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 文翻注译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住在湘江岸边四周没有邻居,世俗的尘网无法束缚总令人珍重。
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空闲的庭院种上芍药邀请国老,打开陈年老酒清扫厅堂接待贤人。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清泉浅浅地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
上路偏偏又遭到鹅儿戏弄,出门却见鸥鸟自由飞翔相爱相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婴(yīng):缠绕,羁绊。
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延:邀请。
樽(罇)(zūn):酒杯,引申为盛酒的器皿。
值:当值,引申为接待。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筠(yún):竹子的表皮。
引申为竹子的别称。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
闻道:闻,布达。
闻道,声闻于路,即上路。
五禽戏:古代一种体育治疗法。
其法仿虎、鹿、熊、猿、鸟的姿态。
五禽:指鸡、鸭、鹅、鸽、鹑五种家禽,五禽中鹅追赶人。
诗中以五禽代鹅既写丰足,暗寓自己的衷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住在湘江岸边四周没有邻居,世俗的尘网无法束缚总令人珍重。
婴(yīng):缠绕,羁绊。
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空闲的庭院种上芍药邀请国老,打开陈年老酒清扫厅堂接待贤人。
延:邀请。
樽(罇)(zūn):酒杯,引申为盛酒的器皿。
值:当值,引申为接待。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清泉浅浅地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
筠(yún):竹子的表皮。
引申为竹子的别称。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
上路偏偏又遭到鹅儿戏弄,出门却见鸥鸟自由飞翔相爱相亲。
闻道:闻,布达。
闻道,声闻于路,即上路。
五禽戏:古代一种体育治疗法。
其法仿虎、鹿、熊、猿、鸟的姿态。
五禽:指鸡、鸭、鹅、鸽、鹑五种家禽,五禽中鹅追赶人。
诗中以五禽代鹅既写丰足,暗寓自己的衷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夏初雨后寻愚溪 文赏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诗的开头两句:“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霁是指雨后或雪后转晴。
久雨初晴,诗人独自来到清澈的小溪旁,顺着弯弯曲曲的溪岸行走。
好像是在暗喻他前半生的经历,如同在绵绵的春雨之中,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弯路,终于找到“愚溪”这块“世外桃源”。
第三、四句:“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写他看到荒野中的清泉,忍不住举起手中的拐杖去试探深浅;
并且将自己身上的带子解下,把那些倒伏的嫩竹捆扶起来。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突出自己的行动。
似乎是在自我表白:虽然独自一人被贬到永州,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利用手中的笔,去试探清泉的“深浅”,什么毁谤、诬陷与攻击,统统撇在了脑后;
同时,还要对那些后学晚辈之类“嫩竹”,尽力给予关照与扶持。
第五、六句:“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写他以前经常为了功名利禄之类事情而沉吟不已,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光阴;
但为了实现“利安元元”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又惧怕什么孤独与寂寞呢?
那些东西,本来就是自己应该预料得到的结果。
第七、八句:“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营营是谋求的意思;
炎燠是指天气极热。
这两句中的“幸”字和“静”字,特别耐人寻味。
“幸”字是“有幸、幸运”的意思。
写他“有幸”来到这里休养生息,应该大声唱着歌谣来对付特别炎热的天气。
“许国不复为身谋”,要为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去奋斗,肯定会付出不少的代价。
跟屈原以身殉国相比,跟元和元年(公元 806 年)被赐死于贬所的王叔文相比,自己还是非常“幸运”的人。
“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呢?
