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荷芰风轻帘幕香 文注
荷芰风轻帘幕香,绣衣鸂鶒泳回塘,小屏闲掩旧潇湘。
恨入空帷鸾影独,泪凝双脸渚莲光,薄情年少悔思量。
荷芰风轻帘幕香,绣衣鸂鶒泳回塘,小屏闲掩旧潇湘。
芰(ji 技):菱科植物,生水中,叶浮水面,夏日开花,白色,果实为菱角。
绣衣鸂鶒:鸂鶒的羽毛如绣花衣裳。
小屏句:小屏风遮掩着空室,屏上绘着潇湘山水,已显得陈旧。
潇湘:这里指屏风上的画景。
沈括《梦溪笔谈》:“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山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潇湘八景,好事者传之。
” 恨入空帷鸾影独,泪凝双脸渚莲光,薄情年少悔思量。
鸾影:鸾镜中的人影。
渚莲光:形容面如荷花,光彩诱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玉楼春·柳映玉楼春日晚 文赏
柳映玉楼春日晚,雨细风轻烟草软。
画堂鹦鹉语雕笼,金粉小屏犹半掩。
香灭绣帷人寂寂,倚槛无言愁思远。
恨郎何处纵疏狂?
长使含啼眉不展。
柳映玉楼春日晚,雨细风轻烟草软。
画堂鹦鹉语雕笼,金粉小屏犹半掩。
香灭绣帷人寂寂,倚槛无言愁思远。
恨郎何处纵疏狂?
长使含啼眉不展。
这首词写春闺幽怨。
上片头三句写外景:柳映玉楼,雨细风轻,烟笼芳草,全是一幅碧色春图。
接着写内景:鹦鹅语笼,小屏半掩。
这些客观景象,烘托了一种沉寂的境界,虽有鹦鹉细语,但人会感到更静。
下片写在寂静的空帷中,女主人公默默无语,满怀愁绪倚栏思远。
结尾二句,由思念转入怨恨,由怨恨变为悲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文翻注译赏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 一作:一番)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 一作:一番)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 .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年 :104-107 . 2、 王仲闻 .南唐二主词校订 :中华书局 ,2007 :83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suǒ)清秋。
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 一作:一番)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 .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年 :104-107 . 2、 王仲闻 .南唐二主词校订 :中华书局 ,2007 :83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suǒ)清秋。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 一作:一番)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 .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年 :104-107 . 2、 王仲闻 .南唐二主词校订 :中华书局 ,2007 :83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 一作:一番)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
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
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
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的帝王江山。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
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
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
“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是体会不到。
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
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
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沈际飞在《草堂诗余续集》中评价说:“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
破之浅,不破之深。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
”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说:“此词写别愁,凄惋已极。
‘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起,画出后主愁容。
其下两句,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
举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桐阴深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
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阴深黑,新月乃愈显明媚也。
下片,因景抒情。
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纷繁可知。
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是无人尝过之滋味,唯有自家领略也。
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
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
”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
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
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 .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年 :104-107 . 2、 詹幼馨 .南唐二主词研究 :武汉出版社 ,1992年 :96-99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文翻注译赏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雕栏 通:阑)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br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
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SPAN span? color:#3333ff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雕栏 通:阑)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参考资料: 1、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1:1483 2、 程 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568
