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吹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绿:吹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静结合,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它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昝相公送锦被

作者: 汪元量 朝代: 宋代

蜀都府主迎宾客,赠我蜀锦三百尺。

美人蔌蔌弄金梭,鸳鸯机上初成疋。

繁花乱蕊皆同心,艳卉中含杜鹃血。

玉妃如霜姑射仙,金刀剪破云霞缬。

为我裁成合欢被,细意密缝无线迹。

道人把玩色相射,银海光摇泪珠滴。

却忆故家初破时,绣龙画雉如砂石。

绮窗窈窕花离离,红妆万境娇无力。

百幅锦帆风不动,绿湿红鲜盪春碧。

纷华过眼一梦如,蜀锦呈绫复何益。

白茅安用红锦包,虎皮难以裹羊质。

只今卷锦还府主,心地了然无得失。

铜壶漏断银缸灭,......更多

遣兴五首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朔风飘胡雁,惨澹带砂砾。

长林何萧萧,秋草萋更碧。

北里富熏天,高楼夜吹笛。

焉知南邻客,九月犹絺绤。

长陵锐头儿,出猎待明发。

騂弓金爪镝,白马蹴微雪。

未知所驰逐,但见暮光灭。

归来悬两狼,门户有旌节。

漆有用而割,膏以明自煎。

兰摧白露下,桂折秋风前。

府中罗旧尹,沙道尚依然。

赫赫萧京兆,今为时所怜。

猛虎凭其威,往往遭急缚。

雷吼徒咆哮,枝撑已在脚。

忽看皮寝处,无复睛闪烁。

人有甚于斯,......更多

贾谊论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更多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人要有才能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实在不容易。可惜啊,贾谊虽然能够做帝王的辅佐之臣,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君子要想达成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的原因,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有可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 “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完全抛弃旧有的规章制度,采用他的新主张,也太困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郁结烦闷,心绪不宁,表露出退隐的思想。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划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因此没有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呀,谨慎的对待自己的立身处世啊!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1332-1336 2、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1月:p1176-p1179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贾生:即贾谊。汉代的儒者称为“生”,如贾生、董生(董仲舒)。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汉文帝,力主改革,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因当时长沙王不受文帝宠爱,故有被贬之意)。后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所取者:指功业、抱负。所就者:也是指功业。可致之才:能够实现功业,抱负的才能。致,指致功业。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贾生之论:指贾谊向汉文帝提出的《治安策》。汉文:汉文帝刘恒,西汉前期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昼:齐地名,在今山东临淄。孟子曾在齐国为卿,后来见齐王不能行王道,便辞官而去,但是在齐地昼停留了三天,想等齐王改过,重新召他入朝。事见《孟子·公孙丑下》。豫:喜悦。《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 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充虞,孟子弟子,苏轼这里误为公孙丑。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句:绛侯:周勃,汉初大臣。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第二子,初封为代王。吕后死后,诸吕想篡夺刘家天下,于是以周勃、陈平、灌婴为首的刘邦旧臣共诛诸吕,迎立刘恒为皇帝。刘恒回京城路过渭桥时,周勃曾向他跪上天子玺。诸吕作乱,齐哀王听到了消息,便举兵讨伐。吕禄等派灌婴迎击,灌婴率兵到 荥阳(今河南荥阳)后,不击齐王,而与周勃等共谋,并屯兵荥阳,与齐连和,为齐王助威。周勃等诛诸吕后,齐王撤兵回国。灌婴便回到长安,与周勃、陈平等共立文帝。这是说他们君臣之间,比父子兄弟还亲。贾谊为太中大夫时,曾向文帝提出“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 乐”以及列侯就国,更改律令等一系列建议,得罪了周勃、灌婴等人。他做梁怀王太傅 时,又向文帝献治安策,对治国、御外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浸渍(zì),双声连绵字,渐渐渗透的样 子。优游浸渍:从容不迫,逐渐渗透。遽:副词,急速,骤然,迫不及待地。指贾谊在《治安策》的序中所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萦纡(yíng yū):双声连绵字,缭绕的样子。这里比喻心绪不宁。趯然:超然的样子。远举,原指高飞,这里比喻退隐。贾谊《吊屈 原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正是远举的意思。贾谊在做梁怀王太傅时,梁怀王骑马摔死,他自伤未能尽职,时常哭泣,一年多后就死了。夭绝,指贾谊早死。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累:忧虑。睿(ruì):智慧通达。苻坚:晋时前秦的国君。王猛:字景略,初隐居华山,后受苻坚召,拜为中书侍郎。王猛被用后,受到苻坚的宠信,屡有升迁,权倾内外,遭到旧臣仇腾、席宝的反对。苻坚大怒,贬黜仇、席二人,于是上下皆服(见《晋书·载记·王猛传》)。匹夫:指苻坚。略:夺取。当时前秦削平群雄,占据着北中国,与东晋对抗,所以说“略有天下之半”。狷(juàn)介:孤高,性情正直,不同流合污。病沮:困顿灰心。沮(jǔ):颓丧。发:泛指立身处世,也就是上文所谓自用其才。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1332-1336 2、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1月:p1176-p1179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人要有才能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实在不容易。可惜啊,贾谊虽然能够做帝王的辅佐之臣,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贾生:即贾谊。汉代的儒者称为“生”,如贾生、董生(董仲舒)。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汉文帝,力主改革,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因当时长沙王不受文帝宠爱,故有被贬之意)。后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君子要想达成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的原因,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有可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所取者:指功业、抱负。所就者:也是指功业。可致之才:能够实现功业,抱负的才能。致,指致功业。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 “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贾生之论:指贾谊向汉文帝提出的《治安策》。