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张君瑞闹道场(第一本) 文
楔子(外扮老夫人上,开)老身姓郑,夫主姓崔,官拜前朝相国,不幸因病告殂。
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
年一十九岁,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
老相公在日,曾许下老身之侄--乃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
因俺孩儿父丧未满,未得成合。
又有个小妮子,是自幼伏侍孩儿的,唤作红娘。
一个小厮,唤做欢郎。
先夫弃世之后,老身与女孩儿扶柩至博陵安葬;
因路途有阻,不能得去,来到河中府,将这灵柩寄在普救寺内。
这寺是先夫相国修......更多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文
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
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
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疏狂属年少,闲散为官卑。
分定金兰契,言通药石规。
交贤方汲汲,友直每偲偲。
有月多同赏,无杯不共持。
秋风拂琴匣,夜雪卷书帷。
高上慈恩塔,幽寻皇子陂。
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
儒风爱敦质,佛理赏玄师。
度日曾无闷,通宵靡不为。
双声联律句,八面对宫棋。
往往游三省,腾腾出九逵。
寒销直城路,......更多
戏文·蔡伯喈琵琶记 文
诗三百三首 文
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
悭贪继日廉,谄曲登时正。
驱遣除恶业,归依受真性。
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
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
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
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
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
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
联谿难记曲,叠嶂不知重。
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
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
吾家好隐沦,居处绝嚣尘。
践草成三径,瞻云作四邻。
助歌声有鸟,问法语无人。
今日娑婆树,几年为一春。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文翻注译赏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1-853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 3、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
花间一壶酒,独酌(zhuó)无相亲。
间:一作“下”,一作“前”。
酌:饮酒。
独酌:一个人饮酒。
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举杯邀(yāo)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
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既:已经。
不解:不懂,不理解。
三国魏嵇康《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徒:徒然,白白的。
徒:空。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将:和,共。
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同交欢:一起欢乐。
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miǎo)云汉。
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
期:约会。
邈:遥远。
云汉:银河。
这里指遥天仙境。
“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1-853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 3、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
花间一壶酒,独酌(zhuó)无相亲。
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间:一作“下”,一作“前”。
酌:饮酒。
独酌:一个人饮酒。
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举杯邀(yāo)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
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既:已经。
不解:不懂,不理解。
三国魏嵇康《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徒:徒然,白白的。
徒:空。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将:和,共。
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
同交欢:一起欢乐。
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miǎo)云汉。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
期:约会。
邈:遥远。
云汉:银河。
这里指遥天仙境。
“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1-853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 3、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
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
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