春花秋月何时了(liǎo))?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br /<SPAN span? color:#286345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
<> 雕栏玉砌(qì)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雕栏 通:阑)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参考资料: 1、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1:1483 2、 程 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568
春花秋月何时了(liǎo))?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br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
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SPAN span? color:#286345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
<> 雕栏玉砌(qì)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雕栏 通:阑)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参考资料: 1、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1:1483 2、 程 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568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雕栏 通:阑)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
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
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
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
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
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
“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
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
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文翻注译赏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春风吹回来了,庭院里的杂草变绿了,柳树也生出了嫩叶,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
独自依靠着栏杆半天没有话说,那吹箫之声和刚刚升起的月亮和往年差不多。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乐曲演奏未完,酒宴未散,仍在继续,池水冰面初开。
夜深之时,华丽而精美的君室也变得幽深。
我已年老,忧思难以承受啊。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 .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 :86-89 . 2、 詹幼馨 .南唐二主词研究 :武汉出版社 ,1992 :100-104 . 3、 王仲闻 .南唐二主词校订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40-41 .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lán)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风:指春风。
庭芜:庭院里的草。
芜,丛生的杂草。
柳眼:早春时柳树初生的嫩叶,好像人的睡眼初展,故称柳眼。
李商隐《二月二日》诗中有“花须柳眼多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之句。
春相续: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
凭阑:靠着栏杆。
竹声:竹制管乐器发出的声音。
竹,古乐八晋之一,指竹制管乐器,箫、管、笙、笛之类。
一说“竹声”为风吹竹叶之声。
笙歌未散尊罍(léi)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rèn)。
笙歌:泛指奏乐唱歌,这里指乐曲。
尊罍在:意谓酒席未散,还在继续。
尊罍,一作“尊前”。
尊,酒杯,罍,一种酒器,小口大肚,有盖,上部有一对环耳,下部有一鼻可系。
池面冰初解:池水冰面初开,指时已初春。
烛明香暗:是指夜深之时。
香,熏香。
画堂:一作“画歌”,一作“画楼”;
一作“画阑”。
指华丽而精美的君室。
深:一作“声”,指幽深。
清霜残雪:形容鬓发苍白,如同霜雪,谓年已衰老。
思难任:忧思令人难以承受,即指极度忧伤。
思,忧思。
难任,难以承受。
任:一作“禁”。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 .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 :86-89 . 2、 詹幼馨 .南唐二主词研究 :武汉出版社 ,1992 :100-104 . 3、 王仲闻 .南唐二主词校订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40-41 .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lán)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春风吹回来了,庭院里的杂草变绿了,柳树也生出了嫩叶,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
独自依靠着栏杆半天没有话说,那吹箫之声和刚刚升起的月亮和往年差不多。
风:指春风。
庭芜:庭院里的草。
芜,丛生的杂草。
柳眼:早春时柳树初生的嫩叶,好像人的睡眼初展,故称柳眼。
李商隐《二月二日》诗中有“花须柳眼多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之句。
春相续: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
凭阑:靠着栏杆。
竹声:竹制管乐器发出的声音。
竹,古乐八晋之一,指竹制管乐器,箫、管、笙、笛之类。
一说“竹声”为风吹竹叶之声。
笙歌未散尊罍(léi)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rèn)。
乐曲演奏未完,酒宴未散,仍在继续,池水冰面初开。
夜深之时,华丽而精美的君室也变得幽深。
我已年老,忧思难以承受啊。
笙歌:泛指奏乐唱歌,这里指乐曲。
尊罍在:意谓酒席未散,还在继续。
尊罍,一作“尊前”。
尊,酒杯,罍,一种酒器,小口大肚,有盖,上部有一对环耳,下部有一鼻可系。
池面冰初解:池水冰面初开,指时已初春。
烛明香暗:是指夜深之时。
香,熏香。
画堂:一作“画歌”,一作“画楼”;
一作“画阑”。
指华丽而精美的君室。
深:一作“声”,指幽深。
清霜残雪:形容鬓发苍白,如同霜雪,谓年已衰老。
思难任:忧思令人难以承受,即指极度忧伤。
思,忧思。
难任,难以承受。
任:一作“禁”。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 .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 :86-89 . 2、 詹幼馨 .南唐二主词研究 :武汉出版社 ,1992 :100-104 . 3、 王仲闻 .南唐二主词校订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40-41 .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这是一首抒写伤春怀旧之情的作品。
