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诗 文翻注译赏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远远地看见牧童骑着牛缓缓地在前村走过,轻风隔着田垄送来阵阵牧笛声。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参考资料: 1、 周春玲编.儿童熟读古诗300首 (下册):吉林美术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第11页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lǒng)闻。
陇:通“垄”,田垄。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长安:唐代京城。
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参考资料: 1、 周春玲编.儿童熟读古诗300首 (下册):吉林美术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第11页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lǒng)闻。
远远地看见牧童骑着牛缓缓地在前村走过,轻风隔着田垄送来阵阵牧笛声。
陇:通“垄”,田垄。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长安:唐代京城。
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参考资料: 1、 周春玲编.儿童熟读古诗300首 (下册):吉林美术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第11页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
前两句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
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
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
“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后两句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
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
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参考资料: 1、 王充闾著.诗性智慧:万卷出版公司,2016.06:第121页 2、 傅庚生 傅光.百家唐宋诗新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05月第1版:第623页
登快阁 文翻注译赏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文翻注赏
天涯也有江南信。
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
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
飘到眉心住。
平生个里愿杯深。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天涯也有江南信。
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
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在宜州看到梅花开放,知道春天即将来临。
夜尽时,迟迟闻不到梅花的香味,以为梅花还没有开放;
早晨起来,才发现在面南的枝条上已开满了梅花,真是没有想到。
玉台弄粉花应妒。
飘到眉心住。
平生个里愿杯深。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女子在镜台前化妆,引起了梅花的羡妒,就飘落在她的眉心上。
要在平常见到这种景象,便希望畅怀酣饮;
现在就不同了,自从被贬离开汴京,十年来,那种青年人的情怀、兴致已经不存在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天涯也有江南信。
梅破知春近。
夜阑(lán)风细得香迟。
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梅破知春近:梅花绽破花蕾开放,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开遍向阳枝:南枝由于向着太阳,故先开放。
玉台弄粉花应妒。
飘到眉心住。
平生个里愿杯深。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玉台”二句:玉台,传说中天神的居处,也指朝廷的宫室。
弄粉:把梅花的开放比作天宫“弄粉”。
飘到眉心住: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下。
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词中意谓由于群花的妒忌,梅花无地可立,只好移到美人的眉心停住,古代妇女化妆时常在眉心点梅花砂痣。
“平生个里愿杯深”两句:年轻时遇到良辰美景,总是尽兴喝酒,可是经十年贬谪之后,再也没有这种兴致了。
个里,个中、此中。
去国,离开朝廷。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天涯也有江南信。
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
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
飘到眉心住。
平生个里愿杯深。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上片写惊喜。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国数千里,说是“天涯”不算夸张。
到贬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作者很诧异。
“梅破知春”,这不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开放,意谓春天来临;
而且是侧重于地域的联想,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作者为江西修水人,地即属江南)。
“也有”,是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口吻,显见环境比预料的好。
紧接二句则由“梅破”,写到梅开。
梅花开得那样早,那样突然,夜深时嗅到一阵暗香,没能想到什么缘故,及至“晓来”才发现向阳的枝头已开繁了。
虽则“开遍”,却仅限于“向南枝”,不失为早梅,令人感到新鲜,喜悦。
“夜阑(其时声息俱绝,暗香易闻)风细(恰好传递清香)”时候才“得香”,故云“迟”。
此处用笔细致。
“也有”表现出第一次惊喜,“不道”则表现出又一次意外,作者惊喜不迭之情,溢于言表。
至此,作者已满怀江南之春心。
