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文翻注译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黄莺开始啼叫,这初春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
细雨蒙蒙,珍贵如油,滋润着草木,那刚刚长出的春草,远看一片嫩绿,近看却仿佛消失了。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有花而不去看它开放,就意味着人生很快消逝。
不要等待着春离开大自然,纷纷落花夹杂着绿色的苔藓。
参考资料: 1、 王力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9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 2、 肖寒 .《各代文学名句精华·词曲卷》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0 :138 . 3、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虎,饶晓明 .《苏轼词新释辑评》 .北京 :中国书店 ,2007 . 4、 吕观仁 .《东坡词注》 .长沙 :岳麓书社 ,2005 :167 .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sū),草色遥看近却无。
初:刚刚。
解:能、知道。
语:这里指莺鸣,娇啼婉转,犹如说话。
酥:酥油。
近却无:近看什么色彩见不到。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diān)倒红英间绿苔。
休辞:不要推托。
颠倒:纷乱。
红英:落花。
参考资料: 1、 王力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9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 2、 肖寒 .《各代文学名句精华·词曲卷》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0 :138 . 3、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虎,饶晓明 .《苏轼词新释辑评》 .北京 :中国书店 ,2007 . 4、 吕观仁 .《东坡词注》 .长沙 :岳麓书社 ,2005 :167 .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sū),草色遥看近却无。
黄莺开始啼叫,这初春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
细雨蒙蒙,珍贵如油,滋润着草木,那刚刚长出的春草,远看一片嫩绿,近看却仿佛消失了。
初:刚刚。
解:能、知道。
语:这里指莺鸣,娇啼婉转,犹如说话。
酥:酥油。
近却无:近看什么色彩见不到。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diān)倒红英间绿苔。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有花而不去看它开放,就意味着人生很快消逝。
不要等待着春离开大自然,纷纷落花夹杂着绿色的苔藓。
休辞:不要推托。
颠倒:纷乱。
红英:落花。
参考资料: 1、 王力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9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 2、 肖寒 .《各代文学名句精华·词曲卷》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0 :138 . 3、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虎,饶晓明 .《苏轼词新释辑评》 .北京 :中国书店 ,2007 . 4、 吕观仁 .《东坡词注》 .长沙 :岳麓书社 ,2005 :167 .
贺新郎·夏景 文翻注译赏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小燕子飞落在雕梁画栋的华屋,静悄悄四下无人,梧桐阴儿转过了正午。
傍晚清凉时美人刚出浴。
手拿着丝织的白团扇,团扇与素手似白玉凝酥。
渐渐困倦,斜倚枕睡得香熟。
此时不知是谁在推响彩绣的门户?
空叫人惊醒了瑶台好梦。
侧耳听却原来是阵阵风在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秾(nóng)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石榴花半开像红巾叠簇,待桃杏等浮浪花朵落尽,它才会绽开与孤独的美人为伍。
细看这一枝浓艳的石榴,花瓣千层恰似美人芳心紧束。
又恐怕被那西风吹落只剩叶绿。
来日如等到美人来到,在花前饮酒也不忍去碰触。
那时节泪珠儿和花瓣,都会一同洒落,声簌簌。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49-250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15-216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xiāo)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乳燕:雏燕儿。
飞: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谓见真迹作“栖”。
桐阴:梧桐树阴。
生绡:未漂煮过的生织物,这里指丝绢。
团扇:汉班婕妤《团扇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后常以喻指佳人薄命失宠。
扇手:白团扇与素手。
一时:一并,一齐。
清熟:谓睡眠安稳沉酣。
枉:空,白白地。
瑶台:玉石砌成的台,神话传说在昆仑山上,此指梦中仙境。
曲:形容处所幽深的样子。
风敲竹:唐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石榴半吐红巾蹙(cù)。
待浮花、浪蕊(ruǐ)都尽,伴君幽独。
秾(nóng)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chóng)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sù)簌。
红巾蹙:形容石榴花半开时如红巾皱缩。
蹙,皱。
浮花浪蕊:指轻浮斗艳而早谢的桃、李、杏花等。
唐韩愈《杏花》:“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
”幽独:默然独守。
秾艳:色彩艳丽。
千重似束,形容石榴花瓣重叠,也指佳人心事重重。
秋风惊绿:指秋风乍起使榴花凋谢,只剩绿叶。
两簌簌:形容花瓣与眼泪同落。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49-250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15-216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xiāo)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小燕子飞落在雕梁画栋的华屋,静悄悄四下无人,梧桐阴儿转过了正午。
傍晚清凉时美人刚出浴。
手拿着丝织的白团扇,团扇与素手似白玉凝酥。
渐渐困倦,斜倚枕睡得香熟。
此时不知是谁在推响彩绣的门户?
