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 文
陈后宫 文注赏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
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
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茂苑:语出《穆天子传》与左思(吴都赋),本不指宫苑。
孙吴筑苑城,东晋于其地置台省,称台城。
宋有乐游苑、华林园,齐有芳林、新乐等苑,皆在台城内。
故借茂苑泛指宫苑。
阊门:即阊阖,传说中的天门,此指宫门。
水光殿、月华楼:均泛指为游宴观赏而建的宫殿楼阁。
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
鸾开镜:开鸾镜。
雉献裘:献雉裘。
《晋书·武帝纪》载太医司马程据献雉头裘。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
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
与不置一词、含蓄不露的《陈后宫(玄武开新苑)》一样,义山这首诗似如平静的外表仍难掩内心对敬宗执政的忧虑。
全诗共八句,却句句彰显陈后主的亡国相:京都之宫苑富丽如画,宫门上的陶瓦金碧辉煌似欲流金;
陈后主盛修华美宫室,无时休止;
入夜彩鸾鸟对镜长鸣不止,晋咸宁太医献野鸡头裘;
臣醉君无愁;
北齐后主好弹琵琶,自为《无愁之曲》,民间谓之无愁天子。
苑囿之丽,宫室之侈,服饰之华,女色之言,群臣宴乐,燕雀处堂,不知祸之将至,最终乐往哀来,竟以亡国。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杜司勋 文翻译赏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高楼上风雨如晦感动于杜司勋的诗文,他羽翼短小无力奋飞赶不上同群的人。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倾注心血刻意写诗感伤时事又伤离别,人世间值得推崇和赞誉的只有杜司勋!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26-127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15-716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高楼上风雨如晦感动于杜司勋的诗文,他羽翼短小无力奋飞赶不上同群的人。
风雨:语出《诗经·国风·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抒写风雨怀人之情。
此借意以怀杜牧,并以风雨迷茫之景象征时局之昏暗。
斯文:此文,指他当时正在吟诵的杜牧诗作,即第三句所谓“刻意伤春复伤别”之作。
差池:犹参差。
指燕飞时尾羽参差不齐。
语出《诗经·国风·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马瑞辰通释:“差池,义与参差同,皆不齐貌。
”此谓自己翅短力微,不能与众鸟群飞比翼。
此自谦才短,又自伤不能奋飞远举。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倾注心血刻意写诗感伤时事又伤离别,人世间值得推崇和赞誉的只有杜司勋!
杜司勋:即杜牧,晚唐时期诗人、散文家,曾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三月入朝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见《樊川集》中《上周相公启》及《宋州宁陵县记》),故称杜司勋。
刻意:有意为之,此指别有寄托。
伤春: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
复:又。
伤别:因离别而悲伤。
唐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26-127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15-716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首句“高楼风雨感斯文”,写自己对杜牧诗歌独特的感受。
这是一个风雨凄凄的春日。
诗人登上高楼,凭栏四顾,只见整个长安城都沉浸在迷茫的雨雾中。
这风雨如晦的景象,正好触动胸中郁积的伤世忧时之感。
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诗人对杜牧的诗作也就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因为后者就是“高楼风雨”的时代环境的产物。
杜牧的“斯文”,不能确指,也不必确指,应是感伤时世、忧愁风雨之作。
次句“短翼差池不及群”,转说自己,也暗含杜牧。
这是一首送别诗。
李商隐用“差池”暗寓“伤别”之情。
这句是说,自己正如风雨中艰难行进的弱燕,翅短力微,赶不上同群。
这是自伤身世孤孑,不能奋飞远飞,也是自谦才力浅短,不如杜牧。
这后一层意思,正与末句“唯有”相呼应。
上句因“高楼风雨”兴感而兼写双方,这句表面上似专写自己。
其实,“短翼差池”之恨不独李商隐。
他另一首《赠杜十三司勋员外》曾深情劝勉杜牧:“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
”正说明杜牧同样有壮心不遂之恨。
这里只提自己,只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
”三、四两句极力推重杜牧的诗歌。