下片以寿阳公主关于梅花的浪漫故事引出自己的感慨。
《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
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一句“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不但将旧典翻出新意,而且还表现出一个被贬的老人观梅以致忘怀得失的心情,暗伏下文“少年心”三字。
想到往日赏梅,对着如此美景,总想把酒喝个够;
但现不同了,经过十年的贬谪,宦海沉沦之后,不复有少年的兴致了。
结尾词情上是一大兜转,“老”加上“尽”的程度副词,更使拗折而出的郁愤之情得到充分表现。
用“愿杯深”来代言兴致好,亦形象有味。
这首词写得极为深挚,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写照。
作者先写在边地宜州看到梅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
由“梅破”到“得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
全词由景入手,婉曲细腻;
以情收结,直抒胸臆。
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
在情调上,上片写梅花,写得亲切婉媚,下片抒感慨,则颓然悲壮,在人与花的对照中,依然可见作者那正直不屈的人格。
参考资料: 1、 黄庭坚原著.《意林》.北京市:意林杂志编辑部,2010年第15期:第47页 2、 蒋方 编选.黄庭坚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53-255
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文翻注译赏
黄菊枝头生晓寒。
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
舞裙歌板尽清欢。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黄菊枝头生晓寒。
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深秋的清晨,黄菊枝头显露出了阵阵寒意,人生短促,今朝有酒今朝醉。
冒着斜风细雨吹笛取乐,酒醉里倒戴帽子、摘下菊花簪在头上。
身健在,且加餐。
舞裙歌板尽清欢。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要趁着身体健康努力加饭加餐,在佳人歌舞的陪伴下尽情欢乐。
头上黄花映衬着斑斑白发,兀傲的作者就要以这副疏狂模样展示在世人面前,任他们冷眼相看。
参考资料: 1、 吕明涛,谷漟彝.宋词三百首:中华书局,2012.06:第90页、第105页 2、 (北宋)苏轼等著.夏华等编译,豪放词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01:107-108 3、 《国学经典一本全》编委会.国学经典一本全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2:第641页 4、 啄言.唐诗宋词原曲: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0:第234页
黄菊枝头生晓寒。
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莫放:勿使,莫让。
簪(zān)花:以花插头。
倒著冠:倒戴着冠儿。
此句暗用山简典故,表现不拘世俗、风流自赏的生活态度。
《世说新语·任诞》“山季伦为荆州,时出酣畅。
人为之歌日:‘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
日暮倒载归,茗芋无所知。
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篱。
”’白接篱,头巾。
身健在,且加餐。
舞裙歌板尽清欢。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且加餐:《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李白《代佳人寄翁参枢先辈》:“直是为君餐不得,书来莫说更加餐。
”黄花:同黄华,指未成年人。
白发:指老年人。
牵挽:牵拉,牵缠。
付与:给与,让。
冷眼:轻蔑的眼光。
参考资料: 1、 吕明涛,谷漟彝.宋词三百首:中华书局,2012.06:第90页、第105页 2、 (北宋)苏轼等著.夏华等编译,豪放词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01:107-108 3、 《国学经典一本全》编委会.国学经典一本全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2:第641页 4、 啄言.唐诗宋词原曲: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0:第234页
黄菊枝头生晓寒。
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深秋的清晨,黄菊枝头显露出了阵阵寒意,人生短促,今朝有酒今朝醉。
冒着斜风细雨吹笛取乐,酒醉里倒戴帽子、摘下菊花簪在头上。
莫放:勿使,莫让。
簪(zān)花:以花插头。
倒著冠:倒戴着冠儿。
此句暗用山简典故,表现不拘世俗、风流自赏的生活态度。
《世说新语·任诞》“山季伦为荆州,时出酣畅。
人为之歌日:‘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
日暮倒载归,茗芋无所知。
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篱。
”’白接篱,头巾。
身健在,且加餐。
舞裙歌板尽清欢。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要趁着身体健康努力加饭加餐,在佳人歌舞的陪伴下尽情欢乐。
头上黄花映衬着斑斑白发,兀傲的作者就要以这副疏狂模样展示在世人面前,任他们冷眼相看。
且加餐:《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李白《代佳人寄翁参枢先辈》:“直是为君餐不得,书来莫说更加餐。
”黄花:同黄华,指未成年人。
白发:指老年人。
牵挽:牵拉,牵缠。
付与:给与,让。
冷眼:轻蔑的眼光。
参考资料: 1、 吕明涛,谷漟彝.宋词三百首:中华书局,2012.06:第90页、第105页 2、 (北宋)苏轼等著.夏华等编译,豪放词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01:107-108 3、 《国学经典一本全》编委会.国学经典一本全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2:第641页 4、 啄言.唐诗宋词原曲: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0:第234页
黄菊枝头生晓寒。
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
舞裙歌板尽清欢。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此词是黄山谷与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隐客”史应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