从全词看,充满着往事不堪回首的怨愁情思,应是李煜后期的作品,故也有人称其为是后主绝命词第二首。
此词追昔抚今,在对生机盎然、勃勃向上的春景中寄寓了作者的深沉怨痛,在对往昔的依恋怀念中也蕴含了作者不堪承受的痛悔之情。
周汝昌评之曰:“沉痛而味厚,殊耐咀含。
学文者细玩之,可以识多途,体深意,而不徒为叫嚣浮化之词所动。
” 词的上片,写春景以引抒出对过去岁月的追忆。
作者以景入情,用细腻的观察、清丽的语言极力刻画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光图。
但“风回”一句也让读者隐约感到作者虽面对春色,心中却满是旧思的忧愤之情。
“凭栏”句一出,词意渐明,“无言”中仿佛有千言万语。
“依旧”是对往昔的怀恋,对现实的感慨。
如果说上片还是清丽多于灰暗,春光胜于春愁的话,那么下片则是把上片原有的那一点点由回忆中升起的生机在现实的痛苦中消灭了。
承接上片引出的对奢华生活的回忆更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愁怨,“烛明”一句中孤独情思,到了“满鬓”一句无法自禁,哀怨至极。
这是全词的点题之句,也是全词中最具情感震撼力的一句。
全词描写生动,笔触细致,情景融汇,由景见情,由情生景,借伤春以怀旧,借怀旧以发怨,借发怨以显痛苦,结构精妙,意象生动,在感情上十分挚烈,艺术手法上相当成熟,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文翻注译赏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一梦 一作:梦里)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昨天的夜晚,风雨交加, 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窗户外传来了令人心烦的风声雨声,整整响了一夜。
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壶中水已漏尽,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
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一梦 一作:梦里) 人世间的事情,如同流水东逝,说过去就过去了,想一想我这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以前的荣华富贵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
醉乡道路平坦,也无忧愁,可常去,别的地方不能去。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 《李煜词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 :86 2、 [南唐]李煜.《李煜集》 :三晋出版社,2008:52
昨夜风兼雨,帘帏(wéi)飒(sà)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qī)枕,起坐不能平。
兼:同有,还有。
帘帏:帘子和帐子。
帘,用布、竹、苇等做的遮蔽门窗的东西。
帏,同帷,帐子,幔幕,一般用纱、布制成。
飒飒:象声词,这里形容风吹帘帏发出的声音。
烛残:蜡烛燃烧将尽。
残,尽,竭。
漏断:漏壶中的水已经滴尽,表示时间已经很晚。
漏,漏壶,为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成。
壶上下分好几层,上层底有小孔,可以滴水,层层下注,以底层蓄水多少计算时问。
频:时常,频繁。
欹枕:通彀,斜,倾斜。
欹枕,头斜靠在枕头上。
平:指内心平静。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一梦 一作:梦里) 世事:指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漫:枉然,徒然。
浮生:指人生短促,世事虚浮不定。
浮,这里为短暂、空虚之意。
醉乡:指人醉酒时神志不清的状态。
稳:平稳,稳当。
宜,应当。
不堪行:不能行。
堪,能够。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 《李煜词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 :86 2、 [南唐]李煜.《李煜集》 :三晋出版社,2008:52
昨夜风兼雨,帘帏(wéi)飒(sà)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qī)枕,起坐不能平。
昨天的夜晚,风雨交加, 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窗户外传来了令人心烦的风声雨声,整整响了一夜。
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壶中水已漏尽,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
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兼:同有,还有。
帘帏:帘子和帐子。
帘,用布、竹、苇等做的遮蔽门窗的东西。
帏,同帷,帐子,幔幕,一般用纱、布制成。
飒飒:象声词,这里形容风吹帘帏发出的声音。
烛残:蜡烛燃烧将尽。
残,尽,竭。
漏断:漏壶中的水已经滴尽,表示时间已经很晚。
漏,漏壶,为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成。
壶上下分好几层,上层底有小孔,可以滴水,层层下注,以底层蓄水多少计算时问。
频:时常,频繁。
欹枕:通彀,斜,倾斜。
欹枕,头斜靠在枕头上。
平:指内心平静。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一梦 一作:梦里) 人世间的事情,如同流水东逝,说过去就过去了,想一想我这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以前的荣华富贵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
醉乡道路平坦,也无忧愁,可常去,别的地方不能去。
世事:指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漫:枉然,徒然。
浮生:指人生短促,世事虚浮不定。
浮,这里为短暂、空虚之意。
醉乡:指人醉酒时神志不清的状态。
稳:平稳,稳当。
宜,应当。
不堪行:不能行。
堪,能够。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 《李煜词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 :86 2、 [南唐]李煜.《李煜集》 :三晋出版社,2008:52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一梦 一作:梦里) 词的上片,主要写作者的凄苦境遇和无奈情态。
“昨夜风兼雨”,不从日而偏从夜写起,是写作者悲怀愁思的夜不能寐,“风兼雨”与“飒飒秋声”相对应,是渲染环境、气氛。
在这种凄凉寒苦的景色中,作者的心境是可想而知的。
之所以说“昨夜”,当还有一种不堪回首的感触在其中罢。
这里虽然客观的写景,但主人公的形象,尤其是他的彷徨、郁闷的心情却已隐然可见。
接下来二句就是直写了。
李煜在《喜迁莺·晓月坠》中曾有“无语枕频欹”之句,与此句“烛残漏断频欹枕”用意相同,但所思不同。
以前是怀想佳人,君存情爱在先,如今却是是国破家亡成阶下之囚,境遇不同,感触自是相异,于是看“烛残”、听“漏断”,虽然仍是“无语”,但却已是“起坐不能平”了。
“不能平”的不是身体,而是心境,这一次是连梦都没有了。
上片虽似写景为主,描摹情状,但事实上作者那种愁思如潮、郁抑满怀的心情却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深沉而又挚切。
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抒发作者的切肤之痛和人生感慨。
这既是“起坐不能平”的原因,也是“起坐不能平”中思前想后的结论。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昨日一国之君,今日阶下之囚;
昨夜欢歌笑语,今夜“烛残漏断”,明日明夜呢?
