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口吟

作者: 邵雍 朝代: 宋代

爽口之物少茹,爽心之行少虑,爽意之言少语,爽身之事少做。

一剪梅 春别 花草粹编七

作者: 虞集 朝代: 元代

豆蔻梢头春色阑。

风满前山。

雨满前山。

杜鹃啼血五更残。

花不禁寒。

人不禁寒。

离合悲欢事几般。

离有悲欢。

合有悲欢。

别时容易见时难。

怕唱阳关。

莫唱阳关。

岳阳楼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

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

芙蓉轩

作者: 邓肃 朝代: 宋代

我闻幽轩榜芙蓉,琉璃十顷浸新红。

此来踏雪空无有,黄芦败苇争号风。

却坐明窗弄书史,新词仍试佳毫楮。

香风忽到帘幕开,一朵芙蓉却能语。

我生眼中万妖娆,为渠还作梦魂劳。

炙牛未数刘师命,骖鸾便学王子乔。

泊船瓜洲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吹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绿:吹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静结合,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它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

梅花开满了路边,亭亭而立,花容艳丽;

未到时节就开放了,散发着浓郁的芳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嫦娥与月光相伴,一副清冷的样子;

青霄玉女之冷峭胜过了严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手中空握满把的梅花,却不知寄往何方;

与梅花伤心离别的时候又恰好碰上我悲愤欲绝。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梅花为了谁造成了过早开花,而不等到报春才开花,成为旧历新年时的香花呢?

参考资料: 1、 (唐)李商隐.《李商隐集 (第二版)》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56页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

梅花开满了路边,亭亭而立,花容艳丽;

未到时节就开放了,散发着浓郁的芳香。

匝路亭亭艳:匝(zā)路,围绕着路;

亭亭,昂然挺立的样子。

非时裛裛香:非时,不合时宜,农历十,一月不是开花的时节,梅花却开了,所以说“非时”;

裛裛(yìyì),气味郁盛的样子。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嫦娥与月光相伴,一副清冷的样子;

青霄玉女之冷峭胜过了严霜。

素娥惟与月:素娥,嫦娥;

惟与,只给。

青女:霜神。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手中空握满把的梅花,却不知寄往何方;

与梅花伤心离别的时候又恰好碰上我悲愤欲绝。

赠远虚盈手:赠远,折梅寄赠远方的亲朋;

虚,空;

盈手,满手。

伤离适断肠:伤离,因为离别而感伤;

适,正。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梅花为了谁造成了过早开花,而不等到报春才开花,成为旧历新年时的香花呢?

早秀:早开花。

十一月中旬开的梅花,是早开的梅花。

不待作年芳:待,等待。

作年芳,为迎接新年而开花芬芳。

参考资料: 1、 (唐)李商隐.《李商隐集 (第二版)》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56页

逸再为婺女之行既别出郭矣夜不能寐成六绝句

作者: 赵蕃 朝代: 宋代

正学堂堂吕紫微,有孙端的为传衣。

只今一派金华是,戴路年来汝所依。

望天门山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94-795 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75-379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94-795 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75-379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94-795 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75-379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

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

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

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

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

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

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

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75-379 2、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33-335

登高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诗全集祥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339-340 2、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48-550 3、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88-289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的小洲;

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zhuó)酒杯。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诗全集祥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339-340 2、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48-550 3、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88-289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渚:水中的小洲;

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zhuó)酒杯。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诗全集祥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339-340 2、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48-550 3、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88-289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

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

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参考资料: 1、 陶道恕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86-588 2、 李彩云,任刚. 愁到深处不言愁——杜甫《登高》赏析[J]. 黑龙江史志, 2009,04.

遣兴五首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朔风飘胡雁,惨澹带砂砾。

长林何萧萧,秋草萋更碧。

北里富熏天,高楼夜吹笛。

焉知南邻客,九月犹絺绤。

长陵锐头儿,出猎待明发。

騂弓金爪镝,白马蹴微雪。

未知所驰逐,但见暮光灭。

归来悬两狼,门户有旌节。

漆有用而割,膏以明自煎。

兰摧白露下,桂折秋风前。

府中罗旧尹,沙道尚依然。

赫赫萧京兆,今为时所怜。

猛虎凭其威,往往遭急缚。

雷吼徒咆哮,枝撑已在脚。

忽看皮寝处,无复睛闪烁。

人有甚于斯,......更多

12345 共14660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