词中所塑造的狂士形象,是作者自己及其朋友史念之的形象,同时也是那一时代中不谐于俗而怀不平傲世之心的文人的形象。
上片是劝酒之辞,劝别人,也劝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欢乐。
首句“黄菊枝头生晓寒”是纪实,点明为重阳后一日所作。
因史应之有和词,故自己再和一首,当亦是此数日间事。
赏菊饮酒二事久已有不解之缘,借“黄菊”自然过渡到“酒杯”,引出下一句“人生莫放酒杯干”。
意即酒中自有欢乐,自有天地,应让杯中常有酒,应该长入酒中天。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着意写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表明酒中自有另一番境界。
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都是不入时的狂放行为,只有酒后醉中才能这样放肆。
下片则是对世俗的侮慢与挑战。
“身健在,且加餐。
舞裙歌板尽清欢。
”仍是一种反常心理,其含意于世事纷扰,是非颠倒,世风益衰,无可挽回,只愿身体长健,眼前快乐,别的一无所求。
这是从反面立言。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则是正面立言。
菊花傲霜而开,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弥坚,故有黄花晚节之称。
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换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
这自然是对世俗的侮慢,不可能为时人所理解和容忍。
此词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个类似狂人的形象,抒写了山谷久抑胸中的愤懑,表现出对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无言的反抗。
词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以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对现实中的政治迫害进行调侃和抗争,体现了词人挣脱世俗约束的高旷理想。
主人公旷达的外表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伤痛。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鄂州南楼书事 文翻注译赏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站在南楼上靠着栏杆向四周远望,只见山色和水色连接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四顾:向四周望去。
山光、水光:山色、水色。
凭栏:靠着栏杆。
十里:形容水面辽阔。
芰(jì):菱角。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并:合并在一起。
一味凉:一片凉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jì)荷香。
站在南楼上靠着栏杆向四周远望,只见山色和水色连接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
四顾:向四周望去。
山光、水光:山色、水色。
凭栏:靠着栏杆。
十里:形容水面辽阔。
芰:菱角。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
并:合并在一起。
一味凉:一片凉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鄂州南楼书事》描述的情景是:武昌的夏天,热得可怕。
那天晚上,诗人登上高高的南楼乘凉。
他倚栏而望,明月已近中天,皎洁的清辉倾泻而下。
四面的山光与水光相连相映,一片通明;
方圆十数里、盛开着芰(菱)花、荷 花,凉爽的夜风中,不断有淡淡的芳香扑面而来。
习习清风,朗朗明月,谁也不能对它们管束驱遗,它们慷慨、殷勤地为南楼送来清清爽爽的夜凉,供游人称心快意地消受啊!
欣赏这首小诗,读者很容易忘记自身的处境,仿佛自己也登上南楼来乘凉了。
这样的感觉是这样来的。
先从外界景象来看:四外山水落石出,十里芰荷 ,楼头清风,空中明月,远方近处,天上地下,以南楼为中心,构成一个高远、清空、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境界。
再从自身感受来说:山光、水光、月光,是眼睛的视觉所感到的;
芰花、荷花的香气,是鼻子的嗅觉所感到的;
清风——夜凉,是皮肤的触觉以及耳朵的听觉听感到的;
而“南楼一味凉”的“味”字,还隐含着口舌的味觉在起作用,好像在那里细细地美美地品尝一般。
总之,读者的眼睛、鼻子、耳朵、口舌、皮肤种种器官司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种种功能,统统被调动起来,集中起来,共同参与对这南楼夜景的感觉、领略、体验。
此景此情,令人生出如临其境的感受,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这便是作品的艺术魅力,诗人的艺术追求了。
黄庭坚一生,道路崎岖坎坷,由于遭受人陷害中伤,曾贬官司蜀中六年之久;
召回才几个月,又被罢官司来武昌闲居。
当夜纳凉南楼,眼见明月清风,无拘无束,各行其是,想到自己每欲有所作为,却是动辄得罪,怅恨之情,于是潜滋暗长。
“清风明月无人管”,正是诗人这种心绪的自然流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书幽芳亭记 文翻注译赏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文注译赏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黔(qián)中:即黔州(今四川彭水)。
漏天:指阴雨连绵。
及至:表示等到某种情况出现;
直至。
霁(jì):雨雪之止也。
鬼门关:即石门关,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老翁(wēng):老年男子,含尊重意。
气岸:气度傲岸。
华颠:白头。
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
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
两谢:即谢瞻和谢灵运。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68-269 .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黔中阴雨连绵,仿佛天漏,遍地都是水,终日被困家中,犹如待在一艘破船上。
久雨放晴,又逢重阳佳节,在蜀江之畔,畅饮狂欢。
黔(qián)中:即黔州(今四川彭水)。
漏天:指阴雨连绵。
及至:表示等到某种情况出现;
直至。
霁(jì):雨雪之止也。
鬼门关:即石门关,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不要取笑我,虽然年迈但气概仍在。
请看,老翁头上插菊花者有几人呢?