作者的苦痛遭遇,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如梦的感慨和浩叹。
一个“漫”字,极空虚,极幻妄,准确地传达了作者的万千思绪。
一个“算来”,既说明作者是总结回顾了自己的过去得出的结论,但同时也传达出作者的那种十分迷惘、无奈的心情,同“漫”字一样地生动、传神。
作者的这种慨叹是沉痛的,但同时也是消极的,于是作者宁愿醉去不醒,宁愿迷迷糊糊,“醉乡路稳宜频到”,原来作者指望的是一个“稳”字,一语道破天机,作者处境的危险困苦不言自明。
所以我们并不能从这个角度太过严厉地去批评李煜的颓废消极思想,环境使然,差可理解。
更何况即便如此,李煜也仍是难逃恶运,不久于世。
全词比较鲜明地体现了李煜后期作品的特色:情感真实,清新自然。
尤其是这首词,作者对自己的苦痛毫不掩饰,把自己的人生感慨明白写出,不假饰,不矫情,简洁质朴,有现实感,虽然思想情调不高,但艺术价值不低。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李煜词选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85-86
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文注赏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nóng)有几人。
浪花:《词谱》、《花草粹编》中均作“阆(láng)苑”。
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有本作“有情”。
千里雪:一作“千重雪”,此据《全唐诗》。
千重,千层,层层叠叠。
桃花:一作“桃李”,此据《全唐诗》。
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近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言春色正浓,春意盎然。
身:《南唐二主词汇笺》中作“轮”;
《诗话总龟》中作“鳞”。
一竿身:一根钓竿。
侬:我,江南口语。
快活:《诗话总龟》中作“世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这首词是题《春江钓叟图》画之词。
据《南唐书·后主纪》载:“文献太子恶其有奇表,后主避祸,惟覃思经籍。
”由此,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后主为情势所迫,沈潜避祸,隐遁世尘并写词表露自己的遁世之心,以释文献太子的疑嫉”(蒲仁、梅龙《南唐二主词全集》辑注),也有道理。
词史上最早写《渔父》词的,是唐代的张志和。
李煜这首词,继承的就是张志和的“渔父家风”,写渔父的快乐逍遥。
从词意上看,此词耽于隐逸、格调不高,当是李煜前期意念消沉的作品。
此词开篇入画,将画中意境以言辞写出,以画境言心境。
“浪花”成“千里雪”,“桃花”作“一队春”,写春江浪涌,春光明媚,中间嵌以“有意”和“无言”,作者以情见景,借景寓意,心态淡然而出。
有酒、有竿、悠然独钓,这种情境虽静寂却清新,所以作者以问作结:“快活如侬有几人?
