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文翻注译赏
春夜宴桃李园序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文翻注译赏
桃花源诗 文翻注译赏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知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请问世间凡夫子,可知尘外此奇迹?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参考资料: 1、 龚 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128-130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90-296 3、 邓小军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0-513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嬴(yíng)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
此指商山四皓。
伊人:指桃源山中人。
云:句中助词,无义。
逝:离去,即逃至山中。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往迹:人或车马行进所留下的踪迹。
湮(yān):埋没。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
肆:致力。
从:相随。
所憩:休息的处所。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菽(shū):豆类。
稷(jì):谷类。
艺:种植。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靡(mǐ):没有。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暧(ài):遮蔽。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俎(zǔ)豆:俎和豆。
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
亦泛指各种礼器。
衣裳(cháng):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
后亦泛指衣服。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童孺(rú):儿童。
班白:指须发花白。
班,通“斑”。
诣(yì):玩耍。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节和:节令和顺。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纪历:纪年、纪月、纪日的历书。
成岁:成为一年。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余乐:不尽之乐。
于何:为什么,干什么。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五百:五百年。
从秦始皇到晋太元中的五百多年。
神界:神奇的界域。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淳:淳厚,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风尚。
薄:浮薄,指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
旋:很快。
幽蔽:深暗。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游方士:游于方外之士。
尘嚣:世间的纷扰、喧嚣。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蹑(niè):踩。
契(qì):契合,指志同道合的人。
参考资料: 1、 龚 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128-130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90-296 3、 邓小军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0-513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
嬴(yíng)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
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
此指商山四皓。
伊人:指桃源山中人。
云:句中助词,无义。
逝:离去,即逃至山中。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
往迹:人或车马行进所留下的踪迹。
湮(yān):埋没。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
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
肆:致力。
从:相随。
所憩:休息的处所。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
菽(shū):豆类。
稷(jì):谷类。
艺:种植。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
靡(mǐ):没有。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
暧(ài):遮蔽。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
俎(zǔ)豆:俎和豆。
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
亦泛指各种礼器。
衣裳(cháng):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
后亦泛指衣服。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童孺(rú):儿童。
班白:指须发花白。
班,通“斑”。
诣(yì):玩耍。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节和:节令和顺。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
纪历:纪年、纪月、纪日的历书。
成岁:成为一年。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知慧?
余乐:不尽之乐。
于何:为什么,干什么。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
五百:五百年。
从秦始皇到晋太元中的五百多年。
神界:神奇的界域。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
淳:淳厚,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风尚。
薄:浮薄,指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
旋:很快。
幽蔽:深暗。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请问世间凡夫子,可知尘外此奇迹?
游方士:游于方外之士。
尘嚣:世间的纷扰、喧嚣。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蹑(niè):踩。
契(qì):契合,指志同道合的人。
参考资料: 1、 龚 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128-130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90-296 3、 邓小军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0-513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
《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
《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
《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
诗分三段。
开头六句为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
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中间十八句为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
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相命肆农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
“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照应,两句意思大体一致。
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
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
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
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最后八句为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
“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
“一朝敞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
“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
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
其实这个问题在《桃花源诗》里已经作了回答,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
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就不能独立存在。
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
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
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
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
但显然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
“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桃花源诗》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记》写得更为具体、详细。
《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
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
《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都是描写同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但并不让人觉得重复。
《记》是散文,有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描写具体,富于小说色彩;
《诗》的语言比较质朴,记述桃源社会的情形更加详细。
《记》是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处处写渔人所见,作者的心情、态度隐藏在文本之后,而《诗》则由诗人直接叙述桃源的历史状态,并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愿望,二者相互映照,充分地显示桃花源的思想意义和审美意义。
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
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
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
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
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
参考资料: 1、 邓小军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0-513
桃花雨 文
春日独游上林院後亭见樱桃花奉寄希深圣俞仍 文
渔家傲·隔岸桃花红未半 文
桃花溪 文翻注译赏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9-60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77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1-72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jī)西畔(pàn)问渔船。
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飞桥:高桥。
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
西畔:西边的水岸边。
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尽日:整天,整日。
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9-60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77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1-72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jī)西畔(pàn)问渔船。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
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飞桥:高桥。
石矶:水中积石或水边突出的岩石、石堆。
西畔:西边的水岸边。
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尽日:整天,整日。
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9-60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77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1-72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桃花溪两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
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
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
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
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
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
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
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
“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
“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
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
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
“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
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
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
三、四句,是问讯渔人的话:但见一片片桃花瓣随着清澈的溪水不断漂出,却不知那理想的世外桃源洞在清溪的什么地方呢?
这里,桃源洞的美妙景色,是从问话中虚写的,诗人急切向往而又感到渺茫难求的心情,也是从问话中委婉含蓄地透露出来的。
七言绝句篇幅短小,要做到情韵悠长,意境深邃,除了讲究炼字琢句外,更要求构思的巧妙。
张旭作为盛唐的一位七绝名家,是很善于构思的。
这首诗从远到近,正面写来,然后用问讯的方式运实入虚,构思布局相当新颖巧妙。
作者的笔触又轻快洒脱,对景物不作繁琐的描写,不敷设明艳鲜丽的色彩,对《桃花源记》的意境也运用得空灵自然、蕴藉不觉,从而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