吟诗填词,堪比戏马台南赋诗的两谢。
骑马射箭,纵横驰骋,英雄直追古时风流人物。
老翁(wēng):老年男子,含尊重意。
气岸:气度傲岸。
华颠:白头。
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
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
两谢:即谢瞻和谢灵运。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68-269 .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为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
该词主要通过重阳即事,写出了黄庭坚在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
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前两句起调低沉,起篇为抑。
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不好外出活动。
不说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
“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
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
联系“万里”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
下三句是一扬,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
说重阳天霁,用“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斡旋,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
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真是喜上加喜。
遂逼出“催醉”二字。
“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
“鬼门关”这里是用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傲兀之气。
下片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
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
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
“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负口吻。
这比前写纵饮就更进一层,词情再扬,此为二扬。
最后三句是高潮。
此三句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更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此为三扬。
此处巧用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
末句中的“拍肩”一词出于郭璞《游仙诗》“右拍洪崖肩”,即追踪的意思。
下片从“莫笑老翁犹气岸”到“风流犹拍古人肩”彼此呼应,一气呵成,将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词结构一抑三扬,笔力豪迈,抒发了作者虽被贬黔州、身居恶劣环境,却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不屈于命运的摆布的乐观精神和博大胸怀。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776-778 . 2、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2470 . 3、 姜钧主编 .宋词大鉴赏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2年 . 4、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年 .
瑞鹤仙·环滁皆山也 文注赏
环滁皆山也。
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
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
翁之乐也。
得之心、寓之酒也。
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
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
太守醉也。
喧哗众宾欢也。
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
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环滁皆山也。
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
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
翁之乐也。
得之心、寓之酒也。
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滁州,今安徽省东部。
皆:副词,都。
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
琅琊山,在滁州西南十里。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得:领会。
寓:寄托。
芳:花草发出的香味,这里引申为“花”,名词。
游也。
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
太守醉也。
喧哗众宾欢也。
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
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山肴:用从山野捕获的鸟兽做成的菜。
野蔌(sù):野菜。
蔌,菜蔬的总称。
洌(liè):清澈。
泉:指酿泉,泉水名,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因泉水很清可以酿酒而得名。
觥(gōng):酒杯。
筹:行酒令的筹码,用来记饮酒数。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丝,指弦乐器。
竹,指管乐器。
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
乐:以…为乐。
乐:乐事。
醉翁:指欧阳修(1007-1072年),自号醉翁。
参考资料: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 .九年义务教育标准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 :197-200 2、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806页
环滁皆山也。