”其叹如赞,表现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满足。
这首词语淡情疏,清丽简约,诗情与画境浑然一体,趣致盎然。
这首词题画抒怀,借景寓意,虽然情趣不高,但悠然散淡之意境却清丽不俗,也可视为题画诗词中的精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喜迁莺·晓月坠 文翻注译赏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
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馀花乱,寂寞画堂深院。
片红休埽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
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拂晓的月亮从天空坠下,夜空云雾已经微淡,默默无语倚在枕上。
梦醒仍恋芳草绵绵,雁声消失遥远天边。
啼莺散,馀花乱,寂寞画堂深院。
片红休埽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啼晓的黄莺散,零落的飞花乱,只留下寂寞画堂深深院。
任落红遍地休扫它,留待跳舞人回当地毯。
参考资料: 1、 蒋方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18-120 2、 张玖青.《李煜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第二版):39 3、 高文炳编著.《唐宋词选译赏析》.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78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qī)。
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坠:落下。
微:疏淡。
欹:斜倚。
啼莺散,馀(yú)花乱,寂寞画堂深院。
片红休埽(sào)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馀花:馀即余,残花。
埽:扫去。
尽从伊:这里指全由落花,任凭它飘落一地。
参考资料: 1、 蒋方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18-120 2、 张玖青.《李煜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第二版):39 3、 高文炳编著.《唐宋词选译赏析》.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78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qī)。
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拂晓的月亮从天空坠下,夜空云雾已经微淡,默默无语倚在枕上。
梦醒仍恋芳草绵绵,雁声消失遥远天边。
坠:落下。
微:疏淡。
欹:斜倚。
啼莺散,馀(yú)花乱,寂寞画堂深院。
片红休埽(sào)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啼晓的黄莺散,零落的飞花乱,只留下寂寞画堂深深院。
任落红遍地休扫它,留待跳舞人回当地毯。
馀花:馀即余,残花。
埽:扫去。
尽从伊:这里指全由落花,任凭它飘落一地。
参考资料: 1、 蒋方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18-120 2、 张玖青.《李煜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第二版):39 3、 高文炳编著.《唐宋词选译赏析》.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78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
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馀花乱,寂寞画堂深院。
片红休埽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李煜为南唐末代国君,虽不通为政之道,却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词皆妙,尤以词的成就。
此词抒发春天的思念之情,写得悠然深远、余味无穷。
上片“梦回”二字交待词人情感之引起,下片借场景继续抒写思念之情。
这首词是其软禁生涯的泣血之作。
词的上片写彻夜梦思的情状与伊人消息沉沉。
这汹涌而来的思念,大抵是多日以来早在心理埋好伏线,以至于入梦时,李煜也舍不得将其丢掷一旁,多情伤别,梦寐萦怀,然而梦中究竟有多少字,他只字未提。
“晓月坠,宿云微”,这两句对偶,描写晓月西沉,暮云渐上,一片祥和之色与梦回后的惆怅。
这种气氛使得词人便更加思念远方的人,不知不觉魂归梦中,情思悠悠,伊人之芳香弥漫在词人整个心中,在梦乡里,只见雁影在苍宇之间渐飞渐远,却没有带来任何音信,词人因此伤感。
而《清平乐》中“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更与“雁声稀”、“芳草”相印证,意趣更加明晰。
这两句,扩大了空间,增强了离恨,心情尤觉不宁,所以只得频频欹枕,默默无言。
上片坠月余辉、微云抹岫与梦里残痕、天边芳草暗相融洽,使人感到曲折深邃,缥缈汪洋。
下片描写冷静堂院与词人的寂寞与伤感。
“啼莺散,馀花乱。
”莺散花落,春天也即将逝去;
雁声稀少,啼莺也纷纷振翅而去,似有别处风光更加迷人,总会比这残花乱舞的寂寞画堂增添几分生气。
“片红休埽尽从伊,留待舞人归”词人不扫落花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要留给欢爱的人看看,好花到了这个地步十分可惜,来引起她的警惕;
第二是要让欢爱的人明白,惜花之人对此又是多么难堪,来引起她的怜惜。
总之,希望从这里来感动她。
秋色已尽,想必伊人也要赶快归来,以后不再远离,道来简单,意味却是深长,因为这正是大周后去世后的第一个春天,李煜是独自度过。
在这寂静之中,陪伴词人的只有寂寞,只能凭空怀念当年一幕令人心旌神摇的风景。
可惜李煜自己格外清楚,他思念的大周后,是不会再回来了,将逝的春景、已经逝去的美人,终究只是一场梦,无法挽回。
陆淞《瑞鹤仙》词中有这么一段:“阳台路迥(一作‘远’),云梦雨,便无准。
待归来,先指花梢教看,欲把心期细问,问因循过了青春,怎生意稳?
