有巧诈之心。
这里指自甘恬淡与世无争。
贪爱:指石门长老年青时的理想与追求。
筋力微:形容身心老迈,壮志消沉。
莫向东轩春野望,花开日出雉皆飞。
雉(zhì志):即野鸡。
雉皆飞:比喻诗人亲友多丧、孤苦伶仃的意思。
典出乐府琴曲《雉朝飞》。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元暠师诗 文翻
侯门辞必服,忍位取悲增。
去鲁心犹在,从周力未能。
家山余五柳,人世遍千灯。
莫让金钱施,无生道自弘。
侯门辞必服,忍位取悲增。
王侯们的责备定当服从,容忍司马之位我日增悲愤。
去鲁心犹在,从周力未能。
计“堕三都”孔子逃离鲁国,周朝大礼我无力振兴。
家山余五柳,人世遍千灯。
陶潜隐居避开尘世的纷争,人世间到处是香烟燎绕的佛灯。
莫让金钱施,无生道自弘。
不要以为施舍金钱就是佛道,弘扬佛道还需懂得“无灭无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