空叫人惊醒了瑶台好梦。
侧耳听却原来是阵阵风在敲竹。
乳燕:雏燕儿。
飞: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谓见真迹作“栖”。
桐阴:梧桐树阴。
生绡:未漂煮过的生织物,这里指丝绢。
团扇:汉班婕妤《团扇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后常以喻指佳人薄命失宠。
扇手:白团扇与素手。
一时:一并,一齐。
清熟:谓睡眠安稳沉酣。
枉:空,白白地。
瑶台:玉石砌成的台,神话传说在昆仑山上,此指梦中仙境。
曲:形容处所幽深的样子。
风敲竹:唐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石榴半吐红巾蹙(cù)。
待浮花、浪蕊(ruǐ)都尽,伴君幽独。
秾(nóng)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chóng)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sù)簌。
石榴花半开像红巾叠簇,待桃杏等浮浪花朵落尽,它才会绽开与孤独的美人为伍。
细看这一枝浓艳的石榴,花瓣千层恰似美人芳心紧束。
又恐怕被那西风吹落只剩叶绿。
来日如等到美人来到,在花前饮酒也不忍去碰触。
那时节泪珠儿和花瓣,都会一同洒落,声簌簌。
红巾蹙:形容石榴花半开时如红巾皱缩。
蹙,皱。
浮花浪蕊:指轻浮斗艳而早谢的桃、李、杏花等。
唐韩愈《杏花》:“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
”幽独:默然独守。
秾艳:色彩艳丽。
千重似束,形容石榴花瓣重叠,也指佳人心事重重。
秋风惊绿:指秋风乍起使榴花凋谢,只剩绿叶。
两簌簌:形容花瓣与眼泪同落。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49-250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15-216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这是一首抒写闺怨的双调词,咏人兼咏物,上片描写在清幽环境中的一位美人,她高洁绝尘,又十分孤独寂寞;
下片掉转笔锋,专咏榴花,借花取喻,时而花人并列,时而花人合一。
作者赋予词中的美人、榴花以孤芳高洁、自伤迟暮的品格和情感,在这两个美好的意象中渗透进自己的人格和感情。
词中写失时之佳人,托失意之情怀;
以婉曲缠绵的儿女情肠,寄慷慨郁愤的身世之感。
上片以初夏景物为衬托,写一位孤高绝尘的美丽女子。
起调“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点出初夏季节、过午、时节、环境之幽静。
“晚凉新浴”,推出傍晚新凉和出浴美人。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进而工笔描绘美人“晚凉新浴”之后的闲雅风姿。
作者写团扇之白,不只意在衬托美人的肌肤洁白和品质高洁,而且意在象征美人的命运、身世。
自从汉代班婕妤(汉成帝妃,为赵飞燕谮,失宠)作《团扇诗》后,在古代诗人笔下,白团扇常常是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
上文已一再渲染“悄无人”的寂静氛围,这里又写“手弄生绡白团扇”,着一“弄”字,便透露出美人内心一种无可奈何的寂聊,接以“扇手一时似玉”,实是暗示“妾身似秋扇”的命运。
以上写美人心态,主要是用环境烘托、用象征、暗示方式,隐约迷离。
以下写美人初因孤寂无聊而入梦,继而好梦因风摇竹声而被惊断。
“渐困倚、孤眠清熟”句,使人感受到佳人处境之幽清和内心的寂寞。
以下数句是说:美人入梦后,朦胧中仿佛有人掀开珠帘,敲打门窗,不由引起她的一阵兴奋和一种期待。
可是从梦中惊醒,却只听到那风吹翠竹的萧萧声,等待她的仍旧是一片寂寞。
此处化用了唐人李益诗句“开门复动竹,疑是玉人来”的幽清意境,着重写由梦而醒、由希望而失望的怅惘;
“枉教人”、“却又是”,将美人这种感情上的波折突现出来了。
这几句,如梦似幻,动而愈静,极其婉曲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孤寂。
从上片整个构思来看,主要写美人孤眠。
写“华屋”,写“晚凉”,写“弄扇”,都是映衬和暗示美人的空虚寂寞和叹惋怅恨之情。
下片用秾艳独芳的榴花为美人写照。
过片转咏榴花。
“石榴半吐红巾蹙”,化用唐人白居易诗“山榴花似结红巾”(《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句意形象地写出了榴花的外貌特征,又带有西子含颦的风韵,耐人寻味。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这是美人观花引起的感触和情思。
此二句既表明榴花开放的季节,又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它不与桃李争艳、独立于群芳之外的品格。
这不与“浮花浪蕊 ”为伍的榴花,也即是女主人公的象征。
“秾艳一枝细看取”,刻画出花色的明丽动人。
“芳心千重似束”,不仅捕捉住了榴花外形的特征,并再次托喻美人那颗坚贞不渝的芳心,写出了她似若有情、愁心难展的情态。
“又恐被秋风惊绿”,由花及人,油然而生美人迟暮之感。
“若待得君来向此”至结尾,写怀抱迟暮之感的美人与榴花两相怜惜,共花落簌簌而泪落簌簌。
词的下片借物咏情,写美人看花时触景伤情,感慨万千,时而观花,时而怜花惜花。
这种花人合一的手法,产生一种婉曲缠绵、寻味不尽的效果。
作者无论是直接写美人,还是通过榴花间接写美人,都紧紧扣住娇花美人失时、失宠这一共同点,而又寄托着词人自身的怀才不遇之情。
这首词隐约地抒写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抑郁情怀。
苏轼笔下的佳人,大多丰姿绰约,雍容闲雅。
无论《洞仙歌·冰肌玉骨》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的花蕊夫人,还是这首词中的出浴美女,都能给人一种洁净如玉、一尘不染的美感。
从艺术上看,上片主要写佳人,但没有正面描写她的姿容,而是先写佳人的扇和执扇的手;
下片别开异境,前五句写石榴,后五句佳人与石榴合写,亦花亦人,巧妙新颖,和谐自然。
此词之意蕴,冠绝古今,取景清幽,意象清隽,托意高远。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70-672
沁园春·孤馆灯青 文翻注译赏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
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