“静”字可以看作全诗的“诗眼”。
古人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在柳宗元的眼中,愚溪是一个与自己拥有同样的品质,同样遭遇的天涯知己。
他与它对话,倾诉自己的情怀和不平,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和安慰;
他有意识地在这人烟稀少的远僻之地,用“拐杖去试探荒泉的深浅”,扶起“倒伏的嫩竹”,“以 动求静”;
他用一种平和、恬静的心态,来对待炎热的“天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诗中所创设出来的这种宁静、淡远的意境,是由于柳宗元对世俗的淡漠;
而对世俗的淡漠,来自于佛教的出世思想作用的结果。
因而,他能够心无挂碍,和世俗事务暂时绝缘,本着一种超功利、超现实的心境,从自然中体会到了禅意,又以禅意去体味人生,从而达到了与自然与人生合一的闲散悠然的境界,放下争逐之心、功利之念,甚至觉得脱离了局促的社会政治樊篱,贬谪南荒对他倒是一件幸事。
所以,他觉得必须高高兴兴地去面对未来,敢于大声地唱着歌去迎接“炎夏”的挑战。
《夏初雨后寻愚溪》,跟他同时期的许多诗文都有所不同,格外豁达、乐观,不再为自己的处境而烦恼,不再为日后的前程而困扰,给人一种“解脱世俗尘网的束缚、超越人世间烦扰与困惑”的崭新的精神风貌。
他坚持了这种在困境中顽强执着的追求精神,和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使得困居“南荒”的十年,成了柳宗元生命里程中崭新的拼搏时期,铸就了唐代文学史与思想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咏三良 文翻赏
束带值明后,顾盼流辉光。
一心在陈力,鼎列夸四方。
款款效忠信,恩义皎如霜。
生时亮同体,死没宁分张。
壮躯闭幽隧,猛志填黄肠。
殉死礼所非,况乃用其良。
霸基弊不振,晋楚更张皇。
疾病命固乱,魏氏言有章。
从邪陷厥父,吾欲讨彼狂。
束带值明后,顾盼流辉光。
衣冠整洁的三良正遇上明君秦穆公,他们才高志大,一顾一盼都光彩四射。
一心在陈力,鼎列夸四方。
他们竭尽全力辅助朝政,使秦国与列国鼎足而立,受到四方称颂。
款款效忠信,恩义皎如霜。
三良效忠穆公恳切殷勤忠诚不二,君臣间恩礼情义就像秋霜般洁净。
生时亮同体,死没宁分张。
穆公在生时同三良就像一个人一样,死了也不肯同三良分身。
壮躯闭幽隧,猛志填黄肠。
壮士之躯埋闭在幽深墓道,勇猛之志只得填充在棺木中。
殉死礼所非,况乃用其良。
人死陪葬不是礼义之举,况且还是用他的忠信良臣!
霸基弊不振,晋楚更张皇。
霸主的基业于是乎衰败不振,而晋楚的国势趁此壮大兴隆。
疾病命固乱,魏氏言有章。
魏武帝之子之所以不从父命,以人为殉,是认识到父亲被疾病搞迷乱了,遗命不需要遵从。
从邪陷厥父,吾欲讨彼狂。
康公遵从非礼的殉葬作法,陷入父皇陷阱,我想揭竿而起讨伐那昏庸的秦康公。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束带值明后,顾盼流辉光。
一心在陈力,鼎列夸四方。
款款效忠信,恩义皎如霜。
生时亮同体,死没宁分张。
壮躯闭幽隧,猛志填黄肠。
殉死礼所非,况乃用其良。
霸基弊不振,晋楚更张皇。
疾病命固乱,魏氏言有章。
从邪陷厥父,吾欲讨彼狂。
“三良”事最早见于《诗经·秦风·黄鸟》。
据《左传》鲁文公六年载,“秦穆公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
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此后史家、诗人对秦穆公杀害三良一事的评论便络绎不绝,有对具体史实进行加工的,如东汉应劭认为秦穆公与三良约定同生共死,三良自愿殉葬;
有由此探讨君臣关系、个体生命价值的,如陶渊明、苏轼等等。
柳宗元《咏三良》诗意可分两层来分析。
前十句为第一层,是就三良来说。
诗人以饱蘸热情之笔,刻画了三良一心报国、忠君以死的义士形象。
应该说,这与《黄鸟》一诗的记载是相违背的。
《黄鸟》首章云:“交交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清马瑞辰曰:“诗以黄鸟之止棘、止桑、止楚,为不得其所,兴三良之从死,为不得其死也。
棘、楚皆小木,桑亦非黄鸟所宜止,《小雅·黄鸟》诗‘无集于桑’是其证也。
”马说甚是。
诗中描绘三良死前是“临其穴,惴惴其栗”,全无视死如归的气概,正是死不得其所的明证。
不过宗元反其道而行,也是有所本的。
汉末王粲《咏史诗》论三良之死曰:“结发事明君,受恩良不訾。
临末要之死,焉得不相随?