”说的很透辟,这两者虽怀念对象不同,表达男女间的心情,正可互相印证。
这首词在“晓月”“宿云”“芳草“雁”“莺”“花”“片红”等密丽意象中,融入词人的“闺阁”之思,将寂寞深情表现的伤感而优美. 参考资料: 1、 王光鹏.《李煜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25 2、 王树海主编.《通赏中国历代词》.吉林:长春出版社,2014:76 3、 上官紫微著.《春花秋月何时了· 遇见最爱的婉约词》.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51
忆江南·多少泪 文翻注译赏
多少泪,沾袖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休向月明吹,肠断更无疑。
多少泪,沾袖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休向月明吹,肠断更无疑。
我有多少的泪水,纵横交错地流在脸上。
我的心事不用拿来边哭边诉说,那笙箫不要在我流泪时吹起呀,我现在无疑已是极度伤悲了。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98-101 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62
多少泪,沾袖复横颐(yí)。
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shēng)休向月明吹,肠断更无疑。
沾袖:(泪水)沾湿衣袖。
颐:下巴。
心事:心中所思念或期望的事。
将:拿。
和泪说:一面流眼泪,一面述说。
凤笙:相传秦穆公时,萧史善吹箫,穆公女弄玉爱慕他,穆公便将弄玉许配给他。
后弄玉学吹箫,其声清脆悦耳,引动了凤,夫妇遂驾凤飞去。
休:不要。
向:朝着,在。
泪时:伤心落泪之时。
吹:吹奏。
肠断:形容极度悲伤痛苦。
更:愈发。
月明:月光明朗。
唐白居易《崔十八新池》诗:“见底月明夜,无波风定时。
”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98-101 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62
多少泪,沾袖复横颐(yí)。
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shēng)休向月明吹,肠断更无疑。
我有多少的泪水,纵横交错地流在脸上。
我的心事不用拿来边哭边诉说,那笙箫不要在我流泪时吹起呀,我现在无疑已是极度伤悲了。
沾袖:(泪水)沾湿衣袖。
颐:下巴。
心事:心中所思念或期望的事。
将:拿。
和泪说:一面流眼泪,一面述说。
凤笙:相传秦穆公时,萧史善吹箫,穆公女弄玉爱慕他,穆公便将弄玉许配给他。
后弄玉学吹箫,其声清脆悦耳,引动了凤,夫妇遂驾凤飞去。
休:不要。
向:朝着,在。
泪时:伤心落泪之时。
吹:吹奏。
肠断:形容极度悲伤痛苦。
更:愈发。
月明:月光明朗。
唐白居易《崔十八新池》诗:“见底月明夜,无波风定时。
”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98-101 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62
多少泪,沾袖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休向月明吹,肠断更无疑。
李煜另一首《望江南》(多少恨)用的是以反写正的艺术手法,以乐来反衬苦,笔意有曲婉之感。
但这首《望江南》(多少泪)则不同,是直笔明写,正见正写,直抒胸臆,坦吐愁恨的艺术手法,因而有愈见沉痛之感。
二词可同读,对作者的忧思愁恨则体会更深。
“多少泪”即“多少恨”之续写,“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后,悲情更苦,离恨更深,作者再也无法自制,只能任凭“多少泪,断脸复横颐”了。
眼泪纵横当不是抽泣哽咽,而是激情难收,也许有号啕之举,但是,泪可流,“心事”却不可说,一是满腔悔恨无法说,二是故国情怀不能说,自伤之情、囚居之苦,片言俱现,作者心中愁苦跃然纸上。
不但“心事”不可说,连往日可以寄托情思的凤笙也不能吹起,这种痛苦和不自由是非常地残酷。
古人悲思不可解,常有“欲将心思付瑶琴”(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之想,而这情此景,作者却连这一点奢望都不敢有。
况且,凤笙向来为欢歌之用,于此时吹奏,对李煜来讲,只是徒增感慨、更添思忆而已,所以一句“休向”,使作者的幽居无奈中又多添了几分不堪回首的痛苦。
于是乎,“肠断更无疑”但是惟一的结局了。
这首词正是李煜入宋后“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真实写照。
全词与“多少恨”同调,取笔不同但取意同。
这首词直接写作者深沉痛苦,描摹细致,语言直朴,较“多少恨”有更直入人心的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33-134
木兰花·晚妆初了明肌雪 文翻注译赏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
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月圆之夜,大型宫廷歌舞酒宴。
出场前先是画妆。
因是晚妆,为了适合舞场与烛光,画眉点唇,都不妨色泽浓艳。
宫娥们刚画完妆的一刻,是何等光彩照人呀!