汉文:汉文帝刘恒,西汉前期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昼:齐地名,在今山东临淄。孟子曾在齐国为卿,后来见齐王不能行王道,便辞官而去,但是在齐地昼停留了三天,想等齐王改过,重新召他入朝。事见《孟子·公孙丑下》。豫:喜悦。《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 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充虞,孟子弟子,苏轼这里误为公孙丑。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完全抛弃旧有的规章制度,采用他的新主张,也太困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郁结烦闷,心绪不宁,表露出退隐的思想。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划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句:绛侯:周勃,汉初大臣。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第二子,初封为代王。吕后死后,诸吕想篡夺刘家天下,于是以周勃、陈平、灌婴为首的刘邦旧臣共诛诸吕,迎立刘恒为皇帝。刘恒回京城路过渭桥时,周勃曾向他跪上天子玺。诸吕作乱,齐哀王听到了消息,便举兵讨伐。吕禄等派灌婴迎击,灌婴率兵到 荥阳(今河南荥阳)后,不击齐王,而与周勃等共谋,并屯兵荥阳,与齐连和,为齐王助威。周勃等诛诸吕后,齐王撤兵回国。灌婴便回到长安,与周勃、陈平等共立文帝。这是说他们君臣之间,比父子兄弟还亲。贾谊为太中大夫时,曾向文帝提出“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 乐”以及列侯就国,更改律令等一系列建议,得罪了周勃、灌婴等人。他做梁怀王太傅 时,又向文帝献治安策,对治国、御外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浸渍(zì),双声连绵字,渐渐渗透的样 子。优游浸渍:从容不迫,逐渐渗透。遽:副词,急速,骤然,迫不及待地。指贾谊在《治安策》的序中所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萦纡(yíng yū):双声连绵字,缭绕的样子。这里比喻心绪不宁。趯然:超然的样子。远举,原指高飞,这里比喻退隐。贾谊《吊屈 原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正是远举的意思。贾谊在做梁怀王太傅时,梁怀王骑马摔死,他自伤未能尽职,时常哭泣,一年多后就死了。夭绝,指贾谊早死。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因此没有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呀,谨慎的对待自己的立身处世啊!  累:忧虑。睿(ruì):智慧通达。苻坚:晋时前秦的国君。王猛:字景略,初隐居华山,后受苻坚召,拜为中书侍郎。王猛被用后,受到苻坚的宠信,屡有升迁,权倾内外,遭到旧臣仇腾、席宝的反对。苻坚大怒,贬黜仇、席二人,于是上下皆服(见《晋书·载记·王猛传》)。匹夫:指苻坚。略:夺取。当时前秦削平群雄,占据着北中国,与东晋对抗,所以说“略有天下之半”。狷(juàn)介:孤高,性情正直,不同流合污。病沮:困顿灰心。沮(jǔ):颓丧。发:泛指立身处世,也就是上文所谓自用其才。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1332-1336 2、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1月:p1176-p1179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贾谊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怀才不遇者”,郁郁而终。前人大多惜贾生之才,而斥文帝误才之庸。苏轼却一反《史记》以来许多史家、学者对贾谊怀才不遇的肯定论述,从贾谊自身的角度,分析其悲剧产生的必然性,批判贾谊的悲剧在于不能“自用其才”、“不善处穷”、“志大而量小”,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从而表达了苏轼对贾谊为人、遭际的既同情惋惜又批判否定的态度。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令人意料之外的结论,立论新异,见解深刻,富有启发性。文章首段即开门见山地表明观点:一个人要有才能并不难,怎么使自己的才能获得发挥却是很难,而贾谊正是具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却不能够让自己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利用。“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是写虚;“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是写实。虚与实相辅相成,互为印证,使虚有所依,实有提高,相得益彰。   第二段,由强烈的惋惜进入舒缓的说理。提出“有所待”、“有所忍”是君子施展抱负必须经历的艰苦过程,而古代贤人郁郁不得志,不一定是当时君主不识贤才,或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此两段将焦点集中在贾谊不得汉文帝重用,乃是因为自身对政治的修养不够。文中的正面描写“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成就者大,则必有所忍”与“未必皆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的假设,都反映苏轼对贾谊的看法。“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是围绕开头中心论点而抛出的一个分论点。   第三段,举史例说明贤人与帝王之间的关系,对分论点进行论证,是“所待”、“所忍”的具体化。孔子、孟子做到了如此仁至义尽,尚且未能如他们自己所愿,“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这一句紧扣文题之后,顺水推舟地得出这个结论。后者并非分论点,而是论点的延伸形态,形式虽然变了,但实际上还是指“不能自用其才”,只是论述的角度有所变化,一个论点从不同角度去论证。由“不能自用其才”引申为“或者其自取也”,再引申为“生之不能用汉文也”,论点逐层推进,一个比一个的含义更具体,论述一步比一步更深入。而对贾谊的具体情况,文章却并没做展开对比论述,而是采用“旁(孔、孟例)详本(贾谊事)略”的手法,语言精炼,不重复罗嗦。   第四段紧承上文,以当时历史背景出发,说明汉文帝不用贾谊的客观原因,情同骨肉的开国功臣和初出茅庐的洛阳少年,通过对比为汉文帝的决定做出强而有力的支持。而贾谊在政治失意后,郁郁寡欢、自伤自怜,不能够趁此修养其身,最后失意而终,这也是苏轼对他“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的批评。写绛侯、灌婴和贾谊的对比,前者用了较多的描述,极言其功高势大,同文帝关系非同一般,后者仅用”洛阳之少年“五个字,由于详略处理得巧妙,二者的对比也就非常鲜明了。最后一段,再次讨论君主与贤人之间的关系,千里马必须遇到伯乐才有施展大志的机会,因此贤臣要有名主才能大展怀抱。而人君获得像贾谊这样的臣子,要了解他的个性若不被见用则会自伤不振,为此要做出适切的考虑,否则便是折损了一名人才。然而,贾谊这样的人也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立身处事,人要有才,还要有所忍耐、等待,才能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苏轼清醒地认识并指出贾谊自身的问题,显示出他独到的眼光,个性鲜明、见解透辟、切中肯綮。   全文紧扣着贾谊之失意而终,对贾谊的人格特质分析得非常深入,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剖析也令人信服,用这样的方式与坚定的语气来凸显贾谊的个性与强调“有所待”、“有所忍”的生命修养。从文章内容看,主要是针对人才自身而言;但从文末看,他的主要用意,又在于借以提醒为人君者,希望他们正确对待和使用像贾谊这类“有狷介之操”的特殊人才,注意用其所长,以免造成浪费人才。   在写作上,宕开一笔,收放自如,极富特色。首先亮明全文观点,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气,总揽下文论述。紧接着,一个“惜乎”的深沉感叹句,以贾谊其人其事,紧紧印证所提观点,而且紧扣文题。接下来又暂时先放开贾谊其人,谈古之君子和贤人。第四段又回到贾谊,文章前后相顾,从而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1月:p1176-p1179 2、 郭来升. 苏轼《贾谊论》人才思想探究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2010年01期 3、 鄢明定.一篇立意独特的政论范文——苏轼《贾谊论》赏读[J].写作与欣赏 2007年第10期.