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孤零零旅舍灯光青冷,厌听这荒野鸡鸣,收拾起旅枕残梦。
晓月渐渐淡去了白绢似的皎洁,微亮的晨霜一片晶莹;
山上云白如展开的锦缎,朝露点点与晨光辉映。
人世间的行程没个尽头,有限的是这劳顿的人生。
似这般无足称道的平庸,难得有欢愉的心境。
我这里独自低吟罢,征鞍上,悄无声,许多往事涌心中。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当年我们风华正茂,同时客居在汴京,如同陆机、陆云兄弟,初到京城还年轻。
幸有妙笔在手文思敏捷,诗书万卷在胸,自以为辅佐圣上使其成为尧舜,该是星月同辉,事业必成。
其实重用与否在于时势,入世出世须由自己权衡。
不妨闲处袖手看风云,少不得那分明哲与淡定。
好在你我身体康健,只须终年悠闲游乐,姑且杯中寻醉慰平生。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 等.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300-304 2、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206-207 3、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55-56 4、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228-229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gěng)耿;
云山摛(chī)锦,朝露漙(tuán)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ān)无语,往事千端。
孤馆:寓居客舍住的人很少。
灯青:点着灯起床,灯发着青光。
野店鸡号:说明走得早。
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野,村落。
旅枕:喻旅店的睡眠。
月华收练:月光像白色的绢,渐渐收起来了。
耿耿:明亮的样子。
摛锦:似锦缎展开。
形容云雾缭绕的山峦色彩不一。
溥溥:露多的样子。
一说为露珠圆的样子。
世路:人世的经历。
劳生:辛苦、劳碌的人生。
区区:渺小,这里形容自己的处境不顺利。
鲜,少。
微吟:小声吟哦。
凭征鞍:站在马身边。
词题小序说“马上”,作者骑着马行进。
千端:千头万绪,犹言多。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
致君尧(yáo)舜(shùn),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cáng)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共客长安:兄弟二人嘉佑间客居沐京应试。
长安,代指汁京。
二陆:指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
《晋书·陆云传》:“少与兄机齐名,虽文章不及机,而持论过之,号日‘二陆’。
”西晋初同至洛阳。
此以“二陆”比自己及弟辙。
少年,年纪轻。
笔头千字:即下笔千言之意。
胸中万卷:胸中藏有万卷书。
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致君:谓辅佐国君,使其成为圣明之主。
“用舍”二句:《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意为任用与否在朝廷,抱负施展与否在自己。
行藏,意为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
袖手:不过问。
优游卒岁:悠闲地度过一生。
且斗尊前:犹且乐尊前。
唐牛僧孺《席上赠刘梦得》:“休论世上升沉事,且斗尊前见在身。
”斗,喜乐戏耍之词。
尊,酒杯。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 等.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300-304 2、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206-207 3、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55-56 4、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228-229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gěng)耿;
云山摛(chī)锦,朝露漙(tuán)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ān)无语,往事千端。
孤零零旅舍灯光青冷,厌听这荒野鸡鸣,收拾起旅枕残梦。
晓月渐渐淡去了白绢似的皎洁,微亮的晨霜一片晶莹;
山上云白如展开的锦缎,朝露点点与晨光辉映。
人世间的行程没个尽头,有限的是这劳顿的人生。
似这般无足称道的平庸,难得有欢愉的心境。
我这里独自低吟罢,征鞍上,悄无声,许多往事涌心中。
孤馆:寓居客舍住的人很少。
灯青:点着灯起床,灯发着青光。
野店鸡号:说明走得早。
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野,村落。
旅枕:喻旅店的睡眠。
月华收练:月光像白色的绢,渐渐收起来了。
耿耿:明亮的样子。
摛锦:似锦缎展开。
形容云雾缭绕的山峦色彩不一。
溥溥:露多的样子。
一说为露珠圆的样子。
世路:人世的经历。
劳生:辛苦、劳碌的人生。
区区:渺小,这里形容自己的处境不顺利。
鲜,少。
微吟:小声吟哦。
凭征鞍:站在马身边。
词题小序说“马上”,作者骑着马行进。
千端:千头万绪,犹言多。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
致君尧(yáo)舜(shùn),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cáng)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当年我们风华正茂,同时客居在汴京,如同陆机、陆云兄弟,初到京城还年轻。
幸有妙笔在手文思敏捷,诗书万卷在胸,自以为辅佐圣上使其成为尧舜,该是星月同辉,事业必成。
其实重用与否在于时势,入世出世须由自己权衡。
不妨闲处袖手看风云,少不得那分明哲与淡定。
好在你我身体康健,只须终年悠闲游乐,姑且杯中寻醉慰平生。
共客长安:兄弟二人嘉佑间客居沐京应试。
长安,代指汁京。
