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送祁录事归合州,因寄苏使君 文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文赏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後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後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首联,写即指读了白居易寄来的两首绝句,後有感于友朋之离世,亦作诗抒发感慨。
颔联,写到友人一一离开人间,祭文所做自然增加,以致文集中祭文最多,对于友人去世之伤痛无奈之情,自己的孤独之感溢于言表。
颈联乃千古名句,亦最能体现刘禹锡的哲学思想。
本义指春天里,茂盛的树林新长出的叶子,催换着老叶、旧叶;
江河中,奔腾的流水前面的退让给后起的波浪。
这里“陈叶”、“前波”可指微之、敦诗、晦叔等已经去世的好友,也可指旧事物。
“新叶”、“後波”可指“晚辈”亦可指新事物。
这一联我以为,至少包含了这些哲学思想: 1.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有它的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民族概莫能外。
体现了刘禹锡能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发展是必然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既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就要顺应、利用规律。
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刘禹锡有感于友人的去世,悲痛之余,他想到的也许就是尊重逝者、善待生者,以及生者应该珍惜生命好好的地活下去。
3.没有陈叶就不会有新叶,没有前波亦不会有后波,新旧事物不是绝然对立的,不是毫无关系的。
新事物中包含了旧事物中的优秀成分,旧事物中孕育了新事物的某些基因。
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也见刘禹锡已经既有辩证思想,暗合对立统一规律。
他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也体现了这一规律。
4.这两句诗还可以看出刘禹锡在认清上述规律后,体现出的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无题·八岁偷照镜 文翻注译赏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八岁小姑娘喜欢偷偷地照镜子,已能把自己的眉毛画成长眉了。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岁到野外踏青,想象着荷花做自己的衣裙。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二岁开始学弹筝,套在手指上的银甲一直没脱下来。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四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十五岁时,她背对着秋千,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隐诗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72-73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2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偷:指羞涩,怕人看见。
长眉:古以纤长之眉为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
”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chǎ)。
踏青:《月令粹编》引《秦中岁时记》:“上巳赐宴曲江,都人士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
”芙蓉:荷花。
《离骚》:“集芙蓉以为裳。
”裙衩:下端开口的衣裙。
十二学弹筝(zhēng),银甲不曾卸。
筝:乐器,十三弦。
银甲:银制假指甲,弹筝用具。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六亲:本指最亲密的亲属,这里指男性亲属。
悬知:猜想。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泣春风: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背面:背着女伴。
秋千下:女伴在高兴地打秋千。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隐诗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72-73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2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八岁小姑娘喜欢偷偷地照镜子,已能把自己的眉毛画成长眉了。
偷:指羞涩,怕人看见。
长眉:古以纤长之眉为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
”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chǎ)。