妆毕,春殿上美女如云,她们队列整齐,鱼贯而入,虽是层层娇娘的行列,望之也顿生军旅的浩荡之感。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
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歌罢宴散,月色更明。
当即吩咐随从灭尽红烛,纯任得得马蹄,踏着一路月色归去,方见得歌舞虽散,而余兴未尽!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diàn)嫔(pín)娥鱼贯列。
晓妆:一作“晚妆”。
《全唐诗》中作“晓妆”。
晓妆初了,晓妆刚结束。
初了,刚刚结束。
明肌雪:形容肌肤明洁细腻,洁白如雪。
春殿:即御殿。
以其豪华、盛大而称“春殿”。
李白《越中览古》诗有“宫女如花满春殿”之句。
嫔娥:这里泛指宫中女子。
鱼贯列:像游鱼一样一个挨一个地依次排列,这里指嫔娥依次排列成行的样子。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ní)裳(cháng)歌遍彻。
笙箫,笙和箫,泛指管乐器。
吹断,吹尽。
水云间:水和云相接之处,谓极远。
重按霓裳歌遍彻:重按,一再按奏。
按,弹奏。
霓裳,《霓裳羽衣曲》的简称。
歌遍彻:唱完大遍中的最后一曲,说明其歌曲长、久,音调高亢急促。
遍,大遍,又称大曲,即整套的舞曲。
大曲有排遍、正遍、遍、延遍诸曲,其长者可有数遍之多。
临春谁更飘香屑?
醉拍阑(lán)干情味切。
临春:《词综》、《历代诗余》、《古今词统》、《全唐诗》等本中均作“临风”。
郑骞《词选》中云:“临春,南唐宫中阁名,然作‘临风’则与‘飘’字有呼应,似可并存。
”香屑:香粉。
飘香屑:相传后主宫中的主香宫女,拿着香粉的粉屑散布于各处。
醉:心醉、陶醉。
拍:拍打,这里兼有为乐曲击出拍节之意。
阑干:即栏杆。
切:恳切,真挚而迫切的心情。
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tà)马蹄清夜月。
归:回。
休放:《词综》、《词谱》、《历代诗余》、《全唐诗》等本中同此。
萧本二主词、吕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词林纪事》、《类编草堂诗余》等本中均作“休照”。
烛光红,指明亮的烛光。
待踏:《词综》、《历代诗余》、《词谱》、《全唐诗》等本中同此。
吕本二主词、萧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类编草堂诗余》等本中均作“待放”。
踏马蹄:策马缓慢而行,有踏月之意。
有本作“放马蹄”,意为让马随意而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diàn)嫔(pín)娥鱼贯列。
月圆之夜,大型宫廷歌舞酒宴。
出场前先是画妆。
因是晚妆,为了适合舞场与烛光,画眉点唇,都不妨色泽浓艳。
宫娥们刚画完妆的一刻,是何等光彩照人呀!
妆毕,春殿上美女如云,她们队列整齐,鱼贯而入,虽是层层娇娘的行列,望之也顿生军旅的浩荡之感。
晓妆:一作“晚妆”。
《全唐诗》中作“晓妆”。
晓妆初了,晓妆刚结束。
初了,刚刚结束。
明肌雪:形容肌肤明洁细腻,洁白如雪。
春殿:即御殿。
以其豪华、盛大而称“春殿”。
李白《越中览古》诗有“宫女如花满春殿”之句。
嫔娥:这里泛指宫中女子。
鱼贯列:像游鱼一样一个挨一个地依次排列,这里指嫔娥依次排列成行的样子。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ní)裳(cháng)歌遍彻。
笙箫,笙和箫,泛指管乐器。
吹断,吹尽。
水云间:水和云相接之处,谓极远。
重按霓裳歌遍彻:重按,一再按奏。
按,弹奏。
霓裳,《霓裳羽衣曲》的简称。
歌遍彻:唱完大遍中的最后一曲,说明其歌曲长、久,音调高亢急促。
遍,大遍,又称大曲,即整套的舞曲。
大曲有排遍、正遍、遍、延遍诸曲,其长者可有数遍之多。
临春谁更飘香屑?