二陆:指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
《晋书·陆云传》:“少与兄机齐名,虽文章不及机,而持论过之,号日‘二陆’。
”西晋初同至洛阳。
此以“二陆”比自己及弟辙。
少年,年纪轻。
笔头千字:即下笔千言之意。
胸中万卷:胸中藏有万卷书。
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致君:谓辅佐国君,使其成为圣明之主。
“用舍”二句:《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意为任用与否在朝廷,抱负施展与否在自己。
行藏,意为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
袖手:不过问。
优游卒岁:悠闲地度过一生。
且斗尊前:犹且乐尊前。
唐牛僧孺《席上赠刘梦得》:“休论世上升沉事,且斗尊前见在身。
”斗,喜乐戏耍之词。
尊,酒杯。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 等.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300-304 2、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206-207 3、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55-56 4、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228-229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
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这首词由景入情,由今入昔,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人生遭遇的不幸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上阕一开篇,作者便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以及“月华收练,晨霜耿耿;
云山摛朝露漙漙”数句,绘声绘色地画出了一幅旅途早行图。
早行中,眼前月光、山色、晨霜、朝露,别具一番景象,但行人为了早日与弟弟联床夜话,畅叙别情,他对于眼前一切,已无心观赏。
此时,作者“凭征鞍无语”,进入沉思,感叹“世路无穷,劳生有限”。
为此,便引出了一大通议论来。
作者追忆:他们兄弟俩,“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词里的“二陆”用来比自己和弟弟苏辙。
当年,他们兄弟俩俱有远大抱负,决心象伊尹那样,“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孟子》中语);
像杜甫那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以实现其“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上神宗皇帝书》)的政治理想。
而且,他们兄弟俩“笔头千字,胸中万卷”,对于“致君尧舜”这一伟大功业,充满着信心和希望。
抚今追昔,作者深感他们兄弟俩现实社会中都碰了壁。
为了相互宽慰,作者将《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孔子家语》“优哉游哉,可以卒岁”,以及牛僧孺“休论世上升沉事,且斗尊前见在身”诗句,化入词中,并加以改造、发挥,以自开解。
结尾数句,作者表示自己怀才不遇的境况下,要避开政治斗争的漩涡,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姑且保全身体,饮酒作乐,悠闲度日。
整首词,除了开头几句形象描述之外,其余大多是议论、成为一篇直抒胸臆的言志抒情之作。
这首词的议论、抒怀部分,遣词命意无拘无束,经史子集信拈来,汪洋恣肆,显示出作者横放杰出的才华。
词中多处用典:“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四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句。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三句,”优游卒岁“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中鲁国大夫叔向被囚后”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话:”且斗尊前“,化用杜甫《漫兴》中”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的诗句。
作者将上述典故灵活运用,推陈出新,生动地传达出自已的志向与情怀。
这首词的脉络清晰,层次井然,回环往复,波澜起伏,上片的早行图与下片的议论浑然一体,贯穿一气,构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头几句写景,以“孤”、“青”、“野”、“残”等字眼传神地渲染出早行途中孤寂、凄清的环境和心境。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一句,由自然景色转入现实人生。
其后,词作由景物描写而转入追忆往事。
“用舍由时,行藏我”,由往事回到现实。
结拍数句表明作者已从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摆脱出来,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慰安。
全词集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融诗、文、经、史于一炉,有形象的景象描写,有抽象地论说政治,又在议论中发表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抒写了沉郁惆怅的心境,文思连贯,一气呵成,体现了卓绝的才情。
这一词调,上片十一个四言句,下片八个四言句,多处用对仗,句法比较工整,而且,在许多整齐的句子之间,还穿插了几个长短句,如三言句、六言句、七言句和八言句,长短相间,参差错落。
这个词调适合于以赋体入词,但又最忌板滞,它不同于短篇令词,也不同于一般长调,是个较难驾驭的词调。
两宋词人当中,辛弃疾填了九首,刘克庄填了二十五首,陈人杰填了三十一首,这算是较为罕见的。
许多名家,比如柳永、李清照、周邦彦、姜夔、史达祖、张炎等,都不见填制。