伤春、伤别,即“高楼风雨”的忧时伤世之意与“短翼差池”的自慨身世之情,也就是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伤春”、“伤别”,高度概括了杜牧诗歌的主要内容与基本主题,并揭示了带有那个衰颓时代所特有的感伤情调的艺术风格。
“刻意”二字,既强调其创作态度之严肃,又突出其运思寓意之深厚,暗示他所说的“伤春伤别”,并非寻常的男女相思离别,伤心人别有怀抱。
末句“唯有”二字极高评价了杜牧在当时诗坛上的崇高地位。
这首诗之蕴含着丰富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诗人极力称扬杜牧,实际上含有引杜牧为同调之意。
既评杜,又属自道。
同心相应,同气相求,诗人在评杜、赞杜的同时,也就寄托了自己对时代和身世的深沉感慨,暗含着诗坛寂寞、知音稀少的弦外之音。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50-1152
代应 文
凤 文
曲江 文翻注译赏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望不见平时帝王的翠辇经过,只能在夜半聆听冤鬼的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宫妃金舆不返难见到倾城色,只有曲江的流水被玉殿分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临死时才想念在华亭听鹤唳,老臣忧念王室命运悲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经过天荒地变虽使人心摧折,若比伤春的哀恸此意不算多。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2-54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47-748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望断:向远处望直至看不见。
《南齐书·苏侃传》:“青关望断,白日西斜。
”翠辇:饰有翠羽的帝王车驾。
唐李贺《追赋画江潭苑》诗之一:“行云沾翠辇,今日似襄王。
”子夜:夜半子时,半夜。
又是乐府《吴声歌曲》名。
《宋书·乐志一》:“晋孝武太元中, 琅邪王轲之家有鬼哥《子夜》。
殷允为豫章时,豫章侨人庾僧度家亦有鬼哥《子夜》。
”此处合用两意。
悲歌:悲壮地歌唱。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金舆:帝王乘坐的车轿。
唐黄滔《明皇回驾经马嵬赋》:“初其汉殿如子,燕城若雠,驱铁马以飞至,触金舆而出游。
”倾城色:旧以形容女子极其美丽。
此指嫔妃们。
玉殿:宫殿的美称。
三国魏曹植《当车以驾行》诗:“欢坐玉殿,会诸贵客。
”下苑:本指汉代的宜春下苑。
唐时称曲江池。
唐韦应物《叹杨花》诗:“空蒙不自定,况值暄风度。
旧赏逐流年,新愁忽盈素。
才萦下苑曲,稍满东城路。
”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华亭闻唳鹤:西晋陆机因被宦官孟玖所谗而受诛,临死前悲叹道:“华亭(陆机故宅旁谷名)鹤唳,岂可复闻乎?
”后以“华亭鹤唳”,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铜驼:铜铸的骆驼。
多置于宫门寝殿之前。
西晋灭亡前,索靖预见到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叹息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天荒地变: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巨变。
指国家的沦亡。
折:摧折。
伤春:为春天的逝去而悲伤。
一作“阳春”。
“伤春”一词,在李商隐的诗歌语汇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曾被他用来概括自己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这里特指伤时感乱,为国家的衰颓命运而忧伤。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2-54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47-748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望不见平时帝王的翠辇经过,只能在夜半聆听冤鬼的悲歌。
望断:向远处望直至看不见。
《南齐书·苏侃传》:“青关望断,白日西斜。
”翠辇:饰有翠羽的帝王车驾。
唐李贺《追赋画江潭苑》诗之一:“行云沾翠辇,今日似襄王。
”子夜:夜半子时,半夜。
又是乐府《吴声歌曲》名。
《宋书·乐志一》:“晋孝武太元中, 琅邪王轲之家有鬼哥《子夜》。
殷允为豫章时,豫章侨人庾僧度家亦有鬼哥《子夜》。
”此处合用两意。
悲歌:悲壮地歌唱。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宫妃金舆不返难见到倾城色,只有曲江的流水被玉殿分波。
金舆:帝王乘坐的车轿。
唐黄滔《明皇回驾经马嵬赋》:“初其汉殿如子,燕城若雠,驱铁马以飞至,触金舆而出游。
”倾城色:旧以形容女子极其美丽。
此指嫔妃们。
玉殿:宫殿的美称。
三国魏曹植《当车以驾行》诗:“欢坐玉殿,会诸贵客。
”下苑:本指汉代的宜春下苑。
唐时称曲江池。
唐韦应物《叹杨花》诗:“空蒙不自定,况值暄风度。
旧赏逐流年,新愁忽盈素。
才萦下苑曲,稍满东城路。
”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临死时才想念在华亭听鹤唳,老臣忧念王室命运悲泣铜驼。
华亭闻唳鹤:西晋陆机因被宦官孟玖所谗而受诛,临死前悲叹道:“华亭(陆机故宅旁谷名)鹤唳,岂可复闻乎?
