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山行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疲惫的马儿睡卧在长长的山坡上,太阳已经落到水面上。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山中的秋风吹进空寂的树林,树叶飒飒作响,好像有人进入林中。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苍茫的天空下起冷冷的雨,青石的路面没有了灰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千万种念头,都在这傍晚出现在脑海,万物的声音都在萧瑟的清晨悲鸣。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鶗鴂昨晚还在鸣叫,蕙草已经开始枯萎。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何况我这远行的异乡人,自然就会有很多艰苦的辛酸。

参考资料: 1、 梁川等 .唐诗三百首鉴赏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184-185 .

春梦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昨夜春风吹进了深邃的寝室,让人惊觉已经是春天了,于是想起远在湘江之滨的伊人。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不知不觉地沉沉入梦,在梦中只用了片刻工夫,就已经走完数千里的路程到达江南了。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78 .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洞房:深邃之房。

而不似习见的“洞房花烛夜”中与新婚有关。

司马相如《上林赋》:“岩宎洞房”。

集解郭璞曰:“岩穴底为室潜通台上者。

”洞房,一作“洞庭”。

故人尚隔湘江水:此句“故人尚隔”一作“遥忆美人”。

《文苑英华》及《全唐诗》均作“故人尚隔”,据此则当指朋友,高文、王刘纯先生《高适岑参选集》注曰:“故人,老朋友。

”但《河岳英灵集》等多种古本作“遥忆美人”。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江南:即作者所思念之人所在的湘江之滨。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78 .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昨夜春风吹进了深邃的寝室,让人惊觉已经是春天了,于是想起远在湘江之滨的伊人。

洞房:深邃之房。

而不似习见的“洞房花烛夜”中与新婚有关。

司马相如《上林赋》:“岩宎洞房”。

集解郭璞曰:“岩穴底为室潜通台上者。

”洞房,一作“洞庭”。

故人尚隔湘江水:此句“故人尚隔”一作“遥忆美人”。

《文苑英华》及《全唐诗》均作“故人尚隔”,据此则当指朋友,高文、王刘纯先生《高适岑参选集》注曰:“故人,老朋友。

”但《河岳英灵集》等多种古本作“遥忆美人”。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不知不觉地沉沉入梦,在梦中只用了片刻工夫,就已经走完数千里的路程到达江南了。

江南:即作者所思念之人所在的湘江之滨。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78 .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岑参集中,凡怀念朋友的诗篇,每每在题目中明言其人,如《宿华阴东郭客舍忆阎防》 《潼关使院怀王七季友》 《青山峡口泊舟怀狄侍御》等皆是。

其实这也是古人写诗的通例,不独岑参如此。

而此诗却题作《春梦》 ,很是暧昧。

根据诗题,根据诗中“洞房”“春风”“枕上”“春梦”等措辞以及全篇的风格来玩味,它的抒情主人公又似应为女性,是一首传统的闺思诗。

  此诗写法独特。

洞房忽起春风,极反常。

然梦中春风,则合理。

梦中千里寻人,可见思念之深切。

所谓夜有所梦常因日有所思。

因为是梦,所以能片时行尽千里。

此所谓“反常合道”之巧思。

  诗的前两句写梦前之思。

在深邃的洞房中,昨夜吹进了春风,可见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

春回大地,风入洞房,该是春色已满人间了吧,可是深居内室的人,感到有些意外,仿佛春天是一下子出现了似的。

季节的更换容易引起感情的波动,尤其当寒冷萧索的冬天转到晴和美丽的春天的时候。

面对这美好的季节,想到在湘江之滨的美人,相距既远,相会自难,所以更加思念了。

  诗的后两句写思后之梦。

由于白天的怀想,所以夜眠洞房,因忆成梦。

在枕上虽只片刻功夫,而在梦中却已走完去到江南的数千里路程了。

用“片时”,正是为了和“数千里”互相对衬。

这两句既写出了梦中的迷离惝恍,也暗示出平日的密意深情。

换句话说,是用时间的速度和空间的广度,来显示感情的强度和深度。

宋晏几道《蝶恋花》云:“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即从此诗化出。

在醒时多年无法做到的事,在梦中片时就实现了,虽嫌迷离,终觉美好。

很多人都有这种生活经验,诗人在这里对这种经验给予了动人的再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雄鸡啼唱,大路上洒满黎明的寒光。