十岁到野外踏青,想象着荷花做自己的衣裙。
踏青:《月令粹编》引《秦中岁时记》:“上巳赐宴曲江,都人士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
”芙蓉:荷花。
《离骚》:“集芙蓉以为裳。
”裙衩:下端开口的衣裙。
十二学弹筝(zhēng),银甲不曾卸。
十二岁开始学弹筝,套在手指上的银甲一直没脱下来。
筝:乐器,十三弦。
银甲:银制假指甲,弹筝用具。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四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
六亲:本指最亲密的亲属,这里指男性亲属。
悬知:猜想。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十五岁时,她背对着秋千,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泣春风: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背面:背着女伴。
秋千下:女伴在高兴地打秋千。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隐诗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72-73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2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这首诗以少女怀春之幽怨苦闷,喻少年才士渴求仕进遇合之心情。
这位少女八岁犹存爱美之心。
古以长眉为美,所谓“青黛点眉眉细长”,犹为唐人入时装扮。
十岁时就有了高洁的情操,郊外春游,知道缝缀荷花制成下裳。
作者化用了屈原《离骚》语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即是说,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缝缀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
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内心情感确实芬芳。
十二岁学艺刻苦,学弹秦筝,所用的银爪从不曾取下。
十四岁怀春羞涩,藏于深阁,回避关系最亲的男性戚属,“悬知”,表现了女子半是希望半是担忧的待嫁心理。
十五岁无处说相思,古时女子十五岁许嫁,诗中女主人公前途未卜,忧伤烦闷,又无处说相思,更无心为秋千之戏,这还不够,作者善作情语,让少女独自对面春风而泣,何等情思。
从此诗的描述看,这位诗中的姑娘也许是诗人初恋对象,因为只有青梅竹马的异性,才可能有如此近距离的观察,才写得出如此动人心弦的诗。
可惜父母未能如其愿,姑娘在“泣春风”,也是诗人在叹息。
“十五泣春风”正是写出了诗人与姑娘的这段恋爱,没有结果,从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了。
有专家研究此诗是自喻少负才华、渴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而又忧虑前途,证据是诗人在《樊南甲集序》中曾自称:“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
”近人韦然超认为,这是诗人在十六岁时因初恋对象之父母未能同意他们这段婚姻,而写下的这首诗,不能明题,故称“无题”。
而且在其后的众多“无题”诗中有相当数量还是在写他的这段无果初恋。
可见这位姑娘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尽管此后诗人结婚生子,与夫人感情深笃,但这段初恋却深深地埋藏心底,时时以“无题”作诗念之。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隐诗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72-73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2
柯山道上作 文
桃花源记 文翻注译赏
南溪始泛三首 文
榜舟南山下,上上不得返。
幽事随去多,孰能量近远。
阴沈过连树,藏昂抵横坂。
石粗肆磨砺,波恶厌牵挽。
或倚偏岸渔,竟就平洲饭。
点点暮雨飘,梢梢新月偃。
余年懔无几,休日怆已晚。
自是病使然,非由取高蹇。
南溪亦清驶,而无楫与舟。
山农惊见之,随我劝不休。
不惟儿童辈,或有杖白头。
馈我笼中瓜,劝我此淹留。
我云以病归,此已颇自由。
幸有用余俸,置居在西畴。
囷仓米谷满,未有旦夕忧。
上去无得得,下来亦悠悠。
但恐烦里闾,时有......更多
喜迁莺·晴天廖廓 文
晴天寥廓。
被孤云画出,离愁消索。
玉局弹棋,金钗翦烛,芳思可胜摇落。
镜妆为慵迟晚,笙曲缘愁差错。
倒纤指,□从头细数,年时同乐。
寂寞。
花院悄,昨夜醉眠,梦也难凭托。
车角生时,马蹄方后,才始断伊漂泊。
闷无半分消遣,春又一番担阁。
倚阑久,奈东风忒冷,红绡单薄。
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张君瑞闹道场(第一本) 文
楔子(外扮老夫人上,开)老身姓郑,夫主姓崔,官拜前朝相国,不幸因病告殂。
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
年一十九岁,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
老相公在日,曾许下老身之侄--乃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
因俺孩儿父丧未满,未得成合。
又有个小妮子,是自幼伏侍孩儿的,唤作红娘。