楚吟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崔巍的山峰上耸立着离宫的的宫楼,宫楼前的江畔但见暮江东去沧海横流。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苍苍茫茫的楚国的天空黄昏总是风雨迷漫,宋玉即便是无愁也不能不发愁。

参考资料: 1、 刘琦.《李商隐诗选注》.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57 2、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市:长春出版社,1990.12:511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山:指巫山。

离宫:巫山西北的楚宫。

即是宋玉在《高唐赋并序》里面所写的宋玉与楚襄王一同游览的地方。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长短:无论长短。

即“总之”,“横竖”。

宋玉:战国楚辞赋家,其在《九辩》中有“余萎约而悲愁”,诗人此处以宋玉自况,感慨身世之悲。

李商隐又有《宋玉》诗云:“何事荆台百万家,唯教宋玉擅才华?

”李商隐每每以宋玉自比,皆有感叹怀才不遇的意思。

张《会笺》云:“此亦荆楚感遇之作。

”刘、余《集解》云:“作者所感本非一事。

身世沉沦,仕宦坎坷,东西路塞,茫茫无之,值此楚天暮雨,江流渺渺,不觉触绪纷来,悲凉无限。

” 参考资料: 1、 刘琦.《李商隐诗选注》.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57 2、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市:长春出版社,1990.12:511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崔巍的山峰上耸立着离宫的的宫楼,宫楼前的江畔但见暮江东去沧海横流。

山:指巫山。

离宫:巫山西北的楚宫。

即是宋玉在《高唐赋并序》里面所写的宋玉与楚襄王一同游览的地方。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苍苍茫茫的楚国的天空黄昏总是风雨迷漫,宋玉即便是无愁也不能不发愁。

长短:无论长短。

即“总之”,“横竖”。

宋玉:战国楚辞赋家,其在《九辩》中有“余萎约而悲愁”,诗人此处以宋玉自况,感慨身世之悲。

李商隐又有《宋玉》诗云:“何事荆台百万家,唯教宋玉擅才华?