黄莺鸟鸣声婉啭,京城处处是一派暮春景象。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宫里的晓钟敲过,千门万户一齐开敞,天子的仪仗排列在玉阶两边,环拥着百官进入朝堂。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殿前花色与佩剑的闪光交加辉映,天边的晨星才刚刚消隐。

飘扬的旌旗轻拂着柳枝,枝头还沾带着夜来的清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凤凰池上歌一曲阳春白雪,谁想唱和可真会知难却步。

参考资料: 1、 包和平.书画千家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371 2、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511-512 3、 陈超敏.千家诗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43-144 4、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06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紫陌:指京师的街道。

曙(shǔ)光:破晓时的阳光。

啭(zhuàn):婉转的叫声。

皇州:京都。

阑:尽。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金阙(què):皇宫金殿。

万户:指皇宫中宫门。

玉阶:指皇宫中大明宫的台阶。

仙仗:天子的仪仗。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剑佩:带剑、垂佩绶,都为高官之饰物,此指禁卫军的武装。

旌(jīng)旗:旗帜的总称。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凤凰池上客:指贾至。

凤凰池,也称凤池,这里指中书省。

阳春:古曲名,即宋玉《对楚王问》中提到的《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后以之比喻作品高妙而懂得的人很少。

参考资料: 1、 包和平.书画千家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371 2、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511-512 3、 陈超敏.千家诗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43-144 4、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06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雄鸡啼唱,大路上洒满黎明的寒光。

黄莺鸟鸣声婉啭,京城处处是一派暮春景象。

紫陌:指京师的街道。

曙(shǔ)光:破晓时的阳光。

啭(zhuàn):婉转的叫声。

皇州:京都。

阑:尽。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宫里的晓钟敲过,千门万户一齐开敞,天子的仪仗排列在玉阶两边,环拥着百官进入朝堂。

金阙(què):皇宫金殿。

万户:指皇宫中宫门。

玉阶:指皇宫中大明宫的台阶。

仙仗:天子的仪仗。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殿前花色与佩剑的闪光交加辉映,天边的晨星才刚刚消隐。

飘扬的旌旗轻拂着柳枝,枝头还沾带着夜来的清露。

剑佩:带剑、垂佩绶,都为高官之饰物,此指禁卫军的武装。

旌(jīng)旗:旗帜的总称。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凤凰池上歌一曲阳春白雪,谁想唱和可真会知难却步。

凤凰池上客:指贾至。

凤凰池,也称凤池,这里指中书省。

阳春:古曲名,即宋玉《对楚王问》中提到的《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后以之比喻作品高妙而懂得的人很少。

参考资料: 1、 包和平.书画千家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371 2、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511-512 3、 陈超敏.千家诗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43-144 4、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06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凑 一作:走;

似 一作:如)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馆 一作:观)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凑 一作:走;

似 一作:如)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馆 一作:观)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清净佛理完全领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05-206页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4页 .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世界:指宇宙。

磴:石级。

盘:曲折。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突兀:高耸貌。

峥嵘:形容山势高峻。

鬼工:非人力所能。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碍:阻挡。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惊风:疾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凑 一作:走;

似 一作:如)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馆 一作:观)驰道:可驾车的大道。

宫馆:宫阙。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

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挂冠:辞官归隐。

觉道: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05-206页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4页 .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世界:指宇宙。

磴:石级。

盘:曲折。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突兀:高耸貌。

峥嵘:形容山势高峻。

鬼工:非人力所能。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碍:阻挡。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惊风:疾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凑 一作:走;

似 一作:如)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馆 一作:观)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驰道:可驾车的大道。

宫馆:宫阙。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清净佛理完全领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

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

挂冠:辞官归隐。

觉道: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05-206页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4页 .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凑 一作:走;

似 一作:如)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馆 一作:观)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此诗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

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接下去四句:“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写登临所见、所感,到了塔身,拾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垠的宇宙,蜿蜒的石阶,盘旋而上,直达天穹。

此时再看宝塔,突兀耸立,如神工鬼斧,简直不敢相信人力所及。

慈恩寺塔,不仅雄伟,而且精妙。

    再下去四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写登上塔顶所见,极力夸张塔体之高,摩天蔽日,与天齐眉,低头下望,鸟在眼下,风在脚下。

这鸟和风,从地面上看,本是高空之物,而从塔上看,就成了低处之景,反衬宝塔其高无比。

  下面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描绘东面山景,连绵起伏,如滚滚巨浪;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状摹南面宫苑,青槐葱翠,宫室密布,金碧交辉;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刻写西面秋色,金风习习,满目萧然,透着肃杀之气;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写北边陵园,渭水北岸,座立着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它们是前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位君王的陵墓。