”后以“华亭鹤唳”,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铜驼:铜铸的骆驼。
多置于宫门寝殿之前。
西晋灭亡前,索靖预见到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叹息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经过天荒地变虽使人心摧折,若比伤春的哀恸此意不算多。
天荒地变: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巨变。
指国家的沦亡。
折:摧折。
伤春:为春天的逝去而悲伤。
一作“阳春”。
“伤春”一词,在李商隐的诗歌语汇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曾被他用来概括自己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这里特指伤时感乱,为国家的衰颓命运而忧伤。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2-54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47-748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曲江的兴废,和唐王朝的盛衰密切相关。
杜甫在《哀江头》中曾借曲江今昔抒写国家残破的伤痛。
面对经历了另一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后荒凉满目的曲江,李商隐心中自不免产生和杜甫类似的感慨。
杜甫的《哀江头》,可能对他这首诗的构思有过启发,只是他的感慨已经寓有特定的现实内容,带上了更浓重的悲凉的时代色彩。
一开始就着意渲染曲江的荒凉景象。
这里所蕴含的并不是吊古伤今的历史感慨,而是深沉的现实政治感喟。
“平时翠辇过”,指的是事变前文宗车驾出游曲江的情景:“子夜鬼悲歌”,则是事变后曲江的景象,这景象,荒凉中显出凄厉,正暗示出刚过去不久的那场“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残酷事变。
在诗人的感受中,这场大事变仿佛划分了两个时代:“平时翠辇过”的景象已经成为极望而不可再见的遥远的过去,眼前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幅黑暗、萧森而带有恐怖气氛的现实图景。
“望断”、“空闻”,从正反两个方面暗寓了一场“天荒地变”。
三、四承“望断”句,说先前乘金舆陪同皇帝游赏的美丽宫妃已不再来,只有曲江流水依然在寂静中流向玉殿旁的御沟(曲江与御沟相通)。
“不返”、“犹分”的鲜明对照中,显现出一幅荒凉冷寂的曲江图景,蕴含着无限沧桑今昔之感。
文宗修缮曲江亭馆,游赏下苑胜景,本想恢复升平故事。
甘露事变一起,受制家奴,形同幽囚,翠辇金舆,遂绝迹于曲江。
这里,正寓有升平不返的深沉感慨。
下两联的“荆棘铜驼”之悲和“伤春”之感都从此生出。
第五句承“空闻”句。
这里用西晋陆机“华亭鹤唳”典故,用以暗示甘露事变期间大批朝臣惨遭宦官杀戮的情事,回应次句“鬼悲歌”。
第六句承“望断”句与颔联。
这里用西晋索靖“泣铜驼”典故,借以抒写对唐王朝国运将倾的忧虑。
这两个典故都用得非常精切,不仅使不便明言的情事得到既微而显的表达,而且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
两句似断实连,隐含着因果联系。
末联是全篇结穴。
在诗人看来,“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这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尽管令人心摧,但更令人伤痛的却是国家所面临的衰颓没落的命运。
痛定思痛之际,诗人没有把目光局限在甘露之变这一事件本身,而是更深入地去思索事件的前因后果,敏锐的觉察到这一历史的链条所显示的历史趋势。
这正是此篇思想内容比一般的单纯抒写时事的诗深刻的地方,也是它的风格特别深沉凝重的原因。
这首诗在构思方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既借曲江今昔暗寓时事,又通过对时事的感受抒写“伤春”之情。
就全篇来说,“天荒地变”之悲并非主体,“伤春”才是真正的中心。
尽管诗中正面写“伤春”的只有两句(六、八两句),但实际上前面的所有描写都直接间接地围绕着这个中心,都透露出一种浓重的“伤春”气氛,所以末句点明题旨,仍显得水到渠成。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29-1231
河阳诗 文
黄河摇溶天上来,玉楼影近中天台。
龙头泻酒客寿杯, 主人浅笑红玫瑰。