”李商隐每每以宋玉自比,皆有感叹怀才不遇的意思。

张《会笺》云:“此亦荆楚感遇之作。

”刘、余《集解》云:“作者所感本非一事。

身世沉沦,仕宦坎坷,东西路塞,茫茫无之,值此楚天暮雨,江流渺渺,不觉触绪纷来,悲凉无限。

” 参考资料: 1、 刘琦.《李商隐诗选注》.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57 2、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市:长春出版社,1990.12:511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此诗是一首咏史诗,是借吟咏楚国之事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首七绝。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这两句写了四种景物,句中的“山”指巫山,“离宫”是楚宫,“江”即长江。

这两句采用顶针的句式,重叠楼、宫,加重加深其意,强调其主体地位,以扣紧题中“楚”字。

头一句由“山上”到“离宫”,再到宫上之楼,由下而上,一层一层向高处描写;

次句又由楼而宫,由宫而江,由上而下,一层一层向低处描写,这样描写凸显出了明显的立体感。

“暮江流”的“流”字,又透露出时光流驰的无穷无尽。

从此宫此楼出现之日,流到此时,以后还将流到永远。

昔日的楚国已成陈迹,只有离宫依旧,暮江东流,景中充满古今变迁和岁月易逝的慨叹。

  上面两句,已写出一派荒凉景象,第三句“楚天长短黄昏雨”,又用重笔再加渲染。

这句取象构词,意含双关,构思非常巧妙。

它既是实写眼前之景,“黄昏雨”三字,又暗用宋玉《高唐赋并序》中巫山神女自称“旦为行云,暮为行雨”的语意和《神女赋并序》所载楚襄王梦神女事。

“长短”二字既可作偏义复词,取“长”之义,形容楚天,因为巫峡一带,江两岸削壁千仞,对峙入云,只见长天,幽远莫测,“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又可形容暮雨,言其长长短短,似断似续,给楚宫蒙上一层如梦似幻的气氛,与襄王梦会神女之事相合。

而上句之江特取“暮”江,此句之雨特写“黄昏”之雨,则是意在渲染环境的凄楚。

  以上三句均为写景,可以说画出了一幅“楚宫暮雨图”。

暮色凄迷,凄风苦雨洒落江上,楚宫一片荒废,一切都牵动人的愁怀。

所以结句说,当年宋玉对此情景,即使无愁,也会悲愁不已,点出全诗主旨。

“无愁”和“亦自愁”对比成文,故为跌宕,更见出悲愁之深。

  因为前面三句已把凄惋哀愁的气氛渲染得非常浓重,所以末句就显得非常自然。

“宋玉无愁亦自愁”一句中,这“愁”表面看去仅仅是因景而生,实则也是语义双关。

宋玉《九辩》说,楚国国势危殆,贤才失路,“坎廪(困顿,不得志)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余萎约(衰萎瘦损)而悲愁”。

此与上句用“黄昏雨”暗指襄王荒淫腐败,文意正是一贯,所以由此可见作者用意。

李商隐政治上亦是极不得志,几乎一生都在幕僚中度过。

所以诗中的宋玉,其实就是作者的化身,诗中表现的,就是作者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怨愤,对统治者不用贤才的愤懑,以及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

  全诗看来,此诗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构思非常巧妙。

诗中不实写史事,不发议论,而是用围绕主题的各种有代表意义的景物,构成一个特殊的环境,用它引发人的感叹,以此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不但三、四两句语含双关,整首诗也意义双关。

以末句的“愁”来说,就有三层意思:宋玉因景而生之愁,宋玉感慨国事身世之愁,宋玉之愁亦即作者之愁,三者融为一个整体,不着半丝痕迹,正是此诗的高明之处。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唐诗鉴赏辞典》.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1873-1875

风入松·寄柯敬仲

作者: 虞集 朝代: 元代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

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

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

御沟冰泮水挼蓝。

飞燕语呢喃。

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

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

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

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

在彩绘的厅堂里,姬妾清闲、畅意,独有自己自发纷纷脱落,连管子也插不住。

多次晚上在金銮殿值宿,春风轻柔,万花齐放,惹人停住车马流连。

在柔软的春风里,无数次在金銮殿前值夜,为皇帝起草好诏书后,换上轻罗朝衫,宫人执灯(将我)送回归学士院。

御沟冰泮水挼蓝。

飞燕语呢喃。

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

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皇城的御沟里的边沿还有残冰存在,但残冰的边沿却是蓝汪汪的水在晃动,燕子呢喃迎春。

帘幕重重,春寒还没消退,还有谁、敢给你寄信慰问呢?

