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朱锡珪 文赏
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中。
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梦泽吞楚大,闽山厄海丛。
此时樯底水,涛起屈原通。
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中。
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梦泽吞楚大,闽山厄海丛。
此时樯底水,涛起屈原通。
《寄朱锡珪》这首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五言律诗之一。
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
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
传说他30岁前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
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计,只好栖身佛门为僧,取法名无本。
贫困的家庭景况,枯寂的禅房生活,养成他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耽幽爱奇,淡于荣利,喜怒鲜形于色,世事颇少萦怀。
但他仍酷爱吟诗,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
”贾岛也因此被视为唐代苦吟诗人的典型。
文中“钓”、“烧”、“吞”、“厄”等字足以看出其字句上下工夫。
“烧”字表现了在诗的意境营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贾岛诗中对于燃烧状态的表现就颇能反映这种特色。
这首诗能充分体现贾岛尚意的特色,贾岛诗常从体认中来,所写之景并非盛唐诗人那种对自然或沉浸或相融的描绘,亦即贾诗在写景中少了情的因素,而采取远观的态度对所描绘的景致进行意念上的再加工,使之符合某种非凡的审美体验,使读者可以对其进行直接的审美观照,进而获得超人意表的审美感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句 文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见《事文类聚》)。
长江风送客,孤馆雨留人。
(见《杨升庵集》)。
古岸崩将尽,平沙长未休。
(见《吟窗杂录》)。
不如牛与羊,犹得日暮归。
(见《纪事》)。
饯别王十一南游 文翻注译赏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频频挥手惜别泪水沾湿佩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蘋心中充满无限愁情。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5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10-411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烟水:茫茫的水面。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飞鸟:比喻远行的人。
没何处:侧写作者仍在凝望。
没:消失。
空向人:枉向人,意思是徒增相思。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落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
五湖:这里指太湖。
此句与下面“谁见”两句均出自梁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蘋,落日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 谁见汀(tīng)洲上,相思愁白蘋(pín)。
汀洲:水边或水中平地。
白蘋: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5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10-411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频频挥手惜别泪水沾湿佩巾。
烟水:茫茫的水面。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
飞鸟:比喻远行的人。
没何处:侧写作者仍在凝望。
没:消失。
空向人:枉向人,意思是徒增相思。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
落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
五湖:这里指太湖。
此句与下面“谁见”两句均出自梁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蘋,落日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 谁见汀(tīng)洲上,相思愁白蘋(pín)。
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蘋心中充满无限愁情。
汀洲:水边或水中平地。
白蘋: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5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10-411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这是首送别诗,写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景。
友人已乘舟向烟水迷蒙的远方驶去,但诗人还在向他洒泪挥手送别。
渐渐地,看不见友人的旅舟了,江面上鸟在飞着,不知它们要飞往何处;
远处只有青山默默地对着诗人。
朋友乘坐的船儿沿长江向远处去了,诗人在斜阳里伫立,想象着友人即将游五湖的情景。
就这样离别了,不知有谁知道诗人对朋友的悠悠相思。
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恨,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
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此人名字爵不详)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
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
此时,江岸上只留下诗人自己。
友人此刻又如何,读者已无从知道,但从诗人送别的举动,却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别的情景。
笔墨集中凝炼,构思巧妙。
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
他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第三句是虚实结合,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
“没”字,暗扣“望”。
“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愁思绵绵,不绝如缕。
真诚的友情不同于一般的客套,它不在当面应酬,而在别后思念。
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情,正集聚在这别后的独自久久凝望上。
这使人联想到《三国演义》描写刘备与徐庶分别时的情景。
然而,目力所及总是有限的。
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
别后更谁相伴?
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
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
回曲跌宕之中,见出诗人借景抒情的功力。
五六两句,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止: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渐远行,抵达五湖(当指太湖)畔后休止。
然而,诗句所包含的意境却不止于此。
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诗人的心却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
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
诗的最后,又从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别的现场来。
诗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苹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
情景交融,首尾相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10-411
雨中过员稷巴陵山居赠别 文
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 文
相和歌辞·江南曲 文
江南人家多橘树,吴姬舟上织白纻。
土地卑湿饶虫蛇,连木为牌入江住。
江村亥日长为市,落帆渡桥来浦里。
青莎覆城竹为屋,无井家家饮潮水。
长江午日酤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
倡楼两岸悬水栅,夜唱竹枝留北客。
古离别 文注赏
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
只恐长江水,尽是儿女泪。
伊余非此辈,送人空把臂。
他日再相逢,清风动天地。
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
旨酒:美酒。
旨,美好。
只恐长江水,尽是儿女泪。
伊余非此辈,送人空把臂。
伊余:犹我。
伊为助词,无实义。
空:犹祇。
把臂:握人手臂以示亲密。
他日再相逢,清风动天地。
清风:清凉或清净的微风,比喻心地清澄静谧,了无挂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
只恐长江水,尽是儿女泪。
伊余非此辈,送人空把臂。
他日再相逢,清风动天地。
乐府《杂曲歌辞》中有篇名为《古别离》,以南朝梁江淹之作为最早,内容写男女别离之情,其后历代诗人多有此题作品。
这首五言古风为《古离别》,颠倒一字,其义实同。
本诗将世俗的离愁别恨之扰人比喻成美酒之醉人,又将儿女别离伤感之泪比喻成滔滔不绝的长江之水,联想奇妙,意味隽永。
清人延召寿《老生常谈》评本诗前四句说:“此种妙思,非太白不能。
”事实上,本诗前四句被当作一首五言绝句,流传甚广。
后四句则告诚佛门中人(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应该断然弃绝俗世情思,不要也陷入离情别绪中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