一个小厮,唤做欢郎。
先夫弃世之后,老身与女孩儿扶柩至博陵安葬;
因路途有阻,不能得去,来到河中府,将这灵柩寄在普救寺内。
这寺是先夫相国修......更多
春雁 文翻注译赏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一夜间,春风吹遍了衡阳城,雁儿盘算着路程,准备立刻从楚水边飞回燕山旁。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不要怪我春天一来就要回去,江南虽好,却是他乡!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明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10:98 2、 张学淳.千古绝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06:107
春风一夜到衡(héng)阳,楚水燕(yān)山万里长。
衡阳:今属湖南省,在衡山之南、有山峰势如大雁回旋,名回雁峰。
相传北来的大睚到此不再南飞,遇春飞回北方。
楚水:泛指古代楚地的江湖。
战国时,楚国占有湖北、湖南、安徽、四川、江浙的大部地区,这里言楚,即指江南。
燕山:在河北平原北侧从潮白河谷到山海关,由西向东绵延数百里。
这里泛指北方地区。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明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10:98 2、 张学淳.千古绝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06:107
春风一夜到衡(héng)阳,楚水燕(yān)山万里长。
一夜间,春风吹遍了衡阳城,雁儿盘算着路程,准备立刻从楚水边飞回燕山旁。
衡阳:今属湖南省,在衡山之南、有山峰势如大雁回旋,名回雁峰。
相传北来的大睚到此不再南飞,遇春飞回北方。
楚水:泛指古代楚地的江湖。
战国时,楚国占有湖北、湖南、安徽、四川、江浙的大部地区,这里言楚,即指江南。
燕山:在河北平原北侧从潮白河谷到山海关,由西向东绵延数百里。
这里泛指北方地区。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不要怪我春天一来就要回去,江南虽好,却是他乡!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明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10:98 2、 张学淳.千古绝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06:107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咏雁的诗通常借秋雁南飞的形象,抒发在北方的游子对南方家乡的怀念,以及对北方艰苦环境的厌倦。
这首诗却相反,塞北虽苦,但终究是故土。
这首诗构思别具一格,主题更上一层楼。
诗歌首句从春到衡阳切入,语气中充满欢欣。
诗人一开章就说“春风一夜到衡阳”,仿佛“一夜”之间就可以完成从冬到春的岁序交替。
乍看起来,好像有悖于常理,仔细一琢磨,这洋溢着人们对暖风乍至、大地春回的轻松喜悦之情,也从侧面反映了雁儿正久久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因而对此特别敏感,暖风初至,便喜不自胜。
第二句,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大雁并不是因此赢得舒缓喘息的时机,而是产生急切离开的归念,忖量着“楚水燕山”的漫漫征程,准备立刻从楚水之畔飞回燕山之旁。
这一层跳跃,写出大雁归心的急切,可说是“闻风而动”,绝无犹豫。
“楚”,当然是指大雁生活的南方;
“燕”,却是寒冷的北国,山水互文见义,正说明从南到北,这中间,要经历千山万水。
“万里长”显示了大雁征程的遥远。
而此时的江南,春色佳丽,正好流连。
对此,人们心头困惑自然转化为对大雁的质疑,不但诗人要“怪”,连读者也要“怪”。
后两句当然是大雁的回答——“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诗人用托物咏怀的手法,借春雁的口吻表达强烈的思乡情感,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王恭是福建闽侯县人,江南本来就是他的故乡,他却说“江南虽好是他乡”,由此看来,诗中的“楚水”、“江南”并非确指某个地域或方位,只不过是一种借代性的语句,指的是享受荣华富贵的朝堂。
因而本诗的主题不是表现对故乡的执着的爱,而是表现了诗人想辞官归隐、遁迹林泉,寻找自己精神憩息的家园,也表现了诗人不愿为官,愿过渔樵隐逸生活的意趣。
本诗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取向不同,不写秋雁南归,寄托羁宦北方的士大夫对南方乡土的思念,而是写春雁,在春风吹到衡阳时,不计从“楚水”到“燕山”的“万里”之遥、程途之苦,坚决要回艰苦的北方去。
诗旨不在于区别南北地域,而重在表现不留恋温柔富贵的官场,甘愿终老田园过吟啸自得的清高日子。
诗歌四句的结构,从弃优就劣这一违背常情的举动,引出疑问,而后归结到全诗的中心,有助于将主题表现得更鲜明,艺术手法上从反常突出正常,在引起惊诧后再以拟人的口吻亮底,加强了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明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10:98 2、 郑黎明.长乐历代诗词赏析:海风出版社,2007.5:45 3、 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1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