当年,他们创基立业,轰轰烈烈,如今却默然地安息在青松之下。

诗人对四方之景的描绘,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景中有情,也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忧思。

  末了四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诗人想辞官事佛,此时,岑参得知,前方主将高仙芝出征大食,遭遇挫折;

当朝皇帝唐玄宗,年老昏聩;

朝廷之内,外戚宦官等祸国殃民;

各方藩镇如安禄山、史思明等图谋不轨,真可谓“苍然满关中”,一片昏暗。

诗人心中惆怅,认为佛家清净之理能使人彻悟,殊妙的善因又是自己向来的信奉,因此想学逢萌,及早挂冠而去,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年6月版 :第316-318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05-206页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4页 .

送崔子还京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我骑着马独自从西方那远在天边的地方归来,扬起马鞭急切地赶路,好像是和鸟儿在争先一样。

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九月时节我在交河北岸给你送别,风雪中题完诗时不觉泪水已经沾满了衣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我骑着马独自从西方那远在天边的地方归来,扬起马鞭急切地赶路,好像是和鸟儿在争先一样。

天外:指塞外离家乡远得好像在天外一样。

交河:指河的名字。

争飞:争着和鸟儿飞,比喻急切的心情。

扬鞭只共鸟争飞:一句说明岑参想还京的欣喜急切的心情,扬起马鞭拼命赶路像和鸟儿争先一样。

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九月时节我在交河北岸给你送别,风雪中题完诗时不觉泪水已经沾满了衣服。

雪里题诗泪满衣:一是对好友还京离去的不舍,另一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作者自身仍得滞留异域的苦闷,久戍塞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蜀葵花歌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

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

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

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

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

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

昨天蜀葵花开,今日蜀葵花开。

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

今日花,娇艳欲滴。

昨日花,颓老凋零。

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

看过花开花败才知道,人的老去还不如这花开花败,有时候,竟比落花败得还快。

光阴如梭,人面渐老,劝那扫花的人,还是不要扫那落花吧!

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

人生不能永远都是少年,想要痛饮一番的时候,就不要吝惜床头买酒的钱。

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

今朝有酒今朝醉,还是快用钱去换酒喝吧,你没看见那瞬间即败的蜀葵花吗?

否则,等你老去的时候,想要喝酒也不能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

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

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

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

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

  《蜀葵花歌》是岑参七言歌行的代表作。

岑参擅长七言歌行,他的歌行不用乐府旧题,而是自立新题,通过语句长短和押韵形式的灵活变换,使诗歌产生多样化的节奏和蓬勃动人的旋律。

  诗歌的前四句“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

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

”通过夸张对比的方法,极言光阴流逝的快。

一个“好”字和“老”字,突出了盛衰无常,光阴难再的亘古之理。

  接下来,“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花落君莫扫。

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

“由花想到人,花开不能长久,人有限的少年时期更是匆匆易过。

由此诗人发出感慨”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

“   在诗人岑参生活的后唐时期,种种社会矛盾已经显露出来,诗人有怀抱家国的抱负,但仕途失意,怀才不遇一直未获大用的他,对自己功业无成一直怀着无限的悲痛之情。

因此有些诗,被罩上了浓浓的悲感。

这首《蜀葵花歌》虽然节奏明快,旋律动人,但读完还是有一种淡淡的伤感。

诗人对光阴难留的慨叹和自己在迅疾的光阴中不能有所成,只能以酒浇愁,借酒自勉。

  虽然如此,但诗人并不气馁,也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希望,依旧可以看出他还是那个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诗人。

参考资料: 1、 张可礼 袁世硕 .中国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01

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片云吹过城头,黄莺飞上了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塞花飘洒客子的泪水,边柳牵挂行人的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长了白发对着明镜悲叹,可惜青春只换来了破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此次您又承当了远行万里的使命,听说现在已经到了瓜州。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80-181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片云吹过城头,黄莺飞上了戍楼。

岸雨:一作“片雨”。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塞花飘洒客子的泪水,边柳牵挂行人的乡愁。

塞:边塞。

客泪:离乡游子的眼泪。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长了白发对着明镜悲叹,可惜青春只换来了破裘。

敝裘(bìqiú):破旧的皮衣。

敝:破损;

裘:用毛皮制成的御寒衣服。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此次您又承当了远行万里的使命,听说现在已经到了瓜州。