春日江南,杏花盛开,烟雨蒙蒙,如诗如画,令人心醉而神往。

参考资料: 1、 刘松来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下: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2月:第38页 2、 陈长喜主编.中国历代词曲赏读 (下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09月第1版:第564页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

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

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

清酣:清新酣畅的意思。

华髪不胜簪:白髪稀少,插不住簪子。

晚直:晚上当班。

直:通“值”。

金銮殿:皇帝宝殿。

骖(can):同驾一车的三匹马。

这里泛指马。

传宫烛:传唤掌烛火的宫人.送学士归院。

御沟冰泮水挼蓝。

飞燕语呢喃。

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

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泮:溶解。

《诗经·邶风》:“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挼:揉搓。

银字泥缄:指书信。

参考资料: 1、 刘松来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下: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2月:第38页 2、 陈长喜主编.中国历代词曲赏读 (下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09月第1版:第564页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

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

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

御沟冰泮水挼蓝。

飞燕语呢喃。

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

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词分上下阕,上阕写奎章阁学士院柯九思执勤的日子,形容自己的年老、寂寞。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

”开头两句从家里生活写起,似乎开得太远,与怀人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却暗蕴怀念远方朋友的意思。

作者不说自己年迈,盼望与老友相聚。

而说自己没心思与姬妾周旋,姬妾清闲自在。

以侧写正,委婉曲致。

  “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

”接下去叙述自已在金銮殿当值的情景。

金殿是皇帝的宝殿,学士怎么能在那里值班歇宿呢?

原来学士执掌内廷书诏,为让皇帝传呼方便,学士院便设在金銮殿侧。

金殿当值是作者写自已的生活,也是写柯敬仲当年的工作。

  “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

”一个停住车马的细节,暗示自己思念朋友的心情。

“许传宫烛”补足了“晚直”(值), “轻罗初试”照应了“风软”。

“几回晚直金銮殿”到“轻罗初试朝衫”几句,描写了作者作“侍书学士”时的活动。

在金銮殿替皇帝书写诏书,允许传呼执烛官人,允许在天热时穿轻罗朝衫,这描写的是金殿当值所做的事,所受的待遇。

多么安逸的生活,但词人已是迟暮之年,归隐之心在所难免。

  下阕改变手法,侧重以景言情,写思念朋友和归心似箭的情怀。

  上下阕都以春天为背景,画面颜色调得匀称、明艳,意境柔和妩媚、动静相宜,仿佛要让读者跌入甜糯的燕子呢喃声中,迷醉在花飞烂漫的东风里。

尤其是最后一句“杏花春雨江南”,全是明艳的名词,组合在一起,有声有色,俨然一幅湿漉漉的江南水墨图画,明明软媚入骨,却坦易明亮,可以长长久久地令人心动。

  “御沟冰泮水挼蓝。

飞燕语呢喃。

”写春之色,冰白水蓝,颜色鲜明。

“接”,“挪”的异体字, “挪”字很传神,将刚化的冰水的形态写得逼真、恰切。

依旧是春天,御沟的冰渐渐化去,燕子已呢喃迎春,只可惜因为柯九思不在,令人感觉不到春天的暖意。

“语呢喃’’,自是双燕,边飞边噪,其声是流动、变化的。

  “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

”这是描写春天的气温,却不仅仅去写春寒。

柯敬仲是遭受猜忌、诽谤而不得不隐居家乡的,故此“重重帘幕寒犹在’’便一语双关,说明柯敬仲虽回乡隐居,但对他的飞短流长并没因此而消失,相反,流言蜚语仍象“重重帘幕包裹着他,让人感到寒气森森。

当此之时,连柯敬仲昔日的朋友怕招惹是非,竟也不敢同柯教仲来往了。

“凭谁”句看似矛盾:既然已经填了这首词寄给柯九思了,怎么又说“凭谁寄银字泥缄”呢?