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
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
翁之乐也。
得之心、寓之酒也。
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
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
太守醉也。
喧哗众宾欢也。
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
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全诗起句全用《醉翁亭记》首句原文。
起笔写出环滁皆山之空间境界,颇有一份大自然怀抱之中的慰藉感,从而覆盖全篇,定下基调。
下一个“也”字,已露唱叹之情。
“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
”用原作句意,词句更省净,直指环山中之琅琊。
蔚然一词更言深秀,倍加令人神往。
“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
”三句,以便装句法,移植原作中“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下泉上者,醉翁亭也”等句的句意直点出意境核心之所,而语句更加省净。
“翁之乐也。
”此一句拖笔,变上文之描写而为抒情,词情遂愈发曳生姿。
这句是词人统摄原意而自铸新辞,笔力之巨,显然可见。
接下来“得之心、寓之酒也。
”二句概括原作中“醉翁之意不酒,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之意不酒”原作文眼之句,而山谷却宁舍此不用,可谓独具慧眼。
境由心生,故谓之得。
酒为外缘,故谓之寓。
此句较“醉翁之意不酒”,更为内向,更为深刻。
“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此三句,囊括原作“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节,于朝暮一节仅以日出二字点出,其余略去,而着力写四季。
这是因为写四季尤可开拓意境之时间深度,从而与上文环滁皆山的空间广度相副,境界遂愈感阔大遥深,此类笔法,深得造境之理。
只言景无穷,而乐无穷实已寓于其中,这又深得融情之法。
词人运思之自由灵活由此可见一斑。
过片,将原文“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一节,尽行打并“游也”这两字短韵的一声唱叹之中,笔墨精炼绝伦。
下边着力写太守与众宾客之游乐。
“山肴野蔌,酒冽泉香,沸筹霾。
”筹,是用来行酒令、饮酒计数的签子。
此三句,移植原作中的意境、句意泉香酒洌,系泉洌酒香,倒装为的是增强语感之美。
山肴泉酒之饮食,及此处略写的非丝非竹之音乐,正是野趣、自然之趣的体现。
极写此趣,实透露出作者愤世之情。
众人之乐以至于沸,又正是众人与太守同一情趣之证明。
“沸”字添得有力,足见词人文思之奇。
人心既与自然相合,人际情趣亦复相投,所以“太守醉也。
喧哗众宾欢也。
”太守遭贬谪别有伤心怀抱,故返归自然容易沉醉。
众人无此怀抱,故欢然而已。
一醉一欢,下字自有轻重。
此二句移植原作中“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几句句意。
下边,“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三句,揉合“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及“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太守游宴,不用乐工歌妓弹唱侑酒,因有酿泉潺潺水声助兴。
其所乐者何?
众人不知,但太守实以与民共乐为乐。
“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结句亦隐括原文结语:“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以雍容而平易之文情,表现了超越而深沉的哲思,即天人合一、与民同乐的乐观精神。
此词隐括原文,尽得文之精神,故全篇处处能表现乐于自然、乐于同乐之情景。
尤其上片云“翁之乐也。
得之心、寓之酒也”,下片云“太守醉也”,又云“太守乐其乐也”,反复暗示寄意所,处处都能于隐括之中不失其精神。
黄庭坚的这首《瑞鹤仙·醉翁亭记》其骨架是欧阳修的,文学价值也不能同散文《醉翁亭记》类比。
它的好处是将欧文的400余字,缩写改写不到100字,篇幅仅是原文的1/3,而主题却概括了进去。
散文《醉翁亭记》,连用了21个虚词“也”字,《瑞鹤仙》亦以“也”字押韵,既保留了《醉翁亭记》的风格,又适应词的格律要求,确实是文坛上的异想天开,另一种的别开生面。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806页
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 文翻译赏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
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一半的烟雾一半的雨滴呈现在那溪水桥旁,捕鱼老人喝醉酒睡着了也没有人前去叫唤一声更没有人去把他晃一晃。
他那懒散而不受约束的意味儿是何等的深长啊,春风吹拂着花草还散发着幽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
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山山水水如果有什么等待的话,这其中的意味儿也只有陶渊明理解得最明朗。
你若问我离开要到什么地方去,你跟着我走自然也就知道我所向往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一》.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347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206 3、 杨国孚等编著.《韵译历代经典诗词歌赋曲》.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296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一半的烟雾一半的雨滴呈现在那溪水桥旁,捕鱼老人喝醉酒睡着了也没有人前去叫唤一声更没有人去把他晃一晃。
他那懒散而不受约束的意味儿是何等的深长啊,春风吹拂着花草还散发着幽香。
关情:使人关情。
疏懒:懒散、悠闲,不习惯于受拘束。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
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山山水水如果有什么等待的话,这其中的意味儿也只有陶渊明理解得最明朗。
你若问我离开要到什么地方去,你跟着我走自然也就知道我所向往的地方。
有待:有所期待。
陶潜(qián):即陶渊明,名潜,东晋诗人。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一》.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347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206 3、 杨国孚等编著.《韵译历代经典诗词歌赋曲》.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296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