瓜州:即晋昌(今甘肃敦煌)。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80-181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这是岑参一首很特别的诗,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些相似,但所蕴含的情感要丰富和复杂得多。

李诗只是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而岑参既有对朋友的关心之情,更多的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春暮点出了时节,武威和晋昌交代了地点。

武威是诗人自己的所在地,晋昌是诗人朋友宇文判官出使返回到达之地。

“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则指出是听说朋友出使西域返回。

  首联“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写边塞登楼所见之景:岸雨飘过城头之后带来的漫天大雨,从这雨就告诉读者这边塞环境之苦之恶劣,而一只美丽的黄鹂鸟飞上了戍楼躲雨。

这只黄鹂成了这环境恶劣的边塞城楼的一抹亮色,似乎也传达的诗人内心的某种温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而在首联,诗人的情感含而未发,并未明言,似有一丝苍凉,更有一缕温情蕴含其中,彰显含蓄之美。

  颔联“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尤其巧妙,融情于景,景中有情,情景水相互融。

一个“飘”字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来,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

而“挂”则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把乡愁与杨柳联系在一起,诗人很巧妙杨柳意象中留别的内涵。

“柳”和“留”同音,因而在古诗词中柳就有留恋之意。

“边柳挂乡愁”把游子的那种浓浓的乡愁具体化、形象化了,好像这乡愁变成了实体物质,挂满了边塞的杨柳树。

这沉甸甸的乡愁,这思乡的痛苦,就很生动地表达出来了,就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把无形的情感——愁绪,形象化具体化,是诗人的匠心所在。

  颈联“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直抒胸臆,抒发的是年华已去而功业未成的感慨。

“白发悲明镜”与李白在《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情感是一致的,抒发的都是年华已去的感伤。

而“青春换敝裘”则补充说明了为什么要悲白发。

生老病死本是人生难免,而诗人对年华的失去如此悲伤,是因为大好青春年华居然没有建功立业,居然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裘”是名贵的皮大衣,是达官贵人才穿得起的,在这里暗指功业。

因为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讲究的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而盛唐时代的诗人更加是以天下为己任,几乎个个都觉得自己有宰相之才,能够辅助皇帝成就一个盛世。

岑参毫无疑问也会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一个“敝裘”就明白的说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得志。

  尾联“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抒发了两种情感,一是为好友宇文判官出使顺利返回瓜州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但同时又为自己仍然滞留在边塞(武威)而归期无着落而感到伤感与无奈。