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
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
至于那影子,虽然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
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陶潜饮酒诗序)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诗人已经渐渐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
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
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好像在他共舞。
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
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
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
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
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
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解连环·秋情 文赏
暮檐凉薄。
疑清风动竹,故人来邈。
渐夜久、闲引流萤,弄微照素怀,暗呈纤白。
梦远双成,凤笙杳、玉绳西落。
掩綀帷倦入,又惹旧愁,汗香阑角。
银瓶恨沉断索。
叹梧桐未秋,露井先觉。
抱素影、明月空闲,早尘损丹青,楚山依约。
翠冷红衰,怕惊起、西池鱼跃。
记湘娥、绛绡暗解,褪花坠萼。
暮檐凉薄。
疑清风动竹,故人来邈。
渐夜久、闲引流萤,弄微照素怀,暗呈纤白。
梦远双成,凤笙杳、玉绳西落。
掩綀帷倦入,又惹旧愁,汗香阑角。
银瓶恨沉断索。
叹梧桐未秋,露井先觉。
抱素影、明月空闲,早尘损丹青,楚山依约。
翠冷红衰,怕惊起、西池鱼跃。
记湘娥、绛绡暗解,褪花坠萼。
词人善于捕捉瞬间情感中的细微感受,将对恋人的爱怜抒发得淋漓尽致。
吴文英早年在苏州结识某女子。
近世词家据吴词作过许多分析,推断他在苏州有一妾,后被遣去。
但将他关于苏州情事的词串连比照,可以确认那位女子并非与他朝夕相处之妾,应为一位民间歌妓。
他们的爱情以悲剧告终。
吴文英对她的情感是真挚深厚的,他在词作里常以极隐讳的笔法抒写无尽的哀怨。
这首词是词人寓居苏州的后期、在其恋爱悲剧发生之后作的。
充分抒发出作者的一腔忧怨之情。
词的起笔“暮檐凉薄”,点明环境和时间。
暮色已沉,人在檐下,感到秋之凉意,一语即营造出寂寞凄凉的氛围。
清风吹动庭竹,使主人公产生故人来访的幻觉。
“疑”字将读者带入恍惚迷离的境界,有似梦非梦之感。
此两句用李益“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竹窗闻风》)诗句,“故人”即所钟情的那位女子。
“邈”,渺远之意;
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感。
这些描写表现的均为非现实的梦幻般的情境。
“渐夜久”表现由暮入夜的过渡。
“闲引流萤”乃用唐代诗人杜牧《秋夕》“轻罗小扇扑流萤”句意,写出故人天真可爱的情态;
借着微弱的萤光,从她的“素怀”暗里见到“纤白”。
这几句词意较为模糊,作者有意以某些优美的细节片断暗示幽会时留下的难忘印象。
传说西王母的侍女董双成能吹云和之笙,词中的“双成”即以仙子借指故人。
双成在梦中远去,凤笙之音渐渐消逝了。
一切均是梦境,惊醒时已是“玉绳西落”。
吴文英喜用生僻的典故,词语十分难解。
“玉绳”乃玉衡的北二星,玉衡为纬书中所指北斗七星的第五星,是斗柄的部分。
玉绳西落标志下半夜已过。
这时主人公才由外室进到内室。
放下布帷,欲进内室,却又“倦入”,当是梦境历历触动了对往事的回忆,故“又惹旧愁”。
不能忘记,在庭栏的角落还留有故人的粉汗香气。
对往事的思念,令词人抚今追昔倍加伤痛。
词的过片以特殊的意象深刻地表达这种悲痛的情感。
“银瓶”是古时汲水用的器具。
“银瓶恨沉断索”援用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句意。
汲水时丝绳意外地断绝,白诗以此比喻“似妾今朝与君别”,言中道分离,遗恨无穷。
他们恋爱悲剧的发生,似乎早在预料之中:“梧桐未秋,露井先觉”,飘零摇落的命运是注定的了。
“抱素影、明月空闲”,即叶梦得《虞美人》“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上有乘鸾女”之意。
团扇如月,扇面上绘有素女的小影,已积有灰尘。
“抱”,持也;
团扇曾经是她用来“闲引流萤”的,“明月空闲”意为它已闲着无人用了。
这纪念物上以丹青绘的小影封尘已久,可是那秀眉却依稀动人。
词锋至此陡然一转。
“翠冷红衰”,一派衰落凋残的景象。
“西池”在吴文英关于苏州情事的词中多次出现,当为词人寓所阊门外西园之内的池。
在这凋残衰谢的季节、清寂冷落的秋夜,怕有轻微的声响惊起西池里的睡鱼,西池的鱼跃又将搅扰静寂的秋夜和人的思绪。
因为主人公正因西池的落花回味起故人留下的一个销魂印象:“记湘娥、绛绡暗解,褪花坠萼”。
“湘娥”本为传说中的湘妃。
近世词家考证,认为吴文英在苏州所恋者原籍湖湘,所以“湘娥”或“湘女”皆借指苏州故人。
记得那次幽会时,她偷偷解下轻薄的绛色绡衣。
词的结尾颇具新意,幸福美好的形象用以作为悲伤之词的结尾,同今昔的劳燕分飞恰恰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产生了回环往复悲喜交集的艺术效果。
吴文英是属于那种情感细腻丰富的人,最善于捕捉并表现瞬间的、形象鲜明的主观感受。
在他的作品中,许多意象具有纤细的主观感受性质,又以晦涩的语句表现出来,其词意往往缥渺朦胧,恰似唐代李商隐的《无题》诗。
这首词的整体使人如临梦境,比如故人团扇扑萤,令人难辨是梦幻还是往事;
银瓶断索、梧叶早坠,未知其人是离是亡。
在词的结构上虽也有时间关系的交代,但意群之间总有较大的跳跃或转折,而且往往不甚连属。
如下阕的四个意群之间便缺乏应有的顺序联系,结尾则似有词意未尽之感。
这正是梦窗词结构奇幻的特点。
理解梦窗词较为困难,如果细续便会发现作者的表现方式是艺术化的,所表达的情感则是复杂、真挚和缠绵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 第1990-1992页 .
杂剧·江州司马青衫泪 文
第一折(冲末扮白乐天同外扮贾浪仙、孟浩然上)(白诗云)宴游饮食渐无味,杯酒管弦徒绕身。
宾客欢从童仆喜,始知官职为他人。
小生姓白名居易,字乐天。
太原人氏。
现任吏部侍郎。
这二位老兄,一位是贾浪仙,一位是孟浩然。
他都是翰林院编修。
方今大唐天下,宪宗即位。
时遇春三月,在公廨中闷倦,待往街市上私行一遭。
更了衣衫,只作白衣秀士。
听的人说,这教坊司有个裴妈妈家一个女儿,小字兴奴。
好生聪明,尤善琵琶是这京师出名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