梓泽东来七十里,长沟复堑埋云子。
可惜秋眸一脔光,汉陵走马黄尘起。
南浦老鱼腥古涎, 真珠密字芙蓉篇。
湘中寄到梦不到,衰容自去抛凉天。
忆得蛟丝裁小卓,蛱蝶飞回木绵薄。
绿绣笙囊不见人, 一口红霞夜深嚼。
幽兰泣露新香死,画图浅缥松溪水。
楚丝微觉竹枝高,半曲新辞写绵纸。
巴西夜市红守宫, 后房点臂斑斑红。
堤南渴雁自飞久,芦花......更多
有感 文
微雨 文翻注译赏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开始的时候,微雨像树林中浮动的雾气一样,时有时无,若隐若现;
渐渐地,分掉了一点夜晚的凉意,让人感觉到了它的存在。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夜深了,它透窗入户,让灯火闪烁不定,离窗很远也能感觉到它的冰凉;
仔细听还能感觉到从空旷的院子里传来的轻微淅沥声。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7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林霭(ǎi):林中的云气。
霭,雾气。
稍:渐渐。
共:与,跟。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迥(jiǒng):远。
一作“逼”。
虚:这里是空旷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7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开始的时候,微雨像树林中浮动的雾气一样,时有时无,若隐若现;
渐渐地,分掉了一点夜晚的凉意,让人感觉到了它的存在。
林霭(ǎi):林中的云气。
霭,雾气。
稍:渐渐。
共:与,跟。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夜深了,它透窗入户,让灯火闪烁不定,离窗很远也能感觉到它的冰凉;
仔细听还能感觉到从空旷的院子里传来的轻微淅沥声。
迥(jiǒng):远。
一作“逼”。
虚:这里是空旷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7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李商隐写了不少咏物诗,不仅体物工切,摹写入微,还能够通过多方面的刻画,传达出物象的内在神韵。
这首《微雨》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
此诗咏微雨。
微雨是不易察觉的,很难把它真切地表现出来。
诗中描写全向虚处落笔,借助于周围的有关事物和人的主观感受作多方面的陪衬、渲染,捕捉到了微雨的形象。
开头两句从傍晚时分写起,这时微雨刚下,视觉上像看到它随着树林中的雾气一起浮动,根本分不清是雾还是雨;
逐渐地,微雨伴同夜幕降临,它分得了晚间的丝丝凉意。
后面两句续写下去,写的是夜已深,而微雨下了很久仍没有停的情景。
夜间微雨久久不停,气温随之下降,人在屋内,即使远离窗子,仍然感到有点冷,而那寒气仿佛还侵逼到那闪摇不定的灯火上。
久雨后的空气也变得潮湿了,雨点也增加了些重量,在空空的庭院中,可以听到近处水面传来的微弱的淅沥声。
四句诗写出了从黄昏到夜晚间微雨由初起到落久的过程,先是全然不易察觉,而后渐能察觉,写得十分细腻而熨贴,但又没有一个字直接刻画到微雨本身,仅是从林霭、夜凉、灯光、水声诸物象来反映微雨带给人的各种感觉,显示了作者写景状物出神入化的艺术功底。
用字也极有分寸,“初随”“稍共”“侵”“冷”“虚”“近”,处处扣住微雨的特点,一丝不苟。
这首诗体物传神,刻画入微,虚处着笔,雨中有人。
朦胧,迷离,似愁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全诗不着一个雨字,只是借助周遭相关的事物以及人的主观感受来表现微雨的形态,却是很成功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文
蛇年建午月,我自梁还秦。
南下大散关,北济渭之滨。
草木半舒坼,不类冰雪晨。
又若夏苦热,燋卷无芳津。
高田长檞枥,下田长荆榛。
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
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
存者皆面啼,无衣可迎宾。
始若畏人问,及门还具陈。
右辅田畴薄,斯民常苦贫。
伊昔称乐土,所赖牧伯仁。
官清若冰玉,吏善如六亲。
生儿不远征,生女事四邻。
浊酒盈瓦缶,烂谷堆荆囷。
健儿庇旁妇,衰翁舐童孙。
况自贞观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