……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
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
”认为他们具有事君以死的志向。
二诗对照,无论是“束带值明后”与“结发事明君”的细节描绘,还是“生时亮同体,死没宁分张”与“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的死亡价值判断,其相似之处都是惊人的。
究其原因,王粲《咏史诗》作于汉献帝建安十六年随曹操西征马超归途中,其时王粲效力于曹氏不久,故宣扬“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认为三良从穆公而死乃忠义之举。
而柳宗元《咏三良》则是借史事来抒己之怀抱,既有对在朝为官时峥嵘岁月的回忆,又有对宪宗者流打击王叔文政治集团行为的讨伐。
其《读书》一诗云:“幽沈谢世事,俛默窥唐虞。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咏史》之咏叹燕昭王、乐毅,《咏三良》之批判秦康公,无不是由读史而引起的感慨。
其《冉溪》诗云:“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
”顺宗重用王叔文集团,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积极参政,使得“人情大悦”,政局为之一新。
“生时亮同体,死没宁分张”,正是君臣相得的形象写照。
然而若撇开柳宗元《咏三良》诗的政治隐喻不谈,而就其对君臣关系的讨论来看,不得不说此诗的深刻性和陶渊明的同题之作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
陶诗虽亦有“出则陪文舆,入必侍丹帷。
箴规向已从,计议初无亏”的描述,但“忠情谬获露,遂为君所私”与“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的议论,则深刻揭示了为人臣子的无奈与悲哀。
事君以忠,为君所赏,本是做臣子的价值体现,但若过于忠诚,连同身家性命都被国君据为己有,那么结果只能是投穴同死。
渊明说“忠情谬获露”,“谬”字真是深可玩味:君主的厚恩往往与其对臣子的控制紧紧联系在一起,“君命安可违”实乃“君命不可违”。
他对君主专制下的臣子的个人价值进行了深沉的反思。
人才乃国之公器,非国君的一己之私,更何况人本身又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这直接启发了苏轼《和〈咏三良〉》“我岂犬马哉?
从君求盖帷”中洋溢的对个体独立人格的尊重以及“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中对为人臣子原则的揭橥。
宗元《咏三良》诗在这一点上,和陶渊明相比是一个倒退。
《咏三良》诗的后六句为第二层,是就秦康公来说。
秦穆公命令三良为自己殉葬,这在礼仪上是不合的,朱熹即云:“史记秦武公卒,初以人从死,死者六十六人。
至穆公遂用百七十七人,而三良与焉。
盖其初特出于戎翟之俗,而无明王贤伯以讨其罪。
于是习以为常,则虽以穆公之贤而不免。
”在中原地区人看来,秦穆公以一百七十七人殉葬,自然是极其野蛮的行为,又何况其中还有国家的贤才。
穆公死后,秦国的东征有所缓慢,晋、楚相继称霸,这和穆公以贤殉葬、大失人心有一定的关系。
《左传》中“君子”即言:“秦穆之不为盟主也宜哉,死而弃民。
先王违世,犹诒之法,而况夺之善人乎?
……今纵无法以遗后嗣,而又收其良以死,难以在上矣。
君子是以知秦之不复东征也。
”宗元所论正是本此。
然而他的真正意图并不在批判秦穆公,而是借此讨伐穆公的继任者康公,其策略是拿康公与魏颗进行比较。
《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魏武子有嬖妾,无子。
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
’疾病则曰:‘必以为殉。
’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
’”魏颗在魏武子的不同命令之间选择了改嫁父妾的做法。
这样既挽救了父妾的性命,又避免了魏武子背上以人殉葬的骂名。
可是在史书有关三良殉死的记载中,却没有康公的声音,甚至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穆公的命令明显是错误的,倘若三良从死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胁迫所致,康公命令他们不死,不但可以避免父亲残暴的遗命付诸行动,而且还可赢得人心,加强自己的统治基础,甚至可以继续父亲的东征事业。
在这种情况下,康公如果选择沉默,即是承认穆公命令的有效性。
柳宗元正是在此基础上立论的。
应该说宗元的立论角度是颇为新颖的,然而倘若仔细研究,则会发现宗元的论证恰恰是偏颇的。
首先,如前朱熹所言,秦国的风俗与中原地区不同,以人殉葬是习以为常之事,穆公父子的行为是合乎旧俗而有违于情理,没有与时俱进。
宗元对秦国当时旧俗似乎没有注意到,没有把穆公父子的行为放到特定的环境中去考察。
其次,康公与魏颗面对的情况是不同的:魏颗面临着两种选择,即既可以执行武子神智清醒时的使妾改嫁的命令,也可以执行其父神智不清时的使妾殉葬的命令,而康公只有一种选择,在“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的春秋时期,康公执行父命乃被动行事,无可厚非。