但是,此调格局开张,掌握得好,却可造成排山倒海之势,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苏轼这首《沁园春》词,上片写景,一下子罗列了七个四言句。
前三个四言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句式相同,三脚并立。
后四个四言句,“月华收练,晨霜耿耿;
云山摛锦,朝露”,组成“扇面对”,由“渐”字构成领头格,贯穿到底。
七个四言句组织绵密,构成了一幅整体的画面。
紧接着,“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仍用四言对句,“征鞍无语,往事千端”,也是四言句。
这十一个整齐的四言句,除了靠“渐”、“凭”两个领格字提携,还由两个长短句“似此区区长鲜欢”及“微吟罢”,在当中辗转运气。
于是,十一个四言句,就不至于像是拆开来的七宝楼台,不成片段。
下片八个四言句略有变化。
前四个四言句,不再用“扇面对”,其中,“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自成对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二句不对。
其余与上片大致相同。
这段议论,先由换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两个长短句叙事,承接上结所提“往事”,然后铺排议论。
领格字“有”,从字面上看,仅管领“笔头”“胸中”二句,但“有”字下面的六个四言句,词意还是相贯通的,六个四言句之下,直接“袖手何妨闲处看”,还是具有一定气势的。
最后,由一个三言短句“身长健”停顿蓄势,“但”字提携、转折,带上两个四言句“优游卒岁,且斗尊前”,为全词作结。
总之,《沁园春》词是苏轼以诗人句法入词的尝试,已稍露东坡本色。
但这首词在艺术上仍有某些不足之处,如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词作比较,就觉得《沁园春》以抽象的说理议论代替具体的形象描述,不如以情动人之作,具有那么大的感人力量。
比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相近,但前者总不及后者那样有意境,那样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 等.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300-304 2、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206-207 3、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23-625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文翻注译赏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
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
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朝(zhāo)曦(xī)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朝曦:早晨的阳光。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朝(zhāo)曦(xī)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
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朝曦:早晨的阳光。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
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
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
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
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
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
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
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
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8-349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文翻注译
前瞻马耳九仙山。
碧连天。
晚云间。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
去翩翩。
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前瞻马耳九仙山。
碧连天。
晚云间。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极目远眺,马耳山跟九仙山巍峨雄壮、连绵起伏。
脚下河流碧波荡漾仿佛与长天连成一线,高山耸立直入云间。
站在长城高台眺望,顿觉心旷神怡,犹已超然物外。
大雨忽至又很快停歇,清风拂来,不多时已是明月高照。
小溪鸥鹭静联拳。
去翩翩。
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小溪中的鸥鹭安静的聚在一起。
离去时身姿翩翩,仿似升起的缕缕轻烟。
仕途多坎坷磨难,回首往事仿佛已隔千年。
再难忘记这让人流连忘返的山水美景,杨柳依依,槐树葱郁,让人生怜。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前瞻(zhān)马耳九仙山。
碧连天。
晚云间。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马耳:山名,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南六十里。
后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六“潍水”条:“马耳山,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举,望其马耳,故世取名焉。