诗人要告诉好友的真实意图也正在这里,到了杏花春雨江南时候,我也要南归了。

这里作者对老友的关心,对世态的鄙弃,都一古脑儿地表现出来了。

  “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歌拍以景结情,极为警策。

“杏花春雨江南”。

寥寥六个字,胜过一篇文。

通过这六个字,仿佛看到了:春日江南,杏花盛开,烟雨蒙蒙,如诗如画,令人心醉而神往。

未加任何形容词,以白描笔法写成,把江南春色描绘得淋漓尽致,可谓妙笔天成。

参考资料: 1、 陈长喜主编.中国历代词曲赏读 (下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09月第1版:第564页 2、 霍松林主编.古代言情赠友诗词鉴赏大观: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08月第1版:第1163页 3、 田军 王洪等主编.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08月第1版:第288页

逸再为婺女之行既别出郭矣夜不能寐成六绝句

作者: 赵蕃 朝代: 宋代

正学堂堂吕紫微,有孙端的为传衣。

只今一派金华是,戴路年来汝所依。

赠汪伦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唐诗:唐诗精华注译评,2010:185-186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踏歌:唐代一作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不及:不如。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唐诗:唐诗精华注译评,2010:185-186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踏歌:唐代一作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不及:不如。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唐诗:唐诗精华注译评,2010:185-186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新安吏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新安吏在按户籍册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新安吏回答“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下令说没有壮丁就依次抽未成年男子。

”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又问“抽来的未成年男子实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就变得孤苦伶仃了。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但天地终归是无情的,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我们官军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可是贼心难料,致使官军溃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我们就去原先营垒就食,练兵也依凭着洛阳。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会像父兄一样关爱你们。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更:岂。

“府帖(tiě)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次:依次。

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

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líng)俜(pīng)。

伶俜:形容孤独。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相州:即“三男邺城戍”之“邺城”,今河南安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lěi),练卒依旧京。

旧京:指东都洛阳。

掘壕(háo)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仆射:指郭子仪。

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新安吏在按户籍册点兵。

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更:岂。

“府帖(tiě)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新安吏回答“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下令说没有壮丁就依次抽未成年男子。

”次:依次。

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

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又问“抽来的未成年男子实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líng)俜(pīng)。

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就变得孤苦伶仃了。

伶俜:形容孤独。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但天地终归是无情的,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我们官军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相州:即“三男邺城戍”之“邺城”,今河南安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可是贼心难料,致使官军溃败。

就粮近故垒(lěi),练卒依旧京。

我们就去原先营垒就食,练兵也依凭着洛阳。

旧京:指东都洛阳。

掘壕(háo)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会像父兄一样关爱你们。

仆射:指郭子仪。

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

“客”,杜甫自指。

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这是杜甫的问话。

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定制:男女十六岁为中男,二十一岁为丁。

至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又改以十八岁为中男,二十二岁为丁。

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

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

”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官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

官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

讲王法已经不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情理发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

”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

这在杜甫是又逼紧了一步,但接下去却没有答话。

也许官吏被问得张口结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官吏不愿跟杜甫啰嗦下去了。

这就把官吏对杜甫的厌烦,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以及诗人那种迂执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跟官吏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

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这些中男仔细地打量再打量。

他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

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

之所以父亲不来,是因为前面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就不用抓孩子了。

所以“有母”的言外之意,正是表现了另一番惨景。

“瘦男”的“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显得他们无亲无靠。

怀着无限的痛苦,但却茫然而无法倾诉,这就是“独伶俜”三字展现给读者的情形。

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泪站了很久,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像带着哭声。

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

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

似幻觉又似真实,使读者惊心动魄。

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它在前面与官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

本来中男已经走了,他的话不能讲给他们听。

这里,既像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讲的话补叙在这里,又像是中男走过以后,杜甫觉得太惨了,一个人对着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语。

那种发痴发呆的神情,更显出他茫然的心理。

抒发悲愤一般总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处却似乎在进行收束。

“使眼枯”、“泪纵横”本来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收”。

“不要哭得使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

”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

“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好像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

这就收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

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也就显得更加“无情”。

  杜甫写到“天地终无情”,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写《兵车行》的时候。

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人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

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用这样含混的话掩盖失败的根源,目的是要给朝廷留点面子。

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唐军讨伐安史叛军,可以说名正言顺,但实际上又谈不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

另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词。

杜甫讲这些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

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杜甫这样说,用心良苦。

实际上,人民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

  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

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

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

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表达了作者对应征的“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

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

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

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

如闻马融笛,若倚仲宣襟。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

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

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滞淫。

鼓迎非祭鬼,弹落似鸮禽。

兴尽才无闷,愁来遽不禁。

生涯相汩没,时物自萧森。

疑惑尊中弩,淹留冠上簪。

牵裾惊魏帝,投阁为刘歆。

狂走终奚适,微才谢所钦。

吾安藜不糁,汝贵玉为琛。

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

哀伤同庾信,述作......更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

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

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

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

如闻马融笛,若倚仲宣襟。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

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

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滞淫。

鼓迎非祭鬼,弹落似鸮禽。

兴尽才无闷,愁来遽不禁。

生涯相汩没,时物自萧森。

疑惑尊中弩,淹留冠上簪。

牵裾惊魏帝,投阁为刘歆。

狂走终奚适,微才谢所钦。

吾安藜不糁,汝贵玉为琛。

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

哀伤同庾信,述作异陈琳。

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

叨陪锦帐座,久放白头吟。

反朴时难遇,忘机陆易沈。

应过数粒食,得近四知金。

春草封归恨,源花费独寻。

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

瘗夭追潘岳,持危觅邓林。

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

却假苏张舌,高夸周宋镡。

纳流迷浩汗,峻址得嶔崟。

城府开清旭,松筠起碧浔。

披颜争倩倩,逸足竞駸駸。

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

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葛洪尸定解,许靖力还任。

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风疾舟中伏枕书杯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仇兆熬定为杜甫的绝笔诗。