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这首词词人移花接木,诗人谙熟前人的诗句风韵,考虑到句式长短、对偶声韵,使这首词词情达意、情思连续,使之如出己口,置身于宽阔寂寥的环境,突出隐逸的主题,同时表达了词人对于荣利的摒弃以及对先哲的崇敬之情。
上片描绘了一幅闲适悠雅的溪桥野渔图。
在一片氤氲迷蒙的山岚水雾中,是烟是雨,叫人难以分辨,真是空翠湿人衣。
在溪边桥畔,有渔翁正在醉酒酣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来惊破他的好梦。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这就是杜甫的两句诗“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西郊》)、“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的十分熨帖的表现,而且从原作的意境看,也与上片情相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诗句的媒介,使读者感受到杜甫的诗境,这些诗境又反过来丰富了这首词本身的意蕴。
从“春风花草香”会使人联想到“迟日江山丽”以至整首杜甫绝句。
由联想再回到词意,在“春风花草香”后面,不单是春风花草的幽香,而且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美丽的景致让词人沉浸其中,如痴如醉,一幅风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天画面。
下片写江山形胜,四时的美景吸引自古至今着无数的隐人逸士。
“江山如有待”是杜甫《后游》中的诗句,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面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黄庭坚巧妙地移植了这一诗意,将前面“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词意发展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这时候,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靖节先生,又随手拈来了杜甫的另一句诗“此意陶潜解”(《可惜》),使读者想到陶潜返朴归真退居田园的隐逸事迹,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甫《可惜》),杜甫感叹生不逢时,恨不能与陶渊明同归田园。
这首词的最后二句“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是接住杜甫诗意,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不学杜甫的感慨而是步先哲的后尘。
词人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是山野,是林莽,是田园,却无可奉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
这二句诗句在这首词里,贯串下面的情志意趣,结束得非常工稳,飘逸而含蓄。
整首词虽连缀前人诗句而成,但是主题集中,联系紧密。
上下相承有序、言近而旨远,凭着自己的诗才学力,通过精心的构思安排,却创造出比原句更高的美学价值。
这篇词是集句词的代表词作。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宋词鉴赏辞典》上: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530页 2、 刘默、陈思思.《宋词鉴赏大全集·上》.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201
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 文翻注译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
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
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
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
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
桃花盛开,垂柳依依,江南的春色很美。
雨过天晴,春风温暖烟霭淡淡,让人陶醉。
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
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
山峦黛绿,水波湛蓝,绿水与青山相互映衬着。
歌楼酒旗飘动,招人前去。
姑且把青衫典当了换酒吧。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804页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
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
灼灼:形容花朵颜色鲜明亮丽。
鬖鬖:音sān sān,植物枝叶下垂貌。
醺酣:形容天气温暖困人。
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
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
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
挼蓝:浸揉蓝草作染料,诗词中用以借指湛蓝色。
酒旆:旆字读作pèi,也可写作“斾”,酒旆即是酒旗。
故故:常常;
屡屡。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804页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
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
桃花盛开,垂柳依依,江南的春色很美。
雨过天晴,春风温暖烟霭淡淡,让人陶醉。
灼灼:形容花朵颜色鲜明亮丽。
鬖鬖:音sān sān,植物枝叶下垂貌。
醺酣:形容天气温暖困人。
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
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
山峦黛绿,水波湛蓝,绿水与青山相互映衬着。
歌楼酒旗飘动,招人前去。
姑且把青衫典当了换酒吧。
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
挼蓝:浸揉蓝草作染料,诗词中用以借指湛蓝色。
酒旆:旆字读作pèi,也可写作“斾”,酒旆即是酒旗。
故故:常常;
屡屡。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8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