” 九仙山:在诸城市南九十里。
《苏轼诗集》卷一四《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之一:“二华行看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
”作者自注:“九仙在东武,奇秀不减雁荡也。
” 超然:即超然台,旧称北台。
宋·张淏《云谷杂记》卷三:“按北台在密州之北,因城为台,马耳与常山在其南。
东坡为守,葺而新之,子由因请名之曰超然台。
” 小溪鸥鹭(lù)静联拳。
去翩(piān)翩。
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联拳:群聚的样子。
小溪中的鸥鹭安静的聚在一起。
他年:往年;
以前。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前瞻(zhān)马耳九仙山。
碧连天。
晚云间。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极目远眺,马耳山跟九仙山巍峨雄壮、连绵起伏。
脚下河流碧波荡漾仿佛与长天连成一线,高山耸立直入云间。
站在长城高台眺望,顿觉心旷神怡,犹已超然物外。
大雨忽至又很快停歇,清风拂来,不多时已是明月高照。
马耳:山名,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南六十里。
后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六“潍水”条:“马耳山,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举,望其马耳,故世取名焉。
” 九仙山:在诸城市南九十里。
《苏轼诗集》卷一四《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之一:“二华行看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
”作者自注:“九仙在东武,奇秀不减雁荡也。
” 超然:即超然台,旧称北台。
宋·张淏《云谷杂记》卷三:“按北台在密州之北,因城为台,马耳与常山在其南。
东坡为守,葺而新之,子由因请名之曰超然台。
” 小溪鸥鹭(lù)静联拳。
去翩(piān)翩。
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小溪中的鸥鹭安静的聚在一起。
离去时身姿翩翩,仿似升起的缕缕轻烟。
仕途多坎坷磨难,回首往事仿佛已隔千年。
再难忘记这让人流连忘返的山水美景,杨柳依依,槐树葱郁,让人生怜。
联拳:群聚的样子。
小溪中的鸥鹭安静的聚在一起。
他年:往年;
以前。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洞仙歌·冰肌玉骨 文翻注译赏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文翻注译赏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正暮 一作:正春)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有情风从万里之外卷潮扑来,无情时又送潮返回。
请问在钱塘江上或西兴渡口,我俩共赏过几次夕阳斜晖?
用不着仔细思量古今的变迁,一俯一仰的工夫,早已物是人非。
谁像我东坡苏老。
白首之年,淡忘了仕进的机会。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正暮 一作:正春) 记住西湖的西岸,春日最美的山隈,就是那空明的翠微,如烟的云霏。
算起来诗人中相处得宜。
如我与您这样的友情,确实稀微,弥足珍贵。
约定日后,像东晋宰相谢安那样,沿着直通大海的长江航道,向东引退、回归。
别让这一高雅志向与未来事实彼此违背。
不应在西州路上回首恸哭,为了我而沾湿衣襟,洒落泪水。
参考资料: 1、 徐晓莉主编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6年1月 :341-342 . 2、 陶文鹏编著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卷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3年09月 :286 . 3、 薛玉峰著 .苏东坡词今译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2.09 :141-142 .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huī)。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钱塘江:浙江最大河流,注入杭州湾,江口呈喇叭状,以潮水壮观著名。
西兴:即西陵,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
几度斜晖:意谓度过多少个伴随着斜阳西下的夜晚。
忘机:忘却世俗的机诈之心。
记取西湖西畔(pàn),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fēi)。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正暮 一作:正春) 相得:相交,相知。
雅志:很早立下的志愿。
西州,古建业城门名。
晋宋间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扬州刺史治所,以治所在城西,故称西州。
参考资料: 1、 徐晓莉主编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6年1月 :341-342 . 2、 陶文鹏编著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卷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3年09月 :286 . 3、 薛玉峰著 .苏东坡词今译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2.09 :141-142 .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huī)。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有情风从万里之外卷潮扑来,无情时又送潮返回。
请问在钱塘江上或西兴渡口,我俩共赏过几次夕阳斜晖?