高兴又伤感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的透露出来。

诗歌的结尾含蓄而有意味深长,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无情未必真豪杰”,边塞诗人不仅仅书写那些雄心壮志,那些塞外奇景,那些男儿豪情,还书写心中的那一缕柔情。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80-181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西来谁家子,自道新封侯。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山口月欲出,先照关城楼。溪流与松风,静夜相飕飗。别家赖归梦,山塞多离忧。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一个驿站又是一个驿站,驿骑疾驰有如流星一般。 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黎明时分从那长安出发,傍晚已经越过陇山之颠。 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陇水声声令人不忍去听,呜呜咽咽多么使人愁烦。 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一路风沙尘土扑满马汗,晨昏雾气露水打湿衣衫。 西来谁家子,自道新封侯。那西方驰来了谁家男儿,自说是新近里立功封官。 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上月间从安西启程出发,一路上不停留急把路赶。 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都护现在尚未到达驻地,出发时还在那西州旁边。 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十天间越过了浩瀚沙漠,狂风吹起沙土从早到晚。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战马行走在那碎石道上,四蹄磨出鲜血洒在路间。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置身万里之外报效朝廷,自己并无任何追求贪恋。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并非不知边塞艰难辛苦,岂是为了妻子儿女打算。 山口月欲出,先照关城楼。边塞山口明月正在升起,月光先已照上高高城关。 溪流与松风,静夜相飕飗。溪水声声伴着松涛阵阵,在静夜里飕飕刮过耳边。 别家赖归梦,山塞多离忧。离家之仿只靠归梦排解,关山塞外离忧萦绕心间。 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愿与为友携手同赴国事,不愁那前方的征途漫漫。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37-39 2、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08-110 3、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70-175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西来谁家子,自道新封侯。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山口月欲出,先照关城楼。溪流与松风,静夜相飕飗。别家赖归梦,山塞多离忧。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  全诗大体可分为三层,开头六句叙述离长安西行情景;中间十六句叙述路遇宇文判官情景,最后八句叙述夜宿陇山情景。   诗的开头从离京西上军起。一开始就写浑骑的飞奔。“一驿过一驿”写路程的遥远,也透露着行进的迅速;“驿骑如星流”,写行进的迅速,包包含着路程的遥远。“如星流”这一比喻把飞驰的驿骑写得很形象。接着用“平明发咸阳,暮到陇山头”,对路程的遥远和行进的急切加以补充。以上四句从奔赴边关的急切方面写。以下两句则从奔赴边关的悲愁方面写:“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写抵达陇山及产生的感受。关于陇水,《陇头歌辞》说:“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诗人途经陇山,自然要产生古今相通的行役之情和思乡之感。如诗人在《经陇头分水》中写到的:“陇水何年有,潺潺道路傍,东西流不歇,曾断几人肠”。这正是“愁”的内容。以上点出题目“初过陇山”,写总的感受,以急迫而悲慨的情调引起全诗。   以下十六句写途中遇字文判官及双方交谈所得边地情景。诗中先以“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来勾划出一个餐风宿露、鞍马风尘的骑者形像,为“谁家子”的出现蓄势;紧接着又用“西来谁家子”一向来强调,然后以“自道新封侯”来点明骑者的身份与心理。“沙尘”、“雾露”两句可见旅途之艰辛,而“自道”一句却又见骑者的兴奋与自豪,在上层“呜咽令人愁”的基础上,格调为之一转。“前月发安西”以下八句是骑者即字文判官叙述沿途情景。先以四句写路途的遥远,又以两句写天气的恶劣,再以两句写道路的坎坷艰难,从各个方面极写“塞垣苦”,描绘极为真切。边塞如此艰辛而逼出的却是极高昂的情调:“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这就直接揭示出骑者的内心世界,以身许国,公而忘私。这样,上面对边塞苦寒的极力铺写,就成为了突出骑者的必要铺垫。建安诗人曹植曾在《白马篇》中描写了一个“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哪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赴边战士的形象。在两诗的比较中可以看到,这种以身报国的爱国精神,是古今相遇的。这些诗句,为“西来”的骑者所“自道”,是戍边将土坦率真诚的表白,也是诗人对他们的赞许,其中也表现了诗人的胸襟。   诗的最后八句又收笔写陇山夜景和诗人心境。诗人以“山口月”写所见,以“溪流与松风”写所闻,构成苍凉荒寒的陇山夜景,用它来牵动、来烘托诗人的“离忧”。“别家赖归梦,山塞多高忧”承上两句夜景写愁怀,诗的情调为之一抑,真切传达出远离家乡的诗人的情怀,而最后两句:“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情调顿时一扬,扣应题目“呈”字,以昂扬情调结束全诗。   全诗写初过陇山途中情景,时而有急促的行进,时而有深沉的乡思,时而有边塞的艰辛,时而有昂扬的斗志,使诗的情调如波浪汹涌,充分表达了初赴边塞的诗人复杂的情怀;而以“呜咽令人愁”开头,以“不愁前路修”结束,说明“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这种慷慨昂扬的格调乃是作品的主旋律。由于有深刻的切身体验,诗中写景写事写情都极为真切,生动地展现了当时戍边将士的生活图景和精神世界。 参考资料: 1、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08-110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70-175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红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红亭雨未收。

驿路在西原山上穿行,看起来就像挂在城头似的,那江边的送客亭,有送行人雨中依依惜别。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李判官,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像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15-616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红亭雨未收。

驿路在西原山上穿行,看起来就像挂在城头似的,那江边的送客亭,有送行人雨中依依惜别。

西原驿路:虢州城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李判官,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像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

汾水:河流名,发源于今陕西宁武,向西南流入黄河。

汉时秋:汉朝的鼎盛时期。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15-616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首联二句概言边塞无事,重阳佳节,众人按照传统的庆祝方式,喝酒登高,一派和熙欢乐之景。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颔联二句意指封常清治军雷厉风行,又能在和平时期时刻保持谨慎。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颈联二句是诗人信手描写节日里战士们的欢愉活动,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笛声、歌声里都蕴含着深深的思乡之情。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尾联二句是称颂在封常清的英明领导下,边境安宁,因而将士们能在重阳佳节高歌豪饮。

  封常清是唐朝名将,在安史之乱初期因谗被杀,历史上对唐王朝统治者自毁长城的举动贬斥颇多,而这首诗中则生动反映了这位将领能征善战,治军严谨,同时又放达不拘与下属同乐的可贵品质。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00-201页

678910 共31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