这首诗是杜甫对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总结,也可说是自挽诗。

诗云:“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

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

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

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

”   开头八句,句句切风,发端奇绝,运用在洞庭湖汨罗江口而他处没有的黄帝、虞舜二妃的神话故事,以切成诗之地。

  “轩辕休制律”,典出自《汉书·律历志》:“黄帝使泠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之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

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

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定。

”   “虞舜罢弹琴”。

典出《史记·乐书》:“昔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集解》引王肃说:“南风,养育民之诗也。

”其辞曰:“可能解吾民之愠兮。

”   古来,在汨罗江畔有神鼎山,山上有轩辕台,据清康熙《神居莲池谱》载:“神鼎山,以黄帝铸鼎,故名”。

明清时期的《湘阴县志》《岳州府志》《洞庭湖志》,也有这样的记载:“轩辕皇帝南巡,张乐洞庭之野,朝登磊石岭(在汨罗江入洞庭湖处),暮上凤凰台(位于汨罗江口)”。

又据明代的《名胜志》记载:“黄陵山(邻近汨罗江口),有二妃墓在其上,历古传记发此。

是舜南巡,旧迹实在湖湘之间。

  “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记载了诗人的行迹,是坐船北归的。

船行在湖面。

“依震”的“震”字,按照《易经》解释“东方也”。

所提到的“湖”字,当然是指洞庭湖。

汨罗江的位置正在洞庭湖的东南方。

即汨罗江下游,因湖平而常于早晨望见参星。

  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杜甫《疾风舟中》诗,是在北返途中,重临湘水、洞庭湖、汨罗江交汇之处,到了磊石岭、凤凰台、黄陵山、二妃暮等处之后,因想到了黄帝、虞舜的“至治”之德,有感而作,不仅是诗人自己吊古伤今之情的自然流露,更是汨罗江一带风土人情,行船的地理位置的真实记述。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

水乡霾白屋,枫岸叠清岑。

郁郁冬炎瘅,蒙蒙雨滞淫”。

  诗人进一步点明舟行湖湘泽国及在船中所见。

船是靠近湖岸而行,岸畔青山枫林叠叠,历历在目,进令已是(大历五年)冬季岁未而且是汨罗江一带湘阴、平江山区的敢候特征。

  “春草封归根,源花费独寻。

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

瘗夭追潘岳,持危觅邓林。

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

却假苏寿舌,高夸周宋镡”。

  杜甫本是满情信心地北归,但终因经不起寒风的吹指,家贫的困境,旧病的复发,逼得他不得不改变主意,中止北进。

“转蓬”“行药”,这便是杜埔有感于归计不成,远行不复,羁旅病侵,幼女又已夭亡于路侧(人衡州诗中曾提到此女尚在儇乳,有“犹乳女在房”之句),自己的病情已十分沉重而伤心悲恨的流露。

但他却并未忘情于国家所遭之灾难,而借用陶渊明“源费独寻”一词,寄幻念于唐王朝的中兴,给贞观之治以理想化,幻想唐太宗解民于水火之中。

从而,异地相投知音,凭着“却假苏秦舌,高夸周宋镡”的三寸不烂之舌,觅邓林,寻找山区来养息,以寄病躯。

  “转蓬”的主要原因是“行药病涔涔”,“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

“感激在知音”。

此时此际,诗人的病已具有暴发性,满头大汗,知将不起。

当时洞庭湖一带甚为荒凉,无处可以求医,湖面风大,于病体不利。

而家境呢?

已穷得一家老小穿的是“寸寸针”的鹑衣,一张桌子破烂得要绳子捆了又捆。

因此,只得投奔、拜访他的远亲昌江县令和知音。

大历四年春,诗人离开岳阳至潭州、郴州等地时是由白马潭(今湘阴境内)裴隐宅出发的,曾写有《陪裴使君登岳阳楼》一诗,“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写出了杜甫把自己比做东汉时的名贤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礼贤下士的陈蕃,可知杜甫在岳阳的数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