当然,康公以三良殉葬,只是一味尽孝而不顾国家利益和生者的性命,也最终毁了父亲的一世英名(他本可以挽救的),宗元就此讨伐他也是对的,这表现了宗元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时代的进步。
不过宗元说“吾欲讨彼狂”,称康公为狂乱之人,大加讨伐,在程度上未免重了些。
苏辙以为:“然三良之死,穆公之命也。
康公从其言而不改,其亦异于魏颗矣。
故黄鸟之诗交讥之也。
”与宗元一样,苏辙对康公的处境似乎没有明察,自然也谈不上“了解之同情”了。
再次,就此诗的写作意图而言,如前所述,此诗是借讨伐康公来讨伐唐宪宗。
柳宗元认为康公与宪宗的共同点是“从邪陷厥父”。
这里,他又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
穆公使三良殉葬的命令是错误的,康公如果改变父命,这无疑是正确之举。
可是现在宗元以宪宗来类比康公,就诗歌本身来说,应该是责备宪宗没有改变父亲错误的命令,但实际情况是宪宗改变了在宗元看来是正确的命令,因为他把顺宗朝几乎所有的变革措施都废除了,并且残酷打击了所有运动参与者。
所以宗元把宪宗和康公相类比是错误的。
参考资料: 1、 高平.柳宗元《咏三良》诗质疑[J].古典文学知识,2008(02)
巽公院五咏 文翻
三赠刘员外 文
离觞不醉至驿却寄相送诸公 文翻注译
无限居人送独醒,可怜寂寞到长亭。
荆州不遇高阳侣,一夜春寒满下厅。
无限居人送独醒,可怜寂寞到长亭。
许多故旧相送一个不合时宜的人,忍受别离的苦痛寂寂寞寞到了长亭。
荆州不遇高阳侣,一夜春寒满下厅。
贬谪南荒从未遇到郦食其那样的朋友,长夜难眠,春寒料峭充满下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无限居人送独醒,可怜寂寞到长亭。
居人:指居住在永州的故旧。
独醒:《楚辞·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柳诗用其意,紧扣题中“离觞不醉”。
盖以屈原自喻,言其头脑清醒,不与世俗同流。
可怜:怜,有怜爱、怜惜两个意义,这里应是后者。
韩愈《赠崔立元》有“可怜无补费精神。
”可怜即可惜,这里引申为可悲,可叹。
长亭:古时设在路旁供行人停息的亭舍。
诗词中的长亭多指送别的地方。
荆州不遇高阳侣,一夜春寒满下厅。
荆州:古州名,永州古属荆州。
高阳:指汉高祖刘邦的谋士郦食其(lì yì jī丽异机)。
他是陈留高阳(今河南杞县西南)人。
见刘邦时自称“高阳狂士”。
在楚汉战争中,他多次为刘邦出谋,并亲自劝说齐王田广归汉,使刘邦未经一战而得齐地七十馀城。
侣:伴侣。
下厅:指客舍。
这句说作者心事重重,夜晚春寒料峭,不能成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无限居人送独醒,可怜寂寞到长亭。
许多故旧相送一个不合时宜的人,忍受别离的苦痛寂寂寞寞到了长亭。
居人:指居住在永州的故旧。
独醒:《楚辞·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柳诗用其意,紧扣题中“离觞不醉”。
盖以屈原自喻,言其头脑清醒,不与世俗同流。
可怜:怜,有怜爱、怜惜两个意义,这里应是后者。
韩愈《赠崔立元》有“可怜无补费精神。
”可怜即可惜,这里引申为可悲,可叹。
长亭:古时设在路旁供行人停息的亭舍。
诗词中的长亭多指送别的地方。
荆州不遇高阳侣,一夜春寒满下厅。
贬谪南荒从未遇到郦食其那样的朋友,长夜难眠,春寒料峭充满下厅。
荆州:古州名,永州古属荆州。
高阳:指汉高祖刘邦的谋士郦食其(lì yì jī丽异机)。
他是陈留高阳(今河南杞县西南)人。
见刘邦时自称“高阳狂士”。
在楚汉战争中,他多次为刘邦出谋,并亲自劝说齐王田广归汉,使刘邦未经一战而得齐地七十馀城。
侣:伴侣。
下厅:指客舍。
这句说作者心事重重,夜晚春寒料峭,不能成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省试观庆云图诗 文
入黄溪闻猿 文翻注赏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黄溪的小路弯弯曲曲千里绵延,不知从哪儿传来了猿猴的哀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孤独无助的臣下早己衫湿泪尽,枉然徒劳发出凄哀断肠的悲声。
参考资料: 1、 (唐)柳宗元著,吴文治选注.柳宗元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02月:34 2、 赵乃增编著.好风如水:唐诗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01月:143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孤臣:孤立无援、忧心国事的臣下。
虚作:空作,徒作。
断肠声:指哀猿悲鸣。
参考资料: 1、 (唐)柳宗元著,吴文治选注.柳宗元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02月:34 2、 赵乃增编著.好风如水:唐诗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01月:143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这首诗首句紧承“题中意”而来,从“溪略”写起,使人开篇即进入“溪路千里曲”的山间小溪境界。
开篇明义,单刀直入,省去许多闲笔。
“千里”极言“溪路”之长,“曲”字极绘“溪路”之形。
“千里”而又“曲”,可见“溪路”依山就势、蜿蜒曲折之态。
次句点题,写“闻猿”。
“哀猿何处鸣?