用不着仔细思量古今的变迁,一俯一仰的工夫,早已物是人非。
谁像我东坡苏老。
白首之年,淡忘了仕进的机会。
钱塘江:浙江最大河流,注入杭州湾,江口呈喇叭状,以潮水壮观著名。
西兴:即西陵,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
几度斜晖:意谓度过多少个伴随着斜阳西下的夜晚。
忘机:忘却世俗的机诈之心。
记取西湖西畔(pàn),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fēi)。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正暮 一作:正春) 记住西湖的西岸,春日最美的山隈,就是那空明的翠微,如烟的云霏。
算起来诗人中相处得宜。
如我与您这样的友情,确实稀微,弥足珍贵。
约定日后,像东晋宰相谢安那样,沿着直通大海的长江航道,向东引退、回归。
别让这一高雅志向与未来事实彼此违背。
不应在西州路上回首恸哭,为了我而沾湿衣襟,洒落泪水。
相得:相交,相知。
雅志:很早立下的志愿。
西州,古建业城门名。
晋宋间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扬州刺史治所,以治所在城西,故称西州。
参考资料: 1、 徐晓莉主编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6年1月 :341-342 . 2、 陶文鹏编著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卷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3年09月 :286 . 3、 薛玉峰著 .苏东坡词今译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2.09 :141-142 .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正暮 一作:正春) 词作起势不凡,以钱塘江潮喻人世的聚散分合,充分地表现了词人的豪情。
首二句写江潮“有情”而来,却终“无情”而归,似有情而实无情。
“几度斜晖”的发问,又写出天上阳光的无情。
地上潮水无情而归,天上夕阳无情而下,则是天地无情,万物无情。
“俯仰昔人非”写人世转瞬万变,如同梦幻,这又是社会人生的无情。
对此无情的人生,词人的态度却很乐观,“不用思量今古”,不必替古人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因而他能超脱时俗,“自首忘机”。
这种达观的思想,在苏轼词中表现得极为普遍,而在这首词中则更明显,词人俯仰天地,纵览古今,得出的结论“一切无情”。
因此,他的“忘机”,就带有深刻的了悟性。
下阕写词人与参寥的友情。
词人看穿了古今万物,无意去名利场上角逐,但他并没有完全忘世,更没有忘情,他对生活的爱是执著强烈的,他对友情是非常珍视的。
回想起在西湖与参寥子和诗饮酒、饱览春山美景、谈禅说理、流连忘返的日日夜夜,词人不禁从内心深处对这位友人以知己许之——“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以“诗人”称参寥,正反映出二人志趣的投合。
苏轼才高学富,一般是不轻易许人的,但对参寥的诗,曾不止一次地赞赏。
如参寥的诗句“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风薄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等,都是为苏轼所激赏的。
在诗歌创作上的共同兴趣,是二人友谊的一个重要基础。
“约他年、东还海道”以下五句,表现了词人归隐之志的坚定,进一步写二人的友情。
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死于西州门,未能实现其归隐的“雅志”。
羊昙素为谢安所重,谢安死后,他有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而去。
词人当时被召还,且被委以显官,但他“自首忘机”,志在归隐,因此,安慰友人,说“我一定不会像谢安一样雅志相违,使老朋友恸哭于西州门下”。
说“愿”,说“不应”,全从自我的感情落笔,正表现了两人情谊的深切。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平淡的文字抒写深厚的情意,而气势雄放,意境浑然。
“从至情中流出”道出了这首词的特色。
由于词人与参寥有着共同的志趣,由于参寥品德的高尚,他们的友谊是十分真挚的。
词人所抒之情发自内心,这种真挚的感情并不因文字的平淡而失去其深沉、雄厚之力。
这是“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的一种艺术境界,它看似容易,实际上只有少数作家才能达到。
元好问说苏轼词“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元好问《新轩乐府引》)。
此外,词中抒写出世的高想,表现人生空漠之感,却以豪迈的气势出之,使人惟觉其气象峥嵘,而毫无颓唐、消极之感。
词人强调达观和“忘机”,使人感到的却是他对友情的无比珍重。
苏轼达观中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又执著于友情的个性,于此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刘怀荣主编,刘怀荣,陈殿生,王海燕,张晓明,高志国著 .唐宋元诗词曲名篇解读 :济南出版社 ,2003年06月 :175-177 .