醉拍阑(lán)干情味切。
临春:《词综》、《历代诗余》、《古今词统》、《全唐诗》等本中均作“临风”。
郑骞《词选》中云:“临春,南唐宫中阁名,然作‘临风’则与‘飘’字有呼应,似可并存。
”香屑:香粉。
飘香屑:相传后主宫中的主香宫女,拿着香粉的粉屑散布于各处。
醉:心醉、陶醉。
拍:拍打,这里兼有为乐曲击出拍节之意。
阑干:即栏杆。
切:恳切,真挚而迫切的心情。
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tà)马蹄清夜月。
歌罢宴散,月色更明。
当即吩咐随从灭尽红烛,纯任得得马蹄,踏着一路月色归去,方见得歌舞虽散,而余兴未尽!
归:回。
休放:《词综》、《词谱》、《历代诗余》、《全唐诗》等本中同此。
萧本二主词、吕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词林纪事》、《类编草堂诗余》等本中均作“休照”。
烛光红,指明亮的烛光。
待踏:《词综》、《历代诗余》、《词谱》、《全唐诗》等本中同此。
吕本二主词、萧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类编草堂诗余》等本中均作“待放”。
踏马蹄:策马缓慢而行,有踏月之意。
有本作“放马蹄”,意为让马随意而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
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此词是李煜于南唐全盛时期所创作的一篇代表作。
词的上片主要写春夜宴乐的盛大场面。
首句突出描绘“晚妆初了”的嫔娥们的盛妆和美艳,由此写出作者对这些明艳丽人的一片飞扬的意兴,同时从开篇即渲染出夜宴的奢华豪丽。
继之两句宴乐开始,歌舞登场,作者极写音乐的悠扬和器物的华美。
比如,笙箫二字可以给人一种精美、奢丽的感觉,与词中所描写的奢靡之享乐生活、情调恰相吻合。
而“吹”作“吹断”,“按”作“重按”,不但字字可见作者的放任与耽于奢逸,而且十分传神地赋予音乐以强烈的感情色彩。
据马令《南唐书》载:“唐之盛时,《霓裳羽衣》最为大典,罹乱,瞽师旷职,其音遂绝。
后主独得其谱,乐工曹生亦善琵琶,按谱粗得其声,而未尽善也。
(大周)后辄变易讹谬,颇去哇淫,繁手新音,清越可听。
”李煜与大周后都精通音律,二人情爱又笃深,更何况《霓裳羽衣》本为唐玄宗时的著名大曲,先失后得,再经过李煜和周后的发现和亲自整理,此时于宫中演奏起来,自然欢愉无比。
所以不仅要“重按”,而且要“歌遍彻”,由此也可想见作者之耽享纵逸之情。
词的下片是描写曲终人散、踏月醉归的情景。
“临春”一句明是写香,暗是写风,暗香随风飘散,词人兴致阑珊,由“谁更”二字而出,更显得活泼有致。
“醉拍”二字直白而出,写醉态,写尽兴尽欢妥贴至极。
到这里,作者有目见的欣赏,有耳听的享受,有闻香的回味,加上醉拍由口饮而生的意态,正是极色、声、香、味之娱于一处,心旷神驰,兴奋不已,因此才“情味切”,耽溺其中无以自拔。
结尾二句,写酒阑歌罢却写得意味盎然,余兴未尽,所以向来为人所称誉。
《弇州山人词评》中赞其为“致语也”。
今人叶嘉莹曾详评此句:“后主真是一个最懂得生活之情趣的人。
而且‘踏马蹄’三字写得极为传神,一则,‘踏’字无论在声音或意义上都可以使人联想到马蹄得得的声音;
再则,不曰‘马蹄踏’而曰‘踏马蹄’,则可以予读者以双重之感受,是不仅用马蹄去踏,而且踏在马蹄之下的乃是如此清夜的一片月色,且恍闻有得得之声入耳矣。
这种纯真任纵的抒写,带给了读者极其真切的感受。
”读此二句,既可感作者的痴醉心情,也可视清静朗洁的月夜美景,更可见作者身上充盈着的文人骚客的雅致逸兴。
全词笔法自然奔放,意兴流畅挥洒,语言明丽直快,情境描绘动人。
作者从个人宫廷生活场面出发,虽然带有较为浓郁的富贵脂粉气,未能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但短短一篇就把一次盛大欢宴的情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艺术描绘生动逼真,情景刻画细腻动人,由喻象中见情思,于浅白处见悠远,充分显示了作者高妙的艺术功力,是“写得极为俊逸神飞的一首小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