”正是“两岸猿声啼不住”,时断时续,此起彼伏,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山势之陡峭,森林之莽苍,“溪路”曲折回旋,山水相连又相隔,尽在不言之中。
正因为“溪路千里曲”,故不知“哀猿何处鸣”。
“猿”前着一“哀”字,富于感情色彩。
诗人此时,正处在寂寞、凄怆、哀怨的心境之中,由情及景,故所闻“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以上两句,一从视觉上写“溪路”,一从听觉上写“猿鸣”,而“千里曲”与“何处鸣”又互相映衬,“入黄溪”后的情景宛然清晰。
这样写,尚属平常,当读到三四句时,才使人品出“奇趣”来。
诗承上,紧扣“闻猿”写感受。
君不闻:“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
诗人理当“猿鸣三声泪滂沱”才是。
然而不然,诗却说:“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言下之意:孤寂的我早已被贬边州,申诉无效,前途无望;
泪已流干,愁肠寸断;
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我已经没有泪可流,没有肠可断了。
这看似“反常”的写法,却更深沉地道出了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的惆怅和痛苦。
此诗头二句写景,景为情设;
后二句抒情,情由景生。
溶情于景,情景交融,自不必说。
妙在抒情不落俗套。
苏东坡曾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 诗人闻哀猿长啸,不写“泪沾裳”而说“泪已尽”,不写“肠欲断”而说“肠已断”,由此带出一个掷地有声的“虚”字来—— “虚作断肠声”。
就本应“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常理来说,是“反常”;
就实际“孤臣泪已尽”的心境来说,又是“合道”—— 合乎泪尽愈苦之道。
所谓“翻出新意”,所谓“奇趣”,正在这“反常合道”之中。
诗人所以“自放山泽间”,原是为了借山水以遣悲怀,然而结果正如李白所说借酒浇愁一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掩卷沉思,诗人遭遇之不幸,生活之痛苦,情思之含蓄,寄慨之深远,都包孕在这二十字之中。
诗的艺术魅力正在于此。
参考资料: 1、 周萧天主编.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06月:520
种朮 文
守闲事服饵,采朮东山阿。
东山幽且阻,疲苶烦经过。
戒徒劚灵根,封植閟天和。
违尔涧底石,彻我庭中莎。
土膏滋玄液,松露坠繁柯。
南东自成亩,缭绕纷相罗。
晨步佳色媚,夜眠幽气多。
离忧苟可怡,孰能知其他。
爨竹茹芳叶,宁虑瘵与瘥。
留连树蕙辞,婉娩采薇歌。
悟拙甘自足,激清愧同波。
单豹且理内,高门复如何。
自衡阳移桂十馀本植零陵所住精舍 文
谪官去南裔,清湘绕灵岳。
晨登蒹葭岸,霜景霁纷浊。
离披得幽桂,芳本欣盈握。
火耕困烟烬,薪采久摧剥。
道旁且不愿,岑岭况悠邈。
倾筐壅故壤,栖息期鸾鷟. 路远清凉宫,一雨悟无学。
南人始珍重,微我谁先觉。
芳意不可传,丹心徒自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