谢宣城指南北朝齐时的诗人谢眺。

他文章清丽,善长五言诗,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谢宣城之称。

杜甫在此处,把裴使君比为谢眺,甚为赞誉。

“诗接”一语杜甫对裴使君诗歌的唱对。

裴使君如此礼遇款待,一同登楼共赏湖光山冈以。

此时此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动。

杜甫到岳阳对裴使君说,也是十分高兴的。

当看到饥寒交迫的老友,如此落寞,给以温暖的款待是必然的。

故杜甫在岳阳时行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安慰。

故有“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的诗唏。

裴使君在昌江也有草堂。

李白诗中几处提到,并曾专程登鸭拦驿到白马矶(在今湘阴县境内)去访问过裴隐(名隐行九,在白马矶有居所,还在昌江有草堂)。

贾至谪贬岳州时,与之亦有交往,依其《赠裴九待卸昌江草堂弹琴》诗所写的情况看,他是到过昌江草亲自听过裴隐弹琴的。

李白、贾至、裴隐与杜甫都是诗人友好和知音。

又据明清诸朝《平江县志》及该县的徐、刘、白、陈、李诸姓族谱记载:“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七五年)发生安史之乱后,被黜的检校工部尚书兼理兵部侍郎,事荣银青光禄大夫的徐安贞与侍郎刘光谦、白琪、陈希烈、陆善经、李安甫等六个臣相,携眷属避乱,潜迹南游,至豫章黄龙寺,经超慧禅师介绍指点,谈及平江山清水秀,风光艳丽,景物宜人,遂先后流寓来平,一齐隐居平江。

徐居下台,在县北五十华里的三墩建回台寺;

刘居上台,在县北九十华里的幕阜山麓长庆建长庆寺;

白居聚台,在县南六十里的白水,建白水寺;

陈居就台,在县东的长寿岭,建惠果寺;

陆在县西六十华里的芭蕉村,建芭蕉寺;

李虑坐其兄林甫,累改姓孟安甫居下西乡,建九峰寺。

死后在这六个地方,均有墓葬和塔牌。

这就是唐六相隐平江,四乡建六寺的历史事迹。

杜甫与六相,皆为同僚,曾同朝在京工合,此际病情恶化,遂转往昌江投裴隐和他的远亲昌江县令以及这  些知音同僚好友。

“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正是这种心情和原因。

  “纳流迷浩汗,峻址得钦山。

城府开清旭,松筠起碧浔”。

  “纳流”容纳细流,“浩汗”,水深广貌;

“峻址”地势高。

这就进一步指出了杜甫乘船进入了东洞庭湖的一条支流。

杜甫进入的哪一条支流呢?

诗中“峻址”一句,说明支流沿岸的绵绵的高山峻岭,有一个风景清旭的城市和官署之地。

这个“城府”有着“松筠起碧浔”的秀丽景色。

东洞庭湖,没有连绵的高山峻岭,湘江是主流不是支流。

因此,杜甫舟泊的城府不可是湘阴县城。

巴陵在洞庭湖之北,也不是山区,更没有支流。

东洞庭湖有支流可纳的只有昌江(平江)。

故杜甫是在大历五年暮秋溯汨罗江而上,于岁暮到达昌江城府附近的,当时昌江县城是在中县坪。

位于汨罗江的中上游地段。

北有幕阜山,主峰海拔一千五百多米,与江西黄龙山相连,山顶有晋代葛洪炼丹修身尸解得仙之,“葛洪仙坛”遗址。

东南部有连云山,主峰海拔一千六百米。

从东洞庭湖转入汨罗江,直驶昌江,山峦起伏,丘陵连绵,峰涧密布,溪流纵横,风景秀丽;

杜甫来到这个“城府开清旭”的世外桃源养息,在这里呆了下来。

但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自知病将不起,生命难延。

伤垂死而事无所成,只能以涕泪作霖雨罢了。

  最后,“披颜争倩倩,逸足况骎骎。

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

公孙仍恃险,候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畏人千里井,问谷九洲箴。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葛洪尸定解,许靖力难任。

家事丹砂决,无成涕作霖”等句;

其中“许靖”,“家事”等词语,就是说:不能像许靖那样安顿好家属,一身莫保,家人难安,不能不用悲伤表达胸中的无可奈何的痛苦与垂危的生命仍然和国家的不幸,人民灾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还在警醒人民:“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

公孙仍恃险,候景未生擒。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来表达诗人忧国忧民,一心系念的是国计民生的真挚情怀。

奉呈湖南亲友的目的在于诗代讣托孤托葬。

此诗之后,即葬于离县城不远的小田天井湖。

所生长子宗文早逝,次子宗武,年仅十七岁,尚未婚配成家。

因家境贫穷,又处于战乱时期,只得留在平江,成家立业,世代繁衍,至今杜家洞一带,裔孙犹有谱谍,可资参考。

  宋王朝得臣(麈史)谓:“予熙宁初调官(熙宁元年,系公元一零六八年)泊报恩寺,同院阳翟徐秀才,出其父屯田忘名所为诗,见其清苦平淡,有古人风致不能传抄。

”其过工部坟一诗云:“水与汨罗接,天心深在存。

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

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

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2345 共14660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