西江月·平山堂 文翻注译赏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前半生在弹指声中过去了。
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我在平山堂前“欧公柳”的下面,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
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 参考资料: 1、 陈明源 .常用词牌详介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7年10月 :150 . 2、 刘石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11月 :201-203 . 3、 《读点经典》编委会 .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 :凤凰出版社 ,2012年6月 :20 .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wēng),壁(bì)上龙蛇飞动。
平山堂:在扬州大明寺侧,欧阳修所建。
《舆地纪胜》:“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故名。
”弹指:佛教名词,比喻时间短暂。
《翻译名义集》卷五《时分》:“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又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
”老仙翁:指欧阳修。
苏轼于熙宁四年于扬州谒见欧阳修,至此为九年,十年盖举成数。
龙蛇飞动:指欧阳修在平山堂壁留题之墨迹。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是为“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所本。
未转头时是梦:白居易《自咏》:“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
”此翻进一层,谓未转头时,已是梦幻。
参考资料: 1、 陈明源 .常用词牌详介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7年10月 :150 . 2、 刘石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11月 :201-203 . 3、 《读点经典》编委会 .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 :凤凰出版社 ,2012年6月 :20 .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wēng),壁(bì)上龙蛇飞动。
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前半生在弹指声中过去了。
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
平山堂:在扬州大明寺侧,欧阳修所建。
《舆地纪胜》:“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故名。
”弹指:佛教名词,比喻时间短暂。
《翻译名义集》卷五《时分》:“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又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
”老仙翁:指欧阳修。
苏轼于熙宁四年于扬州谒见欧阳修,至此为九年,十年盖举成数。
龙蛇飞动:指欧阳修在平山堂壁留题之墨迹。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我在平山堂前“欧公柳”的下面,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
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是为“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所本。
未转头时是梦:白居易《自咏》:“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
”此翻进一层,谓未转头时,已是梦幻。
参考资料: 1、 陈明源 .常用词牌详介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7年10月 :150 . 2、 刘石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11月 :201-203 . 3、 《读点经典》编委会 .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 :凤凰出版社 ,2012年6月 :20 .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平山堂位于扬州西北的大明寺侧,乃欧阳修于公元1048年(庆历八年)知扬州时所建。
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经过平山堂。
这时距苏轼和其恩师欧阳修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而欧阳修也已逝世八年。
适逢自己政治处境艰难,苏轼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词的上片写瞻仰欧词手迹而生的感慨。
作者对他的恩师欧阳修怀有深挚的情谊,此刻置身于欧公所建的平山堂,自然思绪万千。
“三过平生堂下”,是说自己此番已是第三次登临此堂了。
此前,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离京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都曾途经杨州,来平山堂凭吊恩师。
“半生弹指声中”,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十年不见老翁”,是说十年前作者曾与欧阳公欢聚,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
“壁上龙蛇飞动”,是说欧公虽早已仙去,但平山堂壁上仍刻有他亲书手迹,其中有他的词《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瞻仰壁间欧公遗草,只觉龙蛇飞动,令人发扬蹈厉。
此句以景衬情,睹物思人,令人为人生无常而感慨万千,低徊不已。
词的下片写听唱欧词而生感慨,道出缅怀之情。
“欲吊”、“仍歌”均用欧词原句,既重现当日欧公风流自赏之态,又有欧公手植杨柳、所题诗词仍留存世间,可堪告慰之意。
作者由过平山堂睹物思人,想及欧阳恩师的某些事迹,感念他的恩德;
又由自己的坎坷经历想到恩师的某些遭遇,因此,当他凭吊逝者,目睹平山堂前恩师手植的“欧公柳”,耳闻歌女演唱欧词,自然会生发万千感慨。
白居易说:“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
苏轼则比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不要轻言东坡消极,或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人生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意与挫折,算得什么呢?
故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云:“‘休言万事转头空。
未转头时皆梦’追进一层,唤醒痴愚不少。
” 苏轼受佛家思想影响颇深,习惯用佛家的色空观念看待事物。
白居易诗云“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则更进一步认识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苏词中传达的这种独特的人生态度,是解读其作品的关键所在。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周汝昌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04 :635-636 .
晁错论 文翻注译赏
少年游·润州作 文翻注译赏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去年相送于余杭门外,大雪纷飞如同杨花。
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似飞雪,却不见离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卷起帘子举起杯,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
月光无限怜爱那双宿双栖的燕子,把它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画梁上的燕巢。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55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余杭门:北宋时杭州的北门之一。
对酒卷帘邀(yāo)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héng)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对酒”句:写月下独饮。
姮娥:即嫦娥,月中女神。
亦代指月。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55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去年相送于余杭门外,大雪纷飞如同杨花。
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似飞雪,却不见离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
余杭门:北宋时杭州的北门之一。
对酒卷帘邀(yāo)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héng)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卷起帘子举起杯,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
月光无限怜爱那双宿双栖的燕子,把它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画梁上的燕巢。
“对酒”句:写月下独饮。
姮娥:即嫦娥,月中女神。
亦代指月。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55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在润州时(今江苏镇江)。
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
此词是作者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之作,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
上片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
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去年相送”;
离别的地点——“余杭门外”;
分别时的气候——“飞雪似杨花”。
把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夫妻间无时无刻不在惦念。
大雪纷飞本不是出门的日子,可是公务在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发,这种凄凉气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
后三句与前三句对举,同样点明时间——“今年春尽”,气候——“杨花似雪”,可是去年送别的丈夫“犹不见还家”。
原以为此次行役的时间不长,当春即可还家,可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却不见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
这一段引入了《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的绝妙好辞。
下片转写夜晚,着意刻画妻子对月思己的孤寂、惆怅。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的是在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
结尾三句是说,妻子在人间孤寂地思念丈夫,恰似姮娥在月宫孤寂地思念丈夫后羿一样。
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羡慕双燕,而更思念远方的亲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